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儒家思想的貢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思想的貢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儒家思想的貢獻

    第1篇: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 詩章 社會 中國文化

    Abstract:In view of Ezra Pound’endeavor to reinforce Confucian values in modern western thought,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his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Canto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ield of Pound studies.This paper studies how Ezra Pound approached to the Confucianism,and how he,finally,constituted his own Confucian thought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and how he illustrated his Confucianism in the Cantos.

    Key words:Confucianism; Cantos; Society; Chinese culture

    作為龐德的代表作,《詩章》展示出了現代西方社會的困境以及龐德所認為的解決之道。龐德用了將近一生的時間完成的這部作品,晦澀難懂,而其中最難理解的主題則是中國的儒家思想。本文通過對《詩章》中儒家思想體系的系統梳理來分析龐德理想中的儒家社會,分析研究作為詩人的龐德如何為處于混亂世界的人類尋求解脫的途經。

    一、早期《詩章》中的儒家思想

    龐德的《詩章》以奧德修斯的故事為線索,對充滿了神話戰亂通奸和謀殺的古希臘歷史進行了回顧,之后,在第十二章中,龐德卻開始描寫現代世界,而且把這種現代的社會比喻成平凡人類幸福生活的扼殺者:

    統治者和以及高利貸通過公司,/教會執事,占有了財富,/這種化名為高利貸的事物的實質,/是變相的剝削勞動力(《詩章》 第十二章)

    無論是奧德修斯的故事,還是Malatesta的傳奇,抑或是對現代社會的詛咒,龐德的描述都毫無邏輯和緊湊性。這種嘈雜的敘述本身就映射出龐德的如同當時的西方社會一樣,混亂無序的思想。這標志這龐德對西方社會能夠自救的幻想的破滅。

    出于對這種混亂無序社會的深深失望,龐德突然轉向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為了表示自己無以言表的尊敬,龐德把孔子稱為Kung。

    孔子經過大理寺,/走進松林墓地深處,/沿著小溪走出墓地,/陪伴他的顏回與冉雍,/同他低聲談論著(《詩章》 第十三章)

    這是《詩章》第十三章的開篇,也是《詩章》中出現儒家思想的開端。這章描寫的是圣賢孔子和他的弟子在討論問題的場景。他們在討論如果帝王讓他們提建議,他們應該怎么做。弟子們說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但孔子沒有評價什么。隨后,他們的對話變得更加有序,,人人能夠互相尊重??傊对娬隆返牡谑陆榻B了一些基本的儒家思想教義,龐德用這些理念與混亂的西方社會相比較。盡管沒有更加細致的儒家思想的介紹,但這一章中的儒家理念已經可以讓處于困境中的西方人民看到希望。

    對于處于混亂和無序社會中的人民來說,只有在龐德用儒家思想所構建的理想社會中才能看到一絲希望。儒學的思想則主要通過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交談中體現出來。

    二、中期《詩章》中的儒家思想

    龐德在《詩章》中也不是空泛的講解和分析儒家思想理論。在《詩章》創作的第二階段,他大量引用中國的傳統故事和歷史典故以論證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關注自然,堅持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和諧發展。龐德在第四十九章中對這種觀念進行了闡述。

    《詩章》的前幾部分介紹了古希臘歷史、中世紀歐洲歷和美國史,之后從第五十二到六十二章被稱為《中國詩章》,龐德介紹了很多中國歷史典故和神話故事。如果說儒家思想給龐德創造了一個“和諧、有序”的世界,那么中國歷史則證明了儒家思想的有效性。

    《中國詩章》描繪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從堯和舜到到18世紀的雍正時期,“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那些繁榮的社會時期都有著深刻的儒家思想根源”。(Pound,1973)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龐德把介紹中國歷史當作是介紹儒家思想,他認為當代西方人應以儒家思想中的人物為鑒,受到儒家思想啟發和教育。

    實際上,第五十二章大部分內容是從《禮記》的引述。龐德在第五十二章中描述這些祭奠以強調任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然而龐德對中國歷史的描述是從第五十三章開始的。龐德從中國歷史中學到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秩序”。首先個人要“有序”;其次,家庭會和諧“有序”;而最后,家庭的和諧是社會穩定,繁榮的基礎,儒家思想人為,只有在家庭和睦有序的情況下,人民才會為創建和諧社會、和諧國家而做出貢獻。龐德描述中國歷史意在讓西方人以睿智的中國古代統治者為榜樣,用儒家思想建立和諧、平靜的世界。

    三、后期《詩章》中的儒家思想

    二戰中,龐德對法西斯的態度是扭曲的,他無視法西斯的各種毀滅性的、無人道的行徑而瘋狂地鼓吹對美、英進行打擊,他認為法西斯可以建立一個和諧繁榮的社會,但隨著二戰的結束他的這種幻想被打破了。

    《詩章》后期,儒家思想主要通過表意文字的方法展示出來,龐德使用了大約六十個漢字,他用這些漢字暗示了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觀念,以及處事原則。

    龐德的經濟觀念是:“金錢本身沒有價值,它僅僅是財富交換的有效工具,如果這種金錢用于流通而非囤積,就可以準確地衡量出一個國家的財富,這樣的話分配就能達到平衡”。他在這段話旁邊寫了一個很大的漢字“道”加以說明,只有在經濟體系正常的情況下,整個社會才能和諧繁榮,他對“道”的理解是“道的解釋是,腳印和腳支撐著頭,而頭則指揮著腳的運動,使腳在智慧的指引下有序地行動?!?Pound,1971)。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之上,龐德認為有“道”才能公正,有序。

    《詩章》中反復出現的中國漢字以及引用的儒家經典著作的片段都表明了龐德想要構建儒家式的理想社會的迫切愿望。在《比薩詩章》的開篇,龐德寫道:

    我與世界爭斗時,/失去了我的中心,/一個個夢想碰得粉碎,/有一個畫好的天堂在其盡頭,/沒有一個畫好的天堂在其盡頭。(《詩章》 比薩詩章)

    而在《詩章》的結尾,龐德還寫道“我試圖建立一個樂園”(索,2003),這些都表明了龐德要在《詩章》的最后用詩歌構建一個“天堂”。對龐德來說,這個“天堂”是他的精神依靠,盡管他對政府很失望,他仍然關注社會,關注國家,關注人類文明。為了逃離混亂無序的當代西方社會,龐德利用儒家思想,仿照古代中國的繁榮社會,在《詩章》中構建了自己理想中的“天堂”。

    隨著社會科學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目光從人類的物質生活轉移到精神生活上,開始強調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人們尋求一種真正可以使人類獲得解脫的方法。最終,人們關注到儒家思想。龐德是早期研究儒家思想的幾個西方文人之一,分析龐德的作品對于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互動是很有意義的。龐德,作為一個西方詩人,對儒家思想在西方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使得西方社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人們開始反思社會的意義、人的價值等等,雖然最終龐德還是沒能改變整個社會,但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Pound,Ezra.Personae.New York:New Direction,1971.

