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測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的心理特質具有內隱性的特征,需要借助于專業(yè)的心理測評才能夠準確地把握到應聘者的內在特質。心理測評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首次提出,卡特爾通過設立了16種人格心理測量量表來對人的性格特征來進行劃分。此后眾多學者紛紛開始介入心理測評領域,并在卡特爾量表的基礎之上發(fā)展出了多種測評工具,心理測評在人才招聘領域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
一、心理測評的功能
1.鑒別功能。心理測評作為一種工具能夠鑒別出應聘者的心理特質。面對眾多的應聘者,企業(yè)很難通過其學歷、證書等物質形式的東西來認識到其特質。不同的崗位對于員工的心理特質要求是不一樣的,如果二者之間不一致,就會影響到員工的工作效果。這就需要借助心理測評來對應聘者的心理特質進行鑒別,從眾多的應聘者當中選擇到那些心理特質與崗位需求相符的人員。
2.預測功能。預測功能也是心理測評的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心理測評的基本假設就是通過心理測評選心理特質良好的人才能夠在工作崗位做出一番成績。將每一個應聘者都放到招聘崗位上進行鍛煉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通過對招聘崗位進行工作分析,提煉出與工作效果密切相關的心理特征,然后借助心理測評來預測哪一個應聘者與招聘崗位之間的契合度更高,即可以確定選擇哪一個應聘者。
3.導向功能。通過心理測評可以將應聘者心理特質方面存在的不足反饋給應聘者,這對于應聘者而言是一個提升與進步的機會,而對于招聘單位來說,也可以借助心理測評的結果來對以后的招聘提供指導。導向功能對于招聘單位和應聘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企業(yè)應利用好心理測評的導向作用,實現(xiàn)招聘效果的提升。
二、心理測評運用中存在的誤區(qū)
1.盲目信賴測評軟件。在心理測評中,很多用人單位招聘人員認為心理測評是一個很神秘的事情,需要專業(yè)的心理測評軟件才能夠準確地鑒別出應聘者的心理特質,因此對于心理測評軟件盲目相信,覺得測評軟件的結果就是一個人的心理特質。事實上,這就無限地拔高了測評軟件的功能與作用。且不說很多企業(yè)是從網(wǎng)上下載的或者購買的軟件是否符合企業(yè)招聘崗位的實際,單單是應聘者就可能故意的隱藏自己的特質,讓心理測評失去效果。因此,僅僅依靠測評軟件,并不能確保測評的信度以及效度。
2.測評被當成了考試。很多時候用人單位將心理測評當成了一項考試來進行,對于那些應聘者,不是考慮應聘者是否與崗位相匹配,而是將心理測評的分數(shù)作為是否決定應聘者合格的一項重要指標。事實上,心理測評的目的是看看應聘者具有哪一種特征,這種特質是否符合崗位要求。人才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有與崗位要求適合不適合之分。很多招聘者抱怨,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理想的人才,但是其心理測評分數(shù)太低,真是糾結。其實招聘者對此沒有必要糾結,畢竟人無完人,關鍵要看心理特質與崗位性質之間的匹配性。
3.過于依賴情景設計。除了測評軟件以外,情景面試也是企業(yè)進行心理測評的主要工具。很多企業(yè)對于情景設計非常依賴,事實上目前情景面試的信度究竟如何,業(yè)界看法不一。有的專家認為情景面試比較隱蔽,能夠真實地反映出應聘者的特質;而有的專家則認為情境面試可信度不高。招聘者應辯證地看待,切不可過于依賴情景面試。
三、心理測評在人才招聘中的運用策略
首先,選擇合適的心理測評工具。目前廣泛應用的心理測評工具很多,除了文中提到了心理軟件測評、情景面試,還有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這些心理測評工具本身各有優(yōu)缺點,企業(yè)應根據(jù)招聘崗位的特性靈活選擇心理測評方法。當然,如果招聘崗位重要的話,也可以綜合使用上述方法,從而實現(xiàn)心理測評效度的提升。
其次,應注意選擇心理測評方面的專業(yè)人才來負責心理測評的實施。心理測評是一項技術性以及經(jīng)驗性都非常強的工作,如果選擇沒有專業(yè)技能以及經(jīng)驗欠缺的人員來進行,很容易出現(xiàn)偏差,使得心理測評達不到效果。
最后,心理測評應建立在充分的工作分析基礎之上。對于招聘崗位應進行工作分析,通過工作分析確定究竟什么樣的心理特質才能與崗位實現(xiàn)較好的匹配,根據(jù)工作分析的結果來指導整個心理測評工作的開展。
總之,作為人才招聘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企業(yè)招聘者應高度重視心理測評的作用,通過充分地利用心理測評,提升人才招聘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崔佳穎.現(xiàn)代心理測評技術在企業(yè)人才招聘中的運用[J].商場現(xiàn)代化,2009,31
[2]鄧渝.在員工招聘心理測評中運用層次分析法[J].新西部,2007,6
[3]余嘉元.心理測評應用于招聘工作的嘗試及問題分析[J].人類工效學,2002,1
50.0%聽說過職業(yè)心理測評
職業(yè)心理測評在中國的歷史近一個世紀。通過對京滬穗三地市民的抽查調查得知,一半(50.0%)被訪者表示聽說過職業(yè)心理測評。
65.2%該測評可幫助個人認識自己
圍繞職業(yè)心理測評的作用,被訪者眾說紛紜!調查顯示,提及率最高的是可以幫助個人更全面地認識自己,比例為65.2%;其次是15.9%的人認為可以幫助企業(yè)挑選最合適的人選;認為這只是招聘流程之一和本土化程度低,測評結果值得懷疑的比例分別為8.3%和7.0%。
52.8%認為測評的科學性一般
在老百姓心中職業(yè)心理測評的科學性究竟有多高?調查顯示,52.8%的被訪者并不看好其科學性,認為測評的科學含量一般;有39.4%的被訪者認為測評的科學性比較高;認為測評科學性很低或是完全沒有科學性的共占到了4.6%;還有3.3%的人相信測評有很高的科學性。
58.8%認為測評的可信度一般
過半數(shù)(58.8%)的被訪者對職業(yè)心理測評的可信度持相對保守的觀點,認為測評的可信度一般。
36.0%認為即將參加工作者會主動測評
在您的眼中,什么樣的人會主動進行職業(yè)心理測評?調查結果顯示,提及率最高的是即將參加工作的人,比例為36.0%;其次是工作不順利或是在工作中想獲得更大發(fā)展的人,比例分別為22.4%和21.5%;另有13.5%的被訪者認為那些想重新選擇工作的人也會主動進行測評。
87.7%認為800元的測評費太貴
我國的職業(yè)心理測評相對西方起步較晚,目前在國內進行一次測評大約需要800元左右。調查中,京滬穗三地87.7%的老百姓認為該費用過于昂貴,三地比例分別為85.3%、90.1%和87.8%。
B您愿意進行測評嗎?55.4%不愿主動進行測評
14.6%自己或身邊人參加過該測評
調查顯示,到目前為止,京滬穗三地僅有14.6%的被訪者表示自己或是身邊的人參加過職業(yè)心理測評,這一類人群在三地分別占到了17.4%、11.9%和14.3%。
75.9%并非主動進行職業(yè)心理測評
在進一步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被訪者并不是主動進行心理測評的。大多數(shù)接受測評的被訪者表示是因為找工作需要而被迫進行測評,京滬穗三地的比例分別是67.6%、74.0%和90.4%。
55.4%不愿主動進行職業(yè)心理測評
在沒有進行過職業(yè)心理測評的被訪者當中,55.4%的被訪者表示處于各種因素考慮,并不愿主動接受測評。從京滬穗三地來看,廣州(72.2%)高于北京和上海,其比例分別是42.6%、53.0%。
58.8%如招聘單位要求會接受該測評
92.2%參加職業(yè)心理測評會如實回答問題
參加心理測評就是要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職場定位,從而更正確地明確今后的發(fā)展方向,您如果參加職業(yè)心理測評會如實回答問題嗎?92.2%的被訪者表示肯定意見。
28.8%招聘時會用職業(yè)心理測評挑選人才
企業(yè)過去招人的依據(jù)主要是文憑、技能和經(jīng)驗。而如今,職業(yè)心理測評為招聘單位又提供了一種依據(jù)。在選聘人才方面,有28.8%的被訪者愿用職業(yè)心理測評選才,60.5%的被訪者表示不好說,10.7%的被訪者表示不愿用該測評來選人。
C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86.1%有必要進行該普查
6月24日,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宣布今秋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入學新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工作。
94.5%贊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
調查顯示,94.5%的被訪者贊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持否定意見的被訪者僅為5.5%。
86.1%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
89.7%愿意進行心理健康普查
如果您是大學生您是否愿意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呢?89.7%的被訪者表示愿意,表示否定的被訪者比例為10.3%。
92.8%愿意讓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普查
作為家長是如何看待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的?92.8%的被訪者表示愿意讓子女進行普查,極少數(shù)(7.2%)的家長表示不愿意讓子女進行普查。
71.5%認為對大學生進行該普查利大于弊
心理健康普查有利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的看法如何?71.5%的被訪者認為該決定利大于弊,感覺利弊相等的被訪者比例為9.6%,另有17.9%的被訪者表示不好說,極少數(shù)(1.0%)被訪者認為弊大于利。
D心理咨詢師86.3%看好這一職業(yè)
56.2%愿意從事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師作為一種新興職業(yè),充滿風險和挑戰(zhàn)。當問及您是否愿成為心理咨詢師時,超過半數(shù)(56.2%)的被訪者表示愿意,但同時也有43.8%的被訪者不愿意。京滬穗三地比例分別是63.3%、45.4%和59.0%。
74.1%認為心理咨詢師會有市場
86.3%看好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yè)
目前我國的專業(yè)心理咨詢服務還很不完善,合格的專業(yè)心理咨詢師也為數(shù)寥寥。此行業(yè)的專業(yè)人才緊缺,就業(yè)前景比較看好。京滬穗三地隨機調查結果顯示,86.3%的被訪者表示看好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yè)。
調查背景
背景一大學生將首次進行心理健康普查
近日,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上,教育部宣布今秋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入學新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工作。中國專家制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四大檢測量表已通過試測,將運用于即將進行的大學新生心理普查,這在中國心理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背景二我國推出全國人才測評系統(tǒng)
我國的職業(yè)心理測評起步于上世紀20年代,當時北大的心理學者就已將其運用到社會職業(yè)輔導中。80年代中期,組織部門曾考慮并嘗試研究和應用科學方法選拔人才,90年代中期以后基本被確定,后來逐步推廣到企業(yè)和個人的職業(yè)咨詢中。2004年3月人事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成立人才測評辦公室,正式推出全國人才測評系統(tǒng),測評分為筆試和面試。
背景三職業(yè)心理測評也叫職場體檢
職業(yè)心理測評,也叫職場體檢。所謂職場體檢,是在現(xiàn)代心理學、管理學的基礎上,用心理測驗、情境模擬等檢測手段,對人的能力、個性、職業(yè)興趣等因素進行科學的化驗,以幫助職業(yè)人客觀地了解自己所屬的心理類型。職業(yè)體檢分兩種:一是以個人為對象,一是以企業(yè)為對象。
核心提示
50.0%聽說過職業(yè)心理測評
14.6%自己或身邊的人參加過職業(yè)心理測評
94.5%贊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
56.2%愿意從事心理咨詢師
三地比較
不愿主動進行職業(yè)心理測評北京42.6%上海53.0%廣州72.2%
認為心理咨詢師會有市場北京67.9%上海75.3%廣州79.4%
樣本我很看好職業(yè)心理測評
臉譜:林先生34歲律師碩士
我很看好職業(yè)心理測評,也許它沒有百分之百的科學性,但它仍然是一種科學、先進的測評。對用人單位和個人來講,運用職業(yè)心理測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國內的職業(yè)心理測評還處于起步階段,我想它的發(fā)展會成為一種必然。我質疑測評的可信度
臉譜:蘇小姐29歲行政管理人員大學本科
現(xiàn)在很多外企招聘時會進行職業(yè)心理測評,我對該測評的可信度表示質疑。另外,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心理的健康近幾年才得到我們的重視。我認為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大學生一入校就進行心理健康檢查,有問題也可及早發(fā)現(xiàn),不至于造成嚴重后果。
快速調查
中小學生致信高層妥不妥?
