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

    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

    第1篇: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

    關鍵詞:城市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5-0-01

    隨著資源開采的日漸深入,資源緊缺將導致城市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出現下滑。為了避免資源型城市經濟受到資源限制、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快速轉型、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代城市必須針對經濟快速增長以及人口增加現狀加快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的改革,以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循環經濟特點及其理論內涵的分析

    循環經濟使以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資源高效利用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將傳統單線經濟模式以資源、產品、才生資源的循環方式保持經濟的循環發展。通過循環經濟方式環境資源、環境問題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緩解傳統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循環經濟還能夠通過城市內部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減少資源型經濟發展中資源短缺對城市經濟的影響,以循環經濟為基礎實現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如何實現城市經濟的科學發展

    1.加快城市經濟基礎調研——城市經濟科學發展的基礎

    為了實現城市經濟的科學發展、實現城市經濟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在現代城市循環經濟模式建立過程中應加快對城市經濟基礎情況的調研。通過對城市經濟現狀的調研、城市生態環境以及投資環境的掌握,為城市循環經濟模式建立、城市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提供基礎資料。在此基礎上還要對城市居住人口情況、城市流動人口情況進行掌握。了解城市地域特點以及城市資源型經濟、傳統經濟發展活動中的優勢與不足。以具有針對性的、科學的經濟模式優化調整以及經濟模式改革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城市循環經濟模式的建立。

    2.強化循環經濟重要性,推動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現代城市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中,應強化對循環經濟模式的認識。針對循環經濟模式對城市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快城市經濟的優化與調整。以循環經濟模式的運用提高城市環境資源的配置、以循環經濟模式促進城市環境的改善。同時以循環經濟模式特點以及結構優勢加快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為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循環經濟模式的運用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為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針對我國資源利用現狀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需求,現代城市經濟優化與經濟結構調整中,應利用循環經濟模式改善傳統經濟模式對資源、環境的影響,使城市新興工業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針對循環經濟模式對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現代城市經濟結構優化與改革中必須提高對循環經濟模式的認識。通過強化循環經濟重要性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及相關工作的開展。

    3.加大循環經濟模式及其理念宣傳,為循環經濟模式提供良好的社會基礎

    為了實現城市經濟結構優化、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城市循環經濟模式建立時應針對其對全市人民利益相關性加強循環經濟模式及其經濟理念的宣傳。針對人們對循環經濟缺乏認識的現狀以多種宣傳渠道進行循環經濟模式的宣傳。通過各企業經營者、社會各界人士對循環經濟的認識為循環經濟模式建立與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減少城市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中不必要的麻煩。以循環經濟的綠色環保理念引導大眾消費、引導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方向。從節約資源、改善環境入手促進城市經濟環境的改善,為城市招商引資工作奠定良好的投資環境。

    4.注重經濟結構調整中政府職能發揮,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

    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經濟引導職能對城市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針對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城市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結構調整把握方向。同時通過政策引導、政策鼓勵以及城市資源的協調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通過對低污染、高循環企業的政策扶持、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的整改及限制引導城市經濟發展活動中主流方向。同時以政府作為媒介,鼓勵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循環經濟活動中各組成部分的有機運行,實現循環經濟模式目標。

    為了實現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循環經濟模式的建立與運轉,現代城市經濟發展中應針對循環經濟模式的發展需求進行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對城市工業經濟結構進行優化與調整。淘汰資源浪費、高污染工藝設備及企業,限制能耗、水資源、高污染產業發展。以新型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等清潔產業為重點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針對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對城市產業機構進行優化與調整,以此實現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與居住環境的改善。

    三、注重非耗能產業資源的開發,促進城市經濟的科學發展

    在現代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了實現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實現城市低能耗、低污染產業機構的發展。城市經濟發展活動中應注重非能耗產業資源的開發,以非能耗產業資源開發促進城市經濟的科學發展。例如:對城市周邊濕地資源進行整合,以城市周邊休閑游為目的進行濕地保護與建設。通過城市周邊濕地資源的科學開發,實現濕地保護與城市居民休閑需求。另外,還應對城市的地域優勢進行探討,以旅游資源開發等類似的低能耗、無污染的產業結構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北方城市發掘自身氣候特點,以林區夏季氣溫較低等特點吸引南方游客避暑。南方中小城市則通過古建筑保護、地域文化保護與發掘等建立地方特色旅游線路。通過類似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循環經濟模式的快速建立。

    結論

    綜上所述,為了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代城市政府機構應通過政策引導、產業優化等方式加快城市循環經濟的建立,以此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促進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第2篇: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

    【關鍵詞】市場經濟 發展策略 可持續發展

    隨著國家經濟不斷的增強和持續的發展,城市規劃問題是當先面臨的主要問題。實現城市發展的策略有很多,其中重要的決策就是“國家推進城鎮化條件已經日益成熟,要合理的實施城鎮化戰略”。在全新實施策略的引導下,已經逐漸建設出符合我國國情和城鎮協調發展的小康城鎮。在大城市的發展帶動下,發揮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和建設相結合,加強城市整體發展的合理化和完整化。

    一、市場經濟下城市規劃的重要意義

    (一)優化城市產業結構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進入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隨著農村人口的遷入,城市的各項基礎建設已經無法滿足因人口增多帶來的需求。政府針對這一問題也采取了措施,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改善Y金流向。采取優勝劣汰的方式逐漸淘汰落后的產業,促進城市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多,有限的空間漸漸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人的需求。在這種前提下,合理利用城市空間將是人民面臨的又一考驗。城市空間結構的最大利用化是未來城市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有限的空間內發展出無盡的公共資源是首要任務,優化現有的城市產業機構,來推動城市規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城市規劃的根本意義就是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的相結合,在規劃建設中對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作用,全滿建設城市產業機構,帶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

    (二)在規劃下緩解城區壓力

    隨著人口的增多,城區壓力也隨之增大。城市規劃在保證新開發城區具有一切城市必要的城市需求下,來提高整體城市經濟發展,同時也快速的促進城市的發展能力,是城市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大得到快速的突破。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城市規劃起著重要作用。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發展,國家的面貌取決于所有城市的共同發展。在共同發展前提下,城市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競爭也隨之展開。城市間競爭對比的條件就是城市環境的面貌、整體城市形象和生態基礎的建設。在市場經濟的作用前提下,想要維護社會公平、公正就要使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在行政手段的使用過程中保障社會的公共利益。利益多元化對城市化建設起到了平衡作用,適應市場的城市規劃建設體系給城市發展建設帶來巨大的效益。在效益前提下為適應市場經濟的規劃管理制度提供了便利。

    二、市場經濟下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一)重心轉向公共資源配置和發放

    人口的增加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壓力作用下,合理的安排資源和分配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土地資源短缺的前提下,做好合理的土地資源分尤為關鍵。公共資源的合理分配對城市規劃起到關鍵作用,調查當地人民的貧困狀況,給貧困的人提供幫助,在整體發展水平平衡的前提下共同達成城市規劃的目標。其次,還可以擴大城市的規模效益,在投資建設中,弄清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對各方面利益關系進行優化和調整,統一的情況下共同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完整統一的方式促進城市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城市規劃策略的實施對城市全面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在發展的過程中,加強民生建設表現的極為重要。城市規劃的核心就是統籌兼顧,加強城市發展,和增強民生建設是城市規劃的主要任務。城市發展不單單是指城市內的發展,整體村鎮的全面建設也包括在內,村鎮與城市的共同發展才能凸顯城市規劃的意義。城市規劃還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構建動態城市,實施評估調整體系。在城市規劃不同的階段進行完整的評估,找出城市規劃過程中出現的漏洞,在評估指標系統的監督下,解決漏洞引發的問題。在可持續發展觀點實施的過程中,城市屬于不穩定改善建筑的狀態,這時城市規劃對城市規劃評估起到了動態調節的作用。在調節作用下,城市規劃得到更好的實施。其次,城市規劃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城市規劃的目的就是讓群眾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三)統籌兼顧,實現整體計劃