    [2]Pound,Ezra.Confucious:The Great Learning.New York:New Direction,1973.

    第2篇: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在傳入日本以后,對日本社會方方面面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之一便是對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本文從儒家思想傳入日本入手,結合日本企業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具體體現,分析中國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儒家思想;企業文化;影響

    企業文化也被稱為企業精神,它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及其成員在長期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該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都包含在其中,他具體體現了企業的凝聚力,強有力的企業文化是成功企業的體現.文化是與民族分不開的,在日本國家、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中,日本企業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也就代表了日本國家、民族文化的特點.而追根溯源,日本文化在形成過程中,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的巨大影響.

    1儒家思想的傳入及發展

    公元5世紀左右,儒家思想傳入日本,據《古事記》、《日本書紀》記載,最早來到日本的儒學者是百濟的阿直岐和王仁,他們不僅帶來了《論語》、《千字文》等儒家經典,還曾為當時的皇太子講授儒家學說.平安時代末期,圣德太子高度重視儒學,編制了許多以儒學為基礎的典籍,如“冠位十二階”、“十七條憲法”等,基本上所用詞匯和資料,都來自儒家典籍.7世紀開始,中日兩國互派使者,打開了兩國文化交流的大門,來自中國的使者、留學生和僧人大量涌入日本.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大化革新”,其指導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他們的制度建立都是以中國的政治機構為藍本,確立了以儒學為基調的律令政治,使日本社會全面發展,儒家思想也由初期傳入進入到實際應用的階段.13世紀,日本開始流行起宋學,以“明經訓詁”為主的舊儒學逐漸的被以“義理”為主的新儒學取代,“新儒學”成為日本儒家思想的主流學說.德川幕府建立后,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一種維護身份等級制度的御用思想被逐漸建立起來,而最適應這種思想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名分論”,德川幕府的正統思想體系由此形成.從近代日本明治維新以后,西方先進的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逐漸代替了老舊的儒家思想,但日本文化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明治維新以前,“四書五經”基本上是日本學校的必交課程,日本知識界甚至以對“四書五經”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情況作為判斷學者水平高低的標準.而且,日本社會也把儒家思想的“忠、孝、仁、義”之道都吸收進來,等級森嚴的上下級體系在當今日本社會仍然保持著.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傳播、發展,與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發展是相伴相隨的,儒家思想更是做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對日本民族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在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蔓延開來,其中就包括日本的企業文化.

    2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

    2.1“以人為本”———日本企業文化的核心日本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人”都被經營者作為企業的中心,因此“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逐漸形成了.日本著名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把員工看作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認為“企業即人,成也在人,敗也在人”.他自己的經營哲學就是:“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他還曾經說過:“松下先塑造人,后生產電器.”而有“國際經營者”之稱的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說得更加直接明了:“使企業得到成功的,既不是什么理論,更不是什么計劃,而是人!”索尼公司的口號則是“要讓管理工作去適應人,而不是讓人去適應管理工作”.這些日本企業的管理思想都體現出了“以人為本”.另外,日本企業實行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只要員工沒有過錯,就可以在公司里從入職一直工作到退休,而且薪酬和地位也會隨著工齡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同時,日本企業非常重視對新員工的入職培訓和對在職員工的再教育,企業會根據公司的盈利情況,讓員工在公司內部或者外部、甚至去國外進行研修,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和業務能力,從而使其為公司做出更大的貢獻.以人為本,把提高勞動生產率與善于發揮和調動他人的積極性巧妙結合,這也是日本企業取得成功的一個奧秘.“以人為本”還有一個體現,那就是日本式的經營方法,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家族式經營方法.日本人把企業當成一個“大家庭”,每個員工都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員”,都應該與自己的“家庭”榮辱與共.公司的社交性活動計劃通常都排得滿滿的,表面上說自由參加,實際上是全員參加.公司還會拿出相當一部分資金給全體員工提供福利:從家屬補貼、交通費、職務補貼一直到公司住宅、宿舍、住房貸款、借貸的延期償還、存款、健康保險等,無所不包.毫無疑問,在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下,大多數日本企業的員工都會因此認為,公司的經濟穩定就等于自身的穩定,公司的經濟發展就等于自身的發展,所以才會愿意為公司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公司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

    2.2“以和為貴”———日本企業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把“以和為貴”作為最高的社會價值原則,日本文化將他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僅把“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吸收進來,在處理人際關系中,將他作為基本準則,并且把它引入到企業文化中去.例如,松下公司的“和親”、豐田汽車公司的“溫情友愛”、三菱電機公司的“養和精神”等,這些都反映了“以和為貴”的思想“.和能生財”這一觀點尤其在現代日本的企業管理中大行其道.在企業內部“,以和為貴”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方式,“人和”被廣泛運用于員工與員工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即企業內部的團結.日本企業稱為“株式會社”,他的意思就是說企業如同一個大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責任、有義務維持家庭內部的和諧、團結,從而來避免產生家庭內部矛盾.“以和為貴”在日本企業內部被相當重視,從而使企業員工內部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強烈的集團主義意識.松下幸之助認為,一加一等于二這是很顯而易見的法則,但是在人與人的關系調節上,如果編組恰當,一加一的答案可能遠遠大于二.可如果搭配不合適,一加一很有可能等于零,甚至有可能都會出現負數.所以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關系,是日本企業非常重視和調整的一部分,即使發現并解決員工之間的矛盾,從而建立起和諧、融洽、團結的良好關系.最重要的是,“以和為貴”還能改善勞資關系,弱化雇傭與被雇傭意識,使整個企業呈現一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諧景象,為企業以致整個日本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前提.

    2.3“禮治、德治”———日本企業管理的圣經禮治和德治思想是孔子治國思想的兩個主要方面,孔子認為,在治理國家上,行政和刑罰只能使人因為害怕而不敢做壞事,卻不會使人有知恥之心,自覺不去做壞事,而用“禮治”來統一人們的行為,用“德治”來教化人們,卻能起到行政和刑罰起不到的作用.日本的企業經營者把“禮治”和“德治”思想引入到企業管理中來,管理員工時更多的以用“禮”和“德”來教化、管理員工,盡量不采用嚴格的管束和處罰的手段,使他們自覺自愿地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維護企業的整體利益,盡職盡責的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奉獻自己的全部精力.因此,在招聘員工時,非常注重對員工道德品質方面的要求,入職以后還要對其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教育,在日后的晉升和提拔時,作為主要的選拔標準,就是道德素養.另外,在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中,特別強調統治者的身教,即統治者自身的道德修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日本的企業經營者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要做員工的表率.而且在與員工交流時非常注意措辭,盡量避免給人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例如著名的東芝公司董事長土光敏夫就是一位德才兼備的領導,他最崇尚的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則”,主張言教不如身教.他經常深入員工之中,與員工談心、聊天,認真傾聽員工的聲音,有時甚至會與員工一起舉杯暢飲,把酒言歡,充滿了人情味.這種情感上的交流深深打動員工,使員工都樂意為公司效勞,極大調動了員工們的積極性.

