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任務型教學法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任務教學法;Photoshop;理論與操作的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4)11-0041-03
一、在中職學校的應用軟件教學中采用任務教學法的合理性
現在就讀于中職學校的學生基本都是文化理論課成績不太理想、考不上高中或者是上大學無望的學生,他們對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積極性。他們在小學、初中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傳統教學法進行學習,所以,對于在教室中進行的以教師為中心、基于課本、灌輸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法有一定的抵觸情緒。但他們思維活躍、天性好動,又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筆者在教學中發現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任務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基于任務、交流應用、學習技能為主的教學形式。任務教學法,也叫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實用主義作為教育理論基礎而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從做中學”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即學即用,能夠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出既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技能,又有一定理論基礎的高素質人才,且當前的就業市場對職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用“任務教學法”便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好技能。任務驅動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是通過從淺顯的實例入手,帶動理論的學習以提高應用軟件的操作技能。每完成一個“任務”,學生就會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
基于以上情況,筆者在平時的Photoshop、CorelDraw、Flash等應用軟件的教學中盡量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任務驅動式教學過程
筆者在學校主要擔任Photoshop、CorelDraw、Flash等應用軟件課程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盡量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將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創設情境――確定任務――探究任務――評價任務。
(一)創設情境
創設與當前學習課題相關的、盡量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 “任務”進入學習環境。生動直觀的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聯想,喚起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憶,從而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相當于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導入環節。
(二)確定任務
教師通過情境引入并分解任務,將任務分配到各小組,給學生介紹任務的要求和實施任務的步驟,提示完成任務所需的理論知識。這相當于傳統教學過程中的講授環節。
(三)探究任務
各組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由組長主持,分別進行探究、執行任務等學習活動。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巡視并有針對性地提問、輔導。探究完成后向教師和同學匯報并展示任務完成的情況。這相當于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環節。
(四)評價任務
先由學生分析、補充其他小組探究任務的正確性、完整性情況,再由教師對各組執行任務的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以形成理論的系統性和操作的技巧性。這相當于傳統教學中的課堂小結環節。
三、在《廣告設計 Photoshop》應用軟件課程教學中實施任務教學法案例
Photoshop、CorelDraw、Flash等應用軟件是我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熟練掌握這類軟件的操作技能是將來良好就業的基礎。下面以《廣告設計 Photoshop》(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的《路徑的應用》教學為例介紹一下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具體過程。
(一)課題分析
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既復習了第二章基本工具的應用、第三章圖層的應用,又為第五章特殊藝術效果的制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1)掌握創建路徑的操作方法 (重點、難點);(2)掌握描繪路徑的操作方法 (重點);(3)利用路徑輸入文本; (4)靈活運用路徑的相關知識,制作精美圖片;(5)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6)開拓學生思維創作能力;(7)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教法:任務驅動法。
