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閱讀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課外閱讀 效果
幾年前,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目標就把“應試教育”轉移到了以提高素質為中心的國民基礎教育上。各個學科都在探索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語文作為中小學各學科中一門最基礎的學科,它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對整個素質教育改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實行新課改以來,語文新課標越來越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初中課外閱讀篇目也納入了中考范圍。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在多年的教學中認識到,語文是一門集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為一體的基礎學科,學生在課堂上所能學到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把學生的學習從課內發展到課外,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應用能力,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為了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我在探索語文課堂素質教育的同時,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多方面指導。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在這里談談我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一些做法:
一、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在實際教學中,我很重視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尤其注意課外閱讀的方法。我在每周的語文課中抽出固定的時間作為課外閱讀講授課,系統地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使他們不僅在課堂上會閱讀,在課外自己也會閱讀。在指導中,我有側重地講授了一些閱讀法,如瀏覽法、泛讀法、略讀法、精讀法,慢讀與速讀等方法,并設計了一些閱讀訓練。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自己的知識需要尋找閱讀內容,然后確定相應的閱讀方法。在讀課外書籍的同時,指導學生去寫讀書筆記來積累知識。這樣一來,學生閱讀了《水滸》、《西游記》、《魯賓遜漂流記》、《繁星春水》等新課標目錄里的名著名篇,并且學會了摘抄、剪裁、編寫讀書卡、編寫閱讀提綱等方法。我還鼓勵一些學習好的學生寫讀后感、評論、心得體會等,讓他們把零碎的知識集中起來,劃歸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
為了更好地促使學生自覺進行課外閱讀,激發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與愛好,我們開展了各種各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在班中建立了課外閱讀興趣小組,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并定期與小組內的同學進行信息交流。此外,還組織故事會、朗讀比賽、讀書心得交流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將自己在課外閱讀中得到的知識拿到課堂上來,展示給自己的同學們,既顯示了自己的能力,又都感到了很高的成就感。從而更加激發了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
得法于課內,發展于課外。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更好地促進了課堂教學進行。很多學生由原來的不愛讀書變成喜歡讀書,一些以前被動學習的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也開始主動學習了。整個班級的學習氣氛更加濃厚,同學們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地遨游。
三、參加各種形式的語文比賽
學生學到的知識的多少,他們或許不清楚。那么,有意識地帶他們去參加一些語文活動,一方面可以通過實踐應用語文知識;另外,也可以促使學生看到自己的差距,為下一步進行課外閱讀,學會應用作準備。比如魏書生老師就曾經讓他初二的學生參加高中的作文競賽。因為有比較才能看到差距,才能激起多讀書多積累的欲望,更加主動地去進行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學的開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課堂上的學習風氣有了明顯改善,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更加濃厚,語文成績大大提高,班級內形成了良好的班風與學風。由此可見,好的課外閱讀不僅不影響學生的學習,反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提高生活中語文的實踐應用能力,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關鍵詞:滲透 回顧 遷移 序列訓練
一、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
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我們認為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
二、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來源于成功的學習實踐。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回顧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過程作為認知對象,幫助他們從成功的學習中總結出閱讀規律,以便今后自覺運用這些規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學第十二冊《書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寫青年工人到書店買書。學生通過自讀,從青年“漫不經心”地翻書到后來“認真地看起來”這一態度變化中體會出他非常喜歡魯迅先生的書。此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要給予充分肯定,并進一步引導學生聯系第一段中當時的情況,談談對青年有何新的認識。學生聯系當時敵人查封進步書籍,十分嚴重,魯迅的書“書店不敢出版”、“沒有地方敢代售”這一歷史背景,體會出了青年渴望進步的思想感情。至此,應當說學生理解到位,但作為教師不應該滿足這個結論,而應該再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即體會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態度的變化,二要將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認識。
可見,學法指導也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一方面教師要因勢利導,另一方面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思路讓學生講,規律讓學生找,學法讓學生悟,使閱讀方法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獲得的一種可貴的精神財富。
三、提供遷移機會,鞏固運用學法