    在城市規劃中,本著以“科學發展觀”為中心的規劃指導理念,在城市各個建設環節得以突破。在對土地和空間資源進行規劃的過程中進行城市規劃,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慢慢穩定經濟的增長,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也可以構建有特色的經濟產業鏈條,在實施建設經濟產業鏈條過程中,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要合理的結合。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在建筑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用行政手段來制約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規定,爭取建設一個和諧的經濟的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中逐漸擴大產業結構的模式,大力開發以旅游為特色的的國際旅游業,使其逐漸走上更專業的道路,為人們帶來自己的特色與特點。

    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應首先考慮城市發展的全面性。應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前提的發展道路,堅持以群眾為根本出發點,想民眾所想,辦民眾所需,在群眾滿意的前提下進行發展和建設。其次還要構建完整的建設體系,針對各個方面各個時期進行評估檢測,對建設過程中的問題給予改正。城市規劃建設關系到我國整體經濟在國際中的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要從城市規劃抓起,只有城市規劃體現城市發展觀,才能促進和加快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體現的方面廣泛,甚至和城市每個節發展細節都息息相關,只有加強城市規劃,才能更好的完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熊國平.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城市規劃[J].城市發展研究,1998,(03).

    第3篇: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

    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世界各國,大量農村人口轉入城市,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帶來了城市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如:人口膨脹、失業增加、貧富懸殊、交通擁擠、住宅緊張、地價昂貴和環境惡化等等。一些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為了探索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尋求解決的方法,開始把城市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于是產生了城市經濟學。

    20世紀初,德國學者開始研究城市問題,社會學家韋伯1909年發表了《區位原論》的第一部分“論工業區位”。接著美國也展開了城市研究,1924年美國費特在《經濟學季刊》上發表了《市場區域的經濟規律》一文,論述了城市區位。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城市經濟問題已成為區域經濟學中相對獨立而又十分重要的內容。研究范圍涉及到城市房地產市場、級差地租、土地價格、土地合理利用、企業布局、空間距離與運輸成本等等。

    到了20世紀60年代,城市經濟學作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得到較快的發展。一些國家成立了專業學術團體,大學開設城市經濟學系,創辦了專業刊物,出版專業書籍。1965年,美國湯普森的《城市經濟學導言》公開出版。70年代以來,有關城市經濟的教科書、專著和文集大量出版,廣泛開展了學術交流,使城市經濟學成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新的經濟學科。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經濟理論界、地理學界開始重視城市經濟問題的研究,一方面探討城市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一方面研究城市經濟存在的大量現實問題。其目的是在科學地總結中國和世界城市經濟的基礎上,闡明城市經濟中的生產關系和城鄉經濟關系,揭示城市發展規律及其歷史趨勢。

    城市經濟學以城市的產生、成長,最后達到城鄉融合的整個歷史過程及其規律,以及體現在城市內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主要內容有城市經濟的基本理論,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規模、類型、性質、功能、地位和作用;城市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過程、特點,以及在各種生產方式下的表現;城市經濟的外部關系,城鄉對立運動及其規律;城市經濟的內部結構、空間結構和經濟關系;城市中的公共經濟、市政建設和城市財政;其他城市經濟問題,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業等。

    由于城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必然受到社會、政治制度的制約。因此,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產生的城市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內容方面存在重大差別。西方的城市經濟學以研究城市內的各種市場,以及力圖解決現代大城市中存在的各類社會問題作為對象。社會主義國家的城市經濟學著重研究城市經濟體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過程;在現代化建設中如何發揮城市的作用;城市中的各種經濟關系;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及其解決辦法;縮小城鄉差別最后達到城鄉融合的過程等。

    第4篇: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

    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39.1%,在未來20年內還將有3億人口從農村轉向城市,城市化傾向非常明顯。因此,探究體育和城市經濟發展關系,對于城市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功能。

    一、體育和我國城市發展目前狀況分析

    探究體育和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首先必須明確“體育”的基本內涵。一般地,國際公認的“體育”概念其內涵可分為“大眾體育”和“運動競技”兩大部分。我國的競技體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城鎮居民的體育發展卻令人堪憂,發展極不平衡。我國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轄市、省會,是高校、企業集團集中之地,是該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谶@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體育場館,這是中小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同樣,作為社區的體育健身中心,由于經濟因素,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經濟不發達城市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我國體育消費作為一種“新消費”,水平還相當低,人均體育經費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僅為0.5元,而日本為20元人民幣。盡管1985年到1997年全國居民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占工資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從靜態分析,增長幅度還不快,而且地域之間發展不平衡,體育消費需求緩慢。城鎮居民人均活動場地嚴重不足。從我國體育場館開放和經營情況看,數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數據表明,我國體育場館遠沒有達到國家相應的建設要求。同時缺少體育輔導員,這些均無法滿足城鎮居民健身要求。造成我國城市體育目前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摘要:(1)由于計劃經濟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中認為體育僅是一種公益性事業,是國家投資的必然行為,這種慣性思維阻礙著體育在城市經濟中的正常發展。(2)人們參加的是簡單的活動,所以居民在體育用品消費方面較少。(3)體育公共設施缺乏,加之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率較低,造成我國體育場地服務供給和居民需要之間的矛盾。(4)政府機關官員缺乏體育對城市經濟發展功能的熟悉。

    二、體育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功能和影響

    許多國家發展體育的經驗證實摘要:在一個國家經濟能力許可范圍內,發展體育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增加國民收入方面可以發揮積極的功能,同那些需要大量資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經濟部門相比,通過發展體育來發展經濟,具有較大優勢。

    1.發展體育可以加快城市化進程

    在和平年代,體育賽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劑之一。它不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體現城市活力,豐富城市經濟結構,而且還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對城市進行擴容。眾所周知摘要: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原是廣州市的荒郊,由于成功舉辦了全運會,如今成了廣州市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發展體育可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1)發展體育最明顯的經濟功能就是促進體育產品的消費,而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當地財政收入。(2)發展城市體育能帶動和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體育具有健身、娛樂、休閑、競賽等特征,能推動城市旅游、商業、交通、電信、新聞出版、餐飲等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3)體育能體現增加體質、提高素質、形成技能——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從而達到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2.體育的發展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體育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對于體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從體育產品技術含量上講,體育產品的生產一般為勞動密集型生產,如體育服裝、鞋類、球類的制作以及體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其次,體育還帶動和促進相關行業人員的增加。同時,為廣大婦女和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提供就業機會。這對緩解當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業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無疑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3.體育的發展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

