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在生活中的體現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新課程改革;實踐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能從化學的視角認識社會與生活方面的問題,在化學教學中增加他們的實踐機會,懂得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他們在面臨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時,能更科學、更合理地進行解決。初中階段的化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啟蒙和基礎,直接關系著以后的學習興趣和質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學習化學知識,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化學知識進行理解、深化,為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提供保障。那么,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呢?
一、用生活現象解釋化學知識
初中階段的化學知識是化學科學的基礎,很多知識都是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實際,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把課本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用生活中的具體現象解釋化學中的抽象知識,讓化學知識更形象具體,更易于學生接受。如在學習燃燒條件時,我拋棄了教材中按部就班的安排,而是直接組織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先是列舉了生活中常見到滅火實例,然后讓學生討論滅火方法成功的原因,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總結出燃燒三條件,最后再由學生列舉出同一滅火原理的實例。這樣,經過生活化學生活,學生對燃燒的條件便有了深刻的認識,且在遇到這類問題時能準確而迅速地進行判斷。在初中化學課堂上用生活現象解釋化學知識,還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即使是九年級才接觸化學這門學科,依然不會產生排斥心理,反而會感覺自己仍然處于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進而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在初中化學教學課堂中要注重聯系生活實際講解化學知識,拉近化學與生活、化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貼近學生的生活開展化學教學活動,把生活實際與化學知識進行恰當的融合。
二、組織學生探究生活中的化學問題
探究能力是化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點培養的學生能力,也是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重要技能。為滿足化學教學的需要,教師在生活中要時刻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現象,然后與所教內容相結合,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如在學習溶解度時,教材中只涉及了固體物質的溶解度,而近幾年的中考常涉及氣體物質的溶解度,在進行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我拿著一瓶雪碧步入了課堂,讓學生分組探究氣體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有的學生輕輕搖晃幾下,打開瓶蓋,發現有氣泡冒出,得出結論:氣體的溶解度與壓強有關;還有的學生量取10mL雪碧倒入試管放在酒精燈上進行加熱,同樣發現有氣泡冒出,得出結論:氣體的溶解度與溫度有關等。通過此次探究,學生了解到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也基本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和步驟。除了在課堂上讓學生探究外,還會鼓勵學生在課下繼續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化學探究,分析、總結探究結果,如近幾年的中考熱點PM2.5的調查,把分析報告送到相關部門等,增加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實踐化學知識
實踐出真知,缺少實踐驗證的知識永遠是華而不實的,學生在記憶和理解方面也會有一定的困難,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所學的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初中階段的化學知識雖然相對于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比較簡單,也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為保證學生充分吸收把所學的化學知識真正轉化為了本身的技能,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驗證化學知識,親身構建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如在學習酸堿指示劑時,生活中便可輕易尋到合適的酸堿指示劑,紫甘藍、牽牛花花瓣、美人蕉花冠、紅玫瑰等,我便讓學生用家用的食醋、水和肥皂水來驗證它們是都是合適的酸堿指示劑,并把驗證的結果進行總結。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對酸堿指示劑有了明確的概念,并進一步鞏固了探究過程。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也會努力自己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設計生活化的化學實驗
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獲取化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化學技能,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同樣包括生活化的化學實驗。初中階段的化學實驗大多是安全的,可以讓學生親自操作的,且與生活聯系密切的,能用生活中物質代替其中儀器的,這為我們實施生活化的化學實驗提供了便利。如水的凈化實驗,由于此實驗需要的素材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我在教學中便把這一實驗完全交給了學生,讓他們分組進行,在生活環境中自己尋找合適的素材,小組合作完成簡易凈水器的組裝。學生尋找來的素材豐富多彩,有小石子、棉布、塑料瓶、棉花、細沙、醫療輸液管等,最后他們自己成功組裝了一套凈水器。這一實驗達到了教學目的,提高了學生了動手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望,實現了化學實驗與生活的銜接。生活化的化學實驗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積極參與性,更容易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更能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使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學生中心”得到很好的體現,徹底把課堂還給學生。
綜上,在初中化學教學活動中實施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掌握用生活現象解釋化學知識,組織學生積極探究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驗證所學的化學知識,設計生活化的化學實驗,創設生活化的教學課堂環境,讓學生體驗化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從化學角度觀察生活的習慣,使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化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羅燕琴.初中化學教學的生活化實施研究[J].中華少年,2015.06.15
[2]霍秀敏.新課程標準下初中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05.28
關鍵字:生活;初中化學;教學方式
【分類號】G633.8
生活中處處都在發生著變化。化學與實際的生產、生活都密切相關,特別是在科技性要求比較高的醫藥、材料以及環保、能源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將生活知識應用在實際的化學教學過程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互動與實際知識的掌握也有十分明顯的效果。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教學從過去的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轉而更加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化學教學大綱中曾經明確的指出“初中化學的教學要更加注重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相聯系,進而實現讓學生在通過化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不斷聯系來更好的分析社會現象。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課堂中應該緊密聯系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實現化學知識的靈活應用。
1、與生活結合起來的初中化學教育方式的探討
1.1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知識的挖掘來提高教學效率