上期調查結果
52%贊同身份信息有償查詢
調查背景:近日,深圳蓮花中學初一年級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調查給市長寫信,建議“治理深圳環(huán)境污染,必須重視垃圾分類”,這也是繼南山實驗學校、前海小學學生之后第三撥給市長寫信的學生。中小學生的這一舉動,在社會上引起了爭議。
調查問卷
1.您贊同中小學生致信高層的做法嗎?
A.贊同B.不贊同
2.您如何看待中小學生致信高層?
A.說明中小學生有社會責任感
B.中小學生對社會認識不完全,不適合做這種事情
C.中小學生致信高層應有人引導
參與方式:參與者將所選答案編輯成短信,移用戶發(fā)送到6299777,聯(lián)用戶發(fā)送到9299777。直接輸入答案ABCD即可,題目之間用逗號分隔,若一題有復選答案請不要用符號分開。資費:中國移、中國聯(lián)用戶0.6元/條(包含0.1元/條的通道費),中國移神州行用戶0.65元/條(包含0.15元/條的通道費)。
本次調查技術報告
調查設計:楊文建盧蕩毛羽聶翔
調查執(zhí)行:友邦顧問
【關鍵詞】 性;問卷調查;精神衛(wèi)生;統(tǒng)計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6-0706-03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Psychosexual Health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YANG Run-tao,WEN Bin,ZHANG Dong-mei,et al.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3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nd evaluate the psychosexual health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test instrument for them. Methods Based on open-ended questionnaire,interviews and some concerned review,the preliminary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and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was formed with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otally 1 700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Results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was finally refined as a list with 31-item, 2 dimensions including sexual cognition and sexual attitude. The questionnaire had good content validity. Its construc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designed. The test-retest coefficients for the 2 dimensions and the total score was 0.76,0.64 and 0.78 respectively;Cronbach α was 0.65, 0.72 and 0.70 respectively;The split-half reliability was 0.71, 0.67 and 0.74 respectively. The total score of questionnaire was 2.14±0.34, the scores of 2 dimensions were 2.45±0.35 and 1.93±0.56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otal and the 2 dimension scores among the sex, the grade and the attitude of parents. Conclusion The psychosexual health questionnaire has high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and it can be used as a measure of psychosexual health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ex;Questionnaires;Mental health;Statistics;Students
目前國內外均有不少關于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研究,但較多是使用根據(jù)各自研究內容自行編制的問卷[1-2];另外由于使用的調查工具不一致,調查結果差異性較大,針對調查結果提出的教育對策和建議也紛呈各異[3-4]。該研究試圖編制具有較高信度、效度的大學生性心理健康問卷,用以評估當前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狀況,為構建大學生性價值體系,促進大學生性心理的成熟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jù)。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研究分2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施測所得資料用于問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第2階段施測所得的資料用于正式問卷的信、效度檢驗。第1階段在廣東藥學院、華南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隨機抽取被試264名,男、女生各占50%;一年級至四年級分別占20.15%,28.72%,25.16%及25.97%。第2階段在廣東藥學院、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隨機共抽取被試1850名,有效樣本1700人,其中男性占45.70%,女性占54.30%;一年級至四年級分別占22.50%,23.50%,33.80%及20.20%。
1.2 方法
1.2.1 理論構思 根據(jù)對以往研究的回顧,以及在個別訪談和開放式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初步假設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結構包括以下2個方面:(1)性認知,即對有關性問題的各種知識的認識;(2)性態(tài)度,即對有關性問題的較為穩(wěn)定的看法和持有的態(tài)度評價。
1.2.2 條目選擇與初篩 組成由醫(yī)學心理學、統(tǒng)計學人員等參與的研究組,參考前期研究以及有關文獻[5-7],并邀請部分大學生參與,編寫出條目池(60項),每項均按“完全同意”(5分)、“比較同意”(4分)、“不能確定”(3分) 、“比較不同意”(2分)、“完全不同意”(1分)排列和評分,得分越高,說明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另外還邀請30位大學生對有關條目進行預試性回答,評定各條目的重要性。研究組根據(jù)上述結果進行討論,刪除重要性較低的條目,刪除或修改不恰當及難以操作的條目,并結合專業(yè)實際對某些條目進行了合并,結果余下49個條目,形成初測問卷。
1.2.3 初測及條目評定和再篩選 研究人員使用初測問卷對第1階段抽樣的300名被試進行團體施測,回收有效問卷264份,采用相關系數(shù)法和因子分析法對各條目進行評定和再篩選:(1)相關系數(shù)法,計算各條目與總分的相關,刪除相關系數(shù)低于0.6的條目;(2)因子分析法,對初測問卷的各條目進行因子分析,刪除在各因子上負荷系數(shù)
1.2.4 效度和信度的測評 研究人員使用正式問卷對第2階段抽取的1850名被試進行團體施測,回收有效問卷1700份。對其中132名被試在填寫問卷后第4周進行了重測,完成正式問卷效度和信度的測評。
1.2.5 統(tǒng)計處理 采用SPSS16.5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和處理。
2 結果
2.1 大學生性心理健康問卷的初步編制
2.1.1 條目篩選 采用相關系數(shù)法計算各條目與總分的相關,刪除相關系數(shù)低于0.6的條目后,保留36個條目;另外對初測問卷的各條目進行因子分析后,刪除在各因子上負荷系數(shù)
2.1.2 信度測評 問卷進行了同質性信度分析,采用α系數(shù)作為指標,總信度為0.70,性認知信度為0.65,性態(tài)度信度為0.72,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均在0.65以上,說明問卷同質性信度較高;性認知、性態(tài)度2個維度和總分的重測信度分別為0.76,0.64和0.78,說明問卷的重測信度較好;性認知、性態(tài)度2個維度和總分的分半信度分別為0.71,0.67和0.74,說明問卷的分半信度亦較好。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說明所編制的“大學生性心理健康問卷”和構建的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結構模型是穩(wěn)定可靠的。
2.1.3 效度測評 該問卷的維度構想和條目編寫是基于理論文獻綜述和個別討論、訪談綜合考慮的結果,在問卷初測前后多次邀請心理學專家進行審查和修訂,確保了問卷的維度和條目能夠涵蓋大學生性心理健康各方面的特征,并具有代表性,問卷可認為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該問卷還采用主成分法進行因子分析,選出2個主成分,累計貢獻率為74.00%。經(jīng)方差變異最大正交旋轉后可知,第1主成分代表性認知,共21個條目;第2主成分代表性態(tài)度,共10個條目。可見,問卷的結構基本符合設計時的理論框架,說明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2.2 大學生性心理健康定量研究 《大學生性心理健康問卷》總均分為(2.14±0.34),性認知和性態(tài)度2個維度的平均分為(2.45±0.35)和(1.93±0.56)。其中性認知高于性態(tài)度得分。
在《大學生性心理健康問卷》總分和性態(tài)度因子上男生得分低于女生,總分和性認知因子上高年級(三~四年級)學生得分低于低年級(一~二年級)學生,父母不同態(tài)度的3個組別在總分和各因子上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理解支持組得分最低(表2)。
3 討論
3.1 關于測評工具 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較多使用各學者根據(jù)研究內容自行編制的調查表,因此,編制精煉成熟、能被廣泛應用的大學生性心理健康問卷很有必要。
本研究在個別訪談和開放式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確定了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結構,總結了具有代表性的題項,同時也參考了國內外一些相關文獻[8-9],在此基礎上編制了“大學生性心理健康問卷”。該問卷的編制按標準規(guī)范進行,共有31個條目,含性認知和性態(tài)度2個維度的內容,基本囊括了大學生性認知方面和性價值觀方面的內容。所有條目按1~5級計分,其中25項正向計分,6項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說明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量表的編制參考前期研究及國內外有關量表編制方法。從上述檢驗可見,該問卷具有較高的效度和信度,可以作為評估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工具。