    事實已證實摘要:當今無論是世界性的,還是洲際性的比賽,以及國家和省級的大型運動會或單項比賽,都將加快該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體育有利于擴大城市間的經濟合作和交流。體育運動是國內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匯的過程;是城市間合作和交流的“紐帶”。城市體育的發展,既可以吸引外來技術、設備、人力、管理經驗和資金;還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質量過硬的產品,通過體育媒體的宣傳而進入國內,甚至國際市場。誠然,體育發展對城市經濟有一定的促進功能,但給城市經濟及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1)大型賽事的體育場館大多是為競技體育而建造的,項目設置專業性強,功能單一,除承擔部分練習和比賽任務之外,多數處于閑置狀態。所以,我們的設計和規劃必須突出體育館的公益性,非凡注重大型體育設施的后續效應。(2)舉辦大型賽事,需修建大量場館及道路、停車場、旅館、餐館等基礎設施,勢必減少耕地面積,加重城市污染,減緩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因此,在賽事中應樹立環保理念所謂“綠色體育”概念。(3)商業運作要適度。

    三、體育和城市經濟協調發展策略

    體育應和城市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協同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一個城市的資源分布、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直接影響著城市的發展。而作為城市經濟組成部分的體育,它的發展也自然受以上因素的影響。體育運動項目的開發須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體育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經濟發達地區城市體育的發展應以信息、高技術為主發展體育產品,建立社區俱樂部;經濟欠發達的城市應以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經濟不發達的城市競技體育方面應以民族傳統體育為主,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大化,體育用品業的生產則應以生產少數民族體育用品業為主,在社區體育方面,應采取百花齊放的方針。

    體育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應注重的新問題。體育的發展對城市經濟有一定的促進功能,但在發展過程中,一些新問題應必須引起足夠的注重。

    1.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因地制宜發展體育項目

    每個城市都應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做到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要猜測市場對體育的需求,通過市場調研摸清開發哪些項目,參加體育活動人群的來源,體育消費者的消費水平,以及四周一定距離內有無競爭(同類體育)項目點等等。要以較小的投資和較短的周期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優先開發那些地理位置優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動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們前往進行體育消費。同時,還應注重體育的超前發展戰略探究和制訂正確可行的長遠發展計劃,切不可盲目地開發體育運動項目,體育場館的建設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開花。

    2.注重和體育相關配套的建設

    體育的發展,需要其他部門的支持和配合。為了更好地使人們從事體育鍛煉、休閑和觀賞,就需要取得交通運輸、服務接待、社會治安、餐飲、檢疫等部門的有機配合,形成一個以體育為中心的服務網絡,讓前來鍛煉、休閑、觀賞的人們心情愉快,實現健康發展、服務大眾的要求。

    第5篇: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

    關鍵詞:城市交通 擁堵 社會經濟 影響

    一、貴陽市城市交通擁堵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擁堵現狀

    貴陽市土地總面803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40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8平方公里,第五次人口普查后可知全市常住人口為4324561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71844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06112人,增長16.3%,年平均遞增1.52%截至2010年底,全市機動車數量達到61.6萬輛,較2000年增長了7.7倍,年均增長速度為23%。其中,私人小汽車33萬輛,占機動車總量的53.6%。我市老城核心區現有的路網資源已無法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目前,老城核心區面積約9平方公里的路網機動車容量約10萬輛,老城區出行需求則高達30萬輛,遠超過核心區路網容量。全市道路主次干道長度為668.6公里,中心區道路長度為472公里,其中主干道長64公里、次干道長173公里,支路長235公里。道路面積率為14.63%,人均道路占有面積為5.03平方米。截至2010年底,南明、云巖兩城區小客車保有量為15.3萬輛,并且每天的小客車保有量增長超過300輛,這明顯已經遠遠超過貴陽市核心區路網容量。

    (二)原因分析

    1、GDP上漲,機動車保有量增加

    2012年四個季度,貴陽市共實現生產總值1802.85億元,同比增長22%。人均GDP約60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3581美元、1410美元,同比增長16%、18%。由此可見,貴陽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區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毫無疑問使貴陽市的交通基礎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使得人均機動車保有量不斷增加,導致貴陽市交通嚴重不堪重負。

    2、貴陽市道路規劃不合理

    城區道路規劃的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公路建設,因為貴陽市的東西走向的重要公路有六條,而南北走向的重要公路只有四條,所以造成南北走向的公路堵塞較為嚴重,其中最嚴重的是在一些公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比如處于市中心的紫林庵和噴水池。二是紅綠燈設置不合理,“紅燈太長、綠燈太短”這幾乎是所有貴陽市民所抱怨的。部分紅綠燈時間設置的不合理不僅造成了車輛在某些路段的嚴重滯留而且還迫使大量行人亂穿馬路,進一步到導致了城市交通的混亂。三是環島阻礙,在貴陽市城區修建了很多的“環島”,當車輛行使到該路段時必須按照要求繞過環島才能繼續通行,這無形中就將大量的車輛聚集于此,造成堵塞。

    3、行人或駕駛員缺乏交通規則意識

    行人缺乏規則意識就會橫穿馬路,破壞正常的行車秩序甚至導致嚴重的交通事故;駕駛員缺乏意識通常表現為不遵守交通規則:占道行駛、隨意停車、闖紅燈等,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就要進行交通管制,交通堵塞就順理成章的發生,若事故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就會使得整個交通系統癱瘓。

    4、有限的城市規模

    由于貴州省屬于喀斯特地貌,貴陽市的道路也都大多受到山地和高地的限制,使得本來面積就不大的城市在道路面積方面更加受限。道路行駛面積有限可是機動車數量卻在每天遞增,導致交通容載量早就超出了臨界值,城區交通不堪重負。

    5、停車場設施規劃不健全

    停車難的問題已成為制約城區交通發展和交通組織的主要問題之一,它嚴重阻礙了城市交通的運行。第一,占用道路停車的比例較高,停放的車輛大量占用了慢車道和非機動車道;第二,全市有限的停車位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特別是商業區的停車位被各行業的企業所私有;第三,泊車位分布不均衡,規劃布局不科學,缺少停車誘導系統,因信息的不透明而導致忙閑不均,在路上瞎晃,給交通帶來壓力。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在貴陽市的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造成人均GDP的增長,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日漸增加使得機動車保有量的大幅上升(見圖一);另一方面,經濟的高速發展造成各行各業生產規模的擴張,這無形中就產生了很多的就業機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這一需求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求職者,這無疑導致了貴陽市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加也就意味著出行量的增加(見圖二)。以上這兩個不同方向的反饋都導致了貴陽市城市交通的擁堵,加之受地形影響,現狀市區路網總量不足,結構不完善,使得城市內部交通壓力巨大。而這種壓力的劇增也會不約而同的作用于本市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的發展產生直接而巨大的影響。

