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早產兒營養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月-2015年6月于本院新生兒科接受治療的早產低體重兒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兩組患兒均接受靜脈營養和常規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采用新型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早產兒喂養相關情況和耐受性。結果:觀察組鼻胃管留置時間、全腸道營養時間及恢復出生體質量所需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新型護理干預; 早產低體重兒; 不耐受
Study the Effect of New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LYU Cui-me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2):065-068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new nursing intervention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Method: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80 cases of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each group had 40 cases.Two groups were given intravenous nutrition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ew nursing intervention,feeding related conditions and toleranc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nasogastric and stomach tube indwelling time,total enteral nutrition time and the time required to restore the quality of the birth body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ew nursing intervention;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Intoler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Duanzhou District in Zhaoqing City,Zhaoqing 52604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17
早產兒通常又可被稱為未成熟兒,胎齡低于37周,且常把新生兒的體重低于2500 g稱為低體重兒,若新生兒的體重低于1500 g,則稱之為極低體重兒(VLBWI),因其各個系統的器官發育未成熟,功能不完善、免疫功能較低、抵抗力較差和極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在新生兒中的病死率較高[1]。給予早產低體重兒提供合理的營養支持,是新生兒健康成長的物質基礎,可以有效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可影響早產低體重兒的疾病轉歸,被認為是顯著提高早產低體重兒的生存率的重要環節[2]。在筆者臨床護理研究中,通常給予新生患兒常規治療和靜脈營養,然后在此基礎上給予新生患兒非營養性吸吮,應用微量泵進行間斷胃管喂養,喂養后采用腹部撫觸等措施,把各種護理干預有關措施進行重組形成一個新型的護理循環,使其貫穿于早產兒的護理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3]。本研究選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本院新生兒科接受治療的80例早產低體重兒,對其進行護理干預,經過專業護理人員觀察了解早產低體重兒的發育情況,對于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積極意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本院新生兒科接受治療的早產低體重兒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所有患兒均于出生6 h內入院,且均需經過胃管喂養。采用Apgar進行出生后1、5 min評分均大于8分,且排除先天性遺傳疾病和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其中男51例,女29例,胎齡28~34周,出生體重1.2~2.5 kg。兩組患兒性別、身長及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靜脈營養和常規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采用新型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1)喂養后俯臥位:應用早產低體重兒專用臥墊,依據相關要求使早產低體重兒俯臥或仰臥在其小枕上。(2)腹部撫觸:給予患兒腹部按摩,其操作的具體時間在下一次喂養前和俯臥后,腹部撫觸時要以臍為中心掌心慢慢向外周進行,且用力要適當柔和,需要密切注意患兒在腹部撫觸時的呼吸、心跳、膚色、肌張力及哭鬧等一般情況。(3)進行非營養性吸吮:早產兒吸吮空的橡皮,在給患兒胃管喂養之前的需吸吮5 min左右,應用胃管分次喂養時讓早產低體重兒給予非營養性吸吮,促使患兒分泌胰島素和胃泌素。激素會促進胃腸道的快速生長、發育及其功能成熟,顯著提高患兒胃腸營養的耐受性,其不僅可使早產低體重兒一直不斷的增加能量攝取,而且還可有效提高患兒吸收營養的應用率,極大地縮短了胃管喂養至完全經口喂養的時間。(4)采用微量泵間斷胃管喂養的方案:微量泵進行定量和定速度輸入,且每泵入1 h需間隙2 h。對照組患兒應用常規的護理模式,在常規傳統治療和靜脈營養的基礎上,應用較為傳統的護理方案,即早產患兒需直接臥在暖箱內[4]。
1.3 觀察指標 由專業護理人員記錄兩組患兒鼻胃管準確留置時間、全腸道營養時間、患兒恢復出生體質量所需時間、具體胃殘留狀況和呼吸暫停情況等。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喂養相關時間情況比較 采用新型護理干預后,觀察組鼻胃管留置時間、全腸道營養時間及恢復出生體質量所需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兒嘔吐、腹脹、胃殘留及呼吸暫停情況比較 兩組患兒嘔吐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胃殘留率、腹脹發生率及呼吸暫停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早產患兒耐受性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75.0%患兒(30/40)喂養耐受,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5.0%(18/4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7.5000,P=0.0062)。
3 討論
早產兒通常是因其提前出生,各器官發育不成熟,機體正處在快速生長發育的階段,該時期所需的能量較高,然而新生患兒的消化系統未發育成熟,且其營養吸收能力也相對較弱,胃腸道的相關功能也較弱,吸吮的能力較差,因此早產低體重兒會發生喂養不耐受性等相關并發癥狀,嚴重則會危害新生患兒的生命[5]。文獻[6-7]研究顯示,早產低體重兒的喂養不耐受性與新生兒的胎齡和其出生體重密切相關,早產兒的體重越低,患兒發生的喂養不耐受性概率愈高。治療和預防早產低體重兒是我國圍產醫學的重要內容之一[8],早產低體重兒的發生概率逐漸增加,其概率大約在5%~10%。本研究采用新型護理措施干預早產低體重兒的喂養不耐受性有一定的顯著效果[9]。
傳統的常規護理措施會導致早產低體重兒的喂養不耐受,臨床上常用的喂養方法是間斷胃管喂養和應用腸道外靜脈營養,采用常規的間斷胃管喂養可把奶液一次性迅速地注入新生患兒的胃內,胃腸腔內的壓力隨之增加,患兒的胃黏膜受到強烈的刺激,更為嚴重的會導致患兒小腸缺血性壞死,最后加重早產低體患兒的不耐受性[10-11]。腸道外靜脈營養雖然能夠補充因喂養不足而缺少的一些營養物質,然而若早產患兒進行長時間的靜脈營養,則會對新生患兒胃腸道的胃分泌素和胰島素的分泌以及消化道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膽汁紊亂會出現淤積性肝炎,新生患兒的腎功能被加速損害,最終使新生早產低體重兒的代謝發生紊亂[12]。此外,插管技術也較為復雜困難,對相關護士的要求也更加嚴格,而且營養液的價格也非常昂貴,普及面也非常小[13-16]。采用早期護理干預措施可使早產低體重兒的胃腸道功能快速得到恢復,可為患兒提供其生長發育所需能量,顯著改善了早產低體重兒的心理運動發育和智力發育指數,新生患兒的體重和發育指標均有良好的改善,在臨床上為新生患兒的遠期預后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17-19]。因而,科學合理的新型護理干預措施和早期足夠的營養支持是遠期患兒的發育和健康的重要部分。通過腹部按摩后,患兒的消化道激素逐漸增加,新生患兒對營養物質吸收和消化能力顯著提高,促進了患兒更好的生長發育,進而極大地提高了患兒經腸道的喂養耐受性[20-22]。
本研究顯示:采用新型護理干預后,早產低體重兒的鼻胃管留置的時間(10.7±5.6)d,全腸道的營養時間(9.3±5.4)d,恢復出生體質量所需時間(7.8±3.5)d,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2±8.6)d、(17.3±5.8)d、(10.2±3.6)d,且新生患兒的胃殘留率、腹脹發生率及呼吸暫停率均明顯低于采用常規護理方式的患兒,此外新型護理干預組患兒的喂養耐受率為75.0%,明顯高于采用傳統的常規護理的45.0%。因此,對早產低體重兒采用新型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經腸道喂養耐受性,降低喂養不耐受性的概率,還可以促進早產低體重兒的胃腸道功能的逐漸成熟,降低一系列的相關并發癥。
綜上所述,應用新型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早產患兒的不耐受性,提高早產兒體重、加強胃腸道功能及減少早產兒體重兒的相關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美英.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1):77-79.
[2]黨愛玲,郭紅梅.新型護理干預對早產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作用[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8):1268-1269.
[3]鄭丹丹,吳曙粵,汪莉,等.護理流程重組對早產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2):524-525.
[4]陳凱瑤.早產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護理方法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247-248.
[5]李紅,王柳金,農均華,等.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及體重增長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2,25(2):128-129.
[6]李占魁.早產低體重兒腸道喂養[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11):827-829.
[7]陳凱瑤,胡愛蘭.早產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護理方法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14):280.
[8]黃妙霞,徐燕珊,謝金水,等.營養護理干預對早產低體重兒營養狀況及喂養不耐受的影響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5):189-191.
[9]江泓,張金蓉,劉孝橋,等.早產低體重兒早期喂養的觀察[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3,24(2):250-252.
[10]邢小芳.綜合護理措施干預對喂養不耐受的早產低體重新生兒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0):2660-2662.
[11]李朝暉.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2,8(7):162-163.
[12]袁建榮.早產低體重兒的護理探析[J].早產低體重兒的護理探析,2015,15(14):250-251.
[13]邢曉霞.極低體重兒經不同喂養方式的臨床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9):2036-2037.
[14] Armanian A M,Sadeghnia A,Hoseinzadeh M,et al.The effect of neutral oligosaccharides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term infant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Int J Prev Med,2014,5(11):1387-1395.
[15] Van Niekerk E,Kirsten G F,Nel D G,et al.Probiotics,feeding tolerance,and growth:acomparison between HIV-exposed and unexposed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Nutrition,2014,30(6):645-653.