對于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并不是一教就會、一點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閱讀方法、形成學習能力要有一個逐步領悟和吸收的過程。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創造學習遷移的機會,指導他們將已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于相類似的學習情境中,使其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領悟閱讀方法的真諦。在閱讀教學中,這種遷移性學習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例如學生學習了查字典解詞、聯系上下文解詞及結合生活實際解詞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閱讀中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去理解新詞。又如還可進行段與段之間的學習遷移。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童話、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復出現的情節或相同結構的段落,學習此類課文,教師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運用學習“例子”的方法進行后幾段的學習。以《精彩的馬戲》一課為例,課文中寫三場馬戲表演的文字結構相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先形成對“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寫作順序的概括:“什么節目――怎樣表演――觀眾反應”。把握了這個順序,學生就能順利地自學“熊踩木球”、“山羊走鋼絲”這些寫法類似的段落。另外,當遇到具有共同的結構和思路的同類課文時,還可進行篇與篇的學習遷移。
四、進行序列訓練,促進認知策略的發展
學生掌握了幾種具體方法不等于學會了閱讀。學會閱讀的核心是學生將具體的方法整合內化,成為系統的、較完整的、靈活的認知策略。這種整合內化的過程需要教師長期艱苦地工作,需要教師從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抓起,有計劃、有意識、有序列地進行持之以恒的訓練。學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隨著年級的增長由低到高,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們要注意明確大綱對不同年級的閱讀要求,通過調查了解和認真研究各年級學生的“已有基礎”,總結出學生以往所掌握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站在已有的基礎上“自己跳起來”夠一夠,在教師的點撥下邁出新步,在教師的序列指導下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閱讀方法。
積累一定量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形成認知策略的前提。只有當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自覺靈活地運用一定的方法進行學習時,學習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語文學法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
1、閱讀前:大體了解作者及背景。在計劃閱讀某部作品之前,應該對作者的生平事跡、家庭背景、政治立場、思想傾向、生存狀況等有大致的了解,這有助于大家對其作品內容的閱讀和理解。
2、閱讀中:基本把握內容、結構。要弄清故事情節。小說是通過故事情節的設置和敘述來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的。同學們之所以愛讀名著,主要是由于名著的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但是,由于大多數名著是長篇巨制,故事情節往往復雜多變,頭緒紛繁,再加上作者創作手法各異,因此只有弄清故事情節,才能較為準確地把握整部作品。
3、閱讀后:及時寫出讀后感。讀完名著后,自己立即動筆寫出讀后感,加深對名著的理解。
(來源:文章屋網 )
關于閱讀方法的英語范文【一】
Very good question, the answer to which needs to be in English as reading Englis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Chinese.
When reading English,that brain should think English and only English,not Chinese.
There are two pathways to lead information to the brain:by sound or by sight.
Sound becomes meaning,all in English,and goes to an area in the brain named 'letterbox' to be understood.
Sight becomes sound (for a lot of people) then becomes meaning,(all in English,and goes to an area in the brain named 'letterbox' to be understood.)
All of the above.That is the only single complete way to understand English when reading.
關于閱讀方法的英語范文【二】
if we have a book ,we will not be felling of being longly.
When I'm free or in trouble, I always take out a book and read quietly. In no time, I've put my heart into it so that I'll forget all the troubles. It's in this way that I've formed the habit of reading in any time.
Little boys as I was, I was interest in picture books and storybooks. I was struck by them. No sooner had I entered the middle school than I began to read novel, plays, essays and so on. I found I could get much from them. Little by little I took great interest in literature and last term I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composition contest among middle-school students in Zhe Jiang.
Reading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I had to let out a burst of laughter over his fool. “The Little Match Girl” couldn't keep me from crying for her misery. “ Robinson Crusoe” took me into a strange world full of danger. And I was also deeply impressed by Helen Keller's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Besides these, books also tell me other thing -how to be a man and how to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In a word, good books can make me know what I didn't before. So I think of a good book as my best friend.I'll never forget this famous saying,“ Good books are best friends who never turn their backs upon us.
關于閱讀方法的英語范文【三】
We all known that reading should focus on method, but what methods are good for reading? Firstly, the difficulty of the book you read should be moderate. Too difficult or too easy are not so good.
