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風險管理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金融風險管理 監管 建議
一、金融風險管理概述
(一)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是指在金融領域內的經濟參與者因為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金融風險的范圍廣泛,包括技術、操作、信用、市場等多種風險。不同領域都存在不同的風險,然而由于金融風險獨特的影響性,使金融風險監管備受社會各層的關注。
金融風險具有以下特點:
1.兩面性。金融風險可能會導致經濟參與者遭受損失,也可能會為其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
2.伴隨性。金融風險伴隨著資金借貸與經營的全過程。
3.直觀性。貨幣資本的變動是金融風險的體現形式,可直接觀察貨幣的變動情況判斷風險的影響。
(二)金融風險管理
所謂金融風險管理,是我國從事金融學研究的學者通過運用多種學科理論對金融風險做出評估與監管,以達到規避風險、利用風險創造更多價值的目的。高風險伴隨著高回報,進行金融風險管理可以創造更多收益。如何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是從事金融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們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般來說,金融風險管理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三個步驟:
1.風險識別的目的在于對潛在或已存在的風險進行分類管理,研究其可能帶來的后果。
2.風險評估是對已識別的金融風險的發生幾率以及影響程度做出評估,以便于風險控制中控制工具的選擇與成本控制。
3.風險控制是在上述兩項步驟完成的前提下,選擇風險控制工具對金融風險做出最有效的控制。
我國的金融風險管理從1986年開始進入起步階段,本文對1986年到1993年的金融風險管理不做闡述。1994年,我國投資規模急速擴大,物價上漲與貨幣的大量發行成為我國當時面臨的最大的金融風險。國家通過控制貨幣的發行量、控制投資,降低了貸款規模,最終有效規避了金融風險。此時我國已頒布相關金融法律,為金融風險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同時我國建立了一套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對于經營與貸款施行責任制。
1998年后,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我國強化了風險管理意識。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人民銀行具有對金融機構的不良行為進行監管的權利。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銀行管理機構,非商業機構,不可參與商業活動。此外,銀行減少了對不良貸款的資金輸出,擴大了自身資金的供給渠道。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對各金融結構的債務與損失提出相應的承擔與補償的措施。另外通過增加商業銀行的外匯儲備來加快其股份制改造速度,都是我國繼亞洲金融風暴之后采取的一系列金融風險管理措施。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經濟影響。由于社會性質與經濟結構的不同,我國受到的經濟打擊相對要小很多。在對此次金融危機的應對中,我國實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
首先是政策上的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穩定經濟增長速度。其次通過國家財政投資,為群眾的住房和醫療困難的解決給予支持。通過建設大型設施,如三峽工程等眾多國家設施的建設,增加就業崗位,緩解群眾就業壓力。然后,國家通過頒布一系列政策,降低了稅率,加大了對企業的貸款支持,刺激消費,增加市場活力,提高了企業活力。最后,及時調整貨幣政策,提高了貨幣政策的靈活性,為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提供了雄實的貨幣保障。
然而我國各階段實施的金融風險管理方法卻造成了金融領域的道德風險與新的金融風險。并且在我國不斷的金融風險管理與完善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我國金融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總結出我國金融風險管理大致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風險防范意識薄弱。二是經營者的風險控制積極性不高。三是缺乏健全的風險管理法制。
本文對我國金融風險管理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及建議做敘述,此外還存在的其他一些不足之處,本文不做論述。
對于以上提出的問題,先給出自己的幾點看法與建議。
第一,對于加大風險管理教育,強化風險管理意識。被教育對象包括人民銀行、國家金融機構以及企業與個人等全部資本活動參與者。強化人民銀行的風險管理意識可以提高對國家金融機構的監督力度;提高企業與個人的風險管理意識可以促進企業與個人在加強金融風險管理的同時提高對其他經濟參與者的監督。第二,施行經營者崗位責任制。對包括經營者在內的一些重要企業內部人員實時監督、責任到人,刺激經營者金融風險管理意識的提高。第三,健全法律法規。參考國外金融風險管理措施發現,我國頒布的金融法律不足,現有的法律法規也有待完善。國家通過頒布新的金融風險管理政策法規,完善現有法律,為各經濟單位提供法律約束和依靠,讓我國的金融風險管理有法可依,實現有序發展。
四、結束語
無論經濟發展到何種階段,金融風險將一直存在。及時有效的規避風險,利用風險制造收益將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新的經濟發展時期對我國的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將產生新的挑戰,只有不斷發現與自我完善,才能在面對經濟打擊時迅速應對,國民經濟才能得到持久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宗遠.國家金融風險的形成及防范[J].經濟問題,2005(02).
【關鍵詞】 新生兒;病區;護理風險管理;方法;效果
本文主要對2012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兒實施護理風險管理,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兒, 其中男108例, 女52例;足月兒120例, 早產兒40例;體重2500~4000 g, 平均體重(3424.00±106.24)g;住院天數7~15 d, 平均住院天數(11.00±1.45)d。其中病危4例, 病重38例。
1. 2 方法 對所有新生兒病區實施護理風險管理, 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分析新生兒病區的安全隱患 針對新生兒病區的護理技術操作較多、新生兒發病急、病情變化較快和治療用藥量小等特點, 詳細分析新生兒病區的安全隱患, 如留置套管針脫、液體滲出、給藥問題、臀紅和溢奶誤吸、查對制度未落實以及因沐浴水溫過高而致使新生兒燙傷等。
1. 2. 2 完善護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醫院定期召開護理座談會, 將新生兒病區的護理的特點、重點、現狀、安全隱患、避免方法等進行詳細討論。完善規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制訂新生兒??频募夹g操作流程、新生兒護理的評估表和交接班的流程等。強化醫院的感染管理和護理人員的手消毒制度。護士長負責科室的感染管理, 設置1名感染監測員, 每月對新生兒病區的空氣、儀器、物面和工作人員的手等進行微生物監測。
1. 2. 3 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 新生兒科室需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 以護士長為組長, 2名經驗豐富的護士為組員, 并對護理人員每日對新生兒的護理質量進行講評。
1. 2. 4 加強護理人員的技能培訓 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實施窒息復蘇的急救演練、??萍寄艿呐嘤柤翱己?, 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急救技術;要求護理人員客觀書寫護理記錄, 對危重的新生兒護理文書實施質量控制, 發現并糾正問題。
比較實施前后患兒的護理缺陷發生率以及產婦及家屬滿意度、護理差錯、護理糾紛投訴和護理的質控評分等各項質控指標。
1. 3 療效判定標準 產婦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主要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兩種[1]。該項的評定以本院自制《住院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為依據, 評定的內容有護理人員的態度、護理技能純熟度、耐心度、病情觀察、健康教育、及時處理新生兒需求和滿意或信任護士工作度等。每位產婦在出院前需完成評定, 評定人員主要為質控小組的成員及護士長。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前后的護理缺陷發生率比較 160例新生兒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后, 護理缺陷的總發生率為5.63%, (其中留置套管針脫出1例, 液體滲出2例, 給藥問題1例, 臀紅2例, 溢奶誤吸3例)明顯低于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前的護理缺陷的總發生率22.50%, (其中留置套管針脫出5例, 液體滲出8例, 給藥問題3例, 新生兒窒息4例, 臀紅10例, 溢奶誤吸6例)實施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前后的各項指控指標情況 160例新生兒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后, 產婦及家屬滿意度為96.88%, 無護理差錯發生, 護理糾紛發生2例(1.25%), 護理質控評分為(98.00±0.78)分;明顯優于實施前的產婦及家屬滿意度81.25%, 護理差錯發生25例(15.63%), 護理糾紛發生30例(18.75%), 護理質控評分為(87.00±1.26)分;實施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新生兒病情具有變化快、比較復雜等特點, 因此, 新生兒是風險管理的重點對象。對新生兒病區的潛在風險因素實施評估, 并提出針對性較強的預防措施和護理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安全護理管理機制, 可有效提高新生兒的護理質量。本文對本院的新生兒病區實行環境優化、預防感染和重視消毒隔離、完善風險管理制度等措施, 達到護理風險管理有效干預的目的, 提高護理人員的避免風險能力。強化新生兒病區醫護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后, 可發現新生兒病區內隱藏風險, 并在最短的時間內采取應急處理, 預防安全隱患, 提高新生兒護理的工作質量, 進而提高患兒家屬的滿意度[2, 3]。
本研究表明, 本院160例新生兒在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 護理缺陷的總發生率為5.63%, 比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前的護理缺陷的總發生率22.50%低;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后, 新生兒家屬的滿意度為96.88%, 無護理差錯發生, 護理糾紛發生率為1.25%, 護理質控評分為(98.00±0.78)分, 明顯優于實施前的新生兒家屬滿意度81.25%, 護理差錯發生率15.63%, 護理糾紛發生率18.75%, 護理質控評分(87.00±1.26)分。因此, 在新生兒病區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 能有效降低護理缺陷總發生率, 提高護理人員的服務質量, 提升新生兒家屬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 醫護人員運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對新生兒病區實施重點干預后, 需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 促進其專業水平的提高, 并將風險管理落到實處, 降低新生兒病區缺陷的總發生率, 進而提高患兒家屬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曾蕾.新生兒病區護理風險管理的方法與效果觀察.醫學美學美容, 2013(11):118.