3.2 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特點 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性認知和性態(tài)度2個方面。性認知即對有關性問題的認識,是否具備了這些知識、所具備的這些知識是否準確和豐富,都是性心理能否健康發(fā)展的前提。性態(tài)度即對有關性問題較為穩(wěn)定的看法和持有的態(tài)度評價,而這些對性問題穩(wěn)定的看法和態(tài)度傾向會支配他們對有關性問題的各種心理過程和行為,因此端正性態(tài)度也是性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
本研究提示,在性心理健康的總分和性態(tài)度因子上男性得分低于女性,可見男性性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性態(tài)度的健康傾向都要高于女性。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背景下,女性仍然比男性在性問題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10-11],如在對性知識的探求和掌握上,女性一般不愿意主動去了解性知識,一般都覺得羞恥和不道德,而男性則會比較主動去了解性知識。這些保守的性觀念對女性的影響更多些,因此在性問題的態(tài)度傾向上會出現(xiàn)性別差異[12]。
在性心理健康的總分和性認知因子上,高年級學生得分低于低年級學生,說明高年級學生對性知識的了解更為準確和豐富,性心理更為健康。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獲得性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廣,接觸的信息也越來越多,從而慢慢形成了一些對性問題的看法。因為心理成熟度的不斷提高,這些對性問題的看法也會不斷地發(fā)展和調整為更和諧的狀況。這與實際情況很吻合,也和國內的一些研究結果[13-14]一致。
父母的態(tài)度對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影響也較明顯,3個組別在總分和2個因子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其中理解支持組的學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了解性知識更為準確,性態(tài)度更為端正。熱衷異往是成長中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如果禁止孩子與異往或者向孩子發(fā)難,不僅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容易造成性心理偏差。有研究表明,父母對子女管得越嚴,他們與異性的行為發(fā)生率反而越高[15],因此對孩子與異往保持尊重、理解和接納的態(tài)度,并在此基礎上做好必要的引導,勢必能更有利于其性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4 參考文獻
[1] 董莉萍,李曉波,李興有,等.大學生性知識、性觀念和現(xiàn)況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05,20(23):3113-3115.
[2] 徐軍.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中國性科學,2007,16(9):36-39.
[3] 胥興春,劉電芝.大學生1 638名和性觀念狀況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26(9):745-746.
[4] 于立東,李艷玲,劉愛樓.大學生的性態(tài)度及其教育策略.生殖與避孕,2005,28(2):183-187.
[5] 潘綏銘,曾靜.中國當代大學生性觀念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14-345.
[6] 黃希庭,鄭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1-252.
[7] 黃希庭,鄭勇.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4-196.
[8] 駱一,鄭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學,2006,29(3):661-664.
[9] OSWALT SB,CAMERON KA,KOOB JJ.Sexual regret in college students.Arch Sex Behav,2005,34(6):663-669.
[10]樂學裙,肖萬福.浙江省751名大學生現(xiàn)狀.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3):205-206.
[11]羅戀梅,陳靜,周樂,等.成都市大學生性觀念現(xiàn)況調查.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4):306-308.
[12]隋萍.大學生性心理和性別差異調查.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5,14(8):724.
[13]楊小麗,袁美學.大學生性心理狀況調查.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5,21(4):387-388.
[14]李陽,李宏翰.廣西大學生性觀念現(xiàn)況調查.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4):323-324.
關鍵詞:心理健康素質,應對風格,量表,信度,效度。
分類號:B846
1 引言
應對(coping,又稱應付、因應)是人類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與人的心理適應和健康密切相關。按照Lazarus和Folkman(1984)的定義:應對是個體在認知和行為上管理心理應激的不斷變動的過程。大量研究表明,在心理應激和健康的聯(lián)系中,有一個重要的中介(或調解)變量,這就是應對。作為應激事件與身心健康狀況的中介機制。應對影響著人們對應激事件的反應類型和反應強度,也調節(jié)著人們對情境的適應過程和適應結果(Edwards,1988)。正是因為應對與人類的身心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應對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外心理學研究領域所探討的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梁寶勇,2002)。
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應對研究領域產(chǎn)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Somefield&McCrae,2000)。但正如本研究領域最具影響的學者Lazarus(1999)所說。應激與應對研究的質量與數(shù)量是不匹配的。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原因之一是應對研究取向各異、測量方法不統(tǒng)一。向曉蜜、張進輔等(2007)總結了5種主要的應對研究取向.包括應對過程研究取向、應對特質研究取向、應對認知思維研究取向、應對能力研究取向以及特定情境應對研究取向等。應對是一種包含各式各樣的策略的復雜現(xiàn)象和多個維度的過程.應對方式的評定是一項困難的工作(Folkman,1991;梁寶勇等,1999a)。人們對應對策略或應對方式的數(shù)量和分類尚無一致意見:文獻報道從2-28種不等(Folkman,1991)。雖然研究取向不盡相同.但問卷法仍然是應對方式的測量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方法。研究者依據(jù)不同的理論構想編制了相應的應對方式(或風格)問卷。其中最著名的是Lazarus和Folkman(1984)編制的WOC(The Ways of Caping)問卷、Stone與Neale(1984)編制的DCI(The Daily Coping Inventory)以及Carver等(1989)編制的COPE問卷。我國的研究者也編制了大量的應對方式或風格問卷,如:特質應對問卷(姜乾金等,1993)、應付方式問卷(肖計劃等,1996)、應對量表中文修訂版(韋有華等.1996)、應付方式評定量表(梁寶勇等,1999b)、應付方式量表(施承孫等,2002)、應對風格問卷(石林等,2004)等。
人格特質和情境因素是個體在應激情境下采用何種應對方式的兩大決定因素(梁寶勇等.2006)。因此在應對方式評定工具的研制中.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采取兩種方法學思路,一種是特質取向思路(trait-oriented approach),另一種是過程或情境取向思路(process or situation-oriented approach)。采用特質取向思路編制的應對問卷所測量的.應當稱“應對風格(coping style)”,即能夠體現(xiàn)個體人格特點的、具有跨情境相對一致性的、習慣性的應對方式的組合:而采用過程或情境取向思路編制的應對量表所要測量的,應當稱“應對方法或方式(ways of coping)”,即面對具體問題情境和情緒困擾時個體實際采用的具體的應對方法。應對風格主要取決于人格特質(“應對特質”)。所以是相對穩(wěn)定的,可以采用一次性測量的方法加以評定:而具體情境下的應對方式除了受人格特質的影響外。更多受情境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依據(jù)具體問題、具體情境的特點來編制問卷或采用其他評估技術.并需要依據(jù)應激情境的變化采用多次測量或評估來評定應對方式的變化.并相應地評價應對方式的適應意義(Tennen等,2000;梁寶勇,1999a,2002,2006)。不問量表編制所依據(jù)的理論.不知道量表所測量的是什么(相對穩(wěn)定的應對風格還是具體情境的應對方式),混淆兩個基本概念和濫用應對測評工具和評估方法.是國內外近幾十年間本研究領域許多錯誤推論的重要根源.也是造成應對研究和臨床實踐脫節(jié)的主要原因(Somefield.&McCrae,2000;梁寶勇,2002,2006)。
心理健康素質是個體在遺傳和環(huán)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內在的、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質.這些心理特質影響或決定著個體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并進而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梁寶勇,2004,2012)。應對風格可被視作一種“亞特質(sub-trait)”.是人格特質影響應激反應的重要中介變量之一.因此與心理健康關系密切。本研究的目的是依據(jù)應對特質理論.編制一個用來評定個體應對風格的量表——“中國成年人應對風格量表”。
2 中國成年人應對風格量表的編制過程與方法
2.1 量表的維度和操作定義的確立
根據(jù)“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tǒng)的研制”的總體規(guī)劃.中國成年人應對風格量表的編制采納應對特質研究取向(梁寶勇,2012),將應對風格界定為個體在各種應激情境中都可能會表現(xiàn)出來的、帶有個人特點的應對方式的組合形式。也就是說,本研究所編量表要評定的不是個體在面對具體應激情境時的具體的應對方式,而是評定那些能夠體現(xiàn)其人格特點的、具有跨情境的相對一致性的應對方式的組合形式。
關于應對方式的結構,至今,Lazarus和Folkman(1984,1993)提出的二分法仍是最有影響力的劃分方法,即:注重于問題(情境)的應對策略和注重于情緒的應對策略。這兩種應對策略都包含許多具體的應對方式。這種劃分方法盡管簡單.但卻是編制應對量表的基本出發(fā)點。
本研究基于此觀點,重新回到應對風格和應對方式最基本的劃分方法上來。將應對風格量表確定為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和注重情緒的應對策略兩個基本理論維度。在此基礎上,每個維度又可分為行為和認知兩種手段(或水平)的應對策略(Thoist,1991)。據(jù)此,量表項目的編寫采用兩個目標2(“問題”和“情緒”)×2兩種手段(“行為”和“認知”)設計。即:注重問題的行為應對策略、注重問題的認知應對策略、注重情緒的行為應對策略、注重情緒的認知應對策略。
