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術后護理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臨床資料
1.1病例資料本組426例患者,均為住院患者,其中男285例,女141例;年齡3~88歲,平均年齡45歲;上肢骨折198例,下肢骨折219例,骨盆骨折7例,脊髓損傷2例,單純合并多處骨折228例,多發性粉碎性骨折384例。住院時間13~62d,平均24d。
1.2治療方法骨折復位固定手術術后盡早功能鍛煉;加強情志疏導;結合理療、針灸、中藥內服、抗生素預防感染及并發癥的發生。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加強中西醫結合護理。
二、護理體會
2.1情志護理《內經》描述情志反應,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是人體正常的精神活動,而且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精神活動與五臟功能正常與否密切相關,機體健全臟腑功能活動正常精氣充盛,是保持精神情志活動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并歸納出諸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情志太過易傷相應臟腑的規律。情志太過或不及均可成為致病因素。骨折患者由于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之治療時間長,有的患者害怕終生殘疾等,對今后工作生活顧慮重重,易產生憂慮、悲觀、失望甚至厭世等多種心理狀態。護士應經常巡視病房,主動關心患者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掌握患者的情志變化,積極地耐心地開導患者,向其說明情志的好壞與疾病康復的關系,使他們消除各種不良情緒,配合治療,以利于早日康復。
骨折發生后,由于疼痛、活動受限,常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患者的思想壓力大,精神負擔重。護士應善于觀察疏導、細致、耐心護理,以增進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減輕或消除心理障礙。對老年患者和兒童,除盡量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和特殊需求外,還應征得家屬支持,醫護、患者、家屬三方面配合,創造一個良好的康復環境。患者住院時間久,陪護人員是他們密切接觸的人,陪護的一言一行均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情緒。因此,也要把情志致病和治病的知識向陪護講明白、講清楚,使他們在做好護理的同時,及時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志變化,做到體貼、關懷、安撫和照顧,使患者思想放松,了解病情,減輕心理壓力,充分建立治病的信心和決心,配合醫生積極治療,相信自己通過治療完全可恢復健康。做到醫、護、陪三者聯為一體,共同做好患者的情志護理。
2.2飲食護理骨科病人一般病程較長,骨折后由于傷后氣血失和,骨折組織的修復需要充足的營養,中醫素來有“食治勝于藥治,藥補不如食補”之說,故疾病的調護重在飲食的調護。在飲食調護過程中,應根據三因制宜原則,通過八綱辨證,采取不同的調護方式選擇氣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調養,使氣血旺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養。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長、修復均依賴腎精滋養和腎陽推動。故以補腎精的食物為主,用枸杞核桃仁、肉桂等煮粥、燉鱉。氣血虛加入適量黃精、黃芪、當歸以調補氣血。對肝陰虛以養肝滋水涵木為主,可進食熟地、山藥、黨參燉雞或豬肚湯。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強弱,在不影響病情的基礎上,尊重病人的飲食習慣及嗜好,靈活運用,以強筋壯骨,補養氣血促進骨折愈合。
2.3合并癥的護理術后患者因短期內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護士除了做好一般生活護理預防褥瘡外,還需注意觀察患肢末梢血運,足背動脈搏動,皮膚溫度、感覺、運動、疼痛等情況,注意有無神經損傷、深靜脈栓塞等并發癥,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同時注意原有疾病的護理,如心臟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等。護士應對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制定訓練計劃,做好飲食宣教及管理。
2.4輔助療法的護理在康復鍛煉同時,中西醫結合用藥活血化瘀,另對部分患者配合紅外線照射、熱水浸浴、低頻磁場、低中頻電流刺激等理療方法,結合針灸、推拿等傳統治療手法,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和代謝,有利于血腫吸收和骨痂形成。中西醫結合治療與康復鍛煉相輔相成,能達到筋骨并重,促進骨折愈合和康復的目的。:
2.5功能鍛煉的護理功能鍛煉古稱導引,強調調神與調息,運用肢體運動與意、氣結合的方法來防治皮肉、筋骨、氣血、臟腑經絡的傷病,達到骨折后的康復。功能鍛煉既是治療的目的,又是中醫療法的治療手段。對骨折術后恢復尤為重要。及時恰當的功能鍛煉,不僅可以防止肌肉萎縮,滑膜粘連,關節囊攣縮,使骨折端得到有益于加速愈合的間斷性生理應力,促進骨折修復。同時功能鍛煉對血運有較大影響,可以益氣活血,舒筋活絡,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功能鍛煉要根據現有功能水平及組織情況決定。從少至多,從易至難,從靜止姿勢的靜力練習到運動中的練習,室內和室外相結合的原則。
在整個骨折治療的過程中,護士必須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并根據骨折的部位、類型,骨折整復后繼續指導病人正確積極地進行功能鍛煉,以促進骨折的愈合,預防肌肉萎縮及肢體畸形,保持肢體及關節活動的正常功能。在進行肢體和關節功能鍛煉前應把功能鍛煉的意義及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及家屬,解除其思想顧慮,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克服患者怕痛,怕丟人的思想和消除家屬怕活動后會加重病情的誤解。使其自覺地進行功能鍛煉。在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情況下,護理人員應在床上給患者做強化訓練,活動時范圍宜小,力量宜輕,達到各關節和肌群都活動即可。操作時手法要輕、柔、穩,要有節律,并根據各部位、關節的功能特點進行功能鍛煉。觀察防止發生意外,經過治療與護理,當患者肢體出現自如運動時,可由患者自己練習,護士在旁指導,督促患者作好床上活動。總之,功能的鍛煉一定要持久、耐心,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鍛煉程度與恢復效果有明顯關系鍛煉愈好效果愈佳。
三、小結
骨傷科的康復護理是目前臨床研究和探討的主要課題。通過對骨折患者的護理,使我認識到,骨折除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外,良好的康復護理是提高療效、改善預后的重要保證,術后護理關系著手術治療效果的成敗。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更進一步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生活質量。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骨折患者時不僅需要觀察患者的軀體征象,同時指導患者根據病情辨證用餐,做好情志護理,加強各個方面功能鍛煉,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早”和“量力而行”及正確對待的方法。必要時可邀請心理醫生會診,提高骨折患者對治療康復護理的依從性,也是骨折術后患者得以早日康復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錢會南.《內經》精神病理論特色淺析[J].中國中醫藥學刊,2001,19(6):546.
