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學生作文大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興趣、創新、勤奮、積累
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說:“對工作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困難、挫折,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回。”
為解決農村學生作文難等問題,不斷推進素質教育,激發學生求知欲望,逐步提高寫作創新能力,將快速作文與創新寫作融為一體,在學校實驗組的指導下,本人以“寫作英才的發現與培養”作為“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的子課題。具體實施如下:
一、成立作文興趣小組。
二、達成目標:達到初中生45分鐘完成500字左右的習作。做到語言美、文面美、首尾美、立意美。作文每年不少于14次,字數不少于0.7萬,其它練筆不少于1萬字。
三、實際計劃分三年進行,2007年秋季開始實施。
第一階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學習《快速作文真法》(田家驊教授主編)記敘文快寫法、說明文快寫法。
第二階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學習議論文快寫法,各種應用文寫法。
第三階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學習創新寫作教材的給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寫法、綜合鞏固訓練。
四、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1、不斷發現寫好者、讓他們自愿報名參加作文報小記者,給他們投稿和參賽優先條件。
2、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活,積累素材。如堅持寫日記、周記,每天抄錄兩條以上的中外名人名言,教師每周認真審閱一次,并加以點評、鼓勵。
3、教師訂閱《作文報》、創新寫作教材,《我這樣學寫作(上、下集)》、《創新寫作指導》、《快速作文描寫·論據手冊》、《中學生話題作文素材大全》、《中學生議論文論點論據論證大全》,并將這套資料由組長負責保管,讓同學們互相傳閱,同時要求做讀書筆記。如分類抄寫:勤奮、興趣、自信、成功、創新等多方面的論點、名言、典型論據。
4、上好每一堂作文指導課。用田家驊教授主編的《快速作文真法》的寫作理論信息交合法和創新寫作教材《我這樣學寫作》的寫作技法指導學生審題、擬題、構思、成文、開頭、結尾、過度等寫作方法及話題作文的模式和寫作方法,讓學生在歡笑聲中進入寫作意境,由學生討論———寫作——修改——成文。
5、上好作文講評課。由小作者有感情地朗讀優秀作文,學生評作文,教師歸納總結,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多贊美成功之處,課堂上迎來掌聲陣陣,氣氛非常活躍。
6、班上開辟優秀作文欄目,用“功精力勤出佳作,意到筆成生妙品”作為激勵性對聯,使寫作英才有成就感,寫作新秀有學習的榜樣。
五、成果
魯迅先生說:“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學生獲獎