本研究依據(jù)Lazarus和Folkman(1984,1993)的主張為所編制的應對風格量表的兩個維度確定操作定義:注重于問題(或情境)的應對策略指將注意的焦點集中到應激源及其所引起的問題上。或者設法解決問題(消除或減弱應激源),或者回避、逃避應激源。注重情緒的應對策略指將注意力集中到由壓力所造成的情緒苦惱上,或者隱藏、壓抑,或者設法抒緒痛苦的各種應對手段。依據(jù)Thoist(1991)的觀點,認知(手段的)應對策略指采用認知調整來改變應激的情境要求和心理生理應激反應的各種手段;行為(手段的)應對策略指通過實際行動來處理應激的情境要求和心理生理應激反應的各種手段。認知手段和行為手段的應對策略在本量表中不作為基本的維度劃分來考量量表信效度,僅在考查應對風格與壓力困擾的關系時進行討論。
2.2 量表項目的編寫
Thoist(1991)在Lazarus和Folkman提出的應對方式的二分法基礎上細分出了8個小維度.見表1。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分為行為和認知兩個維度。而注重情緒的應對則可以從生理、表達、情緒標簽三個角度.又可以區(qū)分出行為和認知兩個手段上的應對。本量表項目依據(jù)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和注重情緒的應對策略的操作定義.量表項目根據(jù)這八個小維度,結合中國成年人一般的應對策略.取消注重情緒的如生物反饋、靜默術、漸進脫敏、催眠等專業(yè)性應對策略后.按每個小維度逐一編寫項目,最終再歸為兩類。第一次預測量表共編寫項目40個。量表采用1-4計分,1=“幾乎從來不”,4=“幾乎總是”。對注重問題的逃避和回避的應對方式、注重情緒的隱藏和壓抑等非表達性的應對方式進行反向計分。
2.3 量表的形成
2.3.1 受試者
(1)樣本一:抽取天津大學本科生420名,用于初次預測。回收有效問卷410份,有效率97.6%。樣本一平均年齡20.25歲,27人年齡不詳;男生254名,女生130名,26人性別不詳。
(2)樣本二:抽取天津市高校大學生400名,用于第二次預測。回收有效問卷379份,有效率94.8%。樣本二平均年齡20.06歲,5人年齡不詳;男生204名,女生165名,10人性別不詳。
2.3.2 項目篩選
(1)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根據(jù)項目決斷值(CR值)的顯著性,刪除鑒別度低的項目,保留CR值達到顯著水平的項目。
(2)常規(guī)的問卷編制統(tǒng)計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探索
國內外編制的應對量表大多采用對量表項目的因素分析的方法。而Thoits(1991)認為,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來對應對方式加以分類是不適當?shù)摹K岢鋈齻€理由。第一,各種應對方式是相互關聯(lián)的,有些可以聯(lián)合使用,有些相互排斥,有些在時序上有規(guī)律地銜接。這樣以來,即使采用復雜的統(tǒng)計技術,也難以清楚地加以分類。第二,從理論上看應當屬于同一類型(例如尋求社會支持)的諸種應對方式(例如。向專家請教和申請困難補助)在實際生活中不一定被聯(lián)合使用。從而使得其間并無較高的相關.以致不能被歸人同一類型(維度或因子)。第三,同一種應對方式(例如。離開應激情境)可以同時適用于幾種不同的目的。例如,離開應激情境,既可以用來精心地思考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屬于“著重于問題的應對”),又可以用來舒緩情緒壓力、求得一時的安寧(屬于“著重于情緒的應對”)。可以說,對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用。
根據(jù)Thoits的觀點,應對風格量表的編制過程是不適合使用常規(guī)的因素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的,為了驗證此觀點.在第一次預測分析時,按照常規(guī)問卷編制的步驟,通過因素分析來篩選項目,結果發(fā)現(xiàn),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無法抽取兩個主要成分,兩層面分別進行因素分析的方法亦不可行,尤其是注重情緒的應對策略彼此間的相關性不高,共同因素較少。因此,在后繼問卷分析中,棄用因素分析等常規(guī)方法.而以建構理論意義為基礎。考察問卷的信效度等各項指標。
(3)根據(jù)理論建構分析二次預測數(shù)據(jù)
首先.根據(jù)第一次預測的結果.依據(jù)理論建構及預、則中的項目區(qū)分度,暫不刪除項目.而是繼續(xù)修改部分項目的表述.并適當擴充不同表述的項目,使預測量表的項目數(shù)增為43個。二次施測后,首先仍然進行項目分析,方法同前述,刪除鑒別力不佳的9個項目。
之后聘請6名多年從事臨床心理學工作的專家來評估每個項目的內容效度,評估內容包括三個方面:①概念符合性(是否屬于壓力條件下的應對方式);②維度歸類(如果屬于應對方式,該應對方式可以歸入注重于情境或問題的應對還是注重于情緒的應對);③在人群中使用頻率(評定該應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經(jīng)常地被人們采用)。據(jù)此刪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項目.并進一步修改每個項目的表述。結果顯示,從概念角度,均一致評價為符合概念。從分類角度,專家對于大多數(shù)項目在應對策略的歸類上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有10個項目.重新對照概念,對項目的表述進一步分析.保留分類清晰的項目5個,修改項目3個.刪除項目2個。不一致比較明顯的項目:“眼不見.心不煩,與其面對.不如回避”.這一項目在維度劃分上比較混淆,因此刪除。“從積極的角度看待所面臨的煩心事”,這一題有5人認為是針對情緒的應對策略,與設想維度剛好相反,為避免概念不清.刪除此題。從各應對策略被采用的頻率角度.評定該應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度在“很少”(1)到“經(jīng)常”(5)之間,平均使用頻度2.33-4.67。據(jù)此。可以保留所有的題目。
經(jīng)過上述程序,最后確定33個項目作為正式量表的項目,其中注重問題的應對維度19項.注重情緒的應對維度14項;認知應對策略21項,行為應對策略12項。全量表中正向計分22項.反向計分11項。
2.4 正式量表的心理測量學考察
2.4.1 受試者
(1)樣本一,在天津市抽取成年受測者500人,回收有效問卷467份,有效率93.4%,其中男性225人,女性242人;平均年齡40.8±13.43歲:教育水平:初中114人,高中119人.大專以上234人;從事職業(yè):單位負責人18人。專業(yè)技術人員92人,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60人.商業(yè)服務人員97人,農(nóng)林牧副漁水利業(yè)生產(chǎn)人員64人.生產(chǎn)運輸設備操作人員122人,其他14人。樣本一用于項目區(qū)分度、結構效度和內部一致性的考察。
(2)樣本二,在天津地區(qū)的高校大學生中抽取56人,用于重測信度考察。52人參加了兩周后的重測。
(3)樣本三,在天津地區(qū)的高校抽取大學生167人.同時施測中國成年人應對風格量表和肖計劃等編制的“應付方式問卷”.進行會聚效度的考察,樣本三平均年齡19.98歲.2人不詳;男生80名,女生83名,4人不詳;家庭所在地城市94名,農(nóng)村70名,2人不詳。
(4)樣本四,在天津市、哈爾濱市的高校大學生中抽取大學生440人.同時施測中國成年人應對風格量表和壓力困擾量表.進行效標關聯(lián)效度的考察。樣本四平均年齡20.85歲;男生291名,女生143名,6人不詳,家庭所在地城市212名,農(nóng)村222名,6人不詳。
2.4.2 測量工具
(1)中國成年人應對風格量表
本研究自編.該量表由33個項目組成.分成注重問題(情境)的應對策略和注重情緒的應對策略兩個維度;采用4級計分方法,1=“幾乎從來不”,2=“有時”,3=“經(jīng)常”,4=“幾乎總是”。其中“注重問題的應對”維度中所有回避和逃避問題的應對項目都反向記分。“注重情緒的應對”維度中所有隱藏和壓抑等非表達性的應對方式也均反向計分。這樣一來,注重問題的應對維度得分越高.意味著越傾向于直面和解決問題的應對風格;注重情緒的應對維度得分越高.意味著個體越傾向于直面、表達和設法解除情緒困擾的應對風格。
(2)應付方式問卷
由肖計劃等(1996)依據(jù)國外多個有關應付方式的問卷改編而成,問卷共62個項目,由六個分量表組成,分別是: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信度資料采用一周后重測信度:大學生樣本的分別為0.72,0.62,0.69,0.72,0.67,0.72;神經(jīng)癥患者分別為:0.63,0.68,0.65,0.73,0.68。
(3)壓力困擾量表
由梁寶勇和蔡穎在2010年編制,是一個專門用來測量心理應激反應類型和強度的測量工具。該量表包含59個項目,共有4個維度:抑郁、敵對、軀體化和焦慮。量表的α系數(shù)在0.86-0.97之間.重測信度在0.83-0.97之間。
2.5 統(tǒng)計工具
采用SPSS和LISREL 8.70統(tǒng)計軟件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
3.1 項目區(qū)分度
對正式測量的476份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項目分析.檢驗項目決斷值(CR值)的顯著性。結果發(fā)現(xiàn).每個項目的CR值均達到0.05水平的顯著性.可見應對風格量表各項目均具有較好的區(qū)分度(結果見表2)。
3.2 信度
以467名成人樣本的數(shù)據(jù)對33個項目的應對風格量表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總量表為0.849,針對問題的應對策略為0.807。針對情緒的應對策略為0.720。采用樣本二兩周后的重測信度分別為:總量表0.766:針對問題的應對策略為0.854:針對情緒的應對策略為0.704。
3.3 效度
3.3.1 內容效度
采取專家評定的方法驗證應對風格量表的內容效度。具體做法在項目篩選部分已詳述。結果顯示:專家對33個項目均一致評價為符合概念.分類一致,即維度清晰。每種應對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采用的頻率按照1-5記分(1代表被采用的頻率“很少”,2代表被采用的頻率“較少”.3代表被采用的頻率“一般”。4代表被采用的頻率“較多”.5代表被采用的頻率“很多”),結果顯示,所有項目平均使用頻率在2.83-4.67之間(見表3)。
3.3.2 結構效度
分析量表維度間及與總分之問的相關.結果如表4所示,兩維度之間呈中度顯著正相關(p
3.3.3 會聚效度
肖計劃等(1996)編“應付方式問卷”是日前國內應用較為廣泛的研究“應對”這一課題的測量工具,但與應對風格的理論概念尚有區(qū)別.問卷結構也大不相同。因此,根據(jù)應對風格的理論建構.重新以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和注重情緒的應對策略對該問卷的項目進行了分類.將不能歸入的項目剔除,再計算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來考察應對風格問卷的會聚效度。共保留應付方式問卷的40個項目: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共24題,退避的項目反向計分):1、2、3、5、-13、-18、-19、-20、-21、29、-30、31、-34、-37、40、-41、-42、43、-47、-49、51、53、55、-61:注重情緒的應對策略(共16題,隱藏等非表達的應對方式反向計分):4、14、16、-17、2l、-22、-24、26、-27、28、-36、-39、42、46、-50、54,結果如表5所示,兩個維度上均呈中等程度以上的顯著正相關(p
3.3.4 效標效度
以測量應激反應的“壓力困擾量表”作為效標.結果表明,兩種應對風格與壓力困擾總分之間均呈顯著負相關(p
4 討論