    二、城市交通擁堵對經濟發展的直接影響

    (一)城市交通與城市經濟

    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載體。而一個城市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離不開相應基礎設施的支持,城市基礎設施能力是城市經濟發展最為基礎的物質保障,而城市交通便是其中之一。1819年巴黎市街上首先出現了為城市公眾租乘服務的公共馬車,從此產生了城市公共交通,開創了城市交通的新紀元。在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初期,交通運輸通常被視為一個從屬行業,它的存在是為了滿足其他行業的發展和需要的,在那個時期,交通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往往被人所忽視。這一現象就發生在西方國家以火車為標志的19世紀80年代――20世紀30年代。但是,如果當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的交通狀況嚴重落后于它經濟發展的需要,就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負面的作用,該地區經濟就猶如帶上了“緊箍咒”。而當社會經濟發展到更高的階段的時候,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供求的變化就會對城市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的要求必然會使得城市交通突破原有的運行方式和流量,從而推動城市交通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首先,交通作為重要的基礎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要想富,先修路,不管是任何領域范圍內的經濟發展都始于交通建設與發展。只有交通發展了、發達了,經濟才能真正地得到發展;其次,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和最重要的流動載體,是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環節實現有機聯系和溝通的基礎和紐帶,交通運輸業不僅自身創造著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在促進其他各行各業的發展中也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三,良好的城市交通系統,直接拉近了各城市間的距離,有利于統一的市場競爭機制的培育和完善,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第四,當前不論是從國際上來看,還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城市交通狀況進行比較,很容易看出,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或城市,其交通設施也相對發達、便利和快捷,這也從實踐證明了城市交通對于城市經濟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從城市經濟發展的軌跡和上述關系的分析,不難看出,城市交通與城市經濟之間不是單純的從屬關系,當然也不是完全的相互獨立。二者的發展有直接的內在關系,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城市交通是城市經濟活動有序進行、推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前提。所以我們既要合理的規劃城市交通來發展經濟事業,更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高度的關注城市交通的發展和升級。

    (二)城市交通擁堵對經濟的直接影響

    1、車輛制造業

    交通擁堵對于車輛制造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由于經濟的發展,是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論是社會還是個人對于機動車的需求都會大幅增加,但由于道路有限,城市管理者在這種現狀下必須采取強制措施來限制機動車的數量,比如通過限號和搖號,這兩種方法目前在貴陽市同時施行。周一至周五采取針對不同尾號的限號;在新車入戶之前必須申請網上搖號,搖號成功后才能上牌。這一系列的限制措施無疑動搖了許多人的購車想法,買車了人少了,自然會對車輛制造業帶來災難,使得他們的盈利能力下降,造成該產業的失業人口增多。

    2、交通建設企業

    交通擁堵對于交通建設企業的影響體現在: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一個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增加交通的供給,即增加城市交通的容量。這對于交通建設部門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道路的新建、擴寬、修復和軌道交通的新建會使交通設施建設企業新增大量的項目,并且這些項目通常具備建設投資資金高、建設周期長的特點。有利于提高交通設施建設企業的營業收入,從而提高其盈利水平。同時,這些項目的實施也有利于增加該地區的GDP值。而這個影響通常是一個負反饋(見圖三):

    3、物流行業

    交通擁堵對于物流行業的影響體現在:城市交通是物流運輸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門對門”服務的重要一站,而其中交通費用是決定物流行業成本大小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若發生城市交通擁堵就會造成物流企業所承運的貨物的在途時間的增加以及企業貨物所進行庫存時間的增加,而這些時間的增加會轉化為運輸費用和存貨成本,費用和成本的增加必然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另外城市交通擁堵還會導致企業成本結構的變動,因為由于交通擁堵的發生會產生額外的勞動力成本、加班費、工資以及其他的管理費用。這最終也將會影響企業整體資金的運用和布局,造成企業資金的低效率或無效率利用。

    4、客運(旅游業)行業

    交通擁堵對于客運行業的影響體現在:城市交通擁堵將會導致大量的企業車輛滯留在城市道路上,從而使得企業實際可以調配并且使用的車輛減少,進而影響該企業的發車頻率和發車次數,而企業發車班次的減少必然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運營收入,導致企業的收益下降。同時,滯留在道路上的車輛額外消耗的時間和資源又造成了單次車輛運營成本的上漲。收益下降、成本上升,在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是企業利潤降低,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例外旅游業也是如此,旅行時間的節約就意味著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馬克思認為:一切經濟都是時間經濟,一切節約都是時間的節約。所以無論對于客運還是旅游業來說縮短城市居民的出行時間,無疑是經濟效率高的一種體現。

    5、人才的引進

    交通擁堵對于該地區人才引進的影響體現在:城市交通擁堵會造成該地區生產的低效率,這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人是社會的主體,是創造社會財富的關鍵,社會的發展在某些程度上需要引進大量的人才作為支撐,而交通的擁堵會造成人們出行成本的增加,換句話說就是機會成本的增加,所以這就使該城市的吸引力下降,城市人口遷入率減少,同時遷出率增加,形成城市人口的負增長,降低城市活性。這不僅會導致給地區的企業很難引入人才還會導致高端人才的流出,使得貴陽市的知識競爭力下降。

    6、投資環境

    交通擁堵對于該地區投資環境的影響體現在:城市交通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是帶動經濟發展的前導因素。由于城市交通直接影響到生產成本和交易的效率,所以是每一個有意向到貴陽市進行投資的投資者的重要考察因素。眾所周知,近幾年貴陽市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外來投資的推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大多數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方向的時候大多傾向那些交通網絡發達、具有區域輻射能力的大中型城市以及一些有一定運輸條件的資源型城市。這一事實,強有力的說明了一個地區城市交通的發達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的經濟發展空間的大小。

    第6篇: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

    體育產業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突出。體育的商品或服務的消費過程如此,全運會、世界杯、奧運會等重大國內和國際賽事表現得非常具體,同時,體育商品的生產過程和提供方式也帶來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從目前來看,體育與城市發展的高度相關可以從熱衷申辦運動會略見一斑。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各大城市對申辦高規格、大規模運動會的熱情和積極性呈持續上升的狀態,越來越多的城市激烈競爭舉辦運動會的權利。其原因是運動會對東道主城市帶來巨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對于招商引資,開展多種多樣的商業活動是不可多得的機遇。

    二、體育與我國城市發展現狀分析

    研究體育與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首先必須明確“體育”的基本內涵。一般地,國際公認的“體育”概念其內涵可分為“大眾體育”和“運動競技”兩大部分[3]。我國的競技體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城鎮居民的體育發展卻令人堪憂,發展極不平衡。

    我國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轄市、省會,是高校、企業集團集中之地,是該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基于這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體育場館,這是中小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同樣,作為社區的體育健身中心,由于經濟因素,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經濟不發達城市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1]。

    我國體育消費作為一種“新消費”,水平還相當低,人均體育經費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僅為0.5元,而日本為20元人民幣[3]。盡管1985年到1997年全國居民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占工資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從靜態分析,增長幅度還不快,而且地域之間發展不平衡,體育消費需求緩慢[6]。以家庭體育健身器材擁有量為例,1997年每百戶家庭體育健身器材擁有量,全國平均為1.62件,上海市2.15件,廣州市5.72件,武漢市5.39件,合肥市1.04件,蘭州市為0.85件[1]。而中等偏上收入戶、高收入戶、最高收入戶的擁有量分別是全國水平的30%、43%、120%。可見,全國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別是小城鎮居民每百戶的擁有體育健身器材量遠低于全國的平均值。

    居民健身意識不強。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休閑時間的增加,人們的健身意識會不斷增強,但目前居民健身意識令人堪憂。以河南居民為例:根據2006年的摸底調查,只有28.5%的成年居民每周參加1次以上的體育鍛煉。河南城市社區活動點,雖然由2000年的2343個增加到2006年6月的3320個,增長了41.7%,但調查發現,對體育鍛煉無興趣的男性和女性仍占大多數。

    城鎮居民人均活動場地嚴重不足。從我國體育場館開放和經營情況看,數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數據表明,我國體育場館遠沒有達到國家相應的建設要求。在城市的體育場館中,只有44.1%對社會全部開放,21.3%部分開放,34.6%的體育場館尚未開放。全國公共體育場館目前基本全部開放,但公共體育場館僅占全國體育場館總量的2.3%。從居民活動區域看,目前平均每個街道、鄉鎮只須2.77個體育活動點,體育活動人數一般為31—100人,而且主要由鍛煉者自發組成[2],同時缺少體育輔導員,這些均無法滿足城鎮居民健身要求。

