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金融資產風險管理范文

    金融資產風險管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金融資產風險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金融資產風險管理范文

    金融市場正經歷著曠日持久的劇烈動蕩。從華爾街神話的破滅到冰島銀行業的破產,從各國貨幣的直線貶值到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 Madoff)高達500億美元的巨額欺詐,每個星期一的早市都籠罩在前景不明、不知何去何從的緊張氣氛中。

    這與2007年的市場環境相去甚遠,當時各大銀行仍大力投資于復雜的場外交易衍生工具,以追求阿爾法回報和絕對回報?,F在的市場已是今非昔比,人們對結構化產品已經興趣大減。隨著這類深奧難懂的投資工具全面退出市場,相對安全的基本金融產品和對沖工具又重新得到了關注。

    基準掉期(指基于兩種浮動利息現金流交換的基準息率掉期,有時基于不同的貨幣)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充分體現了利率市場參與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各大金融機構目前正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系統,這種系統首先要能處理作為資本市場命脈的海量香草型簡單金融工具,同時也必須能處理復雜的結構化產品。

    結構化產品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有些機構仍在繼續發行。頭寸被盡量壓至最低,但在未來數年中金融機構仍將不得不保持很多頭寸,除此之外別無選擇。盡管如此,買家在選擇系統時考慮的各項因素已經發生了改變。在新形勢下,它們亟需的是基礎堅實并注重健全的風險管理、IT監控和自動化功能的交易系統。在新的決策環境中,左右選擇過程的主題是“控制”―交易風險、后臺操作、交易處理和系統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種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

    牛市時,人們不太關注IT監控。銀行的系統架構通常就像一碗意大利面一樣雜亂無章,因為前臺和后臺實行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IT采購策略。交易員要求為其“獨立”行為選擇相應的最好的系統,結果導致眾多獨立軟件系統互不兼容,亂不堪言。

    與此相反,熊市時,IT經理和首席信息官會呼吁決策層在公司系統架構方面投入更多心思,以便降低復雜性和總體擁有成本,利用單一整合的交易系統來滿足多個交易席位的需求。這種態度也體現在另外一個方面―前臺需要系統靈活性,而后臺需要的是控制能力。

    被寄予厚望的系統整合

    市場上行時,交易員通常自行其事,但在市場下行時卻又要IT經理來滿足其需求。隨著預算限制措施的效果不斷顯現,銀行爭相尋求降低總體擁有成本,結果現在眾多銀行都在進行大規模的系統架構整合。中小銀行對單一系統的需求將更加迫切,它們希望借助此類系統良好的跨資產架構抓住全球各地日益增多的交易機會。如今,利率衍生工具交易系統需要處理的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利率衍生工具。

    無論是當前還是未來,主要在大型銀行之間進行的兼并活動都將進一步推動系統整合的步伐。新近合并的機構希望選擇最好的平臺,這就意味著各類系統將為銀行IT架構的同一塊空間而相互競爭。在這一過程中,系統中某些特點的重要性不會改變,自動化和靈活性便是如此?,F今,經理們都竭盡所能地降低成本,他們需要憑借自動化減少人工操作、進而提高效率的系統。這里的自動化含義范圍較廣,包括從前臺到后臺等各個方面的活動。

    2009年,風險管理控制無疑已成為金融機構的當務之急。監管要求將促使各方面進一步加強風險控制,并將有助于銀行全面了解其整合敞口以及在極端壓力下的表現。去年發生的多起重大事件,揭示了許多機構在風險管理措施層面的重大缺陷,這種缺陷存在于金融風險管理和運營風險管理兩個方面。此類運營缺陷加重了前、后臺之間的脫節,令風險進一步擴大。前臺交易員瘋狂追求盈利,而后臺人員則致力于讓復雜的衍生工具合約具有合法約束力并得到所有對手方認可,前后兩者之間缺乏溝通,導致未經確認的交易不斷增多。

    監管審查可能帶來的交易系統變化

    2009年及以后,國家機構必將對金融市場實行更嚴格的監管、立法和監督,同時加強機構間的跨國合作。從交易系統的角度來看,在應對市場參與者不斷變化的策略和架構方面,靈活性將是同等重要。

    例如,市場主要監管機構目前正齊心協力讓場外交易衍生工具市場走向集中清算和結算模式。這一改變將提高市場透明度,特別是卷入令其損失慘重的衍生工具合約而在損失發生之前毫不知情的許多金融機構。另外,各交易所提供的全面的保證金交易,可使金融機構有機會扣除其信用風險敞口。同時,金融機構要隱瞞其在股票及其他資產類別中的短倉寸頭就更加困難。下一步舉措可能就是將此類衍生工具中的一部分轉換成交易所交易工具,這就需要一種能同時適應場外交易和交易所環境的單一系統。

    如上所述,金融市場的監管和策略發生的種種變化,要求金融機構的交易系統必須具有靈活性,同時又要控制成本,避免常見于大型銀行機構的套件式交易平臺產品那樣高昂的開銷。原則上說,銀行需要的是一種具有高度擴展能力的“即用”型交易系統。例如,此交易系統可有多個能連接系統的相關接口,以便客戶配置和添加供應商提供的新功能。當然,其首要問題就是該系統能否有助于改進其風險管理流程,這一改進的關鍵在于“控制”,令不法交易員無法繞開控制步驟,類似法國興業銀行和瑞典卡內基投資銀行等歐洲銀行遭遇的欺詐交易要在這樣的系統中找到可乘之機,必須難上加難。

    作者簡介

    第2篇:金融資產風險管理范文

    【關鍵詞】 金融資源; 市場風險; 信用風險; 操作風險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推進,企業集團的經營區域日益國際化、業務更趨多元化。與此同時,其金融服務需求不斷擴大,集團紛紛開展金融業務,走上了產融結合之路。金融板塊發展迅猛,金融資產和資源的種類不斷增加,使得傳統的現金管理逐步擴展到更廣泛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資源管理。財政部在新《企業會計準則》②中將金融資產明確定義為“企業持有的現金、權益工具投資、從其他單位收取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的合同權利,以及在有利條件下與其他單位交換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合同權利,如應收款項、貸款、債權投資、股權投資以及衍生金融資產等”③。一般而言,企業集團的金融資源廣泛,包括貨幣資金、有價證券、信貸資產、應收款項等金融資產以及長短期借款、應付債券、應付款項、吸收存款、信用證、保函等金融負債,進一步還包括委托貸款、金融衍生品以及信用評級、銀行關系、客戶關系等影響融資成本和金融市場投資收益的資源。

    企業集團的金融資源往往被各個產業板塊、業務單元普遍使用,其中蘊含的風險也更加深化,特別表現在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主要風險領域,因此,開展金融資源風險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縱觀領先實踐,一些跨國企業集團紛紛建立起企業司庫組織和系統,對金融資源的管理更加專業化、精細化,并將金融資源風險管理納入到司庫管理之中。例如,中國石油集團將其集團司庫定義為“根據集團公司發展戰略對其所擁有或控制的金融資源統籌管理的行為”④,將風險管理融入流動性管理、投資管理、融資管理等日常的資金管理活動中,建立起“業務處理信息收集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應對策略風險處理”的風險管理體系,對企業整體金融資源進行全面風險監控。還有些企業集團雖然沒有成立專門的司庫組織,但也已在財務部設置專門的崗位和支持系統,積極探索金融資源風險管理的內容和工具。