應對與每個人的社會生活休戚相關.是緩解心理壓力及其后果(疾病還是適應)的重要機制,因此在臨床心理工作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也正是大量國內外學者如此關注應對研究的重要原因。但是人類應付外界挑戰(zhàn)和困難的方式是非常復雜的.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嘗試對應對這一課題作出各種解讀,因而也帶來了各種研究取向和紛繁的評定工具。最具有代表性的過程論和特質論分別強調了過程(情境)和人格因素對應對行為的影響。梁寶勇等(2006)認為過程論和特質論應當是相互補充而不應當相互排斥的:在應激條件下。一個人的應對方式既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是毫無規(guī)律可循的。應激情境(包括應激源和環(huán)境條件)和人格都是一個人應對方式的重要決定因素。雖然人們會根據(jù)應激情境判斷采取何種應對措施。但這種判斷是有著人格因素的烙印的。因此。每個人會有偏愛的、帶有個人特色的一系列應對方式.這些方式的組合就是我們所研究的應對風格。應對風格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健康素質.了解這種素質對每個人都有著重要意義。從統(tǒng)計學上分析個體的應對風格難度很大.無論以哪種應對方式為主.它們都極少單獨使用.而是相互結合使用的(Tennen等,2000),并且每個人有著自己獨特的組合方式。參考了諸多分類方法之后發(fā)現(xiàn).各種分類最終都可以歸于Lazarus和Folkman(1984,1993)所提出的經(jīng)典二分法,即:注重(或針對)問題(情境)的應對策略和注重(針對)情緒的應對策略。因此我們回到研究的原點.將應對風格劃分為這兩個基本維度。
在實際的測量學研究中。應對量表的信效度判定相當困難.這同各種應對方式的價值估價困難有關(梁寶勇等。1999b).我們在研究中亦深有此感。正如Thoits(1991)所提出的觀點,應對量表的編制是不適合采用常規(guī)統(tǒng)計方法的.諸如運動、聽音樂、休閑,亦或是睡覺,它們雖然都是針對情緒的一類應對策略.但對每個人而言,面對不同應激源時采用的都是自己慣常使用的某一種或兩三種應對方法.別的策略并不同時使用,因而在因素分析中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項目的共同因素較少,難以形成一個維度;項目分析中也能發(fā)現(xiàn),每個項目與維度的相關性不是很高.但它們就因為統(tǒng)計指標不優(yōu)秀就不是一個維度嗎?這一點僅僅是從常識上都是無法認可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放棄因素分析.而是從理論人手,分析項目的概念符合度、分類的清晰度及人群中的使用頻度,適當結合項目分析的結果來刪選項目,從而形成了33題的應對風格量表,信度考察結果滿意。效度考察的資料來自四個方面:一、內容效度:主要采用專家評定法:二、結構效度:分析量表維度間及與總分之間的相關:三、會聚效度:分析應對風格量表和維度調整后的應付方式問卷的相關性;四、校標效度:分析應對與壓力困擾量表所反映的應激反應之間的關系。從對各種效度考察的結果來看,應對風格量表總體上具有良好的效度,驗證了兩維的理論構想。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不僅注重問題的應對風格同壓力困擾量表所測量的應激反應呈顯著負相關.而且注重情緒的應對風格也同應激反應呈顯著負相關。這個發(fā)現(xiàn)同許多研究者的類似研究結果不一致.后者大多顯示注重情緒的應對方式同應激反應(通常采用各種癥狀量表測量.例如抑郁或焦慮量表,SCL-90等)呈顯著正相關,并因此將注重情緒的應對方式稱作“消極的應對方式”。梁寶勇(2002)曾經(jīng)指出這種推論的不適當性甚至錯誤,認為應激條件下個體依據(jù)自己所面對的問題和主客觀條件選擇不同的應對策略和手段.只要能夠改善自己的情況,這些手段(不管是注重問題的還是注重情緒的應對方式)都是有意義的、適應的。我們的這一研究結果是基于對440名大學生的調查獲得的。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研究的驗證。
在項目篩選中,由于主要采用大學生受試者.一些常見于成年人的應對壓力的方式被淘汰掉.這是本量表編制中的一個重要缺憾。例如。飲酒,吸煙,使用抗焦慮(鎮(zhèn)靜和睡眠)或抗抑郁藥物等舒緩壓力、減輕情緒痛苦的應對方法,最后均被刪除。
關鍵詞:新生;思想品德;測評;德育管理
學生思想品德測評是采用科學合理的測評工具,收集被測學生在一段時期內的品德特征信息。然后根據(jù)這些信息對被測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做出判斷,或者概括出其思想與行為的獨特性。大學新生思想品德測評是對入學新生思想品德素質做出的第一次“摸底”檢查,測評結果有利于優(yōu)化德育管理,增強德育工作價值。
一“95后”大學新生思想品德現(xiàn)狀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缺乏對角色轉換的思想認識
大學與高中相比有很大不同。包括學習內容變多,學習范圍變廣,學習時間變得自由,不再是高中時的“老師要我學”。生活上也存在顯著變化,遠離家長,不能再依賴父母安排,凡事要靠自己處理。因此大學生的角色定位是:依靠自己的知識、能力去思考、判斷、選擇,自主獨立的解決衣食住行、學習、交友乃至認識社會和人生。目前新生普遍缺乏對“大學生”這一角色的認識,缺乏對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意識。
(二)知行脫節(jié)
思想政治教育是貫穿各個階段學校學習生活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式高考”的特殊導向性導致學生在高中把學習書本中的理論知識作為重中之重。缺乏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導致學生只能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相信每個學生都知道尊老愛幼、勞動光榮以及誠信做人的社會公德,但是很少能看到有人真正會在公交車上讓座、自覺值日做家務。另外除了認知與實踐的脫節(jié),在觀念和行為以及意愿和能力上也存在著差距。
(三)自我意識增強、自我調節(jié)能力弱、心理素質較差、存在逆反心理
“95后”正處于少年階段轉入青年階段的心理斷乳期,在此期間,在校生中能經(jīng)常與家長聯(lián)系和溝通的學生僅占學生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渴望獨立的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希望擺脫家長和老師的束縛。大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但缺乏換位思考的精神,更缺乏勇于承擔責任的品質。加之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不強,久而久之會挫傷自尊心產(chǎn)生逆反心理。
(四)缺乏調控社會道德與社會現(xiàn)象矛盾的能力
隨著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趨勢出現(xiàn),大學生更應該具備自我調控的能力。而事實卻是學生們在多元化的沖擊下認知出現(xiàn)了一定的偏差。尤其在義利的取舍方面,當代大學生認為以前社會道德所提倡的先義后利的義利觀,放在新時期不切實際。比如課堂學習和社會兼職相矛盾時,絕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先利后義”,以至于部分學生把學業(yè)荒廢無法順利畢業(yè)。
二針對大學新生開展思想品德測評的原則
(一)測評標準堅持正確導向
大學新生思想品德測評是大學生入學后對其品德素質的第一次評估。此時的測評對象正處在由高中情境轉換進入大學情境的過渡適應期,思想敏感,容易受到影響。針對新生開展思想品德測評最首要的功能就是正確引導學生發(fā)展,有利于學生建立自覺檢查自己思想品德素質的意識。所以測評標準必須符合國家教育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并且貼合所屬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標,以引導學生全面、健康、向上發(fā)展為理念,結合“95后”學生成長過程與思想發(fā)展的特征,在對新生思想品德素質進行把脈診斷的同時,及時歸納和挖掘學生的特點與德育需求,為提高后期德育管理實效奠定基礎。
(二)測評內容多元全面
科學有效的思想品德測評不能僅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是否符合學校紀律要求與道德規(guī)范,更要考驗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與道德意志狀況,力求角度多元化。對傳統(tǒng)道德具有良好認知是進行人際交往、融入集體生活的基礎。而道德情感可促使學生自覺評價思想品德素養(yǎng),不斷追求更高級的道德要求。道德意志是否堅定決定了大學新生融入大學后能否抵御各類誘惑和不良思想侵蝕。為了使新生輔導員等德育工作者能針對不同年份入學的大學新生的特征差異來開展工作,對新生思想品德進行多元全面的測評是十分必要的。
(三)測評過程以學生為主多方參與
思想品德測評不僅是對學生思想品德情況的摸底調查,還是對其發(fā)展狀態(tài)的監(jiān)測。整個測評過程需要新生、教師、家長共同參與。多元化的測評主體有助于清晰全面的判斷學生思想品德素質。但是教師和家長作為“他評”的主體,也是學生意識中的“說教者”和“施壓者”。過多的他評和高度一致的評語會使學生刻意迎合測評教師或者過度壓抑自己。因此學生自我評價及同學互評是大學新生思想品德測評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四)測評結果服務學生發(fā)展
大學新生思想品德測評的真實可靠依賴測評主體多維度,測評內容多元全面。但是測評結果的價值體現(xiàn)在能否服務學生未來發(fā)展。目前大部分的學生道德評價、思想評價、綜合素質測評的目的是為了尋求一個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標準對學生進行排序。排序結果應用于選拔評優(yōu)。大學新生思想品德測評建立的初衷是優(yōu)化德育管理,使德育工作者采用最適合學生特點的育人方式引導學生整體大學階段思想品德的健康發(fā)展。
三以大學新生思想品德測評為基礎進行德育管理
對大學新生思想品德進行測評的結果,可以幫助德育工作者有效的規(guī)劃、組織、指揮、監(jiān)督與協(xié)調一系列有利于學生實際發(fā)展的德育活動,確保育人效果。筆者作為一線輔導員對兩屆專業(yè)相同的學生進行對比。13級初等教育專業(yè)四個班級的學生沒有在新生入學后開展思想品德測評工作,隨后開展的各類德育活動依據(jù)的是學校與學院的部署計劃。而14級初等教育四個班級的學生在9月份入學軍訓后進行了以自評問卷、互評問卷、宿舍座談、個人談話、電話家訪、學生檔案袋評價為主要形式的思想品德測評,其中以寒假為節(jié)點,寒假前的近四個月時間側重于過程測評,寒假后的大一下學期側重于依據(jù)測評結果設計規(guī)劃德育活動。雖然為同一專業(yè)相鄰兩年入學的學生,14級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與道德水平明顯高于13級沒有經(jīng)歷過測評的學生。目前14級學生已經(jīng)完成了大一、大二兩學年的學業(yè),無人有作弊等違紀經(jīng)歷,在學生會與各類社團工作的學生數(shù)也高于13級,各科專業(yè)老師也反應14級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更好。而13級學生僅在大一階段就有6名學生因作弊得到處分。很明顯,根據(jù)大學新生思想品德測評結果開展的德育工作效果更好,價值持久。以大學新生思想品德測評結果為基礎,依據(jù)學校與學院的德育目標、任務對德育工作做出整體設計,達到對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施加有效影響的目的,實現(xiàn)德育管理優(yōu)化的具體思路如下:
(一)激勵學生自主管理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是推進學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方法。學生自我評價與學生互評是大學新生思想品德測評的主要形式之一。如果學生能夠在不同階段的測評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進步,將會極大程度的鼓勵學生繼續(xù)努力。所以大學新生思想品德測評可以納入到學生自我管理的激勵機制中。教師需要提供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自我管理實踐中充分體驗,在自評中認真反思。主題班會承辦制與班委輪換制是公平增加學生參與自我管理實踐的方法。通常輔導員指派工作任務和評優(yōu)評先評獎的首選對象是班委,普通學生難以得到充分重視。但是筆者在對新生進行持續(xù)的思想品德測評時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學生思想品德良好,有能力承擔班級管理任務。相應的活動經(jīng)歷記錄在學生思想品德測評中,激勵學生不斷增強自我管理意識。