[2]尹梅君.淺談骨折患者的中醫飲食調護[J].中醫藥導報,2006,12(9):62.
觀察指標①產婦給予不同飲食后惡心、嘔吐、腹脹、口渴、饑餓、焦慮情況。②腸功能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③首次下床活動時間。④泌乳始動時間:指胎兒、胎盤娩出后至產婦自覺乳脹,擠壓有清淡乳汁流出。⑤泌乳量:乳量充足:產婦哺乳前自覺脹大或手法擠壓有大量乳汁噴出,哺乳時有下乳感,哺乳后變軟,母乳喂養后新生兒滿足、不哭鬧、安靜入睡,每天更換6次及以上尿布,大便1次/d。乳量不足:擠壓乳竇有少量乳汁排出,產婦喂養前無奶脹,喂奶時間長,喂養后新生兒哭鬧,有覓食動作,不能安靜入睡。
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產婦惡心、嘔吐、腹脹、口渴、饑餓、焦慮情況比較。
2兩組產婦首次下床時間、泌乳始動時間、排氣時間比較。
3兩組產婦泌乳量比較術后72h觀察組產婦泌乳量充足率達97%,對照組6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討論
24h恢復普通飲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現代康復醫學認為,術后早進食是加速康復治療的重要措施[3]。剖宮產術前,產婦禁飲禁食時間已達數小時甚至10多個小時,部分產婦是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試產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之后選擇剖宮產,術前即已出現脫水、口渴、焦慮、低血糖、低血容量等狀況,若術后常規禁飲食,會加重產婦的不適感,降低機體抵抗力,影響術后康復及泌乳。對照組口渴、饑餓、焦慮發生率高于觀察組(P<0.05)。口渴說明體內水分已經失衡,傳統應對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增加補液量,加快液體滴速,則會加重產婦心臟負擔。盡早經口補充液體和食物可有效解除口渴、饑餓以及由此引起的疲勞、焦慮、煩躁等,提高機體對創傷的耐受力。術后禁飲食是預防誤吸引起呼吸道梗阻或窒息。術后產婦神志清醒,咳嗽反射正常,側臥位進食,即便嘔吐,發生誤吸的可能性極小。惡心、嘔吐與低血壓、神經沖動傳入、手術操作、患者精神因素、阿片類鎮痛藥的使用及術后疼痛程度有關,與飲食無關,觀察組首次進飲食時間術后30min26例,術后2h74例,24h內均恢復普通飲食,無一例發生誤吸,兩組惡心、嘔吐、腹脹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嚴重腹脹1例,給予新斯的明足三里穴封閉后緩解,未出現腸梗阻相關癥狀。說明剖宮產術后不禁飲食,早進普通飲食是安全的。
1.1一般資料選擇骨科創傷手術后患者156例,其中男95例,女61例,年齡16~80歲。
1.2方法應用一次性自控鎮痛泵,并妥善固定。鎮痛配方:生理鹽水100ml,氟哌利多1mg+嗎啡60mg+甲氧氯普胺10mg,給藥速度2ml/h,持續48h。
2觀察和護理
2.1生命體征的觀察
2.1.1呼吸抑制PCA止痛藥為嗎啡,該藥物對呼吸有明顯抑制作用,必須重點觀察術后6h患者情況,患者常規吸氧12~24h,注意呼吸頻率、幅度,并適當降低止痛藥的濃度,對原有呼吸系統疾患的患者應提高警惕。
2.1.2血壓降低患者術后出血發生率較高,加上硬膜外局麻藥的降壓作用,可使血壓降低,所以術后應密切監測血壓變化,補足血容量,維持血壓穩定。當發現血壓較基礎血壓下降10%時,在病情許可情況下,可適當加快輸液速度。當血壓較基礎血壓下降20%時,則應暫停使用鎮痛藥,輸液500~1000ml后,再視醫囑處理。
2.1.3體溫降低由于術中麻醉,大量輸血、輸液等因素,術后可出現體溫降低、寒戰,因此,術后返回病房應立即測量體溫,低于35.5℃時,應每30min測1次,加強保暖措施。但禁用熱水袋,以防燙傷。
2.1.4嗜睡PCA中的氟哌利多為鎮靜安定類藥,有強鎮靜作用,嗎啡為麻醉強鎮痛藥,使用后患者易出現嗜睡現象,應加強巡視。如患者出現嗜睡、表情淡漠,R<10次/min,SpO2<90%,則應立即停止使用術后鎮痛藥,報告麻醉醫生按醫囑給予相應的處理。
2.2下肢感覺與下肢血液循環的觀察術后患者下肢麻木與麻醉作用未完全消退、感覺神經沒有恢復有關,一般6~8h下肢麻木可消除,再加上應用PCA鎮痛,下肢麻木時間會延長,因此在巡視時要做好解釋工作,以消除患者恐慌。骨科術后多給予外固定和加壓包扎,因此要多觀察術后患者的加壓包扎是否過緊,肢體有無腫脹、缺血,密切觀察指、趾的顏色及血運,發現問題要及時向醫生匯報,及時處理。
2.3皮膚的觀察PCA的鎮痛麻醉作用可產生感覺和運動神經阻滯,從而限制患者的活動。下肢活動受限,導致足跟部長時間受壓,從而引起足跟部潰瘍,因此要加強護理措施,防止褥瘡發生,術后6h內,每2h翻身1次,被動活動肢體,足跟部可墊上襯墊。
2.4尿潴留的觀察因PCA的鎮痛感覺阻滯平面都控制在胸部以下,可使膀胱逼尿肌的神經感覺功能降低無便意感,可引起尿潴留,因此在巡視時,經常查看膀胱充盈度,并督促患者小便,并采用下腹部膀胱區松節油熱敷或者其他按摩方法,無效時惟一的辦法是行持續導尿術。在護理中,要重點注意掌握拔管的時機,一般拔除尿管時間要與停用鎮痛藥同步或較遲。拔除尿管前要注意膀胱功能訓練,拔除尿管后囑患者多飲水,盡早自行排尿。