【關鍵詞】閱讀 閱讀能力 詞匯量 閱讀材料 閱讀技能
對于將英語作為外語的中國人來說,在“聽、說、讀、寫”四大技能中,閱讀能力是運用英語的主要能力之一,也是學習英語的一個重要目的,無論是在日常工作還是在學習中都要大量地閱讀英文資料,因此閱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閱讀能力就必然地作為英語考試中重點考查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閱讀教學也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步驟。
從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教學目的和要求的規定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教學目的都是側重閱讀。從高中的英語教材來看,在每個單元里,閱讀課就占了兩課,它題材廣泛、信息量大、語言知識豐富,是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就高考和平時的考試來說,語言最難、內容最深的部分,是閱讀理解;題量最大,分數最多的,還是閱讀理解,在各種英語考試試卷中,閱讀理解試題始終是一項重要的考查內容,所占分數比重最大,區分度明顯,以高考英語試題為例,閱讀理解題在試題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說閱讀理解是英語考試中的“重頭戲”一點也不為過。同時完形填空,也叫缺詞閱讀,題型的答題效果也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閱讀能力。如果學生不能讀懂短文大意,就無法正確地填上所缺單詞。而且高中的英語教學內容多,學習時間又很緊,因此如何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成了關鍵問題。也是我們中學教師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 擴大詞匯量,突破英語閱讀“瓶頸”
詞匯是語言教學的最基本單位,詞匯量非常重要,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理解的基礎。打個比方:造房子要磚瓦材料,詞匯就是閱讀英語的磚瓦材料,沒有足夠的英語詞匯量,閱讀英語無法進行。要切實地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就要扎扎實實地從基礎抓起。學生的詞匯量越大,理解語言的范圍就越廣,能力就越強。可以說,掌握足夠的詞匯是理解文章的關鍵。詞匯量不夠,就會造成在閱讀過程中因生詞過多而讀不下去的情況。
根據高中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中生在學習階段要掌握2000個單詞或習語,其中有1200個為四會要求的基本詞匯,800個為三會要求的認讀詞匯。參照閱讀研究對基本詞匯量的測定和教學大綱的閱讀要求,2000詞匯量顯得有些不足,而且在考試和應用中很多閱讀材料都包含一定數量教學大綱之外的單詞,這又恰恰考查了學生的知識面。詞匯已成為許多學生閱讀理解的最大障礙。詞匯量已成為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瓶頸”,如何突破“瓶頸”是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關鍵。
當然,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詞匯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結合語音、句子以及課文內容學習理解和記憶。而心理學又強調反復能促使大腦有效地記憶,所以學完課文后很有必要再安排兩篇類似或相關內容的文章進行閱讀,在閱讀中肯定會有很多課文單詞的重現,這樣的閱讀訓練有一箭雙雕的效果,既達到鞏固單詞又能在相關內容的基礎上提高猜詞能力,有效地擴大了詞匯量。
另外,平時在做完閱讀理解題目后,仍猜不出單詞意思,就把這些生字劃出來查詞典,然后抄寫在一本可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每天有空時,就拿出來背誦記憶,利用一些零散時間反復記憶,加深印象,這樣做不費時,效果很好。
要擴大詞匯量只能靠慢慢積累,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
如果長期堅持每天記單詞、閱讀,在閱讀過程中不時接觸,反復記憶,不僅鞏固原有的單詞,還能學習新的單詞,這樣像滾雪球似的向前發展,不知不覺中擴大了詞匯量,且記得更牢固。
二 精選閱讀材料,擴大閱讀范圍
外國研究表明:對將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生來說,閱讀材料的生詞以不超過總詞數的5%為宜。如果生詞量過多,往往會造成短時記憶中的認知負擔過重而影響閱讀處理速度,同時將會進一步影響閱讀理解的效率。要提高閱讀能力,應提倡廣泛閱讀難度適中、并能讓讀者保持一定速度的“淺英語”。不然生詞過多,就如障礙物設置太多、太難而走不到終點。
所以材料的選取非常重要。在選材內容上要非常注重所蘊含的時代氣息,具有趣味性和可讀性,但同時要求學生有豐富的背景知識。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只有正確理解該語言所屬的社會及其文化,才能真正運用好這種語言。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異國文化的敏銳性,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苯處煈浞掷米约旱馁Y料和網絡資源,豐富自己的背景知識,并在課堂上有意識地介紹給學生,使他們更好更快地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并在閱讀過程中合理運用原有的知識,正確理解文章大意。同時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材料??鬃釉疲骸爸?,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虼嗽谔峁┵Y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對這些材料是否會感興趣,所以多為他們提供一些關于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維習慣及英語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的書籍資料,另外還可要求學生在課外多看英語電影,真切感受異國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氛圍,從而縮小文化代溝,也可以幫助提高他們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語運用能力。
三 訓練英語閱讀技能,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1.第一遍,進行速讀了解文章大意