    造成我國城市體育目前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1.由于計劃經濟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中認為體育僅是一種公益性事業,是國家投資的必然行為,這種慣性思維阻礙著體育在城市經濟中的正常發展。2.人們參加的是簡單的活動,所以居民在體育用品消費方面較少。3.體育公共設施缺乏,加之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率較低,造成我國體育場地服務供給與居民需要之間的矛盾。4.政府機關官員缺乏體育對城市經濟發展作用的認識。

    三、體育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與影響

    許多國家發展體育的經驗證明:在一個國家經濟能力許可范圍內,發展體育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增加國民收入方面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同那些需要大量資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經濟部門相比,通過發展體育來發展經濟,具有較大優勢。

    發展體育可以加快城市化進程。在和平年代,體育賽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劑之一。它不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體現城市活力,豐富城市經濟結構,而且還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對城市進行擴容。眾所周知: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原是廣州市的荒郊,由于成功舉辦了全運會,如今成了廣州市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發展體育可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其一,發展體育最明顯的經濟作用就是促進體育產品的消費,而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當地財政收入。其二,發展城市體育能帶動和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體育具有健身、娛樂、休閑、競賽等特點,能推動城市旅游、商業、交通、電信、新聞出版、餐飲等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其三,體育能體現增加體質、提高素質、形成技能——提高生產效率與效益,從而達到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體育的發展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體育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對于體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從體育產品技術含量上講,體育產品的生產一般為勞動密集型生產,如體育服裝、鞋類、球類的制作以及體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其次,體育還帶動和促進相關行業人員的增加。同時,為廣大婦女和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提供就業機會。這對緩解當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業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無疑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體育的發展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事實已證明:當今無論是世界性的,還是洲際性的比賽,以及國家和省級的大型運動會或單項比賽,都將加快該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體育場館、道路交通、旅游設施,賓館、飯店、城市綠化等等,這不僅能大大提升該城市的品味,而且還能改善該城市的軟環境,吸引更多的投資,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發展體育有利于擴大城市間的經濟合作與交流。體育運動是國內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匯的過程;是城市間合作與交流的“紐帶”。城市體育的發展,既可以吸引外來技術、設備、人力、管理經驗和資金;還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質量過硬的產品,通過體育媒體的宣傳而進入國內,甚至國際市場。

    誠然,體育發展對城市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給城市經濟及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其一,大型賽事的體育場館大多是為競技體育而建造的,項目設置專業性強,功能單一,除承擔部分訓練和比賽任務之外,多數處于閑置狀態。所以,我們的設計和規劃必須突出體育館的公益性,特別注意大型體育設施的后續效應。其二,舉辦大型賽事,需修建大量場館及道路、停車場、旅館、餐館等基礎設施,勢必減少耕地面積,加重城市污染,減緩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因此,在賽事中應樹立環保理念所謂“綠色體育”概念。其三,商業運作要適度

    四、體育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對策

    體育應與城市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協同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一個城市的資源分布、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直接影響著城市的發展。而作為城市經濟組成部分的體育,它的發展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影響。

    體育運動項目的開發須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體育應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經濟發達地區城市體育的發展應以信息、高技術為主發展體育產品,建立社區俱樂部;經濟欠發達的城市應以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經濟不發達的城市競技體育方面應以民族傳統體育為主,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大眾化,體育用品業的生產則應以生產少數民族體育用品業為主,在社區體育方面,應采取百花齊放的方針。

    體育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體育的發展對城市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問題應必須引起足夠的注意。

    其一,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因地制宜發展體育項目。每個城市都應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做到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要預測市場對體育的需求,通過市場調研摸清開發哪些項目,參加體育活動人群的來源,體育消費者的消費水平,以及周圍一定距離內有無競爭(同類體育)項目點等等。要以較小的投資和較短的周期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優先開發那些地理位置優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動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們前往進行體育消費。同時,還應注意體育的超前發展戰略研究和制訂正確可行的長遠發展計劃,切不可盲目地開發體育運動項目,體育場館的建設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開花。

    其二,注意與體育相關配套的建設。體育的發展,需要其他部門的支持與配合。為了更好地使人們從事體育鍛煉、休閑與觀賞,就需要取得交通運輸、服務接待、社會治安、餐飲、檢疫等部門的有機配合,形成一個以體育為中心的服務網絡,讓前來鍛煉、休閑、觀賞的人們心情舒暢,實現健康發展、服務大眾的要求。

    其三,不斷提高服務質量體育產業是一個服務性行業,其服務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體育事業的興衰。體育機構的工作人員應有較強的敬業精神和工作責任心,做到服務周到,態度良好,以優質服務待客。為此,要做好從業人員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培訓工作,制訂和完善各種責任制,推行體育服務領域的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工作。此外,還應加強安全防范工作,使消費者有安全感和舒適感。

    參考文獻:

    [1]韓丹.對我國“體育產業”與“產業化”10年的反思和評價[J].體育與科學,2003,1:3.

    [2]方新普等.體育的社會問題與社會控制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1,1:39.

    [3]李志偉等.試論現代奧運會的社會功能及人文價值[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3:8-9.

    第7篇: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

    關鍵詞:城市經濟發展;用水結構;信息熵;灰關聯;耦合度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683(2017)04-0186-07

    Abstract:[JP+3]Based on the water consumption data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ata of Xi′an City during 2005-201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consumption structure was analyzed using information entropy and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in terms of the time seri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information entropy of Xi′an water structure was growing;the advantage of a single water-consumption type was weakening;and the system balance was improving.The water consumption structure was becoming more reasonable.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structure of Xi′an were all above 0.45,suggestin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The coupling degrees between urban economy and water structure were between 0.6 and 1,indicating a relatively close interactive coupling betwee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consumption structure.We suggest taking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control and ensure the balance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in Xi′an,and the key to doing so is to create and promote water-saving technologies.

    Key words: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water consumption structure;information entropy;grey correlation;coupling degree

    水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水資源利用狀況直接影響著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經濟的發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水資源利用結構產生影響[1]。水資源短缺問題是當今世界普遍面臨的主要水危機,其中水貧困指數可以作為定量評價某一國家或地區間相對缺水程度的重要指標,而我國水貧困與經濟貧困屬于中度以上耦合的省市占全國省市總數的90.3%,且二者耦合程度隨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呈由東南部地區至西北地區逐漸減弱的趨勢[2]。陜西省2012年水資源公報中數據顯示,2012年陜西省水資源總量為390.5億m3,年末總人口為3 753萬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 041 m3,約占國內人均水平的50%。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1 000 m3是國際公認的重度缺水警戒線[3],由此可以看出,陜西省近乎于重度缺水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用水總量的增長又加劇了陜西省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水資源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城市經濟的發展?,F有國內外研究針對區域用水結構和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相互影響的文獻相對較少,多集中在水資源利用和國民經濟發展之間關系及其演變相互影響規律方面[4-7]。