2.5惡心和嘔吐這是由于嗎啡刺激延腦催吐化學感受區而引起[1],可用甲氧氯普胺10mg肌內注射。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誤吸入氣管,并調節補液滴速。必須加強心理護理,消除患者恐懼心理及思想顧慮。
3小結
總之,自控鎮痛泵為骨科患者獲得了滿意的鎮痛效果,但臨床須嚴格控制用藥量,加強巡視,防止意外發生。應該把重點放在對呼吸和血壓的觀察,另外,惡心嘔吐和尿潴留發生率較高,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患者的思想負擔。所以,護理的重點是要及時做好患者心理護理及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心理和藥物治療達到最佳結合。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的23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齡30~63歲之間,平均年齡41.3±5.1歲。患者入院時11例昏迷,4例出現嗜睡,12例出現偏癱,8例出現失語;其中出血的部位分為:基底節出血9例,丘腦出血6例,皮層下出血5例,影膜腦下出血3例,其中有4例患者因為腦出血破入腦室;本組的所有患者均在發病之后的2~72h之內進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
1.2治療方法
臨床上主要是采用YL-1型的顱內血腫粉碎刺針將其顱腦CT測量點作為靶點,再按照CT提示其血腫的大小、形狀、部位的深淺,再選擇長度適當的穿刺針。擺好患者:患者取平臥位,將頭部適當抬高,暴露患側[2]。2%碘酊消毒,75%乙醇徹底脫碘,鋪無菌洞巾,2%利多卡因進行局麻。在電鉆的帶動下將頭皮、顱骨、硬膜腦鉆透之后去掉電鉆,再車管連接引流管,在拔掉蓋帽之后將圓形的塑料針芯插入其中,對血腫進行穿刺,使用5ml的注射器將部分液體吸出,通常在首次吸取50%,之后再將針形的血腫粉碎器插入其中,使用0.9%的氯化鈉溶液對液體血腫和半固體的雪中進行反復的沖洗,如若出現新鮮的出血可使用1mg的腎上腺素以及0.9%的100ml氯化鈉溶液反復的沖洗,待側管排除液體直至澄清之后再將液化劑(0.9%的50ml氯化鈉溶液、10萬U的尿激酶、12500U的肝素)注射其中,針對需要將液化劑破入腦室者不加肝素,3~5ml/次,待保留4~7h之后進行引流,2~3次/次,凡是患者的血量超過了15ml,在手術之后的6h或者是第二天要給予尿激酶溶解血凝塊進行治療。一直到顱腦CT復查顯示其血腫清除率達到90%以上即可將針拔除。醫務人員在操作的過程中必須要切記嚴格無菌,其操作間隙要注意夾管以防出現氣顱,在抽吸的過程中要避免用力過猛,造成過大的負壓,引發再次的出血。
2結果
患者在接受微創清除術之后,20例治愈(86.96%),2例死亡(13.04%)。于此同時對治愈的患者進行了3個月時間的隨訪治療,其中16例患者完全恢復自理(80.0%),3例患者能自理部分的生活(15.0%),1例患者意識清晰但是臥床(5.0%)。
3術后護理措施
3.1觀察病況
患者在手術之后,要采取平臥的姿勢,要將頭部抬升15°~30°,同時還要保持頭部偏向一側,有助于防止誤吸,并且還要保持呼吸道的暢通,給予吸氧,并實行點監護,隨時的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等,特別是要觀察患者的肢體運動等。一般心電監護理是霉30min測量一次血壓、呼吸、脈搏,在4h對患者的體溫進行測量。患者的血壓要控制在160~110/100~80mmHg,有助于防止患者出現血壓過高而引發嘔吐、意識障礙、煩躁,致使顱內壓再一次的升高而出血;因為血壓過低而導致腦血流的灌注不足從而加重了患者的缺氧現象以及腦水腫等病癥。常規的辦法是在患者的頭上放上裝有冰塊的帽子,從而減輕腦水腫。對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需要每30min觀察一次,若患者出現了意識障礙、瞳孔對光的反應減弱或者是消失、心動過緩、呼吸的頻率改變等,均是提示有再次出現以及腦疝發生的可能性,那么需要及時的告知醫生并處理。尤其是具有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其程度主要是與患者的病情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例如:隨著病情的延長患者可能繼發偏癱或者是輕度的偏癱,也有可能是致使顱內再次出血或者是造成引流不暢等。
3.2護理穿刺引流
首先,護理人員要密切的關注引流液體顏色、量度,在手術之后引流袋內的液體多呈淡紅色的,如若突然有新鮮的紅色提提被引出,那么要及時的考慮是否有再出出血的可能性,立即告知醫生并處理。其次,要留住引流管的長度,通常引流管的放置需要與頭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或者是低于頭顱的位置,這樣有利于血腫腔內看殘留的流出,并且還能防止反流。如若腦室引流,通常引流管最高到側腦室額角的距離為10~15cm,以便于維持正常腦脊液的壓力[3]。第三,要保持引流管的暢通,由上而下輕輕的擠壓引流管,1~2次/d,經過檢查是否出現管道的扭曲受壓以及血凝快的阻塞等;如發現管腔內被血凝塊阻塞,根據其無菌原則適用500ml4℃的生理鹽水加上2mg腎上腺素進行沖洗,1~2次/d,200~300ml/次。若阻塞仍然沒有解除,可在嚴格的消毒之后使用無菌注射器輕緩的向外抽吸,并且適當的調整穿刺針以便于引流。在必要的時候遵照醫生的叮囑注射2萬U的尿激酶,再加閉引流管4h,待血凝塊液化之后再進行引流[4]。第四,要保持穿刺針輔料的干燥、無菌,每天要無菌操作更換一次引流袋和無菌紗布。