閱讀理解,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考的是速度。慢讀是不行的。因此平時做閱讀理解時,要注意培養快速閱讀的習慣。閱讀時眼球總是不斷地移動——停頓——移動著。理解是在“眼停”的瞬間進行的。我們要使眼停的時間相對增加,就要擴大視讀的廣度,提高視讀的速度,把逐詞逐句的點式閱讀變成一次掃描一句的線式閱讀,并且把看到的東西迅速報告給大腦,形成眼腦較快的直映能力。這就要求在讀的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利用眼睛的掃視來提高閱讀速度;對于個別生詞先跳過去,著重于對全篇中心意思的理解。切不可在個別難懂的詞句上磨蹭,只要全篇理解了,個別難懂的詞句可以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去猜測、推斷。
2.再次閱讀,提高理解的準確率
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技能不僅要充分挖掘他們快速閱讀的潛力,還要注意提高閱讀技能并消除閱讀技能的障礙。
很多學生第一遍閱讀后,根據文章的大意,只能解決閱讀文章后面的部分題目,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做其他的題目了,缺乏信心,輕易放棄而前功盡棄,其實還很有必要帶著未解決問題再次仔細通讀全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進行再次閱讀,把握文章的整體,理清脈絡,留意字里行間所傳遞的信息,根據上下文的猜詞、句子的理解、篇章的分析的準確性將會有很大的提高,完成了再次閱讀后去解決閱讀理解題目將會明顯感覺對問題的判斷更有把握、更順利,準確率大大提高,閱讀信心大增。
3.有針對性地閱讀,深入分析和理解
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
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主動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例如學習第五冊《師生情》一課,在理解“她們多么想早點看到王老師啊”一句時,滲透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思考:(1)她們為什么想早點看到王老師,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并劃出有關語句,談談體會。思考此問,學生必然聯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詞語來理解,最后達到對師生之間情感的深刻認識,。這樣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指導學生讀書要翻前看后、讀后想前、上下聯系、整體感知,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逐步掌握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
二、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來源于成功的學習實踐。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回顧學材過程,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過程作為認知對象,幫助他們從成功的學習中總結出閱讀規律,以便今后自覺運用這些規律去探求新知。學法指導也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一方面教師要因勢利導;另一方面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思路讓學生講、規律讓學生找、學法讓學生悟,使閱讀方法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獲得的一種可貴的精神財富。
三、提供遷移機會,鞏固運用學法
對于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并不是一教就會、一點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閱讀方法,形成學習能力,要有一個逐步領悟和吸收的過程。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創造學習遷移的機會,指導他們將已學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于相類似的學習情境中,這種遷移性學習可以多層次、多角度的進行。
例如學生學會了查字典解詞、聯系上下文解詞及結合生活實際解詞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閱讀中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去理解新詞。又如還可以進行段與段之間的學習遷移。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童話、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復出現的情節或相同結構的段落,學習此類課文,教師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運用學習“例子”的方法進行后幾段學習。再如在講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還可以遷移運用到閱讀課上,使閱讀課著眼于講讀課所學訓練重點的實施和運用,著眼于所學閱讀方法的運用鞏固。教師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像以上這樣抓住教材的內在聯系進行學習遷移,既揭示了規律、教會了方法,又激發了興趣,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遷移鎮南關得到了鞏固、在遷移中得到提高。
四、進行序列訓練,促進認知策略發展
學生掌握了幾種具體方法不等于學會了閱讀。學會閱讀的核心是學生將具體的方法整合內化,成為系統的、較完整的、靈活的認知策略。這種整合內化的過程需要教師長期艱苦的工作,需要教師從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抓起,有計劃、有意識、有序列地進行持之以恒的訓練。學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隨著年紀的增長由低到高、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們要明確大綱對不同年紀的閱讀要求,通過調查了解和認真研究各年級學生的“已有基礎”,總結出學生以往所掌握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站在已有的基礎上“自己跳起來”夠一夠,在教師的點撥下邁出新步,在教師的序列指導下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閱讀方法。
積累一定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形成認知策略的前提。只要當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自覺靈活地運用一定的方法進行學習時,學習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語文學法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而要學習策略的培養密切聯系,并把著眼點放在后者。