學生曾參加三穗縣教育局的現場快速作文大賽,推薦八名均獲獎,張美俊同學《半杯水的故事》獲一等獎,二等獎2名,三等獎5人。首屆“21世紀全國初中生寫作大賽潘俊同學獲三等獎,優秀獎5名,黔東南州“聯通新時空杯”獲優秀獎三名,全國青少年光輝的五十年讀書活動作文大賽獲優秀獎4名,第三屆“語文報杯”中, 潘俊同學《可愛的家鄉》獲州級一等獎,黃音同學《我的家鄉》獲縣級二等獎,首屆和第二屆全國中學生迎奧運寫作大賽中,陳金鳳同學《窗》、田茂霞同學《最美的景色是心情》分別獲二等獎,三等獎4名,優秀獎3名,全國中學生“創新寫作杯”寫作大賽中,楊貴元《寫作——啟開心靈的窗戶》、姜烹《學會欣賞,也是一種快樂》獲一等獎,周英瓊《春天的故事》、羅隆霞《寫作——激勵了我》獲二等獎,王志文《我家鄉的水電站》、黃志芳《考試》獲三等獎。
個人受聘
曾被三穗縣教育局聘為教法改革培訓中小學語文學科示范課主講教師,中學教師“快速作文”優質課競賽評委,初中生現場“快速作文”競賽評委,被湖北省荊門市快速寫作研究院聘為“快速寫作研究員”被首都師范大學作文導報社聘為首都師范大學作文報特約編輯。曾向作文導報社推薦校刊《雛鳥》三本,優秀作文若干篇。
個人獲獎
曾榮獲第三屆“語文報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貴州省賽區縣級一等輔導獎。首屆21世紀全國初中生寫作大賽獲“優秀輔導教師”稱號,參加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全國少年“成才杯”獲最佳“園丁獎”,“優秀輔導教師”稱號。首屆和第二屆全國中學生迎奧運寫作大賽榮獲“指導教師”二等獎。榮獲“全國中學生‘創新寫作杯’指導教師”一等獎。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指出:“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深刻闡述了濃厚的興趣和優異的學習成績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從心里學的角度研究,發現興趣有四個特點:
河南省 朱 寬 劉依思 王孝閣 王芳芳 姬騰飛
李文婷 許飛揚 徐雪明 朱美俊 許艷雙 安田莉
劉換琪 祁亞芳 唐 薇 李云晶 李金金 栗永東
李艷萍 盧振方 蔣建勝 宋紹杰 李方方 王 楠
范夢菲 王艷麗 周慶濤 李 靜 牛奇燕 陳 鴛
袁雪雪 孟 飛 婁亞飛 司領辰 靳 菲 祁子彎
周淑倩 范鵬真 吳文津 王金淼 楊 瑤 呂玉亭
趙 松 樊星晨 彭唯偉 袁山森 高秋宇 王朝賀
張雙麗 劉 輝 王 祥 王金曉 湯 悅 曹 萌
張 偉 倪中玄 路 暢 鮑麗婷 王夢麗 魏 路
孟利娟 吳帥博 周果果 王曉亞 薛培娜 王帥飛
張改改 王曉亞 王倩倩 蘇騰龍 張緒偉 秦林生
陳小麗 郭 景 劉 釗 房 莉 祁敏慧 李湘玉
王 猛 馬云飛 雍 浩 丁 含 楊必龍 張 友
賈 佳 姚清清
山東省 王仁鳳 謝曉霞 崔冉冉 呂亞楠 師佃永
張 敏 侯高慧 劉 偉 宋 曉 聶廣振 劉美靜
錢 姚 譚 玲 徐 潔
河北省 趙會靜 楠 楠 段向歡 張洪政 陳雅瀟
李 丹 李偉華 武星楠 馬淑慧 康堯星
山西省 牛麗麗 趙玉宏 麻曉雪 王 昕 韓佳琦
劉 婧
福建省 鄭 偉 林小妹 曹樹堯 張涵穎 李敏捷
詹婷婷
云南省 李 賢 田玲芳 張 蕊 嚴芳麗
新 疆 鄭曉鶴 劉 哲 沈超男 蘇 洋 陳秋茹
湖南省 雷政琦 鄒 晨 田 箏 何 嵐 劉紫薇
李麗璐 蔣 偉
湖北省 周賽男 余小麗 金碧涵
江西省 肖小盼 鄒 君 羅滿珍
貴州省 王 揚 姜 霖 龍金玉 吳任英 羅婷婷
熊鐘新 劉美蘭 鄧 偉 石慶優 張 雨 蔣代偉
陳泓池 楊 靜 蒲朝山
甘肅省 徐 瑩 李 倩 安 娜 魏藝溶 李 巖