3.3相關并發癥的護理
1)手術后的出血。
讓患者始終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態,根據醫生的叮囑口服鎮靜藥等進行治療,在必要的時候要約束其四肢,以防患者因為躁動而致使脫管或者是血壓升高引發再一次的出血。與此同時在手術之后要控制血壓,使其處于正常的狀態或者是略顯高于平時的血壓值,對于頑固性的高血壓需要采取冬眠療法或者是靜點硝普鈉治療。要保持患者大便的暢通,針對便秘者要使用緩瀉藥物以及低壓進行灌腸,以防因為大便過干而用力排便引發腦出血。
2)肺部感染的護理。
要做好口腔的護理,護理人員或者是家屬要定時的做好翻身叩背,并要鼓勵患者將痰液咳出,以保持呼吸道的通常。對于意識障礙的患者要給予鼻飼,若發生嘔吐要讓其側臥,以防誤吸。在必要的時候切開氣管,并根據氣管切開的方法進行護理,要嚴格進行無菌操作以及消毒隔離。
3)消化道出血的護理。
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的血壓變化以及腹部的清涼,對患者大小便顏色、性質認真的觀察,若發現異常現象要及時的告知醫生并處理,針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暫時停止進食,同時要給予持續胃腸減壓以及冰鹽水洗胃或者是在胃內注射100ml生理鹽水和4mg去甲腎上腺素。留置了胃管的患者每次在注入的流質食物之前需要抽取少許胃液,并觀察判斷其有無發生應激性的胃潰瘍。經口進食的患者要避免進食刺激性較強的過冷、過熱、生粗硬的食物。
1.1臨床資料:
選取50例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來我院就診,并采取了顳肌瓣轉移以修復因口腔腫瘤術后造成的病損或外傷后缺損患者。男15例、女5例,年齡21~68歲。所有患者均經病史回顧、口腔檢查及CT掃描確定病情。
1.2手術方法
在患者入室后,先對患者進行全麻,在患側面部耳輪腳前1cm處于顴弓上緣起向顳頂部發際內做長6~7cm縱行切口,做長約1cm內眥角內側縱行切口和瞼外側切口及口角外側3~4cm長的弧形切口。沿顳部發際切口切開頭皮、皮下組織。在顳深筋膜表面向前后剝離,盡量廣泛暴露顳深筋膜至其附著處[2]。利用顳肌的前部2/3肌纖維,形成蒂在下方的顳肌瓣。然后,試將此顳肌瓣向口角處及眼內眥部模擬轉移,如有足夠長度,能在適當張力下達到口角外側及內眥部時即可轉移。如果在模擬轉移時顳肌瓣長度不足以到達口角及內眥部,則可利用顳肌瓣表面的顳深筋膜以延長顳肌瓣,此瓣則稱為顳肌顳筋膜瓣。先將顳肌瓣形成二條肌瓣分別轉移至眼瞼和口角,然后進行傷口縫合,頭皮部切口留置引流條。
2.護理方式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
口腔頜面部腫瘤往往會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面部畸形和一些器官的功能障礙,對患者的生活和形象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往往會導致患者出現自卑、恐懼、退縮、煩躁等負面心理,甚至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時,應根據具體患者的心理問題,以及患者的性格、職業、文化水平、家庭狀況等針對性的制定適宜具體患者的治療及護理方案,使患者重新樹立起對治療、對生活的信心,保證患者積極接受治療,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2.1.2術前口腔護理
頜面外科患者口腔內有病變者,口腔會一定程度上失去其自潔能力,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口臭甚至出現口腔潰瘍或感染的情況,也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這種情況下,良好的口腔護理無疑可以預防術后感染。根據護理經驗的總結,在術前三天內,患者可以使用芳香含漱劑或生理鹽水漱口,每天三次;清潔口腔,若有牙結石情況的患者應該潔牙,以防止感染,保證治療效果。
2.2術后護理
2.2.1口內顳肌瓣的觀察及護理措施
對患者口腔內的顳肌瓣要嚴密觀察,在患者張口后即可在直視狀況下直接觀察顳肌瓣的血運情況。需要注意的是:正常狀況下的顳肌瓣顏色稍顯透紅,與周圍皮膚顏色相似或稍發白,而如果有血腫狀況等出現,顳肌瓣附近可能會出現片狀紫斑,如果發現此種狀況,當立即對患者進行檢查確認,并及時清除積血;若顳肌瓣尖端發黑,是血運差的表現,應保持干燥后再剪除。護士術后給予局部理療以提高顳肌瓣溫度,使其回復正常狀況,保持血運功能的正常進行。
2.2.2加強口腔護理
對于有傷口的口腔護理,應首先了解傷口的位置,用注射器沖洗。一般可用1:5000的呋喃西林液漱口,3—4次/d;禁用雙氧水,以免影響肌瓣生長[3]。
1.1一般資料
****年**月--****年**月我院共收治頭位分娩的產婦850例,發生頭位難產120例,發生率為14.1%,比文獻1略低。其中年齡最大43歲,最小20歲;其中頭位難產120例中,頭位分娩占14.12%。
1.2頭位難產發生原因