[16] Benor S,Marom R,Ben Tov A,et al.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in mothers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Am J Perinatol,2014,31(6):497-504.
[17] Karagol B S,Zenciroglu A,Okumus N,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low vs rapid enteral feeding advancements 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reterm infants with birth weight 750-1250 g[J].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13,37(2):223-228.
[18]馬開美.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治療價值臨床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6):2010.
[19]蔣曙紅,王金秀,張琳.早期微量喂養加腹部按摩預防早產兒極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臨床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32):5269-5271.
[20]朱慧潔,沙吾列?木塔力甫.護理干預在早產低體質量兒喂養不耐受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8):561-562.
[21] Kappel S,Weis J.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hypothermia at birth in premature and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a systematic review protocol[J].JBI Database System Rev Implement Rep,2015,13(9):11-17.
【關鍵詞】危重早產兒;周圍靜脈;全胃腸外營養;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181-02
隨著我國兒科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胃腸外營養支持治療已經在危重癥患兒臨床治療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于早產兒自身消化吸收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且自身體重偏低,因而無法耐受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所以,在危重早產兒臨床治療過程中,通過周圍靜脈全胃腸外營養為患兒提供營養供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臨床研究對危重早產兒周圍靜脈全胃腸外營養的臨床護理措施及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將本次臨床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臨床研究選擇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間收治的100例危重早產兒為觀察對象,男性56例,女性44例,患兒胎齡在31周至34周之間,平均胎齡為(32.23±1.3)周,出生時體重在800 g至2.2kg之間,平均體重為(1.76±0.6)kg。其中,6例消化道出血,3例顱內出血,15例生活能力地下,12例中重度硬腫癥,18例吸入性肺炎。通過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50例,且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對比無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僅僅依據其病情程度實施胃管鼻飼、滴管喂養或是奶瓶喂養。對于胃腸無法耐受的患兒,僅以10%葡萄糖液為供能物質,且喂養過程中對患者體征情況進行嚴密監測,并對輸液速度進行適當調整,連續治療3d至16d。
實驗組患兒在入院2d至5d后開始接受周圍靜脈全胃腸外營養治療,并注意糾正代謝性酸中毒患者臨床癥狀。待其腎功能恢復正常后,開始實施周圍靜脈全胃腸外營養治療,連續治療5d至17d。周圍靜脈全胃腸外營養液由水溶性維生素、英脫利匹特、脂肪乳劑、6%小兒氨基酸注射液、氨基酸液和10%葡萄糖液組成,與電解質、微量元素、脂溶性維生素、1安瓿配10ml 10%葡萄糖液,現用現配。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軟件對本次醫學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x±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使用X2檢驗方法對計數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若P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0%,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
3 討論
3.1 護理措施
第一,營養液的輸注。在配制營養液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并根據不同營養的性質分別在不同的溶器中稀釋,保證其各種藥物的相溶性,如水溶性維生素、電解質、微量元素加入氨基酸或葡萄糖中混合以后,確認沒有沉淀再一邊搖勻一邊加入脂肪乳、脂溶性維生素。注意檢查藥液有無雜物。靜脈營養液最好現配現用,如暫時未用,應放置在4℃的冰箱保存。使用前1~2h取出置于室溫下,24h輸完。
避免其他藥物輸入或采血操作與營養液同輸入通道進行,從而降低破壞營養液穩定性、栓塞、細菌污染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依據治療方案通過微量輸液泵恒定輸注,同時,應確保輸液泵具有功能完好的報警設備,輸液器應配置有0.22μm終端過濾器,且每天應更換一次[2]。
第二,選擇穿刺部位 選擇頭皮靜脈或四肢靜脈輸入,首選上下肢靜脈和腋靜脈,其次是頭皮靜脈,因早產兒頭皮下脂肪少,血管雖然顯露清楚,但大多是毛細血管,輸入滲透性高、刺激性強的營養合劑時,易發生機械性靜脈炎和液體滲出,引起皮膚浸潤甚至壞死,對患兒造成傷害。四肢靜脈因位置表淺、顯露清楚、彈性好、容易穿刺而被經常采用,但須妥善固定,防止針頭移位、脫出,致使輸液失敗。有資料表明[2],早產兒行腋下靜脈穿刺留置針與頭皮靜脈、四肢靜脈留置比較,在留置時間、靜脈炎發生方面差異有顯著性,腋下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達(112.7±23.27)h,經過實踐,應首選腋靜脈,腋下表淺靜脈即為貴要靜脈,因口徑粗,彈性好、位置表淺、容易固定而被采用。穿刺時動作要輕、慢、爭取一次穿刺成功,減少穿刺次數,選擇粗細適宜的留置針。
實驗組所有患兒均使用四肢或頭皮靜脈留置套管針,穿刺前應保證皮膚干燥清潔。穿刺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范,有技術嫻熟的護理人員進行穿刺操作,置管過程中應敷使用透明膜,并盡可能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若穿刺部位皮膚發生滲血,需立即改變穿刺部位,且穿刺后使用50%硫酸鎂濕敷水腫部位[3]。
第三,加強生命體征檢測,積極治療并發癥。?1生命體征監測。患者接受治療前均需采集血液進行肝功能、血糖、血生化和血常規檢查,治療之初每天檢測一次,治療2至3d后,適當降低檢查頻率,從而保證及時發現和有效處理患兒的高血脂、低血糖、高血糖等并發癥[4]。?2低血糖護理。若患者出現無哭鬧、精神反應差,則證實其存在低血糖癥狀,此時,應對營養液輸注速度和葡萄糖的濃度進行及時調整。?3靜脈炎護理。靜脈炎的發生會對患兒周圍靜脈全胃腸外營養支持治療的效果產生不良影響,若患兒出現紅腫、滲漏等癥狀,需立即改變注射部位,并使用50%硫酸鎂溶液濕敷局部皮膚。
第四,加強巡視,注意觀察穿刺部位皮膚。靜脈營養液輸注過程中,要加強巡視,保護血管,不要過分依賴輸液泵的報警功能,因其對輸液滲出、皮下腫脹無報警功能。早產兒在暖箱內四肢活動度大,缺乏約束,再加上血管細小,治療療程持續時間長等原因,易引起留置針留置失敗、液體滲出。
3.2 總結
綜上所述,危重早產兒在周圍靜脈全胃腸外營養支持治療的基礎上,接受系統的臨床護理,有助于其生存質量的提高,降低患兒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為早產兒正常生長發育的恢復奠定良好的基礎,因而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龍郎,張彩霞,歐天穎,等.部分胃腸外營養在早產兒、低體重兒的應用和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1):21--22
[2] 張洪玲.完全胃腸外營養的護理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7):54―55
關鍵詞:早產兒臨床護理 喂養方法 健康教育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premature feeding experienc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clinic nursing infants 82 cases data. Premature due to digest absorb a function, gastrointestinal mucous membrane barrier function and power not mature, sucking force and swallowing ability are relatively weak. Depending on the feeding method for premature to circumstances. Work we adopt the nutrition sucking, comfort bubbup accommodative fed, mouth early trace gastric tube feeding, massaging mouth, demonstrate to premature integrated feeding technology clyster of premature care. Results: 82 cases iraling milk supply, premature in stool frequency,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 outreach mass feeding and through the mouth, achieve obviously reduced hospitalization time, no case was feeding intolerance occur). Conclusio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se of comprehensive feeding technology, premature early promot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mature, to improve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remature has remarkable effect.
