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機合成思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普通高中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模式
一般來說,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校本課程開發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需求主導模式,二是條件主導模式,三是目標主導模式。需求主導模式,顧名思義以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為主來設計開發校本課程,所以需求主導模式也體現了現代教育的人本思維,讓語文教學更加充滿人性化,更加趨向于服務化。條件主導模式是以學校固有資源為依據來開發校本課程,不同的學校其教育資源也不同,學校根據自己擁有的軟硬件及師資實力來進行相應的校本課程安排,保證教學水平。目標主導模式范圍較大,它以學校的辦學目標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依據。比如,在國外,天主教學校的辦學思想就是以基督教為主,校本課程中多和基督教義和圣經聯系在一起。而女子學校,他們的校本課程則從女性角度來考慮教學內容,教授符合自己辦學思想的教育內容,而其他服務因素主要作為主導辦學思想的輔助資源存在。
可以說,這三種校本課程開發模式都可以適用于現代語文教學,但是它們也各有利弊。比如,需求主導模式以學生的需求展開,優先考慮學生的感受,但是它的缺點就在于過度受限于這些來自于學生的條件,從而影響課程的順利開展。所以,基于需求主導的校本課程模式沒有充分考慮到學校的整體辦學目標,也會出現實用性差、眾口難調、不成系統的效果。條件主導模式卻恰恰相反,它符合學校的辦學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和實用性,但是它過于主觀,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需求,這與傳統教學思想別無二致,所以這種模式容易流于形式。相比較而言,這三種教學模式應該在不同時期、不同教學環境與不同地點體現出不同特色。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按照實際情況與需求來適當地選擇利于語文教學發展和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模式,做到靈活運用,避實就虛。
二、高中語文教學與校本課程有機結合的具體思路
(一)處理好高中語文教學與校本課程之間的關系
2003年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明確指出:“要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的綜合性課程結構。”雖然校本課程賦予了學校合理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的自主權,但是學校也應該根據國家規定的語文教學內容,為校本課程和學生需求量體裁衣。根據《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的規定,校本課程占國家規定教學內容的比例應該在10.5%~18.5%左右,適當把握好度,有助于校本課程的進一步開發。
(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高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性格,所以校本課程的開設與設計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語文教師應該在了解學生的心態、興趣與注意力等情況后,根據語文教學內容設置提綱并設計校本課程,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此外,教師要注重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法,可以采用目前較為流行的輔導式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余地,根據興趣與學習中的弱項來選擇相關的知識點。而教師要與學生做好呼應,讓校本課程自然地在語文教學中實施下去,而不是喧賓奪主。
(三)注重平衡校本課程中的學術性與趣味性
學校可以開設基礎性語文校本課程,根據國家規定的語文知識課程來進行知識的改編和拓展,同時在課堂上結合一些特殊的朗讀策略和記憶策略,讓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底子。再上一級開設發展性校本課程,鍛煉學生的中文品評能力,通過閱讀新聞、名作和詩歌等,給他們足夠的空間,開闊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最后是提高校本課程,這一層次上學生要進行學術論文的撰寫和思維拓展訓練等,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文學能力,并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主動探究能力。以上三個層次的校本課程設計,可以很清晰地分清高中語文教學的學術性和趣味性,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課程。
三、實例分析
(一)教學方法和目的
本校本教學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采用INTER未來教育模式,更注重課本知識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將語文教學作為一種任務,用問題來牽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他們整合、組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最終達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二)教學內容
通過在課本和網絡中查找資料,學生分組合作尋找與探討詩詞中對意象的分類及特征定義。比如,教師給出出現于詩詞中的事物,如月、云、松、竹、梅、夕陽、西樓、長亭等。教師首先通過講授這些詩詞的文學價值和歷史意義來啟發學生如何進行古典詩詞意象的分類與組合,并傳授學生鑒賞的方法。
(三)教學安排
關鍵詞:有機合成;教學設計;高三復習
一、設計理念
高三復習課不是“炒冷飯”而應該是“蛋炒飯”,教師應該讓每一位學生不僅從知識上得到發展,更主要的是幫助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復習中來,讓學生對以往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有機合成》教學設計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通過“阿司匹林緩釋片”合成路線的分解讓學生對有機合成的分析方法(逆合成分析)、合成關鍵(碳骨架的構建、官能團的引入與轉化)以及合成路線的選擇進行歸納整理;二是通過“阿昔洛韋”中間體的合成讓學生對有機合成題中信息的提取、分析、應用進行總結提升,培養并提高學生綜合運用題給信息解決實際合成問題的能力。
在實施的過程中,通過對考試說明及近三年高考情況分析,目標引領,激發了學生“我要學”的主動性;通過學生預習案的展示、評析、補充、完善,促進學生積極生成,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充分暴露真實問題,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展現學生“我能學”的主體性;通過學生對試題的分析,給予充分的展示機會,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張揚學生的個性,體現學生“我會學”的開放性;通過學生質疑、釋疑,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與學生進行對話解決這些問題,在已有知識上對新的知識進行整合建構,保證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二、背景分析
簡單有機物的合成路線流程設計是江蘇省高考的特色,在近三年高考中均有所涉及,有機合成內容的考題充分考查了學生的信息素養。通過對試題分析,學生對這類題的得分率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官能團的引入與轉化生搬硬套,不能靈活應用;二、對題給的信息不能很好地提取、分析和應用;三、合成思路狹隘,表達不規范。近三年高考考查情況統計如下(表1):
表1 2011年-2013年江蘇省高考化學試題中簡單有機化合物的合成考查統計表
[年份題號考查的主要問題分值難度201117(5)含苯環有機物的合成,信息提取(碳鏈增長)5分較難201217(5)含苯環有機物的合成,信息提取(開環加成)5分中等201317(5)環狀有機物的合成,信息提取(碳鏈增長)5分中等]
從近三年統計情況來看,環狀化合物的合成,信息提取在高考中重現率100%。
三、知識結構