頭位難產的主要原因是阻力增加,骨盆異常、胎兒過大是阻力增加的不變因素,而胎頭位置及產力是影響阻力增加的可變因素[1]。官縮乏力,則使阻力增加,而胎頭定位異常又可繼發宮縮乏力,本資料中,胎兒異常包括胎頭位置異常和巨大胎兒,胎頭位置異常共70例,占58.33%,其中持續性枕橫位35例,占29.12%,持續性枕后位32例,占26.66%,2例嚴重胎頭位置異常,巨大胎兒5例,占4.16%。產力異常主要是宮縮乏力,共19例,占15.83%。
1.3頭位難產的臨床特點
①胎膜早破:可能是頭位難產的信號,常提示頭盆不稱,胎位不正。在頭位難產中,胎膜早破多伴有胎頭與骨盆入口平面不相適應。本組有46例發生胎膜早破,占38.33%;②產程延長:可表現為潛伏期延長、活躍期延長或停滯、第二產程延長、滯產,本組潛伏期延長16例,占13.33%,活躍期延長或停滯61例,占50.83%,第二產程延長20例,占16.67%,滯產6例,占5%;③宮頸水腫:本組發生宮頸水腫32例,占26.67%;④胎頭位置異常是導致頭位難產的首要原因,有胎方位銜接異常如高直位,有內旋轉受阻如持續性枕后位及枕橫位,胎頭姿勢異常如胎頭仰伸呈前頂先露、額先露及面先露,胎頭側屈呈前不均傾。胎頭位置異常使胎頭下降受阻,宮頸擴張延緩、停滯,繼發性宮縮乏力。本組胎頭不銜接19例,占15.83%,胎頭下降延緩或阻滯共76例,占63.33%;⑤宮縮乏力:可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宮縮乏力。精神心理因素、藥物和嚴重頭盆不稱等可出現原發性宮縮乏力,胎頭受阻于骨盆入口平面。由于頭盆不稱和胎頭位置異常等造成的產程停滯或延緩多表現為繼發性宮縮乏力,胎頭受阻于中骨盆或出口平面。本組原發性宮縮乏力7例,占5.83%,繼發性宮縮乏力13例,占10.83%。
2、結果
在120例頭位難產中,剖宮產55例,占45.83%,比國內報道73.8%低[1]。胎吸術19例,占15.83%,產鉗術18例,占15%,自然分娩28例,占23.33%。其中35例持續性枕橫位者,行剖宮產14例,胎吸術12例,產鉗術4例,自然分娩9例;32例持續性枕后位中,行剖宮產21例,胎吸術3例(已轉至枕橫位),產鉗術7例,自然分娩7例;19例宮縮乏力者,行剖宮產4例,胎吸術3例,產鉗術2例,自然分娩12例。2例嚴重胎頭位置異常、6例骨盆異常、1例軟產道異常、4例巨大胎兒及2例臍帶繞頸者均以剖宮產結束分娩。
3、討論
3.1頭位難產的判斷
在判斷頭位難產產程中,如出現如下情況,均應考慮頭位難產的可能。①產程異常;②胎膜早破;④胎頭下降延緩或停滯、第二產程延長及滯產;⑤宮頸水腫、產婦過早出現排便感;⑥胎兒窘迫、胎頭顱骨過度重疊或嚴重胎頭水腫。其中產程異常是頭位難產的重要信號。頭位難產在產前即能明確識別者僅占小部分,除非有明顯的頭位不稱,明顯骨盆畸形、胎兒畸形,不然須在產程中由分娩的三大因素相互作用后才能表現出它們彼此之間是否能適應[2]。當產程發生延緩或停滯時才引起注意,因此,嚴密觀察產程,及時發現異常是診斷頭位難產的一個主要方法,產程圖對指導產程進展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3.2應用頭位分娩評分法協助處理
頭位分娩評分法4項指標中,骨盆大小及胎兒體重是無法改變的,為不可變因素,只有產力和胎頭位置通過積極處理可以改變,是可變因素,可促使分娩向順產方向轉化[3]。假如產婦頭位分娩評分為10分,其中骨盆4分(臨界狹窄),胎兒體重1分(巨大兒),胎頭位置3分(枕前位),產力2分(正常),由于導致評分下降的原因是2個不可變因素,因此應當考慮行剖宮產術;同樣一個產婦頭位分娩評分為10分,其中骨盆5分(正常),胎兒體重3分(3000g),胎頭位置1分(枕后位),產力1分(弱),導致該產婦評分下降的原因是2個可變因素,因此通過改善產力及胎方位,提高總分數,則陰道分娩的機會顯著增加
3.3應用產程圖協助處理
潛伏期異常有潛伏期延長傾向時即應處理。首先除外假臨產,如確已臨產可予哌替啶100mg或地西泮10mg肌肉注射,糾正不協調性子宮收縮,當宮縮協調后常可以進入活躍期。如用鎮靜劑后宮縮無改善,可給予縮宮素靜滴,觀察2~4h仍無進展,則應重新評估頭盆關系,如有頭盆不稱,則行剖宮產術。
活躍期延緩或停滯的處理首先應做陰道檢查詳細了解骨盆情況及胎方位,如無明顯頭盆不稱,可行人工破膜加強產力,促進產程進展。嚴重的胎位異常如高直后位、前不均傾位、額位及頦后位,應當立即行剖宮產術。
胎頭下降延緩或停滯的處理首先應行陰道檢查,了解中骨盆平面或出口平面的情況,胎方位、胎頭位置高低、胎頭水腫或顱骨重疊情況,如無頭盆不稱或嚴重胎頭位置異常,可用縮宮素加強產力,如胎頭為枕橫位或枕后位,可徒手旋轉胎頭為枕前位,待胎頭下降至S≥+3水平,可行產鉗或胎頭吸引器助產術。如徒手旋轉胎頭失敗,胎頭位置在S=+2水平以上,應及時行剖宮產術。
4、頭位難產術后護理
4.1實施產婦特殊護理
在產程中實施產婦特殊護理對矯正胎位是有效的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取側俯臥位,可減輕妊娠子宮對腹主動脈及下腔靜脈的壓迫。胎盤循環良好,胎兒得到足夠的氧氣來承受子宮收縮時短暫缺氧,減少新生兒窘息的發生。另一方面,能及時糾正異常胎位。因為胎兒的重心在胎兒背側,在羊水浮力和胎兒重力形成的偶力作用下,胎兒背部會向產婦腹部前方的方向移動,同時帶動胎頭枕部向前旋轉。產程中胎頭隨著間歇的宮縮不斷下降,胎頭方位會朝著最有利的枕前方旋轉至枕前位而經陰道分娩。
4.2加強臨產婦心理護理