賈文婧 任師俊 祁 敏 蔡 鵬 唐敬文 張 娟
余彥東 車青青
廣東省 藍定娣 李嘉莉
黑龍江 孫欽東 劉 瑩
四川省 李薇江
安徽省 陳瑩瑩 寧夏 宋鵬飛
二等獎
河南省 蔡夢月 郭武亮 侯格格 趙云飛 郭婷婷
鄭青林 趙夢亞 宋 凡 劉 穎 許高鋒 王營營
徐 沖 許永濤 吳小鳳 董琳琳 徐澤軒 晨 星
徐夢飛 趙蕾蕾 陳夢娜 王瑞芳 宋 謙 孫瑞芳
陳若穩 王夢鑫 陳翠翠 劉長豪 趙亞茹 楊 雨
秦丙森 王東東 馮 靜 王 晶 趙貝貝 李佳欣
張 靜 楊志豪 蘇艷茹 陳雙喜 陳 玲 魏東洋
王 帥 方高鋒 洪佩佩 張 強 程 娟 楊明亮
周海燕 王艷麗 馬曉銘 樊琳琳 李 勇 張亞君
李 聰 章 衛 懂容愷 魏鑼培 盧鵬飛 薛 嘉
徐文君 竇夢影 孫 凱 梁路偉 剛鑫雨 張 強
李彩云 賈瑞華 宋來英 楊 萍 張培林 丁 嵐
李中華 王 翔 喻志響 雍浩然 馬明明 楊 菊
張一土 許玲玲 張珂瑤 侯高攀 田 鑫 趙 帥
李亞樂 張會改
山東省 楊宗振 孫立鵬 李道麗 楊倩倩 張德福
馬晶晶 李賢芳 謝云杰 姜世琦 邵萍萍 張 楠
丁 瑞 王 麗 謝村先
湖南省 蔣 娟 張 靚 寧興龍 楊秋平 周 艷
唐嘉苓
山西省 王帷韜 鄭
李明明 高凌雯 花星宇
秦浩偉 陳曉涵 尹麗瑤
云南省 何木蘭 丁春燕 殷彥斌 陳 杰 保文蘭
新 疆 楊柳青 魏硯博 屈 緣 黃麗庭 葉斯力
賈 楠 美依爾
河北省 王 璐 劉 哲 楊雪嬋 趙閏姿 彭曉霞
秦凱歌 王志峰 朱 曉 葛家盛 趙小雪 張萌萌
韓瑞娟 徐建波 宋佩華 宋江華 可 心 薛和平
孔俊賢 段悅歡 付艷清
湖北省 劉 蓉 劉 琦 萬 超 楊青青
江西省 羅惠娟 劉文鵬 曾志崎 張昌輝 劉 敏
李 昕
貴州省 吳嬋玉 楊義鋒 吳紫霞 徐長艷 姜丙富
吳沐 印 玲 陸 彪 王春蘭 楊堂東 羅康森
陳其蘭
福建省 林小妹 郭臻臻 薛媛媛 鄭春明 余 美
安栩潔
甘肅省 劉 凱 梁 麗 王 彬 王道歡 毛添宇
寧芯兒 黃曉嵐 趙 鋒 許榮貴 王 芳 呂民輝
章程方圓
青海省 朱文嬌
廣 西 甘莉莉
廣東省 邵嘉敏 吉榆楠 蔡雪雯 王思璐
浙江省 胡旭棟 黑龍江 楊關鑫 湯安娜
四川省 朱云祥
安徽省 劉 舜
江蘇省 宋瑋璐
三等獎
河南省 姬海燕 蔡張佳 劉清華 常 炯 張踴躍
薛夢錦 孫世錚 王夢豪 王 琪 張耀偉 房 顧
王徐兵 樊玲玲 貝傳瑜 申 影 張曉培 王艷豪
牛松嶺 劉興莉 楊珊珊 張建麗 徐秋雁 袁璐璐
梁素莉 張 芳 李 艷 江飛飛 朱俊寶 王 志
呂金金 何 如 王 磊 吳鵬舉 王遠康 宋帥兵
吳亞娟 劉 慧 宋 博 徐 晴 朱啟帥 劉小敏
張自娟 許蕭揚 牛曉霞 朱子君 許艷雪 許 悅
徐夢蕾 許永德 徐逸飛 徐澤凡 劉雪琦 申貝貝
宋佳偉 劉 曼 張曉慶 張笑笑 謝智慧 張亞君
朱麗瑩 李亞杰 孫凌霞 李婷婷 薛坤帥 安 楓
婁雅倩 張浩杰 吳慧敏 李 根 董裕琦 夏園征
張 旭 楊帥新 趙歡歡 虎偉偉 梁江濤 王昕惠
許益清 許曉博 盧青青 鄒纖纖 陳漢川 楊 晶
杜永輝 魏小玲 靳先孟 李忠釗 化瑞寧 陳允帥
劉主愛 陳殿克 楊建波 陳志強 劉玉婷 高亞如
趙亞茹 王 靜 趙 斌 許永朝 張俊煥 馮 盟
栗利平 宋艷旗 王海威 栗瑞杰 葛占立 趙蕾蕾
趙茹夢 張 莎 楊慧莎 季瑞鵬 劉靜靜 常 歡
祁亞芳 張雅晴 馬 倩 牛 庚 王培樂
河北省 王夢梅 李園捧 趙麗娜 臧佳朋 段偉浩
劉嘉靜 劉思衢 李玲娜 王 嬌 靳科 杜曉漫
武佳佳 黃榮榮 王菲菲 趙歡歡 王 菲 武肖莎
袁碧瑤 王寶輝 包 瀟 王 琪 陳曉莎 賈鵬磊
辛 欣 趙蕊萌
福建省 薛藍青 施珊珊 何曉曦 郭君君 王兵強
謝夢華 陳 澤 鄭 偉
山東省 孫維燕 謝玲玲 馬文雪 王秀霞 趙瑤瑤
馬麗霞 張 雪 劉雅琦 季慶超 謝娟娟 王其強