    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中國的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論語》,更是日本企業經營者的行動指南和商務圣經,在我國亦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日本許多有名的企業家,如澀澤榮一、伊藤淳二、北尾吉孝等,都把《論語》作為自己為人處世和企業經營管理的指南.尤其是被稱為“日本企業之父”的澀澤榮一,也被稱為“儒家資本主義的代表”,他將《論語》作為第一經營哲學,并在自己的著作《論語與算盤》中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就是“既講精打細算賺錢之術,也講儒家的忠恕之道”.當然,日本企業對儒家思想并不是無條件地全盤接受,而是有選擇地、批判性地繼承,并將有利于本企業發展的部分發揚光大.在日本經濟界與學術界共同構筑的“日本式經營”學說中,許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并特別強調儒家思想在經濟活動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在分析研究日本企業文化時,一定要先認真研讀我國的儒家經典,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日本的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1〕許啟賢.日本企業的思想道德建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6(5).

    〔2〕林智鑫.試論日本企業文化的儒學情結[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1(8).

    〔3〕劉乃成.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與啟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02):77-80.

    〔4〕官文娜.日本企業的信譽、員工忠誠與企業理念探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40-149.

    〔5〕安萍.大連中日企業文化比較[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47-49.

    第3篇: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考情分析】

    [ht6]年份題型考點

    2010年選擇題儒學社會地位的提高

    2010年選擇題宋明理學

    2011年選擇題儒、道、佛出現融合趨勢

    2011年選擇題古代中國文人畫的特征

    2012年選擇題諸子百家的思想

    2012年選擇題明清時期儒學的發展

    2012年選擇題古代中國文學的時代特征

    從近三年新課程地區的高考試題看,本專題主要考查的內容是儒家思想的內容及其發展演變,尤其是儒家思想發展演變的階段本文由收集整理性特征,更是考查的重點。這突出說明新課改形勢下高考依然注重對主干知識的考查。第一,對于“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主要考查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兼顧其他學派的思想,對東西方思想進行橫向比較。學生復習時應注意掌握儒家及其他學派的思想內容,并能靈活運用;從縱向和橫向比較中外思想家的主張。第二,對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重點考查董仲舒儒學的內容及影響,學生復習時仍要以此為重點。第三,對于宋明理學,主要考查理學代表人物的思想內容,學生復習時要對理學產生的背景和影響加以關注。第四,對于明清之際活躍的進步思潮,對李贄的思想考查較多。學生復習時仍要重視這一點,對其他思想家的思想要稍加注意。總之,思想文化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內容,在強調以文明史觀審視歷史的今天,本專題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學生復習時應高度重視。

    第4篇: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關鍵詞:樵歌;儒家;道家

    朱敦儒,字希真,號巖壑。人稱巖壑老人,洛陽遺民、伊川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等。生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卒于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經歷了北、南宋之交。朱敦儒的一生經歷了隱——仕——隱——仕——隱的跌宕曲折過程,因晚年侍奉秦檜,終得“晚節不終”的罪名。歷來透過人品看詞品的觀念影響著他惟一一部存世之作《樵歌》的流傳,直到清末民國年間,該作品才逐漸被重視和研究。隨著對《樵歌》越來越多,且越發深入的關注和探究,我們從中能嗅到其中散發著的濃烈的儒、道思想氣息。

    一、 儒家思想的接受

    (一)儒家思想的內涵

    作為中國古代主流意識的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國士人恪守的立身行事的人生信條。儒家推行積極入世,提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教導,其奉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成為無數仁人志士追求的人生道路和希冀實現的人生價值。士人們恪守儒家的濟世進取精神,企望在修身、齊家基礎上,通過做官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最高人生理想。

    (二)儒家思想的滲透

    生于北宋官宦世家的朱敦儒,同樣也受著傳統儒家思想的熏陶。早年在洛陽,有著優越的家境和狂妄不羈的個性,他選擇過了46年無憂無慮,穿梭行走于山川秦樓,充溢著浮艷濃麗味的都市隱逸生活。1127年的靖康之難,金人的鐵蹄踢碎了平靜風流的生活,也踢醒了那顆深受儒家思想浸染,卻一直沉睡的救世之心。(因父親曾做過右司諫,正直講操守,忠君報國的精神熏染了朱敦儒,他作《古鏡》云“試將天下照,萬象總分明?!笨梢娝缒昃托貞汛笾?,期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故國淪陷,民族危難,朱敦儒和其他人一樣選擇了逃難飄零。從洛陽到兩廣,6年南奔的苦難日子,他始終惦念著昔日的家園,漂泊之旅間創作了很多追懷故土,企望振河山的詞作。如: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為吳山留顧。云屯水府,濤隨神女,九江東注。北客翩然,壯心偏感,年華將暮。念伊嵩舊隱,巢由故友,南柯夢,邃如許。 回首妖氛未掃,問人間,英雄何處。奇謀報國,可憐無用,塵昏白羽。鐵鎖橫江,錦帆沖浪,孫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淚流如雨。”《水龍吟·感事》“奇謀報國,可憐無用?!痹~人表面喟嘆年歲已老,徒有奇謀,已也無濟于事;其實正隱含著深厚的愛國情懷。儒家那種擔當和社會責任感作為一種巨大的內燃力,燃燒起他心中的熱情,希望有所抱負,有所建樹。但是,殘酷的現實給他的卻是無法伸展的壓抑感和無人理解的孤獨感。

    又如:

    “梅邊雪外,風味猶相似、迤邐暖乾坤,仗君王雄風英氣。吾曹老矣,端視有心人,追劍履,辭黃綺,珍重蕭生意?!薄赌荷较ず腿隧崱?/p>

    在流離途中,詞人親身感受到了亡國之痛,處世態度開始發生變化,以嘯傲山林為清雅轉向為國建功立業為志。他表示要洗刷國恥,扭轉乾坤,希望以蕭何為榜樣,為國家民族作出一番貢獻。深沉的憂國和救國情懷,正是篤信儒家思想的印證。

    二、道家思想的接受

    (一)道家思想的內涵

    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從人的自然生命價值出發,重視生命自然而然的狀態,以自適為根本,不以物累,精神從一切實用、利害的束縛中超脫出來,從而使心胸達到一種無所滯住的“虛”、“靜”、“明”的境界,以此包容萬物,吐納天地。

