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腫瘤學科發展反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醫藥防治腫瘤有數千年歷史,且療效確切。中醫藥防治腫瘤,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采用辨證論治,通過中藥復方,在干預癌前病變、提高腫瘤患者生活質量、預防轉移復發、抗腫瘤多藥耐藥、減毒增效、帶瘤生存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整體調節的優勢和特色。本文結合中醫藥防治腫瘤的優勢與特色,提出中醫藥防治腫瘤面臨新的發展契機;基于本學科特點和學術研究方向,界定中醫腫瘤學科的內涵與外延,提出以“融合、創新”為中醫腫瘤學科發展的切入點,加強中醫理論研究和臨床應用研究為中醫腫瘤學科發展和復興的前提。
關鍵詞:中醫藥;中醫腫瘤學科;學科發展;腫瘤防治
1中醫藥防治腫瘤的優勢與特色
數千年歷史的積淀為中醫防治腫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代科學的進步為中醫藥防治腫瘤提供了發展的條件。中醫藥防治腫瘤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采用個性化的辨證論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則、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多樣化的干預手段、天然化的用藥取向,通過中藥復方,在干預癌前病變、提高腫瘤患者生活質量、預防轉移復發、抗腫瘤多藥耐藥、減毒增效、帶瘤生存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整體調節的優勢和特色[2]。大量臨床實踐和基礎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在腫瘤防治過程中,能夠配合正規中醫藥長期治療的患者,其生存期和生活質量能得到明顯改善[3-4]。中醫藥防治腫瘤的效果正引起全球醫學界的關注,并越來越成為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潛力巨大,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2中醫藥防治腫瘤面臨新的發展契機
《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國科發社字〔2007〕77號)確立了我國中醫藥創新發展的總體目標:重點突破中醫藥傳承和醫學及生命科學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爭取成為中國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應用全球科技資源推進中醫藥國際化進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新貢獻。2010年在澳大利亞中醫孔子學院成立大會上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2015年公布的新一版全球疾病代碼中,新增傳統醫藥章節,中醫藥獲國際社會認可。中醫藥是我國最具有原始創新潛力的學科領域,凝聚著歷史的智慧,蘊含著深厚的科學內涵,急需用現代科學語言詮釋。現代科學技術為中醫藥現代化帶來契機,為全面揭示腫瘤疾病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和生物體復雜生理生化功能的分子基礎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策略[5-9]。
3基于本學科特點和學術研究方向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
3.1學科內涵
中醫腫瘤病學是中醫內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科理論體系研究的延續和深化,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研究各類腫瘤性疾病的源流、病因、病機、臨床特點、辨證論治規律、預防、康復及保健等的一門臨床學科。其涵蓋了中醫腫瘤病因學、發病學、病機學、辨證學、治療學、護理學及預防學等多學科領域,系統反映出中醫腫瘤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辨證論治規律。
3.2學科外延
中醫腫瘤病學是腫瘤臨床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腫瘤的綜合治療中發揮巨大作用。依據學科建設需要與腫瘤病學術發展特點,中醫腫瘤病學在充實和完善學術內涵建設的基礎上,外延至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等相近學科,以及分子細胞生物學、臨床流行病學、臨床藥理學、系統生物學等相關學科,運用中醫理論,結合現代腫瘤最新研究成果,利用現代先進技術手段,闡釋腫瘤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的理法方藥規律,揭示中醫藥防治腫瘤的理論與方藥的科學內涵,確立中醫腫瘤療效判定標準,建立規范的中醫藥防治腫瘤新模式,創新中醫腫瘤理論,促進抗腫瘤新藥研發,形成全新的中醫腫瘤病學科體系,提高中醫藥防治腫瘤的療效,降低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4學科發展建議
4.1以“融合、創新”為切入點