    一、市場風險管理

    所謂市場風險,是指由于市場價格(利率、匯率、股價、期貨價格等)的變動而引起的資產收益和經濟價值發生損失的風險。

    近年來金融危機頻發,從由美國次債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到歐洲債務危機,一方面使得實體經濟深受影響,另一方面造成了金融體系加劇動蕩。在全球金融海嘯中,美國就有超過一百家銀行陸續倒閉,其中既包括投資銀行巨頭雷曼兄弟,也包括全美當時最大的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更有甚者,像冰島、巴基斯坦、希臘等一些國家由于金融崩潰導致整個國家一度陷入破產境地。隨之而來的是各國利率、貨幣匯率、大宗商品價格進入了新一輪的調整期,變化的頻率和幅度不斷加大。據統計⑤,美聯儲從2007年9月18日到2008年12月16日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就進行了十次利率調整,這波降息狂潮,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從5.25%一路壓至零利率。國際匯率市場也變幻莫測,以2011年8月10日為例,人民幣受隔夜美元遭遇拋售影響,匯率中間價一夜間曾大幅飆升168個基點。受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原油等國際商品價格也經歷了“過山車”般的波動。以國際市場上最具指標意義的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為例,2008年上半年一路瘋漲,至7月11日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盤中新高;而下半年掉頭狂跌,到12月5日跌至每桶40.81美元的谷底。

    同全球經濟一樣,中國經濟也正面臨一個深刻的調整周期,作為經濟載體的中國企業不可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國際金融市場的波譎云詭,伴隨著同期國內利率市場化改革、股權分置改革以及引入賣空機制的股票市場改革和彈性匯率制度改革,各個金融市場變化顯著加劇。從利率市場看,以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來說,從2008年10月23日分別觸底至2.25%、5.31%以來3年間累計升息5次,攀至當前的3.5%、6.56%⑥;從股票市場看,以上證綜合指數為例,短短一年間,就經歷了6 124點到1 664點的暴跌⑦;從匯率市場看,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累計升值已超過30%⑧。

    第3篇:金融資產風險管理范文

    目前,中國銀行業的會計業務遵循著三種不同的會計規范:《金融企業會計制度》(1993年版)、《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1年版)以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隨著商業銀行改革的不斷推進,商業銀行會計規范逐漸從1993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和2001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轉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1993年至2000年之間,我國商業銀行的會計業務主要遵循1993年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1年至2003年,除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采用2001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外,其余銀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4年,財務重組之后的中行和建行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工行和農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股份制銀行中,除了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和廣發行之外,其他銀行都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從2005年起,我國商業銀行的年報編制全面采用2001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同時,已經上市的五家銀行還需要根據證監會的要求按照國際會計準則進行調整,但轉換尚未涉及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和第32號的內容;在海外上市或擬上市的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全面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年報。

    2005年8月財政部了《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暫行規定(試行)》(以下簡稱《暫行規定》),該規定于2006年1月1日在上市和擬上市的商業銀行范圍內試行,標志著我國銀行業在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方面率先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接軌。2005年9月,財政部又了《企業會計準則第××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套期保值》、《企業會計準則第××號—金融工具列報和披露》四項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與國際慣例相比,四項金融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的實質內容與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和第32號的規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時充分考慮了中國的國情?!稌盒幸幎ā泛徒鹑跁嬎捻棞蕜t征求意見稿的,突破了傳統會計理論對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縛,彌補了我國在金融工具會計領域的空白,是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邁出的重要一步,必將加速我國金融會計的國際化,對我國的銀行業,特別是上市和擬上市銀行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管理產生重要影響。

    二、金融會計國際化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首先,金融會計國際化將改變傳統的金融資產和負債分類方式,將金融資產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將負債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資產與負債分類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這種分類方法能夠充分反映商業銀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圖,有助于報表使用者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做出有效判斷。

    其次,資產負債表項目將更加豐富。根據《暫行規定》的要求,當且僅當成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時,企業才可以在資產負債表上確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金融資產轉移》對金融工具終止確認的條件是:金融資產所有權相關的風險和回報是否已經實質上發生轉移,而且沒有保留對金融資產的控制權。根據這些規定,商業銀行應將衍生工具隱含的各種權利和合同義務確認為資產或負債,已經證券化的信貸資產以及其他不滿足終止確認條件的金融資產和負債也要進入表內核算,資產負債表的內容將更加豐富,提供的信息將會更加全面。

    再者,金融工具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部分,其價值隨著公允價值的變化而變化。一方面金融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不斷變動,另一方面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權益,進而影響了權益的變動,因此在沒有其他資產和負債變動的情況下,金融工具價值的波動必然會帶來資產負債率的波動。同時《暫行規定》對上市和擬上市商業銀行的金融資產減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資產外,其余金融資產的減值均采用“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相對于“五級分類法”,會加劇資產的波動。

    《套期保值》對從事套期活動的會計處理做了明確規定,對其運用的先決條件——套期關系作出了嚴格要求。由于目前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品種較少,商業銀行進行套期避險的水平還有待提高,很難達到運用套期會計的條件,因此近期內套期會計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不會很大。

    三、金融會計國際化對商業銀行損益表的影響

    (一)對商業銀行經營損益的影響。

    根據現行會計框架,金融工具經濟價值的變動僅在其實際實現時確認為收益,導致銀行可能僅僅為了增加會計利潤而進行某項交易。而《暫行規定》要求幾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應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計量屬性,對交易性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公允價值變動所產生的利得或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直接計入資本公積,從而遏制了銀行利用金融工具價值變動操縱利潤的行為。對計提的減值準備不得轉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減值準備轉回操縱利潤的可能性?!督鹑谫Y產轉移》對金融工具的終止確認加以限制,意味著商業銀行可能提前確認的利得將會更少,調控收益的空間進一步縮小。

    (二)對商業銀行損益表的影響。

    金融會計的國際化也對傳統的損益表披露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傳統的損益表根據實現原則確認收益、成本、利得、損失,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使用,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內確認必然會導致大量的未實現利得或損失的存在,因此以歷史成本原則、實現原則、配比原則和穩健原則為特征的傳統收益確定模式面臨著巨大挑戰。面對不斷出現的問題,西方國家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如英國的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都在致力于財務業績報表的改進,一張被稱作“第四財務報表”的“全面收益表”正在形成。我國金融會計的發展,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內確認和公允價值計量必將會促使我國損益表不斷改進。

    四、金融會計國際化對商業銀行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一)公允價值的運用對商業銀行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用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內反映,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也更符合目前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慣例和現代化管理風險技術,有助于財務報表使用者了解商業銀行真實財務狀況,更易于評價銀行通過使用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公允價值的運用也會對商業銀行會計信息產生負面影響。公允價值計量的不確定性、變動性和集合性,難以滿足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質量要求。公允價值的任何變化都將反映在損益表中,使財務報告波動性上升,可能導致市場對銀行經濟價值的錯誤判斷。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場發展程度的制約,非市場化資產的價值確定嚴重依賴于銀行所采用估價模型的科學性。更重要的是,假定各金融機構根據不同的假設采用不同的估價模型,其公允價值變動對損益賬戶的影響在不同銀行之間可能相差懸殊,從而降低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對于外部獨立審計來說,證實通過模型獲得的公允價值是否可靠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二)減值準備方法的改變對商業銀行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我國2001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中要求,信貸資產專項準備按照五級分類結果及時、足額計提,這更加符合銀行監管的目標,即防范和化解銀行業風險,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促進銀行業健康發展。而《暫行規定》對上市和擬上市商業銀行的金融資產減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資產外,其余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發生減值,應當將該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按照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確定。這不僅充分考慮到了債務人的財務狀況、抵押品經營狀況,而且還綜合考慮了債務人所處行業發展前景、技術、市場、經濟或法律環境和時間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相對于五級分類法,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更加客觀、公允,更符合會計信息對外披露的要求。

    五、金融會計的國際化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影響

    (一)促進商業銀行不斷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金融會計的國際化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會計處理規范轉換的過程,更是一個銀行內部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過程涉及以下四個方面:風險識別機制、風險預警機制、風險決策機制、風險規避機制,是進行有效風險管理不可缺少的因素,與金融工具的計量、減值準備的計提、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會計、金融工具風險的披露等緊密相連。商業銀行只有在風險管理體系完備、風險管理技術成熟的情況下,金融工具會計才能得到有效地運用。

    (二)對商業銀行監管資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4篇:金融資產風險管理范文

    【關鍵詞】 會計準則;金融工具;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2006年2月,財政部頒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等四項具體會計準則。該系列準則主要適用于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企業。準則采納了國際通行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并且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披露移到了表內列示,在增強商業銀行會計信息的含量,提高其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的同時,也使商業銀行金融工具原來潛在的風險顯性化,商業銀行應當利用采用會計準則這一有利時機,加強風險管理制度建設,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一、金融工具準則對金融工具風險的影響