現今的生活環境中化學現象隨處可見,但是卻是需要逐漸的發現,因此教師在教學生活中需要培養學生觀察的愛好和習慣,通過細心的觀察來培養學生對于化學的敏感性。諸如,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什么切過酸性的刀更容易生銹呢?等諸如這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講課堂教學的范圍逐漸擴大,讓學生能夠通過親身的體驗來了解化學生活中的奧秘,進而提高學生對于化學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于化學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通過學生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生活現象來進行課堂內容的導入,能夠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上課注意力,例如通過為什么要留檔的文件需要用碳素筆寫而不用鉛筆?這種大家生活中都十分熟悉的內容來導入,進而引進碳的化學知識內容,這樣就把枯燥乏味的化學定義變得更加的生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理論學習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1.2通過課堂的引導來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化學,縮短生活與化學之間的距離
化學作為初中學習的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其主要研究的靈感主要就是來自于生活,但是由于之前錯誤的教學觀念和認識觀念使得人們認為化學與生活之間沒有存在聯系,進而將化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割裂了。因此教師在實際的課堂設置中一定要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針對課堂教學內容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進行更加生動的講解,并且引導學生在學習了化學知識之后在生活中尋找與之相關的例子,并且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來進行解釋。例如,生活中發生火災時如何逃離?為什么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彎腰離開現場?這里面就有很多化學小常識,因為火災中會出現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由于溫度高而上升,因此需要彎腰逃離,而毛巾蘸水之后捂住口鼻就能夠緩解和減少煙塵的吸入等等等,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化學知識來進行解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具體生活實際來選擇更加適合的背景素材,久而久之能夠讓學生形成科學的生活意識,進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用更加科學的方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1.3通過化學小知識來解決生活常見問題,進而讓學生產生自豪感
化學具有十分大的實用性,因此其與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并且與我們的衣食住行都緊密相連。因此通過化學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小難題,進而將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解決生活困難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到學習化學知識的好處和自豪感,進而提高學習興趣,并且能夠為學習提供動力。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辨別真金等實用性相對較強的知識能夠讓學生深深的體會到化學學習的重要作用,進而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之中。
1.4通過學生參與社會實際,利用化學知識解讀日常生活
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將課堂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生活之中,這不僅是對知識的鞏固更是一種升華和擴展。如果只是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體現在練習本和考試卷上是行為是不正確的,只有在學習之中讓學生結合實踐活動才能夠讓學生真正的了解學習知識的價值和重要性。例如,在講解化學成為氫氧化鈣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拿著瓜子或者雪餅中帶的干燥劑來進行實驗,這樣就能夠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并且能夠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來進行科學的解讀,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通過將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的溝通來為學生提供親切之感,減少與化學知識在精神上的距離,在課堂中注重聯系實際,這樣能夠寓教于樂,并且能夠讓學生自覺的運用在課堂之中所學到的化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面對的問題,不僅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和學生的能力培養,還有利于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進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1.5通過生活性的化學實驗的設計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化學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化學實驗也是化學學科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因此,教師在化學實驗的設計中應該從生活實際出發,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產品來代替專業儀器,進而使之更加貼近日常生活。例如,在化學儀器的選擇上可以用廢棄的注射器來代替滴管,用廢棄的輸液管來代替導管等等的方式來將生活種常見的廢品變為化學實驗中的重要器材;同時還可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來代替實驗藥品,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實驗中可以太難過大理石塊和食醋來進行反應實驗。這種通過家庭小實驗的方式來讓學生仍是到化學知識和化學實驗與日常生活并不遠,進而提高學習積極性。
2、結語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只有學會了生活才能夠更好的學習。而學習的媒介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關聯大,就能夠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激發學習熱情。化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時刻牢記自身的重要職責,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將化學課堂的新知識與實際的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將教材中的內容與生活相結合,讓刻板的文字變為生動的片段,進而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自豪感,進而促進課堂效率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潤芳.中學化學教學與生活科學[J].教學與管理,2004(1):73.
關鍵詞:化學教學;教育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4-063-02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化學教學要“立足于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著眼于提高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 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化學來源于生活,化學根植于生活。化學與社會、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化學科學的發展對于當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用“化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興趣,進而調動學生熱愛化學,學好化學,用好化學,是每一個中學化學教師應該探究的課題。如何讓化學教學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我在日常教學中作了一些積極的探究。