[2] 汪秀華, 宋立弟, 劉戀.新生兒病區護理風險管理的方法與效果.護理管理雜志, 2011, 11(4):292.
【關鍵詞】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發展歷程;分析方法;發展趨勢
0.前言
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最為強勁的因素,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計算機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不僅為人類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上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使很多國家的經濟、軍事、政治上也帶來影響,所以說,對于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的依賴性是越來越大。但是,信息系統在信息安全上還是很脆弱的,存在著很大的風險,這將會給整個社會中的關鍵設施造成嚴重的威脅。所以,信息安全風險管理作為實現全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信息化的保障,已經成為社會關注信息系統的重點之一。
風險管理的理論是一項為了市場競爭策略的定制和經濟戰略發展,而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提出的方法、措施及理論。風險管理具有廣泛適用性的特點,這就造就風險管理被廣泛的應用在了國家的建設、安全,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公共和信息安全等眾多的方面。風險管理是在20世紀60年代應用于信息系統的信息安全方面上的。本文主要探討了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的發展歷程和趨勢,以及風險管理的方法分析。
1.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發展的歷程
1.1在理論基礎上的研究
在20世紀60年代中,隨著早期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計算機資源共享系統的出現,計算機信息安全也存在著問題。在1967年11月,美國委托全球多個相關企業以及研究機構,主要針對計算機系統的安全問題,開啟了歷史上第一次針對計算機遠程終端及大型機的研究評估,并且在1970年初,《計算機安全控制》出版,該報告全文長達數百頁。而該報告也為全球研究信息系統安全風險拉開序幕。
1.2在理論深入上的研究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也使之在網絡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在1989年,美國建立計算機應急組織,也是全球最早;隨后,1990年,建立應急論壇;1994年,作為美國聯合委員會之一的安全組織,強調要在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的基礎上建立美國信息系統,1996年4月,美國國會提出“加強信息安全,降低信息戰略威脅”,美國總審局為響應號召,對國防系統信息安全做了首次風險評估,之后的1996年,發表了《信息安全:針對國防部的計算機攻擊正構成日益增大的風險》的報告。
故而國際化組織在1996年就制定了《信息技術信息安全管理指南》,這項規定分成了《信息安全管理技術》、《信息安全管理和規劃》以及《網絡安全管理指南》等等幾個部分。而這個階段的風險管理的時間和理論的特點是:從只注重信息系統信息上的單機安全問題轉變成為可以同時注重網絡、數據以及操作系統方面的安全問題;在根據安全評測和安全質量的保證來進行對系統安全的保障。
1.3在理論深入上進行實踐基礎的研究
由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很多國家信息網絡都是局限于國內方面,隨著移動通信、因特網等方面的快速發展,信息網路與國土疆域的網絡界限連成一體了,很多發達的國家在經濟、政治、軍事以及社會活動上都對信息系統的依賴性達到了很高的尺度。但是,在當前的社會中出現了很多的黑客,信息系統的安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攻擊,促使了信息戰的理論正走向一種新型的、成熟的作戰模式,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問題得到了全球范圍內的重視和挑戰。
在這一階段的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的特點是:信心安全風險管理的對象是信息系統和信息這兩個方面,其中包含了網絡基礎設施、局域計算環境等。同時研究人員與安全專家們達成一致共識,就是從管理、人員和技術這三個方面的能力來對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管理進行管理。而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的應從檢測、反應、保護和恢復這四個方面的能力進行決策,這樣就可以對信息系統信息安全建立縱深的防御體系保障。因此,風險管理作為一項通用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論,廣泛的應用到了信息系統信息安全的實踐基礎工作中。
2.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的方法介紹
2.1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的故障樹分析法(FTA)
在20世紀60年代,最初的故障樹是為了便于火箭系統進行分析而提出的,到后來這種方法廣泛的應用在電子設備、化學工業、航天工業以及核工業等等方面中的可靠性分析,并且在這些方面中取得很好的成果。目前,故障樹分析法現在主要用在分析一些比較大型復雜系統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被公認為是一種對復雜系統進行安全可靠上分析的有效方法。同時它還是top-down分析的一種方法,通過對系統中的硬件、軟件和人為因素等方面可能會造成的故障進行分析,總結畫出故障原因的發生概率和各種組合的方式,由總體到部分,呈樹狀的結構模式,進行逐層細化的進行分析。
2.2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的失效式及效果/危害程度分析方法(FMECA)
它是由危害性分析和故障模式影響分析兩個部分工作構成的。同時它還是用來分析審查信息系統和設備的一種潛在的故障模式,具有安全性、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的特點。還可以確定其對信息系統和設備的工作能力產生的影響,從而發現潛在的薄弱環節,在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預防改進的措施,來減少和消除信息系統發生故障的可能性,故而提高了信息系統和設備的安全性、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的水平。它還是bottom-up分析的一種方法,只要是按照規定記錄產品中可能發生故障的模式,來分析各種故障對信息系統的狀態和工作的影響,并確定其單點的故障,將各種故障按對信息系統的影響的發生概率和程度來進行排序,從而發現潛在的薄弱環節,再根據這些問題提出預防改進的措施,確保了信息系統信息安全的可靠性。
3.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隨著全球經濟化的發展,信息技術也成為世界各國所關注、所需要的重要科技技術之一,而我國在信息產業、技術、網絡上也在不斷的蓬勃發展當中。隨之而來的信息安全風險問題也日益突出,故而,信息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得到空前的關注。2002年我國首次規劃了關于信息安全風險管理方面的課題—《系統安全風險分析和評估方法研究》。在2003年8月中由國家組織成立了關于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的課題小組,對信息系統的信息安全管理和評估進行理論上的研究。而我國很多的企業和研究機構都介紹了發達國家在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管理上的方法、經驗和理論,為我國在信息安全風險管理領域可以進行研究和探討,同時也是我國應該關注和解決的重要課題。我國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研究的時間較短,而(下轉第292頁)(上接第317頁)國外已有的方法和結論,不符合我國信息系統安全保障時間理論和研究成果均比較薄弱的情況;另一方面,傳統的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的方法和理論,在信息系統規模逐漸擴大和網絡結構越來越復雜的情況下,不再能達到信息系統信息安全的要求。尋求適合我國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方法成為當務之急。
4.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管理在經過一定發展歷程之后,又通過綜合使用各種信息風險管理的分析方法的思路,來克服了信息系統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故障,為以后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VaR方法;風險管理;文獻綜述
一、VaR方法介紹