    1.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金融工具風險的影響。近年來我國金融創新業務大量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金融工具不同于一般資產和負債,其價值不確定性比較強,受利率、匯率等風險因素的廣泛影響,這些影響因素只有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之下,才能被全面地表達出來。金融工具準則要求商業銀行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對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工具進行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金融工具按照公允價值計量意味著,金融機構所持有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的變化要直接通過當期損益或者權益的變化體現出來。金融工具準則全面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基礎,是人們對金融工具高風險性所達成的共識。它全面體現了現代財務會計的資產負債觀,目的是借助于未實現收益的確認,使金融工具潛在的損益顯性化,這不僅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地了解和評估其對銀行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也增強了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還有助于增強人們對金融工具的風險管理的意識和能力。

    2.表內披露模式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影響。隨著金融創新的發展,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受到各國準則制定機構和財務報表用戶的關注。金融工具準則規定,商業銀行應將金融衍生金融工具隱含的各種合同權利或合同義務,包括期貨合同、遠期合同、互換和期權等,確認為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例如《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規定,對于發行方或持有方能選擇以現金凈額或以發行股份交換現金等方式進行結算的衍生金融工具,發行方應當將其確認為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通過將表外金融資產、金融負債的表內化,能夠使財務報表使用者更全面地了解商業銀行真實的財務狀況,更加客觀地評價商業通過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有效性。與此同時,金融衍生工具從表外移入表內核算,商業銀行的利潤波動性將會進一步放大。隨著商業銀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的大幅增加,這一趨勢將會進一步被強化。

    3.計提減值準備對金融工具風險的影響。金融資產與其他資產的區別在于其承受著更大的市場風險(主要是利率風險),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為了及時地把金融工具的利率風險揭示出來,金融工具準則規定,除交易性金融資產外,其他金融資產均應通過公允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確認和計量資產減值損失,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不得隨意轉回。

    4.會計職業判斷變化對金融工具風險的影響。我國金融市場發育尚不成熟,有些金融產品的公允價值還必須取自于估值技術,估值技術必然要受會計人員主觀因素的影響。不管是對貸款、持有到期投資等金融工具進行后續計量,還是進行減值測試,金融工具準則都要求采用實際利率法確定金融工具的攤余成本,或者確定金融工具的可收回金額。事實上,實際利率以及基于實際利率法的可收回金額的計算,都是會計人員主觀判斷的結果,盡管這種主觀判斷是建立在客觀證據基礎之上的。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勢必要增加商業銀行利潤操縱空間,這一負面影響,有可能會降低金融工具信息質量,增加商業銀行對金融風險治理的難度。

    二、金融工具風險管理要求的變化

    金融工具準則全面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后,一方面使得商業銀行的財務波動性增大,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商業銀行的會計信息質量得以提高,為其風險管理的有效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如交易性金融資產項目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可以透露出商業銀行對金融工具價格風險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投資項目減值損失可以檢驗出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衍生金融工具全面引入表內披露模式后,商業銀行的金融工具將全面暴露在利率、匯率、價格等指標的影響之下,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對宏觀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環境具有較強的預見能力,這種能力具體反映為商業銀行對金融工具風險的管理能力。總而言之,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和表內披露模式,需要有完善的風險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術、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作支撐。金融工具準則,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商業銀行必須順勢而行,對風險管理作出相應的變革。

    三、金融工具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

    1.規范會計核算,為風險管理提供信息基礎。金融工具準則只是為商業銀行利用會計信息有效地識別和評估風險提供了制度平臺。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成效最終還是要取決于商業銀行會計系統是否能夠提供真實的財務信息。如上所述,金融工具準則擴大了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空間,也為商業銀行操縱財務信息創造了機會。商業銀行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保證會計人員在準則的框架內進行會計判斷,為風險管理模型奠定可靠的財務信息基礎基礎。

    2.全面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增強防風險能力。為了應對金融工具,特別是日新月異的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挑戰,商業銀行必須應采取相應的措施,諸如建立完善以風險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內部控制制度,采取科學的風險應對策略,始終把金融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風險管理一般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等工作,商業銀行應建立以此為內容的,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首先是建立對金融工具進行風險識別、風險評估的政策和程序,以及根據風險評估的具體情況,采取接受、分散或者規避金融風險的決策機制。其次隨著金融工具風險的不斷輥大,商業銀行還應當在董事會或者類似機構之下,建立風險管理委員會,一切重大的金融工具合同,都要被置于風險管理委員的監控之下,并要經過風險管理委員的授權批準。對于非重大的金融工具合同,也應當建立適當的風險控制程序,對其進行常規性的控制。

    3.建立嚴格的“盯市”制度,并且引入公允價值估值模型。金融工具價值的變動要受到利率、匯率以及金融工具價格等因素波動的影響。商業銀行全面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之后,有必要建立嚴格“盯市”制度,以實時地反映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變動,充分揭示其風險。

    除了由市場價格決定之外(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是在綜合考慮了利率、匯率等風險因素后,金融市場對其未來凈現金流量現值的估計,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必然受金融市場發育程度制約。目前我國金融工具尚不成熟,完全以市場為途徑取得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還比較困難。非市場化的金融工具(如長期貸款)價值的確定還必須借助于估值模型,而估值值模型受人的主觀因素影響。為此,商業銀行在運用估價模型估計金融工具價值之時,應當對其所依據的現金流量等的計算假設進行必要的驗證,以保證其客觀性。

    參考文獻

    [1]熊英.論金融工具準則與商業銀行會計目標.金融會計.2007(7)

    [2]高慧,王雪波.金融工具準則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財會信報(B01版).2008-3-24

    第5篇:金融資產風險管理范文

    【關鍵詞】 新會計準則 積極影響 難點策略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rule superficially.

    自2007年1月1日新會計準則體系實施以來,已歷時3年多時間。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提高了我國商業銀行會計信息質量,增強了會計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實現了銀行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更重要的是能促進了銀行轉變經營觀念,改善了管理水平,提高了風險意識。這一重大會計改革決策,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1.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帶來積極影響

    新會計準則體系,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和相關應用指南構成,而關于金融工具準則的變革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其中:與銀行最相關的、最有影響的有四項準則:分別是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23號-金融資產轉移,24號-套期保值和37號-金融工具列報。另外,與銀行相關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所得稅》、《職工薪籌》、《合并財務報表》等多項新準則都進行了修正。其對銀行經營管理的突出影響和積極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

    1.1改變了資產負債分類方式,有利于增強銀行管理風險的能力。新會計準則改變了傳統的金融資產和負債分類方式,改為按管理意圖和目的對金融資產、負債進行新的分類,并將金融資產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將負債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同時規定“資產與負債分類一經確定,不得隨意改變”。

    1.2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有利于全面揭示市場風險。為在財務報表中能真實反映與金融工具有關的收益與風險,新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將待履約合同的公允價值變化及時計入到損益中,并以公允價值列示為資產或負債,有效地揭示了銀行承受的市場風險。

    1.3改革了資產減值計提方法,有利于揭示資產真正價值。新會計準則規定,除交易性金融資產外,其他金融資產均應在期末進行減值測試。在計提減值準備的問題上按預計現金流折現法,能精確計量金融資產減值,相對于銀行現行采用的計提貸款減值準備的“五級分類”比例法,提供的信息更加準確,從而更能夠真實地反映資產的公允價值。

    1.4采用了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的計量方法,有利于真實反映銀行的財務狀況。新會計準則使會計系統能夠更全面反映業務的風險和盈虧。如將交易費用計入貸款的初始確認成本,使資產更能體現直接的相關成本;將包括交易費用在內的折溢價在持續期內按照實際利率進行攤銷,使資產的期末價值更接近實際;按考慮時間價值后的實際利率計算利息收入,收入的確認更實在了。