    (二)道家思想的滲透

    歷經了隱仕循環,晚年無奈被迫侍奉秦檜20幾天后,他最終選擇歸隱嘉禾。此時,古稀之年的朱敦儒歷經了生命中太多的沉浮起落,早已沒有了洛陽之隱那種胭脂粉末的世俗,也沒有了第一次致仕歸隱嘉禾的憤懣和埋怨。身居樵舍漁舟的他,仿佛已經看透了人世間的一切紛紛擾擾,看破了紅塵世事。晚年的詞作中,更多的是閑適、清凈,恬淡,我們能夠感受到其中滲透著道家的那種釋然、消極、灑脫和淡泊。

    三、儒、道思想的統一與矛盾

    從朱敦儒的名和字,我們就能隱約感受到朱敦儒骨子里流淌著的儒道兩家思想的血液,看到一個集儒,道于一體的多元復合的人物形象。希真:冀圖做一個跳出紅塵,獨得全真的神仙。敦儒:敦厚堅實的儒家濟世思想。儒與道,在朱敦儒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但也存在著矛盾,既有著儒家積極入世的崇高人格理想,又滲透著道家消極出世的自由理想,這也是在中國文人的價值觀中普遍存在著的一個悖論:一方面恪守著儒家濟世的思想,希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另一方面,又信奉著道家的齋心養性,潔身自好,視仕途為濁流,以隱居為高尚。

    儒家思想,敦促著人們有所作為,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但當理想志向不得實現,面對不可逆轉的現實時,道家超脫遁世的思想又主導著人心,希望逃避現實,去到一個桃花源式的虛無空境。透過一部《樵歌》,可以看到朱敦儒儒道思想交織的人生軌跡,更能看到中國古代千萬士人仕隱歷程的寫照和縮影。

    參考文獻:

    第5篇: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關鍵詞: 東西文化 差異性 儒家文化

    文化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精神元素,它具有自身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它的演變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文化的差異實際就是價值觀的差異,即人們對有關事物的好與壞、對與錯、可行與不行的判斷標準不同。

    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在于東方重視整體,而西方重視個體。我們可以從語言上考察,因為語言是文化的產品,也是文化的載體,它最能反映文化差異。漢字,作為文明古國的一個顯著特征,從最原始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簡化字,漢字時刻影響中國百姓的生活。受到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漢字是四四方方、規規整整的,它的獨特千百年來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正是由于漢字可“變”,才使得廣大的勞動人民在生活及勞作中不斷創新,因此才有了聞名于世的四大發明。也正是因為“變”,才使得面對國家危亡的時候,愛國人士可以進行變中求生。漢字“正”的思想,使得中國人千百年來時刻都在以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同時在其生活中不斷體現出來。也正是這種“正”的思想,使得廣大中國人在求變的過程中又有了一些保守性,進而使得漢字“變”的思想受到抑制。從英文和中文的比較可以看出,英文簡單易寫,而中文則講究字的整體結構映襯,富有美感,但也復雜難寫。西方的文字主要以拼音文字為主,如英文、法文、俄文等。這些文字的字根發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但是在古希臘之前就是謎了。說到西方文字,最具代表性的應該算是英語。英文有自己獨有的魅力。首先是英文的“變”,相同的字母,不同的拼寫,也就組成了不同意思的單詞。為避免因為寫錯順序造成單詞的錯誤和理解的分歧,小心謹慎是不可缺少的,久而久之,英美人士形成了相對于其他各國更謹慎的生活與工作態度。英文的書寫相對是松散的,也正是由于英文的“散”的特點,使得英美等使用英文的人形成了享受生活、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漢語中,姓放在名的前面,這個人先屬于某個姓氏,即整體,然后才是他自己;而在英語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補充說明屬于哪個整體。西方很早就出現民主和人權概念,這和西方重視個體的文化有關;東方的傳統專制制度則是和重視整體的文化相適應的。

    東西方文化中最容易影響百姓生活的還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影響百姓最深刻的是傳統節日的慶祝。中國的節日都有很豐富的內涵,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節日的來歷各不相同,每一個節日背后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和歷史淵源。而西方的節日大多圍繞宗教展開,如圣誕節、復活節等,因而他們的節日宗教氣息更濃。西方的節日更多的是為了娛樂,為了放松,而中國的節日往往帶有某種寓意,且作為傳統節日,慶祝的方法往往是單一的。

    西方文化實質是一種資本主義文化,它是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對西方傳統的基督文化改造的結果。西方文化的特點主要有簡單現實,崇尚個性自由,惜時如金,自由,平等,開放。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海洋半島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社會。激烈的社會動蕩、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造就了其開放變革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塑造出了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

    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家從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奧秘和征服與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并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西方社會贊同的價值觀就是平等、競爭,法律也保護人們在機會平等的基礎上完全的競爭,就是自由、獨立,就是認為財富有價,肯定人的正常物欲。

    中國文化可謂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東方文化的特點主要有重視親情和血緣關系,謙虛謹慎、含蓄內向,承認現實、滿足現狀,強調共性,禮尚往來。中華民族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誕生于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淀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既文章”,這培養塑造了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環境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了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

    中國傳統價值觀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舍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國民樂于言義恥于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從而表現出重義氣,輕功利,好保守的人格精神。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這些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觀念對社會的安定、和諧的構建起到了很大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會倫理思想,而這種社會倫理觀正是基于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范用通俗的語言或道德意識加以規范以此實現社會的統治和管理。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崩樂壞?!笨鬃訄詻Q維護在君主專制之下的集權政治,堅決反對地方主義的分裂,堅決維護國家的統一。政治上的“大一統”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統”做保障,儒家學說的弘揚使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把“大一統”思想演化成了一種民族的心理定勢,即只有國家的統一才能保障社會的安定。大一統思想對于維護國家之統一及民族間的團結與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士為己任,士者仕也。”對士階層的教育和培養關系到王權統治,更關系到黎民蒼生,士階層的品行和修養關系到政治清明和國家的穩定,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倫理道德對士的約束和培養在封建社會取得了良好效果,要知道禮義廉恥,遵守社會基本的道德,對自己的行為加以約束,使其符合社會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清正廉潔,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國封建社會“學在官府”只有貴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難相信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孔子具有這種非常眼光,這對教育大眾化和教育平等化無疑是一大貢獻,孔子這種教育思想推進了后世教育在下層社會中的逐漸推廣。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對現代社會學生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樣,教育理念的創新符合素質教育和教育的現代化、教育的科學化、教育的與時俱進,儒家思想對教育的貢獻是巨大的。