有機合成是指利用簡單易得的原料,通過有機化學反應,生成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化合物。通過有機合成的教學能幫助學生有效的復習和鞏固有機物的結構和性質,并能通過對綜合性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讓學生深刻體會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解答有機合成試題的關鍵在于熟練掌握好各類有機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及相互衍生關系以及重要官能團的引進和消去等基礎知識,選擇合理而簡單的合成路線。有機合成的考查知識與能力要求如下圖(表2)所示:
表2
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會常見的官能團引入與轉化的一般方法;能利用不同類型有機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設計合理路線合成簡單有機化合物。
過程與方法:通過“阿司匹林緩釋片”合成路線的分解培養學生研究有機化學的方法和思想;通過“阿昔洛韋”中間體的合成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生活中實例,讓學生感受有機合成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連,尤其對制藥業的貢獻,培養學生科學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鍵的變化和官能團轉換的技巧,學會設計合理的有機合成路線。
教學難點:有機合成中信息的采集、轉化及應用。
(三)教學設計
【課前預習案】
常見官能團的引入與轉化一般方法
[官能團引入轉化(反應類型)>C=C<-X-OH-CHO-COOH]
乙烯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從乙烯出發,請寫出由乙烯合成乙酸(盡可能多)和乙二醇的合成路線圖。合成路線流程圖示例如下:
由異丁烯合成甲基丙烯酸的過程。
通過預習案的完成,你還有哪些問題,請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課堂預習案的內容設計旨在為課堂導學案的完成掃清障礙,問題設計都是圍繞課堂教學的內容,學生通過預習案的完成,對常見官能團的引入與轉化、有機化學的主線即“烴鹵代烴醇醛酸”的轉化過程有更清晰的認識。
【課堂導學案】
活動單元一:有機合成基礎
【例題1】阿司匹林緩釋片是一種解熱鎮痛抗炎藥,同時也是一種抗血小板藥,其結構如下圖所示。
問題1:1mol該物質消耗________molNaOH,合成該物質所需要的最簡單的基礎有機物質可能是什么?試寫出結構簡式。
設計意圖:從目標產物出發,倒推一步尋找上一步反應的中間體,該中間體同輔助原料反應可以得到目標化合物,依次倒推直至基礎原料,這就是有機合成的一般思路――逆向合成分析法。
問題2:見預習案2
設計意圖:通過乙烯合成乙二醇路線設計讓學生體會單官能團轉化為雙官能團的方法。通過乙烯合成乙酸不同路線設計,投影展示部分同學的預習案,生生交流,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有機合成路線評價的一般原則:綠色性、科學性、可行性、簡約性等。
問題3:見預習案3
設計意圖:通過合成路線評析,讓學生體會有機合成的關鍵是通過有機反應構建目標化合物的分子骨架,并引入或轉化所需要的官能團。同時對預習案中常見官能團的引入與轉化共同完善,對有機合成的知識整合建構。
問題4:如何由鄰甲苯酚來合成水楊酸呢?
【信息提示】目前合成水楊酸的方法之一流程如下:
其中步驟①③的作用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由鄰甲苯酚來合成水楊酸對于學生來講有難度,通過信息提示的形式讓學生意識到在選擇合成路線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注意官能團相互轉化時的保護和還原,官能團引入的順序等。
活動單元二:以信息為載體的有機合成
【例題2】(2013南通三模節選)莫沙朵林是一種鎮痛藥,它的合成路線如下:
(5)已知:。化合物是合成抗病毒藥阿昔洛韋的中間體,請設計合理方案以為原料合成該化合物。
設計意圖:通過典型例題分析(學生分析),讓學生意識到有機合成在高考中的考查是以信息為載體的,而信息的攝取主要從兩個方面,一是已知信息,二是隱藏在流程中的信息。讓學生體會有機信息的處理的一般流程: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應用信息,而信息的提取與反應機理的分析是解決有機信息問題的關鍵。
【反思質疑】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你還存在哪些問題,提出來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通過反思質疑來解決學生在預習和課堂上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在學習過程中包括預習過程中的存在問題,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教學反思與評價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個人認為還存在著以下三點不足:一、對第二部分的處理略顯倉促,整個課堂留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偏少;二、對學生的“放手”程度還不夠,比如:例題1中四種基礎有機物質的尋找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完成,但是由于我的層層設問,降低了學生對問題思考的難度和深度;三、對整個課堂的把握,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加強,比如:當學生提出有機合成的關鍵“注意官能團轉化時條件對其他官能團帶來的影響”,我沒有因勢利導回到問題2的分析,導致“為整理而整理”,略顯脫節。
南通市教研員沈主任這樣評價:傳統的有機合成復習課從正向合成、逆向合成、向中合成三個角度分析,但是這堂課跳出了這樣的條條框框,能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軌,從教師合成的課向學生合作的課在轉變,不但教師設計精妙,而且學生學得精彩,符合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教學本質來講主題的出示,思路的分析,解題的關鍵的指導到學生在信息上的提取都很好,并且能從高考層面去理解合成原理,和學生一起研究,一起學習,課堂上學生參與度高,發言踴躍,思維飽滿,教師點撥充分,教學目標達成度好。總之,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復習,這樣復習效果好,整個課堂符合如東中學提出的“生態?生長”的主題課堂特色。
如皋石莊中學陸校長這樣評價:導學案設計合理,特別是預習案的設計讓學生對知識有著充分的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特別是對學生練習的展示,暴露了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的體驗,學生學得主動、生動、靈動,在整理歸納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參 考 文 獻]
本節課繼一模復習及一模考試之后進入二模復習的初級階段,從學習內容和能力方面來看可以認為是學生完成了一模中的基礎知識鞏固,基本技能初步提升之后。二模復習主要以專題形式展開,因此,選擇本專題也是復習內容的一個好的體現。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一模考試中本校學生對此類題目的得分情況來看,得分率相當之低,多數同學大膽舍棄。因此,對此類題目的針對性專題復習對學生來說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有機合成路線題考查的特點來看,的確是有機化學內容的綜合體現,突出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遷移運用知識的能力。另外,合成路線題的分值占據了整個有機題分數的三分之一。能讓學生敢于去做才有可能會得分。為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近5年江蘇省高考真題的學習,了解有機合成路線題的考查方式,消減面對有機合成題的畏難情緒。
2.通過課前自學,微課學習和交流互動形成解決有機合成路線題的一般方法思路。
二、教學環節流程分析
受到“翻轉課堂”這一教學觀念的啟迪,課堂應該成為學生帶著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來,并能期望課堂成為通過同伴互助或老師幫助解決問題和提升能力為目的的重要場所。高三二模復習階段的課堂更應該是這樣的體現。即課堂上老師帶領學生集中解決一類重要共性問題,教給學生一種方法。對于行走在高考路上的學生,在班級授課制度下,我們不僅要關注共性,更重要的是要照顧個性,不能讓任何一個學生落下。我所教班級有52個學生,學習中暴露出的問題雖有共性但仍有差異,為使兩方面得到很好兼顧,在本次教學中大膽嘗試了“習題解析類微課”教學。在這樣的觀念引導下,本課教學由以下幾個環節:
【課前預習環節】布置學生課堂完成江蘇省2010年到2013年四年的有機合成路線題的解析。讓學生初步感受四年高考中此類題目的分配、分值、考查方向、考查形式以及解決此類題目時自己的獨立思考。老師在上課之前認真批改學生完成的作業,找出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典型問題制作成問題反饋類圖片集以方便課堂上適時分析解決。