學法:自主探究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通過大屏幕展示有代表性的廣告圖片(如圖1),以第四張圖為例明確提出學習任務。
圖1
2.確定任務
根據效果圖與學生共同以第四張圖為重點,對圖片進行分析討論,將任務進行分解以降低難度、增強學生信心。先提出四個任務,再將這四個任務分配到四個小組,并對各任務要點進行提示。
任務一:繪制輕紗(如圖2)
提示:(1)使用鋼筆工具繪制曲線路徑;(2)使用設置好的前景色用畫筆工具在新建的圖層上沿路徑繪制線條;(3)隱藏路徑。
圖2
任務二:繪制棋盤路(如圖3)
提示:(1)繪制曲線路徑;(2)利用前景色描邊路徑;(3)利用文字輸入工具輸入相應文字。
圖3
任務三:輸入文字 (如圖4)
提示:(1)繪制路徑;(2)使用工具箱中的直排文字工具,然后移動鼠標到路徑上,沿路徑輸入文字即可。
圖4
任務四:背景制作(如圖5)
提示:(1)用網絡搜索圖片;(2)對圖片進行裁剪、編輯;(3)填充顏色、輸入文字部分。
圖5
3.探究任務
巡視檢查學生的操作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問、個別指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充分發揚小組合作的團隊精神,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鍛煉動手操作能力,把理論用于實踐,以掌握創建路徑的操作方法。
4.評價任務
學生互評,教師和學生共同歸納總結并進行板書,實現學生由學知識到學能力的轉變,以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最后布置開放性的作業,這樣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創作能力,發揚個性。
四、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應用中要注意的問題
(一)學生的分組
要考慮到對不同性格、能力的學生進行搭配,以便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協作。各組組長由組內的成員輪流擔任,以充分培養、提高每位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的分組每學期應調整一至二次,以適應學生的變化和成長。
(二)任務的設計
要與教學目標緊密聯系,應具有連貫性和可操作性對教材要有較高的把握能力,否則,設計的任務就缺乏完整性和針對性,這樣會降低學生自主探究任務的目的性,降低理論與操作一體化教學的效果。
(三)任務的分解與下達
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任務的難易、趣味程度安排給不同的小組,否則,有的學生會認為任務沒有挑戰性而失去興趣;有的學生認為任務太難會產生挫敗心理而失去信心。要讓不同學情的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和滿足。
(四)避免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形式化和簡單化
任務教學法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但不能把教學目標直接簡化為任務。
五、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1)每個班級的分組一般不超過5個,每小組一般不超過8人,當班級人數較多時,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效果和優勢就很難體現。
(2)任務驅動教學法需要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在教學設施不完備的教室難以實施。
(3)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使教師的備課量大增,對師資力量不足的學校難以實施。
(4)任務驅動教學法過分強調教學過程的流暢性,對有些知識點很難適用。
六、結束語
實際上,任務教學法是吸收了多種教學法的優點而形成的,它既具“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特點,也具有討論式教學法的活躍性和講授式教學法的嚴肅性,任務教學法與其它的教學法并不排斥,采用任務教學法并不是對原有教學法的拋棄,而是發展和發楊。在計算機應用軟件類的教學中采用任務教學法,能夠很方便地實現理論與操作的一體化教學,能夠快速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 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出版社,2003.
[3] 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
大學出版社,2009.
[4] 李貞權.論合作型師生關系[J].成才之路,2009,(13).
[5] 陳順剛.對職業技術教育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J].職業教
育研究,2011,(3).
[6]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
〔2002〕16號).
[7]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的精神(國發〔2005〕35
關鍵詞:中青年學者;科研方法;科研團隊;外語教師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35-0091-05
為推動我國高校外語院系科研工作建設及骨干教師、學者培養,促進外語院系在科研管理、科研立項、學術創新及成果等方面的交流,《中國外語》編輯部和浙江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于2012年5月11日至14日在杭州聯合召開“第六屆中國外語中青年學者科研方法研討會暨科研寫作高級研修班”。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長、《中國外語》雜志社社長劉援,《中國外語》雜志社主編黃國文、浙江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劉紹龍教授和來自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近200名外語界知名專家、學者在西子湖畔進行了為期2天的交流與研討。
