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道常規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護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稱"感冒",屬于臨床的常見病,主要由病毒或細菌引起,是一種急性炎癥[1]。程度較輕者,主要以呼吸道癥狀為臨床表現,嚴重者則會出現發熱、高熱的情況,若未能及時處理,極有可能引起高熱驚厥或其他并發癥,甚至會威脅到生命安全[2]。為了尋找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有效護理方法,我院對40例患兒給予了不同的護理方法,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作如下具體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入住我院進行治療的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試驗組與參照組,每組各20例。40例患兒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2個月~5歲,平均年齡(2.4±1.1)歲;病程2~7d。全部患兒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打噴嚏、流涕、發熱等臨床癥狀。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全部患兒均對其行病情觀察、高熱護理、給藥護理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試驗組給予心理、飲食等全面護理。評價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0.0軟件包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用 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兒的退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試驗組患兒的入住至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
2.2兩組的護理效果比較 試驗組全部康復,康復率為100%;無人出現后遺癥。參照組康復人數為17例,康復率為85.00%;1例出現后遺癥,約占5.00%。試驗組的康復率明顯高于參照組,后遺癥發生率則顯著低于參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3.1常規護理
3.1.1對病情與生命體征的觀察 患兒自我感覺不強,無法及時感受病情,許多患兒發病時精神狀態仍較好。為此,護理人應使用科學的測量方法判斷病情,比如應多部位測量體溫,因為有些患兒額頭或腋窩體溫較高,手足體溫則較低,且該類患兒容易出現高溫驚厥的情況。治療時,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兒的血壓、心跳、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征。
3.1.2高熱護理 如果患兒已經發生高熱,體溫超過39℃,可先進行局部降溫,比如用毛巾冷敷額頭、酒精擦拭頸部或大腿根部等部位;若患兒體溫>39.5℃,可給予全身降溫處理。值得提醒的是,降溫時,應注意保暖足部、胸部、腹部,避免這些部位受涼引起不良反應。
3.1.3給藥護理 如果給予了物理降溫后仍無效,則應及時進行化學降溫,即遵醫給予藥物降溫。臨床大多采用含量為25%的安乃近溶液進行降溫,同時進行滴鼻給藥的降溫處理;還可給予口服百服寧的降溫措施。臨床還常用廣譜抗生素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患兒。
3.2護理干預
3.2.1心理干預 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容易出現喉部腫痛瘙癢等癥狀,或因為高熱引起全身疼痛,進而出現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與患兒家屬共同分散其注意力,并對其進行安慰與鼓勵,消除患兒負面情緒,從而積配合治療。
3.2.2飲食干預 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合理飲食。患兒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多喝水;多進食一些高蛋白、維生素豐富的食物;禁止進食辛辣刺激性性食物,預防便秘。
3.3結果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試驗組給予了常規護理與全面護理,參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通過觀察結果2.1可發現,試驗組的入院至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均遠遠短于參照組,說明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加快降溫,且有利于患兒早日康復;觀察結果2.2則可看出,試驗組的康復率可高達100%,后遺癥發生率則為0%。說明全面的護理干預,能夠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曾有文獻指出,對上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全面的護理干預,康復率可達99.2%,后遺癥發生率低至0.2%[4]。本次結果與文獻觀點基本一致,甚至略優于文獻結果,這可能與本次選取病例較少有關,今后還需增加病例進行研究驗證[5]。
綜上訴述,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小兒是高發人群。對患兒進行病情觀察、給藥護理等常規護理,并加用心理、飲食等全面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病情,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玲.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護理干預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6):380-381.
[2]趙雅杰.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護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2(34):54.
[3]羅克芳.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護理[J].大家健康,2013(12):204-205.
【關鍵詞】 循證護理; 胸外科; 重癥患者; 可行性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and routine nursing ca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of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to further summarize the method of nursing care for severe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Method:A total of 48 severe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and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ime.The evidence-based nursing model wa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nursing care for severe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in the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basic nursing of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The nursing satisfaction,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the SF-36 scal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compared.Result: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字2=5.4857,P=0.0192).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字2=4.1812,P=0.0409).The scores of physical role,body function,body pain,social function and total health of SF-36 scale in the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nursing;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Severe patient; Feasibility stud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unde District in Foshan City,Foshan 528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5.024