現資組合理論研究的是各種相互關聯的、確定的及不確定的條件下,理性的投資者應當如何做出最佳投資選擇,即如何把一定數量的資金按合適的比例,分散投資于各種不同的證券上,以實現效用最大化的目標。在這一領域內,國外學術界先后提出了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期權定價模型,建立了對于各種風險的計量和分析的重要思想方法。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金融市場、金融交易規模日趨擴大,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性相應變大,對金融市場風險的分析研究變得尤其重要。VaR方法即是對市場風險進行測度的一種重要工具。
VaR(ValueatRisk)字面解釋為“在險價值”,其含義為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水平)下,某一金融資產或證券組合價值在未來特定時期內的最大可能損失。用公式表示為:Prob(ΔP
其中Prob:資產價值損失小于可能損失上限的概率;ΔP:某一金融資產在一定持有期Δt的價值損失額;VaR:置信水平α下的風險價值――可能的損失上限;α:給定的概率――置信水平。
VaR方法可以將不同市場因子、不同資產組合的風險集成加總,充分考慮各種風險來源的相互作用,較好地反映金融市場風險復雜結構間的動態影響,得到較為準確的風險暴露估計。因此基于VaR方法的市場風險測量理論和技術,為測量市場風險提供了統一的框架和指標,成為市場風險管理的主流方法。
二、國外研究動態
20世紀90年代初,國外學術界開始強調風險的量化和統一的度量尺度。1993年7月,國際性民間研究機構G―30在《衍生產品的實踐和規則》報告中最早提出利用VaR方法對風險進行監管。VaR方法的核心在于如何確定資產組合收益的統計分布和概率密度函數。國外對基于VaR方法的風險管理的研究已經相當成熟,主要集中在如何確定VaR值的問題上。
歷史模擬法(HS,Historical Simulationmethod)沒有對復雜的市場結構做出假設,而是假定采樣周期中收益率不變,借助過去一段時間內的資產組合風險收益的頻率,通過找到歷史上一段時間內的平均收益以及置信水平下的最低收益水平,來推算VaR的值。其隱含的假定是歷史數據在未來可以重現。HS方法簡單,易于操作,但弊端在于用過去的數據來預測將來的發展誤差較大。Boudoukh、Richardson和Whitelaw(1998)改進了歷史模擬法,提出了具有指數權重的歷史模擬。Hull和White(1998)認為可以通過歷史數據計算每一個市場因子當前日期和每一天的日變動估計,然后用當前波動率與歷史波動率作比值來對歷史收益進行調整,用調整后的收益率替代實際的收益率來為投資組合定價,進而形成經驗分布以估計VaR的值。這種方法的好處是通過重新調整收益能夠反映目前的市場變動。Bulter和Schachter(1996)則提出利用高斯核估計和高斯Legendre積分相結合,來求得VaR的值和對應的置信區間。
蒙特卡羅模擬法(MC,MonteCarlo)的基本思想是用市場因子的歷史數據生成該市場因子未來的可能波動情景,并通過模擬來確定真實分布,從而確定VaR的值。由于MC方法可以較好地處理非線性、非正態問題,可以用來分析各類風險,故優越性較明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Delta-Gamma-thetaMonteCarlo、網格MonteCarlo和情景MonteCarlo等模擬更簡化了計算。
方差―協方差估計法的核心是對資產回報的方差―協方差矩陣進行估計從而確定VaR的值和置信區間。Engle(1982)引入了自回歸條件異方差ARCH模型,Bollerslev(1986)提出了廣義自回歸條件異方差GARCH模型,使這一方法能夠解決殘差異方差問題。這些方法都有賴于資產組合的概率分布滿足正態分布這一前提。
對不滿足正態性的資產組合,VaR方法得到的值通常被低估,故近年國外學者又提出半參數法(厚尾方法)。該方法著重于對收益率分布尾部的估計,使之能夠解決金融時間序列的“厚尾”現象。尤其是基于ARCH模型族的VaR分析在描述資產收益波動性方面有不可比擬的功能。
國外除了研究VaR的估計方法外,還討論了VaR的缺陷問題。Artzner、Fritte、Giorgio等學者通過理論與實證的研究都認為一個行之有效的風險測量方法必須滿足正齊性、次可加性、單調性及過渡不變性。Beder通過實證研究總結了VaR的兩點缺陷:其一,VaR不能起到預警作用,即用VaR不能表示出臨近的不利事件的發生;其二,VaR本身沒有意義,主要表現在金融工具本身很復雜,證券組合龐雜,市場概率的估計困難,計算中各種近似方法的運用與估計VaR的統計錯誤很多。Artzner通過實證研究認為VaR在非正態分布的情況下不能滿足次可加性。Meckay認為在進行投資組合優化時,由于VaR不能表示為各種組合資產頭寸的函數,因此無法對其進行直接優化。
目前國外對VaR方法的研究已經超出了金融資產的市場風險的范圍,涉及到非金融資產的風險度量、業績評估和金融監管等方面。如Charles將VaR風險測量技術應用到存貨管理中,以解決存貨管理中的風險控制,并使用計算機和模擬技術解決數值問題。
三、國內研究動態
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不夠完善,金融市場初具規模,金融市場風險被政策風險所掩蓋,以致國內對風險管理的認識較晚,對VaR方法的研究起步也較晚。國內對VaR方法的研究以1999年為界限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了解學習階段和深入研究并具體應用階段。
了解學習階段主要是對VaR方法的引入,著重于對VaR的概念、方法的介紹。國內對VaR方法的研究最早始于鄭文通(1997),對VaR方法產生的背景、計算原理及應用作了介紹,并分析該方法對中國的現實意義。牛昂在《風險管理的新方法》(1997)中介紹了各種計算VaR的方法,并對優劣性進行了評議。此外姚剛(1998)和劉宇飛(1999)也深入探討了VaR的含義和估計方法。顧乃康在《VaR:市場風險測定和管理的新工具》(1998)中探討了VaR的度量問題。
自1999年開始,我國學者對VaR的討論進入深入研究和實際運用的階段。詹原瑞(1999)從極值理論的角度對VaR進行了理論和實際運用的雙層次研究。之后更多的學者在理論范疇和實證范疇研究了VaR方法。王春峰在專著《金融市場風險管理》(2001)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以VaR為核心的風險測量方法,同時指出用MonteCarlo模擬法計算VaR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用馬爾科夫鏈來計算VaR值,將國內VaR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馬杰(2001)在《人民幣行為研究與外匯風險管理》博士論文中,將VaR方法應用于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外匯風險管理。屠新曙(2002)將VaR與最佳投資組合的概念結合起來,開發了一種新的理論,一種類似Markowitz均值―方差選擇最優投資組合的理論,即滿足VaR約束條件的最優均值―――投資組合理論。趙睿(2002)引入了考察投資績效對投資組合影響的方法,求解了約束下的投資組合問題。與VaR理論發展并駕齊驅,其應用也逐漸細化到股市、銀行、企業等的風險管理分析中。杜海濤(2000)將VaR方法運用于市場指數風險度量、單個證券的風險度量、基金管理人員績效評估及確定配股價格等方面。范英(2001)在股票價格隨機游走的假設下計算了深圳股市在不同置信水平下的風險值,對此方法在我國股票投資中的應用進行了初步探討。尹念(2010)用GARCH模型擬合滬深300綜指收益率的波動率,并以此預測VaR值作為評價股市風險的標準,發現我國股市的風險相對西方發達國家更大。郭家華(2010)提出我國的銀行監管應從傳統的思路――制定更嚴格管制條例和進行更嚴格的現場審查中跳出來,轉而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評級體系,鼓勵商業銀行采用VaR模型和方法,才有利于我國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張田(2010)結合國內某大型外貿企業的風險管理的實例,介紹了如何用VaR方法管理市場風險及進行風險調整后的績效評價,認為VaR方法不但能建立相對理性及量化的風險管理體系,較好地解決企業風險管理的混亂現象,且VaR值可作為一參考指標指導企業資源更好地配置。
國內亦有學者研究VaR方法的缺陷。王建華在《度量與控制金融風險的新方法》(2002)一文中首次指出了VaR的缺陷并提出了CvaR的概念,闡述了CVaR優點和作用及在證券組合優化中的應用。曲圣寧、田新時等在《投資組合風險管理中VaR模型的缺陷以及CVaR模型研究》(2005)對CvaR作了更深入研究。郭光(2010)認為“VaR方法并不是萬能的,不能作為風險測量的一種方法論,但可以成為一種管理手段”,系統地歸納出克服VaR法缺陷的方式,提出為順應風險管理的要求而開發適合具體環境的VaR模型將成為VaR方法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鄭文通.金融風險管理的VaR方法及其應用[J].國際金融研究,1997(9).
2、牛昂.VALUE AT RISK: 銀行風險管理的新方法[J].國際金融研究,1997(4).
3、范英.度量金融風險的VaR方法及其在我國股市風險分析中的應用[A].Optimization Method,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
4、包峰,俞金平,李勝宏.CVaR對VaR的改進與發展[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
5、王冰.投資組合風險管理工具VaR和CVaR的研究綜述[J].黑龍江對外貿易,2008(2).
6、郭光.淺析金融風險管理VaR方法的應用與挑戰[J].商業會計,2010(15).
7、尹念.基于VaR方法的我國股市風險管理實證研究[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27).
8、郭家華.VaR方法在我國銀行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統計與決策,2010(17).
9、 Monica B,Loriana P.Value-at-Risk:a multivariate switching regime approach[J].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00(5).