一、研討會的主題及其概況
“中國外語中青年學者科研方法研討會”是由《中國外語》編輯部和有關高校針對當前外語學科科研現狀和實際需要,共同主辦的聚焦外語院系科研工作及外語教師科研水平提升的全國性的專題學術研討會,迄今已成功舉辦了六屆,已有來自全國各省市區的1700余位代表參與研討活動,受到了全國廣大外語院系負責人及學科骨干教師的歡迎。
本屆研討會以“外語教師發展與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為主題,主要探討國家重點規劃與語言學科科研選題立項申報、外語教師發展與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外語語言學科領域發展的新趨勢及學刊選題評判、科研寫作與學術規范等議題。研討會期間,《中國外語》雜志社主編黃國文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劉援副社長、浙江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劉紹龍教授、浙江大學何蓮珍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王立非教授等5名專家先后作了專題報告。
二、研討會的學術交流情況
1. 有關學科定位及發展、人才培養趨勢及其學刊選題的標準的探討
研討會首先由中山大學翻譯學院院長、《中國外語》主編黃國文教授做題為“外語語言學科領域發展趨勢及學刊選題評判”的報告。黃教授首先探討了外語學科的定位,他指出,近年,我國很多新興外語學科如“商務英語”、“語料庫語言學(corpus linguistics)”、“語料庫翻譯學(corpus translation studies)”等,學科定位尚不明確,很有必要從理論和實踐對此類問題進行探討。同時,外語教師必須明確作為“工具”的外語和作為“專業”的外語的差異,區分外語基礎知識和外語專業理論在人才培養中的不同地位。針對近年來英語專業出現的“通用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兩大發展趨勢,黃教授強調“英語”應始終放在主導地位,必須想盡辦法、不遺余力地打好學生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在此基礎上加強有關“專業”方面的知識,并且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黃教授歸納了外語專業教學的幾大范式(paradigm),提出以“文(學)”帶“語(言)”、亦“文”亦“語”、以“語言技能”擠“亦‘文’亦‘語’”、非“文”非“語”(“復合型”)、以“文(化)”代“文(學)”、“文”——“語”——“翻譯”三足鼎立六大范式。黃教授還分析了近年語言學學科發展的新趨勢,指出中國形式語言學(formal linguistics)的發展在國際上相對較為落后,同時介紹了近年比較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界面研究(interface studies)”的發展。鑒于界面研究側重語言學不同學科、不同方法論的融合,黃教授勉勵不同方向的學者應相互支持和鼓勵,同時做到“術業有專攻”、“學者不可無宗主,但不可有門戶”。最后,作為《中國外語》的主編,黃教授介紹了學刊選題的標準,提出學術性、科學性、原創性、前瞻性、引領性五大標準,并要求年青學者在投稿時重點考慮選題、論文結構、表述、論文的結構框架、參考文獻、寫作規范等問題。這一報告,既高瞻遠矚地分析了外語學科的地位、語言學學科的發展歷程,又對青年學者做科研道出了很多經驗之談,發人深省。
2. 有關“體驗式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探討
《中國外語》雜志社社長劉援以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體驗式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為例,做了題為“發揮團隊優勢,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取得課題研究的成功”的報告。該課題于2005年申報,2006年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批準立項“體驗式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年,由于課題研究與應用逐步拓展到其它語種和國際漢語,獲準更名為“體驗式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劉社長提到,當代外語教學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家對專業型、復合型外語人才需求大增,而我國的外語教學模式還相對落后;另一方面,外語教學對象面臨由80后到90后、00后的轉變,生源變化帶來群體性的學習態度、學習風格、心理耐受力等諸多改變。正是針對這一外語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選題,才獲得成功立項。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團隊合作發揮了關鍵優勢,自2006年課題正式立項,以資深教授、專家為核心,來自近百所學校約500名骨干教師所組成的團隊對課題進行了多視角、多維度的研究,既在創新中實現了外語教學理論的突破,又在產學研的互動中收獲了豐碩的實踐成果。劉社長認為,對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選題,需緊密依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并堅持面向教學實際。課題實施過程中,要善于構建和發揮科研團隊的作用,并始終以科學態度和質疑精神進行理論思考,青年學者尤其需要拓寬專業視野進行跨界思考。
3. 有關外語科研團隊建設的探討