(二)尊重學生差異
來自不同生源地,具有不同家庭背景與成長經(jīng)歷的學生彼此間是有差異的。德育工作者采用同一種方式教育培養(yǎng)全體學生就等于拋棄了一部分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講是不公平的。特別是對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單親、生活曾遭遇重大變故、個性偏激、學習困難等特殊學生,如果不進行針對、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導致學生形成孤僻的性格與偏激的行為。因此在對新生進行思想品德測評時就應避免班級同學對特殊學生的偏見所導致的測評偏差,適當增加教師測評、學生自我評價的權重,使測評結果更具真實性。并且對特殊學生群體更為關注,謀劃針對此群體的德育活動。
(三)聯(lián)合家校力量
中國學生普遍對家長的依賴程度都比較高,進入大學之后基本都需要家長提供學費與生活費。而學生家長也很難做到對進入大學的孩子完全放手不管。在2015年暑期,筆者利用大家訪調查問卷了解到基本上全部家長都渴望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而僅約61.90%的學生家長表示基本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27.38%的家長表示了解一些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4.76%的家長表示了解極少,僅有5.95%的家長認為自己完全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在育人工作中,家長是學校老師的盟友。學校可以聯(lián)合家長做德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德育工作者在新生思想品德測評中要納入家長對孩子的認知與評價,在后期的德育活動中也要積極將家長納入到活動規(guī)劃中,比如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寒暑期自我培養(yǎng)等。面對“95”后大學生思想品德現(xiàn)狀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強大學新生思想品德測評對科學有效的開展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現(xiàn)實意義。測評過程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成長,激勵學生不斷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在多方參與測評時團結一切幫助教育學生的力量。作為優(yōu)化德育管理的依據(jù),大學新生思想品德測評能夠避免將學生粗暴的劃分等級,而是描繪出學生的成長軌跡,在師生共同努力下,逐步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水平。
作者:井影 趙志遠 單位:石家莊學院 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張玉萍.當前大學生思想品德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原因與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6(4).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育教學測評; 新趨勢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0)06-0001-02
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開展測評工作十分重要。在上一輪全國范圍內開展的高校本科教學評估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曾納入了評估范圍,但探索建立一個獨立的經(jīng)常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監(jiān)測體系,對于不斷推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便顯得非常必要。
一、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帶頭構建教育教學質量測評的長效機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明了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兩大重點任務是促進公平、提高質量。而其中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和人才評價制度,是深化改革新的切入點和政策措施的亮點之一。在貫徹《綱要》時,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有無的思想理論教育,這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與資本主義高等教育本質區(qū)別的重要標志;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質量,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保證其全面發(fā)展,鞏固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指導地位,都顯得意義非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率先構建教育教學質量監(jiān)測的長效機制。
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測評體系研究”的課題,教育部曾多次作為哲學社會科學一般課題進行過招標,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一些高校也進行過探索,如:改革考試考核辦法,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開展多方面的滿意度測評,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質性研究等等,取得了一定成績和經(jīng)驗。今后,各地各高校仍需發(fā)展多樣化質量測評,同心協(xié)力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不斷提高。但是,在吸取這些經(jīng)驗的基礎上,研制一個既能深入教學內容,又能經(jīng)常有效操作;既全面測評又突出重點;既能主要在網(wǎng)上操作,又易于在全國推開的質量監(jiān)測工具,就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測評改革創(chuàng)新的緊迫任務。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測評改革創(chuàng)新要跟蹤國內外高等教育質量測評的前沿
首先,對我國2003-2008年開展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當時高校擴招后普遍存在資源投入跟不上、條件差距較大等問題,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派專家組進校,在全面測評中重過程、條件、資源改善等的評估,達到了“以評促建”的目的。但由于要評優(yōu),客觀上重等級獎罰,因此,許多高校突擊應付,有的甚至作假,評估指標也不一定能完全說明高校教育質量。這種投入過大,周期較長的評估辦法,沿用的可能性已受到質疑。在提高質量成為今后十年重點工作的歷史階段,要使“發(fā)展性評價”的理念、目的落實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測評中去,勢必要另辟蹊徑。
同時,縱觀國際高等教育質量測評現(xiàn)狀,以學生學習效果為高校育人質量的基點和監(jiān)測的起點,已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測評發(fā)展的新趨勢。國外高等教育評價理論大體上經(jīng)歷了四個發(fā)展階段:以測量為標志的第一代測量階段(1900-1930)、以描述為標志的第二代泰勒模式階段(1930-1940)、以判斷為標志的第三代價值判斷階段(1940-1970)和由枯巴、林肯確立的以發(fā)展性與建構性評價為標志的第四代評價理論。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第四代教育評價理論的基礎上,逐步克服了過去存在的評價內容片面性、評價方法單一性、評價主體的偏離等不足,形成了更為科學的評價理念和模式。許多專家經(jīng)過深入研究,指出“教育資源與教育質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比較薄弱,對于高校資源條件的要求還不足以保證其教育質量,而對高等院校的評估應該重視與教育質量有更直接關系的學生學習效果”[1]。很多國家的教育評價研究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如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局于2001年公布的適用于全國的學位標準,在闡述各級學位的質量和水準時,幾乎用了一半篇幅列舉各級學位持有人應有的學習產(chǎn)出。[2]美國以法律條款對學生的學習成就加以規(guī)定,要求評估者從兩方面把握高校的績效責任:一是高校所確立的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期望水準,二是該水準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證據(jù)。[3]歐盟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協(xié)會制定的《歐洲地區(qū)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準則與標準》第三項“對學生的評價”也指出,“要突出對學生學習產(chǎn)出的測量”,“要為高校提供教學成效和學生支持等方面有價值的信息”[4]。可見,越來越多國家的高等教育評價均聚焦于學生的學習效果,這對于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無疑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國內基礎教育評價也正在借鑒國外教育評價的先進經(jīng)驗,把學生看作是教育質量的最終體現(xiàn)者,因而把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作為教育評價的核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中心從2007年成立以來,已對數(shù)學、語文、外語等科目的教育質量開展了評價監(jiān)測。國內外教育評價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趨勢都啟示,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邏輯起點,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評價新理念和質量監(jiān)測新方案,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監(jiān)測體系”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從理念上堅持“發(fā)展性評價”并實現(xiàn)“三個轉向”。即從重過程評價向重結果評價轉向;從重教師、條件測評向重學生學習效果測評轉向;從面面俱到向重點突破轉向。因為一定的資源條件占有,并不一定與學習效果和質量成正比。