關鍵詞: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 新《巴塞爾協議》
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歷史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是銀行業務發展和人們對金融風險認識不斷加深的產物。最初,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主要偏重于資產風險管理,強調保持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和盈利性,這主要與當時商業銀行業務以貸款等資產業務為主有關。20世紀6O年代以后,隨著銀行業的迅速發展和擴張,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點轉向負債風險管理,強調通過使用借入資金來增加資產規模和收益,既為銀行擴大業務創造了條件,但也加大了銀行經營的不確定性。
20世紀7O年代末,國際市場利率劇烈波動,單一的資產風險管理或負債風險管理已不再適用,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理論應運而生,突出強調對資產業務、負債業務的協調管理,通過償還期對稱、經營目標互相替代和資產分散實現總量平衡和風險控制。
8O年代之后,銀行風險管理理念和技術有了新的提升,人們對風險的認識更加深入。特別是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存貸利差變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廣泛使用,市場環境的這些變化都顯現出原有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理論存在的局限性。在這種情況下,表外風險管理理論、資產組合管理理論、金融工程學等一系列思想、技術逐漸應用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深化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內涵。1988年,《巴塞爾資本協議》正式出臺并不斷完善,標志著西方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和統一,也意味著國際銀行界相對完整的風險管理原則體系基本形成。
二、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與新《巴塞爾協議》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模式和內容獲得巨大發展的時期,回顧2O多年來銀行風險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歷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幾乎都凝結在《巴塞爾資本協議》當中。因此,對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來講,《巴塞爾協議》的誕生和完善,是國際銀行界風險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誕生于1975年,設立的初衷是為了加強銀行監管的國際合作。委員會制定的《巴塞爾協議》,標志著國際銀行業協調管理的正式開始。之后,《巴塞爾協議》經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項文件和準則,其中最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過的《關于統一國際銀行的資本計算和資本標準的報告》(簡稱《巴塞爾報告》),該報告對銀行滿足總資本和核心資本的要求做了規定,核心思想有兩項:一是將銀行的資本劃分為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兩類,二是根據資產類別、性質以及債務主體的不同,確定了風險權重的計算標準,并確定資本對風險資產的標準比率為8%。報告的產生標志著資產負債管理時代向風險管理時代的過渡。
此后,隨著金融領域競爭的加劇,金融創新使銀行業務趨于多樣化和復雜化,對于銀行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亞洲金融危機、巴林銀行倒閉等一系列銀行危機都進一步使人們認識到,損失不再是由單一風險造成,而是由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多種風險因素交織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爾委員會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征求意見稿。新巴塞爾協議全面繼承以1988年巴塞爾協議為代表的一系列監管原則,繼續延續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以信用風險控制為重點,著手從單一的資本充足約束,轉向突出強調銀行風險監管從最低資本金的要求、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和市場紀律約束等三個方面的共同約束。新巴塞爾協議的基本原則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風險范疇進一步拓展。盡管信用風險仍然是銀行經營中面臨的主要風險,但新協議開始重視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影響及其產生的破壞力,并在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中,分母由原來單純反映信用風險的加權資產加上了反映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內容。
第二,堅持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監管思路,但風險衡量方式更為靈活。銀行資本是銀行抵御風險的基礎,1988年的巴塞爾協議提出了銀行業最低資本金的要求,協議對銀行資本的構成進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銀行管理者根據銀行承受損失的能力確定資本構成,并依其承擔風險的程度規定最低資本充足率。在新協議中,保留了對資本的定義以及相對風險加權資產資本充足率為8%的最低要求。與此同時,新協議放棄了1988年協議單一化的監管框架,銀行和監管當局可以根據業務的復雜程度、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靈活選擇使用,允許銀行選擇外部評級和內部評級,促使銀行不斷改進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
第三,強化信息披露和市場約束。在新資本協議中,委員會對銀行的資本結構、風險狀況、資本充足狀況等關鍵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場具有迫使銀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資金和控制風險的作用。
新巴塞爾協議充分體現了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理念的發展方向,在巴塞爾資本協議規范下的銀行競爭將是以風險識別、度量、評價、控制和風險文化為內容的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競爭。
三、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發展方向
按照國際銀行風險管理的理念和經驗,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特點和要求,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發展方向將體現為五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風險管理內容由信用風險向信用、市場、操作性風險轉變。隨著銀行業務的不斷復雜化,銀行的風險南原來的信用風險為主發展到多種類型風險共同作用,從發現風險到形成損失的時間大大縮短。與此同時,國際銀行業對各種類型風險的認識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漸提高,風險的管理由管理單一風險到管理多種風險、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門走向集中管理,體現了現代銀行風險管理的發展方向。未來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不僅要對信用風險進行管理,而且應更加重視市場、操作性、法律等各類風險的管理;不僅強調對市場風險因素的控制,而且應更加重視對人為風險因素的控制;不僅將可能的資金損失視為風險,而且還將銀行自身的聲譽損失也視為風險。
轉貼于
第二,風險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間接管理相結合轉變。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手段還比較簡單,一些銀行風險管理還主要以直接管理為主,如審批授信項目、清收不良資產等。但從未來風險管理的發展趨勢看,要進一步發揮間接風險管理的作用,特別是針對一些時效要求短、批量化處理的銀行業務,如資金業務、零售業務,要進行間接管理,運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進行國別風險、地區風險、行業風險、企業風險等分析,結合信貸審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業務風險。
第三,風險管理對象由單筆貸款向企業整體風險轉變,由單一行業向資產組合管理轉變。目前,隨著經濟活動的變化,企業經營特征、資本運作的形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審核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為主要內容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已經不能適應防范風險的要求,子公司、關聯公司、跨國公司等復雜的資本運營模式使風險的表現形式更為復雜和隱蔽,這就要求風險管理要由對單筆貸款的管理向對企業的整體風險轉變,不僅要對財務情況進行審查。還要關注企業的經營管理、股權結構、對外投資以及全部現金流。同時,要把風險管理的視角從一個企業擴大到整個行業、市場的變化,在微觀分析的基礎卜強調系統性風險的研究。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最終過渡到資產組合的風險管理和資本制約下的組合模型的管理。
第四,風險管理重點由強調審貸分離向構建風險管理體系轉變。以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往往單純強調“審貸分離”而忽視了商業銀行內整個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但英國巴林銀行、日本大和銀行、法國興業銀行等一系列事件說明,目前銀行業的風險管理已經不單單是授信審批的控制,而且更強調銀行整介風險管理體系的健全。從先進銀行風險管理的經驗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應是風險管理戰略、偏好、構架、過程和文化的統一,通過建立清晰的風險管理戰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構、全面的風險管理過程和良好的信貸文化,最終實現風險管理效率和價值的最大化。
關鍵詞: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 新《巴塞爾協議》
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歷史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是銀行業務發展和人們對金融風險認識不斷加深的產物。最初,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主要偏重于資產風險管理,強調保持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和盈利性,這主要與當時商業銀行業務以貸款等資產業務為主有關。20世紀6O年代以后,隨著銀行業的迅速發展和擴張,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點轉向負債風險管理,強調通過使用借入資金來增加資產規模和收益,既為銀行擴大業務創造了條件,但也加大了銀行經營的不確定性。
20世紀7O年代末,國際市場利率劇烈波動,單一的資產風險管理或負債風險管理已不再適用,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理論應運而生,突出強調對資產業務、負債業務的協調管理,通過償還期對稱、經營目標互相替代和資產分散實現總量平衡和風險控制。
8O年代之后,銀行風險管理理念和技術有了新的提升,人們對風險的認識更加深入。特別是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存貸利差變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廣泛使用,市場環境的這些變化都顯現出原有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理論存在的局限性。在這種情況下,表外風險管理理論、資產組合管理理論、金融工程學等一系列思想、技術逐漸應用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深化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內涵。1988年,《巴塞爾資本協議》正式出臺并不斷完善,標志著西方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和統一,也意味著國際銀行界相對完整的風險管理原則體系基本形成。
二、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與新《巴塞爾協議》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模式和內容獲得巨大發展的時期,回顧2O多年來銀行風險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歷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幾乎都凝結在《巴塞爾資本協議》當中。因此,對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來講,《巴塞爾協議》的誕生和完善,是國際銀行界風險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誕生于1975年,設立的初衷是為了加強銀行監管的國際合作。委員會制定的《巴塞爾協議》,標志著國際銀行業協調管理的正式開始。之后,《巴塞爾協議》經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項文件和準則,其中最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過的《關于統一國際銀行的資本計算和資本標準的報告》(簡稱《巴塞爾報告》),該報告對銀行滿足總資本和核心資本的要求做了規定,核心思想有兩項:一是將銀行的資本劃分為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兩類,二是根據資產類別、性質以及債務主體的不同,確定了風險權重的計算標準,并確定資本對風險資產的標準比率為8%。報告的產生標志著資產負債管理時代向風險管理時代的過渡。
此后,隨著金融領域競爭的加劇,金融創新使銀行業務趨于多樣化和復雜化,對于銀行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亞洲金融危機、巴林銀行倒閉等一系列銀行危機都進一步使人們認識到,損失不再是由單一風險造成,而是由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多種風險因素交織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爾委員會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征求意見稿。新巴塞爾協議全面繼承以1988年巴塞爾協議為代表的一系列監管原則,繼續延續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以信用風險控制為重點,著手從單一的資本充足約束,轉向突出強調銀行風險監管從最低資本金的要求、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和市場紀律約束等三個方面的共同約束。新巴塞爾協議的基本原則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風險范疇進一步拓展。盡管信用風險仍然是銀行經營中面臨的主要風險,但新協議開始重視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影響及其產生的破壞力,并在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中,分母由原來單純反映信用風險的加權資產加上了反映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內容。
第二,堅持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監管思路,但風險衡量方式更為靈活。銀行資本是銀行抵御風險的基礎,1988年的巴塞爾協議提出了銀行業最低資本金的要求,協議對銀行資本的構成進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銀行管理者根據銀行承受損失的能力確定資本構成,并依其承擔風險的程度規定最低資本充足率。在新協議中,保留了對資本的定義以及相對風險加權資產資本充足率為8%的最低要求。與此同時,新協議放棄了1988年協議單一化的監管框架,銀行和監管當局可以根據業務的復雜程度、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靈活選擇使用,允許銀行選擇外部評級和內部評級,促使銀行不斷改進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
第三,強化信息披露和市場約束。在新資本協議中,委員會對銀行的資本結構、風險狀況、資本充足狀況等關鍵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場具有迫使銀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資金和控制風險的作用。
新巴塞爾協議充分體現了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理念的發展方向,在巴塞爾資本協議規范下的銀行競爭將是以風險識別、度量、評價、控制和風險文化為內容的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競爭。
三、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發展方向
按照國際銀行風險管理的理念和經驗,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特點和要求,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發展方向將體現為五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風險管理內容由信用風險向信用、市場、操作性風險轉變。隨著銀行業務的不斷復雜化,銀行的風險南原來的信用風險為主發展到多種類型風險共同作用,從發現風險到形成損失的時間大大縮短。與此同時,國際銀行業對各種類型風險的認識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漸提高,風險的管理由管理單一風險到管理多種風險、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門走向集中管理,體現了現代銀行風險管理的發展方向。未來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不僅要對信用風險進行管理,而且應更加重視市場、操作性、法律等各類風險的管理;不僅強調對市場風險因素的控制,而且應更加重視對人為風險因素的控制;不僅將可能的資金損失視為風險,而且還將銀行自身的聲譽損失也視為風險。
【關鍵詞】房地產;開發項目;風險管理;有效方法
【 abstract 】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with the risk is higher, with a long cyc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cess is complicated, and real estate projects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developers not only closely linked, also aff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Many enterprises not ready to real estat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facing the risk of sudden appear at the raising of the foot, and cause great losses or even collapse, also to the enterprise to the society brings huge wast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project are the main risk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method.