    儒家仁、義、禮、智、信等觀念在東亞各國有廣泛影響,儒家思想也伴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潮流與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廣泛傳播無不體現儒家思想的精髓獲得世界的認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時代價值也在逐步發揚光大,對現代社會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影響逐漸擴大。對儒家思想的弘揚及其時代價值的彰顯對世界文化、文明是一種巨大的貢獻,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國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也是世界的思想文化。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其產生及發展的社會背景及時代不同。任何文化都帶有其產生的時代烙印,即時代特征。文化是一定區域的人們長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質,因此,文化既然已經形成,就沒有優劣之分。這也是我們在研究文化問題時必須謹記的東西。如今,家庭、親情觀念強的中國人來到了美利堅這塊土地,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及尊老愛幼的美德難免受到美國文化的沖擊,但愿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能堅持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讓中華文化這朵奇葩在美國各族裔的百花園里綻開得更鮮艷,更燦爛。

    第6篇: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關鍵詞:服飾制度;儒家思想;統治階級;禮儀

    中圖分類號:J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9-0104-01

    作為維護社會統治秩序的一種有效工具,服飾禮儀制度最早始于西周。經過春秋戰國、秦、西漢的發展,到東漢初年已經具備了比較完善的規章制度,東漢的“輿服志”是歷代制定服飾制度的基礎, 具有典范作用;在制定服飾制度的過程中,漢明帝劉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早在光武帝時期,作為鞏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禮儀制度得到了恢復和完善,特別是其中的服飾禮儀制度,成為東漢初期禮制建設的核心。例如:即位典禮時皇帝的著裝,便參照了周天子祭天的服裝樣式。光武帝的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贏得了群臣的支持,也深得百姓的擁護,為東漢建國初期的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劉莊于永平二年的“輿服令”則進一步完善了冕冠、衣裳、鞋履和組綬等穿著與佩戴制度。

    一、少年時期深受儒家禮制思想的影響

    劉莊于公元58年至75年在位18年,是光武帝劉秀之后東漢第二位皇帝,也是劉秀的第四子。史書記載,明帝十歲能讀《春秋》,十九歲學通《尚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在永平二年正月,公卿議舉南北郊,東平王蒼議曰:“孔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為漢制法。高皇帝始受命創業,制長冠以入宗廟。光武受命中興,建明堂,立辟雍。陛下以圣明奉遵,以禮服龍袞,祭五帝。禮缺樂崩,久無祭天地冕服之制。案:尊事神,潔齋盛服,敬之至也。日月星辰,山龍華藻,天王袞冕十有二旒,以則天數;旗有龍章日月,以備其文。今祭明堂宗廟,圓以法天,方以則地,服以華文,象其物宜,以降神明,肅雍備思,博其類也。天地之禮,冕冠裳衣宜如明堂之制?!?/p>

    這里的東平王劉倉本是光武帝劉秀的第八個兒子,自幼好讀經史之書,雅有睿智,深得明帝的信任,故而委以重任,拜為驃騎將軍。他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并常和明帝一起研究制定各項禮儀制度。

    根據上述記載,東漢明帝時期輿服制度實為劉倉等人與明帝共同議定,其詳實程度,嚴謹程度,在東漢之前的歷朝歷代是不曾有過的,這一點充分說明了皇帝對輿服制度的重視,也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對劉莊的影響。

    二、繼位后奉儒家服飾為經典加以推廣

    漢明帝永平二年“輿服令”,下詔采用《周官》、《禮記》、《尚書?皋陶篇》中的記述,輿服從歐陽氏說,公卿以下從大小夏后氏說規定了朝、祭服制度。永平二年,祀光武帝明堂位時,漢明帝和公卿首次穿著冕冠衣裳舉行祭祀,這是儒家學說衣冠制度在中國得以全面貫徹執行的開端。此詔令奠定了東漢服飾制度的指導思想,是儒家禮制思想在服飾制度中占統治地位、主導地位的開端,這是兩千多年來服飾制度禮制思想的根源。

    《周官》、《禮記》、《尚書》都是儒家經典,當然宣傳儒家禮制,而歐陽氏指的是歐陽生即歐陽和伯,是西漢今文尚書學“歐陽學”的開創者。世傳尚書學到他的曾孫高,被立為博士。歐陽高也叫歐陽生,字子陽。

    大夏侯氏指夏侯勝。西漢今文尚書學“大夏侯學”的開創者,字長公,東平(今山東汶上附近)人。官長信少府,太子太傅。跟隨夏侯始昌學今文尚書,又從歐陽生問學,稱大夏侯。宣帝時立為博士,以歐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

    小夏侯氏指夏侯健。西漢今文尚學“小夏侯學”的開創者。字長卿,東平人。從夏侯勝和歐陽高學習今文《尚書》,稱“小夏侯”。宣帝時立為博士,官至太子少傅。

    劉莊對儒家思想的推崇,以及身先士卒的推廣,極大的影響了東漢王朝的禮儀制度,使得東漢初期便確立了以儒家禮儀制度作為國家根本禮儀制度的原則,所以,服飾制度的訂立也就順理成章的沿用儒家禮儀制度了。

    三、在位期間完善并確立東漢服飾制度

    劉莊在光武帝的基礎上, 任用董鈞、曹充等儒生, 繼續推進東漢國家的禮制建設。例如:“顯宗遂就大業,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屨,以祠天地,養三老五更于三雍,于時致治平矣。”

    所謂“三雍”, 是指明堂、靈臺和辟雍。三雍之禮,是光武帝劉秀在執政的后期創建的。漢明帝即位后,從永平二年(公元59年)開始,將三雍之禮付諸實施?!逗鬂h書?儒林傳上》載:“明帝即位,親行其禮。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群后,登靈臺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養三老五更。”三雍之禮便是明堂、靈臺和辟雍三種禮儀的合稱。

    漢明帝在舉行明堂典禮的時候,要召集公卿、列侯與祭行禮并接受群臣的朝賀。這一過程,君臣都要在明堂這一神域圣地身著祭服、禮序尊卑,通過對皇帝的朝拜,強化皇權至上觀念;通過行禮的尊卑次第,以明確爵秩高低的行政秩序。正如《輿服志》所記錄:“天子、三公、九卿、特進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皆備五采,大佩,赤舄履,以承大祭。百官執事者,冠長冠,皆祗服。五岳、四、山川、宗廟、社稷諸沾秩祠,皆玄長冠,五郊各如方色云。百官不執事,各服常冠玄以從?!蔽闹袑⒓漓肴巳旱捻樞颍┲幏叮鲂幸蠖甲隽藰O為詳細的規定。

    《后漢書?輿服志》中還規定了參與整個祭祀活動的人的冠式,如:“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翹舞》樂人服之。”的所帶的冠,就是雀弁冠。還有“方山冠,似進賢,以五采為之。祠宗廟《大予》、《八佾》、《四時》、《五行》樂人服之,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p>

    由于輿服制度的確立,使得車馬服飾等生活上的差異,不僅調整好了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而且也掩蓋了階級對立,確定了有利于統治階級的社會秩序。不同等級的人,只有謹守上下尊卑的區別,認真實行禮對自己行為的規范,才能達到禮的極致,即一種既等級分明又互敬互愛的普遍和諧狀態。在封建社會政治統治下,要維護皇帝的權威,又要養臣下有節,那就必須嚴格地區分等級,使不同等級的人遵守不同的行為規范,享受不同的“禮”。