其次,從研制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必修課的教育教學質量監(jiān)測工具入手。每門課三套測試卷(需具有同等效度、信度),每套測試卷包含四個模塊的測試內容:一是基本情況(便于分類統(tǒng)計處理);二是對該課程后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況(運用考試學理論和方法);三是對該課程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進步情況(運用心理測量理論和方法);四是對二、三的進步情況作歸因分析的題目(運用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
再次,監(jiān)測工具研制中做到“三個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不同,未編寫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在測評中如何明確測試目標和觀察點?唯有吃透教材,突出各門課程的核心內容、重要觀點和要求。四門課程除測試知識掌握的試題各不相同外,在測試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題目中形式雷同怎么辦?要把握區(qū)分度,突出各門課程教學的特殊要求。在歸因分析中,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語文、數(shù)學、外語等課顯著不同,學生的進步同時也受到社會、家庭和大眾傳媒、網(wǎng)絡的影響,如何判斷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相關度?在分析題設計中唯有努力突出該課教育教學的影響因子,才有可能得出正確結論。
最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監(jiān)測工具的優(yōu)越性。按上述思路取得突破,將具有以下優(yōu)越性:一是主要在網(wǎng)上操作,測試題多用選擇題,測能力的題也努力作到主觀試題客觀化,因此運行成本低而效率高;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高校教師可方便靈活地經(jīng)常使用;三是跟蹤測評、動態(tài)發(fā)展,還有利于作縱向分析、橫向比較;四是有利于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效果,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改進工作,領導教師由被動轉為主動,一般不會出現(xiàn)逆反心理而采取應付態(tài)度。
當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監(jiān)測工具的研制,是以普通高校為使用者來設計的。其他高校使用時則需結合實際變通使用并對測試題作相應調整。
測試卷中的題目內容應當根據(jù)形勢的發(fā)展、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作出相應調整。因此,如全面推廣和經(jīng)常使用,勢必要求建立題庫,設立專門機構。是建立中介機構、協(xié)會,還是委托某個高校、機構來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質量監(jiān)測工作,這需要從我國實際出發(fā)來確定。同時,如果在面上主要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監(jiān)測工具,也不排斥各地各高校采用多種多樣的直接測評、間接測評手段和辦法。總之,只要是有利于收集學生學習效果的各種信息、證據(jù)的辦法都可以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測評方式的多樣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豐富性,才能更好地通過測評促進師生的進步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魏紅,鐘秉林.重視學生學習效果,改善教育評估效能――國際高等教育評估發(fā)展新趨勢及其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9(10):16-19.
【關鍵詞】高職院校班級管理評價體系建構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85-02
高等職業(yè)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高層次,其目標是培養(yǎng)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yǎng)的理論型、設計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職業(yè)教育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和人才規(guī)格是區(qū)別于其他教育類型的本質所在。在班級管理建設方面,與普通高等院校和職業(yè)中專有著很大的不同。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對班級評價還是使用或參照普通高等教育的班級評價指標體系。不僅存在評價內容不同、也還存在評價指標單一、評價標準難以量化,評價過程難以操作和控制等問題。評價對象針對性不強,評價結果可信度不高。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班級管理評價體系,就很難判斷班級管理模式的科學性,很難判斷班級管理目標是否已經(jīng)達到。因此,建構一套適用于高職院校的可量化、操作性強、可信度高的班級評價指標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一、班級管理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主要是根據(jù)層次分析法和目標管理法的基本原理進行整體設計。
(一)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簡稱 AHP)該方法是美國運籌學家薩蒂于本世紀 70 年代初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這種方法是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其特點是在對復雜的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決策的思維過程數(shù)學化,從而為多目標、多準則或無結構特性的復雜決策問題提供簡便的決策方法。
(二)目標管理法(Management by Objects 簡稱 MBO),是通過目標的設置采取相應的策略和方案,避免工作上盲從和步調上的不一;通過目標設置來激勵人的動機,指導人的行為,使個人的需要期望與集體目標掛鉤,以調動人的積極性。該方法是1954年由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Pete:F?Druker)提出的。是以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和梅奧的人際關系學說為基礎,逐漸形成的一種過程型的激勵理論。它實質上目標管理是一種管理上的激勵技術,它特別適合于各級管理人員的管理。因此,目標管理亦稱為“管理中的管理”。
二、班級管理評價指標的設置和評價體系的建構
建立科學合理的班級管理評價指標,是班級建設的“指揮棒”,可以使班級管理目標更加明確具體,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時,可以及時地反映、適時監(jiān)測班級管理過程的發(fā)展狀況,及時地發(fā)現(xiàn)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研究本著“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結合高職院校的工作實踐,構建了《班級管理測評指標體系》,并與我校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相互配合、互為補充。
對評價指標設置和評價體系的建構經(jīng)歷了如下幾個階段:首先對國內外班級管理評價、學生評價研究指標體系相關研究進行文獻調研,分析現(xiàn)有班級評價指標的選擇原則、構成特點、指標數(shù)量;其次,在深入分析高職班級管理建設的內涵、構成要素和表現(xiàn)形式的基礎上,采用專家會議法和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初步遴選出50個測評指標;其三,采用SPSS對50個評價指標進行隸屬度分析、淘汰隸屬度低的指標。其四,采用相關分析、辨別力和因素分析對篩選后的指標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最后構建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的高職院校班級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如下所示:
(一)個班級與寢室管理(30%)
1.信息通暢(15分):信息傳遞及時通暢,突況匯報及時(5分);定期與班主任、年級輔導員溝通班級情況(5分);班級日志上交按時,反饋及時(5分)
2.安全穩(wěn)定(25分):經(jīng)常性開展各類安全穩(wěn)定教育,無重大事件(打架斗毆等)、責任性事故(人身傷亡、重大財產(chǎn)損失等)發(fā)生(20分);事件(故)一旦發(fā)生,如能處置及時可適當計分(5分);對心理問題學生跟蹤輔導到位,心理問題處置得當,無重大心理問題發(fā)生(5分)
3.主題班會(15分):結合重大事件、重大節(jié)日等活動按照相關規(guī)定開展班級主題教育活動15分
4.寢室管理(20分):宿管中心每月報表情況:≥90分,15分;≥85分,10分;≥80分,5分;學校愛衛(wèi)會文明宿舍評比情況獲獎(2分);免檢宿舍(1個1分;3個及以上:5分);寢室檢查不及格扣2分
5.評獎評優(yōu)(15分):綜合測評、各類評獎評優(yōu)及時;獎、貸、勤、補、免等資助工作公正公平公開,準確無差錯(15分);發(fā)現(xiàn)違規(guī)事件每起扣3分,不符合要求多次返工扣2分
6.班級文化(15分):班級、寢室各項管理制度健全(5分);班級團結和諧,民主作風強; 班級事務透明度高(5分);先進事跡、先進班級等榮譽(5分)
(二)學習與學風建設(40%)
1.早鍛煉、晨跑(10分):未達標學生每人扣2分(參照學生手冊)
2.課堂到課率及課堂紀律(20分)檢查中每發(fā)現(xiàn)一人違紀扣0.5分
3.晚自習出勤及紀律(10分) 平均月出勤率≥98%,學習氛圍好10分;平均月出勤率≥95%,學習氛圍較好8分;平均月出勤率≥90%,學習氛圍一般5分
4.英語、計算機和職業(yè)證書通過率(15分)得分=(實際通過率/任期目標)?鄢15%(參照班級建設目標)
5.(考試)違紀(20分)通報批評:每人次扣3分;警告、嚴重警告處分:每人次扣5分;記過及以上處分:每人次扣10分
6.課程通過率(15分)班級補考人數(shù)≤15%
7.競賽獲獎(10分) 校級獎勵:3-5分;省級獎勵:6-8分;國家級獎勵:10分
(三)團支部建設與實踐活動(30%)
1.主題活動(15分):根據(jù)分團委考核排名,1-5名計20分;6-10名計15分;11-15名計10分;16名以后計5分
2.團支部工作(25分):常規(guī)工作規(guī)范有序,有計劃,有總結,資料完整(5分);分黨校培訓、團員教育、團內推優(yōu)組織到位(5分);學生黨員(包括預備黨員)發(fā)展情況(5分);分團委例會準時出勤(5分);班級成員在院、系團委任職記錄情況(5分)
3.社會實踐活動(15分):省級及以上獲獎計20分;市級獲獎計15分;校級獲獎計10分;其余計5分
4.校園文化活動(25分):院、系常規(guī)活動的班級組織情況(5分);院、系常規(guī)活動的班級參與情況(5分);院、系指定活動的參與情況(5分);院、系常規(guī)活動的獲獎情況(10分)
5.主動積極性(20分):積極主動參加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公益活動和校園活動(5分);積極主動地參與班級各項管理(10分);學習目的明確、主動性高,自覺性強(5分)
三、班級管理評價體系的構建特點
(一)突出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班級管理評價體系圍繞“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活力”這一指導思想,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發(fā)展、自我管理的意識,提高學生個體和群體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同時,通過評價使學生客觀了解所在班級建設狀況,激發(fā)集體榮譽感,從而主動加強班級建設和自我管理。