一、教師平常注重引導,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高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化學課堂,生活中客觀存在著大量極有價值的化學現象。在平常的教學中,我相當重視指導學生用化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問題。讓學生把化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密切聯系起來,從而使得學生的心智和情感的浪花得到激發,進而對化學學習產生極大的熱情。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對化學知識活學活用,讓學生深刻的認識到化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才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在化學教學中才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充分利用生活資源,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最有效的因素。生活中的化學距離學生最近,在課堂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引發學生自覺運用知識于生活實際,寓教于樂,寓教于生活,這樣既可以使他們把課本知識轉化為直接經驗,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深化和能力的培養,又能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由于化學知識的抽象性,學生接受起來普遍感到摸不著頭腦。學生對于很多知識點只能生吞活剝地去接受,得不到很好地理解。因而對知識點印象不深刻,容易遺忘,不易引起學生的適度情感。這就要求化學教師應學會充分利用生活資源,教會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出發,把抽象的化學理論知識與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結合起來,給化學知識賦予生動的內容和形象的反應,從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到新的知識。這樣化學教學的重點難點就在聯系生活實例中迎刃而解。
舉個淺顯的例子,高一化學開門課就是化學實驗,在化學實驗過程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有攪拌、引流、轉移。同學們很容易把玻璃棒的轉移作用忘掉,轉移作用與生活中使用的竹筷相似。在此我們不防將生活中的竹筷引入,因為玻璃棒和竹筷在形狀和使用上都有許多的相似之處。在就餐時,用竹筷夾菜、吃飯、還可以用它蘸一點湯來嘗嘗湯的味道。這是用竹筷來轉移少量的固體和液體的例子。把竹筷的作用順向遷移到玻璃棒的學習中來:在做蒸發實驗時,蒸發后可以轉移少量固體;在驗證溶液的酸堿性時,用玻璃棒來轉移少量的溶液在pH試紙上。這就是玻璃棒的轉移作用。經過這樣的知識順向遷移,學生學起來也比較輕松,而且容易掌握。
三、創設和諧教學情境,讓教學內容生活化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化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化學是新課程對化學老師提出的建議。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認識化學知識,體驗和理解化學,感受化學的興趣和魅力,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并能從中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比如我在上氯氣與水的反應時,我先布置了一道討論題:生活中直接用自來水養魚,魚很快就會死掉;而先將自來水曬曬后再養魚,則魚沒有問題。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確實如此呀!學生就此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得出一致的意見認為太陽將自來水中的某種物質曬走了。那曬走的物質又是什么呢?學生不知道,眼睛齊齊刷刷的看向我,由此很自然的切入了課題,挑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充分注意到課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潛心專研教材,從學情出發,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應盡量舉出既容易理解,又新穎貼切的生活實例,讓學生活用化學,把化學問題生活化,將生活經驗化學化。在講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后,我布置了一道課后題。讓學生回家后查看自家用來消毒的物質是什么?在消毒時有哪些注意事項?不少學生回去后都認真的查看了,反饋回來的信息是大部分家里用的是84消毒液;但學生對注意事項中的不要把84消毒液與其他洗滌劑或消毒液混合使用覺得迷茫,覺得兩種消毒液混在一起不是消毒效果更好嗎?有些學生說媽媽在洗廁所時經常是將84消毒液與潔廁靈混合一起用的。在這里我將化學上升了一個高度:化學——生活——生命。并詳細解釋因為潔廁靈的主要成分溶于水后呈酸性,而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次氯酸鈉溶于水后呈堿性,二者一旦混合相遇,就會立刻發生劇烈的氧化還原反應,馬上產生了大量的白色泡沫,生成一種刺激性,揮發性很強的有毒氣體——氯氣(即:Cl2)。氯氣中毒會發生劇烈的咳嗽。癥狀重時,會發生肺水腫,使循環作用困難而致死亡。由食道進入人體的氯氣會使人惡心、嘔吐、胸口疼痛和腹瀉。這樣將化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地聯系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正確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雖然有時只有片言只語,但作用卻不可小視,只要把握分寸,就會對培養學生學以致用、勇于創新的精神起到積極的作用,也有助于學生重視科學技術和開闊眼界。
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我在化學教學中積極地創造條件,利用生活中的化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努力將教學的過程融合到生活中去。并鼓勵學生自己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培養學生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認識化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進而體會到學習化學的真正價值。
四、實驗貼近現實生活,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設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實驗可以設置許多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我們可以用集色、態、味、光、聲于一體的化學實驗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刺激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喜歡看實驗,喜歡做實驗。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盡可能地補充實驗,增加實驗量,尤其要設計一些貼近生活、聯系實際的實驗,不要僅限于教材上給出的實驗。泡沫滅火器滅火實驗;搖搖冰實驗;焰火實驗等家庭小實驗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簡單,每個同學都可以動手操作,為大多數學生喜歡。比如在講到碳酸氫鈉與酸的反應時,有的同學竟回家用檸檬汁與小蘇打自做了碳酸飲料。
通過各種各樣貼近生活的實驗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都有化學,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化學實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興趣和創造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科乃至對整個科學的熱愛。
五、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轉變學習方式,做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生活化
化學是一門較為抽象的自然學科,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處處蘊藏著化學知識,比如常見的食品、服裝、藥物、能源等生活用品都包含著大量的化學技術。鑒于此,高中化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透生活化的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將化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進而促進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通過不斷提升學生的化學知識積累與化學素養,進而增強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概述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學生所學的知識只有在現實生活中體現了實際價值,才算真正的“學以致用”。所以,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加強與社會生活、生產實際的聯系,讓學生能夠透過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去探尋其中的化學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并掌握化學知識,進而將其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解決實際問題[1]。高中化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策略是當前提升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讓化學知識回歸生活實際,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對高中化學知識的理解,懂得如何去探析、理解、解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與化學知識相關的實際問題。隨著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進行,學生將構建起教材化學知識與生活化學知識之間的橋梁,樹立運用化學知識為生活服務的意識。
二、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相關策略