【 keywords 】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projects; Risk management; Effective method
中圖分類號:F29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房地產開發的風險貫穿于項目的投資決策階段、土地的獲得階段、建設和銷售階段的全部過程。所以房地產的開發具有風險較高、周期較長以及過程復雜的特點,而房地產項目不僅與開發商的利益緊緊相連,也影響著老百姓的利益。許多企業沒有做好房地產項目的風險管理,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顯得舉足無措,從而造成較大的損失甚至倒閉,也同時給企業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浪費。因而做好房地產開發項目的風險管理是一個頗為迫切的課題。
一、房地產開發項目存在的主要風險
1、房地產項目投資決策階段的風險
包括開發區域和時機的風險兩種。房地產開發區域的風險和房地產的不可逆性以及地理位置的固定性緊密連接,加上各地區的發展不平衡,經濟和政策的相差懸殊,各地房地產不同的影響因素種類及影響因素和影響程度,使得經濟、政治和政策環境對于房地產的投資決策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房地產的開發時機風險影響因素主要是周期較長,經濟、政治的變化等等。
2、房地產項目的土地獲取階段風險
其中包括土地購買的風險和籌資的風險。土地的獲得方式主要有協議讓出和召回兩種。協議讓出的風險來源于開發的企業和原房產所有者的談判過程。而召回的風險來源于成本高和利潤低,若對市場的走勢判斷有了偏差,則會導致項目的虧損,因而其風險主要是對未來的市場判斷能力?;I資的風險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的行業,大部分是依靠籌資的方式來開發建設,具有投資較大、風險較高和周期長的特點。籌資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因使用借貸的資金而導致自有資金的回報盈利不確定性。
3、房地產在項目的建設階段存在的風險
這方面主要有承包合同風險、自然條件的風險以及工期拖延的風險。承包合同風險有由于合同條款的不完善及敘述不嚴謹而引起的和純合同風險兩種。自然條件的風險包括如地形地勢、環境氣候等對施工安全的一定威脅。在房產開發建設的每個環節的時間的損失都會令工期拖延,出現工期拖延的風險。
4、房地產在銷售階段的風險
這一階段的風險主要包括銷售合同的風險、銷售時機的風險以及自然災害的風險等。
二、房地產開發項目風險管理的有效方法
1、投資決策階段的風險防范
投資決策階段需要考慮的風險因素最多,風險因素對項目成數的影響也最為關鍵。因此,建議企業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或附設企業經常性信息收集和處理機構。研究國家和區域經濟政策、行業政策。對本地區各個區(段)域的規劃、土地、項目(包括在建和意向),適宜項目情況,做及時、準確的分析,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準確依據。經常性的分析,比臨時“抱佛腳”分析的依據和理由會更豐富;合理安排資源,把“功夫”下在事前,在時間管理象限里,開展“重要面不緊急”的工作,肯定比做“重要又緊急”的工作會從容、更周密。
建立地區房地產景氣分析和監測系統,建立房地產市場定期分析報告制度,同時加重住房金融研究,探索住房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深層問題。定期的經常性地對政策走勢,樓市價格、銷售數量、消費需求變化等問題進行分析,可以提高投資決策的前瞻性和科學性,規避決策依據錯誤造成風險的能力會更強。
(2)高度重視可行性研究,確保投資決策的正確性。房地產開發企業必須加強房地產市場調研,在充分掌握影響項目投資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資料,并且對此加以分析和綜合,建立一個龐大的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對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減少房地產投資開發的盲目性。
(3)由于決策失誤所造成“決策風險后果”的嚴重性,企業決策層必須有合理知識結構的高級經營,技術管理人員組成,必須具備一定的本行業專業、綜合知識和風險識別、判斷、處理能力,了解國家及地方政府相關行政主管部門頒布的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規定。
(4)采用房產保險的方式來間接降低風險。在房地產投資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部面臨著風險,都有可能發生損失,甚至發生致命的損失。要想將這種不確定的,大的損失轉變為確定挑戰的損失,采用風險轉移,即保險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5)靈活應用投資組合理論。企業在投資中總是在收益相同時追求風險最小,或在風險相同時追求收益最大,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尋求一種最佳的均衡投資組合以分散風險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
(6)在對項目各開發方案進行經濟評價的同時,要注意風險分析,對項目實施各階段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盡可能詳盡的分析,選擇可靠性好,風險隱患少,風險程度低的開發方案。
2、土地獲取階段的風險防范
在土地獲取前,必須對地塊自然屬性、社會屬性以及使用屬性進行認真確認,以決定選擇或放棄對某一項目的開發、在征地過程中,應主動爭取有關部門和群眾的理解、支持和幫助,以化解眾多風險因素,減少未來在各個層面的干擾;在拆遷和安置補償問題上,即講原則性,更講靈活性,防止矛盾激化。
3、項目建設階段的風險防范
強化安全意識,事前控制與中控制動態結合,采取系統的項目管理方法使項目順利進行,并在保證建筑質量的前提下,盡快完成開發項目,縮短建設周期,減輕開發商所面臨的未來不確定性。
另外,應特別加強項目的招標管理、合同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合同管理能力。在招標過程中,準確核定標的,利用競爭、價格、供求機制,合理制定工期、質量、造價、安全投標的文件,為項目合同管理營造工作質量環境;在合同契約簽訂的過程中,善于利用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可管理風險進行合法的消除、緩和、轉移;在合同契約的履行過程中,合理應用《合同法》、《建筑法》和其他法規規定,利用風險管理技術、財務手段,將“承包商風險”、“業主風險”、“供應商風險”、“擔保方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因出現“違規”或“違約”現象而導致“意外”風險失控。
4、經營管理階段的風險防范
經常管理階段是房地產投資的關鍵階段。在經濟管理中房地產商應密切關注市場的動態,了解需求狀況,采取靈活而合理定價措施,避免或減輕因高價或低價帶來的風險。為回避企業自身營銷經驗不足、營銷手段不當的風險,可通過營銷,以充分利用人豐富的營銷經驗。采用靈活多變的營銷方式,拓寬營銷渠道,降低營銷風險。搞好物業管理、定期檢查房地產狀況,及早發現和消除現有房地產存在的各種隱患。
總之,房地產項目的建設是一個有較長周期的過程,項目的一次性、不可重復性特點和過程中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構成了項目過程的各種風險,風險充斥在每個過程( 活動) 。從某種程度上講,項目建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風險管理、規避風險的過程,而風險管理(識別、分析、評價、處理)是靠企業的“團隊”的力量, 靠管理水平、管理經驗、職業道德和知識水平進行的, 每個風險的規避、緩和、轉移都是綜合管理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胡煜. 淺談房地產開發項目的風險管理及防范[J]. 現代商業, 2009,(12)
[2] 盧帥帥. 房地產開發項目風險管理策略探討[J]. 市場論壇, 2010,(11)
[3] 新. 房地產開發項目工程管理及其風險[J]. 企業導報, 2011,(02)
【關鍵詞】風險管理 風險識別 風險應對
隨著房地產開發的競爭日趨激烈,項目開發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房地產項目開發的特點是一次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如不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項目在進度、質量、成本等幾大環節會產生失控,導致項目失敗,項目開發的風險管理日漸受到房企的重視。
項目風險管理是指項目承擔單位對項目全壽命期內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預測、識別、分析、評估,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措施,減少風險的損失,從而實現項目目標的科學管理方法[1]。