隨著現代生物醫學、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醫學從單純的治病救人逐漸轉化為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強調在治病的同時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與社會功能[1-2]。由于臨產工作復雜繁瑣,尤其是護理工作中會出現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依靠傳統的經驗主義,沒有充分的科學依據與循證支持,所以護理效果不盡如人意[3-4]。隨著醫療資源的普及,互聯網將醫療資源與信息不斷整合并傳播,循證醫學的概念應運而生,自從1996年由加拿大David教授提出,循證醫學的概念與內涵得到不斷豐富與發展[5]。循證護理的概念即審慎地、科學地將臨床工作中獲得的最新的、最合適的科學依據運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指導臨床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6]。本研究選取48例胸外科重癥患者,運用不同護理模式,觀察循證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胸外科重癥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順序隨機分為循證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每組24例。APACHEⅡ評分(15.12±3.11)分,排除意識不清患者。常規護理組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43~69歲,平均(52.64±8.43)歲,肺部惡性腫瘤切除患者11例,胸腔鏡下肺大泡切除患者5例,食管癌術后7例,縱隔腫瘤切除1例。循證護理組中男15例,女9例,年齡42~72歲,平均(51.33±9.24)歲,肺部惡性腫瘤切除患者9例,胸腔鏡下肺大皰切除患者7例,食管癌術后6例,縱隔腫瘤切除2例。兩組性別、年齡、胸外科重癥疾病分布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常規護理組采用胸外科常規基礎護理,包括:(1)飲食、護理,囑患者取半臥位,避免出現墜積性肺炎。(2)對患者進行呼吸道管理,由于胸外科手術會造成呼吸道損傷,所以呼吸道管理與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必要者進行氣管插管與吸痰處理。(3)切口清潔處理,對手術切口進行定期換藥消毒,避免切口感染。循證護理組采用循證護理模式對胸外科重癥患者進行護理,具體包括:(1)總結歸納問題,胸外科重癥患者主要是呼吸道護理工作較為復雜與繁瑣,所以運用循證護理模式首先總結與歸納重癥患者出現呼吸道問題的原因,部分患者由于進行了氣管切開術,加之手術的創傷,使得患者抵抗能力下降,易造成呼吸道感染,痰液變多且不易排出等問題,提出如何解決患者呼吸道感染及痰液不易排出等問題,如何避免患者咳嗽咳痰時傷口的疼痛,以及如何預防胸外科患者手術后感染等問題。(2)尋找循證支持,根據上述提出的若干問題,總結關鍵詞或主題詞,使用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進行檢索,以關鍵詞檢索,關鍵詞為呼吸道管理、胸外科、手術、術后感染、預防等。篩選出78篇文獻,選擇內容詳實、講解清楚、實用性較強的文獻,總結文獻中提出的針對胸外科患者手術后護理的方法與措施。(3)將循證護理證據運用于實踐中:將篩選出的文獻中關于胸外科重癥護理的內容總結,具體包括:①指導,于患者胸外科手術后未清醒取平臥位,手術后病情穩定將患者床頭抬高約30°(無抬高床頭禁忌證的患者),利于患者呼吸,預防和減少返流、吸入性肺炎的發生[7]。②濕化氣道,由于患者呼吸道缺乏有效保護,所以應當濕化患者呼吸道,濕化氣道可以增加呼吸道內纖毛運動能力,同時稀釋痰液,有助于痰液的咳出。濕化液選取0.45%氯化鈉溶液。③切口護理,對患者胸外科手術后切口進行護理,應在切口周圍嚴格消毒,取無菌棉紗布置于切口處,觀察切口有無膿液、滲血,如果發現膿液,應當將膿液進行細菌培養,選取敏感的抗生素及時抗感染。④排痰護理,對患者進行常規的濕化處理,適時協助患者翻身,將患者扶至半臥位,拍背鼓勵患者排痰,如果痰液仍然黏稠不易排出,給予鹽酸氨溴索霧化處理,必要時給予吸痰處理,吸痰過程中輕柔操作,避免對呼吸道黏膜及切口造成損傷。⑤預防感染處理,整個護理過程中應當嚴格無菌操作觀念。及時對切口進行換藥,吸痰時使用無菌痰吸引器,嚴格病房消毒,盡量減少家屬的探望,室內保持空氣流通[8-9]。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護理后SF-36量表得分情況。滿意度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滿意度分為3個等級,即滿意、一般及不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經過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滿意度比較 循證護理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5.4857,P=0.0192),見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并發癥主要有感染、切口出血、呼吸衰竭,循證護理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4.1812,P=0.0409),見表2。
2.3 兩組SF-36評分比較 循證護理組SF-36量表中軀體角色、軀體功能、機體疼痛、社會功能及總健康得分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循證護理作為循證醫學的重要分支,自上世紀90年代提出以來,其內容與發展得到不斷豐富,這一點得益于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循證護理具有時效性、科學性、便利性、豐富性等特點,其內涵是發現、總結、歸納問題,利用互聯網搜尋醫療資源,利用醫療資源解決實際問題,即循證實踐(Evidence based practice)[10]。循證護理有很多優點,第一是替代了傳統的經驗主義,而將科學的臨床證據運用于實際,第二是整合利用了醫療資源,避免了人力物力的浪費,提高了護理工作的效率與質量[11]。簡單概括而言,循證護理的過程即提出并總結歸納問題、尋找證據支持、運用于臨床實際工作三個步驟。其目的在于為臨床護理工作人員提供可靠的、科學的臨床依據,指導日常護理工作[12]。循證護理真正做到了醫療資源利用最大化,并且還有效的指導了臨床護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近些年來,胸外傷與胸部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肺癌等肺部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已躍居腫瘤發生率的第一位,胸部常見疾病包括良惡性腫瘤、肺膿腫、肺大皰、食管癌等,患者經歷胸外科手術后大多處于重癥監護狀態,術后的護理工作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胸外科重癥患者監護護理工作中較為重要的是患者的呼吸道管理,由于胸外科手術常常造成患者呼吸道的損傷,所以術后常常出現呼吸道感染、排痰困難、呼吸窘迫等呼吸道問題[13]。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研究采用循證護理模式,首先總結歸納胸外科重癥患者監護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隨后利用互聯網數據庫搜索相關文獻,篩選實用性較強,針對性較強的文章,提取解決護理總結的問題,隨后根據文獻中整理的內容,對胸外科重癥患者進行了綜合護理,包括指導、濕化氣道、切口護理、排痰處理及預防感染處理。結果顯示,循證護理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模式在胸外科重癥護理過程中能取得更好的臨床護理效果,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降低護理過程中發生的并發癥,并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實施簡單易行,也有效地提高了護理人員自身的護理實踐基礎能力,值得臨床護理推廣借鑒使用。
參考文獻
[1]趙夢遐,王慧連.我國循證護理實踐的發展現狀及相關障礙[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2,12(1):111-115.
[2]王海鷹,邱兆蘭.循證護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發展現狀與思考[J].慢性病學雜志,2010,12(9):978-979.