    1.5會計信息披露發生了顯著變化,有利于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新會計準則增加了財務報告報表種類,要求根據業務性質分部報告并需要披露分部信息。既要披露金融工具的賬面價值和公允價值信息,又要披露對金融工具采用重要會計政策、計量基礎等信息。

    1.6向銀行提供公司類客戶的企業價值信息,有利于調整優化客戶結構和信貸結構。新會計準則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公司類客戶應向銀行提供企業價值信息。通過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和面臨的風險,有利于甄別和選擇客戶,擴大銀行優質客戶群體,優化信貸結構,提高信貸資產質量。

    2.新會計準則給商業銀行會計核算帶來的難點

    2.1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引起財務報表狀況的大起大伏。實施新會計準則,給銀行的損益確認的標準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最顯著的是銀行持有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的變化直接計入損益。這種當期計入損益的方法與歷史成本法相比,金融資產價格隨市場價格的變化而變化,變化幅度以及變化方向都難以確定,而且變動頻率導致財務狀況以及贏利能力的頻繁波動。

    2.2公允價值的測算存在難度。一是相關市場發展不夠成熟,市場交易不夠活躍,許多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直接按照市場價格的方式獲取,對于那些沒有活躍在公開市場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測算只能依賴于相關人員的判斷或委托評估公司評估,而這種判斷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留下了操縱當期利潤的“一道關口”。二是由于獲得公允價值信息需要涉及銀行的信貸管理、金融市場、國際業務、個人金融、財務會計等多個部門,因此,很難測算出一個能夠體現實際價值的“公允價值”。

    2.3實際利率難以精確計算,并且實際利率的微小變動會對會計盈余產生很大的波動。在貸款、債券資產等業務核算中要頻繁使用實際利率法。一是對于固定利率的貸款和債券資產的實際利率計算,即固定利息收入與金融資產以及相關手續費之和的比值,需要具體核算在每筆貸款中所支付的相關手續費,這是非常難以精確計量的。二是對于浮動利率的貸款和債券資產,更加具有不可精確性,因為實際利率的計算要基于對未來現金流量的判斷,如何確保數據的可得性和準確性也是一個難點。

    3.新會計準則實施中商業銀行應采取的策略

    為應對新會計準則對核算的影響,同時反映與客戶端的債權,商業銀行必須采取積極的對策。

    3.1應轉變業務增長方式,通過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等新業務的方式提高贏利水平。新會計準則體系充分體現了注重業務發展質量和強化風險管理的導向,必須加強內部管理,提高市場敏感度,豐富風險管理手段。在業務經營上要做到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相統一,速度與質量、規模與結構、風險與資本相協調,從根本上提高銀行的業務發展質量、增收創利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

    3.2要加強新會計準則實施過程中的相關配套工作,構建合理的公允價值計價模型系統。首先,要按照持有目的區分金融資產,對金融資產的價值按市場波動情況實行動態評估、管理和考核。其次,要按照新會計準則改造現有的財務會計系統,進一步完善相關業務管理系統,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建立功能強大的數據庫,滿足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的要求。

    3.3要提高資本充足率管理水平,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新會計準則的實施進一步加劇了資本的不確定性,商業銀行應強化經濟資本管理理念,把實施經濟資本管理制度作為落實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的內部管理工具,發揮風險定價戰略引導作用,有效地約束商業銀行風險資產的增長,將資源配置到低風險、高回報的業務上,從而基本保持風險的增長與資本的增長相協調,使資本充足率水平逐年提高,不斷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逐步實現由單純追求規模擴張向內涵式增長轉變。特別是銀行管理層在作出經營決策形成資產、負債前就要確定承受風險的方式和后續管理的方法,不斷提升贏利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法制司.2001企業會計準則及指南[S].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2]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制度講解[S].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第6篇:金融資產風險管理范文

    關鍵詞:會計準則;金融工具;公允價值

    文章編號:1003-4625(2006)12-0052-02中圖分類號:F830.42文獻標識碼:A

    2005年8月25日,財政部正式頒布了《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暫行規定(試行)》(財政部財會[2005]14號),規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銀行和擬上市銀行范圍內試行。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由1項會計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組成的一整套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從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其他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和歷史性的突破,是我國會計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銀行業相關會計準則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與舊的會計準則體系相比,新會計準則在理念、內容、準則體系和國際趨同等方面都有較大創新。在39項新會計準則中,與銀行業密切相關的主要是《企業會計準則第19號:外幣折算》、《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這五項準則規范了金融工具的分類和會計核算,對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外幣交易和金融資產轉移等業務的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進行了全面梳理,填補了我國會計標準在這些業務領域的空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按照持有目的將金融工具對應的金融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四類,對應的金融負債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兩類,分別采用不同的計量屬性和方法進行核算。第二,對衍生金融工具全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并從表外轉移到表內反映。第三,按照套期性質將套期保值業務劃分為公允價值套期、現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經營凈投資套期三種,并分別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第四,按照相關資產風險和報酬的轉移程度將金融資產轉移區分為整體轉移和部分轉移分別處理。

    新會計準則的實施為我國銀行業全面推進會計標準國際化,提高會計管理水平,實現穩健經營提供了重要機遇。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將通過規范會計核算,引入風險管理理念等方式對銀行業的經營管理發揮積極影響,在實現銀行業會計信息的國際通用、促進銀行業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推動銀行業會計管理的深層次變革、揭示和防范風險、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良好的社會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會計準則對銀行業的影響

    (一)對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分類及計量的影響。改變目前按流動性分類的方式,將金融資產按照交易目的區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四類;將金融負債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兩類。同時,計量屬性亦相應發生變化,其中: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及其他金融負債按實際利率法,以攤余成本計量。

    (二)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易引發財務的波動性。實施新準則后,將給我國銀行業損益確認的標準帶來根本性的改變,最顯著的就是我國銀行業持有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的變化要直接計入損益。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一方面,與歷史成本法相比,公允價值隨市場價格的變化而變化,頻繁變動將導致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的波動性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相關市場的發展還不成熟,市場交易不夠活躍,許多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計量,可能會發生人為操縱計量結果的情況。

    (三)貸款減值準備的計提將更趨精細化、客觀化。新準則要求在資產負債表日對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以外的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檢查,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應當計提減值準備。資產減值準備的金額是金融資產的可回收金額低于金融資產攤余成本的差額。其中,可回收金額通過金融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按原實際利率折現確定,并考慮相關擔保物的價值,原實際利率為初始確認金融資產時計算確定的實際利率。這與貸款按五級分類計提減值準備的傳統做法明顯不同,減少了人為因素對減值準備計提額的影響,同時也帶來了有關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及新增額是否會發生異動的疑問。因此,實施新準則將對我國銀行業貸款減值準備的計提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四)對表外核算格局的影響。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將徹底改變我國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核算的方法,將衍生金融工具放在資產負債表內,以公允價值反映,可以更加容易地評價銀行業通過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有效性。

    (五)對銀行業資本和加權風險資產的影響。一是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頻繁變化,增加了銀行業資本的波動性。二是衍生金融工具等表外業務納入表內反映,必將影響加權風險資產。

    (六)投資類產品的核算將發生較大變化。在過去的準則下,債券投資基本上分“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兩個會計科目來核算。根據新準則,這些項目將分成“交易類”、“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三個類別,對于不同的類別,在計價屬性上和價值變動計入損益上都有差異,這一變化將直接帶來銀行業核心系統科目結構和相關核算手續的改變。

    (七)對銀行業利率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引入公允價值后,銀行業會計核算將與復雜的資本市場和宏觀經濟環境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市場環境的變化對銀行的影響將會通過會計信息反映出來。當市場利率水平變化時,金融工具的重估價值隨之產生變化,進而導致銀行業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的波動。因此,公允價值的全面引入要求銀行業對宏觀經濟和市場環境具有較強的預見能力,其具體反映為銀行業的利率風險管理能力。從風險的角度看,公允價值計價屬性的引入,不僅僅是一項會計準則的變化,而且會給銀行業風險管理觀念、風險控制技術手段帶來一次巨大的變革。