例如在劃分段落的教學中,學生因運用分段方法不同而產生分歧時,教師不要簡單地裁判誰對誰錯或只注重結果,而輕視過程。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討論學會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學生領悟如何靈活運用學習方法的真諦。
關鍵詞:閱讀教學;圖示法;表格法;關鍵詞
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獲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領悟文章的內涵,更為重要的是要滲透適當的閱讀策略,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與技能,逐步培養其語言學習能力。閱讀策略是指讀者在完成閱讀任務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選擇和使用的方法。閱讀策略可分為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包括:快速閱讀策略(尋讀和略讀)、細讀策略(找主題句、找細節、區分重點與次重點和推理)。元認知策略按閱讀階段可分為:讀前策略――預習、預測、想象;讀中策略――自我詢問和自我監控;讀后策略――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
筆者結合自己的英語閱讀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條在閱讀過程中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一、運用圖示法,梳理信息,概括主旨
閱讀教學是一個“信息輸入信息轉換信息輸出”的過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快速捕捉信息和加工信息,并為以后的交際儲存更多的可以隨意提取的信息。課文是信息的載體,純粹以文本形式呈現的信息往往頭緒繁雜,會增加學生記憶的負擔。教師可利用信息轉換形式,幫助學生把文本形式的閱讀內容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便于信息的保存和提取。在閱讀教學中常用的轉換形式有圖片、簡筆畫、表格、樹形圖、網絡圖、流程圖和時間線等。這些形式可以通過完整的視覺表象形式將文本的主要內容、人物和事件的發展關系(網絡圖)、分類關系(樹形圖)、事件的發展過程(流程圖)以及戲劇場景(簡筆畫)等生動、清晰地呈現給學生,為之后的交際活動儲存更多的有效信息(葛文山,2012)。
這種以圖形為主要方式、揭示事物現象或本質特征、激發學生思維、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加快教學進程的教學策略就是圖示法,其實質是使科學知識現象化,抽象知識具體化,零碎知識系統化,復雜問題簡明化,便于學生處理和存儲信息。在閱讀過程中,將繁雜的文字表述轉化成清晰的圖示必須建立在真實而有效的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如,教師用排序的方式啟動閱讀教學,就可以降低任務難度,保證學生能較快完成任務,為下面的閱讀活動做好有效鋪墊。
二、設計表格法,再現謀篇布局的過程
筆者借鑒了胡學軍(2010)的教學思路,采用了表格填空任務型閱讀。這是一種逆向閱讀方式,能夠再現作者謀篇布局的過程,提綱挈領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脈絡,理解要義。其常用方式為:先列提綱,確定主題詞;后配分列信息,豐富相關內容。
表格填空任務型閱讀是從文章的整體結構入手,將綱領性問題和細節性問題相結合,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形成主干信息與分列信息相關聯的意識。同時,表格填空任務型閱讀還可兼顧對語言知識的考查,與其他填空題一樣,要求所填的內容符合語法。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使用此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1.以標題為切入點,采用問題呈現模式表格
“問題呈現模式”即5W & 1H(who、what、when、where、why、how)形式,其優點是信息匹配性強,便于直觀呈現信息。材料雖然不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但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梳理出要點,學生通過解答來把握文章信息。
2.設計表格填空任務,在實踐中內化閱讀策略
在閱讀教學中,一般的思維方式是學生根據問題來尋找答案,而此設計卻反其道而行之,先呈現標題和閱讀材料,讓學生快速閱讀;然后,再讓學生從行文的角度去思考,應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學生要提出恰當的問題,就必須看懂這篇文章,這樣就促使學生從被動的閱讀者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思考者。
3.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拓展和延伸閱讀策略
開放性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利用課內課外的時間,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自主探究、查閱文獻、收集資料、撰寫文章、交流匯報、介紹成果,創造性地完成任務,從而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得出結論。因為閱讀教學不單是語言知識的傳遞過程,也是一個給予學生支持、幫助的過程,一個進行閱讀策略培訓的過程,一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過程。
三、捕捉關鍵詞,凸顯文章的整體脈絡
課堂不是教學活動和任務的雜亂無章的堆積,它需要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明晰的線索有利于學生對閱讀材料中的信息進行有效提取、加工和處理(葛文山,2012)。而關鍵詞能夠概括文章主旨、解釋文章中心、展示文章脈絡、標識句段關系。換言之,抓住關鍵詞就能引領學生對文章全篇的解讀。
1.設計問題
教師先通過“通讀全文――分段――找段落大意”的方法,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結構。而后在學生對文章進行細節理解時,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捕捉各部分的關鍵詞。教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需要板書關鍵詞句。
2.注意關聯詞
各種起語篇紐帶作用的關聯詞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們既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準確把握文脈,又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領會情感變化
學生可以通過人物的情感變化準確把握文脈。在上述步驟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文本的關鍵詞句,以及文本框架結構或文章整體脈絡復述課文。
四、應注意的幾個要點