【自主選擇微課學習環節】針對2010年到2013年江蘇省合成路線圖題制作習題解析類微課,動態詳細分析合成的方法思路,給學生提供老師針對此類題目的解題思路。由于時間所限,讓學生靜下心來針對解析過程中困惑比較大的題目選擇三道題目聽課學習。從中和老師的思路進行碰撞對比,從而形成解決此類題的方法問題意識,以為討論做好鋪墊。
【引導交流聽課心得環節】學生完成微課學習之后,老師組織交流聽課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你認為如何解決此類題目的方法。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老師從中進行引導分析,以加深學生對此類題目的深層思考。
【老師展示并解釋方法規律環節】有機合成路線圖設計思維途徑:(1)對比分析原料與目標物質的結構。(2)捕捉信息,解剖目標物,選擇合成方法。(3)按正確格式書寫合成路線圖。
【組織學生交流互評】讓學生運用總結出的方法進行分析評價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從中認識到合成原理正確前提下更應該注重反應條件的正確表達,即學生所具備的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學生課堂演練及評價環節】給學生5分鐘時間當堂完成(2014?江蘇17)這道高考題,老師根據學生現場的完成情況收集學生中的問題組織評價。之后動畫講解運用總結方法解決此題的思維過程。從學生書寫出的路線題問題中再次突出基礎知識運用的重要性,從而提出如何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引出“知識貯備”復習方法指引環節。
【知識儲備引導復習環節】對烴及重要烴的衍生物通過轉化關系構建網絡圖,從中強調常用的一元和二元兩條合成路線圖。另外,再強調學會從多種途徑引入官能團的方法思路。給學生提供基礎知識的多向記憶渠道,以便更能牢固掌握。
三、教學反思
本節高三復習課基本完成了課前的預設,雖然有些環節進展的不算順利,但也是課堂真實的一種體現,縱觀這一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求實、求真,喚醒學生沉睡的新知。從學生學習中真困難真問題選擇課題展開教學,本身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2.求新、求變,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本節課是一次運用“微課”教學的嘗試。前期工作量大,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但作為老師來說本身就是一個服務者角色,只要是為了學生能更好地發展和提升是值得做的事情。微課學習展示的不僅是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的傳播和啟迪。通過選擇微課學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各取所需,各有所求,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教學理念。
3.本節課是一個小翻轉課堂的體現,是目前國內外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雖然困難較大,但的確有其強大的生命力,本人認為真正理解翻轉課堂的理念必將會是一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上的另一次突破。路漫漫其修遠兮,吾應堅持,再堅持。
有機物的合成,是指通過化學反應使有機物的碳鏈增長或者縮短、官能團之間的互相轉化、引入或減少官能團,從而制取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有機物。有機合成題目能夠全面地考查學生的有機化學基礎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創造思維能力,因此在高考復習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這一知識點。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接觸到這樣一道有機合成題目,出題者匠心獨具,使得題目的解答思維比較符合上述要求,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解題能力,提高了學習素質。
題目如下:
感光性高分子也稱為“光敏性高分子”,是一種在彩電熒光屏及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中應用較廣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其結構簡式為[1]:
試回答下列問題:
(1)已知它是由兩種單體經酯化后聚合而成,試推斷這兩種單體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
(2)寫出在(1)中由兩種單體生成的高聚物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題在高考參考書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而且該題目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5全國卷(III)中的一道題目――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的結構如下:
請寫出下列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由甲基丙烯酸羥乙酯制備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
(2)由甲基丙烯酸制備甲基丙烯酸羥乙酯;
(3)由乙烯制備乙二醇。
從表面上看,此題與高考題框架相差甚多,但實際上解題基本思路卻一模一樣:先酯化后加聚。
這一道題目的典型之處在于題目能充分體現多方面知識的交集,并且綜合考查了2006高考考試大綱里所要求的很多知識點,例如第4點(各主要官能團的性質和主要化學反應),第9點,(理解由單體通過聚合反應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簡單原理)以及第11點(組合多個化合物的化學反應,合成具有指定結構簡式的產物)。
不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一道約定俗成的題目卻出了“意外”。有一次,幾位學生對這道題目提出異議:第(1)小題,按照“逆推法”,得到兩種單體乙烯醇和苯丙烯酸,比較容易;當他們進一步思考驗證一下合成路線時,卻發現有兩種途徑,也就是說由第(1)小題得出兩個單體去解決第(2)小題有兩種方法:
①路徑一:先酯化后加聚
②路徑二:先加聚乙烯醇后進行酯化
學生所提出的兩種合成路線,在理論上,可謂言之鑿鑿,均是成立的。但是參考書上的答案卻只給出一個,是①先酯化后加聚。為此我們需要進行一定的分析。
如果按照先加聚,再酯化的話,那么加聚得到的是聚乙烯醇,是否所得聚醇很難發生酯化,無法實現目標產物的形成呢?翻開中學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段話:纖維素(是一種聚醇)酯化容易出現聚醇里n個羥基完全酯化以及不完全酯化的兩種情況,因此產物也會有火棉和膠棉之分。以此類推,聚乙烯醇與苯丙烯酸發生酯化,很可能完全酯化或不完全酯化。
如果按照先酯化,再加聚的話,那么酯化后的產物就出現兩個碳碳雙鍵,如果再加聚的話,很容易發生乙烯醇上的碳碳雙鍵發生加聚反應,而不是苯丙烯酸上的雙鍵加聚。查閱一些大學有機合成書本以及介紹感光性高分子材料的書籍,大致得到如下說法:通過高分子的化學反應在普通的高分子上連接上感光基團,就可得到感光性高分子。這種方法的典型實例是1953年由美國柯達(Kodak)公司開發的聚乙烯醇肉桂酸酯(肉桂酸即丙烯酸)[3]:
聚乙烯醇因其結構中含有大量功能性羥基,作為光聚合預聚體而引入不飽和基是很方便的。而且在實際聚合時,由于肉桂酰基有一定反應活性,所以感光基團的保護存在許多困難。肉桂酸乙烯基單體中由于兩個不飽和基團過分靠近,結果容易發生環化反應而失去感光基團。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按照這一實際生產過程,題目的合理答案似乎應該為先加聚后酯化。
綜上所述,這道題目應該有兩種解答:①先酯化后加聚或②先加聚后酯化。不過,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合成某一種產物,可能會涉及不同的方法和多種途徑,應考慮并兼顧“原料省、副產物少、產率高、環保好、產品易于分離”的要求,選擇最合理,最簡單的方法和途徑。但是上述兩種解答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作為學生的解題訓練,是比較有幫助的,參考書不應忽略②先加聚后酯化。
當然,這幾個不受參考答案的影響的學生的敢于嘗試與突破的精神是值得嘉許的,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解題主動性,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也能使他們了解有機化學的趣味性以及有機合成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張玉奎,趙愛君.高考新思路?化學(第三版)[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300.