    行政區域內的水資源問題的研究方向不夠完善,如對陜西省水資源的研究主要包括水資源價值量核算[8]、水資源承載力研究[9]、水資源短缺風險評價[10]、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11]以及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研究[12]等,但從時間序列上對城市經濟發展與水資源利用結構系統演變之間的關系分析還相對較少。本研究以西安市作為研究對象,選取了2005年-2014年西安城市經濟發展主要指標與用水結構指標的相關數據,利用信息熵、灰色關聯法以及系統關聯的耦合度模型,分析了城市經濟發展和用水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對優化西安市水資源配置,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提供理論依據。

    2 西安市城市經濟發展與水資源利用結構

    2.1 城市經濟發展

    據已有資料統計顯示,2005年西安市年末總人口為741.73萬人,城市化率為63.3%,2014年西安市年末總人口815.29萬人,城市化率為72.6%,城市化率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約9.3個百分點,年末總人口年均增長率為1.05%,呈直線上升趨勢(圖1)。

    西安市2005年-2014年城市經濟發展與用水結構的耦合度分布在0.5~0.8之間,反映了城市經濟發展與用水結構有非常緊密的交互耦合,子系統間處于磨合階段。

    4 結語

    在對西安市城市經濟發展及水資源利用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選取相關指標,利用灰關聯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對城市經濟發展和用水結構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如下。

    (1)水資源利用與城市經濟發展整體上有著較強的相關性,城市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對水資源利用結構變化的推動作用較大,產業結構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優化城市用水結構。西安市第一、二產業的萎縮帶來了工農業用水的絕對降低,第三產業比重的增長使得生活用水逐年遞增。

    (2)產業用水效率的提高對城市用水結構的變化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進一步壓縮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絕對規模,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降低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以及工業萬元GDP用水量,節水技術的創新與使用將是降低水資源消耗的主要推動力。

    (3)城市經濟的發展與水資源利用呈現高度耦合關系,耦合階段處于磨合期。城市發展給水資源利用帶來壓力的同時,也使得城市更具有能力進行環保投資。應把節水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20],加大節水投入,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同時,通過節約用水的宣傳教育、制定合理的水價等措施來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降低水資源消耗,有效緩解西安市水資源利用的供需矛盾。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Bao C,Fang C.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force on urbanization in water deficient regions:A case study of the Hexi Corridor,arid area of NW China[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3):508-517.

    [2] 王雪妮,孫才志,鄒瑋.中國水貧困與經濟貧困空間耦合關系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 (12):180-192.(WANG Xue-ni,SUN Cai-zhi,ZOU Wei.Coupling 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water poverty and economic poverty in China[J].China Soft Science,2011 (12):180-192.(in Chinese))

    [3] 利平,夏軍,胡志芳.中國水資源狀況與水資源安全問題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18(2):116-120.(ZHANG Li-ping,XIA Jun,HU Zhi-fang.Situation and problem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 security in China[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9,18(2):116-120.(in Chinese))

    [4] 朱洪利,潘麗君,李巍,等.十年來云貴兩省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脫鉤關系研究[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3,11(5):1-5.(ZHU Hong-li,PAN Li-jun,LI Wei,et al.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u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s during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great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1(5):1-5.(in Chinese))

    [5] 成琨,付強,陳曦,等.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黑龍江省水資源利用效率分析[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3,11(5):141-145.(CHENG Kun,FU Qiang,CHEN Xi,et al.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input-output model[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1(5):141-145.(in Chinese))

    [6] 張兵兵,沈滿洪.工業用水與工業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變化的關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2):9-14.(ZHANG Bing-bing,SHEN Man-hong.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water usage and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change[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5,25(2):9-14.(in Chinese))

    [7] 吳麗,田俊峰.區域產業結構與用水協調的優化模型及評價[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1,9(4):51-54.(WU Li,TIAN Jun-feng.Opitimal model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s well as its evalution[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1,9(4):51-54.(in Chinese))

    [8] 高鑫,解建倉,汪妮,等.基于物元分析與替代市場法的水資源價值量核算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5):224-230.(GAO Xin,XIE Jian-cang,WANG Ni,et al.Accounting the value of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the matter-element and alternative market method[J].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2,40(5):224-230.(in Chinese))

    [9] 王o,周慶華.西安段秦嶺北麓旅游水資源承載力[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5(6):996-1000.(WANG Jing,ZHOU Qing-hua.North Qinling Mountains Xi′an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area[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5,45(6):996-1000.(in Chinese))

    [10] 嚴伏朝,解建倉,秦濤,等.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水資源短缺風險評價[J].西安理工大學學報,2011,27(3):285-289.(YAN Fu-chao,XIE Jian-cang,QIN Tao,et al.Risk evaluation of water shortage based on 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ory[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27(3):285-289.(in Chinese))

    [11] 張欣瑩,劉建林,李曉輝,等.西安市供用水現狀及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3,24(6):38-42.(ZHANG Xin-ying,LIU Jian-lin,LI Xiao-hui,et al.Analysis of water use status and supply-demand balance of water resources in Xi′an[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gineering,2013,24(6):38-42.(in Chinese))

    [12] 史興民,溫文娟.基于水資源的陜西生態安全基尼系數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0 (4):233-236.(SHI Xing-min,WEN Wen-juan.Gini coefficient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Shaanxi based on water resources[J].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2010 (4):233-236.(in Chinese))

    [13] 劉燕,胡安焱,鄧亞芝.基于信息熵的用水系統結構演化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6):141-144.(LIU Yan,HU An-yan,DENG Ya-zhi.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water resource structure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J].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6,34(6):141-144.(in Chinese))

    [14] 沈永躍.河南省經濟增長和教育發展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技術經濟,2009,28(7):105-108.(SHEN Yong-yue.Grey relational grade analysi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Henan province[J].Technology Economics,2009,28(7):105-108.(in Chinese))

    [15] 孫愛軍,董增川,張小艷.中國城市經濟與用水技術效率耦合協調度研究[J].資源科學,2008,30(3):446-453.(SUN Ai-jun,DONG Zeng-chuan ZHANG Xiao-yan.Coupling degree between urban economy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water use in China[J].Resources Science,2008,30(3):446-453.(in Chinese))

    [16] 李英俊,趙安周,衛海燕,等.西安市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2,24(8):125-129.(LI Ying-jun,ZHAO An-zhou,WEI Hai-yan,et al.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Xi′ an city[J].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2012,24(8):125-129.(in Chinese))

    [17] 張靜,秦公偉.西安市用水結構變化及驅動力分析[J].水資源保護,2012,28(4):87-90.(ZHANG Jing,QIN Gong-wei.Driving forces of change of water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Xi′an city[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12,28(4):87-90.(in Chinese))

    [18] 孫才志,王言鑫.遼寧省用水效率動態變化的 Malmquist 指數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 (14):108-110.(SUN Cai-zhi,WANG Yan-xin.Water use efficiency in Liaoning province of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J].Statistics and Decision,2008 (14):108-110.(in Chinese))

    第8篇: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

    論文關鍵詞:城市經濟 城市經濟集聚 城市經濟擴散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經濟已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城市經濟的研究深度和廣度也在向前推進,現擇其要者介紹如下,以達拋磚引玉之目的。

    一、城市與城市經濟

    1.城市的緣起。城市是人口、資金、產業等的聚集區。一般認為,城市的緣起需要具備如下條件:農業生產剩余,即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須生產足夠的糧食來養活他們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生產的發展,城市居民必須生產相應的勞務或產品以和城市之外的居民換取所需生活資料;運輸體系的發展,城市與城市以外區域的產品交換必須依賴有效的運輸體系。城市的出現打破了原來經濟發展的平衡,城鄉之間的分野就此開始。縱觀城市發展的歷程,運輸體系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會對城市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現代技術體系及運輸體系使城市密度增加,城市規模急劇擴大。

