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思想對當代青年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生;思想教育
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思想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基本內容。高等院校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使歷史文化典籍中蘊涵的愛國思想通過學生的閱讀或教師的講解影響和教育學生,讓學生懂得:愛國家、愛民族、愛人民乃是一個人應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其因禍福避趨之”等,是我國士人愛國情感真切流露。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衛國戍輪臺”,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等等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充溢著圣賢名士們濃厚而強烈的愛國思想,在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可以利用古代典籍,特別加強古代詩詞的閱讀與理解,潛移默化中使得大學生在閱讀古代愛國詩篇,得到這種愛國思想感情的熏陶。
二、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對古老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忍辱負重,著有《史記》,流芳百世。在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不斷沿襲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不屈不饒,演繹著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自強不息已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長久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背后的驅動力正是這個國家所體現出來的民族精神,面對外帝國主義的侵略,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始終未放棄民族獨立國家強盛道路的探索。振興中華的重任責無旁貸的落到當代大學生身上,需要我們大學生繼承我國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但在面對當今社會環境,有些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獨立意識薄弱,因此為了能夠完成民族復興的使命,培養大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有必要的,而優秀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精神為大學生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樹立非常好的榜樣。
三、傳統文化中的人格風范
當代大學生是民族中的精英,是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重要的后備力量,他們需要德才兼備,有知識,有能力,也要有高尚的的人格和遠大的理想。人格和理想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一個人如果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也很強,但是,假如他沒有高尚的人格和遠大的理想,他就不可能將所學知識和獲得的能力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甚至可能還會走向人民的反面,危害國家和社會。
我國歷史上的文人志士都十分注重做人的操守,強調人格的培養與鍛煉。先秦儒家特別看重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和人格操守的鍛煉。“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也說過,一個有高尚操守的人必須做到:“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和孟子的這些言論,突出表現了中國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養的高尚情懷。特別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面臨著道德滑坡、腐敗蔓延的境況,所以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注重培養大學生高尚的人格。
四、傳統文化中的人道思想
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需要建設者有一定的思想觀念和倫理道德與社會要求相適應。要使大學生適應這種要求,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并且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社會主義的人道思想的教育,培養大學生寬廣的胸襟和仁愛觀念。樂于助人,關心他人本來就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伴隨著西方優秀文化的滲入,一些資產階級腐朽思想也開始在我國蔓延起來,特別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的資產階級價值觀,對當代大學生人道思想的培養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人的一些美好的品質在金錢面前開始消退,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已被許多人奉為自己的處世原則,一些人開始變得自私,沒有社會責任感,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不知鮮恥的不擇手段的侵占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典籍中,就反映出了樸素的人道思想和人道精神。孔子曰“仁者愛人”,反對猛于虎的苛政,提倡仁君施行仁政;孟子“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關懷;墨子的“兼愛”“非攻”的主張等等,都閃爍著人道思想的光輝。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無不表現了志士文人們關心民生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人道精神。他們把關注的目光多投向社會的底層,關心勞動人民的疾苦。
五、傳統文化中的和諧觀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尤其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始終倡導的是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發展。在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中,“和”這種思想得到歷代思想家的繼承與發展,進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鮮明品格。這種思想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型人際關系的的構建,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很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人與人的關系方面,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人際關系的和諧。儒家講“仁者愛人”,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求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將心比心,多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對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增進大學生之間的友愛之情有重要意義。在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認為人不僅要自身得到完善與發展,更提倡個人實現其社會價值。推崇“公而忘私,國而忘家”、“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方面,提倡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人類的活動要服從自然規律。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不涸澤而魚,不毀林而獵”,都是古人樸素的生態倫理的表達,這些對提高大學生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生態秩序的意識有很大的啟示。
【參考文獻】
[1]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羅文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念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
[4]黃鶴.中國傳統文化釋要[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