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英語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小學 英語教學 教學實踐
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關于教學的研究和實踐表明,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教學應該貫穿于學生成長的每個時期。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階段進行英語教學,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丟棄傳統的教學手段,科學掌握和實行適應新時期英語教學和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本文就小學英語教學進行詳細的研究和分析,為我國小學英語教學的開展提供借鑒。
1注重興趣培養,抓好入門開端
“每一個年輕的心靈中,都存放著渴望知識、求知好學的火藥”。火藥便是我們常說的興趣,能不能點燃這火藥,就成為了教學過程中一個關鍵的因素。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學習動力,一個人一旦對某事或者是某物產生興趣之后,就會主動去探索、去實踐、去學習。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對于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引發,為學生學習英語抓好開端。
1.1把握學生語言特點、順應學生身心發展
一般來說,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大概在6-7歲左右,這一時期的學生好奇、好動、好問、好勝,同時他們具有很強的語言天賦和模仿的能力。由于這一時期的學生還沒有形成很強烈的自我意識,羞恥感也比較弱,所以他們不害怕出錯、敢于嘗試新鮮的事物和學習心的東西。
1.2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
小學生盡管好學好問,但是缺乏足夠的耐心,所以枯燥的教學內容會使他們產生厭倦的學習心理。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屬于入門教學,因此教學內容應該要豐富而且簡單,只有這樣才能夠符合學生學習心理,讓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置身于英語學習環境中,克服小學生坐不住的問題。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也是很必要的。
2緊扣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
學習的目的是應用于實踐中,做到學以致用。在新課改中,更加提倡情境創設在教學中的重要性,通過真實、有趣的情境創設來形成開放的教學環境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氛圍。所以,我們在日常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應該要創設有助于學生開展學習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從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引導他們操作、推理、交流,盡可能地將課程所學內容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進而逐步地培養起他們的英語語感,養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的好習慣。研究表明,情境的創設主要是借助實物、圖片、多媒體、模擬表演、語境描述等來創設情景的。所以,在小學生英語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科學合理的創設問題情境,使得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實效性更強,學生掌握也更加的快速和牢固。
3明確教學步驟,層層逐級推進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太急或者是太懈怠都不利于學習的進行。對于小學英語的教學更是如此。在教學中應該要明確教學的步驟,層層逐級推進,把握好教學深度,為學生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由于剛接觸到英語,所以還處于英語教學的啟蒙階段。在這個時期,教學應該要結合新課改要求和素質教育需求,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的培養。重點要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要從簡單的ABC字母學起,讓學生結合生活多看、多說、多讀、多用,在生活中學習英語、在W習中感受生活。而三四年級的學生,開始具備了一定的語感,語感是英語學習很重要的方面。在學生掌握了詞匯和音標之后,語法教學便開始進行了。句子就是詞匯按照一定的規則排列起來的。所以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英語教學應該以語法教學為主,適當提高教學的難度,深入地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
4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
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應該要提倡重參與、重實踐、重創造和重體驗。首先,教學設計應該要更加的貼近生活。教學語言要真實,內容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聽、說、讀、寫等教學活動,讓學生接觸豐富的語言材料,保證輸入量,培養學生的語感。而且可以借助大量的影像資料,引導學生觀摩,培養他們正確的發音和良好的拼寫習慣。其次是要注重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生動活潑,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情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英語交流機會,布置多種多樣的練習內容,做到手、口、腦、耳等綜合練習。最后是活動的設計要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完成具體活動來進行英語的學習,讓他們為了特定的目的去進行特定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實現知識的積累和經驗的養成。
5培養綜合素質,銜接進階學習
小學英語教學屬于入門教學,其目的是更好的英語進階學習。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做好英語進階學習的銜接。首先是態度的培養。小學英語學習態度培養要以激勵和引導為主,讓他們樹立學習興趣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是思維的培養。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思維培養要堅持學生主體、教學主導的策略,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培養和鼓勵他們的探索精神、主動探索能力,從而養成他們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英語學習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掌握和理解所學內容的層面上,而是要讓他們學以致用,進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和培養他們的探知能力。
參考文獻
(一)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提升
英語教師的自身專業素養,加強中小學教師互相交流的機會,使雙方能夠了解對方的教學理念,近而達到教學目標及教學理念的銜接。英語教師對學生學習語言有很強的示范作用,良好的專業素養對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學生如何透徹地理解英語,教師是重要的媒介之一。英語教師有義務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用標準流暢的語言來發音,為學生做好示范作用。而增加中小學教師的互相了解,有利于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也能在教學法和教學相關議題上有更多的交集,相互交流中小學英語教學信息,明確中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規律,明確中小學英語在“聽、說、讀、寫”方面的異同處,使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自然過渡。
(二)教學方法的銜接
1.無論是小學中學,都堅持用英語教學