Keywords: premature; Clinical nursing; Feeding method; Health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R7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5-0042-03
早產兒是指出生體重小于2500g,胎齡未滿37周的新生兒【1】。早產兒由于各器官發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故早期的護理和喂養是提高早產兒成活率及生命質量的重要措施【2-3】。本文回顧2009年6月-2010年6期間我科對82例早產兒的臨床護理和喂養情況,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2009年6月-2010年6期間我科共收治了82例早產兒,其中男43例,女39例,體質量1250-2450 g,平均1700 g,孕周為30.0-37.0周。臨床表現:早產兒一般表現為體溫不穩定;呼吸淺快而不規則;哭聲低弱而無力,吮吸能力差。經過綜合護理喂養82例早產兒日增奶量、排便次數、日增體質量均明顯增加,達到經口喂養及住院時間明顯縮短,無一例喂養不耐受的情況發生。
2喂養方法
2.1 合理喂養,保障充足營養
合理的營養支持是提高早產兒成活率的關鍵【4】。早產兒與正常新生兒不同,由于各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吞咽動作慢,吮吸能力差,母親早產體內激素未達到正常水平以及孕婦凹陷,因此常出現喂養困難,應特別重視早產兒喂養護理。
2.2 開喂時間及喂奶間隔時間
一般開喂時間根據出生兒體重而定。若出生體重在2000 g以上者,則于出生后4-12小時喂10%葡萄糖水,24小時后喂養母乳或牛奶;出生體重在1500-2000 g以內者,出生后24小時內開始喂糖水;出生體重在1500 q以下或有青紫分泌物多者,則于出生后36-48小時開始喂10%葡萄糖水【5】。如有低血糖現象,可靜脈供給10-25%葡萄糖水。喂奶間隔時間:若體重在1500 g以上并有吸吮能力者,則每3小時喂奶1次;體重在1000―1500g以內者,每2小時喂奶1次;體重在1000g以下者,每l-1.5小時喂奶1次。如在病理情況下,間隔時間可酌情縮短,喂奶量亦可相應減少。天氣熱時,應在喂奶中間給予2-3次相當于奶量50%的開水或糖水。
2.3 早產兒喂養的
與足月兒相比,早產兒因胃腸收縮幅度、傳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約肌壓力均下降,易發生胃食道反流、乳汁吸入,所以喂奶后應將患兒頭部、肩背部墊高3~5 cm,取右側位,促進胃排空,同時防止乳汁吸入致吸人性肺炎或窒息。
2.4 早產兒喂養護理方法
2.4.1早期微量滴喂配合口胃管間歇喂養根據體質量
2.4.2非營養性吸吮 :運用早產兒安慰奶嘴或柔軟的無孔奶嘴,在喂奶前15min,胃管喂養時及在腹部按摩的同時給予吸吮,每次5-10 min。非營養性吸吮,以感覺的刺激興奮口腔迷走神經,不僅使胃腸道激素水平發生改變,胃腸蠕動能力增加,刺激胃腸黏膜發育成熟,尤其是胰島素水平升高而促進營養物質儲存,生長抑素減少則促進胃腸排空。
2.4.3腹部按摩:腹部按摩要在早產兒適中性溫度下,操作者要溫暖手,并且要涂油,以食指加中指或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指腹,以臍為中心,由內向外按順時針方向按摩。
2.4.4肛管開塞露灌腸每日2次。選用5ml注射器抽吸1.5ml開塞露加0.9%氯化鈉溶液1.5ml(預熱38℃),連接合適的肛管,前端開塞露,插入3-5cm深注入,拔出肛管后保留3-5 min,同時按摩腹部。
2.5 做好健康指導
正確指導母親合理喂養,由于孩子、母親及家屬缺乏早產兒的養育知識。
3討論
早產兒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發育未完全,病情變化快,為了提高早產兒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護士應嚴密觀察患兒體溫、脈搏、呼吸、進食、精神反應、哭聲、反射、面色、皮膚顏色、肢體末梢溫度及大小便等情況,出現異常及時處理,精心護理新生兒。耐心喂養,做好患兒父母的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增強患兒父母育兒信心。護士也必須由具有高度責任心和愛心、較高專業技術水平、臨床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耐心細致地護理早產兒的同時,及時發現病情變化,迅速采取搶救措施。總之,科學合理的運用早產兒綜合喂養技術,能及早促進胃腸功能成熟,對提高早產兒存活率和生存質量具有顯著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巧芬.早產兒2種喂養方式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2):18.
[2]李昕.早產兒的護理及喂養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10,5(36):214-215.
[3]丁月榮,謝秀平.早產兒的臨床護理及喂養[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6):119.
[4]王冬梅.早產兒的喂養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6):65-66.
[關鍵詞] 早產兒;護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R473.7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3(c)-138-02
隨著醫療設備和新生兒重癥救護技術水平的提高,早產兒的生存率大大提高,早產兒又稱未成熟兒,是指胎齡不足37周的活產嬰兒。早產兒的發生率并不低,我國每年出生的嬰兒中,大約有4%~5%為早產兒。早產兒與足月兒相比,組織器官發育不成熟,機體調節功能低下,功能不全,生活能力差,抵抗力低,因此只有加強對早產兒的護理,才能提高早產兒的成活率和生活質量。我科自成立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以來,對早產兒采用六關護理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療效,現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4年2月~2007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早產兒48例,男32例,女16例,根據住院階段分成觀察組23例(六關護理法),對照組25例(常規護理法)。兩組患兒一般臨床情況如性別、胎齡、出生體重、入院時間、基礎疾病均相近,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法,包括生后立即護理,日常護理的一般護理,保暖,供氧,防止低血糖發生,維生素及鐵劑的供給、喂養和預防感染。觀察組采用的六關護理法包括呼吸關、感染關、體溫關、黃疸關、喂養關和神經系統關。
1.2.2觀察指標通過治療后觀察患兒的住院時間、并發癥、繼發感染和后遺癥發生率,見表1。
1.2.3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采用t檢驗和c2檢驗。
2結果
觀察組住院時間(t=3.31,P<0.05、并發癥(c2=10.10,P<0.01、繼發感染(c2=4.41,P<0.05)和后遺癥發生率(c2=4.68,P<0.05)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護理方法和討論
3.1呼吸關
早產兒因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呼吸常不規則,甚至出現頻繁的呼吸暫停或呼吸衰竭。這是因為早產兒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易引起呼吸調節障礙。早產兒的肺發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質較少,容易出現肺泡萎陷,通氣降低,易發生肺透明膜病,出現呼吸困難和呼吸衰竭。有宮內窘迫史的早產兒,易發生吸入性肺炎,導致缺氧和呼吸暫停。有缺氧癥狀者給予氧氣吸入,吸入氧濃度及時間根據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若持續吸氧最好不超過 3 d,或在血氣監測下指導用氧,預防氧療并發癥。呼吸暫停者給予彈足底、拍背、吸氧處理,條件允許放置水囊床墊,利用水振動減少呼吸暫停的發生。為預防呼吸暫停的發生,早產兒應保持體溫穩定,在給早產兒喂奶時必須密切觀察,預防嘔吐或奶汁返流引起的呼吸暫停。在護理早產兒時切忌枕頭太高,因頸部向前彎或氣管受壓時也易發生呼吸暫停,用面罩吸氧時,面罩下緣應放在頰部,如放在頜下可使氣管受壓而導致呼吸暫停。因此,保持氣道通暢也是預防呼吸暫停的關鍵。
3.2感染關
新生兒皮膚黏膜薄嫩,易被擦傷,成為細菌侵襲的通路;臍部為開放的傷口,細菌易繁殖并進入血液;部分免疫球蛋白雖可通過胎盤由母體進入胎兒,但與胎齡有關,胎齡越低,免疫球蛋白水平越低,故早產兒體內免疫球蛋白水平較低,易發生各種感染性疾病,甚至敗血癥。為減少患兒感染應從以下六方面著手:①為他們營造相對無菌的環境,為早產兒建立相對無菌的新生兒室,這有利于體重小于1 500 g的早產兒的生活。②防止交叉感染,醫院的新生兒室是不允許外人隨意進入的,以避免交叉感染。③照看早產兒的人,不僅應有一定的照顧孩子的經驗,而且應該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在給新生兒喂奶或做其他事情前,應換上清潔的衣服,洗凈雙手。換完尿布后,要妥善處理好尿布,并及時洗手。④早產兒使用的用具應嚴格消毒,如食具、衣物、尿布等。⑤重點護理容易感染的部位,如皮膚、臍部、眼部、口腔等。⑥抗菌藥物的預防作用:伴有合并癥的早產兒,如有過硬腫癥、窒息、使用過呼吸機的早產兒應在醫生指導下適當使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通過以上六方面的護理使患兒的繼發感染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下降(P<0.05)。
3.3體溫關
正常體溫是機體維持正常新陳代謝的基本條件。早產兒體溫中樞發育不完善,體溫升降不定,多為體溫低下。出現肢端發冷,硬腫,哭聲低弱,吸吮差,心率降低,甚至休克、腎衰、肺出血等危及生命。應根據早產兒的體重、成熟度及病情,給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強體溫監測,每日2~4次。一般體重小于2 000 g者,應盡早置嬰兒培養箱保暖。體重大于2 000 g在箱外保暖者,還應給予戴絨布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熱量;必要的操作如腹股溝采血等須解包時,應在遠紅外輻射床保暖下進行,并盡量縮短操作時間。早產兒汗腺發育不全,散熱的機能差,在高溫環境中體溫會隨之升高,發生高熱,應注意經常在腋下測量體溫,觀察體溫變化。體溫過高或過低,都要采取措施,使其體溫恢復正常狀態。