[2]曲一線.5年高考3年模擬?化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47.
[3]潘祖仁.高分子化學(第三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242-250.
現將一道原創有機化學試題展示如下,命制思路與各位同行分享:
例題:增塑劑,又稱塑化劑,是工業上被廣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劑,在塑料加工中添加這種物質,可以使其柔韌性增強。但有不法商家為了增加飲料流動的黏稠性,讓飲料看起來很黏稠,有果膠的飲料質感而向其中超標添加塑化劑,但這會對人體造成危害。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是其中的主要品種之一。根據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
1.寫出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分子式______;
2.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在堿性條件下可以水解,1mol的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可以消耗_______mol的NaOH,并寫出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
3.寫出丁醇的所有同分異構體_____,并推算因虛框外的原子團異構形成的異構體有________種;
4.若檢測飲料中是否含有塑化劑,可以采用核磁共振氫譜分析儀。推測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核磁共振氫譜(1H-NMR)中顯示有_____種不同化學環境的氫原子;
5.寫出鄰二甲苯和乙烯為原料制備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合成路線流程圖(無機試劑任用)及反應類型。合成路線流程圖示例如下:
■
提示:已知兩個醛分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自身加成,并發生如下轉化:
■
■
分析:研究近年來的高考化學有機試題可知,關于有機化學知識的考查,其發展趨勢,是更加重視對考生的能力和素質進行考查,側重于對考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進行考查。基于新信息題能夠滿足上述要求,故近年來高考化學試題中對有機化學內容的考查以這類題型為主。這類題的背景是考生從未接觸過的新概念、新原理、新知識或新方法,要求考生通過自學,迅速接受新信息,運用新信息,還必須遷移已有知識來解答新問題。這一類題提供的背景材料主要有三種:一是有機化學新成就(新發現、新產品、新材料);二是高校有機化學課程有關知識;三是環境、健康、能源等應用性知識。解這種試題,考生必須把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新的情境中。
本題的中心物質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來自于媒體所廣泛曝光的臺灣塑化劑食品問題,同時也是《有機化學基礎》選修模塊――資料卡片(P105)中關于增塑劑的毒性介紹,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課本。著力考查學生閱讀有機合成方案、利用題設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考查了學生對信息接收和處理的敏銳程度、思維的整體性和對有機合成的綜合分析能力。本題涉及有機物性質及檢驗、有機官能團、同分異構體推理和書寫,還有合成路線流程圖設計與表達,重點考查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對學生的信息獲取和加工能力提出較高要求。綜合分析,是一道體現高考命題方向、體現STS新課程理念的開放性有機試題,有較好的區分度。
一、缺失推理型
試題特征和解題規律:
原料c中間產物用“”和“字母”,表示完整的合成流程圖,空缺是需要作答的問題。分析研判題中信息充裕度,選擇恰當的推理路徑,一般有三種合成路徑:正向合成法即原料中間產物產品;逆向合成法即產品中間產物原料;正逆雙向合成法即原料中間產物產品。原有知識結構中反應條件、結構信息做突破口,轉化關系如圖1。
例1(2016年北京高考25題)功能高分子P的合成路線如圖2所示。
(1)A的分子式是C7H8,其結構簡式是。
(2)試劑a是。