1.利用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處處都暗藏著有趣的科學現象,而對這些科學現象進行深究就不難發現,其中許多現象與化學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也就是說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科學現象都蘊藏著化學知識,因此在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則可充分利用學生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現象對所要學習的化學知識進行講解,這樣一來就能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掌握、認知更多的化學知識,同時也在學習高中化學知識的過程中找到生活的影子。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針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進行深入思考。比如,高中化學中講到關于臭氧性質的內容,此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回憶雷雨過后的空氣,進而向學生解釋人們在雷雨過后感受到空氣變得清新的原因,就在于雷電將氧氣轉化為臭氧,而臭氧有著凈化空氣與消毒的功效。2.結合社會生活生產活動。在現實社會的生活生產活動當中,有許多信息與高中化學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教師在進行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時,要善于將這部分信息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到高中化學知識的新鮮感[2]。比如,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鋁鍋的使用說明,其中有一條明確寫著鋁鍋不能盛放醬、油或醋等酸堿性食物,這是為什么呢?教師拋出這種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從化學的角度去進行探析,進而讓學生了解到酸堿物質會與鋁產生化學反應,加深了學生對鋁的性質的理解。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懂得從化學角度去分析生活生產活動中的現象,從而對化學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感知。3.拓展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運用豐富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要充分挖掘教材當中的生活素材,通過生活化的學習主題去強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教師可結合高中化學教材的內容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進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教材時找到與生活的聯系,通過與教師或同學的交流掌握其中蘊含的化學知識。比如,在講解有機化學基礎乙醇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白酒,進而拋出問題:白酒的主要成分有哪些?這樣一來,學生可在生活中尋找“白酒”的素材,通過與他人交流或翻閱資料,進而找尋到正確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感知高中化學的魅力所在,進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4.布置生活化作業。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結合生活經驗為學生布置作業,而生活化的作業能夠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所學化學知識的理解、記憶、思考與運用能力。所以,教師要結合高中化學的實際教學內容,布置生活化作業,讓學生采用小調查等方式去探究現實生活中的化學問題,進而促進學生化學素養的養成,提升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師可向學生布置一次重金屬回收的調查作業,讓學生在進行調查活動當中,不但鞏固了所學的化學知識,還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樹立了良好的環保意識與衛生意識。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策略,通過良好的課堂設計可有效加強學生化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聯系,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并掌握化學知識,進而運用所掌握的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升高中化學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郭儒.高中化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初探[J].現代交際,2016(2):224,225.
關鍵詞:初中化學 數字化資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了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數字化資源被有效地整合到初中化學教學中.初中化學數字化資源具有一定的生活性、趣味性、探究性和靈活性,對初中生學習化學有很大的幫助.
一、數字化資源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初中生獲取化學知識最直接的來源就是化學課堂.在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依據教學內容,設計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案,把數字化資源與化學課本中的知識點有效結合起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插播相關的學習視頻,展示具體的模型,還可以開展化學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例如,在講“溶液、乳濁液和懸濁液”時,教師可以事先把班上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他們自己去圖書館或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上課時,教師可以為每個組的學生都準備好一定量的溶液、乳濁液和懸濁液,并給予一定的輔助工具(如利用丁達爾效應辨識懸濁液的小電燈),每個小組的學生也可以自帶區別的工具和用品.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把學生查找的如何區別溶液、乳濁液和懸濁液的數字化資源應用到課堂教學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二、數字化資源在化學作業中的應用
初中生要想學好化學,單憑課堂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課堂上學習的化學知識,教師應適當地給學生設計化學作業.為了提高化學作業設計的質量和有效性,教師有必要把數字化資源應用到化學作業的設計中,使化學作業的內容更加豐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講“金剛石、石墨和C60”后,由于金剛石、石墨和C60的化學結構非常復雜,對于它們的立體構型,學生單憑想象,很難弄清它們的性質和空間構型的特征.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化學作業,要求學生在課外自己在網上收集資料、圖片或觀看相關的視頻,簡略畫出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空間結構,比較它們的性質的穩定性.可能的話,讓學生自己從網上查找資料,找出其穩定性的原因.這樣的化學作業,充分應用了把數字化資源,給學生課外學習化學知識提供了一個寬大的舞臺,有利于學生鞏固和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還為學生有效利用化學數字化資源打開了一扇大門,促使學生進一步探索化學知識.數字化資源在化學作業中的應用,體現了化學作業設計的科學有效性,對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知識很有幫助.
三、數字化資源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我們學習的大部分化學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因此,初中生在學習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后,也要學會把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然而,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化學知識不足以解釋生活中的許多化學現象和指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具體的化學操作,這時數字化資源可以有效彌補學生在這方面上的不足.學生可以利用一些數字化資源,找到解決生活中化學問題的辦法.例如,學生常常在家里發現菜刀生銹.這個時候,學生可以到圖書館或上網查找菜刀的材質和生銹的原因,再通過網上查找的資源知道菜刀生銹是因為鐵與空氣中的水和氧氣發生了化學反應.為了防止菜刀生銹,學生可以通過對數字化資源的查找和利用,知道防止菜刀生銹的好方法就是在不使用時及時擦干菜刀表面的水分,長期不用時還可以密封保存起來.毫無疑問,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解釋和化學問題的解決依賴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及時運用數字化資源,利用它來幫助學生得出合理的化學解釋和具體的防治方案.此外,日常生活中食物變質腐爛、洗滌劑去污、雷雨發莊稼等,學生都可以有效利用數字化資源找到答案.
總之,初中化學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和探究性等特征.數字化資源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化學能力,而且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眼界,從而培養學生成為符合時展的全面型人才.