    2.城市經濟。城市經濟是以城市為中心考察稀缺資源配置狀況的學科。城市經濟學屬于地理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市場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犯罪和公共政策、住宅和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支出與稅收(阿瑟·奧莎利文,2007),而我國學者的歸納略顯不同,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間結構、城市住宅經濟、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的環境與污染、城市政府(周偉林等,2004)。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城市經濟已成為一門重要的交叉學科,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二、城市經濟理論

    1.區位理論。中心地帶理論認為城市體系包括N類不同的產出品、N類不同的市場區域和N種不同的城市中心,級別高的產品在對應的級別高的市場區域被出售,每一城市體系都有以一個主要城市為中心的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群(克里斯泰勒,1933);最小費用工業區位理論認為,經營者一般在所有費用支出總額最小的空間進行布局,影響工業布局的區位因子分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導致集聚的為集聚因子,導致擴散的則為擴散因子(韋伯,1909);市場空間競爭理論認為,企業在選擇區位時,都想盡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場空間,這樣的市場空間的位置和大小受到消費者的行為和其他企業的區位決策行為的影響(霍特林,1929),而生產者占有的市場空間大小將對其獲得的利潤產生影響(帕蘭德,1935);利潤最大化區位是收入和費用之差最大點,區位均衡取決于兩個基本因素,即對個別經濟而言,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就整體經濟而言,是獨立經濟單位數最大化;前者是內部努力經營的結果,后者是外部競爭的結果(勒斯,1995)。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為,產業區位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信息的增加,產業布局逐漸接近最佳區位(普賴德,1967)。出于對市場空間、經營利潤、產業競爭以及經營成本的考慮,各種產業都有向城市集中布局的趨勢。

    2.聚集經濟理論。早在1926年,黑格就充分討論了集聚經濟對城市形成的影響,在黑格的啟發下,許多經濟學家對城市經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集聚經濟有兩種基本形式,即本地化經濟和城市化經濟,前者指單一產業集中程度的外部經濟,后者是反映城市規模的外部經濟(胡佛,1990),在產業集聚的基礎上,形成產業集群(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波特,1998)。新經濟地理理論認為,在內部規模經濟與運輸成本的綜合作用下,企業趨向于將全部生產活動集中在接近大城市的地方,企業的區位選擇又會影響市場的分布,并吸引上下游企業的集中(藤田昌久等,1999;克魯格曼,2000;藤田昌久和蒂斯,2004),有學者對城市產業集聚的原因歸納為投入共享、知識溢出、勞動力市場共享、本地市場效應、消費、尋租等(羅森塔爾等,2003)。城市因經濟要素集聚而產生、壯大,城市規模的擴大進一步提升了其市場潛力,從而吸引更多的生產要素。區域經濟增長理論中的階段論認為,任何區域的經濟增長都存在相同的發展階段,即自給自足階段、鄉村工業崛起階段、農業生產結構轉換階段、工業化階段、服務業輸出階段(胡佛和費希爾,1949),而與此相對應的劃分是傳統社會階段、起飛準備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羅斯托,1991)。我國學者的概括是待開發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陳棟生,1993),階段論描述了區域經濟增長的結果和城市經濟崛起與繁榮。

    3.增長極理論。增長理論中的平衡增長理論認為,為了使經濟從低水平的均衡轉向更好的均衡,可以在經濟中的許多部門同時進行協作性投資(羅森斯坦—羅丹,1943),但這對資本極度稀缺的發展中國家是難以承受的。因此,有意識地培育增長極,利用增長極的推動效應和產業之間的連鎖效應帶動全局的發展,但需要以創新為前提(佩魯,1988)。循環累積因果論指出,社會經濟的變動是由技術進步、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傳統等多種因素決定的,經濟發展不是單純的產出增長,而是社會各方面的變化,但首先需要產生一個初始變化,如城市經濟發展,而后產生次級強化,最后產生上升或下降的結果,反過來又影響初始變化,呈現出一種循環累積的演化過程(繆爾達爾,1991)。

    這些理論為我們了解城市經濟產生和發展壯大的市場路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隨著城市的急速發展,城市病日益顯現,城市經濟集聚與擴散的理論不足以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健康城市理念、緊湊城市理論、精明增長理論、理性增長理論相繼出現,引導城市經濟發展合理利用城市空間,優化各種要素配置,保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清潔、安全的生產生活環境。

    三、城市經濟在我國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經濟研究逐漸展開,至今已取得豐碩的成果。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源于城市問題的需要(陳柳欽,2008)。隨著農村改革的啟動,農村經濟活力逐漸得到釋放,改革重心隨之轉移到城市來,城市經濟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城市就業、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改革等問題,對城市的研究日漸加深,主要體現出版的學術專著增多,研究內容日益擴展,研究手段更為多樣化,對城市經濟的影響和指導作用增強。

    四、我國城市經濟集聚與擴散

    關于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一直存在兩種路徑的爭論,即以政府為核心的行政主導和以企業為核心的市場主導,這與所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路徑的爭論是一致的。

    1.行政化集聚與擴散。我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政府層級之間的權力與責任是逐級授予的,權力大小與地方政府的行政級別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而行政權力的大小將涉及制度壟斷程度和所覆蓋的范圍,城市作為地方政府發號施令的中心,自然形成以大管小的城市行政級別體系,造成城市建設資源沿行政層級向大城市集中,行政級別越高的城市具有更多的自主權(弗農·亨德森等,2007)。這種現象在改革開放前以典型的計劃經濟形式實現對資源的配置,國家取代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中心,由于建設資金的不足,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方式從農村抽取城市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等資源,并且附以戶籍等計劃手段加以固化,城市經濟的集聚效應帶有明顯的行政化特色。政府集體意志對資源的配置具有決定性作用,如“三線建設”時期產業布局的“山、散、洞”特征就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集聚規律截然相反,這一僅有的擴散效應帶有非常明顯的行政化特征;改革開放后,農村改革首先啟動,城市改革繼之,實行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但前期側重計劃手段,采用價格“雙軌制”對經濟增量部分進行資源配置,這種雙軌制逐漸過渡到單軌制,繼續先前的剪刀差和農村稅費等形式推動農村資源向城市的集聚,這一過程持續到上世紀末期。21世紀始,城市經濟的集聚與擴散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市場化改革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基本上實現了社會資源配置的單軌制,城市從農村抽離資源的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由于產權的未定,政府通過壟斷的資源抽取城市發展所需的資源,對農村資源有選擇性的抽取,特別是對土地資源獨占權使得城市“土地財政”現象非常明顯,城市經濟進一步快速發展,表現為城市基礎設施大幅改善,經濟規模日益擴大,但城鄉差距日益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經營城市現象,有研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對城市化進程行政干預的導向逐步從限制轉為積極推進,中國的城市化也因此取得了高速發展的顯著績效,但同時也產生了明顯的城市化泡沫以及較高的社會總成本(徐琴,2004)。同時,21世紀開始實行的以城帶鄉、以工補農政策與上述抽離現象同時并存,兩種相對的力量博弈結果如何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在資源等關鍵領域沒有重大突破,城市經濟行政集聚效應將進一步強化。