(3)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
(4)E的分子式是C6H10O2。E中含有的官能團:。
(5)反應④的反應類型是。
(6)反應⑤的化學方程式:。圖2
解析若選擇A的分子式C7H8作為突破口,不飽和程度高是其特點,考慮有苯環,原料A為甲苯,因試劑a和原料E結構缺失,無法運用正向合成法。調整思路選用逆向合成法,拆解高分子P結構,P是加聚產物而加聚反應只有一種反應物,題目中卻有D、G兩種反應物,否定加聚反應得到P。P結構中有酯基,還可能是高分子與醇反應得P,從酯基斷鍵可得
CHCH3CHCOOH
和HOCH2NO2,結合⑤的反應條件F+H2OG+C2H5OH是水解反應,G中含羧基則可確定結構為
CHCH3CHCOOH
,D為HOCH2NO2
。通過條件②可知B苯環側鏈烴基發生氯代反應,條件③是鹵代烴水解條件即NaOH的水溶液,硝基只能是條件①時苯環硝化反應上去的基團,所以試劑a為濃硫酸和濃硝酸,答案為:濃硫酸和濃硝酸。A結構簡式CH3,G推得F為
CHCH3CHCOOC2H5
再推得E為CH3CHCHCOOC2H5,E中含有碳碳雙鍵和酯基官能團,反應⑤為酯的水解反應:
CHCH3CHCOOC2H5
+nH2OH+
CHCH3CHCOOH+nC2H5OH反應④為加聚反應。
二、流程書寫型
試題特征和解題規律:指定原料和產品,用
A反應試劑反應條件B…反應試劑反應條件目標產物表示轉化方式。烴鹵代烴醇醛羧酸酯一條線,乙烯輻射一大片的基本合成路線,不是適用一切合成的萬能路線,有時采取 “迂回”策略,常采用如下三先三后策略:①先消后加策略:當官能團數量增加、位置變化、不飽和度大幅提升,一般由鹵代烴或醇先消去,再與X2或HX加成,再水解或再消去,實現合成目的。②先占后除策略:苯環的基團有定位的功能,為防止引入的基團誤入其他位置,先用某些基團占據特定位置,待引入基團進入后,再去除占位基團。③先保后復策略:官能團轉化時所加試劑,會連累不需要變化的其它基團,先采取保護措施再將其復原,如碳碳雙鍵易被酸性KMnO4氧化,先用Br2/CCl4加成保護,再用NaOH/醇溶液消去復原。
1.官能團比對以退為進
例2(2016年全國Ⅲ題38(6))寫出用2-苯基乙醇為原料(其他無機試劑任選)制備化合物D (CCH)的合成路線。
解析芳香烴的命名母體是苯環,但在含其他官能團有機物中苯環是取代基,根據2-苯基乙醇名稱寫出結構簡式,羥基所連的碳原子是1號碳原子,苯基連在羥基鄰位2號碳原子上
CH2CH2OH,對比目標化合物
CCH官能團由羥基變為三鍵,直接消去只能得到碳碳雙鍵,先消去得CHCH2,再與溴發生加成反應生成CHBrCH2Br,最后在氫氧化鈉醇溶液加熱條件下,發生消去反應生成CCH。
答案:
CH2CH2OH
濃H2SO4CHCH2Br2/CCl4
CHBrCH2Br1)NaOH2)醇溶液CCH。
2.合成受阻信息幫助
(1)信息隱于流程
例3(2016年全國Ⅰ題38節選)秸稈(含多糖物質)的綜合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圖3是以秸稈為原料合成聚酯類高分子化合物的路線:(6)參照上述合成路線,以(反,反)-2,4-己二烯和C2H4為原料(無機試劑任選),設計制備對苯二甲酸的合成路線 。
解析通過(反,反)-2,4-己二烯二酸
寫出(反,反)-2,4-己二烯
,結合CDE實現鏈狀烴到芳香烴,(反,反)-2,4-己二烯與乙烯發生加成反應生成
CH3CH3,在Pd/C作用下生成H3CCH3,然后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生成HOOCCOOH,合成路線流程圖為:
CH3CH3C2H4加熱
CH3CH3Pd/C加熱CH3CH3KMnO4/H+加熱COOHCOOH。
(2)信息隱于位置
例4(2016年江蘇題17節選)題干部分流程圖
NO2OCH3H2Pd/C
NH2OCH3(CH3CO)2ONHCOCH3OCH3
ABC
已知:
①苯胺(
NH2)易被氧化
②
CH3酸性KMnO4溶液COOH濃HNO3濃H2SO4,
NO2COOH,請以甲苯和(CH3CO)2O為原料制備
COOHNHCOCH3
,寫出制備的合成路線流程圖(無機試劑任用,合成路線流程圖示例見本題題干)
解析已知條件②中先氧化再硝化,羧基會將硝基定位在其間位,非目標化合物的鄰位。分析得甲苯首先發生硝化反應,生成鄰-硝基甲苯,CH3NO2面臨氧化甲基與還原硝基的先后問題,先氧化甲基再還原硝基,-NH2有還原性和堿性,羧基與氨基會反應,影響產物的純度。AB說明該條件下-NO2優先苯環還原。綜合上述分析,甲苯首先發生硝化反應,生成鄰-硝基甲苯,然后發生還原反應生成鄰甲基苯胺,與乙酸酐發生取代反應生成CH3NHCOCH3,氧化可生成COOHNHCOCH3。
流程為
CH3濃HNO3濃H2SO4,
CH3NO2
H2Pd/C
CH3NH2
(CH3CO)2O
CH3NHCOCH3酸性KMnO4溶液
COOHNHCOCH3.
