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科德育滲透教學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1-0128-02
19世紀德國哲學家、科學教育學奠基人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的教育性概念,為當今高校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教育過程中,特別是在科學技術等知識的教育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當前世界范圍內普遍關注的教育問題[1]。通過學科教學滲透德育,豐富了現代教學體系的核心價值,客觀地反映了教育規律,是教師教學育人的實踐途徑,更是培養人才、提高人才素質的必然要求。交叉學科視野下的高校德育機制創新需要做到“五個融入”,即把德育目標融入教學目標,把德育內容融入教學內容,把德育過程融入教學過程,把德育方法融入教學方法,把德育評價融入教學評價中去。
一、高校德育目標融入學科教學目標
高校德育目標和教學目標關系十分密切,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德育目標是教學目標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學目標是受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認知的總體要求,具有整體性。教學目標中應該包含對教育者的德、智、體、美、勞等部分的目標要求,這幾個部分之間是相互滲透的,相互促進的。但是德育目標又有和教學目標不同的獨特性,德育目標主要是強調在教學目標中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等品質方面的要求,是培養受教育者總體要求的一部分。另外,德育目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對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做出的總體設計,是用概括的形式反映德育的內容。因此,德育目標和教學目標是相對的關系,既是具體的、又是相對的。
高校在學科教學中實施德育目標,第一,在學科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專業化人才。通過培養合格的專業化人才從而為社會培養潛在的生產力資源,這是學科教學的主線,不能偏離。第二,高校德育目標要服從和服務于培養合格的專業化人才這一目標。德育目標和教學目標,要相輔相成,發揮高校學科教學中的育人功能,要讓大學生能夠成為全面掌握人類的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同時成為有思想深度的、有價值追求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有德無才和有才無德,都將背離高等教育培養合格人才的終極目標要求。第三,高校德育目標要融入學科教學目標,還要將德育大綱與教學大綱有機結合。高校在制訂學科教學計劃時,要注意圍繞教學計劃目標中心,形成學科教育教學的合力。各學科在教學目標中對德育目標的滲透不要僅僅局限在課堂教學中,還要通過開展一些輔教學活動來增強德育目標的滲透效果。
二、高校德育內容融入學科教學內容
德育內容是德育目標的具體化要求,《中國普通高校德育大綱》指出,“高等學校德育內容是學校教育內容的組成部分,是中學德育內容的深化和延伸,要針對高校學生及各學習階段的特點安排德育內容,形成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為核心的、相對穩定的教育內容體系”[2]。因此,高校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要注重對德育內容的研究。高校德育內容應該在教學內容上貼近學生、貼近就業、貼近社會,注重教育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達到知識提高、能力培養和習慣養成的統一。
高校德育內容融入學科教學內容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德育內容要和教材結合好。教學內容是以教材為基礎,通過對教材的細致研究,尋找德育內容和教學內容最有利的結合點,使得教育和教學能做到有機結合,這也是德育內容的滲透基礎。第二,教學內容要注意突出重點。教學內容的主導者是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要用現實論證理論,用理論解釋現實,幫助學生解決熱點、疑點和難點問題,引領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第三,教學內容中德育滲透要注意綜合設計。在教育內容的設計中要優化教學環節,為德育內容滲透營造良好環境。在課時的分配方面,要認真研究德育內容與學科教學內容之間的比例關系,把德育內容落實到每個專業的教學內容中。第四,還要加強對教師全面素質的培養。要提高教師的政治理論修養,定期舉辦形勢政策培訓,開設專門講座,增加教師的社科知識,拓寬知識面,增強理論深度,不斷提高教師“灌輸”和“滲透”的能力。
三、高校德育過程融入學科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滲透是德育的本質和核心,是高校進行學科德育實踐的重要途徑和理論基礎。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既是教師的教的過程,也是學生接受的過程。因此,了解和掌握教學過程中德育滲透的規律和特點,有利于在教育過程中更好地貫徹德育原理,科學利用德育方法,提高教學過程中德育的有效性。
第一,在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滲透德育內容。高校各學科教師要有很明確的育人意識,利用課堂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德育滲透功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感情投入,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不但能使整個教學過程達到師生情感交融的互動愉悅境界,同時也能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有效完成教學目標。第二,教學過程中要有效利用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教育。能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教學案例非常廣泛,非常具體。一些公理、定理和概念都是從客觀現實中抽象出來的,一些法則、公式、結論都是認識規律的產生、推廣、發展和應用過程。第三,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板書設計、語言表達、教師形象等都在無形中深刻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好的課堂教學過程包括教師的充分準備、課堂上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幽默的教學語言,從中學生不但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而且能從教師身上感悟到事業心和責任感。