用英語教學,有利于學生對語言的口頭模仿,既符合小學生喜愛模仿的天性,又利于激發學生記英語的欲望。小學階段一開始學生可能不習慣或聽不懂教師用英語講課,但是教師一定要堅持用英語來教學,可以慢并多次重合,讓學生反復聽、反復感受,時間長了,學生會慢慢熟悉教師的上課用語,也就能融入英語學習氛圍中。從而激發學生口語練習的積極性。另外,合理地運用交際策略有助于學生口語練習。為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創設合理的交流環境,通過適當的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合理的語言表達思維。
2.精心設計口語交際活動
韓禮德(Hall-idays)從功能語法的角度分析語言,認為語言是一種“doing”的形式,而不是“knowing”的形式,也就是對語言來說,口語永遠是第一性的,口語交際的信息含量和重要程度是書面表達方式所不能取而代之的。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Freetalk或Dailytalk等活動,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朗讀英語文章,出謎語或簡單的askandanswer形式,給學生營造說英語的機會,說好英語的動力,提供自由表達的空間。英語口語的每一個活動都要有意義,有趣味性,而學生的注意力應集中在活動的內容上而不是形式上。在活動形式上可以采用pairwork和groupwork的形式。通過合作學習來激發學生的口語主動性,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提高學生口語表達的頻率
模仿和朗誦是練習口語的第一關,模仿磁帶或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模仿時先逐句模仿,嚴守磁帶里的語言語調,模仿時大大方方,口型到位,先慢后快,直到能用正常語速將句子說出來。有磁帶的先模仿,后朗讀,或在教師的指導下朗讀,在模仿朗讀之后,便可嘗試用自己的話組織復述,可以由簡入難,下一步就是背誦,基礎好的學生,可以背誦一些名篇著作,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背誦一些句型和表達方式,直到能夠用英語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4.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活動激發學生記英語的欲望
課內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活動使學生的口語交際得到持續的發展。學生通過活動的準備過程,表演過程的鍛煉,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口語交際能力。如利用學生愛參與愛競爭的特點,組織活動,如辯論賽,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組織一些英語晚會,讓學生處在英語語言的氛圍之中,并能豐富課外知識。又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課本劇。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在比賽過程中既聽又說,會話能力能夠得到很大提高。教師還可以通過黑板報、宣傳欄、手抄報等方面采取中英文對照的方式。亦可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設備的共享,通過經典電影,歌曲的賞析,讓學生耳濡目染地接觸英語,逐步形成英語語感來促進英語口語的學習。
二、總結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教學內容
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可以使小學生在輕松熟悉的生活氛圍中學習,降低傳統英語課堂學習的枯燥性,有利于小學生熟練地掌握英語學習內容,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學生活化不僅僅是英語課程教學大綱中的要求,也成為了切實提高教學成果,改善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要求。
教學內容生活化
發現小學生個人興趣愛好,融入教學內容中 將學生們的興趣愛好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可以最大程度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如,一般女生喜歡漂亮的芭比娃娃,男生喜歡威武的變形金剛。那么教師在教授I like……這個句型時,就可以將like后邊的內容代入學生們各自的興趣,使學生既掌握句型的基本用法,又可以學會更多的單詞。
關注小學生家庭生活,聯系教材提取教學內容 教師通過對學生家庭進行初步了解,可以提煉出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家庭生活素材作為英語教學內容的材料,這樣能提高學生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比如,在教授《My family》一課時,通過讓學生攜帶家人的照片或者手繪家人的畫像來向其他師生介紹自己的家庭,會獲得比傳統“滿堂灌”課堂更好的教學成果。
關心小學生校園生活,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起來 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充分利用好校園生活,在課堂教學內容上體現出校園生活特色,會使學生更有學習動力和代入感,減少學生對語言學習的排斥。比如,將學生在學校音樂課上學到的簡單的兒歌童謠改編成英語語言版,然后在教師教授《Sing a song》一課時,將改編好的歌曲教給學生們,增加英語學習內容的可接受度。
教學方法生活化
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小學英語教學情境 在小學英語學習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們深刻認識到英語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性,了解學習英語的實用性,可以帶動學生學習價值觀的端正。舉個例子,在教師講解《Happy New Year》一課時,為了創設一個生活化的真實性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買來一些烘托節日氣氛的拉花、彩帶、氣球來裝飾教室,然后給每位同學帶上節日的喜慶的帽子,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節日的歡慶,忘記課堂的嚴肅性,在歡快的氣氛中教師講解節日的問候語以及涉及到的句型和單詞。
利用生活實物作為教學道具 生活中的實物具有直觀性、視覺性,用來做教學道具,可以給學生直接的印象。學生通過將形象的實物與抽象的單詞對比,獲得更直接的記憶效果。比如在《Let’s make a fruit salad》一課中,教師通過各種水果的實物展示,將實物與單詞一一對應進行講解記憶,會收到較好的課堂效果。
生活游戲搬到課堂,寓教于樂 寓教于樂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將生活中的各種小游戲與小學英語教學結合起來,更好的實現了英語教學的生活化。比如將找朋友或丟手絹的小游戲與《My friends》一課聯系起來, 被找到的朋友或是被丟手絹的朋友要站起來為大家英語介紹自己或其他小朋友的特點愛好等。
鼓勵在生活中學習英語 生活中處處都有英語的影子,比如停車場、加油站、衣服銘牌、食品包裝等,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發現日程生活中的英語,積累自己的詞匯量,加深課堂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真正讓英語從課堂走進生活,從任務變成工具。
課外活動生活化
舉辦各式各樣的英語學習活動 為了加強英語生活化的效果,教師應當組織學生展開豐富的課外英語學習活動。例如舉辦比較緊張激烈的英語知識競賽,檢查學生英語學習的知識和能力;舉辦新穎有趣的英語配音大賽,發展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舉辦英語表演秀,可以表演英語小品、話劇、音樂劇等,提高英語交流溝通能力。利用精彩多樣的課余活動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延伸英語學習生活化的內涵。
布置學生寫英語日記 寫英語日記是鞏固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可以綜合以前學到的所有英語知識,構建英語學習系統框架。為了增加寫日記的過程的趣味性,日記可以加入學生自己的涂鴉、繪畫、摘抄,也可以做成手抄報形式、粘貼照片圖片等。
觀看英語電視節目 現在有很多節目針對少兒英語內容做出了版塊建設,為小學生通過觀看電視節目學習英語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師生溝通以及教師和家長的交流,鼓勵小學生觀看適合自己的英語節目,邊看邊學,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娛樂。
一、小學英語學困生成因分析
小學英語學困生的形成與其自身有很大的關系,下面我們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學習缺乏自信心
有些小學生由于在最開始學習英語時不夠認真,導致學習基礎比較差,逐漸成為班里的學困生。這些學生學習能力等各方面比較欠缺,長期背負著差生的包袱,極容易在心里形成自卑感。他們雖然也想通過努力來提高自己的成績,但由于方法不當等原因,學習成績難以得到明顯提高,最后便覺得自己再怎么學也無用。這種自卑的心理給學習帶來了消極的后果,導致他們在學習中缺乏信心,在這種情形下,他們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感覺,如此惡性循環,也就成為了學困生。