    漢明帝確實為禮制在東漢的恢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作為西漢王朝的延續,自東漢王朝建立以來,便努力恢復西漢舊制,積極制定各項禮儀制度,可以說是在西漢政治統治思想延續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完善和革新。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適應當時的政治格局,使之更加適于當時的社會狀況。東漢前期,特別是明帝時期,政權進一步得到加,使國家趨于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正是由于這些完備的輿服制度,在以后的社會統治中各朝代紛紛效仿。

    封建服飾禮儀制度,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中,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近代文明的出現,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封建服飾禮儀制度開始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這是一種必然,也是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體現。

    天津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課題 52WU1012

    參考文獻:

    [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陳戍國.中國禮制史(秦漢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3]華梅.人類服飾文化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第7篇: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一、儒家詩教觀念對四蕭的影響

    “詩教”一詞最早出現于《禮記•經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①詩教,就是用《詩》進行教育的意思。溫柔敦厚,指態度溫和,樸實厚道。在古代,《詩》也是可以用來歌唱的。所以《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②《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③梁武帝建立梁朝后,“思闡治綱,每敦儒術。軾閭辟館,造次以之”,非常重視禮樂教化,并多次下詔,修禮作樂。④《訪百僚古樂詔》中說:“夫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所以移風易俗,明貴辨賤,而《韶》《濩》之稱空傳,《咸》《英》之實靡托。魏晉以來,陵替滋甚,遂使雅正混淆,鐘石斯謬?!雹荨读W詔》中說:“建國君民,立教為首。砥身勵行,由乎經術。”⑥這里強調的是禮樂教化,但從中可以看出,梁武帝提倡儒家的文學觀念,并且受到了詩教觀念的影響。昭明太子蕭統在梁武帝的影響下,受到的儒家文學觀念的影響更為明顯。他在《文選序》中引《易經》的話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⑦將文學看作教化百姓的一種重要方式。并且他還進一步引《毛詩序》中的觀點說:“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關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間》、《濮上》,亡國之音表;姑風雅之道,粲然可觀?!雹嘤纱丝芍?,蕭統也是提倡“發乎情,止乎禮儀”⑨的儒家詩教觀的。他十分推崇“雅正”的詩風,從《文選》所收錄的作品來看,典雅之作多于華靡之作。駱鴻凱先生說他是“黜靡崇雅”瑏瑠,這很好地體現出了蕭統的詩教觀立場。梁簡文帝蕭綱也受到了詩教觀的深刻影響,他也是十分注重提倡詩教觀的。他曾在《請尚書左丞賀琛奉述制旨毛詩義表》中說道:“臣聞樂由陽來,性情之本?!对姟芬匝灾?,政教之基。故能使天地咸亨,人倫敦序?!⒕粗?,化洽天下,多識之風,道行比屋?!爆仮灛嬤@表明,他已把《詩經》看作治國的基礎。梁元帝蕭繹受儒家思想影響也極深,深信儒家的“三不朽”瑏瑢思想,這很自然地使他去提倡儒家的詩教觀。他在《召學生教》中說:“吾親承天旨,聞《禮》聞《詩》,方欲化行南國,被于西楚?!薄盎心蠂?,被于西楚”瑏瑣,這自然也就涵蓋了詩教觀在內。綜上,從蕭衍到蕭繹,他們都深深受到了儒家文學觀念,特別是詩教觀念的影響。并且這種思想構成了四蕭文學思想中非常特殊的一面。但是他們對此卻沒有正面提倡,而是經常在公共場合表現出相反的一面,這就形成了他們所提倡的儒家文學觀念。這種實際態度當然不是他們文學觀念的真正表現,可是我們卻不能忽視它,因為這是他們文學思想中的一部分。具體說來,這種儒家文學觀念自有其形成的原因。

    二、蕭氏文學思想中詩教觀念的形成原因

    第8篇: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教育;孔子;改革;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2-0182-02

    教育的文明與發展是現代中國人不懈的追求。標榜著先進、進步與科學的教育現代化隨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一同進入了陳腐的舊中國。曾經,儒家經典是中國精英教育的核心教學內容,它為中國古代社會培養了最核心的人才隊伍,這群佼佼者成為了權利的掌控者。但在西方的堅船利炮闖進中國時,也正是這群精英人群開始了對傳統教育深切的反思和后來大刀闊斧的改革。自此之后,每場教育變革的重點便是摒棄“腐朽”的儒家思想。

    進入21世紀后,中國人仍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埋頭努力,大批的教育改革者在教育現代化的路上越走越遠?!熬哂兄袊厣默F代化教育模式”似乎成為空想。此時重拾儒家經典的呼聲變得越來越高。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及儒家在中國古代教育的影響進行新的思索,在傳統精髓中尋找前行的指引。

    一、儒家思想與中國古代教育

    1.儒家思想形成之前的中國古代教育

    中國從夏代開始就有了比較正規的學校教育,稱為“?!薄C献诱f:“夏曰校,教也。”到了商朝,稱為“庠”,到周成為“序”。商代生產力日益發展,文化日趨進步,科學日漸發達,因之學校又有增加,稱為“學”與“瞽宗”?!皩W”又有“左學”、“右學”之別,前者專為“國老”而創,后者專為“庶老”而設。國庶之界在于貴族與平民。“學”以明人倫為主,“瞽宗”以習樂為宗。

    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入學年齡與教育程度分為大學、小學兩級。鄉學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因地方區域大小不同。國學為中央直屬學校,鄉學是地方學校。完善的學校教育對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社會作用。

    春秋戰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各諸侯國政治經濟權勢的逐漸膨脹,私學應運而生,并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儒,墨,道,法等諸家競相興辦私學,為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

    2.儒家的主要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是在私學興起的大浪潮下應運而生的。而談到儒家思想的形成,就不得不先談到孔子的貢獻。孔子是我國私學的創辦者。據史稱,孔子有“弟子三千”,培養出了在當時頗具影響的“七十二賢”。孔子一生“誨人不倦”,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在教學實踐上,他認為,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采用“循循善誘”的方法。同時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懂得“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這些都對后世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辦學宗旨,使人人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而孟子作為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則進一步推動儒家教育思想走向成熟與完善。與孔子的教學理論相比,孟子更注重學生道德理想的培養和道德意志的鍛煉。他反復強調“尚志”,認為人生第一大事就是要有自己的志向,并且要有大志向。關于道德意志的鍛煉,孟子特別強調要“存其心,養其性”,要節制私欲,培養浩然之氣。他認為堅定的意志是養成浩然之氣的基礎,一個人要通過意志的鍛煉才能有堅強的性格,才能擔當大任。