加強臨產產婦的心理護理,為臨產產婦創造良好的分娩環境,指導產婦正確的分娩及宮口開全后屏氣用腹壓的方法,鼓勵產婦進食及注意休息,以保持充足的體力及精力。對精神特別緊張的產婦,主張助產人員全程陪護或允許其丈夫陪伴分娩。近年來國內陸續開展為產婦提供一對一的持續心理、生理護理、情感支持等全程助產服務,對促進產程進展及分娩過程的順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1心理護理大多數患者為老年人,因膝關節長期疼痛、功能障礙,使患者將希望寄托在關節置換上,但由于患者和家屬對手術的不了解而缺乏信心,因而術前經常出現恐懼、憂郁、緊張等情緒。故醫護人員應主動關心了解患者的情況,向患者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并介紹過去成功的例子,要讓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強調只有加強膝關節術前及術后的功能鍛煉,才能提高手術效果,最大限度的恢復膝關節的功能。
1.2身體狀況評估了解患者用藥史、過敏史、手術史、既往史,術前有合并癥者要積極治療,高血壓應控制在15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應控制在10mmoL/L以下,為了預防感染術前3天開始應用抗生素。
1.3患者的準備①術前2周戒煙②習床上大小便③教會患者使用拐杖和助行器,④導有關活動及下肢肌肉訓練:講解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⑤會患者深呼吸的方法,減少術后并發癥。
1.4皮膚準備觀察膝關節周圍皮膚狀況,有皮膚破潰、化膿感染灶、蟲咬騷痕、皮膚病等需治愈后方可手術。術前1天備皮,剃除術區汗毛,肥皂水清水清洗后用碘伏消毒無菌巾包扎。
2術后護理
2.1一般護理術后去枕平臥及暫禁食禁飲6小時后進食,術后1—2小時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以預防肺部并發癥,術后常規使用自控型鎮痛泵,一般48—72小時后撤除。給予心電監護,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和血氧飽和度,必要時吸氧。患肢保持伸直中立位并抬高20°—30°,用踝托使足跟部墊空,此可減少術后出血及膝關節屈曲攣縮,并可防止足后跟皮膚壓傷。
2.2引流管護理術后傷口滲血、滲液較多,常放置引流管引流。引流期間應保持引流通暢和負壓狀態,將負壓引流器固定于低膝關節10—20cm處,避免受壓和折疊。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并做好記錄,引流液過多時要及時傾倒,注意無菌操作。引流管一般持續放置2—3天,當引流液<50ml/d可拔除引流管。
2.3心理護理患者經歷了手術創傷,對疼痛特別敏感和畏懼。針對患者害怕疼痛,擔心出血,不愿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的心理,給予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導,耐心講解術后康復鍛煉的目的和過程,同時讓家屬參與患者康復訓練,以利于出院后繼續進行康復訓練。
2.4術后感染的護理患者在床上可做擴胸運動2次/h—3次/h,同時指導其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及排痰,或叩背5次/h—10次/h,以利肺部分泌物的引流,預防肺部感染。
3康復護理
每位患者身體狀況、手術方式等有所差異。因此應根據個體情況制定一個合適的訓練計劃。應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向患者家屬講解術后早期功能訓練的必要性、持久性。
3.1術后6小時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開始進行股四頭肌、腘繩肌的等長收縮活動,方法是用力將腿伸直并用力將足后跟往后蹬,20—30min/次,4—5次/天.2術后4—7天使用關節被動器(CPM)。CPM開始活動度從起始0°—30°,每天2次,每次30—60min。逐日增加5°-10°,達到120°。做CPM訓練時盡量放松,不要繃緊腿部肌肉以免受傷。通過訓練達到完全伸直膝關節,并且被動曲達90°,能適應坐凳和站立狀態。
3.3術后8—14天根據恢復情況據繼續以上練習。可進行臥床直腿抬高練習,要有10s左右的滯留時間。如傷口愈合良好無并發癥一般術后10—14拆線。2周后能適應下地行走,可以出院。此時膝關節功能未達到理想狀態應出院后繼續進行康復練習。
關鍵詞:剖宮產;護理
1引言
剖宮產手術是一種解決陰道分娩困難或胎兒緊急情況下快速分娩的手術,是經腹部切開子宮取出胎兒、胎盤的手術,是產科較大的手術。手術傷口大、創面廣,很容易引起并發癥和后遺癥。因而加強術后護理是產婦順利康復的關鍵。隨著剖宮產指征的放寬,剖宮產手術的普及,并發癥似有增加。現將對剖宮產患者的術后觀察、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2臨床資料
本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患者968例,年齡18歲~45歲,其中,因頭盆不稱及臀位200例,巨大兒50例,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10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18例,社會因素(因家屬和孕婦要求選擇分娩時間)600例。
3護理體會
3.1病情觀察
3.1.1密切觀察生命體征