參考文獻
一、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和生活經驗
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多種科學現象,很多科學現象中都蘊含了化學知識。因此,作為化學教師應該增強生活實踐與化學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更好的感知化學知識。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其現有的知識結構能夠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感知到化學現象,進而激發學生探究化學知識的興趣。
如在學習臭氧性質時,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對生活相關現象的回顧來引入課題,比如在雷雨過后,空氣會格外新鮮。分析其愿意,一是由于空氣中的灰塵被雨水沖掉了,實現了空氣的凈化;二是由于在雷電的作用下,部分氮氣發生了反應形成了臭氧,臭氧自身具備的殺菌作用對空氣進行了凈化。這是雷雨后空氣清新的化學成因。
二、有效運用生活中的相關信息
當前社會屬于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能夠科技信息的渠道不斷增多,而在海量的信息中,許多都與高中化學知識相關。將這些現代信息與高中化學教學內容有效的聯系起來,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還能夠增強化學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感受到新鮮感。
如可向學生展示一張鋁鍋使用說明,在說明書上標注了鋁鍋是不能夠用來盛放堿性與酸性的物品的,以及一些腌制物品。當需要清理鋁鍋中的污漬時,應該首先將其用溫水進行浸泡,在兩個小時之后以軟毛刷對其進行清理,此時鋼絲球與砂子是不可取的。引導學生以高中化學知識對說明書的相關內容進行解釋說明,即由于酸、堿物品都會與鋁發生反應,這就幫助學生加深了對鋁化學性質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進行分析的意識,增強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感知和理解,進而實現對學生化學思維的有效培養。
三、以化學知識分析生活諺語
在人們的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生活諺語,生活諺語能夠對人們的生活進行適當的指導,其背后也隱含了許多化學知識。故此,在教學中引入生活諺語,以高中化學知識對其背后的原理進行說明,學生能夠感受到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到化學知識的無處不在。這就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化學知識的學習效果也得到了有效增強,學生的科學精神也得以培養。
如“雷雨發莊稼”這一諺語,在農村是耳熟能詳的,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此展開思考,對于自然界的雷電現象以及雷電對空氣中的氮產生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會不會產生一些新物質,具有什么樣的作用?學生通過對此進行思考,能夠加強氮氣元素在植物生長中發揮的作用,進而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氮元素的主要特征。
四、豐富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學中適當的穿插生活素材,使得生活素材能夠有效的服務于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對生活實踐中蘊含的化學知識進行發現與分析。通過對生活元素的有效挖掘,學生能夠從中發現各種學習主題。教師可藉此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深入展開,并且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夠得到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也得以極大提高。
如針對加碘食鹽展開研究與調查,以及人體健康和植物不飽和程度測定間的關系;或者在學習完乙醇的相關知識后,幫助學生設計進行白酒的調研活動。可以將調研活動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具體的劃分,將其分解為一個個獨立相對獨立的課題,引導學生展開分析:白酒具有的度數大小,以及其主要的構成成分;為何在白酒中含有少量甲醇;酒精度與白酒可燃性之間具有何種關聯等等。以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對教材中相關的學習主題實現深入的挖掘,使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得以突出,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體會到化學知識的魅力所在。進而能夠實現對學生生活習慣、思維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科學素養水平也可得到鍛煉與提高。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外實驗;自主學習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體驗性目標學習水平中的體驗、感受、意識、體會、認識、關注、應用知識形成能力等幾個層次,都與化學實驗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課外實驗”具有反應原理簡單、實驗器材來源于生活用品、趣味性強、簡單易于操作等特點,都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教學效率隨之提升。
一、化學“課外實驗”的地位以及作用
“課外實驗”是指:在教師的輔導下,學生在化學課堂學習以外,并且主要是在家庭環境里完成的化學實驗。“課外實驗”內容是九年級化學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輔的課程學習形態。它是可以全方位地進行化學教育的內容之一。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課外實驗”卻出現了“一掠而過”的現象,由于“課外實驗”課的開設,為學生化學素養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與發展平臺。因此,學生的課外實驗學習活動開展得越廣泛、越深刻,學生的綜合發展就會更加全面、充分。“課外實驗”(家庭小實驗)要求學生在家根據教材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課外小實驗,這對學生化學學習成績的提高,學習能力、自身智力的發展與良好科學品質的培養都會起到促進作用。初中化學“課外實驗”可以加強化學教學與日常生活、生產的聯系,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造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體會化學在生活中的學以致用,進一步增強學習興趣。如在學習了金屬氧化物在與酸進行化學反應后,可以讓學生在家里使用醋擦洗一些附有銹跡的金屬制品,在除去銹跡的過程中,觀察化學現象的變化,學生通過“課外實驗”的學以致用,認識到化學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課外實驗”對于學生自主學習化學的幫助
在初中化學“課外實驗”中,可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多思、善問、大膽質疑的良好學習習慣,主動獲取化學知識信息的學習習慣,科學嚴謹的化學實驗操作習慣,勇于探究化學理論與實踐的科研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自主性,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化學素質多角度、全方面的發展,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一)藥品來自生活,激發自主學習興趣