    (八)對銀行業獲取市場數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價值的引入,對銀行業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債券投資類產品的“盯市”要求大大提高,銀行業需要實時反映兩大類產品公允價值的波動。但目前我國金融產品的交易市場還不是很成熟,尤其是衍生金融產品才剛剛起步,金融產品公允價值的取得將存在一定的困難。

    三、對銀行業全面實施新會計準則體系的若干建議

    新的會計準則,并不僅僅是會計政策的變化,而是涉及了從確認、計量到記錄、報告的整個會計過程,將給傳統的會計原則、確認標準、計量方法帶來重大改變,對銀行業的會計核算方法、會計科目體系、核心賬務系統等帶來一系列的改變。因此,銀行業全面實施新會計準則,將是一項從觀念到實踐、從會計科目到核心賬務系統升級、從前臺操作到后臺管理的系統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應對措施,才能實現向新準則的順利過渡。

    (一)以公允價值為導向,真實反映損益。重視新舊會計準則之間的協調和過渡,考慮到公允價值計量涉及的問題復雜,可將公允價值首先用于信息披露,以使銀行業在過渡期內更好地積累經驗,并創造條件逐步擴大公允價值的適用范圍。

    (二)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技術。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術和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探索運用量化模型有效識別、判斷、計量和控制信用、市場和操作風險,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三)成立新準則課題組,認真研究執行新準則的可行性。課題組成立后,要從整體上抓緊新準則的研究,認真研究新準則及應用指南的內容,并與目前的財會政策、業務管理模式、操作流程等進行差異分析與評估,擬訂出具體實施方案。

    (四)組織全方位、各層次的培訓工作,強化對新準則的學習,提高會計人員和相關業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新準則的實施,無論從系統性、復雜性和技術難度等方面,都對其使用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加強對會計人員、相關業務人員的培訓,保證財會部門及業務部門的所有員工都熟悉新準則、會用新準則,就顯得非常必要。

    (五)明確部門分工,加強部門協調,整合現有的業務管理模式、操作流程。實施新準則需要采集的信息量多,信息涉及的業務面也非常廣,大部分信息需要業務部門提供。因此,新準則的執行需要所有員工共同參與、密切配合,按照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對歷史信息進行采集整理,重新梳理現有的業務管理模式、操作流程,將新準則的要求融入日常業務管理工作中。

    (六)建立健全保證新準則體系貫徹實施的配套制度,主要指會計核算制度。現行的會計核算制度難以適應新準則中所要求的金融資產、負債分類方法,銀行業應堅持審慎的會計原則,按照財政部即將出臺的新準則應用指南的要求,規范會計核算,從制度上保證其持續健康發展,迎接新準則帶來的挑戰。

    (七)積極開展同業交流。目前,國內同業已有全面實施國際會計準則的先例,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已在香港上市,并已開始實施新會計準則。國內銀行業應該積極開展同業交流,了解同業先行者全面實施國際會計準則方面的工作安排和步驟,以及在執行新會計準則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從而提高對于新準則的執行能力。

    參考文獻:

    [1]敖焱杰.銀行如何滿足國際會計準則的核算要求[N].金融時報,2005-10-19.

    第7篇:金融資產風險管理范文

    關鍵詞:家庭金融資產選擇;家庭儲蓄;金融中介

    Abstract:Modern families are forced to confront problems of how to avoid risks,while enhancing the value of asse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s much as possibl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nderst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ncial assets of residents choose,and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of various populations. Based on analysis of issues related,it proposed suggestions of optimizing the path of choice about household financial asse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s not only to know features of the financial assets choice of residents,but also improve the theory of choice behavior of Chinese residents' assets,and give direction to investment tool for financial innovation,and advise the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to provide reasonable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 to residents.

    Key Words:householdportfolio choice, householdsaving,financialintermediaries,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09)12-0025-04

    家庭資產組合理論一直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和前沿研究領域之一。Bertaut(2003),Aizcorbe(2003)根據美國的消費者金融調查(SCF)數據,認為90%的美國家庭進行不同類型的金融投資,25%的家庭擁有5種以上不同金融資產,持有安全性資產和較安全資產比重較以前沒有多大變化,但風險資產占金融總資產的比例在上升,持有股票的趨勢在不同年齡、收入、教育群體中都有表現。而從國際上看,各國家庭參與股票的決策與財富、年齡、房產持有狀況的關聯很大:家庭的參與決策隨著財產而增加;在與年齡相關的股票參與方面,所有國家都呈現類似的駝峰形;房產擁有狀況對家庭股票參與決策有很大影響。

    經歷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波動,很多人開始意識到家庭財富保障的重要性。財富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很容易受到經濟起伏的影響,進而影響家庭的整體財務規劃。不同類型的金融資產可以滿足不同家庭多樣的投資需求。本文試圖了解并認識我國居民金融資產選擇的特點,在剖析相關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優化家庭金融資產配置行為的路徑選擇,意義在于不僅可以認識我國居民金融資產選擇的特點,也可以在完善我國居民資產選擇行為理論的同時,了解各類人群金融投資需求,為金融投資工具創新指明方向,并為政府引導居民進行合理的投資提供一定的建議。

    一、當前我國家庭的金融資產選擇和配置目標

    對于家庭而言,通過資產的合理配置,目的是提高家庭福利和財產性收入。根據《投資與理財》雜志2009年1月至今各期的調查,我國居民金融資產選擇和配置的目標(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理財目標),主要包括:(1)撫育子女、贍養老人、醫療;(2)換(購)房、退休、教育、旅游、購車、出國;(3)資產增值、抵御通脹;(4)構建完善的家庭保障體系。

    二、當前我國家庭金融資產選擇行為的特征

    (一)我國家庭金融資產的總體發展特征

    根據1992- 2006 年間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金融年鑒、中經網經濟統計數據庫相關數據分析發現:中國家庭金融資產的總體發展特征是以儲蓄存款為主的多元化發展趨勢。

    雖然中國家庭金融資產呈現多元化趨勢,但如果將儲蓄存款、現金和國債算作非風險性資產,而將股票、保險和外匯存款視為風險性資產,在中國居民的家庭金融資產中,非風險性資產所占比重超過了80%,風險性資產不超過20%。我國城市家庭確實存在十分強烈的預防性儲蓄動機,而且高收入人群的預防性儲蓄動機也很明顯。這些資金是為自己及家人未來儲備的購買力,所以大部分對市場利率幾乎沒有彈性。

    (二)我國高收入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的特征

    對于家庭投資組合選擇的實證研究顯示,家庭投資的財富效應相當明顯。投資者持有的風險資產份額也隨著財富的上升而上升。目前,一部分文獻主要解釋了投資者單期投資組合會怎樣受到財富量的影響。Cohn.(1975)認為投資者的相對風險厭惡程度會隨著財富的增加而減少,進而他們的資產組合表現出財富效應。而Peress(2004)認為投資者的相對風險厭惡度隨財富的增加并不表現出遞減的性質,但是絕對風險厭惡度會隨財富增加而減少。他們認為遞減的絕對風險厭惡結合有成本的私人信息,可以解釋投資者投資于風險資產上的財富數量以及比例都隨著財富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現象。在這樣的環境下,獲取一定精度的信息所付出的成本是固定的;投資的效率會隨著信息的增加而增加。富有的家庭會出于兩個原因持有更多的風險資產:(1)他們比較容易克服獲取信息的成本;(2)他們的絕對風險厭惡程度較低,在給定的信息精度下投資于風險資產上的財富量會較大,這又會增加他們對信息的需求,增加的信息又會提高他們投資的效率,使他們愿意持有更多的風險資產。這種循環的效應會使得富有的家庭持有的風險資產份額高于窮人家庭。Guiso和Haliassos(2003)對多個國家的研究發現,家庭的股票市場和風險資產市場的參與決策與財富量強相關。Campbell(2006)運用美國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流動性資產和汽車是窮人主要的投資對象,房產是中產階級主要的投資對象,而富人的主要投資對象則為權益資產。吳衛星和齊天翔(2006)對中國市場的研究發現財富的增加顯著地增加了居民參加股市的概率以及參與深度。史代敏和宋艷(2005)發現中國居民投資的儲蓄存款和股票所占的份額會隨著財富的增加而增加。