孟 娜 馬雙雙 范振潔 安 蕊 范娜娜 張 強
宋茂霞 張宗泉 許文靜 宮 矗 楊 璞 趙麗君
山西省 馬靚 楊冰心 程佳秀 高 暉 張孔麗
孫培藝 劉越婷 郭超 賈冠華 馬雨蒙 張玉璞
王 琦 解亞茹 王 茜 葉佳寧
江西省 郭慧娟 張凌玉 劉斌靈 鄒麗娟 李 平
郭冬梅 匡 慧 曾志濱 羅 怡
新 疆 馬鵬飛 耿冰珍 張亞慧 蔡大千 王溫靜
牛雨佳 程 媛 敬秋萍 趙 玉 庫麗加孜
青海省 鄧 琳 方 鑫 周靜軒 蔡行吉 張若愚
云南省 馬
唐 菲 張 蕊 蘇 晨 馮珊珊
張蕭玉 張雅婷 刀木些
貴州省 李月飛 郭小靜 熊雪梅 韋丹丹 劉麗娟
萬禹 李沁雪 吳隆清 羅鴻境 潘康艷 陳通廣
楊 珍 譚春花 李蘭蘭 張大良 李詩松 楊 娟
高昌蘭 王田芳 胡麗娜 陳 鈺 王方艷
湖南省 容煒楠 李佳旺 田 麗 鄭 穎 鄧雅莉
湖北省 王 霞 劉玉婷
安徽省 王 平 王克靖
甘肅省 楊 丹 王美娟 安小偉 余 靜 羅劍波
張偉偉 張 潘 張歡樂
陜西省 屈 揚 張 燁
寧 夏 田 芳
廣 西 李 霞
(以上獲獎同學請通過郵局匯寄證書成本費和郵掛費25元至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中學語文園地編輯部辦理獲獎證書)
優秀指導教師名單
河南省 裴麗娜 姬會群 呂俊喜 宋 麗 劉洪澤
任銳鋒 王曉蒙 李書明 尹海燕 柴志敏 趙育春
賀成超 劉 哲 李林英 張曉青 趙迎春 王曉潔
劉青瑞 李玉山 王 旭 李西平 陳娜娜 袁 記
郭占勝 劉軍偉 喬恩學 馬 明 祁 玲 尹勝利
張世鋒 華景君 李 娟 張 敏 聞 靜 姚海鵬
史利娜 趙新春 王春紅 揚 旭 李秋月 陳肖霞
李曉嫩 王清翔 張立民 姜永生 羅淑芳 王現偉
陳希順 秦繼新
福建省 薛 豪 何明欽 施 瑋 張 華 郭育驥
云南省 楊家貴 范 莉 吳麗萍 張興文 戴紅梅
山東省 謝高青 謝才先 紀騰飛 練風艷 于永生
趙桂萍 荊雪芹
新 疆 劉鳳玲 郭晨龍 石淑華
河北省 劉建強 段愛言 馮香蘭 喬小平 王風江
宋榮娟 魏春麗 楊 鐸 任智玲 孔 釵 王拴晴
李文婧 安 艷 王韶山
湖南省 何順娥 周雪梅 鄧 治 陳 芳 李小蘭
羅智彬 張蘭志
湖北省 代云霞 黃忠玲 李尚濤 肖德香 姜 霞
山西省 楊小蓮
江西省 李華林 羅火明 劉詩暉 尹 芹 曾廣仕
貴州省 張春蓮 楊漢植 楊 燁 盧瑞敏 余 鋒
祝 靜 龍旭云 陳 欣 茍仕文 韋光緒 代奕鴻
甘肅省 惠黎明 李宗林
廣東省 賴小分
四川省 吉澍濠
安徽省 田素珍 李昌平 王秀麗
寧 夏 苗艷艷 楊振興
黑龍江 韓煜秀 齊緒春
青海省 赫愛萍 朱 艷
廣 西 向連香
浙江省 毛紅舞 岑慧慧
陜西省 肖 閣
(以上獲獎教師請通過郵局匯寄證書成本費和郵掛費50元至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中學語文園地編輯部辦理獲獎證書)
組織獎名單
甘肅蘭州22中
河北省邢臺市第三十中學
河北饒陽縣官廳中學
河南開封市東郊中學
河南新鄉延津縣王樓初中
河南濮陽市第四中學
河南濮陽王稱鄉一中
河南盧氏縣范里二中
河南淮濱縣張里中學
河南滎陽市實驗初級中學
河南方城獨樹鎮第一初中
河南郟縣第一實驗中學
云南瀘西縣第二中學
山東濟南市商河縣胡集中學
新疆富蘊縣一初中
福建福清市融美中學
湖南永州市第九中學
山西太原成成中學初中部
貴州黎平縣大稼中學
貴州盤縣劉官鎮中學
河南原陽縣南街中學
河南靈寶陽店鎮二中
江西吉安市青原區新圩中學
姓名 學校 指導老師
秦止一 上海長寧區實驗小學 李燕華
一等獎
陳怡萱 北京昌平區天通苑東區小學李欣華
李子越 湖南長沙市星沙鎮華潤小學王貴花
邱曉桐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小金蓓玲