(3)信息隱于反應
例5(2016年北京題25(5))已知:2CH3CHOOH-
CH3CHCH2CHOOH
以乙烯為起始原料,選用必要的無機試劑合成E(CH3-CH=CH-COOC2H5),寫出合成路線(用結構簡式表示有機物,用箭頭表示轉化關系,箭頭上注明試劑和反應條件)。
解析產品CH3-CH=CH-COOC2H5逆向推得,上一級反應物CH3-CH=CH-COOH和C2H5OH,乙烯水化得乙醇,原有知識結構中乙醇只能實現2個碳原子的官能團轉化,要實現碳鏈擴增必須借助反應信息,乙醇氧化生成乙醛,乙醛發生已知條件中的反應,使碳鏈增長生成3-羥基丁醛,3-羥基丁醛消去即可得2-丁烯醛,再氧化醛基為羧基,羧酸和乙醇發生酯化反應,即可得物|E,合成路線為:
H2CCH2H2O一定條件C2H5OHO2,Cu
CH3CHOOH-
CH3CHCH2CHOOH
H+
CH3CHCHCHOO2,催化劑
CH3CHCHCOOHC2H5OH濃H2SO4/
CH3CHCHCOOC2H5
三、解釋評價型
試題特征和解題規律:對合成流程的某些步驟,進行科學解釋闡述目的,官能團保護和活潑性差異是此類問題的重點,也可以參考流程書寫型中的三原則解釋。對多種合成流程選擇評價, 原料廉價、易得、低毒、低污染;步驟少,產率高;操作簡單、條件溫和、易于實現;路線原子利用率高。
例6(2016年天津題8(5))已知:RCHOR′OR″H+/H2ORCHO+R′OH+R″OH
以D為主要原料制備己醛(目標化合物),在方框中將合成路線的后半部分補充完整。
HCH3CH2CH2CHOH2CH3OH催化劑
HCH3CH2CH2CHOCH3OCH3H目標化合物
合成路線中第一步反應的目的是 。
解析比對目標化合物和原料,需要保留醛基去除碳碳雙鍵,比對中間產物和原料,甲醇與醛基發生加成反應,醛基暫時消失了,在催化劑條件下消除碳碳雙鍵,再利用已知信息恢復醛基,補全合成路線為
H2/催化劑CHCH3(CH2)4OCH3OCH3H+/H2OCH3(CH2)4CH
由于傳統教學以考試為主要考察方式,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主要標準,這種教學模式已經根深蒂固,因此造成了中國學生理論知識很扎實,但對比起外國同齡學生,欠缺較多的是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為進一步深化應用化學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在黑龍江大學2009版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應用化學專業研發實訓課程。經過在專業教育思想和觀念、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努力探索、重視成效、不斷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課程體系
1.課程性質及教學目的
本課程屬于專業任意性選修課程,基礎學時30學時,在大學四年級上學期開設。主要鍛煉學生利用所學應用化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處理科研、生產中的各項實際問題,使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鞏固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
2.課程內容
本課程著重通過承擔科研和技術服務,實現產學研結合,以項目帶動教學,實行“實訓-技術研發(技術服務)-就業”一體化的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學生是“實訓-技術服務(技術研發)-就業”一體化合作教育模式的價值中樞,教師、學生、企業共同參與的技術研發是加強學校與企業聯系的紐帶,增強師生企業工作經驗和技術應用性科研能力,為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實現“零距離就業”創造了條件。
本課程設立精細有機合成、晶體設計與生長、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研制及有機催化四個方向,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向進行學習。學習本課程的學生在專任指導教師的直接示范和指導下,從學習階段直接進入到科研和生產階段。
本課程注重實效,首先要求學生對自己所選擇的實訓方向的設備、生產流程、管理流程等進行認知乃至熟練掌握。指導教師對有關本方向本次課題的理論進行細致講解,尤其是基礎理論課上沒有涉及的內容要格外注意,根據不同項目設立數個研究小組,對涉及的有關安全問題或貴細化學品的使用進行現場考核后方可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3.考核方式
本課程的考核方式與生產實際力求保持一致,本課程分方向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以研究成果或生產產品的質量為第一評價因素,研究小組組員相互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以專業知識、設備操作、研究或生產積極性、團隊合作能力等為具體事項,加強評價的反饋與學生的改進,隨時解決出現的問題,促進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
4.課程保障體系
本課程以《黑龍江大學本科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條例》、《黑龍江大學本科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條例》、《黑龍江大學本科實驗類課程質量標準》等條例或標準為管理依據,保障教師的教學工作及學生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參與本課程教學的指導教師均為年富力強、具有豐富科研及生產經驗的正高職、副高職教師,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90%以上。由于設備購置與實驗場地建設的投資較大,因此在設備購置與實驗場地的建設上避免“一次即成”急于求成的急進思想,而采用漸進的思路,逐步發展。這樣做還可以保證設備購置先進性,不容易很快就被淘汰。
二、課程效果
在應用化學研發實訓課的課堂上,學生真正地參與到科研和生產中,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直接與用人單位的工作無縫銜接。例如,我專業的精細有機合成方向的學生在課程中直接進行定制合成有機化學品的研發工作,從定制產品有機結構逆向合成路線設計到原料廠家和價格的確定,從TLC反應過程監控,柱層分離樣品,從小試到中試,到工業化生產,全流程學習及操作。尤其是從基礎有機化學實驗中使用的50毫升的小燒瓶放大到25升的玻璃反應釜進行小批量生產試制,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于有機化學反應的放大效應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學生生產出的產品又需要進行紅外光譜、核磁共振譜、質譜等儀器分析數據進行純度測定,填寫產品質檢報告,產品包裝、產品發運,最終產品成本核算等環節均有參與。這些學生參與的過程與國內數以千計的有機合成公司的工作流程完全一致,實現了學生的定向培養,為企業輸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
三、課程展望
學生進行應用化學研發實訓課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了進入科研單位和生產企業后的工作本領。但是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有部分同學提出不能總想著為公司創造價值,能不能嘗試自己創業,讓別人為自己打工,自己獲得最大的收益。為此,在將來的課程中,我們將與學校的創業教育學院緊密合作,嘗試設立黑龍江大學小企業扶植基金或成立產業園,直接以科研或生產型企業孵化器的形式引導參與課程且有創業意愿的同學進行創業。這將真正地做到產學研一體化,順應時代對應用化學人才的需求,為學生順利地走向技術或管理崗位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經過幾年不間斷的努力,我們在應用化學研發實訓課的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為針對性特別強,學生學習勁頭足,對課程的滿意程度遠超專業其他課程;學生掌握了大量工作技能,符合企業需求,近3年一次就業率均達到98%以上。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在課程內容和深度等方面進一步進行教學改革,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李建紅.基于實訓課教學評價表的學生職業培養.高等教育,2012,20,87-88.
[2]何宏斌.搞好學院實訓課教學的建議與思考.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4(3),70-71.
[3]張志強.淺談如何提高實訓課堂學習效率.價值工程, 2012,31(1),244.
[4]林狀輝.談“任務驅動”在實訓課中的實施及功效.科技信息,2012,12,204-205.