(二)突出班級建設的工作重點。本研究在眾多的班級管理信息中精心遴選出部分信息作為主要評價指標,這進一步明確了學生管理班級的任務和責任。同時,也更好地促進了班主任對班級管理工作的實施和安排。而且這些指標能通過分數(shù)權重使班級建設評價過程重點突出,可以較好的引導班級主動開展有針對性的班級建設,從而可以較好的實現(xiàn)學校既定的教育和管理目標。
(三)突出在實踐建設中的可操作性。在遴選評價指標和構建班級管理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淘汰了過多的定性指標,注重指標的實用性和操作性,注重觀測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的簡便、可行,在此基礎上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能把班級建設的各個方面內容、指標通過科學的方法予以量化,使班級建設規(guī)范化、具體化,使班級管理評價更具系統(tǒng)性、可信性和有效性。
四、實踐與成效
本研究在構建班級管理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充分地聽取了學院老師學生意見和建議,并且經(jīng)過多次的修改與完善。本研究從2012年至今已在本校進行了大一年級的試點,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在試點班級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初步形成班級建設的有效機制。通過構建班級管理評價體系建立了班級建設責任制和目標管理機制,提高了試點班級建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形成班級建設的有效機制,通過定期檢查、評估,對比班級管理建設目標,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二)形成了良好的班級氛圍。以班級為基本單位進行班級管理建設評價,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提高了班級的凝聚力。班級之間可以通過良性競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同時也強化了學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發(fā)展意識,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與成就感。
(三)激發(fā)了學生自主性。實踐表明,班級有了共同的建設目標,就會促進每個學生的參與班級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每位學生的自主性,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良好局面。
本研究通過對各項指標進行定量來評價班級管理與建設,比以往模糊的定性評價學風有了很大改進,實踐表明,此評價體系在我院同類專業(yè)之間實施,效果較為明顯。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發(fā)展完善。主要是現(xiàn)有的評價指標還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展開進一步調研,使部分定性指標更可具操作性,二級指標逐步加以充實,評價指標的權重也需要適當調整,以求更全面、更科學、更有效地反應班級建設狀況。
參考文獻:
[1]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Ellen Webet. 有效的學生評價[M].“促進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
[3]李錄平.高職院校班級評價體系的整體構建與實踐[J] 高教論壇, 2013.3(上).
[4]Ediger,M.(2000): The Principal and Evaluation of Student Achievement,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P155-161.
[5]Gardner,H.,F(xiàn)rames of Mind(1993):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2ndEdition),New York,Basic Books,P60.
[6]/xg/江南大學商學院學生工作網(wǎng).
[7]衡靖,張紅峻.淺論高校班級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5,(l).
【關鍵詞】 生殖器疾病;女(雌)性; 心理評估 ;護理
1 臨床資料
2008年1~12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其中異位妊娠113例,先兆流產(chǎn)88例,腫瘤23例,盆腔炎癥89例,稽留流產(chǎn)42例,大月份藥流60例。
2 住院患者心理狀態(tài)分析
2.1 求知(希望更準確地了解病情)患者入院時都愛尋根問底,盼望醫(yī)護人員能對其病情做詳細的講解,主動與醫(yī)護人員攀談,了解同類患者在我科的治愈情況。
2.2 焦慮 主要表現(xiàn)在急躁和憂慮兩個方面。
2.2.1 患者帶著焦慮和不安下走到醫(yī)院,第一次接觸的醫(yī)生和護士及醫(yī)院的環(huán)境都會引起患者不同的情感變化。
2.2.2 入院手術治療的患者,往往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心理,既希望醫(yī)生早些安排手術,解除病痛,又擔心手術效果不佳,害怕手術意外及手術疼痛,因而心理負擔很重,表現(xiàn)出驚恐及憂慮。
2.3 抑郁的心理 疾病本身所產(chǎn)生各種癥狀,如疼痛等不適感都會產(chǎn)生抑郁情緒。
疾病所產(chǎn)生的不良信心,受死亡威脅,產(chǎn)生恐懼抑郁心理。患者由于感情受壓抑,社交局限,產(chǎn)生孤獨感,如大月份藥流,人流等。
2.4 敏感、疑慮心理 患者角色的轉變,喪失自感,變得依賴、多疑,有時會對醫(yī)護人員產(chǎn)生反感、不滿。患者以自我為中心,身體微小變化都產(chǎn)生敏感及疑慮,十分重視醫(yī)護人員及家屬對自己的態(tài)度。
3 患者的心理護理3.1
全面準確評估患者的情況 入院時,全面收集資料,評估患者情況,包括患者的不適癥狀,生活自理程度,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緒反應,家庭經(jīng)濟條件,社會支持系統(tǒng)等,通過親切和藹的語言交談,給患者安慰鼓勵,幫助正確認識了解自已的疾病,說出心中的憂慮,使其產(chǎn)生安全、信賴感,及時調整患者的情緒,以溫暖、理解和同情,耐心開導患者,向他們宣傳有關成功治愈的例子,幫助他們消除恐懼,減輕心理壓力,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3.2 增強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與患者溝通時,不應予簡單的說教,而是本著理解的原則,積極主動與患者交談,從工作、家庭、生活入手,逐漸談及病情,適時向患者講述有關疾病的治療、預防及預后知識,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愛護,解除其恐懼的心理,醫(y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的每一次治療護理措施,都應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對待,通過及時治療和精心護理,減輕患者病痛,改善身體狀況,使患者從中看到希望,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以利于治療和康復。
3.3
正確理解患者的要求 醫(yī)護人員對患者提出的要求,予以理解和支持,對患者語言要親切,態(tài)度要熱情,說話守信用,給患者以安全感和信賴感。
3.4 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 醫(yī)護人員要加強巡視,及時了解和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和生活需要,主動和患者溝通,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和心理護理,使患者真正體會到社會的關愛和大家庭的溫暖,幫助患者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調整未來的目標。
4 護理措施,患者入院時,針對不同的患者實施不同的護理
主動服務,對患者服務態(tài)度好,急患者所急。 責任護士主動關心患者,向患者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與設施,如食堂、廁所及有關制度,如查房、探視制度,介紹主管醫(yī)生、護士,縮短患者與醫(yī)護人員間的距離,增加對醫(yī)院的信任感,加強宣傳,介紹各項新的診療技術及各種檢查的優(yōu)越性,使患者了解些基本的醫(yī)療知識并針對一些損傷性檢查,向患者做耐心解釋,解除顧慮,讓患者心理上盡快適應住院生活。
文明服務,護士態(tài)度和藹,語言文明,舉止端莊,耐心解釋,使患者在住院期間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減輕以至取消思想顧慮和心靈痛苦,振奮精神,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提倡舒適護理,人們對生存質量越來越重視,對人際關系要求和舒適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患者象對待自己的親戚朋友一樣,以熱情誠摯的態(tài)度,建立一個寬松和諧的醫(yī)療氛圍,使患者樂于接受檢查治療。
5 討論
人是一個多層次系統(tǒng)的整體,個體差導較大,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以適應生理、心理需求。南丁格爾說:護理的本質應包括觀察技能,了解人以及提供信心的心理支持。護理工作除了病情觀察,正確執(zhí)行醫(yī)囑外,還應當注意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等方面的健康要求,主動為患者提供身心方面的照顧和幫助。心理護理對消除住院患者恐懼、焦慮情緒,主動配合治療起到重要作用。在住院期間,我們熱情和真誠地幫助患者,使他們在住院過程中得到了全面的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經(jīng)過適當?shù)男睦碜o理、解釋與安慰,患者都能接受治療及護理,病情恢復好。
參 考 文 獻
[1] 劉曉虹,護理心理學.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1998:228-284.
在今年新設立的智能硬件創(chuàng)新獎方面,共征集到68件作品,最終有43件作品入圍專家評審環(huán)節(jié)。
在本次專家評審會的情況來看,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較受專家評委的關注,其中不乏華為手環(huán)B2、中興AXON Watch、Moto 360等明星產(chǎn)品,而廣東省惠州市本土企業(yè)僑興集團選送的星鏢4型北斗手持終端也因其北斗導航概念,深受專家好評。
本屆大賽智能硬件創(chuàng)新類獎項的評選標準共有創(chuàng)新性、人本性、專業(yè)性、前瞻性和商用性五大評選標準,而在五大評選標準的框架內,專家們對作品的創(chuàng)新功能、科技含量、是否量產(chǎn)、市場反應等方面的指標比較在意。
中國可穿戴計算產(chǎn)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專家委員會委員陳雪濤表示,可穿戴設備的發(fā)展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手環(huán)、手表、項鏈等智能硬件設備;第二個階段是這些設備能夠通過云計算,把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拿出來和手機互動;第三個階段,是可穿戴設備最重要的理念,把人的雙手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