[3]殷春燕.循證護理模式在胸外科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12):2125-2126.
[4]吳華景,朱錦芳.對胸外科患者實施呼吸道循證護理的效果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17):2682-2683.
[5]關茜.循證護理對預防心胸外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作用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4,9(35):161-162.
[6]龐樹英,杜海紅,葉彩順,等.兩種護理模式用于胸外重癥患者中的效果比較[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8):23-24.
[7]趙英麗.兩種護理模式用于胸外重癥患者中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5):203.
[8]高巖,楊曉歆.循證護理在胸外科患者術后鎮痛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4,1(8):1313-1314.
[9] Lavin M A,Krieger M M,Meyer G A,et al.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EBN) filters and related databases[J].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2005,93(1):104-115.
[10]張改玲.循證護理在預防食管癌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6):1028-1029.
[11]劉洪巧,毛永玲.循證護理在食管癌術后常見并發癥預防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2):245-246.
[12] Williams A B,Wang H,Burgess J,et al.Cultural adapta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medication adherence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PLWHA)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3,50(4):487-494.
[13]李平.循證護理對胸外科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2,10(11):138-139.
[14]閆群英.循證護理在胸外科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5):268-269.
[15]馮小平,陳蘭萍,潘建紅,等.胸外科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循證護理[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34(8):1009-1011.
【關鍵詞】 開胸手術; 呼吸道管理; 護理
為分析護理干預在開胸手術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對36 例開胸手術患者實施呼吸道護理干預措施,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6 例,男19 例,女17例;年齡25~59歲,平均(39±0.9)歲;其中食管癌9 例,嚴重肺部挫傷18例,賁門癌3例,肺癌6 例。
1.2 處理方法
將36 例胸外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8 例。常規組與對照組均采用定時翻身、人工叩背、引流、輔助吸痰、鼓勵主動咳嗽等護理措施。
1.3 護理干預
術前進行護理干預,評估患者有無呼吸道感染,給患者制定護理計劃;為減少呼吸道分泌物產生要求吸煙患者戒煙至少2周;注意口及鼻腔衛生以防發生呼吸道感染;倡導患者適度鍛煉肺功能,深呼吸,鼓勵患者進行主動的咳嗽。心理護理方面需要觀察患者的精神或心理狀態,患者的飲食與睡眠極易受到各種心理變化過程影響,從而影響患者的手術配合及手術后恢復。因此,消除患者對創傷及手術的恐懼和焦慮等不良情緒對手術成功與否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另外要進行健康指導,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患者正確的引導或解釋,放下思想包袱,鼓勵患者要有手術后一定會康復的信心。術后護理干預包括病房環境因素,例如環境是否清潔、舒適、安靜。胸部手術的特點是術后的后創傷大,各種引流管的限制患者正常的活動,因此患者咳嗽時的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有些患者會感煩躁不安。這時需要醫護人員向患者解釋清楚咳嗽是保證術后恢復順利的重要方式。術后對患者的也有要求,在未清醒前患者要平臥去枕,頭部向一側偏,清醒后檢查血壓平穩后,可以行半臥位,為促進肺部氣體交換可以抬高床頭,頭部升高也能有助于松弛胸腹部肌肉,緩解胸部的切口疼痛;護理氣管插管患者應保證無菌操作,避免感染,另外口腔及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如不及時清除也影響手術效果,甚至給患者帶來危險,如患者的肺的深部有痰液,一次性吸痰管不能奏效,可改用加長型吸痰管,為減少摩擦,使用前做油處理。為確保氣管插管固定的通暢,務必定期檢查氣管插管的深度,防止管道脫落或位置過深。癥狀輕的患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拔除氣管插管,拔管前應先清除口腔及氣管內的痰液,然后將氣囊松開,避免拔管插管時痰液流入肺內而阻塞呼吸道。
1.4 統計處理
應用SPSS 12.0統計軟件分析,采用配對t檢驗, 數據以x±s表示, P
2 結果
兩組肺部并發癥比較:觀察組18例,肺部感染1例,無肺不張病例,對照組18例,肺部感染3例,肺不張1例,與常規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開胸手術嚴重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胸部外傷患者常常會出現受傷部位疼痛、肺部嚴重挫傷、肺部膨脹不夠完全、呼吸道堵塞等原因,嚴重者將引起呼吸困難,甚至可能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或重癥肺炎,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1-3]。
呼吸道管理是所有胸外科醫護人員最重視的護理環節,要合理運用呼吸道護理的干預手段,及時了解患者呼吸道肺部情況、有無缺氧、有無肺部感染、有無阻塞等危險因素,保證全面的術前護理干預。術后要注意幫助患者定時翻身拍背,鼓勵患者主動咳嗽和引流措施對患者快速康復必不可少[4]。通過本組36例護理干預病例的臨床的護理實踐, 我們意識到強化呼吸道管理過程的每一個環節, 并實施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手段, 能大幅避免開胸手術后肺部出現并發癥, 這也是保證手術成功和提高開胸手術治愈率的關鍵。本組36例護理干預病例結果顯示護理干預能顯著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大幅度降低患者的住院費用,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治療效果好,值得廣泛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李文.全麻開胸術后病人有效排痰方法的實踐.局解手術學雜志, 2005, 14 (5):360.
[2] 王大英.誘發性排痰在胸科手術后的應用及效果.中原醫刊, 2004, 31 (22):37.