【關鍵詞】 中學化學教學 有機化學 復習舉措
有機化學是中學化學的重要內容。在高考試題中約占2 0%,有關題目信息量大,綜合性強。掌握有機化學的知識體系和解題方法,對于提高學科素質和能力至關重要。筆者根據多年教學實踐,就如何搞好高考有機化學復習談幾點作法供參考。
一、明確復習目標建立基本模式
有機化學復習的基本模式和目標是“大小結構,以小為主,講練結合,以練為主,強化完善知識結構,培養提高素質能力,”而以小專題復習為基礎,由小到大,逐步結合。建立能力訓練體系,讓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思考和練習,提高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綜合思維能力、自我評價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實現有機化學知識的系統化、網絡化、能力化。
二、嚴格把好“三關”,提高復習質量
1.專題復習關
專題復習應建立明確的復習目標,完整的知識結構,跟上配套的系統練習和及時的講解,形成知識和能力的集成塊,為綜合練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對同分異構體的復習,要通過與同系物、同位素、同素異形體的比較,辨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分清同分異構體關系主要有碳鏈異構、位置異構、官能團異構三類。通過實例分析和練習,掌握由化學式書寫同分異構體的一般方法。歸納高考對該考點的題目,熟悉考察的角度和方式。通過狠抓練習,及時加以鞏固強化。專題的設置要增強針對性,突出重點。①針對“兩綱”(《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和教材,突出重點。根據“兩綱”要求和教材的內部聯系,突破難點。如有機物的結構、組成和性質,有機反應的基本類型等。②針對歷年甘肅省高考試題,突出熱點。有機物的合成與推斷,有機物信息,同分異構體等高考的熱點,圍繞它們建立專題進行復習,熟悉有關常見題型及解法。③針對學生實際,突出重點。總結學生在模擬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和缺陷,組織專題訓練,以達到補弱救失的目的。
2.選題訓練關
習題質量是決定練習質量的首要條件。選題的原則要緊扣“兩綱”,結合學生實際,基礎能力并重,難度大小適宜。根據近兩年西北地區的理科綜合題來看,基礎題更重要。所選題目應具有針對性,代表性,典型性和新穎性。專題復習階段的練習主要有三種類型:一類是專題系列練習,另一類是階段性綜合練習,第三類是專題綜合練習,其知識點的覆蓋面不同,綜合性和難度不同。各種類型的題目都要經過精心選編。主要由歷年的高考題中,力求以少勝多,卻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經過訓練,達到強化知識結構,促進向能力轉化的目的。
3.講評關
講評題是復習階段的主要課型,要充分體現針對性,變通性,啟發性和個體性。要在認真批閱,抓準反饋信息的前提下,針對復習重點和學生的弱點精心設計教案,在講評中幫助學生剖析錯誤實質,明確解題思路,總結方法規律。要啟發學生多思多改多總結,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講評也要有變式練習,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通過比較和論證,優選出解題的最佳方案。應避免那種包辦代替,硬講硬灌或清淡描寫,只對答案的做法。總之在專題復習中實現精選精煉精講精評,是減輕學生負擔,防止墮入題海,提高復習質量的可靠保證。
三、加強能力培養,提高科學素質
1.挖掘自我總結潛能,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有機化學知識內容繁雜,若不加整理,將會五章無序,難記難用。復習中應緊扣《考試大綱》和教材,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比較歸納的方法,挖掘自己的潛能,以碳原子結構為中心,以官能團為主線,首先掌握各主要官能團的重要性質和反應。如醇羥基能發生的反應有:①能與活潑金屬反應生成氫氣;②能與氫鹵酸發生反應生成鹵代烴;③能發生消去反應生成碳碳不飽和雙鍵;④能被氧化為碳氧雙鍵;⑤能與酸發生酯化反應;⑥能發生分子間脫水生成醚。從而結合同系列原理,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地理解掌握醇類的通性,在此基礎上,以性質、制法的邏輯關系為橋梁,理清主要有機物間的相互關系,建立知識網絡。
2.培養閱讀自學能力,注意知識遷移應用
有機信息題是高考自學能力的重要題型,
AABBCCDD分值: 6分 查看題目解析 >511.某短周期元素X,其原子的電子層數為n,最外層電子數為2n+1。下列有關元素X的說法中錯誤的是A元素X不可能是金屬元素B元素X的氣態氫化物不一定是電解質C元素X可以形成化學式為KXO3的含氧酸鉀鹽D常溫下,元素X形成的單質一定能與水發生反應分值: 6分 查看題目解析 >612.我國對可呼吸的鈉-二氧化碳電池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該電池的總反應式為:4Na+3CO22Na2CO3+C,其工作原理如下圖所示(放電時產生的碳酸鈉固體儲存于納米管中)。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充電時,Na+從陽極向陰極移動B可以用乙醇代替TEGDME做有機溶劑C放電時,當轉移1mol電子時負極質量減輕23gD放電時,正極反應為3CO2+4Na++4e-2Na2CO3+C分值: 6分 查看題目解析 >713.常溫下用0.10 mol·L-1 NaOH溶液分別滴定20.00mL濃度均為0.10mol·L-1 CH3COOH(Ka=1.75×10-5)溶液和HCN(Ka=4.9×10-10)溶液所得滴定曲線如右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曲線I和曲線II分別代表的是CH3COOH和HCNB點③和點⑤所示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c(H+):⑤>③C點①和點②所示溶液中:c(CH3COO-)-c(CN-)=c(HCN)-c(CH3COOH)D在點②和③之間(不包括端點)存在關系:c(Na+)>c(A-)>c(H+)>c(OH-)(A-代表溶液中的酸根離子)分值: 6分 查看題目解析 >簡答題(綜合題) 本大題共73分。簡答應寫出文字說明、證明過程或演算步驟。8煉鋅廠的銅鎘廢渣中含有銅、鋅、鎘、鐵、砷等元素,其含量依次減少。對這些元素進行提取分離會減小環境污染,同時制得ZnSO4·7H2O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其流程圖如下。已知FeAsO4難溶于水和酸;ZnSO4·7H2O易溶于水,難溶于酒精。