浙江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二語習得領域杰出學者劉紹龍教授從管理視角探討了外語科研團隊的建設。通過分析傳統“個體”研究模式與當下興起的“群體”(團隊)研究模式的特征,劉教授指出,雖然長期以來個人單打獨斗搞科研已成定勢,然而一些一流外語院校如廣外、上外和安徽理工大學等綜合性大學,已經開始采取建立科研團隊的做法,他更指出基于“項目”的團隊研究具有規模性、系統性、規劃性的優勢。劉紹龍以浙江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自2009年醞釀科研團隊建設到實施的過程為例,說明外語科研團隊建設必須兼顧選拔公平性、選題規模性、任務分解性、操作協作性、利益公平性、評估科學性、投入靜/動性、宣傳必要性問題。就工科院校的外語學院來說,特別難解決的是利益的公平性、投入靜/動性兩大難題。首先,外語學科在工科院校屬于邊緣學科、服務型學科,學校經費投入本來就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外語學科只能自謀發展、發掘內部資源,如何使有限的經費獲得最大效能,實現學科發展和教師發展的共贏,是外語院校領導必須長期思考的問題。同時,外語學科項目不像工科項目容易分解、細化,在考慮利益分配時很難兼顧團隊總負責人與子課題負責人之間的利益公平分配、子項目負責人之間的利益公平分配、子項目負責人與參與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在這方面,實踐者必須摸著石頭過河,如何建立一個長效、科學、可持續發展機制,是所有管理者必須認真探討的一個問題。同時,在經費投入方面,“常規”(或“保底”)資金投入和基于評估結果的資金動態“追加”投入如何分配也需要平衡。保底投入少,難以保證團隊青年教師的個人發展效果;保底投入多,又無法對科研團隊形成有效制約,實現大項目、大成果的規模化、持續性產出。另外,劉紹龍教授還介紹了浙工大外國語學院建立“青年教師導師制”平臺來培養、發展青年教師的做法,對于只有初級、中級職稱的青年教師,通過雙向選擇建立“一對多”指導模式,采用導讀、面談、工作坊等形式,由教授指導青年教師發表科研論文、申報項目、攻讀學位,在3~5年內獲得副高級職稱。筆者認為,這一做法對于全國外語類院校都有借鑒意義,與會青年學者也紛紛表示迫切需要有學科帶頭人幫助他們突破發展瓶頸,因此在會后與劉紹龍教授就“青年教師導師制”具體實施辦法進行了長時間討論。
4. 有關青年教師科研平臺的探討
浙江大學外語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何蓮珍教授的報告題為《開放·分享·合作——浙大應用語言學研究所青年平臺介紹》。她首先介紹了浙大外語學院發展的三大原則:①錯位發展,即別人已經做過的課題或別人已經發展很完善的學科不再重復。②跨學科研究。外語學院的發展需依托浙大作為綜合性大學的優勢,依托浙大已有的全國范圍內最齊全的學科門類,打造外語學科特色。③利用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最終落實為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據此,浙大外語學院提出三大舉措:①凝練方向——凝練學科隊伍,申報各類課題。②積聚力量——根據浙大外語學院一級、二級學科點,確定英語語言學(特別是黑人文學、男性文學、女性文學等特色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計量語言學、話語研究、語料庫語言學、外語教學與外語評估)兩大發展方向和下屬12個研究所。③特色發展——實現跨學科發展。同時針對外語學院青年教師多、學歷層次低的普遍現狀,浙大外語學院搭建了青年教師科研平臺,在平臺搭建、推進方面,也提出了很多獨具特色的理念和獨樹一幟的做法。該院青年平臺的最終目的是促進青年教師學術成長,理念是“開放、分享、合作”。“開放”即提供開放寬松的交流平臺,“合作”即進行坦承廣泛的討論,互相啟發,理清思路,“分享”即發掘資源、共享資源。在平臺推進方面,由青年平臺負責人定期用公共郵件信息,布置seminar時間、主題,并根據研討活動效果調整活動主題、方式,表1簡要描述了其活動推進方式:
浙大外語學院青年平臺在學校和學院層面也獲得積極支持。學校層面,實施1311人才計劃,計劃資助1000名有潛力的青年教師(即浙大“青年求是學者”),資助經費5萬,連續資助4年。學院層面的支持也是多元的,包括:①學院出資定期送青年教師出國進修。②實施“教授領航”計劃,每位教授帶兩名45歲以下未取得副高職稱或未取得博士學位的教師,進行一對一的指導。③學院下屬研究所指導青年教師進行貫穿全年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申報,通過開題答辯——修改題目——提交課題論證報告——邀請國家社科基金評委評審、論證——定稿提交——獲得審批這一連貫流程,確保國家級課題的高命中率。筆者認為,浙大外語學院青年平臺與浙江工業大學外語學院科研團隊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處,前者的優勢也十分明顯,表現在:①浙大青年平臺搭建的理念更加人性化,即樂于分享、積極配合、開放通融。②平臺的構建更加多元化,表現在梯隊多元化(青年教師,博士生,學術顧問)、學科背景多元、交流活動多元、支持多元,這與浙大外語學院早年就著手這項工作不無關系。
5. 有關語言學研究的熱點、趨勢、方法與工具的探討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院長王立非教授的報告題目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立項熱點、趨勢及研究方法案例分析”。首先,王教授用定量方法研究了“十一五”期間國家社科基金外國語言學立項的現狀、特點和趨勢及立項的熱點變化,研究結果如下:①2006~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外國語言學立項除重大項目只有1項,重點項目、青年項目、一般項目均具有較大幅增長。②2006~2011年外國語言學立項最多的學科依次為外語教學、翻譯學、語言本體研究、對比語言學、語料庫和計算語言學,這一結果否定了外語教師認為外語教學不受重視、難立項的偏見。③就熱點分布來說,2006~2011年持續獲得立項的學科為二語習得、語料庫交叉研究、教學法、詞匯學、語用學、漢外句法對比、專人或專書翻譯,這也反映了這些領域的研究活躍、國家重視程度較高。④立項較少的領域有基礎外語教學(即中小學外語教學)、ESP、翻譯(如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師資培養、翻譯測試)、跨文化交際,立項少的原因主要是在于研究方法匱乏、課題設計不合理、研究理論薄弱,立項少也說明青年學者只要持續、深入地思考,在這些領域仍可大有作為。