1.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山東濰坊 261041;2.濰坊市婦幼保健院計劃生育科,山東濰坊 261041
[摘要] 目的 探討重癥患兒呼吸道的護理管理經驗。方法 選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該院接收的128例重癥患兒為該次研究對象,依照隨機原則將患兒分為研究組(64例)與對照組(64例)。對照組行心理護理、吸痰處理、預防感染等常規呼吸道護理,研究組行常規護理+呼吸道護理管理。隨后,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呼吸道并發癥情況。結果 ①護理效果。研究組的護理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呼吸道并發癥情況。研究組的呼吸道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重癥患兒實施呼吸道護理管理,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呼吸道并發癥發生率,且能提升護理效果,促進患兒康復。
[
關鍵詞 ] 呼吸道;重癥患兒;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2(c)-0107-02
通常重癥患兒具有病情危急、復雜等特點,在臨床治療中,多需要用到機械通氣等治療手段,極易引發患兒感染,對患兒生命安全威脅極大[1]。有研究報道顯示,呼吸道對重癥患兒的臨床療效、搶救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2]。鑒于此種情況,在對重癥患兒治療的同時,當加強呼吸道護理管理。據相關報道顯示,呼吸道護理管理是確保重癥患兒脫離危險、搶救成功的有力措施,對優化患兒臨床療效、預后質量等十分有益[3-4]。因此,在臨床中,當結合重癥患兒的疾病類型、病情特點,實施有效的呼吸道護理管理措施。該研究選取了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間收治的128例重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接收的128例重癥患兒作為該次研究對象。依照隨機原則將患兒分為研究組(64例)與對照組(64例)。在研究組的64例中,35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2個月~9歲,人均:(2.52±1.20)歲;通氣治療方法:7例面罩輔助吸氧,10例氣管切開輔助機械通氣,3例NCPAP(鼻持續氣道正壓輔助通氣),44例鼻導管吸氧。在對照組的64例中,36例男性,28例女性;年齡:1個月~7歲,人均:(2.32±1.08)歲;通氣治療方法:8例面罩輔助吸氧,9例氣管切開輔助機械通氣,3例NCPAP(鼻持續氣道正壓輔助通氣),44例鼻導管吸氧。比較兩組性別比例、人均年齡、疾病類型、通氣方法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行心理護理、吸痰處理、預防感染等常規呼吸道護理。
1.2.2研究組研究組行常規呼吸道護理+呼吸道護理管理。常規呼吸道護理方法同對照組,呼吸道護理管理措施,具體如下。
1.2.3氣管導管護理①密切觀察氣囊,如發現氣囊呈充盈狀態,當立即上報處理,以防氣囊在過度充氣的狀態下增大對氣管壁的壓迫力度,從而引發潰瘍、局部壞死。為了避免氣囊過度充盈,需間隔12 h釋放氣體1次,每次持續25 min。在氣囊放氣之前,當徹底清除患兒口腔內、鼻咽部分泌物,以防分泌物誤入氣道,引發氣道阻塞。與此同時,可適當調整潮氣量,以防因漏氣而出現潮氣量不足的情況。②對于行氣管切開輔助通氣者,當確保局部皮膚清潔干燥,堅持每日更換敷料(1~2次)。若敷料沾有痰液,當立即更換。通氣治療1周形成竇道后,結合患兒氣道情況,觀察是否需要更換氣管套管。在捆綁皮管時,應保證氣管套管不會脫落。
1.2.4吸入氣體護理①凈化。凈化室內空氣,堅持每日進行1~2次空氣消毒、通風換氣,每日進行紫外線照射(2~3次,30 min/次),對病房內的桌椅、地板進行消毒。禁止過多人員進入病房,控制好探視人數、探視時間,以免交叉感染。所有進出病房的醫務人員或陪護人員,必須對雙手進行消毒,佩帶醫用口罩、衣帽,換鞋。②濕化。實施微量泵入濕化法,泵入藥液為α糜蛋白酶(4 000 U)聯合氯化鈉液(0.9%,50 mL),經輸液泵持續泵入,速度:2~3 mL/h。如濕化效果不明顯,當遵循醫囑增加濕化次數,保持每日2~5次。對于行機械通氣者,可實施蒸汽加濕,蒸汽溫度要保持在32~36 ℃間,以防溫度過高而出現燙傷狀況。在蒸汽加濕時,當使用蒸餾水(消毒滅菌),定時更換濕化液,嚴禁運用生理鹽水,以防分析出鹽,影響濕化效果。
1.2.5護理墊高患兒臀部,指導患兒取健側臥位。輕叩背部,排出分泌物后,給予吸痰處理。進食2 h后,可給予引流,以免因胃內容物反流而發生誤吸的情況。與此同時,加強導管護理,以防導管脫落,確保呼吸道無分泌物、通氣順暢。在氣管插管時,指導患兒取仰臥位,引流出分泌物,以免出現肺不張、墜積性肺炎等病狀。
1.2.6吸痰護理對于行氣管內插管的重癥患兒,當給予氣管內吸痰護理。如患兒咳痰有力、分泌物較少,每日行1~2次吸痰后處理;如患兒吸痰無力、分泌物黏稠且多,每隔4 h行吸痰處理1次,吸引負壓:100~200 mmHg,每次持續處理時間:10~15 s。在吸痰前,給予高濃度氧過度通氣(1次,1~3 min);在吸痰后,仍需給予高濃度氧過度通氣(1次,30 s)。在對患兒進行吸痰處理時,要確保無菌、敏捷、精準、無創傷。對于未行氣管內插管者,當結合患兒病情特點,確定是否需要進行吸痰處理。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重癥患兒的護理效果(顯效、有效、無效)、并發癥(墜積性肺炎、真菌感染、窒息、呼吸道感染)情況。
1.4統計方法
數據統計分析應用spss 13.0軟件包,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統計分析方法分別為t檢驗、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進行表示,計數資料以%進行表示。
2結果
2.1兩組護理效果對比
在研究組的64例中,顯效41例,有效19例,無效4例,總有效60例。在對照組的64例中,顯效29例,有效25例,無效10例,總有效54例。比較兩組重癥患兒護理效果,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
比較兩組重癥患兒并發癥情況,研究組各并發癥(墜積性肺炎、真菌感染、窒息、呼吸道感染)發生率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目前,隨著病原菌耐藥性的增強與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呼吸道并發癥發生率日漸增高,對患兒健康危害極大[5]。在臨床治療時,給予相應的呼吸道護理管理,對預防感染發生極有意義[6]。
在臨床中,當充分結合患兒病情狀況、輔助呼吸方法,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給予患兒有效的護理管理。筆者認為,在臨床護理管理中,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加強氣囊護理。氣囊屬于一項防漏裝置,不僅可有效防止分泌物等誤入患兒肺內,還可防止漏氣,因此必須加強氣囊護理。②加強吸痰護理。建立人工氣道后,患兒上呼吸道功能減退甚至喪失,導致分泌物黏稠,纖毛運動功能衰弱,再加上小兒機體尚在發育期,咳痰無力,很難將分泌物自行咳出,所以必須加強吸痰護理。另外,在吸痰處理時,當注意動作輕柔,以防損傷患兒呼吸道。