(二)學習目的不明確
一個人有了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但是很多小學生的學習目的并不明確,有些學生甚至沒有學習目的,加上年齡、心理等還不成熟,根本不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他們認為學習是為了教師,為了父母,父母和教師逼一下,他們就學一下,一直處于被動的學習中。在這種無明確的學習目的的情況下,他們是不可能學好英語的,沒有目的就沒有指引性,直接導致了學困生的形成。
(三)學習方法不正確
學習方法對學困生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很多學生在課前不認真預習,沒有做好準備,課上不認真聽講,不思考,不做好筆記,有時還會出現講話、吃零食、睡覺等,課后又不認真做作業,不復習功課等,這樣長久下去,必然導致學困生的出現。
(四)學習環境不理想
很多小學班級里,由于教師不注重管理,導致班風、學風欠佳。一個班風、學風不良的環境,對學困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在班級里,很多教師對學習不好的學生不予管理,有的甚至是直接放棄。很多學習差的學生被學習好的孩子嘲笑,在這樣的班風學風下,學習差一點的學生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逐漸淪落為學困生。
二、小學英語學困生轉化對策
(一)努力幫助學困生克服自身因素
1.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信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對英語感興趣的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英語。作為教師,要采用各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創設情景、開展活動等,讓學生對英語感興趣,增加學生的自信心,通過興趣的培養使學生克服自身的限制因素和自卑心理,更好地學習英語。
2.使學困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他們的上進心
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教學生學習,還要教給學生一些道理,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要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不是讓教師和家長滿意,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增長知識,擴散思維,開拓視野,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好基礎,這是實現個人理想的主要途徑。
3.指導學困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科學的學習方法能合理地規劃學生的學習時間,在最恰當的時間進行最有效的學習。學習不出問題,那么學困生的轉化也就不會有問題。我們要認真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在課前我們要提前讓學生預習下一節課要上的內容,在課上我們要囑咐學生認真聽講并做好筆記。
(二)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1.加強師生交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與學生進行更好的交流。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該看到良好的師生關系的重要性。在課堂上該嚴則嚴,該和藹的時候和藹,讓學生敬之愛之。不僅如此,還要通過師生的互動來促進學生與教師的課堂交流。在課外,教師要多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多了解學生,如果發現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存在問題,要努力想辦法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樣既能讓學生充分信任教師,又能培養良好的師生情感。
2.轉變教育方式,豐富教育方法
在教學中,多變的教育方式,豐富的教學方法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積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都能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同時還應因地制宜地根據學生掌握的不同程度進行教學,盡可能地讓學生都學好。
3.優化班風、學風,加快學困生的轉化
一、轉變教學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小學英語新課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學課堂,注重學生能力和情感的體驗,讓他們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發展。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擺脫傳統教學中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用多種方式來構建豐富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趣味性的學習中探究英語知識,逐步促進他們英語能力的提高。教師作為教學的設計者和對學生思維啟發者,在進行教學時,要給學生足夠的探究和思考時間。但是,這并不是讓教師對學生絕對放手。由于小學生的學習自制力不強,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干擾,影響他們的思路。因此,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在他們走神時用肢體動作或語言來提醒他們,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在學生遇到不理解的知識時,教師要對他們進行啟發,讓他們逐步深入地進行探究,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中,課堂氛圍和諧、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他們在主動學習中不斷獲得新的知識,促進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實現了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學。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
英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單詞和句型,還要讓他們學會說英語,用英語進行交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同時要提高他們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通過探究課文中的內容了解英語的運用環境和思維習慣,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在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時,教師要尋找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把這些素材和教材中的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有效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快速掌握教材中的內容。
三、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多媒體具有信息豐富、表現直觀的特點。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能給學生創設一個容量大、情境豐富的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加深他們對知識的體驗。在多媒體教學中,使教師和學生都擺脫了枯燥的學習方式,在聲、像、圖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下,能把教材中的內容轉換成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他們對英語學習充滿興趣。