3.4黃疸關
胎兒在子宮內由于處于氧分壓偏低的環境,生成的紅細胞數較多,出生后環境氧分壓提高,紅細胞相對過多,多余的部分被破壞,并代謝成膽紅素,加上早產兒對膽紅素的轉運和代謝能力差,生理性黃疸較重,持續時間長,易引起核黃疸。另外,早產兒血腦屏障的通透性高,膽紅素容易從血液侵入腦組織,并對腦組織產生損害。因此,為預防核黃疸的發生,給予光照療法,使膽紅素濃度控制在較低水平。
3.5喂養關
早產兒各種消化酶不足,口舌肌肉力量弱,消化吸收能力差,胃容量小,而每日所需能量又比較多,因此我們采用少量多餐的喂養方法。吸吮和吞咽能力差的早產兒,可使用套有橡膠管的滴管喂奶。早期喂養可防止低血糖、減輕黃疸并縮短生理性體重下降時間。在護理過程中,我們注意到早產低體重兒吸吮和吞咽反射的調節尚未健全,且胎齡愈小,呼吸和吞咽的協調作用愈不完善,常常造成嘔奶,加上賁門括約肌較松弛,易發生嘔奶、消化和吸收能力差[1]。故在喂養中奶量不宜過多,應循序漸進,按日和體重科學地增加乳量,同時密切觀察大小便,腹部情況,體溫及原發病情況,若出現腹脹、嘔吐明顯應及時報告,減少或暫停喂養,不應硬性執行醫囑規定。尤其是生活能力低下的早產低體重兒在喂養護理過程中易出現胃食管返流[2],奶液誤入氣道,胃內潴留甚至發生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因此應采取小量、間歇喂養或用滴管授奶。喂養后置嬰兒于右側臥位或俯側臥位,有助食物自胃內進入腸腔,減少胃內剩余奶[3]。如危重早產低體重新生兒胃腸喂養受限伴呼吸困難,呼吸窘迫綜合征,先天消化道畸形或部分腸功能障礙等,采用部分靜脈營養與胃腸道喂養相結合的營養護理支持,兩者同時使用,既可獲得完全的營養支持,又可減少腸道刺激,維護腸功能,通過營養護理支持能搶救無數患兒生命,是提高成活率,降低并發癥的關鍵,不能被其他治療取代。
3.6神經系統關
早產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常伴有腦發育不全,可因為缺氧、出血、感染、驚厥等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腦細胞損害,引起腦發育障礙,導致智力低下;早產兒的低血糖、呼吸暫停、低血鈣容易引起驚厥;早產兒血腦屏障不健全,容易出現膽紅素腦病、中樞系統感染。神經系統的功能和胎齡有密切關系,胎齡越小,反射越差。此外,由于早產兒腦室管膜下存在發達的胚胎生發層組織,因而易導致顱內出血。為減少患兒后遺癥的發生,我們采取早期干預措施。早期干預是指對月齡不同的嬰兒通過翻身、爬行、走步等主動練習,以及讓他們做嬰兒操、按摩等方式促進嬰幼兒的智力發育。臨床研究發現,早期干預對防止腦癱具有顯著效果。所以,對腦功能和神經系統發育均差的早產兒來說,越早干預越能促進腦功能的發展和代償性康復,最大限度挖掘大腦潛能,開發智力,預防及減輕傷殘的發生。早產兒的神經系統早期干預其方法有兩方面。一是在出生后1~2個月內堅持對早產兒進行撫觸,每日1~2次,每次10~15 min左右。監護期間主要由醫護人員執行撫觸,住院后期和出院后則由醫護人員教會產婦具體操作方法和步驟,由嬰兒的母親對早產兒繼續進行撫觸。二是自出生后1個月起可在醫生指導下,為嬰兒制定智能發展和訓練計劃,開展肢體運動,并利用豐富的視聽環境促進嬰兒感知覺,運動、語言發展,使早產兒的智能和神經系統的發育與足月兒一樣得到快速發展。
總之,通過早產兒護理的六關護理法,使患兒住院時間縮短,并發癥、繼發感染和后遺癥發生率明顯降低,使早產兒的生命質量有所提高,對早產兒的康復有利,且安全經濟,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云,等.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
[2]廖清奎.小兒營養及營養性疾病[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
[3]徐琦新.危重新生兒的營養支持[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1):654.
【關鍵詞】 早產兒;胃腸功能評分;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9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357-02
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由于胃腸粘膜發育還不成熟及胃腸動力功能低下,容易發生胃腸功能紊亂。臨床上極易出現嘔吐、腹脹、胃潴留等消化道癥狀,輕者發生喂養不耐受,重者發生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1]。由于護理人員臨床經驗存在一些差異,同時這些新生兒胃腸功能紊亂相關疾病在早期通常缺乏特異性的臨床癥狀,因而導致新生兒喂養不耐受和NEC沒有在早期被發現[2]。因而,建立一種簡便、實用的評分系統用于早期識別新生兒胃腸功能紊亂相關疾病十分必要。
因而,我們在根據新生兒胃腸功能紊亂相關疾病如新生兒喂養不耐受和NED的癥狀設計了新生兒胃腸功能評分表(Scores for Newbor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SNGF),于2010年1月――2013年4月對我院我院新生兒科收治了102例低出生體重早產兒進行SNGF評分并進行相應的護理,現將SNGF評分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了102例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胎齡7d16例。
1.2 新生兒胃腸功能評分表 根據新生兒胃腸功能紊亂相關疾病如新生兒喂養不耐受和NEC的癥狀設計了新生兒胃腸功能評分表,確定納入評分參數的種類和內容,將胃潴留量、胃潴留物性狀、腹部情況、腸鳴音情況、嘔吐次數、嘔吐物性狀、大便性狀七個方面納入作為評分的內容,制備新生兒胃腸功能評分表見表1。由專門的護理人員對納入研究的早產兒按照上面的七個方面進行評價,匯總評分并及時匯報醫生,根據評分情況進行相應處理;按8分進行分類,將不同新生兒胃腸功能評分情況與早產兒胃腸功能紊亂疾病進行比較。引起早產兒胃腸功能紊亂的疾病包括新生兒消化道梗阻、喂養方式不當、咽下綜合征、胃食道返流、喂養不耐受、NEC以及神經系統性或感染性疾病性疾病等繼發胃腸功能紊亂,見表1。
1.3 不同新生兒胃腸功能評分護理干預 SNGF評分8分早產兒,應該給予禁食、胃腸減壓等重癥監護護理干預,同時關注該類患兒控制感染、靜脈營養治療時的相關護理,同時密切觀察SNGF評分進展情況,及時匯報醫生進行相應處理。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百分比表示資料的構成比,不同新生兒胃腸功能評分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 果
2.1 SNGF評分情況及新生兒處理情況 SNGF評分8分9例,給予新生兒重癥監護護理干預后,2例SNGF評分后來增加,予以外科手術治療,其余SNGF評分均下降,內科保守治療好轉。
2.2 不同SNGF評分引起早產兒胃腸功能紊亂相關疾病情況 三類不同SNGF評分引起早產兒胃腸功能紊亂相關疾病情況見表2。SNGF評分8分中5(55.6%)例為繼發胃腸功能紊亂,4(44.4%)為NEC。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發病率在SNGF評分8分間均存在差異(x2=4.48,P=0.03);繼發胃腸功能紊亂發生率在SNGF評分>8分與
3 討 論
早產兒胃腸道發育不完善,腸內喂養進展緩慢,使腸內營養缺乏,進一步削弱胃腸結構的完整性和消化功能的成熟,使早產兒易發生喂養不耐受和NEC,嚴重者發生胃腸穿孔、腹膜炎甚至死亡[3]。早期發現和早期干預治療可以減少胃腸功能紊亂的發生,但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和NEC早期通常缺乏特異的臨床癥狀,因而使用規范化、簡便、實用的評分系統用于早期識別潛在胃腸功能紊亂十分必要。目前,國內外采用Sharma建立的新生兒腸穿孔危重評分用來識別潛在急危重癥患者,但這些患兒病情危重,死亡率較高,需要建立評分系統早期識別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和NEC以免發生新生兒腸穿孔意義更大[4]。
我們根據新生兒胃腸功能紊亂相關疾病如新生兒喂養不耐受和NEC的癥狀,設計了新生兒胃腸功能評分表,將胃潴留量、胃潴留物性狀、腹部情況、腸鳴音情況、嘔吐次數、嘔吐物性狀、大便性狀七個方面納入作為評分的內容,這些參數簡單和容易操作,護理人員也可采用此評分方法,評分后可以早期發現問題,從而能在病情加重前采取措施,并根據評分結果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以根據病情危重程度針對性的實施護理,提高了整體的醫療護理效果。本研究中三類不同SNGF評分早產兒胃腸功能紊亂疾病譜存在明顯差異,隨著評分的增加,NEC的發病率也增加,更容易發生腸穿孔,因而,SNGF評分與胃腸功能紊亂病情密切相關。
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時,開始喂養后出現嘔吐、腹脹、胃潴留、血便等癥狀體征,SNGF評分很好的反應了這些指標,能早期發現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并及時干預護理,其中SNGF評分中57.1%的發生了早產兒喂養不耐受,這些患兒按照喂養不耐受進行護理,給予減少奶量,微量喂養,非營養性吸吮等一級護理干預,只有1例SNGF評分增加,其余均好轉,病情未再進展。
早產兒NEC起病隱匿,早期腹脹、嘔吐、便血等胃腸道癥狀不典型,臨床不易及時診斷,現階段NEC的診斷主要依據腹平片,但X線檢查報告帶有主觀性,容易誤診[5]。我們通過SNGF評分,不僅觀察腹脹、嘔吐、便血等參數,還注意胃潴留的量和性狀,作為主要的觀察指標,結果表明SNGF評分增加,早產兒胃腸功能紊亂加重,其中NEWS評分>8分中44.4%發生NEC,這類患兒給予禁食、胃腸減壓等重癥監護護理干預,同時注意控制感染、靜脈營養治療時的相關護理,結果僅2例SNGF評分后來增加,予以外科手術治療,其余均好轉,病情未再進展。
本研究針對早產兒消化系統的特點,根據新生兒胃腸功能紊亂相關疾病如新生兒喂養不耐受和NEC的癥狀設計了新生兒胃腸功能評分表,對早產兒胃潴留量、胃潴留物性狀、腹部情況、腸鳴音情況、嘔吐次數、嘔吐物性狀、大便性狀七個方面進行評估,能及時發現異常的新生兒胃腸功能紊亂,本研究發現該評分標準能好的及時早期識別潛在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和NEC,真實反映早產兒胃腸功能紊亂的嚴重程度,也便于護士操作評價,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程威,吳紅敏.早產兒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4):1088-1090.