項目風險管理有五個階段:風險管理規劃、風險識別、風險估計和風險評價、風險應對、風險監控。本文由于篇幅有限,僅針對房地產項目開發風險管理的特點,從風險識別、風險應對兩個階段展開闡述。
一、房地產項目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在全面了解項目情況的基礎上,分類、分階段劃分可能產生風險的事件,描述其風險特征。
房地產項目開發的階段主要有前期階段、建設階段、租售階段。房地產開發的各個階段都伴隨著風險,風險的表現形式和產生的后果也各有不同。
1、前期階段的風險主要有市場風險、政策風險、規劃設計風險、籌資風險、招標風險等。
(1)市場風險:房地產開發周期較長,在整個周期中,市場供求關系、價格走向會有起伏波動,從而決定著項目能否贏利。
(2)政策風險: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政策、土地政策、環保政策的風險對房地產項目影響尤為重要。
(3)規劃設計風險:城市規劃的調整會對項目的價值產生極大的影響。項目本身設計質量如達不到要求,項目品質下降,則會給項目帶來巨大的損失,設計變更會增加成本和延長工期。
(4)籌資風險:由于我國房企開發房地產項目主要靠借貸資金維持開發,籌資的成功與否、借貸利率的高低都決定著項目能否順利進行。
(5)招標風險:目前采取的招標方式有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等方式。招標方式不同,風險也各異。公開招標的風險主要是開發商對投標企業不甚了解,有可能中標企業的實力和管理水平達不到所需的要求,其所需較長的招標時間也帶來進度風險。邀請招標由于選擇面較小,可能喪失獲得較低報價的機會。
2、建設階段的風險主要有:施工質量風險、施工工期風險、施工成本風險等。
(1)施工質量風險:施工單位的施工人員素質、材料質量、機具設備性能、管理人員業務能力都是引起質量問題的主要因素。
(2)施工工期風險:施工人員緊缺、材料不能及時到貨、水電氣等市政配套工程不及時、返工等均會對項目工期產生影響。
(3)施工成本風險:項目實施產生變更、材料選擇不適宜、通貨膨脹等因素會引起投資增加。
(4)施工安全風險:施工單位工地現場高空墜落、臨邊洞口防護、觸電、基坑坍塌、火災以及重大質量問題引起的安全事故,必然會影響整個開發項目的進度、成本和房企形象。
3、租售階段的風險主要有:銷售時機風險、租售合同風險、物業管理風險[2]。
(1)銷售時機風險:由于調控政策的實施,競爭對手的銷售計劃、銷售淡旺季都對項目銷售時機的選擇有著較大影響。
(2)租售合同風險:租售合同糾紛是一種經常發生的風險事件。
(3)物業管理風險:物業公司的好壞對開發樓盤的形象具有一定的風險。
二、房地產項目風險應對
風險應對就是對風險進行識別、估計和評價后,針對風險采取相應措施,以減少發生的可能性和發生的損失程度。在房地產開發行業,風險應對常用的方法有:風險減輕、風險規避、風險轉移、風險接受四種。
1、前期階段風險的應對措施
(1)應對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的措施:進行項目投資決策前應仔細研究市場變化、政策導向,進行詳細的可行性研究,對市場、環境、經濟、技術、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論證,使決策科學化,杜絕把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作為一個走過場、完成程序化任務的現象。因此,在前期決策時,認真地進行可行性分析,是減輕風險、規避風險的最佳手段。
(2)應對規劃設計風險的措施:及時全面了解項目的周邊規劃配套情況,使所選項目位于政府規劃發展區域,從而享受城市發展紅利。開發商與設計單位簽訂合同時,應明確設計單位對設計質量承擔的相應責任,從而通過合同轉移風險。項目建設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在設計階段,據國外統計資料,規劃設計階段節約投資的可能性為88%,在合同中,應明確限額設計來控制造價,通過合理、經濟的設計來降低成本。同時在設計過程中,應提前征求工程、銷售和物業公司的意見,以此來提高設計的適用性。
(3)應對籌資風險的措施:通過合作開發、股權合作、增加融資方式,通過銀行借貸、發行股票和債券、引入基金投資等方式,籌集資金,通過預售和加快銷售來回籠資金;通過合同約定延后支付下游合作單位工程款項,以此來減輕、轉移資金風險。
(4)應對招標風險的措施:公開招標時,由建設主管部門邀請專家嚴格審查投標單位的實力,評標時避免采用最低價中標的方式,宜采取綜合評標法選定實力強、有信譽、管理水平高的企業,規避以后產生的質量、進度風險。邀請招標時,要擇優選擇幾家承包商,在同等條件下,可采取合理低價中標的方式選取承包商,以此減輕成本風險。
2、建設階段的風險應對措施:
(1)應對施工質量風險措施:委托符合資質要求的監理單位進行質量監理,并接受建設主管部門質量監督,以此來減輕風險。貫徹“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把質量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的現代質量管理理念,強化工程質量責任制和責任主體類型;對質量進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分析影響工程質量的各種因素,采取措施進行預防和應對;加強過程驗收,嚴格整改,逐層確保下道工序工程質量。
(2)應對施工工期風險措施:開發商要根據項目總進度計劃,嚴格要求總包和分包單位編制各自施工計劃,經甲方、監理確認后在承發包合同中明確。在實施過程中,開發商定期召開工地周例會,對施工進度進行檢查,如出現工期延誤應分析原因并督促承包商采取相應趕工措施。開發項目要按期完工,開發商加強協調管理,協調設計單位、施工單位、供應商、工程周邊單位和居民、政府職能部門、水電氣公用市政單位,如不能高效協調,必將導致工期延期風險產生。
(3)應對施工成本風險措施:建設過程是投資具體發生、實現的過程,開發商應根據各類合同制定最高限價,通過投標合理競價,減輕成本風險,簽訂合同時盡量把材料上漲風險轉移給承包商。嚴格控制變更費用,防止發生承包商費用索賠,努力實現決算不超預算的目標。
3、租售階段的風險應對措施
(1)應對銷售時機風險措施:通過事先推廣、積蓄客戶,分析周邊樓盤競爭對手的價格及銷售情況,制定合理開盤價格和適時開盤時間,規避銷售不暢的風險。
(2)應對租售合同風險措施:由開發商對銷售公司進行統一培訓,增加項目的規劃、工程知識,加強開發商與公司的溝通,建立設計變更快速告知備案制度,在與銷售公司簽訂的合同中應明確“因銷售公司失誤造成損失的,由銷售公司承擔有關損失”的責任。
(3)應對物業管理風險措施:售后服務中,要事先精心選擇有信譽、口碑好的物業公司,公共設施移交應由物業公司驗收簽字,以此在完成保修期后,轉移后期維護風險。
通過對房地產項目開發各階段進行風險識別,可以預先排查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嚴重程度,采取科學的應對措施,以達到規避、減輕、轉移損失的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壓力測試;供應鏈風險;極端事件;風險度量
作者簡介:姚衛新(1967- ),男,江蘇宜興人,東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等領域的研究;游佳敏(1985- ),女,上海人,東華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商業經濟管理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10)05-0086-05 收稿日期:2010-05-20
一、引言
近年來,由于種種不確定因素引發的極端事件沖擊導致了許多供應鏈巨幅震蕩甚至中斷的現象,引起供應鏈管理者的廣泛關注。如2000年愛立信手機歐洲生產線停產事件(Eglin,2003;Norrman,2004)、2001年911恐怖襲擊、2003年“SQL Slammer”病毒全球爆發(Reshlna,2003a、2003b)、伊拉克戰爭(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以及上世紀90年代末Compaq公司PC庫存大量積壓現象(Chopra et al,2004)。這些極端事件通常而言波及范圍廣、影響程度大,往往會給供應鏈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甚至導致供應鏈的徹底斷裂。現實不僅要求供應鏈上各個實體能有效地協同運作,而且要求各節點具有一定的包括各類極端事件在內的風險承受能力。因此,如何加強事前管理,測算可能的供應鏈風險,特別是小概率極端事件對供應鏈的沖擊力度及其后暴露出來的風險水平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在金融風險管理領域,壓力測試作為一種金融風險的量化技術,主要用于對極端情景(發生概率小但后果十分嚴重的事件)進行風險分析,反映在發生極端事件時的損失程度。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Jones,2004)的定義,壓力測試是指一系列用來評估一些異常但又可信的宏觀經濟沖擊對金融體系脆弱性影響的技術總稱,其做法是將金融機構或資產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極端情境下,如經濟增長驟減、失業率激增、房地產價格暴跌等異常市場變化,然后測試該金融機構或資產組合在這些關鍵市場變量突變的壓力下的表現狀況,看是否能經受得起這種市場的突變,以此作為金融穩健性指標中風險度量工具――VaR的重要補充,有助于金融監管者更好地監管金融機構的各類風險。