    2.市場化集聚與擴散。改革開放以來,以農村為先導的改革激活了市場力量,城市經濟向鄉村擴散,鄉鎮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榮就是明證,隨著改革進程的向前推進,市場力量逐漸強大,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區位條件占優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強力規劃引導只是順乎時勢之舉,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等規劃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強,這種人為推動使城市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引領作用,城市化推進對第一產業的優化作用、對第二產業的提升作用及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同樣需要以城市為載體(張魁偉,2004)。為推動城市經濟平穩發展,必須革除市場化進程中的各種制度障礙,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流動,只有加快市場化進程才能發揮城市經濟集聚和擴散效應。

    第9篇: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

    關鍵詞:城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財政稅收政策

    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它不僅會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狀況,還能夠從整體上提高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同時,城市經濟增長也是決定我國國民經濟實現健康有序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對于城市經濟增長及其增長方式的轉變問題,政府部門要引起重視,可以通過制定相關的財政稅收政策為城市經濟增長提供支持,必須促進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一、影響城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因素

    1.制度因素會轉變城市經濟的增長方式

    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與國家經濟制度密切相關,受到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影響。而在社會主義的民主環境下,如果僅僅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進行經濟安排,不但會影響城市經濟的增長,同時還會給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造成較大影響。

    2.經濟因素影響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經濟因素是造成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轉變的一大因素。首先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增長方式,都是在經濟增長和生產力水平發展的條件下進行的。在不同時期內,社會生產各要素的表現特征也不同,尤其是市場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具有明顯的差異。但因為當前我國的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為粗放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資本、文化與技術的發展,因而城市經濟的增長方式需要實現進一步的轉型。

    3.人口因素對城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影響

    我國不僅是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人口大國,然而社會民眾的整體文化素質較低,而城市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高素質的文化人員推動。因此,勞動就業人員普遍偏低的業務技能和文化素質,會給我國社會民眾就業造成不利影響,導致社會就業矛盾加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科技因素影響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科技水平一直處在不斷提升的狀態中,但從整體上看,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差,城市經濟在增長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大量高能耗、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工廠企業,從而影響我國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二、城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財政稅收政策之間的關聯

    城市經濟的增長方式從傳統的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這種轉變需要在復雜性較強的配合系統下實現,也是城市經濟增長方式逐漸調整的一個歷史性過程。政府在財政稅收方面的政策決策,對于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影響財政稅收效果

    粗放型的城市經濟增長方式,會導致城市資源在有限的條件下,難以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進而影響城市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另外,粗放型的經濟發展形式,只重視經濟發展的速度,忽視了城市資源的消耗,久而久之會導致城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沖突越來越大,致使消費構架和產業發展失去協調性,從而影響財政稅收政策的制定和落實。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財政稅收的目標出現偏差,并使財政稅收的綜合指標變為單一的進步目標。因為太過注重經濟上漲的速度,而使財政稅收變成了城市經濟發展的直接途徑。強調單一化的財政擴展,制定干涉企業經營單位的財政稅收政策,將企業的生產盈利變為財政稅收的一部分。經濟構架失去平衡,影響了財政稅收政策的落實。一直以來,政府的行政制約能力較強,市場的各類生產要素無法得到發展,很多資源的必備生產因素價格也被壓制。在這種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大量企業因為受到經濟利潤刺激,不斷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導致企業內部的經濟調節機制受到破壞,從而影響了企業正常有序發展,同時又在一定程度制約了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2.集約型城市經濟增長策略的制定

    集約型城市經濟增長方式是財政稅收調整的必然規則。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政府為了使城市保持平穩的發展狀態,不僅制定了相關的財政稅收對策,同時還對國家的城市財政稅收策略系統做了相應調整。這種財政稅收策略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使國家的財政協調力度得到了強化,從而對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起到了促進作用。而城市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國民經濟側重點的協調途徑,對其進行調整,相應條件下,也使財政稅收的目標發生了變化。財政稅收屬于市場機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完善經濟基礎性體制的層面上,財政稅收起到了監督和保障的效果。當前,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不僅會受到行政策略方面的限制,同時還受到了財政稅收策略的制約,為了保證城市經濟模式順利轉型,就要實現財政稅收系統的平衡,處理好城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途徑和財政稅收手段之間的關系。

    三、適合城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財政稅收政策

    粗放型的城市經濟模式是導致城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轉變城市經濟增長的方式,就要堅持以集約型的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為途徑。同時,采用科學系統的財政稅收政策對城市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本質性問題進行扭轉,為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創造有利的經濟運行條件。

    1.提高城市經濟發展的潛力

    面對目前各種不利于城市經濟發展的因素,要想轉變城市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城市經濟平穩發展,就要充分發揮財政稅收政策在城市經濟發展與擴大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擴大城市投資范圍,保證城市經濟穩定發展。一些城市的外需發展狀況并不理想,針對這種狀況,政府部門可以選擇擴大財政赤字,發行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國債;或者采用增加預算投資,加大在建設項目上的投資,從而確保資金順利到位。另外,政府要將財政投資的重點放在城市環境改造、居民日常生活和企業產業技術革新上,并加大投資力度,以保證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同時,國家還要對高新技術產業引起重視,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財政資金投入,以加快高新服務產業的發展進程。尤其要增大對現代服務產業的財政投資,因為現代服務產業屬于人才密集型產業,因此政府部門還要關注現代服務行業的人才培養,從財政稅收方面對其進行相應的支持,加強教育和培訓工作力度,建立科技投入和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提高城市的經濟競爭力。

    2.對財政投資政策進行優化

    科學技術的進步作為促進城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手段之一,要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一方面,國家不僅要加強對科學技術產業的財政投資力度,同時還要增加對城市科技企業的投資力度,更要強化城市企業科技體制的創新,支持城市科技龍頭企業走產學研路線,為城市產業科研機構與高校的聯合創造相關的有利條件,鼓勵企業發展科研技術。另一方面加強科研團隊的建設,努力提高科研人員的專業技能,為城市企業的科技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不斷完善財政稅收政策

    國家應改進財政稅收的優惠政策,對地方的一些重點企業進行大力扶持,以提高城市產業經營水平。同時對實行產業經營的企業給予優惠政策支持,并將民營企業納入到財政稅收政策中。另外,國家財政還要對企業產品加工進行支持,尤其在產品深加工方面更要進行財政政策方面的支持。在完善財政稅收政策的過程中,要重視各優惠政策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避免因為各稅收政策的差異,引發不良影響。在增值稅方面還要不斷完善相關的制度,比如借鑒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實施零稅率政策,調整流轉稅額等;在產品加工方面引進各種先進設備和技術,以提高生產效率,也可以采取減稅政策,鼓勵企業發展產品加工,以提高企業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和城市經濟增長的關鍵時期,而城市的經濟方式轉變,又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國家制定的財政稅收政策。因此,城市經濟增長方式要實現轉變,不僅要優化國家的財政稅收政策,同時還要對我國的稅收制度進行完善,從而進一步推動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李學軍.促進城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財政稅收政策探究[J].現代商業,2016(18):80-81.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日韩|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免费h成人黄漫画嘿咻破解版|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欧美成人性色xxxxx视频大|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国产成人啪精品| 成人毛片免费播放| 668溜溜吧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7777奇米四色成人眼影| 国产成人在线电影|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成人免费黄网站|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观看|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成人影院在线观看视频| 最新国产成人ab网站|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免看**毛片一片成人不卡|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app下载|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