病人回室后立即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并注意保暖。腹部切口壓沙袋,6h后取下。接通尿管并妥善固定于床旁,觀察尿液性狀、顏色及尿量。觀察輸液是否通暢,有無脫落、扭曲、漏液。嚴密觀察產婦神志、面色、尿量及子宮收縮情況,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術后6h~8h,密切觀察產婦呼吸、脈搏和血壓,并觀察產婦的精神、意識等情況。由于少數患者可出現低血壓反應,因此應觀察產婦有無低血壓,及時調整輸液速度,并注意呼吸頻率、幅度。由于手術創傷的反應,術后3d內產婦的體溫可略升高,一般不超過38℃,稱術后吸收熱,屬正常范圍,不需特殊處理。如術后體溫持續升高不退,或手術3d后仍有發熱,應引起重視,尋找發病原因,觀察傷口有無感染或合并其他并發癥,必要時給予加強抗生素控制感染。
3.1.2觀察子宮收縮及陰道流血情況
一般情況下,術后宮底平臍或臍下。若患者宮底臍上或更高,則考慮子宮出血或膀胱處于充盈狀態影響子宮收縮,要主動查找原因,并給予正確處理。處理時可按摩子宮,應用宮縮劑、止血劑。產婦回室后我們遵醫囑常規給予靜脈點滴縮宮素或肌肉注射縮宮素,因此未發生因子宮收縮乏力而導致陰道流血的情況。
3.2護理
將手術患者安置于適宜房間,了解術中有無異常變化。剖宮產術大多采用錐管麻醉,術后6h內去枕平臥,6h后可取半臥位,并鼓勵產婦床上多翻身活動,以改善腸道通氣功能,松弛腹肌減輕切口疼痛,有利于惡露的排出,預防褥瘡的發生,可使產婦感到舒適,又利于靜脈回流,防止血栓形成。
3.3心理護理
(1)患者心理情況尤為重要。及時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剖宮產術后產婦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同時產婦對切口瘢痕的擔心,對新生兒狀況的擔心,以及母乳喂養的擔心等因素使產婦產生心理負擔,加上長時間臥床,產婦出現腰酸、背痛、焦慮、失眠等,因而拒絕檢查和護理。護士應主動進行宣教,安慰患者,消除產婦的緊張情緒和顧慮,使其在心理上獲得滿足及安全感,增加產婦的自信心,從而使產婦處于較佳的身心康復狀態。
(2)術后鼓勵產婦早下床活動。根據產婦的病情和耐受性,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活動范圍,以產婦滿意舒適為宜,早下床活動可促進子宮復舊,利于傷口愈合,促進腸蠕動,防止腹脹、腸粘連。同時應鼓勵產婦咳嗽排痰,有利于肺擴張和分泌物排出。
3.4會陰、及皮膚護理
(1)會陰護理術后保持外陰清潔,勤換衛生墊、內衣褲,術后當日即用0.1%新潔爾滅液沖洗外陰,以后每日兩次。
(2)護理保持清潔,每次哺乳前用溫水擦洗。乳汁分泌過多時,嬰兒又不能吸凈,應將多余乳汁擠出,以促進乳汁分泌。如脹痛,可協助產婦按摩。
(3)避免局部皮膚長期受壓而發生壓瘡,產褥期產婦身體虛弱,出汗較多,應常更換、清潔衣褲,由于惡露污染應勤換一次性消毒會陰墊。護士應加強宣教,協助術后患者翻身及側臥位。
3.5飲食護理
剖宮產術后,因效尚存,為避免咳嗽、嘔吐等,臨床上仍主張術后禁食6h,以后根據情況可進流質飲食,如米湯、雞湯等,可利于促進腸蠕動及盡早恢復腸道功能,避免引起腸麻痹、腸粘連,未通氣前忌食甜食等產氣食物,防止腸脹氣。等胃腸功能恢復可給予半流質飲食或恢復正常飲食。
3.6母嬰同室
給予母乳喂養技術指導,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母乳是嬰兒的最佳食品,利于母親子宮復舊,減少產后陰道流血。
3.7出院前宣教
出院指導加強營養,堅持母乳喂養4~6個月,注意觀察惡露的性質,產后6周~8周進行產后常規檢查,產褥期內禁止性生活,產后6周應采取避孕措施。
4結果
968例產婦術后平均住院4d,術后2例發生傷口脂肪液化,無感染發生,18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術后無1例子癇發生,1例術中出血約8000mL,發生失血性休克,經我科全體醫務人員積極搶救及術后加強護理,治愈出院。
5體會
(1)提高了患者滿意度。通過在腫瘤患者靜脈輸液中規范地實施健康教育,有效地保護了患者的血管,滿足了患者的需求,使患者感到被關心及重視,從而使護患距離逐步縮小,減少了意外事件的發生,避免了護患糾紛,患者滿意度進一步提高。
(2)減輕了護士的工作強度。在護理人員少、護理工作量大的情況下,教會患者掌握一定的輸液知識,不但使靜脈輸液的操作過程變得流暢,而且使整個輸液過程能夠順利完成,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
(3)促使護士在工作中不斷學習、補充新知識。要提高靜脈輸液知識的宣教質量,就要求護士不斷加強對新藥知識的了解,特別要掌握各種藥物的作用、副作用及輸液過程中異常問題的處理方法,為患者提供滿意服務。
6總結
剖宮產術是解決難產,處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措施。隨著麻醉及剖宮產技術的不斷改進,剖宮產手術安全性逐漸提高,以及保護母嬰安全的社會需求不斷上升,要求剖宮產手術的孕婦愈來愈多,剖宮產術后患者的觀察對護理要求也愈來愈高。雖然手術方式不斷改進,手術質量不斷提高,術后鎮痛的廣泛使用以及各種先進儀器的臨床應用,但仍有不安全的因素,應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適時地進行剖宮產,提高手術的安全性,降低剖宮產給產婦帶來的并發癥和后遺癥,確保母嬰安全、健康。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24~227