鑒于各種極端情形對供應鏈造成的巨大沖擊以及壓力測試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筆者通過探討供應鏈風險傳遞機制,嘗試將金融行業的壓力測試技術引入到供應鏈風險管理中,結合供應鏈體系特征和企業風險管理戰略目標,提出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的概念,闡述相關的基本理論,其后以一具體的供應鏈風險為對象描述壓力測試的實施過程。本文的研究基于壓力測試視角關注供應鏈極端風險,是對供應鏈風險評價內容的補充,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拓展和完善了供應鏈風險管理體系。
二、面向供應鏈極端風險的壓力測試
下文將通過探討風險傳遞機制,明晰各類沖擊情形對供應鏈(或供應鏈節點企業)產生影響的作用路徑,將金融風險管理工具運用到供應鏈風險管理中,提出基于假定極端情景的供應鏈風險度量方法――壓力測試。解釋并明確壓力測試方法在整個供應鏈風險管理過程中的位置。
(一)供應鏈風險傳遞機制
要測算供應鏈(或供應鏈節點企業)在發生小概率極端事件下的風險水平及由此可能對薄弱環節造成的潛在損失,分析這些損失對供應鏈穩定性的影響,進而為決策者采取必要應對措施提供依據,必須首先明確供應鏈中風險的傳遞機制(見圖1)。
圖1展示了供應鏈風險在體系中的傳遞方式。圖的最左邊的是引發各類供應鏈風險的沖擊源,可分為兩類:綜合沖擊和特定沖擊。綜合沖擊是能夠影響整個供應鏈環境或供應鏈體系的一類沖擊源,而特定沖擊僅僅針對供應鏈中某個節點企業。
圖中第二欄“感知節點”揭示的是一旦某些沖擊情形真的發生,最先感知沖擊影響的供應鏈節點(如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消費者以及其他在該條鏈上的企業或個人)或不在該供應鏈上的其他實體(如市場、金融機構、政府、媒體及不位于該條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等)。
第三欄顯示風險的傳播機制,最初沖擊所導致的損失可經由這一機制被成倍放大。通常情況下,供應鏈風險傳播渠道可大致分為經由價格因素、交易量及生產運作活動三種路徑傳播。價格路徑包括上下游企業間采購價格和銷售價格的連鎖變化,交易量傳播渠道表示由交易量驟減而導致供應鏈效益下降,生產運作活動路徑則是因企業生產能力受限而引發供應鏈延遲或中斷現象。
圖的最右端表示的是供應鏈(或供應鏈節點企業)上的薄弱環節由最左端的沖擊而暴露出的風險水平和影響程度,圖中列舉了(但不限于)幾類常見的供應鏈風險,其所對應的風險評價指標的變化以及對供應鏈上其他節點企業的反饋效應正是供應鏈管理者最為關注的內容之一。
關于圖1中所示傳遞路徑,有兩點需要說明:(1)傳遞機制中的最先感知點和傳播渠道均不局限于圖上列出的幾點,可根據所處的供應鏈環境進行增刪和調整,以更好地解釋不同供應鏈間的個體差異。(2)各種風險傳播渠道間往往存在交互效應,可相互影響。例如,由重要生產線故障引發的沖擊經運作活動渠道傳播導致的生產能力下降,會最終影響交易量,從而又以交易量渠道進行傳遞。
綜上所述。圖1所示的供應鏈風險傳遞機制揭示了3個問題:(1)原始沖擊源如何引發供應鏈風險的;(2)引發的是哪類供應鏈風險;(3)沖擊源引發的風險間是否存在連鎖反應,它們之間又是如何運作的。以上3個問題分別解釋了供應鏈風險傳遞渠道和路徑、風險識別以及風險間的交互效應。然而,供應鏈風險管理目標不僅要求能夠識別可能的風險,理解這些風險的產生機理和作用渠道,更要求能以定量的方法測度最初沖擊源帶來的影響程度,從而使風險變得更加明晰。由此可見,定量化地度量圖1左端沖擊源對右端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的影響效應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于一些尚未出現的極端沖擊,如果能以事前防范的風險意識分析其一旦發生時對供應鏈穩定性的影響、衡量可能遭受的潛在損失以及吸收這些損失所需耗用的資源、進而對風險抵御能力做出評估和判斷,可為決策者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提供依據。因此,一個可識別薄弱環節,并有效評價極端事件對供應鏈沖擊影響的風險管理工具,具有巨大理論與實踐價值。
(二)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基本概念
風險量化技術的發展與金融市場的需求密切相關(Per-reault,2002;Voss,2000)。壓力測試作為金融風險的量化技
術之一,反映極端不利的小概率事件發生時金融業所可能遭受的潛在損失。它最早是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作為基本信貸風險模型的補充而被正式提出并開始使用,因其能模擬潛在極端事件發生時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近年來在國際金融組織和各國政策當局間獲得了迅速的應用推廣。根據極端事件度量和管理的共通性,下文將金融行業的壓力測試方法引入到供應鏈風險管理中,結合供應鏈體系特征和企業風險管理戰略目標,提出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的概念,為供應鏈“極端事件”的評價和管理提供一新方法。
1、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的定義
目前,在金融業中關于壓力測試并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定義,不同機構從不同視角對壓力測試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從金融穩定性管理視角出發,對比較權威的定義列舉如下(見表1)。
綜合以上定義可以看出,壓力測試是一種以定量分析為主的風險分析方法,其做法是將測試對象置于某一特定的小概率極端情境下,然后測試該對象在這些關鍵市場變量突變的壓力下的表現狀況,通過測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分析這些損失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對測試對象的脆弱性做出評估和判斷,有助于管理者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必要措施。
壓力測試的實質在于通過各種壓力情景的設定,利用確定的價值評估模型,測算出在確定的壓力情景下某一特定實體所面臨的潛在損失。將其擴展到供應鏈中,并給出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的定義: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是指供應鏈節點企業或供應鏈體系在面臨假定極端事件沖擊時,用來筏量可能發生的潛在損失的一種風險評價技術。通過測算這些潛在損失,有助于供應鏈管理者識別供應鏈(或供應鏈節點企業)在承受各類風險(包括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時所暴露的薄弱環節和風險水平,針對性地采取必要措施,加強事前防范,以提高供應鏈彈性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2、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的理論核心
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的重點在于分析測試對象(供應鏈節點、節點間關系,或供應鏈系統)面臨模擬極端沖擊時,對于潛在損失的最大承受能力,亦即極端風險量化過程,也可視為一種針對供應鏈體系的臨界分析技術。其核心思想如圖2所示。
圖中菱形框表示某次壓力測試的對象,它可以是某個具體的供應鏈節點、明確的節點問關系,或整個供應鏈系統。圖中橢圓則代表在某次壓力測試過程中,用于度量測試對象之于某類特定極端沖擊的風險評估模型。根據圖2的描述,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的核心思想可理解為通過模擬極端沖擊,即各種壓力情景的設定,利用確定的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測算出在確定壓力情景下假設的極端沖擊對特定測試對象帶來的影響效應,也即其所面臨的潛在損失。壓力測試顯示出最差情形下測試對象所能承受的壓力底線。
從本質上說,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是通過可能引起薄弱環節暴露的小概率壓力情景來量化風險傳遞機制中(見圖1)所描述的相關供應鏈風險渠道的大小。因此,一次確定的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過程可被認為是一個“What-if”的實驗。在回答“如果……,那么……”的過程中,幫助企業識別供應鏈體系內承受各類風險時所暴露出的結構性弱點和整體風險水平,在風險尚未真正發生時,采取有效措施,主動預防重大意外事件的發生,或將意外事件發生所帶來的損失降低到最小。因此,與傳統供應鏈風險管理方法不同,壓力測試作為一種“向前看”的風險管理手段,強調未雨綢繆,而非僅僅依靠事后管理亡羊補牢,這一風險管理理念是壓力測試方法最為關鍵的內容。