四、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拓寬學生的思維面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成為了新的教學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的,小組成員通過分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認真思考過程中獲得獨特見解,然后進行小組內的討論。在合作學習中,小組中的成員要分工明確,讓每一個學生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為提高合作學習效率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小組合作中,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他們的興趣一致,能進行積極的交流和討論,使他們通過合作學習順利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根據英語教材的內容合理地選擇時機,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開展合作學習,通過合作加深對知識的體驗和理解。在合作討論環節,每個學生都積極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分析思路,讓傾聽者獲得了新的思考方法,拓寬了他們的思維面,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多維思維,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
五、加強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小學英語;寓教于樂;策略分析
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重視小學英語啟蒙教學對學生的日后發展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傳統英語教學通常采用單一的“聽—講”模式進行授課,而這樣的授課方式容易降低課堂教學質量,因而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寓教于樂”是一種較為新型的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更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能夠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獲取英語知識。本文以蘇教譯林版小學教材為例,就“寓教于樂”于小學英語啟蒙教育中的應用問題作以下幾點分析探討。
一、聯系實際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傳統英語教學注重對學生進行課本知識講授,在大部分教學時間中,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的英語教學啟蒙其教學涉及范圍比較窄,學生在枯燥的文字表達中很難深入地去了解事物的內在本質,長期以往,學生容易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厭倦、排斥等不良心理情緒。由于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比較好奇,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聯系實際對學生展開教學,將課本教材與現實生活實際進行有效地融合,繼而讓學生得到更好的學習啟蒙,最終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比如當學生學習到三年級英語上冊“Unit6Colour”一章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事先準備一些彩色小卡片和生活常見物品(如樹葉、蔬菜、水果等),而后在課上為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并讓學生談談自己所觀察到事物具有有哪些顏色?學生們紛紛搶答:“紅色、綠色、黃色……”而后,教師繼續追問學生,并向學生提問:“請同學們觀察,教室里什么顏色的物品最多?”通過聯系生活誘導學生進行學習,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課堂學習中來。
二、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提高英語課堂學習氛圍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語課堂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年紀尚小,認知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對學生進行英語啟蒙教學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心理需求,同時結合課本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環節設計,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讓更多的學生均能在英語學習中收獲知識,得到鍛煉和發展。比如當學生學習到五年級英語下冊“Unit3Askingtheway”一章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為學生設計不同的問路場景進行模擬對話,對于基礎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應鼓勵學生勇敢開口表達,并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情境;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提高難度,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及時的表揚,繼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最終有效構建高效的英語學習課堂。
三、重視游戲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課堂活動參與性
在英語啟蒙教育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個性特點為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對其進行教學。游戲是小學生學習知識的一種重要方法和手段,而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鑒于此,教師可以采取游戲教學的方法為學生展開啟蒙教育,繼而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活動參與性。游戲教學的趣味性比較強,采用游戲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啟蒙教學,能夠更好地釋放學生的天性,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此外,學生在游戲活動中能夠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比如當學生學習到六年級英語上冊“Unit1Theking’snewclothes”一章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采取游戲活動的方式進行英語學習,讓學生進行分組活動并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國王”、“大臣”等),而后讓學生進行自主改編對話。這樣有趣的游戲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來。
四、增強師生情感交流,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
關鍵詞:活動設計;問題;對策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常會設計各種語言學習活動,這些課堂教學活動主要指促使學生理解和使用目標語的交際活動或教學任務。良好的課堂活動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英語學習的快樂,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然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目前小學英語課堂活動設計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本文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來深入分析這些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復習引入――繁而無效,缺乏時效性
(一)案例描述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pep版小學英語四上第一單元A Let’s talk一課時,在復習環節開展了以下活動:教師出示課前準備好的一個大書包,帶著驚訝的表情問:“What’s in the schoolbag?”讓學生猜猜里面有什么,并讓猜對的學生上講臺提問并回答:Yes/No.以此來復習pencil, ruler, bag, book, pencil-case, sharpener, eraser, crayon,pen等單詞,然后引導學生用以上單詞做問答練習,如:What’s in the bag? What’s in the pencil-case ?在學生回答出問題后,教師接著問:How many pencils/pens…?使學生能用復數進行回答。如:What’s in the pencil-case? A ruler, two pencils…