    北京零點前進策略咨詢公司針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成都、沈陽和西安8個城市的1100-1200位高收入者進行問卷調查,其中高收入者主要根據家庭金融資產來界定,2003年執行的第一期為家庭金融資產在50萬元以上,而最近一期為家庭金融資產在70萬元以上的群體。2003-2004年,高收入者投資的主要方向是保險、房地產、股票和子女教育基金;而到了2008年,即使在比較低迷的熊市,投資方向的前四位變為了股票、基金、房地產和保險。并且在未來一年內,高收入者最可能增加投入的品種中,股票也位列第一。

    中國高收入群體個人理財認知度高于總體15.64%,風險收益意識更強。高收入人群在保障性理財產品如儲蓄、國債的選擇上明顯低于總體被訪者的比例,分別低5.78和2.37個百分點,該類理財產品相對風險較低、收益較少,對投資技巧和背景知識要求也相對簡單。但是在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上(如股票、基金),高收入人群的選擇比例則明顯高于總體被訪者,分別高出4.17和4.15個百分點,這類理財產品風險與收入并存,且對于投資技巧和背景知識的要求要高于儲蓄、國債等。相對來說,高收入人群更加愿意為預期收益承擔風險。

    (三)我國普通家庭對基金投資的參與狀況

    共同基金的本質就是服務于普通老百姓的投資理財的金融工具。從2007年開始,基金投資開始快速深入普通百姓家庭,基金投資者數量迅速擴張,基金開始和存款、保險并列成為普通老百姓理財的三大工具。中登公司統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7月末,滬深兩市基金賬戶合計數達到2983萬戶。其中,個人投資者占據絕大多數的比例。證券業協會的一份調查顯示,個人投資者平均每戶持有基金份額不足3萬份,屬于典型的中小個人投資者。

    根據美國基金協會的調查,在有85年共同基金歷史的美國市場上,約84%的基金投資者聲明其投資目標是為將來退休而進行儲蓄,對大眾來說,最普遍的理財方式就是購買共同基金。但在國內,2008年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年鑒進行的一次中國基金持有人調查顯示,從投資者投資基金的目的看,排在首位的是“買基金回報高”,排在第二位的是“自己不會炒股”,二者合計占被調查投資者的81.3%,說明投資者購買基金主要受到短期高回報的影響,尚未將基金作為一種長期投資工具來看待;而從風險承受能力測試情況看,90%左右的基金持有人在投資基金之前沒有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方面的測試,這說明無論是基金的銷售方還是購買方對于風險承受能力并不重視。

    在美國,共同基金的年化收益在15%左右,美國基金持有人自上個世紀80年代牛市以來的平均持有周期是3-4年左右,他們通常不會隨短期市場波動而頻繁進出。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顯示,國內基金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的周期則在13個月。投資者的不成熟、過于關注短期業績、頻繁的申贖影響了基金經理的操作,使其追逐大盤頻頻進行波段操作。

    (四)我國家庭在住房市場上的參與率

    住房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重要的投資品。這可能是因為住房具有其他投資品所不具有的特性。第一,它是為數不多的、家庭可以通過借款而進行投資的投資品;第二,住房既是投資品,又是消費品。根據奧爾多投資咨詢中心的調查,被調查人群在股票、現金、儲蓄存款、基金、個人理財產品以及房產投資上的參與率分別為28.91%,63.60%,71.83%, 18.75%,1.85%和41.88%??梢钥闯?較多人持有股票、現金、儲蓄存款、基金和房產。由于被調查者持有的房產在總資產中所占的份額的平均值為18.14%,遠高于其他資產所占份額的平均數,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房產是中國家庭最重要的資產。投資者在房產市場中的參與率隨著年齡的增長是一直在增長的,從39.43%一直增長到55.56%。而且各個年齡段的投資者在房產市場的參與率都高于在其它資產市場的參與率。這說明中國投資者隨著年齡增長開始積累財富后,可能首先考慮的就是購入住房,所以投資者在住房市場上的參與率隨著時間是一直在上升的。

    三、我國家庭金融資產選擇受到抑制的現實和原因分析

    居民金融資產選擇行為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社會結構和社會特征都會影響其選擇行為的形成。在我國,龐大的個人金融資產主要以銀行儲蓄存款的形式存在,此外房產投資上的參與率遠高于其他資產在金融資產中所占份額的平均數,房產是中國家庭最重要的金融資產(見圖1)。Cocco(2004)認為住房風險會擠出投資者在股票上的投資份額。Grossman和Laroque(1990)、Flavin和Yamashita (2002)等的文獻都得出了住房會擠出股票資產投資的結論。這種效應對于年輕人和低收入者更加明顯。

    我國個人與家庭的投資選擇還受到相當大的限制,投資渠道比較狹窄。我國股市波動幅度較大,投機氣氛濃厚,基金市場也是跌宕起伏,兩個投資領域已經讓不少散戶遇難而退;投資型保險往往期限過長,居民也不太認可;銀行理財客戶的“門檻”偏高,不少中低收入人群被擋在了“門外”,并且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到期后銀行的承諾無法兌現的可能。

    我國家庭金融資產選擇受到抑制、投資渠道比較狹窄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1)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是抑制我國居民投資多元化的主要原因;(2)宣傳引導不夠;(3)政出多門,金融市場管理體制改革滯后;(4)證券市場發展不平衡,債券市場發展緩慢,金融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5)金融中介創新能力較弱,服務意識不夠。

    四、優化我國家庭金融資產配置行為的路徑選擇

    (一)完善包括住房、教育、養老、醫療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網絡

    我國城市家庭確實存在十分強烈的預防性儲蓄動機,而且高收入人群的預防性儲蓄動機也很明顯。為改變居民儲蓄存款過快增長現實,促進消費和投資,就必須從降低居民不穩定預期入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住房、教育、醫療等制度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短期使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預期提高,家庭儲蓄因此擔負著住房、教育、養老等多重責任。只有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加快養老、醫療保障和教育體系改革,才能減少居民的不穩定預期,使儲蓄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降到正常水平。

    (二)加強我國金融中介的建設

    由于金融中介的規模經濟和專家特長,可以降低家庭投資股票市場的交易成本和降低信息不對稱,實現風險管理、價值增值。近二十年來,信息技術、交易技術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對稱程度,卻并未減少投資者對中介服務的需求。目前,我國金融中介(機構投資者)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個人與家庭風險管理的需求。對于單個的個人與家庭而言,要求其具備風險管理能力,是一種過分的要求,個人與家庭的風險管理能力,總是要體現在其能夠委托的機構投資者上面。如果機構投資者的產生與建設不能體現不同個人投資者的需要,那么最終結果就是個人與家庭不能獲得與其金融資產相對應的風險管理選擇權利與手段。在我國,亟需加強金融中介的建設,以更好地適應個人與家庭金融資產管理的需求。

    (三)鼓勵金融工具創新

    我國的金融工具創新在深度和廣度上還遠遠不夠,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創新還存在缺陷。我國金融產品比較單一,金融工具創新還停留在基礎產品的創新上,在金融衍生產品創新和組合產品創新方面則剛剛起步,金融衍生品還基本沒有;產品開發中模仿式創新多、自主式創新少,產品在深度和專業化上都不足。居民對投資工具的需求還遠遠沒有滿足。我國金融機構應逐步引入市場細分理念,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根據客戶需求開發新的服務產品。

    (四)加強投資者保護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提升金融服務機構的教育輔導功能

    如何在規避風險的同時,盡可能地提升資產價值進而提高生活質量,是現代家庭不得不直面和重視的問題。就股票市場而言,由于股市參與成本的存在,缺乏金融知識和技能的投資者沒有能力評估其資產組合的風險,從而無法對金融環境做出最優的應對,這就可能導致他們在市場繁榮時對預期回報過度樂觀,在股市下跌時對損失過度估計。在我國,由于家庭的金融知識比較欠缺,對金融產品的認知程度不高,亟需理財專家予以指導。家庭希望在投資上獲得的幫助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70%的家庭希望獲得更加詳細豐富的信息和數據、53%的家庭希望政府對金融業更為規范的監管、42%的家庭希望獲得個性化的理財專家指導。

    在影響家庭參與投資的因素方面,90%的家庭認為政府應該加強投資者保護法律制度的制定與實施,約80%的家庭認為金融機構的分析報告和財經媒體的分析評論對促進他們參與投資較重要,77%的家庭認為投資者教育材料較為重要,也有超過70%的家庭希望擁有反映自己意見的渠道、投資者定期相互交流的渠道以及建立民間投資者保護組織。投資者保護和投資者教育對我國資本市場乃至金融系統的長期穩健發展至關重要,政府應該加強投資者保護法律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金融服務機構也應把教育輔導功能集合到服務中去。

    參考文獻:

    [1]Cocco,J. F.,2004,“Portfolio Choice in the Presence of Housing”[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8: pp. 535-567.