[2] 余成.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22例誤診分析[J].海南醫學,2010,21(4):128-130.
[3] Wu SF,Caplan M,Lin HC.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old problem with new hope[J].Pediatr Neonatol,2012,53(3):158-163.
【中圖分類號】R256.17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244-01
早期營養支持是早產兒出生后追趕生長的重要決定因素[1]。早產兒因解剖與生理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吸吮與吞咽能力較弱甚至喪失,研究證實,胎齡 28 周時腸道開始分化,30 周小腸開始出現功能性蠕動,34 周左右才有系統性的腸蠕動[2] 。因而無法耐受直接經口喂養[3]。然而早產兒特別是低出生體重兒對于營養的需求又比較高[4]。提倡采用鼻飼喂養。有研究發現,非營養性吸吮不僅可以加速早產兒吸吮反射發育的成熟,而且可以通過迷走神經使肝、膽、胰腺等活動,調節胃腸肽的水平,刺激胃腸道生長發育的成熟,提高喂養的耐受性,減少嘔吐的次數,有利于盡早建立經口喂養[5]。
1 鼻飼胃管置管
1.1 用物準備 治療盤內放入治療碗、6號或8號胃管、無菌手套、5ml注射器、治療巾、液體石蠟、棉簽、3M膠布、聽診器、溫水、鼻飼奶量等。
1.2 置管方法 鼻飼前首先吸凈咽喉部的分泌物,患兒取右側臥位,使用前端帶有側孔的 6~8 F 軟質硅膠胃管,胃管的下端使用石蠟油充分,經鼻腔插入到胃部,胃管長度以“眉弓-劍突”[6]間距離為準。置管完成后使患兒取左側臥位,可用抽吸胃液法或用聽診器在胃部聽氣過水聲等方法確定胃管在胃內。插管操作一定要輕柔,切忌暴力推進,以免損傷黏膜。
1.3 胃管固定 剪一面積約1.5cm×1.5cm“工字形”3M膠布,一端貼于一側鼻翼,另一端包住胃管,牢牢粘胃管上,寫上插管時間并簽名。
2 重力鼻飼方法
確認胃管在胃內注射器回抽無殘乳胃管末端打折根據鼻飼量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取掉注射器活塞連接胃管末端將適量乳汁倒入連接胃管的注射器內抬高胃管末端(胃管高度約為20~25cm)[7]松開打折處奶汁自然流入胃內(奶汁溫度在38~40℃之間)流盡后,用0.5~1ml溫開水注入連接胃管的注射器內沖洗胃管,固定胃管末端至下一次喂奶時開放。所使用的注射器均為一次性,用后棄去[8]。
3 非營養性吸吮
早產兒由于胃腸功能未成熟易出現喂養不耐受,而腸外營養只是暫時應急措施,長時間腸外營養可造成腸粘膜萎縮,乳糖酶缺乏、代謝紊亂等一系列不良情況。因此早產兒胃腸功能建立及誘導成熟是其生存的基礎,而單純胃管喂養則不利于吸吮的成熟。
非營養性吸吮( NNS)是指早期微量喂養( MEF)前、喂養時及喂養后給予早產兒吸吮無孔橡膠各 5 分鐘,7 - 8 次/24h,吸吮期限2 周。這種采用非營養性吸吮(NNS)給極低出生體重兒感覺的刺激,在不增加能量攝取的情況下,可興奮迷走神經,刺激胃腸道的感管細胞釋放胃泌素[9],從而促進腸蠕動,加速了胃排空,促進胎糞的排泄,改變了胃腸調節肽水平,促進吸吮反射及胃腸功能成熟,減少了嘔吐、胃滁留、胃食管返流、腹脹、便秘等喂養不耐受的發生。
4 注意事項
4.1 胃管長度適宜 過長的胃管盤曲在胃內可影響胃自身的緊張性收縮,降低了胃腔內的壓力,影響胃蠕動,減慢胃排空,從而導致胃排空不良,出現胃潴留和嘔吐現象。早產兒胃底發育差,呈水平位,賁門括約肌不發達,幽門括約肌又較發達,且胃容量小,體質量
4.2 鼻飼奶量適宜 早產兒胃容量小且呈水平位,賁門括約肌發育不全呈松弛狀態,全消化道動力差,其中鼻飼方法不當(鼻飼的量、速度等)是引起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原因[11]。
喂養前予患兒清理呼吸道,喂養后 1 h 內禁忌吸痰操作[12]。從 0. 5 ~1 mL/次開始,每 3 h 胃內注奶 1 次,如無喂養不耐受則按照 20 mL/( kg?d) 增加奶量,直至達到全胃腸道喂養。在部分胃腸道喂養過度至全胃腸道喂養過程中,PN 逐漸減量,直至完全停止[13]。
4.3 喂養不耐受的觀察 喂養不耐受指嘔吐≥3 次/天; 奶量不增或減少 >3 天; 腹脹,即腹圍增加> 1. 5cm / 天; 胃殘余量超過前次喂養 30% > 2 次 / 天。符合上述一項或多項并除外消化道先天畸形和代謝性疾病[14]。注意觀察早產兒心率、呼吸、SPO2、腹部等指標,早產兒尤其是極早早產兒的胃腸功能發育更不成熟,容易發生喂養不耐受、嘔吐、胃食道返流和腹脹等現象 [15]。
5 小結:
由于圍產醫學和 NICU 技術不斷發展,早產兒存活率不斷提高。隨著呼吸治療和管理不斷完善,決定早產兒住院時間長短和生存質量的關鍵是喂養問題[16]。但是早產兒由于體重低,胎齡小,皮膚脂肪層薄,各系統功能發育不成熟,生存能力較弱,維持自身體溫和有效呼吸的能力較差,容易發生喂養不耐受,體重增長不理想[17]早期胃腸道喂養在早產兒中的應用能保證充足營養,食物可促進胃腸道激素增多,有利于維護腸屏障功能完整,減輕應激狀態下腸黏膜萎縮,加速腸黏膜生長和膽汁分泌,減少腸肝循環,改善黏膜的免疫功能[18],還可防止菌群失調。因而推薦重力鼻飼法喂養聯合非營養性吸吮在臨床上運用。
參考文獻:
[1] Donovan R,Puppala B,Angst D,et al. Outcomes of early nutrion support in extremely low-birth-weight infants[J]. Nutr Clin Pract,2006,21( 4) : 395 - 400.
[2]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 實用新生兒學 [M]. 第3 版 . 北京 :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
[3] 應雪瓊,朱鳳.經口與經鼻留置胃管對早產兒呼吸功能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1):1047-1048.
[4] 席竹葉,趙青.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經鼻間歇胃管喂養及持續性喂養的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36):175-176.
[5] 黃東明,楊華姿,高建慧,等.非營養性吸吮對早產兒血胃泌素、胃動素水平的影響[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2,17(4):307
[6] 郭永紅,賴敏.早產兒鼻飼胃管長度體表測量方法的改良 護理學雜志2010年11月第25卷第21期(綜合版)52-53
[7] 何少玲,鐘麗暉.極低出生體重兒兩種腸道喂養效果觀察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年第33卷第8期1080-1081
[8] 李美芳,黃秋葵,韋柳春.兩種鼻飼法對早產兒呼吸循環功能影響的研究 護士進修雜志2013年2月第28卷第4期365-366
[9] 吳淑端.非營養性吸吮、推拿按摩對低體重兒胃腸功能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5,11(1):3536
[10] 郭永紅,賴敏.早產兒鼻飼胃管長度體表測量方法的改良 護理學雜志2010年11月第25卷第21期(綜合版)52-53
[11] 蔣紅霞,陳華琴,黃穎蘭,等.早產兒機械通氣中兩種鼻飼方法的對比[J].護士進修雜志,2007 , 22(22):2102-2103.
[12] 馬秀玲,李燕,馮雪,郭淑慧.重力鼻飼喂養對手足口病機械通氣患兒的療效評估 中國婦幼保健 2013 年第 28 卷5085-5086
[13] 陳蓓,蘇萍,韓進天,王巖,林廣.極早早產兒早期持續鼻飼輸注喂養預防胃腸外營養相關性膽汁淤積 廣東醫學 2012 年8月第33卷第15期2298-2299
[14] 敖余森,胡香梅,陳運彬,等. 早期喂養降低窒息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研究[J]. 中國新生兒科,2012,27: 117 -119.
[15] 常艷美,劉惠麗,葛美茹,等.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特征分析 [J]. 中國新生兒雜志,2006,21(4):268.