(二) 問題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What’s in the classroom?以及相關單詞:classroom, window, door, picture, board, light.而該教師在復習環節因為大量復習了What’s in the schoolbag?以及相應的單詞,猜測部分學生雖然積極活躍,但后面的對話操練等活動占用了較多的時間,僅在復習環節就用了7分鐘時間,以致后面的呈現環節,學生已始顯的有些疲憊。教師為了趕進度,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自然加快了速度,使原有的一些活動被迫壓縮或取消,本課的教學重點得不到很好的落實。
(三)對策闡述
復習是為了更好地學習新知,而不能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因復習舊知而占用了過多的學習新知的時間。以上案例可以這樣調整,教師出示書包并提問:What’s in the schoolbag? 并很快出示many books and a pencil-case. 然后教師再次提問:What’s in the pencil-case ?一W生回答正確后教師示意他在自己的位置提問,并請其他同學來回答,由教師本人來給出Yes/No的回答。最后教師以chant的方式來歸納復習pencil, ruler, bag, book, pencil-case, sharpener, eraser, crayon,pen等單詞。
二、新知呈現――設計呆板,缺乏趣味性
(一)案例描述
人教pep版小學英語五下A部分的Let’s talk教學重點是掌握關于季節的五個單詞season,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一教師在呈現環節安排了如下活動:首先,用簡筆畫的方式在黑板上畫了一顆柳樹和游泳的動作,呈現spring 和summer ,接著畫了樹葉掉下和雪花紛飛的簡筆畫,呈現fall,winter并用卡片加以鞏固,然后讓學生用A: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B:My favourite season is ...進行操練和表演。
(二)問題分析
新知呈現是教師運用各種手段向學生呈現新的語言項目,使學生感知、理解、認識新的語言項目的過程,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之一。在本課的呈現環節,教師的簡筆畫使學生佩服和羨慕,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聽課過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問題:如簡筆畫占時較多,呈現方式雖然多樣化,又如后面的鞏固環節顯得呆板,不能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
(三)對策闡述
本課的呈現環節我們在經過如下調整后在自己的課堂進行了實踐,發現效果較好:首先,教師以簡筆畫的方式呈現spring,接著用卡片的方式呈現summer,然后用聽歌曲的方式呈現fall,winter( 《八月桂花遍地開》《鈴兒響叮當》),并在此基礎上分別完成以下鞏固性活動:活動一,教師將season,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的圖片貼在教室各個位置,讓學生快速地找到它,用手指點向它的方向,并跟讀兩遍;活動二,對話操練:A: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B:My favourite season is ...活動三,Let’s chant把四季的單詞編成一首小詩讓學生齊讀。
三、課本認讀――過于簡單,缺乏過程性
(一)案例描述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pep版小學英語三下Unit4 A Let’s talk一課,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將本課的主要句型、對話以故事的形式進行了文本再生成,課堂中學生積極活躍,教師也用了各種方式方法,使課堂成為了學生表演與展示自我的舞臺。然而,經過課后的課本指讀,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甚至是那些上課很積極的學生,當我們任意指到課本一個句子后,居然不會讀。
(二)問題分析
小學英語認讀能力應該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培養,并與聽說能力的培養盡可能同步開展。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雖然設計了許多能較好吸引學生眼球的任務活動,但唯獨對課本的認讀環節活動設計太過草率,只是讓學生簡單跟讀幾遍。上課教師認為前面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在故事活動上,而大致的對話內容和課本是差不多的,時間又緊張,就沒有花太多時間去設計文本認讀環節的活動了。再加上三年級的學生本來對抽象的文字理解與記憶能力就弱,不會讀也就更加普遍了。
(三)對策闡述
經過課后的反思和二度集體備課,該教師在另外一個班對課本認讀活動做了如下調整:教師對前面的故事活動進行了適當的壓縮,在進入課本認讀環節時,安排了以下幾個任務:首先,教師讓學生Listen and number,這一過程學生不能發聲,在聽的時候,教師及時觀察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是否能完成o句子編號;接著教師在實物投影上與學生一起對課本的編號,并讓同桌間互相檢查,確定每位學生都正確;然后,教師請班里中等的學生讀一讀課文,發現他讀的還不夠好后,告訴學生用手指跟讀,教師則認真觀察學生的跟讀情況,對學生易讀錯的句子和單詞反復領讀;最后,教師在進行大組操練后進行小組的Pair work并表演展示。
四、拓展環節――追求熱鬧,缺乏語用性
(一)案例描述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pep版小學英語五上第六單元A 部分Let’s learn一課時,在拓展環節安排了以下活動:讓全班以4人小組為單位,課前給每組都準備了一張已經畫好一條nature park 小路的8K的圖畫紙,讓學生用蠟筆或水彩筆在上面畫出flower, grass, river, lake, forest, mountain, sky, cloud等本課學過的單詞圖片,并在畫完以后請部分小組上講臺展示并讓其中的組長用句型There is ...in the nature park.進行介紹。
(二)問題分析
在小學英語課堂拓展環節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新課知識,設計符合學生實際和其身心發展特點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為其終身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在本課中,拓展環節表面上看上去你來我往,熱鬧非凡。但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表面的熱鬧背后,還存在很多問題:教師在讓學生畫畫的過程中,雖然是以4人小組為單位的,教師的初衷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而實際上,因為每位學生畫畫的水平不一樣,每組真正在畫的只有一兩位,另外學生大都在看,有些就干脆做小動作,說話。在畫畫的過程中,教師播放了音樂,學生間幾乎沒有用本課的句型進行交流。在學生上講臺展示的環節,每組只有一位學生上臺,教師無形中剝奪了其他學生說的權利,下面的學生很多不是在聽,而是在議論誰畫的好。
(三)對策闡述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我們對拓展部分進行了如下改動,并讓該教師于第二天在同年級的另外一個班進行了嘗試,發現效果要好很多。首先,教師請班中畫的比較好的學生每人畫一幅本課中的圖畫,復印好后課前發給學生,并在拓展活動之前就讓學生用本課的句型:There is a ... in the nature park.進行練習。在拓展環節將繪畫改為將小圖貼到8K的大畫紙上,并且必須邊貼邊說句子There is a ... in the nature ,同時取消背景音樂。4個人上臺展示,每個人都要介紹,個別不會的,可以讓組內的成員相互幫助完成。
總之,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依然是教師與學生教好與學好英語的主陣地。本文只是從課堂教學的幾個側面解析了課堂活動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如何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合理高效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與提高,還有待我們廣大小學英語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康艷.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真實性問題[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4(12).