“課外實驗”的實驗藥品大多使用的是身邊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或者是廢棄物品,讓學生感覺到化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親切感油然而生,這既可以提高“課外實驗”的開設率,又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探究的學習興趣。例如:蛋殼成分實驗、餐具洗潔精在水中的分散情況實驗、應用于酸堿性實驗的藥品(純堿、肥皂水、石灰水、食鹽水)、配制蔗糖溶液實驗等等,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的物品。例如:《我身邊的物質》一課的課外實驗《捕捉呼出的氣體》。本次實驗的過程是:使用大半盆水,將裝滿水的玻璃杯倒置在其中,把帶彎鉤的飲料吸管放在玻璃杯口,向玻璃杯里面吹氣,直到將玻璃杯里面的水排完,玻璃瓶內收集的氣體就是人呼出的氣體。使用的實驗器材:玻璃杯、水盆、玻璃片、飲料吸管都是生活中的常見物品,這個小實驗的原理是利用排水法收集的氣體,充滿了趣味性,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隨之提高。
(二)內容豐富多彩,增強自主學習積極性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應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認識自然與環境的同時,選取社會和環境問題作為實驗內容,有助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來解釋和解決現實中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和社會問題。初中化學“課外實驗”的內容選擇分為三類:一是選擇與中考考試內容相關的實驗,如氧氣或二氧化碳的制備、收集與性質的檢驗等;二是選擇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如氫氣流吹肥皂泡實驗、吸入與呼出氣體成分的比較實驗等;三是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如污水凈化實驗、酸雨的危害實驗等。初中化學“課外實驗”的實驗內容如此豐富多彩,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簡單易于操作,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初中化學“課外實驗”簡單易于操作的特點體現在:實驗藥品、器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也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作。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都可以改制成實驗用品,供初中化學“課外實驗”所需之用,提高學生手腦并用的自主學習能力。如可以將口服液的小瓶子作為“課外實驗”用的試管,吃冰激凌的小勺子可以做固體藥品的藥匙,使用廢棄的輸液管用作長頸漏斗,注射器可以替代膠頭滴管,用完的墨水瓶與棉繩可以制作成酒精燈等。例如:《開啟化學之門》一課中的課外實驗《探究碳酸氫鈣的化學性質》,實驗藥品與器材有:碳酸氫銨、火柴、鑷子、玻璃片、蠟燭。實驗步驟為:首先點燃蠟燭,取出少量碳酸氫銨放在玻璃片上,然后使用鑷子將玻璃片懸置在蠟燭的火焰上方,進行加熱后,不一會聞到刺激性氣味,隨著氣味的由淡變濃,再由濃變淡后,碳酸氫銨隨之消失,因此得出碳酸氫銨受熱后容易分解并產生氨氣,化學方程式為:NH4HCO3■H2O+CO2+NH3。隨著實驗現象的發生,學生通過體驗簡單易操作的課外實驗,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生活處處皆化學,“課外實驗”易實現。激發興趣積極性,自主學習能力強。初中化學“課外實驗”的實驗藥品、實驗器材、實驗內容均來源于學生的生活,都有著極強的知識性與趣味性。學生可以在家庭中根據化學教學要求,科學利用身邊的材料自己動手設計、改制、操作實驗,享受成功的樂趣。學生通過化學“課外實驗”,一方面課堂教學的課內知識可以得到鞏固和深化,另一方面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創新力,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一、提高實驗的創新性
化學實驗具有動機技能。通過實驗現象,可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創新精神。這樣的刺激最好是新鮮生動的,而不是學生通過自己的預習已經設想好的或推測出來的。因此,教師經過認真的思考,大膽地創新,積極地改進實驗裝置和操作,讓復雜的實驗過程簡單化,提高實驗現象的可觀性,或設計一些教材所沒有的又易于完成的課堂實驗,設計懸念,讓學生在新奇中產生興奮,進而去積極探索、研究問題,而不是像在看已知謎底的蹩腳的魔術表演,毫無興趣而言。通過不可預測的實驗現象的刺激,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而產生好奇心和創新意識。
如在“燃燒條件的研究”的實驗中,教師完成教材中的教學任務后,引導學生設疑猜想:讓水中的白磷燃燒起來除了通入氧氣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演示:用棉花將白磷拿出來放在水槽中,用裝有氧氣的試管倒扣住水中的白磷。學生觀察到白磷在水中燃燒,縷縷白煙在水面四處飄蕩。學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實驗現象中。這時教師及時地啟發和引導、歸納,將觀察到現象的喜悅之情轉化為探索未知知識的動力,強化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增強了學習興趣,激發了創新意識。
這樣,通過創新實驗,突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學生不僅對知識印象深刻,而且整個課堂充滿了活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培養。
二、增強實驗的探究性
“沒有人大膽的猜測,就沒有偉大的發現。”探究性實驗提供了培養創造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最佳條件。在現行的實驗中,許多實驗是驗證性實驗,學生只是為了獲取知識而去觀察,學生始終是實驗的旁觀者、結果的接受者,學生的思維被牢牢的束縛,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同時,由于思考的被動性,對于部分實驗細節無法全面感知、準確描述。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的設計、懸念的制造,營造出強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讓學生主動地設疑、猜想、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促進學生的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釋放潛能,大膽質疑,發散思維,最終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在體會成功快樂的同時完成了潛能的激發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例如,在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中,如果僅僅按照傳統教學完成實驗,然后得出結論,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因此,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意識受到牢牢的束縛。這時,實驗可改為:啟發和引導學生分組探究用酒精燈加熱已經炭化的小木片上的氧化銅。通過生成紅色的物質歸納得出生成金屬銅;然后設疑、啟發:碳必然要與氧結合,是生成一氧化碳還是二氧化碳呢?學生剛完成生成銅的實驗,仍處在獲得成功的興奮中,思維異常的活躍,探索熱情高漲,大膽討論,踴躍回答。教師再不失時機地引導探究,順利完成實驗。雖然是同一個實驗,但此時的觀察重點側重于較為明顯的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現象之中,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去探究驗證自己的設想,注意力高度集中,對結論的歸納驗證水到渠成。在探索中思考,在問題中完成了思維的再創造。