    二、儒家教育理論與西方教育理論的比較

    1.孔子的“有教無類”與西方“教育平等”

    孔子是中國古代社會私學最主要的開創者,他認為人“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們天生并沒有本質區別,個性差異是由于后天培養所養成的,只要通過良好的后天培養,艱苦的學習努力,每個人都可以養成君子的習性品德。所以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們來自齊、魯、衛、晉、宋、梁、陳等國家,且大都出身貧寒。

    西方文藝復興之后,人文主義教育學家倡導以人為本、要求個性解放、重視人的現世生活,崇尚理性知識,這大大促進了教育的普及與平民化。西方工業的發展使得社會對政治、經濟、科學、商業方面人才的需求加大。各種各樣的新式學校隨之出現,受教育的人群也都在擴大。

    但是,此時的西方教育并沒有普及到孔子“有教無類”的程度。西方的教育改革大多局限于對宗教神學與教會控制教育的反抗,所謂的“教育平等”只是這場戰爭的武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教育權利仍舊牢牢地掌控在貴族與富人手中。相比之下,孔子時期中國的平民教育的普及程度還是高過于西方的。

    2.人本主義教育的共通與分化

    孔子認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笨磥?,在孔子眼中,天命才是最主要的,而天命就蘊含在自然運行之中,只要順乎天命積極努力,自強不息就可以成才成仁??鬃訉⑷酥糜谥鲃拥牡匚唬J為人只要順乎天命的努力便會成才,而不是在一味地接受鬼神安排。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家們也極力抨擊宗教神學對人思想的束縛。他們提出人完全可以通過教育達到全面發展,而不是只將希望寄托于后世。這與孔子的理念是契合的。

    而后,中西方人文教育的發展卻產生了天壤之別。西方現代教育為了服務于工業的發展,越來越注重培養高技術的可以在工業發展中發揮作用的人才,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也與社會生產發展緊密配合,這些極大地推動了西方工業技術的發展。而此時,儒家思想統治下的中國社會仍舊堅持著王道政治為中心的道德教化似的教育。他們注重君臣、父子、夫婦的倫理綱常;重視禮樂教化,輕視生產知識。此時的中國教育已儼然發展成一種“人文教育”,自然科學從不被重視。而孔子的教育目的也只是培養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這一點被后世的統治者基于不同的目的積極宣揚,為后代中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所以,當今中國進入全面現代化發展時期,西方應用型教育發展的理念逐步滲透到我們的教育之中。

    三、取其精華——儒家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意義

    1.德行教育,人才培養的先行者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一直都有重道德教化,禮儀規范的傳統。但多年對于現代科學教育的追求,讓我們的教育者輕視了對于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我們只注重對于學科知識的教育,嚴重忽視了學齡青少年道德的培養。人們的道德標準越來越低。整個社會道德淪喪時,人們不禁又回顧起儒家思想在道德培養方面的巨大成就。

    我們的教育者總是高喊著要普及素質教育,但素質教育不只是開幾節游戲課,少布置幾張作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使學生成為富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的合格人才。

    孔子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以“仁”為核心和最高的道德標準,他主張一個人要有理想、有抱負,要努力提高精神境界。為人處世要從道義出發,克制不正當的私欲。這對于現代社會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都是一劑良方。同時,儒家思想以“孝悌”為本的仁愛思想有助于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孝敬父母與關愛他人,以及愛國愛民的重要性。“忠恕之道”也成為現代社會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交流與合作的行為標準,成為如何應對矛盾,處理問題的智慧之源。這些儒家思想為我們提供的寶貴資源必須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

    2.素質教育的傳統淵源——儒家詩書禮樂教育

    孔子重視對其學生詩書禮樂方面的教育?!霸姟奔次髦芤詠淼脑姼?,儒家教育思想認為詩能夠激發道德情感,體會風俗盛衰,觀察政治得失,是學生獲取豐富知識的源泉?!皶奔词窌?。讀史可以提高學生明辨歷史是非的能力,同時從其中獲取行為指南?!岸Y”即周禮,是古老的道德標準和禮儀,禮使學生學會了為人處世的基本規范?!皹贰敝笜非?,與“詩”相連。“樂”的作用是與“詩”相配合用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論語中提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應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梢姟皹贰痹谌烁衽囵B中的關鍵作用。

    儒家這種人文主義教育傳統,可以為我們現今的素質教育改革提供很多資源?!皯嚱逃焙鲆暳藗€人性情與社會生存能力的培養,“詩書禮樂”的標準能夠為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為主要內容的素質教育改革提供豐富的歷史經驗與學習材料。

    3.因材施教——現代教育發展之精髓

    孔子的“因材施教”首先是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差別??鬃油ㄟ^觀察,問答等方式了解學生性格愛好等的差異,再根據不同的個性特點進行教學。《論語》中保留了大量孔子評價學生個性德行差異的記錄。其次孔子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啟發誘導,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這恐怕就是啟發式教學的源頭吧。

    現代,我們也應因材施教,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師在教學之前應充分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級別,保證教學的內容和方式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個性條件,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志向,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專長。

    四、結語

    綜上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原則在很多方面與現代教育理論是相符的。儒家思想及儒家教育理論理應成為我們現代教育的寶貴借鑒。在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坎坷征途中,我們必須總結經驗教訓,吸收外來教育的精髓,同時不忘在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中國教育思想中提取精華,實現中國教育的真正現代化和科學化。

    參考文獻:

    [1]周立升,顏炳罡.儒家文化與當代社會[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2]馬振鐸.儒家之光[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3]郭齊家.儒家的教育思想傳統及其現代價值[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1).

    第9篇: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關鍵詞:渤海國;中原文化;效仿唐制;留學生

    大江大河孕育了人類的早期文明。在黑龍江流域的歷史上,渤海國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渤海國宗法盛唐高度發達的封建文明,在與中原唐朝的頻繁交往中,逐漸形成了“車書本一家”的關系,渤海王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受中原文化影響深刻。

    一、春秋戰國時期,在百家爭鳴之中,儒學逐步走向成熟,到西漢武帝時期,經過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社會的主導思想。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儒學、研究儒學成為無數知識分子的一生追求,儒家思想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內涵。周邊諸多民族在與漢族的交往中,都十分向往中原王朝的繁榮,尤其仰慕經過長期歷史積淀,并對國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深刻影響的傳統儒學。

