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疾病診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10年1月-8月隨機選取120例呼吸系統疾病的患兒進行電子支氣管鏡術,采用隨機局部麻醉復合靜脈鎮靜,極大的提高了我院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水平;由于兒科病人的特殊性導致患兒術中耐受性差,承受能力低,常出現一些并發癥,我們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不但保證了診治過程的安全順利進行,而且明顯減少了患兒的痛苦,在臨床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經驗,現結合工作談幾點體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患兒120例,男88例,女32例;年齡10月-14歲,其中臨床診斷肺炎100例,咳嗽變異性哮喘10例,支氣管哮喘5例,可疑支氣管異物5例。
1.2 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方法:采用Olympus BF-P260F型電子纖維結合型支氣管鏡,先端部直徑4.0mm,工作孔徑2.0mm。完善術前檢查和各種術前準備后,靜推咪噠唑侖0.1mg/kg,阿托品0.01-0.03mg/kg,術中患兒取平臥位,頸部略抬高、頭略后仰,持續低流量吸氧(1-2L/min),全程心電及血氧監護。術前用2%利多卡因對雙側鼻腔、咽喉表面噴霧麻醉各3次,術中采用“邊麻邊進”的利多卡因氣管內局部黏膜表面麻醉法,到達聲門時、到達氣管隆突前、進入左/右支氣管后依次注入2%的利多卡因1-2ml。將電子支氣管鏡經鼻(個別鼻甲肥厚進鏡困難經口腔進鏡)、會厭到達主氣管及各段、部分亞段支氣管開口,觀察有無先天氣道發育畸形,進鏡原則是先健側后病側、如雙側病變則先病變輕側后病變重側,觀察病變部位情況。術中發現呼吸道分泌物較多時給予吸引,病變部位給予37℃的溫生理鹽水注射液灌洗,以免刺激氣管內黏膜加劇咳嗽,每次灌洗量根據年齡、體重、病情、病變部位決定,一般5-15ml/次,總量3ml/kg。注入速度要適中,原則上注入后立即吸引,負壓吸引壓力25-100mmHg,壓力不能過大、過猛,中葉及舌葉回收量達40%以上,下葉及其他肺葉達30%以上。術前術中及時吸出氣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術中準確及時做好標本的采集,術后及時送檢。
1.3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檢查: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均常規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部分病例做支原體DNA、結核桿菌DNA、EB病毒檢測。
1.4 觀察術中及術后患兒的反應如低氧血癥、出血、喉及支氣管痙攣、發熱等并加以處理。
2 結果
2.1 電子支氣管鏡術檢查結果:100例臨床診斷為肺炎患兒經電子支氣管鏡檢查:鏡下診斷單純氣管支氣管內膜炎95例,其中鏡下診斷氣管支氣管內膜炎同時氣管支氣管軟化或開口狹窄24例,鏡下診斷支氣管結核5例。10例臨床診斷為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患兒經電子支氣管鏡檢查:鏡下診斷慢性氣管支氣管內膜炎8例,氣管支氣管軟化、開口狹窄2例。5例支氣管哮喘患兒鏡下診斷為慢性支氣管內膜炎。可疑支氣管異物5例:經檢查確診3例,排除2例。
2.2 BALF細菌培養結果:細菌培養陽性42例,陽性率35%。藥物敏感試驗提示,培養陽性的菌株多為產超廣譜β-內酰胺和G-桿菌。30例支原體DNA檢測陽性。5例結核桿菌DNA檢測陽性。
2.3 本組經電子鏡術診治:患兒120例,術中、術后均常規進行吸氧、血氧心電監護,多數患兒治療過程安全順利,12例術中出現一過性低氧血癥,占10%,SpO2低于85%,退鏡并給予增大氧流量后緩解。6例出現鼻部出血,占5%,以鼻腔黏膜出血為主,出血量較少,退鏡后未予特殊處置而自行止血。4例出現術后發熱,占3.3%,體溫均在38℃以下,給予物理降溫后熱退。術中術后均無物過敏、喉頭水腫、喉痙攣、呼吸心跳驟停、驚厥、氣胸、縱膈氣腫等嚴重并發癥。
3 討論
自電子支氣管鏡術應用于兒科臨床以來,在呼吸系統及其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中愈發凸顯出其無法替代的優勢,從常規檢查發展到急診、急救。由于電子支氣管鏡可彎曲性大、管徑細小及轉動靈活,職稱論文能插入傳統硬質支氣管鏡所不能到達的段及亞段支氣管,視野范圍大、成像清晰,能直接檢查到傳統放射線檢查無法發現的微小氣道內膜的病變,還能進行介入治療,為越來越多的患兒解除了病痛,明顯的提高了診治水平。
3.1 患者的配合至關重要:與其他醫學上的侵入性操作一樣,電子支氣管鏡術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患者的配合就顯得至關重要。兒科病人因其年齡的特殊性而導致依從性差,全身麻醉因費用昂貴及術后呼吸道護理繁瑣等原因家長不宜接受,良好的局部麻醉可以解決上述矛盾,為電子支氣管鏡術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空間。
關鍵詞:肺功能檢查 40歲以上 早期診斷
中圖分類號:R85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6-0195-02
肺功能檢測是呼吸系統疾病診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之后和艾滋病并列的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在中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城市居民的第四大死亡原因,在農村地區則是首要死亡原因。因此,鐘南山院士提出“有長期咳嗽、咳痰、氣喘等肺部疾患的中、老年人,應該盡早并定期進行肺功能測定。此外,具有危險因素的人群,如40歲以上的吸煙者、從屬于有害氣體接觸的職業等應定期去醫院進行肺功能檢查、、、”,本文通過對500例體檢人員肺功能檢查結果的分析,認為肺功能作為健康體檢項目是必要的,尤其是40歲以上人員。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500例,均為我院2010年元月至2011年5月的健康體檢人員。其中39歲以下298例;40歲以上202例。
1.2檢測項目
采用意大利科時邁一體化肺功能測試儀進行檢查, 測定參數有: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鐘用力呼氣量(FEV1),1秒鐘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量大呼氣流量(PEF),最大呼氣中段流量(MMEF),75%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量(V75),50%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量(V50),25%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量(V25),最大通氣量(MVV)。
附表 不同年齡段肺功能各參數下降例數的比較
參數判斷
年齡段(歲) 例 VC FVC FEV1 V50 V25 MVV 阻塞 限制 混合
39歲以下
40歲以上 298
202 32
116 32
116 32
116
52
52 32
116 0
52 32
58 0
6
2 討論
通過肺功能檢查結果分析,正常人群中,也能發現肺功能指標有不同程度降低的人群,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不斷增多的趨勢。造成肺功能逐漸減退,呼吸系統疾病不斷增多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點:
2.1環境因素
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中的許多因素綜合地作用人體,在某些條件下可對人體健康產生有益的作用,在另一些條件下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大氣污染 城市大氣中通常會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質(石棉纖維、瀝青煙,油煙,焦爐氣等)及某些潛在性危險,使城市居民肺功能受到損害。室內空氣污染 現代人類活動是80%以上是在室內環境中度過的,尤其是老、弱、病、殘、孕、幼等人群在室內活動時間更長。當前,我國煤炭消耗量約占所有燃料總耗量75%以上,煎、炒、烹、炸等烹飪技術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之一。燒煤與燃料產生的有害氣體和懸浮微粒,烹飪時油煙所含的有害化學物質等也是引起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2.2不良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現今社會,由于收入增多,交通發達等原因,人們盡情地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但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卻使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迅速增加。吸煙 吸煙者慢性支氣管炎的患病率比不吸煙者高2~8倍,香煙的煙霧中有多種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焦油、丙烯醛、氫氰酸等,這些有害物質對呼吸道粘膜損害是與時間、數量的增加有顯著相關性,最終造成氣道粘膜增厚、管徑變細、呼吸阻力增加,造成阻塞性肺損害。暴飲暴食,過多攝入蛋白質,脂肪和糖,運動卻越來越少,導致肥胖。肥胖是最常見的健康危險因素之一,在美國超過1/3的成年人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20%,并且肥胖的發生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肥胖者肺功能改變主要是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即肺活量(VC)明顯減低,這主要是由于肥胖者過多的脂肪在膈肌、胸壁和腹腔內沉積,使肺和胸廊的順應性下降。肥胖者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氣量(FEV1)和小氣道功能指標:50%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量(V50)和25%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量(V25)比正常人明顯減低,說明肥胖者存在通氣功能和小氣道功能障礙,其原因可能與上呼吸道周圍軟組織脂肪沉積,使氣流受限。另外,肥胖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導致呼吸道感染。社會壓力 壓力對人體健康具有兩面性。適當的壓力對于健康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長期承受過大的壓力,則會對人的身心造成危害。大量研究表明,過度的壓力可引起各種各樣的疾病,其中也包括呼吸系統疾病。