魏旭霞等人研究發現,對重癥患兒實施呼吸道護理的同時,給予相應的呼吸道護理管理,可有效改善原發病,減少醫院感染[6-7]。本文,在研究組的64例中,護理顯效41例,有效19例,無效4例,總有效60例。在對照組的64例中,護理顯效29例,有效25例,無效10例,總有效54例。比較兩組重癥患兒護理效果,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60/64,93.75%)比對照組(54/64,84.37%)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研究組重癥患兒的護理效果明顯比對照組患兒好。護理后,研究組與對照組均出現各種并發癥,但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5/64,7.81%)均比對照組(12/64,18.75%)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8-9]。通過該次研究,筆者發現,對重癥患兒實施呼吸道護理管理,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呼吸道并發癥發生率,且能提升護理效果,促進患兒康復。
[
參考文獻]
[1]王敏,趙銳.重癥患兒呼吸道的護理管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4,2(12):204-205.
[2]田華.重癥患兒呼吸道的護理管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22):2345-2346.
[3]劉濤,謝安明,田嘵燕,等.藥物輔助下玻璃體切除術治療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J].國際眼科雜志,2008,8(16):1681-1684.
[4]朱學江.重癥患兒呼吸道護理管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2,7(12):200-201.
[5]徐鳳華.重癥患者呼吸道的護理管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2,10(23):204-205.
[6]魏旭霞.淺析重癥患兒呼吸道的護理管理措施[J].中國衛生產業,2012,36(9):22-23.
[7]侯松葉.重癥患兒呼吸道的護理管理[J].當代護士,2013,4(18中旬刊):70-71.
[8]權春艷.重癥患兒呼吸道護理管理干預研究效果評價[J].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3,5(22):75-77.
摘要目的:探討呼吸訓練器降低頸髓損傷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選擇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頸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32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給于常規呼吸道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呼吸訓練器輔助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的肺部感染情況,設計問卷調查兩組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護理后肺部感染的發生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滿意度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結論:呼吸訓練器對頸髓損傷患者的護理效果改善明顯,降低了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呼吸訓練器;頸髓損傷;呼吸道護理;肺部感染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33
頸髓損傷是臨床上較為嚴重的一種損傷,其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一般需要手術進行治療。臨床研究認為有效的護理對手術的成功率有著重要的影響,降低呼吸道感染率對手術的成功和預后均有重要的臨床價值[1]。常規翻身、拍背和霧化吸入等措施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不佳,本研究將呼吸訓練器在頸髓損傷患者呼吸道的護理中,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頸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男47例,女15例。年齡23~62歲,平均(42.84±11.22)歲。病程3~36 d,平均(15.63±6.81)d。上述病例經過詳細檢查后確診, 根據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分為不完全性損傷46例,完全性損傷16例。臨床檢查后排除肺部感染、肋骨骨折和其他復合損傷,所有病例均可自主配合呼吸,且神志清醒。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32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和損傷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頸部詳細檢查,確定病情嚴重程度后予以常規的呼吸道護理,包括肺部并發癥的知識講解、翻身、拍背、排痰技巧訓練、吸氧和霧化吸入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早期加用呼吸訓練器,可先將訓練器置于吸氣模式,從吸氣開始訓練,囑患者含住吸嘴,用力吸氣,這時可看見訓練器內小球在抬高,保持1 s秒后呼氣,每天2次,每次10~15 min,然后再將訓練器置于呼氣模式,囑患者用力吸氣后含住吸嘴緩慢呼氣,每天2次,每次10~15 min,交替進行。
1.3效果評價第7天對兩組患者的肺部感染情況進行評定[2]:(1)咳嗽、咳痰、呼吸深快。(2)存在肺部啰音。(3)發熱,體溫超過37.5 ℃。(4)X線顯示胸部有炎性浸潤改變。(5)痰液細菌培養呈陽性。出現上述3項以上可診斷為肺部感染。自行設計問卷出院當天調查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包括滿意和不滿意,共發放62份,均有效回收,回收率為100%。
1.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1統計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討論