“融合、創新”是當今醫學發展趨勢,中醫腫瘤學科的發展也一定要走“融合、創新”創新之路。融合包括隊伍融合、技術融合和方法融合。隊伍融合指腫瘤領域的臨床隊伍、科研隊伍和教育隊伍的融合,即醫、教、研融合,如三級教學醫院的隊伍下沉,腫瘤醫務人員走進基層,基層醫生走進教學醫院參與腫瘤的臨床和科研,中醫與西醫相互交流,立足腫瘤研究,互相啟發、共同發展,以開放的心態共同攻克腫瘤難題。技術融合主要指中醫與西醫的融合,中西醫防治腫瘤互有優勢、各有不足,單獨依靠中醫方法或西醫技術都難有突破,臨床上,中醫與西醫外科、內科、放療科的有機結合,可大大提高腫瘤的防治效果。方法融合主要指中醫順應時代的趨勢,與媒體、網絡的融合,宣傳中醫的亮點與優勢,讓國際腫瘤界更多地聽到中國同行的聲音,關注中醫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使中醫院腫瘤科室不再是臨終關懷科室,而是腫瘤患者愿意就診的地方,更好發揮中醫藥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地位和作用。創新包括思維創新、技術創新和學術創新。腫瘤的不同治療階段,包括腫瘤的預防、治療和康復,以及對腫瘤患者的人文關懷和支持,都要依靠思維創新。如整體治療同時加強中醫局部治療,即是思維創新;面對腫瘤患者白細胞與血小板水平低下、食欲不振、癌痛、胸腹水等問題,采用外敷、灌腸、熏蒸等中醫藥獨有的治療方法,即是技術創新。病機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病機研究是中醫理論創新發展的突破口[7]。中醫腫瘤學科團隊要從古籍文獻和名老中醫及民間經驗中吸取精華,傳承創新中醫腫瘤病機理論與辨治方法,豐富和充實中醫腫瘤的科學內涵,這就是學術創新。以“融合、創新”為切入點,堅持全身與局部治療結合、中醫與西醫結合、理論與應用結合、臨床與基礎結合、研究與產業化結合,必將提高腫瘤防治水平,推動中醫腫瘤學科的發展。
4.2理論研究和臨床應用是學科發展前提
中醫腫瘤創新理論研究是中醫腫瘤研究領域有望取得顯著進展或突破的研究方向,要從多層面探索中醫腫瘤特色病因病機、辨證規律等,構建全新而具有突破性的中醫腫瘤創新理論體系與方法,促進腫瘤創新理論的臨床應用,重點攻克中醫抗腫瘤新藥與新劑型的研究。近20年來,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省中醫藥防治腫瘤協同創新中心圍繞中醫藥防治腫瘤的學術思想傳承與理論創新研究、中醫藥防治腫瘤療效機制研究、中醫藥防治腫瘤新藥創制及臨床應用研究3個方向,通過傳承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創新發展中醫腫瘤理論體系,以理論指導腫瘤的中醫臨床辨治,揭示抗腫瘤療效的作用機制,創制抗腫瘤復方新藥,構建“源于臨床-創新理論-臨床應用-揭示機理-新藥創制”研究模式,在腫瘤病機理論、療效機制、新藥創制等方向力爭創新,推動中醫腫瘤學科的發展。第一,傳承創新中醫腫瘤理論與辨治方法,創建癌毒病機理論體系。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根據其60余年臨床實踐,于20世紀90年代率先提出“癌毒”學說[10]。相關理論研究明確了癌毒的概念與病因,提出癌毒的產生來源、病理屬性、致病特性、致病機制,闡明癌毒病機的中醫學術內涵和以癌毒為核心的腫瘤發生發展的病機演變規律[11];回顧性研究表明,癌毒病機在腫瘤臨床辨治中客觀存在[12];創建具有中醫理論特色、能夠指導臨床實踐、反映中醫辨治優勢、符合原始創新特點的中醫癌毒病機理論體系[13],為中醫藥防治腫瘤提供理論依據。第二,采用分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網絡藥理學等方法和技術,研究癌毒病機理論指導下的臨床有效抗腫瘤復方——癌痛平和消癌解毒方的療效機制,將癌毒病機理論的“虛、痰、瘀、毒”病機及癌痛平和消癌解毒方的療效機制分別以轉化生長因子-β、血管內皮生成因子、基質金屬蛋白酶2等腫瘤微環境相關的炎性因子、黏附因子、信號通路等分子生物學指標來量化和表征[14-15],從現代醫學腫瘤微環境角度,揭示癌痛平和消癌解毒方的療效機制,深化對癌毒病機認識,為進一步揭示癌毒病機理論的科學內涵及癌毒理論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第三,重點攻克中醫抗腫瘤新藥研究,積極推進癌毒病機理論的臨床應用。如對癌痛平治療癌性疼痛進行臨床與作用機理研究[16-18],對消癌解毒方治療腫瘤進行臨床與作用機理研究[19-21]。研究表明,癌痛平和消癌解毒方臨床療效確切、作用機理明確、使用安全,具有較好的產業化前景。在此基礎上,與企業合作加快成果轉化,按照新藥研發的要求,完善相關技術資料,申報臨床批件及新藥證書,加快中醫抗腫瘤新藥研發。通過發表學術論文、召開學術會議、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出版學術著作(如《癌毒病機理論體系研究與臨床應用》)、將癌毒病機理論體系有關內容編入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立項研制中華中醫藥學會團體標準《癌毒病機理論辨治惡性腫瘤臨床指南》等,進一步推進癌毒病機理論的臨床應用,擴大學科的學術影響,促進腫瘤病學術的不斷發展。
5結語
中醫腫瘤學科應以提高腫瘤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命周期為發展目標,從提高腫瘤患者生活質量、延長帶瘤生存期、延長腫瘤無疾病進展期等方面開展多中心、大樣本臨床研究,強化實驗研究,重視中醫抗腫瘤復方及辨治方法的研究,推動中醫腫瘤理論創新與臨床應用,重點攻克中醫抗腫瘤新藥與新劑型的研究,使更多腫瘤患者獲益。
參考文獻:
[1]國家癌癥中心.2017年中國最新癌癥數據[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7,24(6):760.
[2]張勤修,由鳳鳴.中醫藥防治腫瘤[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7,30(6):397-399,426.
[3]高爽.中醫活血化瘀類藥物治療原發性肝癌的回顧性隊列研究生存分析[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7
作者:陳海彬 周紅光 李黎 李沐涵 李文婷 李博 李柳 程海波 吳勉華 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 江蘇省中醫藥防治腫瘤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