2陳凌瑩.剖宮產術后早期翻身治療操作[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97~98
3楊世萍.剖宮手術后三小時產婦進食米粥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04.6:39
4王歧英.婦科腹部手術術后留置尿管拔除時間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1998.13(12):11
鼻息肉[1]為一種常見病。是由于鼻腔和鼻竇黏膜極度水腫,受重力作用而逐漸下垂所形成的腫物,非真性腫瘤。可分為水腫型、纖維型、血管型、囊腫型等,多見于成年人,好發于篩竇、中鼻游離緣、中鼻道內之鉤突、篩泡和上頜竇竇口等處。可分單個或多個,可發生于一側或兩側鼻腔。患者張口呼吸、口干、口臭、咽干、嗅覺減退或消失,給患者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不便。臨床上手術治療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1臨床資料
總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自2005年5月~2007年5月共收治鼻息肉患者57例,男37例,女20例。通過采取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全部病愈出院,無一例發生感染。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術前準備協助患者做好各項常規檢查,如血常規、出凝血時間、生化八項;心電圖、胸部透視等檢查。手術前一日晚囑患者洗澡,剪雙側鼻毛,有利于充分暴露手術術野,男患者剃胡須。遵醫囑給予抗生素靜脈滴注,防止感染;術前30min口服魯米那90mg,全麻患者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5mg,起到抑制唾液腺分泌的作用。
2.1.2術前護理鼻息肉患者對手術治愈期望很高,對手術有一定的恐懼感,害怕術后疼痛,又擔心術后效果差,因此易產生焦慮、緊張情緒,導致失眠,老年患者常有高血壓的現象,所以從患者入院到術前準備,護士應充分信任,細心收集患者資料,做好護理評估,向患者介紹主管醫生、責任護士,講解有關注意事項及相關疾病知識、手術方法等,鼓勵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迎接手術。
2.2術后護理局部麻醉患者采取半臥位;全麻未清醒患者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清醒后取半臥位,有利于患者呼吸,使鼻腔滲血和分泌物排出,防止發生誤吸,產生危險,減少感染幾率。
2.3藥物護理(1)遵醫囑應用抗生素,一般5~7天。(2)滴鼻劑的應用:患者鼻腔內的膨脹海綿或油紗條通常于術后24~48h后取出,取出后即可點藥,初期應用呋喃西林滴鼻液點鼻,可收縮鼻腔,起到通氣的目的;后期鼻腔通氣后可停呋喃西林滴鼻液,遵醫囑給予復方薄荷腦滴鼻液和0.25%氯霉素滴鼻,起到消炎和鼻腔防止結痂的作用,以避免出血,也可應用噴霧劑,如:達芬霖,可防止過敏癥狀。
2.4飲食護理患者術日宜吃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溫涼飲食,次日可以吃半干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暢。
2.5缺氧、口干的護理術后患者鼻腔填塞膨脹海綿或油紗條,如呼吸受阻,可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通常2~4h,由于張口呼吸容易口干,可用濕紗布覆蓋口唇或用棉簽蘸水濕擦拭口唇。
2.6心理護理患者疼痛時用冰袋交替敷鼻背部、額部,以減輕疼痛,達到止血、消腫的目的[2]。保持病室安靜、舒適。溫度、濕度適宜。條件允許可選擇一些轉移病痛的方法,如看雜志、聽音樂、看短片都有一定的效果。給患者講解術后注意事項:(1)如鼻腔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流入口中,叮囑患者勿咽下,應輕輕咳出,慢慢吐出,以免引起胃部不適。(2)如打噴嚏時叮囑患者張口呼吸,或指壓迎香或人中穴[3],防止填塞物脫出,引起出血。膨脹海綿或油紗條抽出前患者十分痛苦,盡可能地為患者創造良好的臨床環境。并且耐心聽取患者的內心感受,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講解,嫻熟的護理技術也可以使患者減輕疼痛。
3護理體會
對患者進行正確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有信心面對疾病,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為疾病恢復創造優越條件。
嫻熟的護理操作,可以減輕患者疼痛;正確的滴鼻方法有利于消腫恢復,又有利于患者鼻腔通氣。
舒適溫馨的病區環境,為患者創造最佳的心理狀態,把微笑帶到病房的每一個角落。
【參考文獻】
1王薇.耳鼻咽喉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