    [2]Campbell,J. Y. 2006,“Household Finance”[J]. Journal of Finance 61, pp.1553-1604.

    [3]Guiso,Luigi,Michael Haliassos and Tullio Jappelli, 2003.“Household stockholding in Europe: where do we stand and where do we go?”[J].Economic Policy,CEPR,CES, MSH,vol. 18(36),pages 123-170,04.

    [4]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課題組.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組合變化趨勢及效應研究――以山西為例[J].中國金融,2009,(2).

    [5]史代敏,宋艷.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05,(10).

    第8篇:金融資產風險管理范文

    關鍵詞:會計標準;新會計準則;金融工具;套期會計;公允價值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7)10-0184-02

    1引言

    銀行業會計標準向國際會計慣例轉軌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次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構建在會計標準國際化方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為我國銀行業整體實現向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商業銀行應高度重視新會計準則實施可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周密考慮、充分準備,順利平穩完成向新會計準則的過渡,努力將新會計準則的精髓運崩到本行的會計實踐當中。充分發揮它們對本行完善公司治理,實現質盤、效益、規模協調發展的推動作用。

    2對金融工具的影響

    金融資產和負債作出了新的歸類。金融資產分為4類,即交易性金融資產同。改變了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中對投資和負債采取長、短期分類核算的方法.有助于更清晰地界定不同資產和負債類型的投資和收益或盈虧。衍生金融工具納人表內核算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新會計準則明確要求金融企業將衍生金融工具納人表內核算,而不是僅在表外披露;同時要求在會計期末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以便及時反映交易的盈虧狀況。

    金融資產減值采取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的影響。相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目前采用的計提貸款損失準備“五級分類法”,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的減值損失比較準確.更能反映貸款的真實價值。

    從理論上講,新會計準則有關金融資產和負債的規范無疑對我國銀行業長遠發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顯得更為科學先進。但也正是因為金融資產減值測試和負債期末計價變動進人損益。對中小銀行影響巨大。原因主要是資產質量普遍不盡如人意,不良貸款率高于平均水平,也遠遠高于不良貸款率5%監管標準。而且,即使五級分類,仍然沒有反映出真實的資產質量。資產質量是我國銀行的軟肋,而應用新會計準則將使資產質量不高影響發展的矛盾變得更為突出。

    3套期會計的影響

    對有些銀行開展了套期保值業務,按照原有會計處理,套期工具未實現的利得或損失未被納入表內,被套期項目的浮動盈虧也不進行會計處理。如果其已經滿足套期會計方法的標準,現在采用套期會計方法將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項目公允價值變動或現金流量變動抵消結果,在同一財務報表期間的損益中予以確認進行處理,并不會對銀行權益、損益及資產結構等經濟事項產生明顯的影響。但是要求商業銀行對套期行為的有效性進行持續評價,要求提供每筆套期業務的風險管理書面文件等,這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和銀行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4實施公允價值的影響

    公允價值是新會計準則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難題。亮點在于新會計準則體系在確定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時,充分考慮我國國情,作了審慎的改進,如:投資性房地產,減少了含有較多假設的估值技術的應用,即在一些領域要求只有在存在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時,才允許相關性的進一步運用;難點在于,實施中將存在一些問題:(1)由于公允價值大多數情況下不能直接獲取.需要估算和驗證,因此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將增加銀行成本,存在跨行一致性問題。(2)公允價值很容易受市場變化的影響,加之我國市場分割現象非常嚴重,如債券市場存在交易所、銀行間兩個市場,且兩者長期分割,銀行間債券市場規模很大、價格操縱非常普遍,交易所債券市場交易真實、成交量很小,同一債券在兩個市場可能存在不同,甚至反向的市場價格,由此會導致公允價值可能無法可靠確定。(3)對非市場化金融工具,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不得不嚴重依賴銀行的內部模型,可能會導致一定程度上人為操縱計量結果。

    5加強核算管理,追求利潤最大化

    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商業銀行經營的主要目標。要講求經濟效果,提高經濟效益,必須加強核算管理,提高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的思想,確保高端客戶的長期穩定。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于客戶中10%的高端客戶,這些高端客戶大約能夠為商業銀行帶來近80%的利潤。要實現利潤最大化,一方面要核算銀行本身的業務活動,包括金融資產、負債、權益的增減變化:同時,還要核算、反映和監督國民經濟各部門、各企業的資金活動情況,為其提供各項支付結算服務。因此銀行必須在搞好內部核算的同時,加強對外部核算的控制、監督和管理,確保營運資金安全。在結算會計的核算與管理過程中應注意把握好以下三點:(1)必須搞好風險防范,加強內控機制,牢固樹立“內控優先”的思想,始終貫徹“規范操作、授權分責、監督制約、帳務核對、安全謹慎”五大原則,確保銀行營運資金安全。(2)依靠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管理。實行會計電算化、網絡化。(3)需要增加投資改進內部系統和程序,使其能實現對復雜金融工具的估值和處理,規避會計核算過程中的違規、虛假行為,防范和化解行為風險。

    6對銀行風險管理的影響

    對我國銀行而言,加強銀行的風險管理是促進銀行規范化經營、提高銀行經營競爭力的關鍵。我國境內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相比在風險管理意識、風險管理方法與手段上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加強我國銀行的風險管理迫在眉睫。風險管理一般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及風險規避幾項工作。風險識別與風險分析是加強風險管理的基礎,而正確的風險識別與分析又有賴于銀行對真實業務信息的掌握。實際上我國銀行改進風險管理最大的障礙,就是風險管理所需要的大量業務信息缺失,銀行無法建立相應的資產組合管理模型,無法準確掌握風險敞口。而風險管理信息失真,更是直接影響到風險管理的決策科學性,也為風險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難。新準則就金融資產與負債的可靠計量、減值準備的科學計提、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披露等所作的規定都是為了便于提供真實的業務信息,為有效進行風險識別與分析,進而建立準確的風險管理模型服務的。因而新準則的實施有助于我國銀行有效地識別與分析風險,促進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提高。

    7總結

    綜上認為新會計準則更注重強化企業會計信息包括資產質量和經營業績的真實性,有利于商業銀行正確衡量和控制企業的信貸風險,但新會計準則由于本身的不完善,還無法完全適應我國現階段的一些具體國情,因此無法堵住企業財務報表上所有的漏洞,也無法杜絕某些企業操縱利潤的不良企圖,所以商業銀行在做出信貸決策時,必須對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進行全面和謹慎的判斷,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信貸風險,維護銀行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汪紅.新會計準則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6,(03).

    [2]王愛儉,趙瑩.新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對商業銀行的影響[J].天津經濟,2007,(05).

    [3]蔣婕.新會計準則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和對策[J].西南金融,2007,(05).

    [4]劉哲婧.淺議中國銀行業如何應對新會計準則的實施[J].金融會計,2007,(06).