同時,王教授對過去十年國際四大二語習得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Language Learning、TESOL、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806篇學術論文進行語料庫分析,得出如下結論:①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學習者內部因素、學習者外部因素、課堂教學、學習內容、學習者語言(中介語)五大領域。②從研究方法來看,實驗研究仍占主導地位,交叉性研究不斷出現,基于語料庫的二語習得研究作為一種定量研究的新形式開始大量出現,話語分析方法作為話語分析與二語習得的交叉研究開始受到研究者的重視。他還介紹了一系列計算機輔助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工具,包括語料庫工具軟件WordSmith、詞匯研究工具Range、語音語調研究工具PRATT、聽力閱讀研究工具DMDX、翻譯研究工具PARACONC、多模態研究工具ELAN、多變量研究工具AMOS5。他要求青年學者經常閱讀CSSCI外文期刊,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界》、《外語電化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中國外語》、《現代外語》,以及西文期刊論文全文數據庫EBSCO、ELSIVER、PROGQUEST、SPRINGER。王教授還特別提到對商務英語感興趣的青年學者可以關注網上數據庫,如British National Corpus、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Business Letters Corpus、Corpus of Spoken Professional American English、Wall Street Journal-based CSR Corpus等,以及國際商務英語學術期刊如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Global Business Languages、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他還提到,商務外語跨學科研究可以將語言學、交際學、機構研究、批評分析、社會學、文化研究、歷史學、新聞學、外交學、經濟學、管理等理論應用到商務外語研究中,研究方法也可以綜合修辭分析法、機構話語分析法、民族方法學(ethnomethodology)、語料庫方法、批評分析法、交際媒介法、談判研究法、多模態分析法、語用學方法等,青年學者可開展研究的課題包括Business Socialization、Business Discourse、Business Identity、Business Pragmatics,等等。
6. 其它研討情況
大會除專家主題報告外,還安排了分組討論。討論分為四個小組,討論主題分別是“國家規劃、課題立項及申報”、“語言學研究領域的新趨勢”、“外語院系科研管理及創新團隊建設交流”、“應用語言學研究及學術規范”。討論完畢后,小組代表分別做專題發言。軍械工程學院外訓系杜夕玲老師提到青年外語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困惑,包括外語學科在理工科類院校的邊緣化;學生評教對教師教學行為評判的科學性;外語青年教師的教學任務重,無暇分身科研;青年教師缺乏學術帶頭人,外語團隊無法啟動等問題。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辛志英教授總結了功能語言學研究的一些熱點問題,如三大元功能,橫組合與縱聚合、及物性系統、銜接與連貫等的問題,還談到功能語言學與認知語言學的差別。功能語言學從社會的角度,從大腦外部研究語言的使用,而認知學科則從大腦的內部研究語言的生成。她特別談到外語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很多的語言使用和習得的現象,如學生的語言輸出錯誤等,都是科研的第一手素材,也是得天獨厚的機遇,外語教師缺乏的不是實踐經驗與感知,缺乏的是用理論解釋現象及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能力。
大會由劉紹龍教授做總結發言,他借用《中國外語》雜志社劉援社長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體驗式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所倡導的外語學習“參與——體驗——共鳴”的先進理念,告訴青年學者要在學術水平及科研能力上有所提升,首先必須積極參與各類學術交流活動,通過交流討論獲得認知體驗,從而達到思想上的共鳴升華。此外,青年學者要提升科研方法和寫作水平,兼顧本學科探究與跨學科融合,將科研工作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外語科研要以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為導向。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夏初的西湖,水光瀲滟,荷花艷絕。杭州城內浙江工業大學的禮堂里,外語界的專家學者和中青年教師就外語學科的發展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筆者相信,在《中國外語》和其它院校、科研機構的鼎力支持下,此類研討會的舉行必將推動我國外語領域研究的深入發展,中青年學者定會繼續提高科研水平,中國外語研究必將后繼有人。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學習和解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07).
[2]劉援.讓英語語言能力在“體驗”中升華[J].中國大學教學,2003,(07).
[3]劉援.體驗式外語教學的實踐與理論探索[J].中國外語,2011,(05).
[4]王立非,江進林.“十一五”期間國家社科基金外國語言學立項熱點及分布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