1.閱讀策略滲透中,教師首先應該做到細致到位的指導和垂范。如,scanning前教師做快速尋讀的示范并講解要領。閱讀中鼓勵學生做好劃線、圈點等標記工作,在核對過程中,逐一確認學生對所學閱讀技能的運用。讓學生尋找每段話的相關主題語句,并明確提示學生注意每段文章的首句或末句。學習策略的培養和訓練一定要滲透在學生親身參與、感受為基礎的教學過程中。
2.多采用小組活動和合作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學生在互相合作中就閱讀材料展開討論,共同處理閱讀中的有關信息,探索解決復雜問題的不同方式。
3.教師要樹立學生是英語學習主人翁的觀點,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自己確定閱讀的材料、閱讀的目標和需采用的閱讀策略,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4.閱讀中材料的選擇和問題的提出應切合學生實際,反映學生的需求,適合學生的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英語 趣味閱讀 方式 方法
在小學英語的教學中,閱讀方面的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需要具備較高的閱讀水平,才能夠提高其他方面的英語能力。讓英語閱讀更加有趣,開展趣味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改善學生的不良情緒和態度,從而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溫度文章,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的水平。對此,英語老師需要通過有效的方式和科學的方法來開展趣味閱讀,改善目前的教學狀況,讓英語閱讀學習更加具有樂趣。在英語趣味閱讀中,學生發現在閱讀學習中也可以如此快樂,才能夠堅持學習,樂于學習。
一、小學英語閱讀的現實情況
在小學英語的閱讀教學中,老師對閱讀文章的背景缺乏相應的講述和解釋 。背景知識的閱讀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同時是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基礎。但是許多英語老師卻沒有重視對背景知識的講解,學生沒有學習文章的相關背景知識,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就不夠深入。尤其是關于政治、歷史等方面的文章,學生及時理解了文章里大部分單詞,沒有背景知識的幫助,他們也無法更好地理解文章。英語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忽視了對文章的整體思想的講授和解釋,而是把文章分成一個個部分,甚至分成一個個段落,并且對它們進行單獨的解釋。在英語閱讀的教學過程中,英語老師占據著主體的地位,而學生的作用卻被忽視了。小學生無法在愉悅輕松的環境中學習英語閱讀,從而不利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小學生對于閱讀學習的積極性比較低,越來越不感興趣,從而影響閱讀教學效果的提高。
二、小學英語趣味閱讀的有利作用
在小學英語中,趣味閱讀具有有利的作用。趣味閱讀能夠為英語課堂制造輕松愉悅的環境,把學生擺在重要的位置,閱讀學習就變得更加愉快,學習的效果也會變得更好。在趣味閱讀中,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做主,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提高英語閱讀的水平。只有學生享受到英語閱讀的樂趣,喜歡閱讀,才能夠學得更好。英語趣味閱讀用到幽默的方式,給學生增添了學習的信心,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親密。英語老師更加關心學生,給學生感受到英語閱讀的有趣和快樂,使得學生更加愿意閱讀,更加喜歡閱讀。英語趣味閱讀能夠提高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興趣,樹立正面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情緒。趣味閱讀能夠緩解學生的煩躁緊張的不良情緒,同時改變學生的厭煩態度,對英語閱讀產生興趣,他們的英語閱讀水平和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三、小學英語趣味閱讀的方式與方法
小學英語趣味閱讀對于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和閱讀學習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通過有效的方式與方法 ,才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首先,趣味閱讀的材料需要緊密聯系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也就是在他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話題。英語閱讀的問題也需要合理的設置,問題的難度逐漸增大,并且注重抓住學生的興趣,基于學生已有的英語水平基礎,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英語老師應該對學生的閱讀進程進行有效的引導,調節和控制他們的閱讀學習進度。小學生在英語學習領域才剛剛開始,在閱讀方法上比較空缺,需要依靠老師去進行適當的引導。而老師在英語趣味閱讀中,需要引導學生學會默聲閱讀,學會猜文章中單詞的上下文意思,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英語老師通過英語趣味閱讀,讓學生充滿更高的熱情去進行閱讀學習。老師可以利用各種道具,把閱讀文章的內容通過更加生動的方式展現出來,從而更好地引出接下來要學習的閱讀文章。比如在吐兔子和烏龜賽跑的閱讀文章中,老師可以給學生展示兔子和烏龜的玩具,然后說兔子和烏龜有一個故事,是什么樣的故事呢,就需要在閱讀文章中發現。學生就會對文章特別好奇,迫不及待地要去閱讀這篇文章了。英語老師還可以跟學生互相交換各自的角色,這是實現趣味趣味的方法之一。在交換角色的過程中,學生體會了老師的難處,老師也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的不足。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尷尬的情況,也會引起一片歡聲笑語。
四、結語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關系到小學生的英語能力的提升。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追求新鮮有趣,如果他們對英語閱讀沒有什么興趣,那么就不會學好閱讀。英語老師需要通過英語趣味閱讀,把閱讀學習變得更加快樂,讓學生能夠愛上英語閱讀。雖然說目前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趣味閱讀的開展情況并不是很好,閱讀教學總是刻板而枯燥,無法顯著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對此,英語老師需要尋求有效的方法,更好地開展趣味閱讀。
參考文獻:
[1]吳紅梅.巧設方法激讀趣高效引導樂閱讀――淺談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3(12):54.