(三)壓力測試與供應鏈風險管理過程
供應鏈風險管理過程的研究起始于Lindroth(2001)提出的三維供應鏈風險初步分析框架,該框架包括供應鏈單元分析、供應鏈風險類型和供應鏈風險控制。供應鏈風險管理過程包括供應鏈風險識別、供應鏈風險評估和供應鏈風險管理和控制這三個方面。就目前研究情況來看,現有文獻的研究多側重于風險識別方面,而對于供應鏈風險的評估和控制則缺乏系統性研究,在很少有的涉及供應鏈風險評估的文獻中。又多為定性評價,定量分析極少,遠沒有形成體系。
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是對小概率極端事件下供應鏈各環節可能遭受的沖擊進行定量評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對風險管理過程中風險評價內容的補充,為眾多供應鏈風險評價技術中的一個,因此,壓力測試也構成供應鏈風險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但同時,壓力測試方法本身又自成體系。有著較成熟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其核心思想及基本方法可擴展至其他領域。圖3表明了壓力測試方法與整個供應鏈風險管理過程的關系。
三、應用示例
供應鏈常常面臨著不可完全預測的中斷,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自然災害、經濟中斷、恐怖襲擊、運轉故障等都可能導致中斷風險的發生(Kleindorfer,2005)。然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和日趨復雜的供應鏈網絡結構更加劇了系統的動態性、復雜性和不穩定性,供應鏈中斷的可能性以及與之相關的潛在損失變得越來越大。又由于供應鏈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的中斷均可能影響其正常運作,引發系統風險。歷次中斷事件及導致的災難性后果要求供應鏈管理者加強事前防范,精確測算各種異常中斷情形下供應鏈(或供應鏈節點)折射出的收益、損失或生產能力的變化,有效評估其抵御風險的能力,盡早準備各類中斷事件應急預案,延遲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并降低由中斷風險帶來的損失。
針對上述情況,下文以某一節點企業為例,結合壓力測試核心思想(見圖2),探討供應鏈中斷風險壓力測試實施過程(見圖4)。具體實施步驟包括:資料收集、明確測試目的和對象、風險識別、測試方法確定與數據范圍選擇、壓力情景構建、壓力測試執行以及測試結果的披露與解讀。
供應鏈中斷風險壓力測試實施過程中所需相關信息一般源于四大資料庫:中斷壓力事件庫、供應鏈網絡節點資料庫、企業內部信息資料庫和壓力測試數據庫。測試過程的第一步是信息搜集。從中斷事件庫中獲取以往歷次中斷風險的歷史信息,包括中斷事件的類型、成因、影響時間、傳播路徑、最初沖擊力度和最終損失等。歷史事件提供了可借鑒的依據,有助于測試人員了解各類中斷風險的共通性,更精準地把握測試方向。供應鏈網絡節點資料庫提供節點企業所處的供應鏈網絡環境信息,如主要供應商、制造商、客戶、分銷中心和運輸渠道等的基本數據。企業內部信息資料庫包含了產品生產流程、物料清單文件(BOM)以及包括原材料、在制品、產成品在內的所有庫存信息。此外,壓力測試數據庫則存儲企業既往壓力測試的歷史資料。以上這些信息源為壓力測試后續步驟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輸入,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將直接影響到測試結果的質量。
資料收集后,第二步須明確測試的目的和對象。一般來說,供應鏈節點企業開展中斷風險壓力測試是為衡量該節點在面臨各種異常中斷情境下的風險暴露水平,并以此評價其抵御中斷風險的能力。而對于某一次具體壓力測試而言,測
試目標通常還應細化,需將測試焦點置于某一特定的供應鏈運作環節中。依據中斷發生環節,有三種關注點:與上游供應商相關的中斷、企業內部中斷、與下游客戶相關的中斷(見表2),并由此產生三類與之對應的壓力測試對象:供應(中斷)風險、需求(中斷)風險、生產(中斷)風險。由于供應鏈結構的復雜性,測試對象不僅要求明確風險類型,還需指明該風險發生的環節,從而使測試結果更為精確。
風險識別的作用在于尋找能夠引起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變化的風險因子,也可理解為是將供應鏈風險傳遞路徑(見圖1)中傳播渠道實例化的過程。對于中斷風險,風險因子可大致分為兩類:基本生產變量和市場經濟變量。前者體現中斷發生后節點企業所處的供應鏈上下游產、供、求的變動,后者反映供應鏈外部環境的變化。風險因子的選擇與節點企業在供應鏈體系中的位置有關,一般而言,處于供應鏈中部的企業只需考慮基本生產變量變動的影響,而位于供應鏈兩端的企業還另需思考市場經濟變量的作用。
根據單一風險因子沖擊還是多風險因子沖擊,存在兩種壓力測試方法: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是對單一沖擊(風險因子)的影響分析,情景分析則是對多個風險因素同時發生變化即多種沖擊的影響分析。相對而言,敏感性分析更加簡單易操作,而情景分析需要考慮各種沖擊的相關性等問題,但模擬效果更好。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具體沖擊情形,靈活選擇,以在客觀性和可操作性之間尋求平衡。通常較可行的做法是在極端事件發生后,導致供應鏈某一環節中斷的影響如能以一確定的風險因子的變化來表示,建議采用敏感性分析,反之,如中斷造成的影響較難確定或需以多個風險因子的共同作用來描述,則建議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在測試數據選取方面,根據假定的中斷風險發生環節,對應第二步中確定的壓力測試對象,分別將供應商、客戶(或市場)或生產部門作為數據范圍,獲取相關風險因子變化情況的歷史數據。
壓力測試的下一個步驟是情景構建,這一步驟包含兩部分內容:情景類型選擇和壓力情景設定。上一段提到的情景分析方法可進一步分為歷史情景分析、假定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羅模擬(Blaschke,2001)。如在上一環節中確定將采用情景分析的壓力測試方法,這一步驟中需選擇適合企業供應鏈環境的情景類型。歷史情景依賴于過去經歷過的重大中斷事件,而假定情景是假設可能但還沒有發生的供應鏈重大中斷,蒙特卡羅模擬則是借助計算機模擬獲取可能發生的中斷情景。如何根據選定的情景類型,考慮節點企業所處供應鏈環境,結合管理者風險偏好,確定并量化有關沖擊變量、變量問關系、沖擊大小,沖擊路徑等中斷情景設定方面的內容,也構成了本步驟工作的一部分。
壓力測試的執行主要通過建立模型解決2個問題:(1)如何評估選定中斷情景對該節點企業的影響,并將情景映射到主要風險因子的變化上;(2)如何將風險變量反映為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的變化,或收益、損失或生產能力的變動。以有效評估其風險彈性。
最后是測試結果的公布與解讀。不同競爭策略下節點企業對于測試結果會有不同的理解,或將其作為唯一的標準以評估企業抵御中斷風險的能力,或僅僅將其視作評價中斷風險承受力的工具之一,同時考慮包括專家意見在內的眾多定性因素。對測試結果的不同解讀,折射出管理者的風險理念,并最終反映為應對措施制定上的差異。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完整的壓力測試過程還應包括回測和重估?;販y為測試人員提供了有關模型準確性的反饋信息,可用來尋找模型可能的改進方向。重估是在上一次壓力測試完成后,間隔一定周期對相同測試對象進行再一次壓力測試,新一輪的壓力測試可以確認新的風險,及時反映供應鏈環境變化,從而使測試結果更具現實意義。
就技術本身來看,壓力測試只是風險管理者在對供應鏈運行狀況悲觀預期下(例如某一環節發生中斷)對節點企業進行的體檢,并不意味著測試對象真的出現了問題。事實上,假定的壓力情景并不一定發生,不能因為測試結果而給企業貼上“不合格”的標簽。作為風險管理方法之一,壓力測試強調事前防范、未雨綢繆。它展現給管理者極端情形下供應鏈(或供應鏈節點)所面臨的圖景,從而發揮其警示作用。
四、結論及未來研究方向
筆者針對各種極端情形給供應鏈造成的巨大沖擊以及壓力測試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通過探討供應鏈風險傳遞機制,提出了將金融行業的壓力測試方法與供應鏈風險評估相結合的思路,給出了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的概念,并對相關內容作了界定和說明,最后以一供應鏈節點企業為例,描述了中斷風險壓力測試的實施過程。
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是對供應鏈風險評價內容的補充,既從深度上加深了供應鏈風險定量評估這方面的內容,又從廣度上拓展了壓力測試理論的應用范圍,為供應鏈“極端事件”評價和度量提供方法和依據,完善了供應鏈風險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