四、高校德育方法融入學科教學方法
德育的實施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實現的,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方法具有廣泛的實踐性。研究具體化、易操作的學科教學的德育理論和方法,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會逐步得到檢驗,最終得到肯定,同時,又能促進學科教學德育方法實踐的科學化、規范化。
第一,要注意德育方法融入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科學性是指教師利用的教學方法要符合教材內容特點,符合教學及學生道德素質發展規律。通過因材施教,堅持教學方法的教育性原則,積極引導學生掌握辨別是非的客觀標準。藝術性是指教師要把教育性與知識性藝術地統一起來,既保證知識的傳授,又實現德育目標。第二,要注意德育方法融入教學方法的“教化”和“灌輸”的統一。在學科教學中,運用德育方法把德育教育內容傳授給學生,形成學生內在的思想品質,教化是根本。教師需要注意在教學方法中根據學科內容的性質、內容,針對學生的實際思想,融入符合時代要求的德育因素和要求。教化是德育方法實現的基礎,灌輸是德育方法實現的升華。第三,要注意德育方法融入教學方法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向學生傳授基本的道德規范,提升學生的理解和認知水平,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幫助學生實現立德、立人的目標。但是,僅有理論是不夠的,還要堅持實踐,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要堅持日常行為鍛煉,通過學科教學中的實踐,把學生行為習慣化,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第四,要注意德育方法融入教學方法的傳統性與創新性的統一。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維,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前的信息技術和現代化教育手段改進德育滲透的方法,利用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心,通過新的科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這樣高校德育工作才能呈現出信息化、時代化和個性化的特色。
五、高校德育評價融入學科教學評價
學科教學中德育評價是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校德育目標、過程、現狀進行客觀評價,既是教學的主要環節,也是教學評價的方向、動力和坐標,能更好地考察德育過程是否與德育目標發生偏離,德育績效是否達到預期效果,以便于及時進行調整,從而更好地實現德育目標。
德育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建立科學、規范、有效的高校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評價體系,必須深刻認識德育評價的內涵,從而提高教學評價的實效性。第一,要確定大學生在德育評價融入教學評價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內心活動,結合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激發學生主動接受評價的動力,提高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意識水平。在學生為主體的評價中,不能忽視教師評價的作用,教師的評價能從更高更廣的角度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提出很好的意見。第二,要加強德育評價和教學評價的知行統一。在德育評價中注重教學實踐評價,讓學生走出教材、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注重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評價,把德育評價融于富有教育意義的生活背景中。注重強化對學生具體行為的評價,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并在現實生活實踐中不斷鞏固、充實和發展。第三,要把握德育評價和教學評價的時代性。在當前信息化的時代,對網絡道德的評價也是德育評價的一個主要部分,形成了網絡德育評價這樣一個嶄新的課題[3]。對大學生網絡道德自律行為的評價方式也要和網絡道德素質面臨的新情況相結合,主要從正確引導和完善網絡道德監督體系著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網絡德育意識,豐富新時期高校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內涵。第四,要注意學科教學中的誠信教育評價。要加強對評價體系的反饋和交流,積極引導學生堅守自己的學術品質,抵制不良風氣的影響。評價要注重經常,及時地反饋評價結果,實現德育評價的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培養、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斷反思自我,不斷完善自身,從而使高校德育評價目標得以有效實現。
德育創新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作為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同時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至少經過某一學科的專業訓練、跨學科甚至超學科的視野和問題意識以及跨學科研究興趣”[4]。只有這樣,才能以更開闊的學科視野和全新的思路去面對、把握、探究和實踐時代所賦予的德育創新這一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暢克平. 論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 武警工程學院學報,2000(3).
[2]教育部社會科學司.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G].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