[16] 方惠清.間歇泵奶加非營養性吸吮在早產兒中的應用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0 年 7 月第 10 卷第 4 期47-48
【關鍵詞】嬰兒;早產;超未成熟兒;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290―02
超未成熟兒(EPI)又稱為極早早產兒,是指出生時胎齡小于28周的早產兒,大部分體重低于1000g,由于胎齡小,體重低,各器官功能未發育完善,死亡率極高,原因主要有圍產期窒息、顱內出血、畸形、肺透明膜病、肺出血、硬腫癥、呼吸暫停、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以及各種感染[1]。近年來,得益于早產兒救治技術及新生兒監護技術的日趨完善,這類患兒中也有許多能成功治愈出院。現將我院NICU成功治愈出院的19例EPI的護理要點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NICU的超未成熟兒共71例,放棄治療47例,轉院2例,實際收治22例,其中治愈出院19例,死亡3例。放棄治療47例中,44例家屬因各種原因即放棄治療,其余3例在生后3~35d家屬因擔心預后不良中途放棄治療;2例因床位緊張生后1d轉他院繼續治療;死亡3例,主要死亡原因為肺出血1例,感染性休克1例,嚴重窒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治愈出院19例:男12例,女7例,平均胎齡(26.16±0.50)周,平均出生體重(923.68±149.33)g,平均出院體重(2935±586.17)g,平均住院天數(93.21±13.93)d;其中雙胎4例,三胎1例,其余均為單胎。發生院內感染7例、 慢性肺疾病(CLD)5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ⅠA期 2例、早產兒視網膜病(ROP)Ⅲ區Ⅰ期改變2例 。
2 護理
2.1保暖護理
入室后即將患兒置于已預熱好的輻射床上或保暖箱中,擦去殘留的羊水,給予中性溫度(腹壁皮膚溫度維持在36.5℃為宜);在輻射床上,可通過加蓋保鮮膜減少對流散熱,使用膚溫探頭控制床溫;在保暖箱中,可加蓋暖箱罩和穿衣服包裹等來減少輻射散熱,初入室者可將箱溫調節在35~36℃,箱內濕度設置在90%~100%,持續3~7d即應逐步調低濕度,防止細菌滋生,之后可隨日齡及體重的增加慢慢調整箱溫及濕度,每次調節后1h重新測體溫;醫療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減少開暖箱的次數,每次打開暖箱時間限制在最短時間內;常規每4h監測體溫1次,同時觀察皮膚顏色及四肢末梢溫度。
2.2呼吸管理
2.2.1 氣道護理:維持有效呼吸是EPI存活的關鍵。入室后均在肩胛下墊小枕頭以打開氣道,將頭偏向一側,或采取俯臥位,及時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做好心肺監護。發生呼吸暫停時,積極尋找病因,予輕撫背部或彈足底來刺激呼吸,反復發作時,給予氨茶堿靜脈用藥興奮呼吸中樞,必要時,考慮予機械輔助通氣支持呼吸。
2.2.2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S)應用的護理配合: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主要是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引起。EPI由于肺泡Ⅱ型上皮細胞發育不成熟,不能分泌足夠的PS,NRDS發生率可高達80%以上[2]。PS藥物替代治療有利于盡早擴大肺潮氣量,提高肺動脈殘氣量和肺順應性,阻止低氧血癥和酸中毒的發生,促進PS的合成和分泌,并促進上皮細胞的再生,是治療NRDS最廣泛的一種方法。國內研究表明,應用PS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減少氧療及輔助通氣的需要,減輕NRDS[3]。對PS治療有指征的患兒,護士應協助醫生盡早用藥,使用前需將藥物緩慢加溫,并按醫囑要求準確抽取劑量;通過氣管插管將PS快速推入,并用球囊加壓給氧5min,使藥物均勻擴散,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用藥后予鼻塞式CPAP或呼吸機輔助通氣,6h內不吸痰,避免翻身。本組19例患兒均有NRDS,其中17例使用PS治療,用藥后通過血氣分析、X線攝片及生命體征監護顯示NRDS癥狀均有緩解,其余2例家屬因經濟困難拒絕使用;19例中演變成CLD(按生后28天不能脫氧標準)5例。
2.2.3安全用氧護理:EPI對低氧和高氧均極為敏感,不正確用氧常會導致各種疾病發生,如早產兒視網膜病,因此,在對EPI實施救治過程中,勿常規用氧,切忌氧療時間過長或濃度過高。在氧療過程中,需進行脈搏血氧飽和度的監測,使SPO2維持在90~95%之間,同時定時經動脈采血監測血氧水平。我科在臨床用氧中嚴格執行《早產兒治療用氧和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4],做好安全用氧及ROP的篩查工作。本組19例患兒中發生2例ROPⅢ區Ⅰ期改變,經維生素C口服治療,4周后復查均正常。
2.3營養和喂養護理
EPI由于胃腸道發育及功能不完善,吸吮、吞咽能力差,胃腸反流發生率高,易引發窒息,因此,開始時均行胃腸道外營養(PN),通過靜脈給予各種營養素: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劑、電解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待病情穩定后,可盡早給予早期微量喂養,盡量使用患兒生母的母乳;奶量從0.5ml開始,每6~2h喂一次,每次喂養前需觀察耐受情況,如發生吐奶、潴留量喂養量13或(伴)腹脹時,需暫停喂養,報告醫生做適當處理;喂養早期均采用經口胃管喂養,在矯正胎齡達32~34周時,可在胃管喂養的同時給予非營養性吸吮,有助于促進胃腸道激素分泌,增加消化能力及吸吮力;在矯正胎齡達34周或體重達1500g時,吸吮反射良好者可開始經口喂養,喂養時注意觀察吸吮吞咽及生命體征情況;喂奶時、喂奶后30min內可適當抬高床頭,減少胃腸反流;30天后早產母乳內的蛋白質等物質含量對正在生長發育的早產兒來說相對不足,可予添加市售的人乳強化劑。在本組19例患兒中發生2例NECⅠA期,予絕對禁食、胃腸減壓、抗生素治療、全胃腸道外營養3周~4周后,腹脹、嘔吐消失,大便潛血轉陰,臨床癥狀好轉,予重新腸道喂養,出院前均已治愈。
2.4靜脈通道護理
EPI病情危重,胃腸道發育不成熟,常需要較長時間的靜脈營養支持,建立持續、通暢、理想的靜脈通路一直是臨床較難解決的問題。由于EPI血管發育不完善,外周靜脈留置針難以長期保留,我院NICU對體重1500g,無凝血功能障礙的患兒均采用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或臍靜脈置管(UVC)聯合PICC進行輸液管理,以減少穿刺次數,減輕患兒痛苦。在PICC留置期間,注意做好維護工作,每8h使用生理鹽水1~2ml沖管一次,暫停輸液時用稀釋肝素(1ml=5u)正壓封管,停止輸液時立即將導管拔除,并做導管末端細菌培養。在使用期間要注意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感染,加強巡視,避免脫管、堵管的發生。本組19例患兒全部留置PICC,其中5例采用UVC聯合PICC進行輸液管理;2例因懷疑導管感染提前拔管,其余均正常拔管。
2.5預防感染
由于EPI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缺乏來自母體的抗體,皮膚屏障功能弱,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多、住院時間長等原因極易發生感染。為了避免院內感染的發生,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及常規消毒隔離措施,強調醫護人員操作前后洗手是超低出生體重兒預防院內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本組患兒出生后即進入層流病室,每張床間距1m,每張病床、治療車、操作臺前均配有3M免洗洗手液,隨手可得;每日為患兒擦浴一次,擦浴時注意觀察皮膚情況,所使用的毛巾、被服等均用高壓蒸汽滅菌;禁食和胃管喂養的患兒每日做口腔護理,護理時注意觀察口腔黏膜完整性及感染征象;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者,應做好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預防,如每日更換無菌水,隔日更換濕化罐,每周更換呼吸機導管,及時傾倒冷凝水,有效吸痰,加強口腔護理等;病區內地板、工作臺、小床、保暖箱等,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濕拖濕擦兩遍;每月進行病房空氣質量監測;定期進行醫護人員鼻咽拭子培養,發現感染或帶菌者予暫時調離NICU;在護理EPI過程中注意及時發現感染的前期表現,如喂養不耐受、體溫波動、精神偏軟、反應稍遲鈍、呼吸暫停、黃疸等均提示感染可能。本組19例中,有癥狀的院內感染7例,及時按藥敏試驗結果給予抗生素治療后均治愈出院。
2.6人性化護理
2.6.1疼痛護理:疼痛對于新生兒可造成一系列近期和遠期的不良反應,對于需接受較多致痛性操作的EPI則更為明顯;掌握疼痛方面的知識,工作時動作輕柔,減少不必要的操作;適時給予非營養性吸吮和糖水安慰;適時使用鳥巢,給予屈曲,增加患兒舒適感和安全感[5]。
2.6.2新生兒撫觸:大量研究證實,撫觸能使嬰兒奶量增加,體重增長,改善睡眠,調節免疫能力,減少呼吸道感染及腹瀉病的發生,同時對神經行為有促進作用[6]。本組19例EPI在體重≥1500g,病情穩定后均每日予撫觸。
2.7健康教育
在EPI接近出院時,通知母親及家屬前來探視,由責任護士對其進行出院前指導;鼓勵患兒母親建立信心,指導護理EPI的技巧及相關知識,如喂養技巧、體溫管理、皮膚護理、病情觀察、免疫接種、新生兒撫觸、早教知識等,待其基本掌握后擇日即可出院;出院當天將科室24h咨詢電話告之家屬,囑在養育過程中碰到疑難問題可隨時電話咨詢;告知家屬來院隨訪的時間、內容及重要性,以便早日發現問題,早期干預治療。
3 討論
超未成熟兒救治是新生兒救治中難度最大的群體,由于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存活后后遺問題較多,且家屬經濟、精神負擔大,故一直是NICU救治中的難點、重點。對EPI做好保暖護理、呼吸管理、營養和喂養護理、靜脈通道護理、預防感染、人性化護理、健康教育,可提高EPI的存活率,減少合并癥,提高日后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6,60,295.