徐詩妤 上海潼港小學高 易
周 蕊 上海綠晨小學張 倩
二等獎
孫一涵 河南鞏義市實驗小學 趙曉云
周維奇 湖北武漢市光谷一小 張曉萍
張愷寧 四川成都市高新實驗小學袁春玲
張 越 上海安亭小學周代兵
尹唐陽 上海南苑小學唐寧寧
孫 星 上海閘北第一中心小學李 靜
龔曉峰 上海崇明競存小學倪超然
金佳S 上海靜安區第二中心小學季怡慧
汪璐憶 上海龔路中心小學徐玨青
張心怡 上海泰和新城小學王云美
三等獎
章瑤香 江蘇常熟市莫城小學安定分校吳瓊瑜
孫 遙 廣東佛山市羅村中心小學楊少連
穆詩詩 江蘇興化市董北實驗小學劉建萍
傅伊D 浙江諸暨市濱江小學 方杭瓊
嚴艾悅 江蘇常熟市紅楓小學陳惠君
韓墨孟莊 山東高唐縣第二實驗小學
葉行健 浙江遂昌縣育才小學陳素娟
宋思蕓 江西余江縣第四小學鄒景斌
丁程璐 江蘇南通市劉橋小學魏 霞
周睿凡 江蘇鹽城市人民路小學 周莉莉
張 碩 安徽蒙城縣三義鎮李樓小學趙淑靈
黃嘉凱 上海控江二村小學童 云
顧旭辰 上海寶山區第一中心小學朱秀芳
馬麗娜 上海中華路第三小學浦祺卿
馮佳辰 上海民辦陽浦小學周 B
王欣敏 上海大寧國際小學
楊樂萱 上海哈密路小學郁文燕
曲天浩 上海金洲小學吉 冰
黃浩斌 上海北蔡中心小學錢振蘭
李彥斌 上海金蘋果雙語學校 孫玉林
王 彭 上海紅旗小學趙 萍
王可欣 上海田園外語實驗小學顧玉華
顧思耘 上海金山區石化第一小學楊麗霞
馬F蕊 上海回民小學江啟芳
黃思思 上海航華二小凌 瑾
潘灝然 上海三新學校
侯思成 上海向陽小學
沈子涵 上海金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邵 臻
符 煜 上海靜安區第三中心小學戴黎紅
飯島秋子 上海江橋小學劉祖蔭
優秀獎
劉雨晴(河南) 趙科舉(河南) 陳 鎣(福建)
韓奕嘉(福建) 梅子涵(浙江) 許 悅(浙江)
黃翔鵬(福建) 孫玉蘭(上海) 肖澤青(江蘇)
王鈺煒(上海) 孫鈺(江蘇) 周冒靈茜(江蘇)
丁 瑩(江蘇) 劉默然(河南) 商靜怡(山東)
孫志煒(江蘇) 葉萱萱(浙江) 蔣雨璇(江蘇)
趙嘉希(上海) 王子S(上海) 胡懿倍(上海)
徐韻璐(江蘇) 張楊旖(上海) 王 燕(上海)
張藝欣(上海) 張天翼(上海) 顧心怡(上海)
董碧霜(上海) 龔 可(上海) 陳奕銘(上海)
魏海倫(上海) 賀梓庭(上海) 陳思楠(上海)
宋宇衡(上海) 陳沛鈴(上海) 張思琪(上海)
陳嘉寧(上海) 焦蕓煊(上海) 恭科元(上海)
姚心語(上海) 顧小雨(上海) 周正一(上海)
宋柯妮(上海) 宋文韜(上海) 郭 暢(上海)
本活動旨在通過為青少年搭建展示平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文學愛好。活動堅持公平、公正、公益原則,倡導創新思維,倡導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本活動之所以30年經久不衰,不僅僅是競賽過程中規則的嚴密,以及它的公信力,更有它寫作專業的權威性。從命題到評選,評委都是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以及在教學一線的特級教師。
本屆競賽經過三輪淘汰評選,共有302名學生獲得作文競賽一二三等獎,其中一等獎27名。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共7萬余名中小學生參與其中。獲獎選手則來自于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100余所學校。全國十佳文學少年的評比則通過學校推薦與自薦結合的方式,除了文學創作的條件外,還要求品學兼優,并得到學校的認可。因此,這屆全國十佳文學少年不僅文學創作水準出類拔萃,而且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俱佳。