■ 編輯/趙卓然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常會設計各種語言學習活動,這些課堂教學活動主要指促使學生理解和使用目標語的交際活動或教學任務。良好的課堂活動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英語學習的快樂,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然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目前小學英語課堂活動設計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本文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來深入分析這些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復習引入――繁而無效,缺乏時效性
(一)案例描述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pep版小學英語四上第一單元A Let’s talk一課時,在復習環節開展了以下活動:教師出示課前準備好的一個大書包,帶著驚訝的表情問:“What’s in the schoolbag?”讓學生猜猜里面有什么,并讓猜對的學生上講臺提問并回答:Yes/No.以此來復習pencil, ruler, bag, book, pencil-case, sharpener, eraser, crayon,pen等單詞,然后引導學生用以上單詞做問答練習,如:What’s in the bag? What’s in the pencil-case ?在學生回答出問題后,教師接著問:How many pencils/pens…?使學生能用復數進行回答。如:What’s in the pencil-case? A ruler, two pencils…
(二) 問題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What’s in the classroom?以及相關單詞:classroom, window, door, picture, board, light.而該教師在復習環節因為大量復習了What’s in the schoolbag?以及相應的單詞,猜測部分學生雖然積極活躍,但后面的對話操練等活動占用了較多的時間,僅在復習環節就用了7分鐘時間,以致后面的呈現環節,學生已始顯的有些疲憊。教師為了趕進度,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自然加快了速度,使原有的一些活動被迫壓縮或取消,本課的教學重點得不到很好的落實。
(三)對策闡述
復習是為了更好地學習新知,而不能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因復習舊知而占用了過多的學習新知的時間。以上案例可以這樣調整,教師出示書包并提問:What’s in the schoolbag? 并很快出示many books and a pencil-case. 然后教師再次提問:What’s in the pencil-case ?一學生回答正確后教師示意他在自己的位置提問,并請其他同學來回答,由教師本人來給出Yes/No的回答。最后教師以chant的方式來歸納復習pencil, ruler, bag, book, pencil-case, sharpener, eraser, crayon,pen等單詞。
二、新知呈現――設計呆板,缺乏趣味性
(一)案例描述
人教pep版小學英語五下A部分的Let’s talk教學重點是掌握關于季節的五個單詞season,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一教師在呈現環節安排了如下活動:首先,用簡筆畫的方式在黑板上畫了一顆柳樹和游泳的動作,呈現spring 和summer ,接著畫了樹葉掉下和雪花紛飛的簡筆畫,呈現fall,winter并用卡片加以鞏固,然后讓學生用A: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B:My favourite season is ...進行操練和表演。
(二)問題分析
新知呈現是教師運用各種手段向學生呈現新的語言項目,使學生感知、理解、認識新的語言項目的過程,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之一。在本課的呈現環節,教師的簡筆畫使學生佩服和羨慕,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聽課過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問題:如簡筆畫占時較多,呈現方式雖然多樣化,又如后面的鞏固環節顯得呆板,不能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
(三)對策闡述
本課的呈現環節我們在經過如下調整后在自己的課堂進行了實踐,發現效果較好:首先,教師以簡筆畫的方式呈現spring,接著用卡片的方式呈現summer,然后用聽歌曲的方式呈現fall,winter( 《八月桂花遍地_》《鈴兒響叮當》),并在此基礎上分別完成以下鞏固性活動:活動一,教師將season,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的圖片貼在教室各個位置,讓學生快速地找到它,用手指點向它的方向,并跟讀兩遍;活動二,對話操練:A: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B:My favourite season is ...活動三,Let’s chant把四季的單詞編成一首小詩讓學生齊讀。
三、課本認讀――過于簡單,缺乏過程性
(一)案例描述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pep版小學英語三下Unit4 A Let’s talk一課,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將本課的主要句型、對話以故事的形式進行了文本再生成,課堂中學生積極活躍,教師也用了各種方式方法,使課堂成為了學生表演與展示自我的舞臺。然而,經過課后的課本指讀,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甚至是那些上課很積極的學生,當我們任意指到課本一個句子后,居然不會讀。
(二)問題分析
小學英語認讀能力應該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培養,并與聽說能力的培養盡可能同步開展。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雖然設計了許多能較好吸引學生眼球的任務活動,但唯獨對課本的認讀環節活動設計太過草率,只是讓學生簡單跟讀幾遍。上課教師認為前面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在故事活動上,而大致的對話內容和課本是差不多的,時間又緊張,就沒有花太多時間去設計文本認讀環節的活動了。再加上三年級的學生本來對抽象的文字理解與記憶能力就弱,不會讀也就更加普遍了。
(三)對策闡述