[2] 馮澤康,余宇熙,曾振錨,等.中華新生兒學[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79-285.
[3] 王運初,胡立清,張繼生.用固爾蘇防治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的臨床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07,24(9):1569-1570.
[4] 中華醫學會.早產兒治療用氧和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661-662.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7(a)-0192-03
極低出生體重兒(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指胎齡
1 VLBWI的營養代謝和需求特點
VLBWI能量貯備低,在無外源性能量供給的條件下,按照每個嬰兒每天每千克體重需要消耗209.20~251.04 kJ能量進行計算,可知體重為1 kg的早產兒其體內貯存的能量只能維持4 d存活,在呼吸窘迫、感染等條件下,體內儲存能量所能維持的時間更短[1],因此VLBWI新生兒需要攝入更多的蛋白質和熱量才能保證其正常生長,這對于神經系統的發育至關重要[2-3]。VLBWI處于高代謝狀態,表現為蛋白質合成轉化率高,為了滿足腦的代謝和能量需求以及腦神經系統和血管系統的正常發育,對糖和必需脂肪酸的需求增加。如今,在病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對VLBWI給予適量的喂養,從而有效地刺激胃腸激素分泌和胃腸蠕動,減少并發癥的發生。VLBWI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傳統的母乳喂養方法可能效果不好,而鼻飼能保證VLBWI每天足夠的熱量,對于VLBWI的營養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但鼻飼一次性注入胃內的奶量過多,可導致嘔吐、腹脹,同時,鼻飼使VLBWI通氣減少,氣道阻力增加,易引起周期性呼吸和呼吸暫停,使VLBWI出現腹脹、胃內殘留等喂養不耐受癥狀[4]。對于VLBWI患兒采用的傳統治療方法是部分或者全靜脈注射營養物質,同時還要配合間斷胃管喂養,這樣做雖然可以解決患兒的吞咽和吮吸困難,但是仍然存在胃排空遲緩的現象,而且長期依靠營養供應所需要的費用也比較高,還會存在膽汁淤積、感染、栓塞等并發癥,除此之外還會因為胃腸道長期缺乏刺激而導致VLBWI胃腸道萎縮,吞咽和吸吮功能逐漸減弱或消失[5]。
2 喂養護理措施
2.1 早期微量喂養
早期微量喂養通常是在嬰兒出生后,0.1~24 ml/(kg?d)的能量進行喂食。這樣做不僅可以為VLBWI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而且能更好地激發嬰兒胃腸功能發育。對于缺乏完善吸吮吞咽能力的患兒,要選擇在靜脈營養注射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早期微量喂養,從而不斷提高早產兒的胃腸功能代謝和胃腸激素水平。因此,早期微量喂養已經逐漸成為VLBWI獲取營養支持的方法[6]。丁江麗等[7]發現,接受早期微量喂養的低出生體重兒較接受常規喂養的低出生體重兒,實施早期微量喂養可明顯改善低出生體重兒的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對于無嚴重感染、病情穩定、嚴重酸中毒以及低氧血癥的VLBWI,如果存在胎糞排出和胃腸蠕動征象的才符合喂養的條件;有病癥者,只要條件允許,盡可能在出生后3 d內開始喂養。早期喂養可縮短生理性體重降低時間,促進胃腸道成熟,改善喂養不耐受,卻不會引起原發病病情加重和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風險增加[8]。喂養方式包括奶瓶喂養法和管飼喂養法。奶瓶喂養法適合于吸吮和吞咽功能發育良好的新生兒,但VLBWI在吸吮過程中可能出現氧飽和度降低、心率加快等表現,必要時需監測經皮氧飽和度。對于吸吮和吞咽功能發育不成熟的VLBWI,管飼喂養成為唯一的選擇。管飼喂養包括經幽門喂養、鼻空腸喂養和胃管喂養。經幽門喂養可以解決VLBWI反流、胃排空差以及誤吸等問題,但插管過深易引起十二指腸穿孔或狹窄、腹瀉、營養素吸收障礙。鼻空腸喂養在VLBWI熱量攝入總量、生長情況方面沒有明顯的優勢,但喂養不耐受發生率明顯較高,且操作復雜、費用較高,不推薦在VLBWI喂養中應用。由于吞咽、吸吮失衡,局部或者全部采用胃管進行喂養已經成為VLBWI獲取營養的常見方法之一。采用胃管喂養通常可以經過口或者鼻進行,可采用推注法,也可采用輸液泵連續輸注法。美國的Boston兒童醫院對VLBWI患者一般采用配方乳或者母乳微量喂養的方法[9],體重
2.2 間歇喂養與持續喂養
腸內營養根據喂養時間的不同可以分為間歇喂養與持續喂養。間歇喂養通常是每隔2~3 h進行一次營養支持,持續時間一般在10~15 min。持續喂養通常是指借助輸液泵將營養液不間斷地注入體內。間歇喂養不僅有利于胃腸激素的間斷式分泌模式的形成,而且還為胃腸道的消化吸收提供良好的生理環境。由于間歇喂養可引起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加,發生胃潴留、胃食管反流、呼吸暫停以及心動過緩的風險增大。而持續性喂養不僅能夠提高VLBWI對各類營養成分的吸收,而且還能加快體重的增加。雖然其不具備間歇喂養對胃腸激素的間斷性刺激,但是能夠維持胃泌素、胰島素及其他胃腸激素的分泌,這對于VLBWI來說也是有益的。此外,持續喂養具有定量、定時、恒速等特點,有利于VLBWI勻速吸收葡萄糖和維持血糖的穩定[12]。持續喂養操作比較繁瑣,奶液持續推注,部分脂類會丟失,并且污染的風險增大,另還需要微量泵和延長管,成本增加[13]。兩種喂養方式各有利弊,最終選擇何種喂養方式,取決于VLBWI的一般情況和胃腸耐受力等[14]。
韓芳[15]將VLBWI分為兩組,一組給予常規胃管喂養;另一組在常規喂養的基礎上,采用了微量喂養,每次奶粉量都借助微量輸液泵將其間斷性地注入,通常是每隔2 h喂養1次,如果VLBWI每次喂養后體重能夠增加到15~20 ml/kg時,則改為每隔3 h喂養1次,直至VLBWI有吸吮和吞咽能力,能經口喂養。結果顯示早期間歇持續微量喂養組的VLBWI過渡到經口喂養時間短,喂養不耐受發生率低,生長發育良好。借助電子輸液泵對VLBWI進行間斷性的喂養,不僅可以增加胃腸激素的釋放,而且還能更好地滿足體重增長的需求,很好地符合了VLBWI的生理特點,有利于患兒胃腸功能的完善和自身的生長發育[16]。
2.3 選擇合適喂養
由于VLBWI的胃呈現水平放置狀態,位于食管下段的部分發育還不成熟,胃排空比較慢,胃腸激素的分泌量比較少,而且嬰兒哭鬧時導致腹壓升高等都會致使嬰兒出現嘔吐或者胃潴留現象。如果喂奶完成后,嬰兒處于平臥位,導致胃內容物更容易靠近胃與食管的銜接部位,增加了反流的概率,更易發生呼吸暫停、吸入性肺炎。俯臥位與仰臥位相比較,更為合理。
2.4 非營養性吸吮
非營養性吸吮是指對無法經口喂養的早產兒,在胃管喂養的同時給予吸吮空的橡皮,其特征在于周期性的快速吸吮動作伴有短暫的間歇,最早可見于27周的早產兒。非營養性吸吮能夠促進早產兒胃腸功能完善,減少喂養不耐受的發生,加速胃腸激素胃泌素、胃動素、胰島素的分泌,縮短早產兒從胃管喂養過度到經口喂養的時間,增加體重,促進生長發育,維持生命體征平穩,且無任何副作用[17]。在熊崢嶸等[18]的研究中,非營養性吸吮組腸鳴音正常例數、胃殘留發生率、胎便排盡時間、達營養性喂養時間均優于單純鼻胃管微量喂養組,提示非營養性吸吮能夠有效刺激VLBWI的吸吮反射,增強吸吮力和吞咽功能,促進胃腸蠕動以及VLBWI消化功能的成熟和發育,彌補鼻胃管喂養作為一種非生理喂養方式的不足。
2.5 母乳強化劑
雖然母乳在營養和免疫方面具有優勢,但仍無法滿足VLBWI生長所需的蛋白質和礦物質要求,純母乳喂養的VLBWI會出現生長落后和代謝性骨病,機體處于負氮平衡狀態。而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組成的母乳強化劑能夠彌補母乳的不足,糾正VLBWI正氮平衡,促進其生長與骨骼鈣化。母乳強化劑應用研究協作組[19]的研究顯示,采用早產配方奶喂養和強化母乳喂養對VLBWI的生長快慢基本上是一樣的,都能夠滿足正常胎兒在體內的生長速度,然而強化母乳喂養不僅能夠降低喂養對患兒的不耐受時間以及感染發生的概率,而且還能避免患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病發。使用母乳強化劑應注意有效期,遵循無菌操作、現配現用、搖勻后立即喂養原則,不得提前配制與存儲母乳強化劑[20]。