[關鍵詞] 死亡病例;死亡率;死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9(a)-0173-03
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隨之逐漸產生變化,疾病的發生率,致死率也有所改變。死亡病例的統計分析是評價診療服務效果和制訂疾病防控策略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1],為加強疾病的防治,促進醫院的管理與發展,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提供依據[2],以期增強公眾的防病治病的保健意識、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為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提供醫療資訊。本研究回顧性地分析了本院2003~2012年住院死亡病例的資料,以期了解由死亡病例占出院病例的比例統計所構成的死亡率;死亡病例構成特點,包括患者性別,年齡的分布情況;死亡病因的變化趨勢等,進而分析本院10年期間的醫療技術、醫療管理以及醫院管理各方面的發展和運作成效。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3~2012年10年期間在本院住院轉歸為死亡的病例3440例,其中男性2089例,女性1351例。
1.2 資料來源
數據信息來源于《廣東省醫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統》,住院時間為2003~2012年,轉歸為死亡者作為查詢條件,抽取疾病診斷,性別,年齡等數據,疾病診斷以主要診斷作為檢索條件。
1.3 統計方法
應用Excel2003軟件對以上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包括死亡率的統計,不同年齡段的死亡情況以及死亡的病因分析等。
2 結果
2.1各年齡段的死亡人數比例及性別比
本院2003~2012年的出院總人數為378141例,2003年的出院人數為18692例,每年逐漸上升,2012年出院人數為58198例。死亡總人數為3440例,2003年死亡人數為306例,至2006年稍微上升到400例,然后逐年下降至2012年的287例。總死亡率為0.91%。死亡患者的性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為1∶0.65(表1)。在各年齡段中的死亡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70歲組為1537例,占44.7%;60歲~ 組為584例,占17%;50歲~組為429例,占12.5%;其次為40歲~組320例,占9.3%,
2.2 2003~2012年死亡病例的死因分析及順位
在3440例死亡病例中,前3位的死亡病因分別為惡性腫瘤1438例,占41.8%;循環系統疾病451例,占13.1%;呼吸系統系統疾病437例,占12.7%,其次為神經系統疾病342例,消化系統疾病227例,泌尿系統疾病140例,分別占9.9%、6.6%、4.1%(表3)。
2.3 前5位惡性腫瘤死亡病例病因的分析
在1438例惡性腫瘤死亡病例中,死因為肝癌269例,占18.7%,排列首位,其次為肺癌235例,白血病194例,結直腸癌146例,胃癌104例分別占16.3%、13.5%、10.2%、7.23%(表4)。
3 討論
本院2003~2012年的出院人數呈現逐年上升態勢,而死亡率則呈現明顯的逐年下降趨勢。由此而見,一方面公眾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另一方面體現了我們醫務人員在承擔著越來越繁重的工作壓力的同時,不但保證了醫療質量,而且還不斷地提高醫療技術水平,降低住院患者的死亡率。
在死亡病例中,從>20歲年齡組開始呈現出男性的死亡率明顯高于女性的趨勢,這與男性所處的社會地位及其長期養成的生活作息習慣等有關。在當今社會中,男性相對于女性而言,一方面男性處于社會的相對主導地位,所面臨的社會壓力,個人壓力,家庭壓力等高于女性;另一方面大部分的男性存在不良的生活作息習慣,如抽煙,經常喝酒,熬夜等,以上兩方面因素是男性患病的致病率高于女性的重要原因,而男性的保健意識遠遠不如女性,通常在疾病的初期并不引起重視,直至病情發展到嚴重階段才就醫,這也是男性患病后病死率高于女性的另一個因素,因此,在緊張的工作生活環境中,男性更應該適當地釋放壓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使疾病發現于早期,降低病死率。
各年齡組的死亡病例中,>70歲年齡組的死亡率最高,其次為60歲~ 年齡組,死亡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這符合年齡段特征。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功能逐漸衰退,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另外,老年人的疾病恢復能力遠遠不如年輕患者,對于同一疾病的不同年齡段的患者而言,老年患者的治療難度大于年輕患者,因此老年人既是疾病發生的高發人群,也是高病死率的人群,而社會已經漸漸步入了老年化社會,因此,加強對老年人的疾病防控工作尤為重要,通過對老年人進行保健宣教,定期身體健康檢查,以達到提高人口的平均壽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為目的。另外,結果顯示,在8個年齡組別中,10歲以下年齡組的死亡率排在總死亡率的第5位,其中新生兒疾病73例,白血病56例,感染性疾病29例,分別在這個年齡組中占33.3%,占25.6%,占13.2%,而新生兒疾病中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62例,占新生兒疾病的84.9%,是新生兒的主要死因。嬰兒死亡率是國際社會公認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居民健康和衛生保健事業的重要標志[3],控制新生兒死亡率應首先加強產科的醫療質量,做好圍產期,產期的保健工作,其次是提高對新生兒及嬰兒疾病的治療搶救技術,加強隨訪保健工作。總而言之,一老一少是我們醫療工作的主要服務人群,降低老年人,嬰幼兒死亡率,提高人口的平均壽命,應當成為國家富強的其中一個指標。
惡性腫瘤已成為10年間本院死亡病例中的首位死因。惡性腫瘤的致死率占總死亡率較大的比例,其中排列前3位的死因分別是肝癌、肺癌和白血病。肝癌與肺癌的死亡病例中都是男性以絕對的比例高于女性,而且以>60歲年齡組排列第1位,其次為40歲~年齡組。由此而見,肝癌與肺癌的發病率與致死率已呈現年輕化的態勢。白血病以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壓力不斷增加,特別是飲食結構的改變,健康運動的減少,循環系統疾病也隨之增加,并且有年輕化跡象。在死亡原因中由于循環系統疾病而致死的死因排列第2位,因此應加強對人們的健康教育,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適當運動,合理飲食,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循環系統疾病通常表現為發病急,發展快,這也是它有較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預防疾病的發生及控制疾病的發展是防治循環系統疾病的主要手段[7-8]。
排列死因第3位的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率較高可能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病情越來越嚴重有一定的關系,如重癥肺炎近年有增加趨勢,這應該與環境污染,特別是大氣污染有關,這是世界性的問題,也是國內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嚴峻問題,在相信政府有能力改變這種狀況的同時,要從自己做起,不吸煙,遵從政府要求定期進行汽車尾氣檢測,為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出一份力。由于呼吸系統疾病近年來偶爾出現新的病種,如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疾病,因此提高對呼吸系統疾病的更為深入的認識以及提高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醫療技術水平,是降低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較重要的一個方面。
綜合本文的調查分析,在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的身體健康水平并沒有同步發展,因此,在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大對疾病防控的宣教尤為重要,提高全民的健康保健意識,使我們的家庭、社會達到真正的和諧和健康。
[參考文獻]
[1] 楊曉蓉,秦文敏.2003~2008年我院住院死亡病例統計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1,28(3):294-296.