頸髓損傷作為臨床重癥損傷具有非常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3],尤其是伴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更容易致死和致殘,因此探討有效的護理措施對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臨床上根據頸髓損傷程度將該病分為完全性損傷和部分損傷,重建頸椎穩定性和恢復脊髓功能是手術治療頸髓損傷的兩個階段,該治療時間相對較長,要保障手術的成功率就需要在手術前盡可能的降低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出現。由于頸髓損傷的嚴重性,無論其損傷平面的高低,機體的肋間肌、胸腹壁肌肉功能都會發生消退現象,導致呼吸肌功能障礙。呼吸肌功能受損后患者咳嗽的自主性嚴重受限,體內分泌物無法順利排除,從而誘發肺不張等疾病,對手術治療造成阻礙。患者長期使用激素、抗生素等藥物同樣會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中就有86.67%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說明僅僅依靠常規的護理措施不能保證后期手術的順利進行。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呼吸訓練器輔助患者呼吸訓練,此種儀器操作簡便,通過該種設施的幫助,患者的呼吸功能在訓練的過程中逐漸增強,對呼氣和吸氣的把握效果要明顯好于對照組。患者通過呼吸訓練器后形成了恰當的深慢呼吸氣模式,減少了呼吸頻率,呼吸機得到了較好的休息[4]。呼吸器還可以充分擴張胸廓,增膜搶負壓,改善了肺部膨脹。另外呼吸器上述效果對通氣和血流的改善效果也十分明顯,提高了肺對氧氣的攝入,改善了全身的氧氣供應,保證了患者的正常呼吸。觀察組加用呼吸訓練器后肺部感染率降低到了43.75%,這一結果充分說明了呼吸訓練器的臨床護理效果。根據調查問卷結果,觀察組對本次護理的滿意度為87.50%明顯好于對照組,說明多數患者對該種方式的認同,因此該種護理措施值得進步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呼吸訓練器對頸髓損傷患者的護理效果改善明顯,降低了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值得臨床借鑒推廣。
參考文獻
[1]關晨霞,郭鋼花,李哲.肺部物理治療在頸髓損傷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康醫學雜志,2008,23(11):1048-1049.
[2]張琪.頸髓損傷患者呼吸訓練及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2012,5(5B):122-123.
[3]包蕓,蘇建華.呼吸訓練器用于頸髓損傷患者呼吸道護理的效果觀察[J].西部醫學,2011,23(12):2449-2450.
[4]屈波,陳玉娥,孔丹,等.88例頸髓損傷患者肺部并發癥的預防護理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6):1196-1197.
關鍵詞:心理護理;小兒;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小兒臨床上較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以冬春為好發季節,多出現咳嗽、發熱、呼吸困難等癥狀[1]。目前無特效藥物,同時在治療后也容易反復[2]。根據小兒的心理特點,給予適當的心理護理,有效提高了治療效果與降低并發癥,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6月~2011年1月我院住院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兒120例,入選標準: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患兒家長同意;無治療藥物過敏;無嚴重并發癥[3]。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3.6歲。根據入院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都采用常規的抗病毒治療,給予口服莫西沙星顆粒,初始劑量50 mg/次,2次/d,2周后改為1次/d,治療30 d。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告知上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指導患兒保持身體清潔,介紹正確的預防方法。治療前檢查患兒是否有炎性反應,應先治療炎性反應再進行治療。保持病室良好通風,嚴格控制陪護探視,保持病房清潔、舒適,家屬不許隨意串病區和病房,必要時戴口罩以減少細菌侵入。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積極的心理護理措施。治療前做好預防性健康指導,針對這些需求,我們在患兒治療前向其發放《上呼吸道感染心理健康教育手冊》,向患兒及家屬說明預防性措施的重要性,介紹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表現及后果。因此,在護理中做到安慰、關心和鼓勵小兒,不流露出厭煩、歧視等表情,幫助患兒消除焦慮、恐懼心理,培養患兒良好的心理狀態;告誡陪伴或其他患兒保持病房安靜,以利于患兒休息;溝通護患關系,經常巡視病房,積極觀察和掌握患兒的情緒變化;護理時要語氣和藹,操作輕柔,給患兒帶來親切感。
1.4 療效判定:痊愈:臨床各癥狀均恢復正常;顯效:臨床各癥狀基本消失;有效:臨床各癥狀明顯有效;無效:臨床各癥狀無明顯有效甚至惡化[3]。同時觀察兩組并發癥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本研究采用SPSS 18.0軟件,應用秩和檢驗與χ2檢驗等方法對獲得的臨床療效與并發癥數據進行了統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經過治療后,治療組60例痊愈40例,顯效15例,有效5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60例痊愈20例,顯效20例,有效1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83.3%,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
2.2 并發癥情況:對照組出現惡心、嘔吐2例,神經系統異常1例,皮膚反應2例;治療組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治療組的并發癥發生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我們知道,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治療目標是防止病情進展,緩解癥狀,防治合并癥,防治急性發作以及降低病死率。一旦癥狀得到控制,不應該立即減少治療,要積極加強護理[4]。同時呼吸道感染小兒造血及免疫系統受到嚴重抑制,粒細胞減少,導致機體抵抗力急劇下降,易造成各種并發癥。另外治療藥物使胃黏膜淤血、食欲不振、營養吸收障礙,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患兒機體免疫功能低下[5]。同時小兒的恐懼、緊張、焦慮、悲觀心理,可使內分泌功能下降,機體免疫力下降,易合并感染。
我們認為在護理中,一些患兒與家長容易產生焦慮、悲觀等情緒變化。同時,治療引起的各種不適致睡眠不良,更易使患兒的情緒低落,對進一步治療失去信心。這不僅增加了小兒的痛苦,增加治療費用。我們給與患兒及時的心理疏導,勸其放松情緒,正確看待治療所帶來的不良并發癥,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在護理患兒時,患兒的陪伴起了重要作用。與陪伴患兒談心,了解患兒的心理感受,以爭取患兒與家長的信任和配合,為下一步的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出現惡心、嘔吐2例,神經系統異常1例,皮膚反應2例;治療組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治療組的并發癥發生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總之,心理護理能有效提高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陳育智.小兒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試行[J].中華兒科雜志,2010,42(2):100.