2.6 撫觸
撫觸主要是指通過科學的手段,借助雙手對VLBWI各個部位的皮膚進行有技巧、有順序的撫摸,讓刺激和溫度通過皮膚神經更好地傳輸到中樞神經系統中,從而產生有效的生理反應[22],這對于新生兒的生長和發育是比較有利的。撫摸可以有效地刺激皮膚體表的感受器,將刺激信息及時地運送到中樞神經系統[21-23],然后再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的分配傳輸到身體其余的器官,通過興奮迷走神經刺激胃泌素的釋放,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統,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除此之外,還可增強大腦調整,使相關功能更加完善。撫觸作為一種自然療法,操作簡單、無創傷、成本低、效果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24]。
【關鍵詞】 藍光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護理體會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70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皮膚、鞏膜黃染的臨床現象, 尤其是出生后1周以內的新生兒很多都會因為大量的未結合膽紅素進入體循環, 從而進入皮膚、鞏膜及黏膜引起黃疸[1]。生理性黃疸于生后2~3 d內出現黃疸, 4~5 d達高峰, 7~10 d內多半消失, 黃疸指數≤15 mg/dl屬正常范圍[2]。病理性黃疸出現早, 生后24 h內出現;黃疸程度重, 血清膽紅素>12~15 mg/dl或上升>5 mg/(dl?d);黃疸持續時間長, 出生2~3周后黃疸仍不退, 甚至加深或減輕后又加深;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重者可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 產生膽紅素腦病, 引起死亡和嚴重后遺癥, 需及時治療。藍光治療是一種降低血清膽含量最常用、有效且安全的方法[3], 由于患兒是嬰兒的特殊性, 藍光治療中的護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院兒科護理同仁對此特別重視,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8月~2015年1月本院兒科收治的80例血清膽紅素>12 mg/dl的患兒, 其中男36例, 女44例, 足月產兒64例, 早產兒16例。體重2.0~4.2 kg, 日齡2~25 d。
1. 2 藍光治療的原理 藍光能使血中未結合膽紅素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膽紅素, 然后迅速從膽肝及尿中排出體外, 從而降低血中膽紅素濃度。
1. 3 準備
1. 3. 1 家長準備 首先告知家長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發病機制, 發展經過, 疾病轉歸, 并耐心解釋高膽紅素血癥的危害性及治療的目的。對于家長提出的疑問耐心解答, 詳細說明藍光治療的原理和安全性, 解除家長的顧慮。告知家長藍光照射的注意事項以及光療后患兒可能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或腹瀉均屬正常反應。告知家長早開奶和增加哺乳次數, 可增加患兒腸蠕動, 減少膽紅素吸收, 促進早產兒的吞咽及胃腸蠕動功能, 減少因留置胃管引起的感染[4]。使家屬主動積極配合盡早接受藍光治療。
1. 3. 2 光療箱的準備 光療箱應在空調房間內, 房間溫度24~26℃, 濕度55%~65%。光療箱使用前清潔2次, 處于功能良好備用狀態, 燈管全亮, 燈管使用時間有記錄, 超過時間及時更換。燈箱上禁止放任何物品。光源距患兒體表33~50 cm, 箱內溫度保持在30~32℃。濕度55%~60%, 箱內注滅菌用水至2/3滿, 箱內鋪柔軟消毒小棉墊, 棉墊要稍大, 能擋住患兒小腳不被燈箱碰傷。
1. 3. 3 患兒的準備 與患兒家長溝通剃光患兒頭發可以提高光照效果, 剃光患兒頭發, 稱體重并記錄。觀察并記錄黃染部位及程度, 為患兒沐浴, 沐浴時注意保暖, 及時擦干患兒, 禁止在皮膚上涂油類或粉類, 否則降低光療效果, 增加光熱的吸收, 使皮膚產生灼紅[5]。修剪患兒指甲為患兒戴上新生兒光療防護眼罩, 仔細檢查松緊度不可施壓, 保證患兒舒適安全。患兒穿上尿不濕褲, 男患兒用全包大型號尿不濕褲確保陰囊全部包裹。患兒第一次離開母親, 缺少安全感, 把患兒輕輕放入預熱好的溫箱并輕輕撫摸患兒, 并記錄開始時間。
1. 4 藍光治療時護理方法
1. 4. 1 一般護理 將患兒頭偏向一邊, 喂奶后30 min由專人看護。溢乳及時擦凈, 防止嗆住患兒。觀察患兒有無異常哭鬧、驚厥、腹脹以及皮膚顏色有無變化, 有無膽紅素光敏引起的皮疹。患兒經常活動, 隨時維持患兒處于光療箱中央。每2小時翻身1次, 使患兒更多皮膚被藍光照射, 特別瘦小的患兒增加翻身次數并按摩骨突部位, 防止壓瘡發生。
1. 4. 2 密切觀察光療箱 隨時觀察光療箱運行狀態。保持箱內溫度30~32℃, 水箱內滅菌用水依刻度為準或至2/3滿。保持濕度55%~65%, 燈箱內盛水容器每天更換并滅菌。
1. 4. 3 體溫護理 患兒體溫維持在36.5~37.8℃, 每2小時測體溫1次, 或根據需要隨時增加測量次數。有發熱時調低溫度, 冬天特別注意保暖, 喂奶或更換尿不濕褲, 或做治療時, 盡量小的開啟箱門。夏天防止過熱, 體溫>38.5℃要暫停光效, 待積極處理患兒體溫正常后方可繼續治療。
1. 4. 4 喂養護理 喂養>8次/d, 光療中不定時喂溫糖水, 牛乳或溫白開水[6], 對吸吮能力差的患兒給予鼻飼或根據醫囑給予靜脈營養, 液量全日均勻分配, 彈力繃帶包扎靜脈留置針, 防抓脫并觀察滴速, 防液體滲漏。每天測尿比重>1.015, 每天測體重防止因光療脫水。
1. 4. 5 眼罩和尿不濕褲的護理 由于患兒在光療箱內待的時間較長, 加之患兒不停的活動, 護士應隨時觀察, 發現眼罩移位隨時調整且勿施壓, 必要時關掉藍光燈再調整, 每天護理眼睛防角膜潰瘍。2 h更換1次尿不濕褲, 發現尿不濕褲有松動隨時調整保證會陰不被藍光照射, 發現患兒大便及時更換尿不濕褲, 防止尿液及大便溢出污染玻璃窗造成患兒感染, 每次更換尿不濕褲均觀察大小便顏色、量并用溫水擦凈臀部并涂油防臀紅發生, 稱尿不濕重量并記錄以便更好掌握患兒出入水量。
1. 4. 6 光療效果的觀察 觀察新生兒黃疸的顏色, 部位變化可判斷黃疸程度, 新生兒黃疸從鞏膜, 頭面部逐漸擴散到四肢, 手足心且顏色加深說明黃疸加重, 警惕核黃疸發生。若患兒出現嗜睡, 反應差, 擁抱反應減弱也要防止發生膽紅素腦病。新生兒溶血病引起的黃疸尿呈醬油色, 糞便由淺黃轉為白色應考慮膽道閉鎖引起的黃疸。藍光治療后黃疸減輕, 并不能反映血膽紅素濃度, 按醫囑則血清膽紅素, 抽血時將藍光關掉, 以排除假性膽紅素濃度可能, 待光療停止后, 在4 h內再測量血清膽紅素濃度, 以了解是否再度回升。
2 結果
經藥物及藍光治療, 80例患兒79例痊愈出院, 1例發生溶血性黃疸轉上級醫院治療, 無一例發生核黃染, 治愈率98.75%。
3 小結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治療中, 加強藍光治療的治療前患兒準備、光療箱準備, 治療中患兒的病情觀察、一般護理、體溫護理、喂養等護理措施, 可以保證藍光治療的有效性, 提高病理性黃疸的治愈率, 減少高膽紅素對患兒的傷害, 改善了預后。
參考文獻
[1] 門振興.中國實用兒科雜志.中國實用醫學雜志, 2009, 20(9): 223.
[2] 崔炎.兒科護理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174-177.
[3] 王秀芬, 李莉.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的護理體會.求醫問藥, 2012, 10(4):656-657.
[4] 石旭輝.早產兒早期經口喂養與胃管喂養的臨床觀察.中華現代化兒科雜志, 2007, 4(3):237-238.
[5] 張家驤, 魏克倫, 薛辛東.新生兒急救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57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