[2]任禮凱.讓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獲得樂趣――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之我見[J].新課程,2009(11):171.
【關鍵詞】:閱讀能力 興趣 指導 引導 獨立
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然閱讀又是獲得知識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極為重要的目標之一?!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教育。”也就是說,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獨立閱讀。怎樣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淺見。
一、注意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喜愛閱讀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實際的內部動力,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告訴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只有是喜歡做,愿意做,才能夠做好。同樣的道理:如果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為學生持續閱讀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在條件。在教學中,從“興趣”入手,興趣采用多種方法,增加學生讀書的趣味。
(一)暢談讀書感受讓學生樂于讀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教育學生讀書、讀好書。教師要經常 “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二)發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去閱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養成閱讀的樂趣。故事人人都愛聽,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娓娓渲講,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巳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
二、“授之以漁”,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學生朗讀,在方法上不給予指導,學生極易疲倦、厭煩,閱讀效果不好。光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采用靈活多變的、科學合理的方法指導學生閱讀。要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要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讀書方法的指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授之以漁”,要“交給學生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一)教師要掌握常用的讀書方法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讀書方法的指導,自己就必須掌握一些常用的讀書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能靈活地運用這些讀書方法以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
(1)默讀法。默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利用默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
(2)略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
(3)摘抄評價法。此閱讀法就是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
(4)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身心投入,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二)教師要將讀書方法滲透在閱讀教學中
指導學生掌握讀書方法,主要靠教師有意識地把方法滲透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使學生經過一次次的閱讀實踐,一點一滴地逐漸領悟方法,并且反復地練習運用,這樣才能慢慢地形成閱讀能力。為了培養學生自覺地運用科學方法去閱讀,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讀前提出要求、讀中相機指導、讀后歸納方法。
三、培養閱讀能力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
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成求知興趣的作用等等。語文閱讀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認真尋疑、大膽質疑、積極解疑,讓“疑”成為激發學生課堂閱讀的動力。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是被調動起來了,思維也就活躍起來,對于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思想情感等必然會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學生往往會提出讓教師預料不到的問題和想法,教師應對學生發表的不同意見持歡迎態度,對學生那種克服從眾心理,敢于發表創見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教學中因勢利導,使提出的問題妥善解決,使不同意見得以發表,學生的求知欲強了,學習興趣也深了。所以,善于啟發學生質疑,學生主動學習,的確能逐步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
四、增強群體觀念,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教師要善于營造愉悅的、寬松的、開放的學習氣氛,使每個學生樂于投入其中,把讀書討論視為一種快樂的事。教師還要善于利用學生群體,展開互助學習。有時學生提出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應把它交給大家,依靠學生群體的優勢求得妥善的解決??煞纸M討論,讓每個學生暢所欲言;甚至展開爭論,在討論、爭論中取得共識,提高理解能力和說話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