三、擴大實驗的自主性
一位著名學者曾說:“你教我學,我學不會;你做我看,我能知道;你讓我做,我能記住。”現在的理論研究已經證明了這個觀點。在實驗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加學生動手參與的機會,留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設計實驗方案,親自完成實驗,只有給學生提供發現探究的機會,才能更好地促進創新意識的深化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形成。
例如,講解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完成“用一張紙和一盒火柴完成至少兩個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實驗。學生經過思考、討論、設計方案,親自動手,每人都完成了許多個物理、化學變化的實驗設計,并積極動手實驗,甚至大膽地走到講臺前為全班學生做演示。盡管實驗簡單,但是一下子縮短了教師、教材、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教師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同時也使學生不再畏難,敢于創造的精神悠然而生,創造能力也進一步得到鍛煉和提高。
開放實驗室對于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讓學生課后對所感興趣的問題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性實驗,教師進行積極的引導,啟發鼓勵,歸納總結,促進學生發現問題,創新思維,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如在課后,有的學生對驗證蠟燭的組成感興趣,筆者就積極引導他們進行分析,設計方案,不斷改進,完善實驗步驟,在問題中找原因,在探索中求真知,最終圓滿地完成實驗的設計和操作。如此,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四、注重實驗在生活中的延伸
化學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化學知識已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角落。“貼近生活、探究生活、創造生活”的化學實驗新模式也是化學實驗改革的重要設想之一。“到實驗室外做實驗,在生活中學化學。”注重教學內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對生活及社會熱點的關注,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設計生活化學實驗、家庭小實驗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獨立創新,宏揚自我、顯示個性,充分釋放自己的潛能,在生活中進行知識的再創造、再發現。家庭小實驗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啟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尤其是當實驗內容與學生生活實踐緊密結合時,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如觀察小泥鰍在裝水的汽水瓶中的活動,對蠟燭燃燒的現象和產物的判斷,酒精在什么條件下能燃燒以及用廚房里的生活用品進行一系列“廚房里的化學”小實驗等,都能激發學生鉆研科學實驗的積極性,發揮出他們的聰明才智。趣味化學實驗、化學小魔術、小游戲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將學生帶入五光十色的化學世界,聽到“爆竹聲聲”,學生自然聯系到不純氫氣點燃時的爆鳴,看到“空瓶生煙”、“清水變色”,就急于了解“這是什么變化”。興趣的激發大大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既可體會到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樂趣,又通過親自動手,克服困難,不斷探求,獲得成功創造的快樂,不僅知識得到了升華,獨立創新能力也進一步得到培養和鍛煉。
五、設計創新的實驗習題
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曾經這樣問過他的一個天天忙碌不休的學生:“你每天都在做實驗,那你用什么時間思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親自參與、動手操作,可以積累經驗,培養實驗能力,而從另一個側面來說,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發現問題,才能使思維品質得到進一步的發散,創新才有可能存在,知識才能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提高和發展。
實驗習題作為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要求較高的特殊形式的實驗。它要求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獨立地學習、思考、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如:討論實驗的原理、儀器和藥品的選擇、操作步驟的設計等等。通過新穎的實驗習題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的思維發散、創新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如在完成“鹽”的性質教學之后,筆者給學生安排這樣一道習題:某無色溶液含有Na+,可能含有CO2-3、SO2-4、Cl-等陰離子。請你設計方案驗證三種陰離子的存在,并完成實驗報告。學生進行討論分析、課堂交流、比較、篩選,得出:要驗證CO2-3、SO2-4、Cl-三種陰離子的存在,首先要驗證CO2-3的存在,但不能用稀鹽酸或稀硫酸,以防對溶液中SO2-4、Cl-產生干擾,只能用稀硝酸且過量;其次驗證SO2-4的存在,應用Ba2+,但不是能用BaCl2溶液,以防對檢驗Cl-產生干擾;最后才能用AgNO3溶液檢驗Cl-。
通過實驗習題有針對性的訓練,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創設情境,設置懸念,組織學生交流、探討、分析,使學生在討論中自我修整、完善、評價,能動地進行主體的表現。而且討論中,學生更全面地對知識進行了分析和評價,開闊了學生的思維境界。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敢于探索的勇氣和自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結合現代教學論和新課程標準,我們應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拓寬思路,改革方法,以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去從事21世紀的教育事業。為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科學素養的形成,我們應該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變接受性學習為探究性學習,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楊榮平.對化學實驗教學的探討[J].中學化學教與學,2009,(4).
[2]郭儀敏,馬勝利.一氧化碳的探究性實驗教學實踐[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4,(7).
[3]孫志寬.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1.16-18.