    渤海國于公元698年建立,于公元926年被遼所滅,在黑龍江流域共存在229年。此時的中原正處于唐朝統治時期,大唐王朝尤其是盛唐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均領先于世界,成為世界上最為文明繁榮的國度。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觀念在文化交往中得到廣泛傳播,對周邊各民族和國家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渤海國在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積極效仿唐朝,中原文化推動著渤海王國的文明與繁榮。唐玄宗于公元713年冊封大作榮為渤??ね?,統轄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渤海為號,成為唐朝版圖上一個享有一定自治權的羈縻州。接受唐王朝冊封以后,同唐朝的政治關系日漸密切,中原文化及典章制度不斷被引入渤海國。受先進的中原文化影響,渤海王國對沿襲下來的靺鞨及高麗舊制進行了全面改革,學習和效仿唐朝的相關制度和管理模式,建立并逐步完善各方面規章制度。渤海國仿效唐制,建立封建君主專制政體,與唐朝一樣強化王權在國家的核心地位,在國家的政治建構中,國王是最高統治者,獨攬軍政大權,并以此為核心建立一套完備的封建等級制度和統治機構;渤海國仿效唐制,實行尊卑貴賤的品階勛爵制度,官階以品而論,與中原王朝基本相同,各級官吏的地位、待遇以至于著裝、佩飾均有嚴格規定,表現出等級森嚴的特點;渤海國還實行職事散位制,這也與唐王朝基本相同,職事官指擔當具體職務有一定差事的官員,散官指只有官位品階而無具體職事的官員,這些是渤海國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渤海還效仿唐朝,建立勛官封爵制度,按照中央制定的標準進行官僚任免,大力強化中央集權;渤海國還借鑒唐朝司法體制,唐朝的司法體制不斷被輸入渤海,司法制度的逐步完善,有效地維護了渤海國的封建統治;渤海國還仿效唐制,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建立與唐王朝相似的行政機構。三省分別指政堂省、宣召省和中臺省,分別相當于唐朝的尚書省、門下省和中書省。地方行政機構也同唐朝一樣,分為府、州、縣三級,一般是府管數州,州管數縣等??梢钥闯?,接受唐朝冊封對渤海國的政治建構作用明顯,唐朝的政治制度、機構設置和管理模式對渤海國的政治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

    二、渤海王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封建國家,在全面學習和借鑒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的過程中,強化儒家思想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統治地位。當時儒家思想在渤海、新羅、日本等地的社會生活中占有主導地位,對各地的政治行為、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等都產生深刻影響,其中對渤海國的影響最為深刻。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成為渤海國統治階級追求的政治目標和行為準則,并在社會各階層得到廣泛推廣。

    儒家思想對渤海王國的影響由來已久,早在王國建立之初,就逐步上升為整個社會的統治思想。儒家思想的輸入途徑有三:一是生活在營州一帶的粟末靺鞨人長時期與漢人雜居,上層人物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自隋以來,先后內附居于營州及遼西一帶的肅末靺鞨及其它靺鞨人,在長期與漢人雜居過程中,漢民族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不斷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很多上層人物及其子弟接受儒學教育,其他民眾也不斷地接受儒學灌輸,儒家思想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二是原高麗故地以及遼東地區居住著大量漢人,唐滅高麗后又派官吏和軍隊駐守,相當一部分后來變成渤海國的編戶齊民,這些人在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印有深刻的中原文化痕跡,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對當地各族人民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三是在渤海國居住的高麗人已經普遍地接受了儒學教育,他們后來轉化為渤海國居民,而在原高麗故地居住而又長期接受高麗政權統治的靺鞨諸部上層人物及其子弟,也有許多人接受儒學教育。這些都對渤海政權接受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產生深刻影響。作為中原文化的核心內涵,儒家思想在渤海國有著較為深厚的社會基礎。

    三、隨著儒學在渤海社會的廣泛傳播,中原王朝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日益成為渤海統治階級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和行為準則。渤海國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安邦、立政施教的指導思想,中央機構設置集中體現了儒家“王道”和“仁政”的執政理念,渤海國的“三省六部”設置完全襲用唐制,忠、仁、義、禮、智、信的“六部”稱謂,充分說明“三綱五?!钡膫惱碛^念對渤海國政治的深刻影響,其他諸如司、監、臺、局之類的機構名稱,也多以中正、文籍、司賓、太長等字樣,打上了極為深刻的儒家綱常思想烙印,這些都表明渤海國統治階級已經全面地接受了儒家思想。

    通過當時一些文獻典籍和私人著作可以看出,渤海國積極倡導忠貞、仁厚、禮儀、懷德的君子形象,渤海王廷和上層社會已經把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為修身齊家的行為規范,可見中原的傳統儒學對渤海國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據《遼史·太宗記》載:“己亥,詔東丹吏民為其王倍姬肖氏服(喪)”。這里生動而真實地反映了渤海國尊親服喪的社會風俗,表現出深刻的儒家“孝”的文化印記。渤海統治階級不僅用儒家倫理道德來約束自身言行,而且還以此作為教育和培養子孫的重要內容,這在貞孝、貞惠二公主的“幼受女師之教,克比思齊”,長大后“孰 詩悅禮、履慎謙謙”,出嫁后“六行孔備,三從是高”,丈夫死后“學恭姜之信矢,銜杞婦之哀悽”的生平經歷中,得到了生動而集中的體現,由此看出儒家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對渤海國社會生活影響的深刻程度。

    渤海王國效仿中原王朝,還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儒學教育體系,儒家思想在社會各階層得到廣泛推廣,并日益成為渤海王廷統治民眾的精神支柱。當時的渤海國,中央設有國子監,地方設有府學、州學、縣學,廣泛進行儒學和漢語教育,教育內容大體與唐朝學校相同。渤海國多次派遣官吏、遣唐使等到唐朝抄寫儒學經典,帶回后成為學校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據考古發現,在貞惠、貞孝二公主墓所用的典故,就分別出自數十種經、史、子、集等古代典籍。此外渤海國還向唐朝派遣大量留學生,據《渤海國紀》記載“武王所遣生六人,開元三年二月抵京師。大震所遣生,咸和四年歸國者三人,李居正、米承朝、高壽海。同年隨冊命使至者三人,解楚卿、趙孝朝、劉寶俊?!绷魧W生中的大部分是渤海王室成員和貴族子弟,他們學成回國后,帶來了大量的儒家經典,為儒家文化的廣泛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很多留學生后來官居要職,如位列公卿的李居

    正,考中唐朝進士歸國后任國相的烏昭度等。由此可以看出渤海統治者對歸國留學生的重視程度。中原文化不僅影響著渤海國的政治,而且還影響到文化和教育,影響到人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

    渤海國在黑龍江流域存在了200余年,關于它的文獻記載較少。通過僅有的歷史資料,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渤海國與中原唐朝的密切關系,中原文化對渤海國的社會生活有著深刻影響,中原文化推動著渤海國的文明與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魏國忠,渤海國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2]王禹浪,神秘的東北歷史與文化[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观看免费完全|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全部免费观看1314色| 成人免费视频网|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天天摸天天碰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日本娇小xxxⅹhd成人用品|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app| 亚洲成人免费看|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影视| 国产成人精品自线拍|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777精品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中文字幕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亚洲成人自拍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欧美日韩成人午夜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