[2] 董 琳,周曉聰,黃志英.小兒呼吸道反復感染的病因、臨床特點及診斷思維[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3):143.
[3] 王大禮,周玉民.廣州社區上呼吸道感染認知行為調查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7):5.
良好的呼吸道的護理工作是預防開胸手術后肺部并發癥的一項重要的護理措施。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對59例胸外科手術患者的呼吸道進行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男24例,女15例,其中食道癌26例,賁門癌9例,肺癌2例。經治療后均痊愈出院。
2 術前教育及呼吸道護理
2.1 常規做心肺功能檢查
2.2 從患者交談中可以看出,對疾病的恐懼,也流露出求生的欲望。患者精神往往高度緊張,害怕活動,不愿與人溝通。針對不同心態的患者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
2.3 教育吸煙患者術前絕對戒煙,因吸煙會使術后痰的粘稠難以咳出,增加呼吸道并發癥的發生。
2.4 加強口腔護理 術前術后應加強口腔護理。堅持早晚刷牙,飯后漱口。預防口腔呼吸道感染。
2.5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術后咳痰的重要性,說明手術和麻醉引起的呼吸反應。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不活動時呼吸的影響。使患者認識到進行呼吸鍛煉的重要性。
2.5.1 深呼吸運動:指導患者作腹式呼吸,用鼻吸氣時腹部緩緩膨隆,稍憋氣后縮唇慢慢呼氣,反復數次,上下午各堅持15分鐘。可增加肺活量,提高血氧飽和度。
2.5.2 避免感冒,以減少呼吸道分泌物。
3 術后呼吸道護理
3.1 麻醉未清醒時予平臥位,并將頭偏向一側。麻醉完全清醒后即予半臥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
3.2 病人返回病房后立即給予心電監護,嚴密觀察T、P、BP、SPO?,是否呼吸困難,末梢發鉗、低氧等情況。
3.3 常規鼻導管吸氧,以維持有效的呼吸功能,氧流量每分鐘2―3L,術后持續吸氧2―3d。
3.4 遵醫囑按時給予霧化吸入,筆者所在科室采用氨溴索30mg加α -糜蛋白酶溶于0.1%氯化鈉注射液20ml中,每日2次,每次20min。霧量不宜過大,以免發生煙霧窒息。指導患者用口吸氣,用鼻呼氣。
3.5 協助患者咳嗽,排痰。由于術后呼吸道水腫。分泌物增加,患者咳嗽無力,分泌物易儲留在呼吸道。每2h協助患者坐起,一手按壓患者術側胸部,另一手呈杯狀由下到上,由邊緣到中間,有節律的叩擊患者背部,同時囑患者深吸氣后屏氣,咳嗽再呼氣,或用手指在患者頸部按壓氣管或刺激氣管引起咳嗽反射。使呼吸道分泌物隨咳嗽而排出。上述痰液不能咳出者。可采取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
3.6 心理護理 :各種心理變化過程都容易影響患者手術后的恢復。通過整體護理,我們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使他們保持平靜而樂觀的情緒,消除其焦慮緊張心情,增強信心以便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共同度過手術關。
3.7 疼痛的護理: 開胸術是各類外科手術后切口最為疼痛的手術之一。它除了其他外科手術引起的切口創傷,肌肉韌帶拉傷外,還有較一般引流管粗且硬的胸腔引流管,隨著呼吸持續刺激著胸膜。因此術后疼痛治療顯得尤為必要。筆者所在科室使用鎮痛泵陣痛,取得了較好的止痛效果。
3.8 鼓勵患者早期活動,早期活動可預防墜積性肺炎及下肢靜脈血栓并發癥。一般術后第2天可下床活動。活動時防止引流瓶脫落,保持引流瓶位置低于膝下,活動時要有專人陪護。注意觀察面色、脈搏、呼吸變化,如出現出冷汗,面色蒼白等虛脫現象后立即停止活動,活動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
3.9 保持病房空氣新鮮,減少探視,防止交叉感染。
小結
關鍵詞:護理干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內科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尤其是季節發生變化時發病率較高。臨床治療主要是給予抗炎、抗病毒、對癥治療及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該病發病率高,多數患者是由病毒引起的,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發熱、咽喉疼痛、乏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1]。臨床如何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預防并發癥是當前研究的重點。大量的臨床研究提示,針對性護理干預,可促進疾病的康復,預防并發癥。本文作者結合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療10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臨床資料,探討護理干預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療10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2例患者。觀察組52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23~56歲,平均年齡(31.45±5.21)歲,病程(14.56±2.71)h,體溫(36.28±3.52)℃。對照組52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24~58歲,平均年齡(31.76±4.81)歲,病程(13.98±2.65)h,體溫(36.42±3.16)℃。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溫等基礎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保持病患環境舒適,溫濕度適宜,遵醫囑給藥,并依據患者病情給予隔離[2]。
1.2.2觀察組
1.2.2.1 環境護理 為患者創造舒適的就醫環境,保持病房空氣流通,定期進行消毒處理。
1.2.2.2心理護理 由于發熱可能會使患者差生厭煩情緒,加之部分患者就診不及時延誤病情,可能出現并發癥,護理人員應耐心解釋、溝通,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并消除患者顧慮,最大化減輕或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提高臨床治療和護理配合度。
1.2.2.3病情觀察 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體溫,特別是注意觀察有無并發癥發生。若患者體溫持續升高,咳嗽加重,提示患者可能并發下呼吸道感染。若發熱、頭痛,并伴有膿性鼻涕,提示可能并發鼻竇炎。若出現水腫、血尿、高血壓等表現,提示并發腎小球腎炎,應及時報告醫生,并給予有效處理[3]。
1.2.2.4對癥護理 對于高熱患者應給予物理降溫,必要時給予藥物降溫;指導患者勤更換衣物,保持皮膚干燥和清潔;進食后指導患者進行口腔護理,以免發生口腔感染。
1.2.2.5飲食護理 告知患者進食食物宜清淡、易消化,并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補充機體所需的熱量。同時每天保持攝入足夠的水分。
1.2.2.6用藥護理 遵醫囑按時、按量給藥,告知患者服藥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對于應用抗生素的患者,要密切觀察有無遲發性過敏反應。應用降熱藥者,應避免大量出汗,以免造成虛脫。