經過課后的反思和二度集體備課,該教師在另外一個班對課本認讀活動做了如下調整:教師對前面的故事活動進行了適當的壓縮,在進入課本認讀環節時,安排了以下幾個任務:首先,教師讓學生Listen and number,這一過程學生不能發聲,在聽的時候,教師及時觀察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是否能完成給句子編號;接著教師在實物投影上與學生一起對課本的編號,并讓同桌間互相檢查,確定每位學生都正確;然后,教師請班里中等的學生讀一讀課文,發現他讀的還不夠好后,告訴學生用手指跟讀,教師則認真觀察學生的跟讀情況,對學生易讀錯的句子和單詞反復領讀;最后,教師在進行大組操練后進行小組的Pair work并表演展示。
四、拓展環節――追求熱鬧,缺乏語用性
(一)案例描述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pep版小學英語五上第六單元A 部分Let’s learn一課時,在拓展環節安排了以下活動:讓全班以4人小組為單位,課前給每組都準備了一張已經畫好一條nature park 小路的8K的圖畫紙,讓學生用蠟筆或水彩筆在上面畫出flower, grass, river, lake, forest, mountain, sky, cloud等本課學過的單詞圖片,并在畫完以后請部分小組上講臺展示并讓其中的組長用句型There is ...in the nature park.進行介紹。
(二)問題分析
在小學英語課堂拓展環節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新課知識,設計符合學生實際和其身心發展特點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為其終身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在本課中,拓展環節表面上看上去你來我往,熱鬧非凡。但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表面的熱鬧背后,還存在很多問題:教師在讓學生畫畫的過程中,雖然是以4人小組為單位的,教師的初衷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而實際上,因為每位學生畫畫的水平不一樣,每組真正在畫的只有一兩位,另外學生大都在看,有些就干脆做小動作,說話。在畫畫的過程中,教師播放了音樂,學生間幾乎沒有用本課的句型進行交流。在學生上講臺展示的環節,每組只有一位學生上臺,教師無形中剝奪了其他學生說的權利,下面的學生很多不是在聽,而是在議論誰畫的好。
(三)對策闡述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我們對拓展部分進行了如下改動,并讓該教師于第二天在同年級的另外一個班進行了嘗試,發現效果要好很多。首先,教師請班中畫的比較好的學生每人畫一幅本課中的圖畫,復印好后課前發給學生,并在拓展活動之前就讓學生用本課的句型:There is a ... in the nature park.進行練習。在拓展環節將繪畫改為將小圖貼到8K的大畫紙上,并且必須邊貼邊說句子There is a ... in the nature ,同時取消背景音樂。4個人上臺展示,每個人都要介紹,個別不會的,可以讓組內的成員相互幫助完成。
總之,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依然是教師與學生教好與學好英語的主陣地。本文只是從課堂教學的幾個側面解析了課堂活動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如何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合理高效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與提高,還有待我們廣大小學英語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英語;試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217-02
為了更好的幫助小學英語老師做好畢業考試復習工作,筆者對2009――2013年小學升初中的五套英語試題進行了分析解讀,以下是筆者的分析意見。
一、題型
筆試題共有九道大題、十二類題型。在這些題型中,英漢互譯、按要求寫單詞、單選、句子問答搭配、連詞成句、閱讀六類題型出現的頻率最高,五套試題中均有出現,因此,為考試重點。
這其中選擇不同類的單詞在五套試題中出現4次,情景對話、改錯和補全對話出現各3次,單詞拼寫是否有誤出現 2次,選擇單詞的正確解釋出現1次。聽力只在2013年英語畢業試卷中出現,但就教育方向和試卷走向來說應為考試重點。
二、不同題型所占分值比重
為了分析各類題型在試卷中所占分值比例,現將十二類題型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將單詞拼寫是否有誤、英漢互譯、按要求寫單詞、選擇單詞正確意思、選擇不同類單詞劃分為單詞短語類。
第二類,將情境對話、句子問答搭配、連詞成句、補全對話劃分為句子類。
第三類,將單選、改錯劃分為語法類。
第四類,將閱讀題劃分為閱讀理解類。
從統計表中各類題的分值來看,單詞類所占比重最大,所占分值最高為65分,占總分的54.2%,最低為40分,占總分的33.3%;其次為句子類,所占分值最高為35分,占總分的29.2%,最低為30分,占總分的25%;再次為語法類,所占分值最高30分,占總分的25%,最低20分,占總分的16.7%;最后是閱讀理解類,所占分值最高為15分,占總分的12.5%,最低為5分,占總分的4.2%。
在本次統計中沒有將聽力列如其中,因為無論是100分制還是120分制,小學部分所見試卷中聽力所占分值均為20分,占總分的20%或16.7%。
(一)語法知識
從卷面來看,以語法知識為考點的題通常以按要求寫單詞、單項選擇和改錯的形式出現。
1、按要求寫詞語
在按要求寫詞語中,對于語法知識主要考了以下幾種:動詞的過去式、ing形式、第三人稱單數形式、同音詞、形容詞的比較級、反義詞、人稱代詞的賓格形式、名詞的復數形式、縮寫的完整形式和各種形式動詞的原型。按要求寫詞語在每套試卷中所占分值為10~20分,其中動詞的過去式考了18次,共26分;形容詞比較級考了13次,共20分;形容詞反義詞11次,共15分;各種形式動詞的原型4次,共6分;動詞的ing形式出現3次,共5分;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出現2次,共3分;其余各出現1次。
從統計結果看動詞的過去式、形容詞比較級、形容詞反義詞為考試重點。
2、單選
在單向選擇中,主要考查了形容詞比較級、動詞的過去式、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人稱代詞的賓格形式、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there be句型以及定冠詞的使用。單項選擇在每套試卷中,所占分值為15~20分,動詞的過去式考了11次,共20分;定冠詞的使用考了9次,共16分;there be句型考了3次,共5.5分;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考了2次,共4分;其余語法知識只考了一個小題。
從出現次數來看,動詞的過去式、定冠詞的使用應為單項選擇中的重點。
3、改錯