請回答下列問題:14. 提高浸出速率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寫出其中一點即可) 。15. (2)濾液Ⅰ中有少量AsO33-,若不除去,則AsO33-與Cd反應會產生一種有毒氫化物氣體,其分子式為 ,向濾液Ⅰ中逐滴滴入酸性KMnO4溶液可與AsO33-反應生成FeAsO4,完成并配平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Fe2+ +___AsO33-+___MnO4-+ —____ FeAsO4+____ Mn2+ + 判斷該滴定終點的現象是 。16. (3)流程中②調節pH時可以選用的試劑為 ,濾渣Ⅱ的成份為 。17. (4)常溫下Zn(OH)2的溶度積Ksp=18. (5)制得的ZnSO4·7H2O需洗滌,洗滌晶體時可選用試劑為 。分值: 14分 查看題目解析 >9)S2Cl2是一種重要的化工產品。常溫時是一種有毒并有惡臭的金黃色液體,熔點-76℃,沸點138℃,易與水反應,進一步氯化可得SCl2。SCl2是櫻桃紅色液體,易揮發,熔點-122℃,沸點59℃。SCl2 與S2Cl2相似,有毒并有惡臭,且更不穩定。S2Cl2可用下列裝置制備。
回答下列問題:19. (1)寫出S2Cl2的電子式 ;裝置a中的試劑是 。20. (2)寫出實驗室制取Cl2的離子反應方程式21. (3)裝置b中發生反應前,需進行的操作是 ;22. (4)裝置e作用是 ;23. (5)為了獲得到純凈的S2Cl2,需要進行的操作名稱是 ;24. (6)將S2Cl2放入水中會產生沉淀和氣體,寫出S2Cl2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檢驗所產生的氣體的方法是 。分值: 14分 查看題目解析 >10合理利用或轉化NO2、SO2、CO、NO等污染性氣體是人們共同關注的課題。Ⅰ.某化學課外小組查閱資料后得知:2NO(g)+O2(g) 2NO2(g)的反應歷程分兩步:①2NO(g)= N2O2(g)(快) v1正=k1正·c2(NO),v1逆=k1逆·c(N2O2) ∆H112【化學——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15分)合成藥物X、Y和高聚物Z,可以用烴A為主要原料,采用以下路線。
已知:I.反應①、反應②的原子利用率均為100%。II.請回答下列問題:36. (1)A的結構簡式為 。37. (2)Z中的官能團名稱為 ,反應③的條件為 。38. (3)關于藥物Y()的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_。A1mol藥物Y與足量的鈉反應可以生成33.6 L氫氣B藥物Y的分子式為C8H8O4, 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C藥物Y中⑥、⑦、⑧三處-OH的活潑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⑧>⑥>⑦D1mol藥物Y與H2、濃溴水中的Br2反應,最多消耗分別為4 mol和2 mol39. (4)寫出反應EF的化學方程式 。40. (5)寫出符合下列條件的E的一種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遇FeCl3溶液可以發生顯色反應,且是苯的二元取代物;②能發生銀鏡反應和水解反應;③核磁共振氫譜有6個峰。41. (6)參考上述流程以CH3CHO和CH3OH為起始原料,其它無機試劑任選設計合成Z的線路。12 第(1)小題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
(1)CHCH解析
反應①反應②和反應⑤的原子利用率均為100%,屬于加成反應,結合反應②的產物,可知烴A為乙炔,故答案為:CHCH考查方向
有機物結構的確定解題思路
反應①反應②和反應⑤的原子利用率均為100%,屬于加成反應,結合反應②的產物,可知烴A為乙炔,易錯點
不能根據合成路線正確判斷A的結構12 第(2)小題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
(2)醛基;NaOH水溶液、加熱解析
由圖中合成路線可知Z中的官能團為醛基;反應③為水解反應,反應的條件為氫氧化鈉的水溶液加熱,故答案為:醛基;NaOH水溶液、加熱考查方向
官能團、水解反應的條件解題思路
由圖中合成路線可知Z中的官能團為醛基;反應③為水解反應,反應的條件為氫氧化鈉的水溶液加熱易錯點
不能正確判斷Z的官能團12 第(3)小題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
B,C解析
A.羥基和羧基都能與鈉反應生成氫氣,所以1mol藥物Y與足量的鈉反應可以生成1.5mol氫氣,標況下可生成33.6L的氣體,但題中未說明是標況下,故錯誤;B.藥物Y的分子式為C8H8O4,側鏈上含有碳,且其上有氫原子,故可被高錳酸鉀溶液氧化,可以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故正確;C.羧基酸性,酚羥基酸性很弱,醇羥基表現為中性,所以藥物Y中⑥、⑦、⑧三處-OH的活潑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⑧>⑥>⑦,正確;D.1mol藥物Y與氫氣、濃溴水中的溴反應,最多消耗分別為3mol和2mol,錯誤;故選擇BC。考查方向
有機物的性質判斷解題思路
A.羥基和羧基都能與鈉反應生成氫氣,所以1mol藥物Y與足量的鈉反應可以生成1.5mol氫氣,標況下可生成33.6L的氣體,但題中未說明是標況下;B.藥物Y的分子式為C8H8O4,側鏈上含有碳,且其上有氫原子,故可被高錳酸鉀溶液氧化,可以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C.羧基酸性,酚羥基酸性很弱,醇羥基表現為中性,所以藥物Y中⑥、⑦、⑧三處-OH的活潑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⑧>⑥>⑦;D.1mol藥物Y與氫氣、濃溴水中的溴反應,最多消耗分別為3mol和2mol易錯點
不能正確計算分子式12 第(4)小題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
(4)+C2H5OH+H2O;+H2O解析
該反應為酯化反應,故方程式為:;故答案為:該反應為酯化反應,故方程式為:
考查方向
有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解題思路
該反應為酯化反應,故方程式為:
易錯點
不能正確確定反應類型,不能正確書寫方程式12 第(5)小題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
(5)或解析
E 同分異構體的符合下列條件,①屬于酚類化合物,且是苯的對位二元取代物。②能發生銀鏡反應和水解反應,含有甲酸形成的酯基,符合條件的同分異構體有故答案為:或考查方向
同分異構體的書寫解題思路
E 同分異構體的符合下列條件,①屬于酚類化合物,且是苯的對位二元取代物。②能發生銀鏡反應和水解反應,含有甲酸形成的酯基,符合條件的同分異構體有易錯點
不能根據條件正確寫出同分異構體的結構12 第(6)小題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
(6)CH3CHOCH2=CHCOOCH3解析
乙醛和HCN發生加成反應,酸性條件下水解得到,與甲醇反應酯化反應生成,在濃硫酸加熱條件下發生消去反應生成CH2=CHCOOCH3,最后發生加聚反應得到,合成路線流程圖為:
故答案為:CH3CHOCH2=CHCOOCH3考查方向
有機合成解題思路
乙醛和HCN發生加成反應,酸性條件下水解得到,與甲醇反應酯化反應生成,在濃硫酸加熱條件下發生消去反應生成CH2=CHCOOCH3,最后發生加聚反應得到,合成路線流程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