[2] 張金花,劉英姿,朱洪芹,等.某綜合醫院2006~2010年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中國病案,2012,13(1):51-52.
[3] 姚大鵬,高蓉,張平 揚州市邗江區2006-2010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分析及對策[J].當代醫學,2012,18(7): 161-162.
[4] 劉貴浩,耿慶山,薛允蓮.2009年廣東省居民死亡情況及死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3):619-621.
[5] 張杏花,張春霖,葉浩風.2009年廣州市白云區居民死因監測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2):276-277.
[6] 劉玉玲,郭昊,郭秀芳.2009-2010年壽光市城區居民死亡監測分析[J].預防醫學論壇, 2012,18(2): 128-129.
[7] 劉輝,趙麗軍.2010年阜新市城區居民死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7):253-254.
目的 了解癡呆在綜合醫院住院患者中的臨床特點。方法 對2009年1月至7月綜合醫院住院患者中精神科聯絡會診明確診斷為癡呆的65例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并與242例會診后明確為非癡呆患者進行比較。結果 癡呆患者的平均年齡高于非癡呆患者〔(81±7)歲 vs (59±18)歲,P
【關鍵詞】 癡呆;綜合醫院;住院患者;行為和精神癥狀
認知功能減退、神經精神癥狀和日常社會生活功能減退是癡呆的主要臨床表現。其中,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BPSD)是患者和照料者心身壓力的主要來源,并且是導致患者住院和生活質量下降的重要因素〔1〕。行為癥狀主要包括軀體和言語性攻擊及無目的漫游、激越,脫抑制、叫喊等。BPSD主要包括抑郁、焦慮、幻覺和妄想。本研究旨在對精神科會診的住院癡呆患者臨床特點分析,希望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9年1月至7月我院精神科會診的住院患者307例,年齡≥18歲。其中符合國際疾病診斷和分類標準第10版(ICD10)診斷標準的癡呆患者65例(21.17%,癡呆組),同期精神科會診的非癡呆患者242例(78.83%,非癡呆組)為對照。
1.2 資料收集
精神科會診醫生在收到會診單的48 h內進行會診,通過向患者家屬、主管醫生、陪護人員了解病情,采集病史,對患者進行精神檢查,根據ICD10做出診斷,給予處理意見。會診醫生系統收集患者資料并記錄一般人口學資料、請求會診的科室、精神障礙的既往史、會診原因和住院的主要軀體疾病、精神科診斷和處理意見。
1.3 會診原因
分為11個類別:認知障礙、物質相關的障礙、精神病發作、抑郁障礙、焦慮障礙、有精神障礙病史、行為紊亂、睡眠障礙、不能解釋的軀體癥狀、自殺評估、其他。根據ICD10,將會診前診斷或擬診的各種軀體疾病進行分類,包括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新生物(腫瘤或癌癥)、營養代謝和內分泌、手術或創傷、藥物中毒或過量、多系統疾病、待診或其他,共12個類別。
1.4 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χ2檢驗、t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
2 結 果
2.1 一般人口學資料
癡呆組共65例,平均年齡(81±7)(20~96)歲,非癡呆組242例,平均年齡(59±18)(18~90)歲,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76,P=0.000)。癡呆組男性23例(35.38%),女性42例(64.62%);非癡呆組男性64例(26.45%),女性178例(73.5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1,P=0.15)。
2.2 請求會診的科室和主要原因
癡呆組主要來自呼吸內科、老年科和骨外科,比例高于非癡呆組,而來自神經內科和其他外科者較少,與非癡呆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于請求會診的原因,癡呆組與非癡呆組比較有明顯差異(χ2=67.89,P=0.000)。癡呆組以行為紊亂、精神病性發作、認知障礙作為會診原因的比例高于非癡呆組,而焦慮、不能解釋的軀體癥狀、有精神障礙病史低于非癡呆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表2 兩組患者會診的主要原因比較(略)
2.3 導致住院的主要軀體疾病比較
軀體疾病類別中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43,P=0.022)。癡呆組呼吸系統疾病、創傷或手術比例(29.2%,20%)高于非癡呆組患者(14%,11.2%),而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疾病的比例(15.4%,15.4%)低于非癡呆組(21.5%,27.7%),但僅呼吸系統疾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42,P=0.020)。其他疾病類別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多數患者同時罹患多種疾病,以會診當日已經明確的診斷計數,癡呆組患(4.6±2.1),非癡呆組(3.2±2.3),2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t=4.29,P=0.000)。
2.4 癡呆的診斷和處理
各科醫生對65例癡呆患者的初步診斷為精神病性發作19例(29.2%),抑郁障礙14例(21.5%),認知障礙11例(16.9%),譫妄及焦慮障礙各7例(10.8%),睡眠障礙4例(6.2%),其他3例(4.6%)。30例(46.2%)癡呆患者在精神科會診前已經給予藥物治療,其中抗精神病藥物13例(20%),鎮靜催眠藥物17例(26.2%)。
65例癡呆患者經精神科會診明確診斷后,63例(96.9%)應用藥物治療,其中25例(39.7%)應用奧氮平(1.25~15 mg/d),12例(19.1%)應用利培酮治療(0.5~2 mg/d),5例(7.9%)應用喹硫平(12.5~150 g/d),2例(3.17%)應用氟哌啶醇(1~4 mg/d),6例(9.2%)應用抗抑郁藥,12例(19.1%)應用鎮靜催眠藥物,11例(17.5%)給予膽堿酯酶抑制劑;2例(3.1%)安排了隨診。
3 討 論
國外研究發現,有研究認為,50%~80%的癡呆患者病程中出現過BPSD的表現〔2〕,國內癡呆患者中49.33%在近一個月內出現過至少一種神經精神癥狀,35.66%為臨床顯著性癥狀〔3〕。BPSD不但造成癡呆患者本人的痛苦和功能喪失,加重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給照料者帶來極大的困難,而且還是該類患者入院及住院陪護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臨床診斷過程中要特別關注老年人的精神行為異常。
由于癡呆患者會表現出片段的幻覺、妄想,言語和行為的紊亂,綜合醫院醫生可能將其誤認為是精神病性障礙、抑郁或其他障礙〔4〕。本組癡呆患者一半以上的會診原因為精神病性發作或行為紊亂,導致治療和護理的困難,提示目前的精神科會診依舊是傳統的反應式的方法,即具有明顯的精神病性癥狀,行為紊亂,對軀體治療的影響較大的患者更容易得到早期會診〔5〕。而且由于癡呆是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花費增加的明確的預測因素〔6〕,因此,正確識別和處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癡呆發展到晚期,運動系統障礙明顯,易于出現外傷性損害;并發各種感染、心腦血管病、拒食及重度營養不良等。首位死因為肺部感染〔7〕。本組資料顯示癡呆患者多因呼吸系統疾病、創傷或手術住院。本組資料中來自神經內科的癡呆患者明顯少于其他科室,可能系神經內科醫師對癡呆本身認識比較充分而且有一定的處理能力,只有當處理困難時才請精神專科會診。
癡呆的精神行為癥狀治療目的是希望減輕癥狀,增加患者、家屬或照料者的舒適和安全。臨床主要應用藥物治療BPSD。治療時應明確癥狀類型,以便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BPSD的藥物主要有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抗焦慮藥和膽堿酯酶抑制劑〔8〕。本研究結果與上述觀點一致。使用抗精神病藥者一半以上使用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如奧氮平等。這與現有的研究結果所支持的用藥選擇一致〔9〕。
綜上,對綜合醫院因呼吸系統疾患、創傷或者手術住院的高齡患者表現有行為紊亂、精神病性發作應注意合并癡呆的可能。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是精神科醫生采用的主要處理措施。早期發現、干預BPSD,恰當的治療,雖不能逆轉認知功能,但能維持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參考文獻
1 Steinberg M,Sheppard JM,Tschanz JT,et al.The incidence 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in dementia.The Cache County Study〔J〕.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3;15():3405.