在改錯中,主要考查了形容詞比較級、一般疑問句、冠詞、介詞、過去式、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名詞的復數形式、現在進行時。改錯題所占分值一般為10分,其中,介詞的使用出現了5次,共10分;一般疑問句出現3次,共6分;形容詞比較級出現2次,共4分。其余均出現1次。
從出現頻率來看,重點內容應為介詞的使用、一般疑問句、形容詞比較級。
(二)句型
再試題中,對句型的考察主要以五、六年級所學句型為主,更偏重六年級一些。其中六年級下冊所學的一般過去式,及其特殊疑問句、一般疑問句和一般疑問句的肯定否定回答在整個試卷中出現頻率最高;其次為比較級的句型;再次為詢問別人身高、體重和身體狀況的句子;最后為周末的活動。到達某地的方式、詢問天氣狀況、一般將來時和現在進行時偶爾也會出現,但次數明顯低于前幾種句型。
因此,從卷面中反映出考點的重點主要在六年級下冊,輻射六年級上冊和五年級的句型。
(三)閱讀理解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師 反饋用語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不同水平的小學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分別選取了每位老師各兩節課作為典型范例展開研究,探討2位不同水平的老師對學生的課堂反饋情況與學生回應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將分別選取2位老師有代表性的2個課堂教學片斷,把教師的話語性反饋細分為補充完善、啟發引導和追問這兩種類型進行研究。補充完善是指教師提供相關信息,幫助學生得出完整的答案。啟發引導是當學生不會回答或沒回答到要點上時,教師不直接否定,而是通過提出與該問題有關的、學生更容易回答的問題,幫助學生回憶舊知識,建立起與當前問題的聯系,從而得出正確答案的過程。追問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出更深層次和更高難度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具有遞進性,使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式的思考,發展思維能力。
根據Vygotsky的支架理論,兒童的學習能力存在兩個水平: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兒童的現有水平和在專家指導下達到的潛在水平之間的差異就叫做最近發展區。這種專家性的指導和幫助就是“支架”。教師檠生提供的支架功能分為情感支架功能和認知支架功能。情感支架主要為初學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認知支架是教師幫學生完成超出現有水平的學習任務,并向更高水平邁進。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根據課堂轉錄的方式,本研究分別對六節課三位教師的反饋類型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表1。
分析表1的數據,我們發現三位教師的共同點是評價性反饋中主要為肯定評價,幾乎沒有否定評價。A教師以評價性反饋為主,平均占到了總反饋數的80%以上,而話語性反饋低于20%,其中以補充完善居多,啟發引導和追問很少。B教師的評價性反饋和話語性反饋比例相近,分別為52.1%和47.9%,B教師的補充完善性和啟發引導性問題明顯多于A教師,但AB兩位教師的追問都比較少。下面我們將具體分析三位教師不同的反饋方式及其支架功能。
A教師教學片段
T:And,what’s your favourite city? S:My favourite city is Paris.
T:Good. You please. S:My favourite city is Shanghai.
T:Shanghai. Good. You please. S:My favourite city is Beijing.
T:Good. Beijing. You please.
在這個片段中,A教師用的都是評價性反饋。教師較多地用Good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反饋,或者在肯定的基礎上重復學生的回答。這種直接表揚起到了情感支架功能,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得到了教師的肯定或自己的言行符合教師提出的要求,消除了心理上的擔心和消極情緒。教師重復學生的回答則起到了強調關鍵信息的作用,有助于加深學習者的印象。但是,我們發現A教師的肯定評價比較單一,整節課用到的評價語只有Good和Yes兩種。而且該教師在表揚學生時語氣平和,起到的情感作用很弱,不能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教師對他的肯定和表揚,聽起來更像是一種口頭禪。
B教師教學片段
T:How many things does she collect? How many things does she collect?S1:One.
T:One. Only one? S2:Three.
T:Three. (教師輕聲重復)From Monday to Sunday,she collects things every day.
So how many? S3:Four.
T:Four. Sit down please. Monday,ok,Tuesday,Thursday,Wednesday,Friday,Saturday and... Ss:Sunday.
T:So how many things?Ss:Seven
B教師的反饋主要發揮了認知支架的功能。教師拋出一個比較難的問題How many things does she collect?一開始,教師不給予任何提示,學生回答錯了,教師逐漸給出提示以降低難度,學生還是沒答對,通過說Monday,Tuesday,Thursday,Wednesday,Friday,Saturday,Sunday提供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得出正確答案。這里教師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起到了認知支架作用。
從反饋方式看,該教師結合了評價性反饋和話語性反饋中的啟發引導。當學生答錯時,教師為了顧及學生的感受沒有直接否定,而是用升調重復學生的回答來提醒學生,給予間接的否定反饋。并給出相關的提示,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該教師比較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控制學生的消極情緒。
三、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對外語教師的教育實踐啟示是:1.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反饋用語,增加話語性反饋,為學生創造更多語言輸出的機會。2.師生之間開展多種對話教學,從而根據不同學生的回答和對話,靈活運用不同的反饋方式。3.充分發揮教師反饋話語的情感支架功能和認知支架功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如何獲取語言知識和語用語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