探究式學習主要是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一種科學研究的氛圍,使學生自主的選擇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與研究有關的課題,并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運用科學研究方法,對自己所選定的專題進行自主的研究和探索。在這一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創新能力以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學習方式可以彌補傳統教育模式所造成的學生單向的接受知識的應試學習方式,改變教師的授教方式以及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方式。探究性學習重在對學生自主性以及實踐等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在學生動手能力還是在學習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各高校在化學教學中也都重視對這一教學方式進行探索并付諸實踐。但是對于目前社會對各種人才能力要求的提高,探究式學習還應當得到一定的加強。
1探究式學習在高校化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
目前高校化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探究式學習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從而確立研究專題上,主要是通過教師提出一些引起學生質疑和尋求答案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解有關脂類物質代謝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聯系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糖尿病人為什么較容易發生酮癥酸中毒的現象,這一問題可以在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鞏固性掌握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對糖和脂類物質代謝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從而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探究方向。二是很多老師都已注意到了高校化學的教學內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能力,對此老師們根據教學內容對自編教材進行了相關的修改,化學課的教學內容涉及到生活的很多方方面面,比如鐵皮的生銹“,酒香四溢”,這些現象我們只能看見表象,卻很難在生活中看見“自然之手”,根據學生對此的好奇,很多老師在教學的教程中加入了課堂發現等環節,學生可以將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與教程有關的現象加以提問,然后對學生的提問進行系統的解釋和分析,進一步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潛能,默化潛移地讓學生形成探究式的學習能力。三是通過激勵措施提高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能力,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快樂,主動學習更是一種榮耀,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學習氛圍。很多老師都會對學生的良好學習方式或習慣加以表揚,這對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的激發作用,這些老師的行為值得我們鼓勵和推廣,當然老師的表揚面應該加以擴大,不應只表揚好的,而應將更多的表揚投放到“變好”的同學身上。四是對于課堂討論的氛圍的營造上,為了營造一個積極、互動的談論環境,同時也可以對當前各種信息獲取渠道的有效利用,教師多注重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對各種化學信息進行及時和多渠道的掌握和搜集。有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心理顧慮是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不談探討研究問題的主要因素,因為怕自己提問錯誤、回答錯誤、做事錯誤而受到老師的責罰或同學的嘲笑,這種思想包袱是課堂氛圍最大的敵人。由于化學與實際生活聯系比較緊密,所以還需要通過對生活現象的多觀察、調查和實驗等方法來獲取信息[2]。在高校化學教育中加強探究式學習的對策所謂的“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老師不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思維得到了訓練,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適應高度信息化的未來社會。化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其發展過程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探究式學習”素材。我們的教學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前輩化學家們的探索歷程,體味他們的思維方法,學習他們的經驗,學會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與接受式學習相對的。探究式的教學是由活動構成的,基本元素也是“活動”這兩個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生完成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現探究式教學“活”的特征。充滿變化的課堂不再完全受教師控制,而在學生完成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從動手、觀察、思考這三個方面完成教學活動。
2探究性教學策略分析
探究性教學策略還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基于探究模式的教學策略和以探究為主要過程的學習活動,二者對立存在并相互依存。沒有教師的探究性教學策略,學生難以完成探究式學習活動;而學生沒有完成探究式學習活動,教師的探究式教學就沒有達到應有的目的。二者的區別在于教學策略完成的主體為教師,而探究式學習的主體為學生。在教師成功實施探究性教學策略的情境下,學生既是探究式學習活動的主動者,又是教師探究性教學策略的受動者[3]。探究式教學策略是在教師通過引導、輔助、指導等方法對學生的科學探究學習進行幫助,從而完成高校化學教學任務的一系列教學思想、模式和方法。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在化學教學中首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此,探究式教學策略本文提供以下幾種參考。
2.1注重興趣的培養,在生活中完成化學現象的觀察人最大的主觀動力源就是興趣,通過興趣的培養可以讓學生自發自覺自愿的探索化學科學。如果探究式學習能夠完成學生對化學知識和問題的興趣培養,那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就會對化學現象產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應當采取合理的策略和技巧,完成學生興趣的培養。通過對化學現象生動客觀的描述方式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體系,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新鮮的課堂教學。還可以通過網絡這種交流方式,廣泛的互通教學內容和科技成果,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完成興趣的培養。化學在社會生活中涉及面廣,極大地為學生形成探究式學習方式提供了方便,在高校的化學教學中,課程內容與生活生產實際緊密相連,會讓學生對化學過程產生親切感,容易完成興趣和注意力的培養。例如,講到溶液的酸堿性時,聯系洗發劑、護發劑的酸堿性以及生活中常見的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等。在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時候,教師的著力之處應當是如何使學生體驗和逐步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化學,用以加深他們對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了解及掌握,強化他們對科學技術和現代社會關系的認識與感受。
2.2引發好奇,讓學生在閱讀、觀察和實踐中提出與化學相關的問題培養好學生對化學的興趣,他們就會在生活中觀察各種化學現象,在好奇心理的驅動下,就會有提問的沖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核心工作就是催化學生疑問的產生并提問。在學生的閱讀化學材料中伴隨著好奇心理,在資料里發現問題,讓學生保持觀察和實踐過程的主觀能動性,研究新事物。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對學生觀察和實驗的能力要求較高。只有將實驗貫穿于化學教學中,通過化學現象的展示,引導學生對條件和原因的思考。
2.3組織學生互相交流、互相評價,在互動中完成探究的互通問題是僅僅探究性學習的第一步,要鍛煉問題的提出和表述能力,則需要進一步的教學指導工作。在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后,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和評價。讓學生在傾聽、討論中提高提出和表述問題的能力。這里特別說明,化學教學的探究活動中,探究的問題的產生應當盡量以學生提問為主體。但這在現實教學中很難實現,并且學生發揮主動性而提出的問題不一定適合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由于提問具有的盲目和發散的主要特征,對教學課程的時間控制有著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