2 Lyketsos CG,Lopez O,Jones B,et al.Prevalence of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in dementias result from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 JAMA,2002;288(12):147583.
3 解恒革,王魯寧,于 欣,等.北京部分城鄉社區老年人和癡呆患者神經精神癥狀的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10):82932.
4 Haneen MS,Fink P,Frydenberg M,et al.Mental disorders among internal medicine inpatients:prevalence,detection,treatment status〔J〕.J Psychosomatic Res,2001;50(4):199204.
5 Kishi V,Meller WH,Kathol RG,et al.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ming of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and general hospital length of stay〔J〕.Psychosomatics,2004;45(6):4706.
6 Waneata J,Benda N,Windhaber J,et al.Does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increase the length of stay in general hospitals〔J〕?Gen Hosp Psychiatry,2001;23(1):814.
7 徐英,夏峰,孫宜萍.152例癡呆晚期患者并發癥及死因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9(11):774.
關鍵詞: 急診;內科;留觀患者;疾病譜;流行病學
急診內科是醫院的窗口部門,承擔著大量門急診內科危急重癥患者的搶救、病情評估、分流、留觀診治、收住院等工作。其中,留觀患者涉及內科多個系統,病種復雜,且很大一部分留觀患者診治工作難度較大,這部分患者主要包括疾病診斷不明的患者,或合并多種疾病無法收入專科的患者,或病重需住院但住院部暫無空床位的患者。這就要求內科急診醫師在掌握內科急救技術的同時,也要掌握內科多個系統疾病的治療知識,提升有等同于專科的持續診療能力。但在信息快速更新和醫學專科細分化的時代,內科某一專科的疾病診療知識就已經需要醫師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何況是整個內科各個系統疾病醫學知識。而且,我院急診內科尚未分科,在醫患關系緊張、患者期望值越來越高的社會背景下,為了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提高我科急診內科醫師的診療水平,為來我院就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有必要對本院過去接診的內科急診留觀患者進行各個系統疾病發病率、易發病季節、年齡分布、性別差異情況進行分析,找出規律,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的重點學習和培訓。現對我科近一年來的內科急診留觀患者進行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本院急診科“急診內科留觀病人醫生交班本”記錄的資料,以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急診內科就診并具有完整病歷記載的1178例急診內科留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 對“急診內科留觀病人醫生交班本”記錄本上的疾病按系統分為9大類,同時收集患者的年齡、性別、留觀時間等資料,全部數據利用Excell軟件進行計算分析。
2.結果
2.1 急診內科留觀患者疾病譜 急診內科各系統疾病留觀患者數量由多到少依次為: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急性中毒>泌尿系統>內分泌與代謝系統>其他>造血系統及風濕疾病。結果見表1。
2.2 各系統疾病留觀患者數量四季分布情況及數量比較,消化系統疾病共436例,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循環系統疾病共240例,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呼吸系統疾病共199例,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神經系統疾病共122例,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泌尿系統疾病共66例,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急性中毒共69例,冬季>夏、秋季>春季;內分泌與代謝系統疾病共26例,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其他疾病共20例,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消化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的就診時期呈季節性變化,其余系統變化不明顯。結果見表2。
2.3 急診內科留觀患者各年齡段分布情況 青(少)年患者(
2.4 統計各系統疾病的主要病種并按照患者數量多少進行排序。呼吸系統(1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73例,肺部感染37例,支氣管哮喘19例,發熱原因12例,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11例。循環系統(240例):冠心病106例,高血壓73例,心律失常33例。消化系統(436例):胃腸炎178例,膽囊炎73例,腹痛原因7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5例。泌尿系統(66例):泌尿系結石45例,泌尿系感染14例。內分泌和代謝系統(26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12例,低血糖癥5例。神經系統(122例):頭暈原因57例,腦血管意外36例。急性中毒(69例):酒精中毒39例,神經催眠藥5例,毒蕈中毒5例。其他(20例):血鉀異常7例。
3、 討論
急診流行病學研究正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但由于地區差異以及人們生活水平和就業狀況等的不同,各家醫院的報道結果不盡相同,而且急診科疾病譜也與醫院等級、診療水平和特色專科等有關[1]。且急診留觀患者每年呈升高趨勢[2]。因此,有必要從醫院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急診科內科留觀患者疾病譜的研究。
從急診內科留觀患者疾病譜可見,患者數量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消化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急性中毒,它們所包含的急診留觀患者數量為1066例,占內科急診留觀患者總數的90.49%。由此可見我院急診內科醫師應在廣泛學習內科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學習和掌握這五個系統疾病的診治。從急診內科留觀患者疾病譜中還可見,在留觀患者總數上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并且某些系統的疾病在性別上有明顯差異,男性患者數量多于女性的主要是呼吸系統疾病,女性患者數量多于男性的主要是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前者可能與男性吸煙誘發呼吸系統疾病有關。造血系統和風濕免疫系統未見留觀患者,其原因一則可能是發病率低,患者數量少,病情發展緩慢,患者白天已在專科門診就診,再則血液科疾病診治專科性強,病房床位較充裕,患者可直接收入病房住院。
各系統內科急診留觀患者數量也呈一定的季節性:呼吸系統疾病在冬季較多(44.22%),循環系統疾病在春季較多(30%),消化系統疾病在春夏較多(64.45%),泌尿系統疾病在春夏較多(77.27%),內分泌代謝系統疾病在春季較多(34.62%),神經系統疾病在春秋較多(58.84%)。其余系統患者數量隨季節變化不明顯。此外在急診內科留觀患者總量上春、冬兩季較多,分別占到總量的31.15%、26.57%。由此建議本院急診內科可根據各系統疾病患病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季節變化特點,強化醫務人員專業技術學習,合理制定各季節疾病的治療方案措施,完善治療工作機制,防范重點。