1.2.2.7健康指導 告知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盡量避免與感冒患者接觸,注意增減衣物,以免受涼。同時要堅持適度的運動,以提高自身體質,防止呼吸道感染的發生。
1.3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體溫恢復;顯效:體溫基本恢復,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有效:體溫有所降低,癥狀和體征有所好轉。無效:體溫、癥狀以及體征無變化,甚至有加重的趨勢[4]。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相對數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臨床治療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o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臨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臨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環境的變化和耐藥性菌的繁殖,臨床感染發生率呈上升趨勢。臨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對癥治療,但是治療過程中容易造成感染反復,增加患者的痛苦,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臨床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過程中給予有效地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5]。
針對性護理干預,以患者為中心,針對患者的病情給予相應的護理,并且從心里護理、飲食護理、并發癥護理等多方面進行干預,提高了臨床治療和護理依從性,促進了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同時有效地預防了并發癥的發生,促進了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張男男,仲衛靜,夏明瑩,等.淺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護理干預[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02):171-172.
[2]趙延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護理與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9(8):359.
[3]張麗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護理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9):3331-3332.
吉林省腫瘤醫院 吉林省長春市 130012
【摘 要】目的:探討胸外科重癥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恢復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顧分析胸外科重癥患者共八百例,探討其術后呼吸功能恢復的臨床護理措施;結果:八百例胸外科重癥病患術后呼吸功能均得到較為有效的恢復,無病例死亡,其中伴有并發癥的十一例,呼吸功能恢復效果同樣良好。結論:精心護理且積極訓練術后呼吸功能對胸外重癥術后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復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胸外科;重癥護理;呼吸功能
胸外科重癥手術病人由于本身疾病嚴重性的影響,加之麻醉和手術過程可能造成的創傷,造成呼吸功能不可避免地下降,使得病人不能進行有效的深呼吸和咳嗽排痰,引流部位的疼痛會加重呼吸功能的影響。圍手術期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呼吸功能鍛煉與恢復,非常容易造成胸外重癥術后患者發生肺部感染、胸腔積液和肺不張等呼吸道并發癥,從而導致手術成功率降低。積極進行呼吸功能鍛煉能夠有效改善病人術后呼吸功能。
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09 至14 年胸外科重癥手術患者八百例。年齡在10 歲至85 歲間分布,平均48 歲, 血氣胸90 人, 食管癌患者382 人,胸外傷 68 人,肺癌260 人,胸腔閉式引流管留置時間平均在5 天左右,住院16 天。八百例手術中無死亡病患,有并發癥者10 人,占手術例數的 1% 左右,肺水腫、心衰患者7 人,呼吸衰竭 3 人,常規正確治療以后,均健康出院。無病例感染。
2 方法
2.1 監測生命體征
囑患者取平臥位,頭部偏向一側從而保證呼吸道暢通。注意觀測病患心率、呼吸變化、血氧飽和度、發紺及是否有呼吸困難等,隔十五分鐘進行一次生命體征的測量記錄,待病情穩定后延長至1 到2 個小時測量一次。
2.2 護理呼吸道
著重對待呼吸道護理,積極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證呼吸道暢通,是防止胸部術后并發癥尤其是肺部感染發生的關鍵步驟。囑患者取正確臥位,學習深呼吸及有效咳痰的方法,從而易于咳痰和引流。積極的胸腔閉式引流對手術成功率及防止術后并發癥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3 呼吸功能鍛煉
系統地呼吸功能鍛煉是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手術成功率的重要保證。呼吸功能鍛煉臨床護理路徑見表 1:
3 結論
本文通過對八百例胸外科手術術后呼吸功能恢復的護理實踐,可以看到胸外科手術后護理工作在患者呼吸功能恢復至健康水平中的作用極為重要,護理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手術的治愈率。這就需要參護人員更為熟練地掌握術后呼吸功能鍛煉及恢復的主要要求,嚴謹細致的對待工作,完全按護理操作常規進行護理,積極防止由于護理不當引發的并發癥,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盡早發現并妥善處理并發癥,積極配合主治大夫進行處理,減少其發生率,提高疾病治愈率。
4 討論
胸外科手術尤其是重癥術后因為創傷較大、麻醉較長時間、術中損傷等影響,會導致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能出現潴留,術后疼痛會影響咳痰,從而易于發生呼吸道感染、肺不張等相關并發癥。如果癥狀較輕,會影響呼吸功能恢復,重者可能會危及生命。為了促進病患在重癥術后及早恢復呼吸功能,使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并提高疾病治愈率,護理人員應熟悉掌握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呼吸功能障礙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及相關護理要點,依據不同患者的不同情況,設定詳細的呼吸功能鍛煉和恢復護理計劃,并且要嚴格按照護理操作規程進行護理工作,通過較好的護理服務,協助患者及早的恢復正常呼吸功能,有效降低胸科手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通訊作者:鄭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