頒獎典禮結束后,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畢飛宇,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孫衛衛就中小學生關心的作文訓練、文學閱讀、人生成長等話題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張煒專門致函對獲得“雨花獎”及全國十佳文學少年榮譽稱號的同學表示祝賀。
寫作:用詞要不要很華麗?
“我周圍的同學寫作文的時候,都喜歡把很華麗的詞語堆起來,但這樣又會顯得文章過分空洞。我應該怎么辦?”來自浙江寧波的蔡一林同學提出了自己疑問。
怎樣才能讓文章華麗而不空洞呢?黃蓓佳表示,華麗的表達是很多人在寫作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寫作積累的增加,你在寫作的過程中會逐漸意識到‘返璞歸真’的重要性。”
對于黃蓓佳的觀點,畢飛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認為,孩子的寫作表達一定要華麗,華麗的表達是語言的擴張。”畢飛宇舉出了一個例子,“‘孤零零’寫一個名詞,文章自然生動不起來,但是,如果能夠用五個甚至是十個詞語來修飾這個名詞,表達會立刻變得豐滿。能夠寫出十個形容詞,這便是你的語言擴張的過程。”但畢飛宇也認為,華麗的表達終會隨著年歲的增長,歸為樸實。他舉了一個很生動、形象的例子,他說華麗的辭藻好比小姑娘頭上的發卡,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所獨有,是美麗的,是合適的。當你漸漸成長,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這個華麗的發卡,已不再適合自己,那一刻你可能就不再選擇華麗。從華麗到樸實,需要一個過程。
閱讀:應以經典作品為主
和作家對話,當仁不讓的話題便是文學。有意思的是,坐在主席臺上的作家孫衛衛,正是第二屆“雨花杯”全國十佳文學少年的獲獎者。昔日的“文學少年”如今已成“文學中年”,但“前輩”和“后輩”的對話還是備受關注。
來自合肥第一中學的一位小選手勇敢地舉起了手,提問了關于網絡文學和網絡的話題,想聽聽作家們的觀點。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孫衛衛表示,網絡文學還是有一定的文學性的,中國作協也動過想對網絡文學加以引導,甚至成立網絡作家協會的念頭。但對于中小學生而言,閱讀還是應當以經典的文學作品為主,不宜在網絡文學上花費太多的時間。網絡文學走紅的背后不排除“網絡推手”的存在,以致出現“一夜成名”等現象。所以讀書還是應該有所選擇。
《全國優秀作文選》主編姚衛偉補充道,閱讀可以分為“娛樂型閱讀”“知識型閱讀”“品鑒型閱讀”和“思想型閱讀”,為自己的閱讀做出怎樣的選擇,對于知識積累、文學寫作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作文修改:要不要給孩子一支紅筆?
福建的一位小學語文老師“貪心”地向到場的三位作家“取經”:都說好作文是改出來的,但到底應該怎樣改作文?
紅筆該握在誰手,畢飛宇和黃蓓佳兩位老師再次出現了“分歧”,但表達了相同的意思,老師必須保護孩子寫作的好奇心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