從急診內科留觀患者各年齡段分布情況可以看出,老年患者(≥60歲)數量最多(52.88%),其次是中年患者(45-59歲)(20.22%),數量最少的是44歲以下的青(少)年患者(26.9%)。原因可能與我院屬于貴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患者認同中醫藥對老年病、慢性病有較好療效有關。結合我院所在貴陽市2012年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本市65歲以上的人口為38.70萬人,占常住人口8.69%。提示我市老年人基數大,人口老齡化,我院急診內科醫師應對老年病的診治進行重點研究,并應特別注意中醫藥治療老年病的方面的研究。另外,有些老年人記憶力、理解力減退,對由于依從性差,出院后不能規范治療而致反復急診留觀的老年患者,應與急診科護士、內科專科病房聯合進行長期有效的健康宣教,增強老年病人的有關健康知識,提升老年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識。
從各系統疾病的主要病種可見各個系統疾病應該重點研究和診治的病種:呼吸系統疾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部感染、支氣管哮喘;循環系統疾病的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消化系統疾病的胃腸炎,膽囊炎,腹痛原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統疾病的泌尿系結石,泌尿系感染;內分泌代謝系統疾病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低血糖癥;神經系統疾病的頭暈原因,腦血管意外;急性中毒疾病的酒精中毒、鎮靜安眠藥中毒、毒蕈中毒;另外應注意電解質異常里面的血鉀異常。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急診留觀患者疾病涉及內科多個系統,病種復雜,發病率于季節、年齡、性別差異都有關聯,必須分析其特點規律。應根據急診內科留觀患者的疾病譜及流行病學特點,加強醫務人員相關專業進修學習,合理安排急診工作,提高急診急救水平和應急能力,降低發病率和病死率。
參考文獻
1 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我院1997―2006年的《寧波市居民病傷死亡原因登記表》、醫院統計報表、住院病人疾病分類報表。疾病診斷以第一診斷為主。對病例資料分別從死因順位、死亡性別、年齡、病種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死亡病例性別構成
1997―2006年我院共死亡1 765例,其中2005―2006年死亡病例最多,共412例。死亡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為2.19∶1(表1)。
2.2 死亡病例年齡構成
0~9歲組死亡占2.55%,其中80.00%為新生兒死亡。10~19歲組為1.81%,主要死因為損傷與中毒中的車禍。40歲以上組構成比逐漸上升,以70~79歲組最高,其次是60~69歲組(表2)。
2.3 死因順位及構成
死因順位前5位是惡性腫瘤、循環系統疾病、損傷與中毒、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表3)。
2.4 惡性腫瘤死因順位及構成
惡性腫瘤死因中肺癌占首位,胃癌、肝癌、白血病、腸道癌等也是惡性腫瘤的主要死因(表4)。
2.5 損傷與中毒死因順位及構成
損傷與中毒死因的前5位中,車禍占首位,其次是中毒自殺、跳樓自殺、他殺和意外失足(表5)。
3 討論
本文以每2年為1組進行數據統計。1997―2004年本院的死亡構成比相對較穩定。2005―2006年死亡412例,明顯多于往年,這可能與近幾年社會競爭力增加、環境污染、厄爾尼諾氣候、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等有關。這也是一個預警信號,提示應在新形勢下努力做好人群健康教育工作,以防病為主積極治病,降低人群的病死率。
本組資料顯示,死亡病例中男女比例為2.19∶1,與國內有關文獻報道一致[1,2]。
年齡構成中,新生兒死亡占2.04%,其中早產兒、新生兒窒息及并發癥所致的死亡占77.78%。要降低新生兒疾病死亡率需采取以下措施: ① 加強圍生期的保健,積極治療孕期并發癥,防止早產尤為重要。② 積極控制產科不利因素如胎膜早破、胎盤早剝、羊水污染等。嚴格按照新法復蘇,步驟不能顛倒,減少窒息及并發癥的發生。③ 做好產后早產兒的監護,合理喂養,保證熱能,減少并發癥。 國際上一般認為,65歲以上為老年人口。我國已于2000年步入老年型人口社會。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器官逐漸出現退行性改變,機體對內外環境的適應能力逐步降低,容易患各種慢性疾病。本組資料也顯示, 死亡病例中70~79歲組人數最多,占死亡總數的22.38%,與有關報道一致[3]。因此,要將老年人列入重點保健人群,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作用,大力開展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從而延長壽命。
死因構成資料顯示,前6位的死亡疾病依次為惡性腫瘤、循環系統疾病、損傷與中毒、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與有關報道一致[4]。死亡人數共1 694例,占總死亡人數的95.98%。提示這6種疾病是當前威脅市區居民生命安全的主要危險因素。
惡性腫瘤死亡居死因首位,其中以肺癌、肝癌死亡為最多見,與有關報道一致[5]。惡性腫瘤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及難治病。 循環系統疾病死亡居第2位,其中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性心臟病為主。腦血管病多以腦梗死、腦出血為致死疾病。
惡性腫瘤與循環系統疾病的發生與機體遺傳因素、外界環境因素及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有關,如吸煙、飲酒、肥胖、缺乏運動和心理緊張等。因此,要注意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其次是廣泛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提倡戒煙限酒、加強體育鍛煉,培養良好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再次是對危險人群定期篩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損傷及中毒是病例死亡的第3位死因,進一步統計表明,其中主要是交通事故、自殺和意外傷害。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擁有車量增加,導致車禍數量上升。二是由于社會進步使節奏加快,迫使人群承受各種壓力,如生活上、工作上、心理上的壓力等,當壓力超過承受力時,有的人就會做出過激的行為。三是由于我市經濟發展較快,個體加工業多、建筑業多,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勞動保護的觀念及設施相對不足,因此工傷等意外事故也增多。為了減少損傷及中毒而引起的死亡,要進一步建立健全交通法規,改善交通條件,強迫使用安全帶等以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對各企業職工要加強安全生產教育,禁止超負荷使用勞動力。專業性勞動必須進行培訓,降低勞動中發生的傷害事故。同時,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從多方面進行心理疏導,減輕人群心理壓力,促進人群的心理健康,同時。從而積極預防損傷及中毒發生并降低死亡率。
4 參考文獻
[1]杜春花,張惠英. 2000年至2004年1 290例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河北醫學,2006, 12(1): 16-18.
[2]黃潔群.我院1999―2003年住院病人死因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6,23(3):247.
[3]李永梅.819例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江蘇衛生保健,2005,(4):24.
[4]馮秀娟.4525例住院病人死因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7,24(3):335-336.
老年人特別容易患呼吸系統疾病:走進老年科的呼吸病房,經常可以聽到醫護人員鼓勵患者用力咳痰的話語和為患者拍背排痰的拍擊聲。可以說,痰,是老年人“亦敵亦友”的伙伴,和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那么,什么是痰?痰從哪里來?痰到哪里去?為什么說痰“亦敵亦友”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痰吐健康”的話題。
一問:痰從哪里來?
痰,是鼻腔以下的呼吸道黏膜分泌的液體,主要由黏液腺及杯狀細胞所分泌,可以濕潤黏膜和粘附空氣中的灰塵及微生物,阻擋其進入肺組織深處,然后再借助于纖毛柱狀上皮的纖毛擺動,把它們排到氣管上端的喉頭部位,經口腔咳出。
在人體內,氣管、支氣管層層分支,猶如一顆大樹,樹干、樹枝層層分叉。人們將這種肺內支氣管分枝狀結構稱為支氣管樹。我們可以把“痰”想象成這棵大樹的葉子和一些豐潤的果實所分泌的液體,順著樹杈、樹枝流到樹干;不同的是,在樹上,依靠重力的作用使得液體流下;而在肺內,依靠如同麥浪起伏般的纖毛的擺動將痰“掃”出體外。
為什么說痰又是人的朋友呢?因為痰看似無用,卻是人體新陳代謝所必須。
一個健康的人每天大概會分泌100ml的痰,正常情況下,纖毛不斷向外擺動,將氣管的分泌液排到咽腔,隨唾液吞咽進入胃,通常無咳嗽。當氣管和支氣管受到刺激,包括有炎癥反應的時候,分泌液大量增加,已非上皮細胞纖毛所能排走,則形成痰液,借以通過咳嗽的動作咳出來。因此,咳嗽是呼吸道受到刺激后的一種保護性呼吸道反射,以保護呼吸道的清潔和通暢。
二看:痰的色與量
痰的顏色:
正常情況下,痰為透明色或白色。黃色的膿痰往往提示體內有呼吸道或者肺組織感染,膿液為死亡的白細胞、壞死組織;其中黃綠色或者綠色的痰常見于銅綠假單胞菌感染;鐵銹色痰可提示大葉性肺炎。
血性痰為痰中帶血絲或者血塊,痰的顏色可以為鮮紅色或者暗紅色。全身多種疾病可以出現痰中帶血的情況,例如口腔黏膜破損可以出現痰中帶血,嚴重的心臟疾病如急性左心衰可以出現粉紅色泡沫樣痰,血液系統疾病、風濕免疫病,肺部的疾病如炎癥、腫瘤、結核等,都可以出現痰中帶血。以肺結核為例,結核桿菌會造成肺泡的嚴重破壞,血液滲進肺部,病人會出現痰中帶血,輕者痰中帶血絲,重則可以出現危及生命的大咯血,甚至窒息的情況。
痰的量:
痰的量根據病情多少不一,可以從每天少許到每天數百毫升。以支氣管擴張癥為例,它是常見的慢性支氣管化膿性疾病,大多數繼發于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阻塞,尤其是兒童和青年時期麻疹、百日咳后的支氣管肺炎,由于破環支氣管管壁,形成管腔擴張和變形,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伴大量膿痰和反復咯血。
支氣管擴張的患者發生肺部感染時,黃綠色膿痰明顯增加,一日數百毫升,若有厭氧菌混合感染,則有臭味。收集痰液于玻璃瓶中分離為四層:上層為泡沫,下懸膿性成分,中為混濁黏液,底層為環死組織沉淀物。不難想象,如果痰咳不出來,肺浸泡在細菌滿布的“大膿罐”里,用再好的藥物也是事倍功半。所以,不管痰多痰少,都應鼓勵病人將痰盡可能咳出來。
三識別:身邊的殺手
痰是我們“亦敵亦友”的伙伴,那么這個潛伏的敵人最險惡的面目如何呢?
痰液亂吐“傳疾病”。
流感、肺結核等可以通過痰液傳播。仍以肺結核為例,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發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曾經被稱為“白色瘟疫”。結核分枝桿菌的傳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結核患者,通過呼吸道傳播,健康人感染結核菌并不一定發病,只有在機體免疫力下降時才發病。中國是結核病大國,近年來,結核又有“死灰復燃”的趨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杜絕隨地吐痰的現象,防止疾病的傳播。
痰堵窒息“要人命”。
電視劇《玉碎》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他那腳步磕磕絆絆的 ,“咕咚”一聲倒在樓梯上。
我趕忙奔到樓梯那兒一瞅,可不得了,只見掌柜的人歪在樓梯上,手在心口處死命地抓著,明明是犯了病。
一家人圍著掌柜的呼著、喊著,原來掌柜的胸口里邊有痰堵著,喘不過氣來,只見他挺著身子張大了嘴,臉上和嘴唇已經憋的呈紫青色了。
“這是痰堵著了,得趕快送到租界醫院去吸痰。”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隨時可能發生,在老年人群中,發生的幾率更高,因為老年人咳嗽、排痰的力量弱,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下降,尤其在合并腦血管疾病、長期臥床的人群中,更容易發生痰堵窒息而危及生命的情況。
當出現這種緊急情況時,應盡量想辦法幫助患者把痰排出來,并盡快送醫院救治。
[關鍵詞] 女性患者;疾病構成;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中圖分類號] R19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5(c)-007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female inpatient's disease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our hospital” for short) from 2010 to 2014, so as to provide baseline data for fur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data of female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medical records data base of our hospital. Then the disease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ICD-10 based on first diagnosis. The data including basic information, first diagnosis, hospitalization days and so on were input using Excel 2010 softwar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Stata 12.0 software. Results From 2010-2014, 209 789 cases of patients were selected. The disease spectrum included 19 categories, the top 3 systematic diseases were diseases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 musculoskeletal system an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and pulmonary disease, the top 3 of accumulation constituent ratio was 45.67%. In the top 10 of all disease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over 60 years was the most. In 2010-2014 top 8 urinary and reproductive system diseases rank remained stable in female inpatients, the top 3 diseases were female pelvic organs inflammatory diseases, breast disease, kidney failure. Conclusion This study analyzes female inpatient's disease constitu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4, reveals the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of different ages, in order to provide baseline data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Female inpatient; Disease constitu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third-grade class-A
女性的身體健康關系著一個民族的健康體魄,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患者越來越得到關注。女性在一系列疾病的病理生理特點、臨床表現、疾病診斷、藥物代謝和防治策略方面均有別于男性。同樣,由于女性自身生理和性格等方面的特點,其對痛苦的忍耐及承受能力比較差,疾病譜與男性也存在差異。有研究證實,病種是對住院患者醫療費用影響較大的因素[1]。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0~2014年女性住院患者疾病的構成分析,了解女性住院患者的診治需求,以便合理規劃學科發展。
1 對象與方法
以我院為調查對象,自醫院的病案數據庫提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女性住院患者的年齡、性別、第一診斷、病例數等住院資料,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對患者的第一診斷進行分類,并采用Stata 12.0軟件進行數據描述性統計。
2 結果
2.1 女性住院患者的系統疾病分布及年齡構成
我院2010~2014年共收治女性住院患者209 789例次,排名前3位的系統疾病是循環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累計構成比為45.67%;19種系統疾病共計205 008例次,占全部收治患者的97.7%。2010~2015年女性住院患者人數呈上升趨勢,2014年較2010年≥60歲患者增加75.6%,45~
2.2 女性住院患者排名前10位的系統疾病分布及年齡構成
醫院前10位的系統疾病中≥60歲患者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40.31%。
2.3 女性住院患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年度構成
我院2010~2014年女性住院患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排名前8位的疾病位次基本保持穩定,排名前3位的疾病依次是女性盆腔器官炎性疾病、疾患、腎衰竭。女性住院患者腫瘤疾病前5名排序基本穩定,依次為子宮平滑肌瘤、良性腫瘤、卵巢良性瘤、甲狀腺良性腫瘤、皮膚良性腫瘤(其中2011年卵巢良性瘤和甲狀腺良性腫瘤位次互換)。見表5~6。
3 討論
我院在當地醫療中參與度、社會認可度較高[2],擁有71個臨床醫技科室[3],治療病種覆蓋面廣,是新疆唯一一家省級三級甲等中醫醫院,西北唯一一家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患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常以疾病譜排名前10位(或前5位)作為影響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4],是綜合反映某個國家或地區衛生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醫療保健狀況等的變化而改變的[5]。疾病譜研究可以指導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確定疾病的防治重點、明確衛生工作的發展方向[6]。本研究發現,我院2010~2014年共收女性住院患者209 789例次,和前期針對我院所有住院患者的調查[7]一致,女性住院患者排名前4位的系統疾病依次是循環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我院女性住院患者中的泌尿生殖系統疾病上升至第5位,但與專科婦幼醫院[8]排名前4位的妊娠和分娩和產褥期、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腫瘤、影響健康狀態和保健機構接觸的因素不同。目前多項指南將男性特別是一定年齡以上的男性列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9],女性由于雌激素等的保護作用,心血管疾病的起病年齡比男性推后7~10年[10],各方面因素導致心血管病的關注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本研究中女性住院患者前10位系統疾病中循環系統疾病排在第1位,佐證在未來10~20年里女性心血管問題將更加凸顯[11]的論斷,但女性心血管疾病與男性相比有著諸如發病時間晚、不適癥狀多、臨床表現重等相對不同的臨床特點和發病機制[12],故而建議加強對女性心血管病患者的特異性防治研究。2010~2014年女性住院患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排名前8位的位次基本保持穩定。女性住院患者腫瘤以良性為多見,與前期調查[13-14]發現女性子宮肌瘤、宮頸癌、卵巢癌、卵巢良性腫瘤、子宮內膜癌等婦科腫瘤發病人數逐年增多的情況同中有異。提示在職工常規檢查中,婦科專科檢查、腫瘤早期篩查的必要性,而且應該提高腫瘤的早期預防與治理[15-19]。
本研究提供了基于我院5年數據的女性住院患者的疾病構成等狀況的分析,揭示了不同年齡段的多發病,為我院及同級別醫院醫療衛生政策的制訂及藥物配備等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祖學亮,李新華,朱宇飛,等.醫保、農保患者住院醫療費用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9,26(3):278-281.
[2] 李超,高攀俊,高振,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現況分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3):5-6.
[3] 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J].中國醫院管理,2016, 36(2):2-3.
[4] 王育強,李茹.如何正確看待傳染病在我國疾病譜中的位置變化[J].醫學與哲學,2003,24(11):30-32.
[5] 劉葉珍,盧光進.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兒科住院病人疾病譜分析[J].中國病案,2007,8(3):39-41.
[6] 丘英瓊,林冰,徐俏婷.2006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構成分析[J].中國病案,2008,9(3):40-41.
[7] 李超,高振,盧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2008-2010年度住院疾病構成調查[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2, 12(4):420-425.
[8] 查莉,賴繁,黃薇.2013年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婦科住院患者疾病構成及費用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5,15(1):16-22.
[9] Braunwald E,Antman EM,Beasley JW,et al. 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Committe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J]. J Am Coll Cardiol,2000,36(3):970-1062.
[10] Alexander KP,Peterson ED. Medical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women [J]. Am J Manag Care,2001,7(10):951-956.
[11] Laaksonen DE,Lakka HM,Niskanen LK,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and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appl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recently suggested definition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Am J Epidemiol,2002,156(11):1070-1077.
[12] 鄭剛,張承宗.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證據和預防指南[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5,10(6):463-465.
[13] Saitoh J,Ohno T,Sakurai H,et al. High-dose-rate 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based treatment planning for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uterine cervical carcinoma [J]. J Radiat Res,2011,52(4):490-495.
[14] Kelly KM,Richwald GA. Automated whole-breast ultrasound:adv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J]. Semin Ultrasound CT MR,2011,32(4):273-280.
[15] 黎綺云,陳春娥,吳玲梅,等.有層級化的護理干預項目對婦科腫瘤術后患者主觀體驗的作用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5):98-100,128.
[16] 劉麗,丁輝,潘迎,等.北京市婦女病普查中惡性腫瘤的檢出狀況與趨勢[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2):3644-3646.
[17] 魯艷芝.185例婦科腫瘤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點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6,6(2):18-21.
[18] 王雙雙.247例婦科腫瘤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4, 29(24):3904-3905.
摘要:目的分析醫院兒童門急診醫師分級處方行為,以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方法按分層隨機抽樣法回顧性分析醫院2014年兒童門急診處方7062張,對初、中、副高、正高職稱醫師處方行為進行分級分析,包括處方情況及用藥合理性。結果兒童急診處方以初、中職醫師為主,門診主要為副高、正高級醫師,抽查處方主要涉及呼吸疾病;處方平均用藥品種數、處方平均金額、基本藥物使用率均符合相關規定;初、中職醫師靜脈給藥比例及抗菌藥物使用率顯著高于副高、正高級醫師;不合理處方比例初職最高,正高最低,尤其是不規范處方多見;不規范處方比例初職最高,其次為中職;而不適宜處方則是中職和副高較高,正高職稱醫師處方行為更加嚴謹規范。結論要規范合理用藥,需加強對初、中職醫師的處方規范化書寫培訓管理,并對中職、副高級醫師不適宜處方行為進行干預和溝通。
關鍵詞:兒童門急診;合理用藥;醫師分級;處方分析
兒童是處于快速發育過程中的特殊人群,其生理特點、藥物反應與成人不同,而且從新生兒到青春前期的不同年齡段間也存在一定差異和各自用藥的特點,其合理用藥相對于其他人群更復雜,難度更大。本調查中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對醫院2014年兒童門急診處方進行醫師分級處方行為分析,了解不同職稱級別的兒科醫師處方行為差異及評價用藥合理性,為促進兒童普通門急診的合理用藥及監督管理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兒童門急診紙質處方133923張,按照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取處方7211張,除外購藥、急診成人(年齡超過14歲)處方149張,余7062張,抽樣率為5.27%。
1.2方法
按照醫院人事科當年醫師職稱認定結果對處方進行分級。依據《處方管理辦法》《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中國國家處方集(化學藥品與生物制品卷•兒童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及藥品說明書等,分析處方基本情況,點評不合理處方。不合理處方的判定結合有關臨床診療指南及權威文獻資料查詢結果,并經項目組全體成員討論確定。項目組成員有藥劑科門診西藥房、臨床藥學室及兒童急診相應臨床科室主任。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基本藥物品種含2012年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及2012版云南省增補品種。其他給藥方式包括肌肉注射、霧化吸入、外用等,處方比例均不超過30%,故未予以單獨列出統計。本次抽查無三聯及以上抗菌藥物聯用處方。由表1可知,呼吸系統疾病診斷處方數,初職、中職與副高、正高職稱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處方平均用藥品種數,中職與正高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處方平均金額,初職與中職、副高相比,中職與副高、正高相比,副高與正高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基本藥物使用率,初職與副高、正高相比,中職與副高、正高相比,副高與正高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口服給藥處方數,中職與初職、副高、正高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靜脈給藥處方數,初職與中職、副高相比,中職與副高、正高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2種及以上給藥方式處方數,初職與中職、正高相比,副高與中職、正高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抗菌藥物處方數,初職、中職與副高、正高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抗菌藥物兩聯使用處方數,初職與正高相比,中職與副高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職與正高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規范處方數,初職與中職、副高、正高相比,中職與副高、正高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適宜處方數,中職、副高與正高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由于處方存在多條醫囑,可能同時有不規范、不適宜和超常情況,總的不合理處方數1660張(23.51%),小于各類別處方數之和。
3討論
3.1各級醫師處方分析
我院兒童門診主要為高級職稱醫師,急診為初、中職醫師,抽查處方情況與實際相符。門診患者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主,其中初、中職醫師處方中診斷有呼吸疾病比例明顯高于副高和正高職稱醫師。處方平均用藥品種數,僅中職顯著高于正高,且均符合《處方管理辦法》相關規定。處方金額以中職最低,其次為初職和正高,副高級處方平均金額最高,但每張均低于100元。基本藥物使用率以初職和中職最高,其次為正高,而副高級別醫師使用率最低。分析給藥方式,中職使用口服給藥比例顯著低于其他級別醫師,而靜脈給藥比例顯著高于其他級別醫師,其次為初職醫師。20%以上的門診處方同時使用2種以上給藥方式,其中初職和副高使用率顯著高于中職與正高級別醫師。門診靜脈給藥包括靜脈輸液和靜脈注射,抽查處方多為靜脈輸液,常用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故處方用藥品種數多、處方金額較低,基本藥物使用率較高。兒童靜脈輸液有一定風險,應嚴格控制適應證,僅嚴重的細菌感染、脫水、皮膚過敏及哮喘發作、喉炎等緊急情況才使用,故初、中職級別醫師應加強培訓,以保護兒童日益發展的自身抵抗力,真正提高用藥安全性和依從性。
3.2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
初職和中職使用率顯著高于副高和正高級別醫師,與呼吸系統疾病診斷情況相符。兩聯抗菌藥物的使用率初職與正高、中職與副高有統計學差異,而中職與正高相比有顯著性差異,可加強對中職醫師兩聯用藥合理性的監督和指導。由于我院耳鼻喉科、口腔科和眼科等專科門診未采用兒童專用處方,未納入抽查,不能參照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的“兒童門診抗菌藥物處方比例不超過25%,急診不超過50%”的規定。但超過50%的抗菌藥物使用率仍偏高,反思醫療現狀,醫師應謹慎使用抗菌藥物,防范耐藥菌過快產生,防止過度醫療。
3.3處方點評結果分析
本次不合理處方比例達23.51%,初職最高,正高最低,而其中以不規范處方多見。本次處方點評中,加強了臨床診斷、用藥方法和用藥劑量的規范化書寫點評,而初職醫師不規范處方數明顯高于其他所有級別醫師,中職明顯高于副高和正高級別,說明應加強初、中職稱,尤其是初職醫師處方的規范化書寫培訓,以及對處方法律效力的認識。最常見的不規范情況包括處方診斷或缺項或隨意縮寫或字跡潦草難以辨認及診斷不全,如診斷“支氣管炎”處方開塞露、診斷“腹瀉”處方氨溴特羅口服液等。調劑處方要求“四查十對”“查用藥合理性,對臨床診斷”,規范全面的臨床診斷是藥師判斷合理用藥的基礎,醫師和藥師都應予以重視,加強培訓。其次,用藥方法、藥品劑量書寫不規范或模糊不清,常見如開喉劍、利巴韋林噴霧劑、清熱宣肺貼膏,以及各種滴眼液、吸入霧化藥等非口服靜脈傳統給藥方式的藥品用量含糊不清,甚至無具體用量,藥師也未給予干預或僅口頭交代。由于兒科患者尚無自理能力,通常有多人看護(包括老人),很容易造成用藥錯誤,醫師和藥師均有責任確保醫囑的正確開具和執行,保障合理用藥。抗菌藥物處方中常見初職醫師未按規定越級使用抗菌藥物后,及時請上級醫師簽字確認;各級別醫師均有診斷“腹瀉”“上感”卻使用抗菌藥物等不符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規定的處方行為;抗菌藥物與活菌制劑(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同服。殺菌劑能殺滅或抑制活菌制劑,同時可導致抗菌藥物藥效降低,因此多數學者認為原則上任何微生態制劑都不宜與抗菌藥物同服[1];如必須同服,宜選用針對病原菌的高效、窄譜抗生素,或間隔2~3h以上服用,或加大益生菌劑量,或選用一些死菌及其代謝產物制劑如嗜酸乳桿菌片等[2]。
不適宜處方點評結果,初職與其他級別醫師均無統計學差異,中職和副高則顯著高于正高級別醫師,說明正高職稱醫師對藥物的使用更加嚴謹規范。常見處方行為如門診抗菌藥物序貫療法使用口服制劑僅寫為1d1次,而無具體用法是輸液后8h或12h;金蓮清熱泡騰片等泡騰口服制劑用法僅寫為口服,易造成極大安全隱患;維生素C注射液劑量過大,中成藥不適宜的超藥品說明書用量等。如百蕊顆粒兒童使用成人劑量、健胃消食口服液有11張處方(中職8張,副高3張)超劑量使用,超過藥品說明書1d2次、1次10mL用量,而兒童用量達到10mL1d3次。超劑量使用都有發生嚴重肝腎功能損害的可能,醫師應警惕。另外,氨金黃敏顆粒內含鹽酸金剛烷胺,1歲以下嬰兒禁用,而某副高醫師卻用于1歲以內嬰兒,極易導致患兒不良反應及醫患糾紛。值得關注的還有頭孢地尼分散片,我院同時有100mg和50mg2種規格,醫師未根據用量選擇適宜規格的藥品,如該用50mg卻使用100mg規格,導致患者自行掰開服用,不只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煩,還導致分藥劑量不準確和藥物污染可能。超常處方主要有無適應證用藥,如診斷為“通便”,處方口服補液鹽和丁香開胃貼;無正當理由超藥品說明書用藥,如鹽酸氨溴索注射液霧化吸入給藥。氨溴索是目前臨床常用祛痰藥物,而藥典、指南和藥品說明書均未推薦霧化吸入,而國內關于霧化吸入的報道多為小樣本調查,可信度不高[3];將注射液直接用于霧化吸入,還會因滲透壓、pH偏酸性和所含防腐劑輔料等導致患者支氣管受到刺激或致敏反應而引起氣管痙攣,呼吸困難等,從而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4],故經項目組最終討論不建議霧化給藥,屬無正當理由超說明書用藥。
我院兒童門急診處方基本情況較好,與文獻[5-7]報道同類醫院水平相當,符合相關法規要求。但因不同級別的醫師臨床經驗和處理觀念不同,處方行為存在較大差異,需要加強對初、中職醫師的處方規范化書寫培訓,讓其認識處方的法定效力。同時,藥師要和中職、副高級別醫師加強溝通,有效干預不適宜處方行為,促進我院兒童門急診的合理用藥,切實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張石革.微生態制劑進展與應用中的藥學監護[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5,15(4):433-435.
[2]施瑩.消化系統疾病常見不合理用藥探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9,6(6):151-152.
[3]時海洋.霧化吸入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療中的作用與安全性評價[D].濟南:山東大學.
[4]許申.氨溴索的臨床應用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8):1053-1055.
[5]殷娟英.我院兒科門診處方用藥分析[J].中國藥業,2011,20(2):57-58.
[6]孫倩.北京市大興區婦幼保健院兒科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3,13(6):5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