    第9篇:金融資產風險管理范文

    隨著我國投資市場的多樣化、證券市場的完善化,投資類損益逐漸成為構成企業利潤的另一重要來源。本文所定義的企業投資主要指以長期戰略為目的的長期股權投資和以短期獲利為追求的金融工具與衍生金融工具投資。雖然企業投資類損益正悄然改變著利潤表的構成比例,但市場顯然對以“營業收入”為主的企業排名標準情有獨鐘。以《財富》雜志為例,其在2010年首次的“中國500強企業”排名,仍然延續了 “全球500強企業”所采用的排名方式,即以“營業收入”作為排名最重要的指標。一個歷經了50多年考驗的排名指標固然有其科學性,但是隨著全球投資市場的復雜化,企業投資規模的多樣化,企業投資類損益正逐漸擴大其對企業利潤的影響,雖然學術界一直以來都將投資類損益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視為降低企業盈余質量的因素之一,卻也不得不正視其在現代經營環境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那么,投資類損益在利潤結構中究竟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將其納入對企業業績的考核又將帶來哪些問題?本文希望通過對2012年中國500強企業財務數據的分解與研究,了解這些企業的投資類型、投資規模及投資回報。同時,也旨在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與比對,說明企業投資類損益對利潤結構的具體影響。

    二、投資規模化的成因與會計準則的調整

    (一)推動企業投資規模擴大的成因 現代經營環境中,企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收益額對企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本文認為,推動我國上市企業投資收益額遞增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1)股權分置改革。表(1)以2012年中國500強企業為樣本數據,選取了其中在2004年至2006年間財務信息完整的235家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數據顯示,2004年至2006年間企業平均投資收益額增長快速,2006年的年平均投資收益額增長率高達29.49%。2006年恰逢我國滬深兩市股權分置改革的高峰時期,2006年末,滬深兩市中累計完成或進入股改程序的企業達到1303家,標志著我國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企業股權投資規模的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預算約束的限制。同時,股權分置改革使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顯著提高,一定程度抑制了上市公司股價中存在的泡沫。因此,股權分置改革為我國上市公司擴大投資規模,獲取投資收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2)證券市場完善化。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06 年我國上市公司參與證券投資的數量為335 家,2008 年增至564 家,至2009達到609家,而到2012年,共有903家上市公司參與證券投資,近年參與證券投資的上市公司數量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證券市場的發展與進步。首先,完善的法律法規促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其次,監管制度的落實保證了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再次,我國正逐漸建立起多層次的證券市場體系,主板、中小板及創業板三大資本市場滿足了不同的交易需求。此外,股票、債券、現貨、期貨市場的協調發展,極大豐富了金融產品及衍生產品的投資種類。我國證券市場逐步與國際接軌,為企業進行證券投資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

    (二)新投資環境下會計準則的調整 針對新投資環境,會計準則進行了相關調整:(1)利潤結構的變化。由于2007年中國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利潤構成發生了巨大調整。將投資收益納入營業利潤的核算,意味著不再將投資收益定義為與企業日常經營完全無關的收益項目?,F代經營環境中,企業投資日趨頻繁化、規?;?,不僅投資于以短期盈利為目的的金融資產,同時也進行與企業戰略相關的股權投資,使企業逐漸步入多元化的經營格局,經過科學規劃的戰略性投資將為企業利潤的持續增長做出貢獻。新準則的利潤結構正是滿足了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會計核算需求。(2)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引入。我國在2006年新會計準則中首次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的概念。不僅能夠及時反映金融工具因市場價格變化而發生的潛在損益。同時,對于衍生金融工具來說,新會計準則首次將其納入表內核算,對其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這改變了我國衍生金融工具長期以來表外核算的情況,提高了衍生金融工具相關會計信息的質量。因此,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引入既符合我國新興投資市場的會計核算要求,也為推進投資市場的穩定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投資類損益對利潤結構的影響分析

    (一)投資收益對利潤結構的影響 投資收益對利潤結構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利潤結構與投資收益比重的分析。首先,本文考察了投資收益變動與利潤總額變動的相關性,從表(2)中可知,自2008年后,中國資本市場逐漸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2009-2011年間,326家樣本企業的利潤總額與投資收益的變動比率均為正值,說明兩者的總額均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尤其是2011年,投資收益總額的增長幅度首次超過了利潤總額的增長。經核算,利潤總額與投資收益變動率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8199,說明兩者之間具有強相關性,進一步佐證了投資收益對利潤總額的貢獻的顯著性。其次,我們對利潤構成進行分解。在對利潤結構的分類中,本文參考了黃曉波與張袁媛(2012)在《企業的利潤結構與可持續增長――基于A股競爭性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一文中的方法,將利潤分解為核心利潤、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營業外收支凈額,其中的核心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如圖(1)所示,326家樣本企業的核心利潤占利潤總額比重的最高值102.15%出現在2008年,在2011年跌落至最低值63.68%,核心利潤比重總體呈現下降的趨勢。與此同時,投資收益占利潤總額的比重則呈現出完全相反的走勢,其最高值與最低值分別出現在2011年的25.83%與2008年的12.95%,整體表現為上升趨勢。從該圖發現:(1)從總體走勢來看,投資收益對企業利潤的貢獻日趨明顯,而近年來核心利潤比重則呈現下滑趨勢。(2)核心利潤比重與投資收益比重之間存在反向變動的關系,兩者呈現出互補的形式。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由于企業的預算約束的限制,投入資金需要在主營業務與投資業務之間進行劃分,前期投資比重的互補致使后期產出呈現反向變動的關系。二是出于企業盈余管理的考量,企業高管在主營業務利潤下滑時,往往通過對金融工具的劃分和出售時機的選擇,達到增加投資收益、提高企業利潤的目的。(3)2008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該年的核心利潤與投資收益比重在整體走勢中呈現出異?,F象。2008年企業以主營業務的經營為主,核心利潤對利潤總額貢獻巨大,該年企業的投資收益滑入低谷。這說明企業利潤結構一定程度上受到外部經營環境的影響,企業投資收益的增長與整體投資市場的繁榮息息相關。與此同時,為了說明本文在數據選擇中所提出的以2007年作為研究起始點的科學性,本文觀測了2002年至2006年投資收益占利潤總額比重的變動情況,并與2007-2011年的同期水平做了對比。如圖(2)所示,2007-2011年的年平均投資收益占利潤總額比重顯著高于2002-2006年,2002-2006年的年投資收益比重的最大值為9.96%,尚不及2007-2011年的最低值12.95%。2002年至2006年間,投資收益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變動無明顯趨勢,基本呈平穩態勢發展。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2002年至2006年間企業會計核算所應用的舊會計準則并未公允反映企業持有的投資類資產的損益情況。而且,2005年中國股改之前,資本市場信息透明度低、定價能力差等因素致使投資類損益的真實價值未能被完全反映在利潤表中?;谝陨显颍谙挛闹?,本文不再將2007年之前的財務數據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圍。

    (2)投資收益來源分析。投資收益是核算企業對外投資損益最重要的科目。它是對外投資所取得的利潤、股利和債券利息等收入減去投資損失后的凈收益,其核算的項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持有或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所獲得的損益,以及成本法與權益法下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處置長期股權投資獲得的損益。對投資收益來源進行細分,不僅有助于了解企業的投資類型,也能幫助我們分析不同投資來源對企業利潤的貢獻、對盈余質量的影響。第一, 長期股權投資收益。表(3)對上述326家企業在2011年的投資損益來源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長期股權投資收益占總投資收益的比重最高,總計達到46.98% 。相對于短期金融工具投資的風險性與投機性,長期股權投資更多的是以企業戰略目標為出發點,對其經營業務進行相關化與多元化的拓展,其投資收益對利潤貢獻更具穩定性與持續性。從統計數據中發現,與子公司以及聯營、合營企業相關的持有及處置的投資收益是構成總投資收益的重要來源,這兩類長期股權投資分別采用成本法與權益法進行核算。在以成本法核算對子公司的投資收益時,持有期間,子公司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確認為當期投資收益,而由于企業已在合并報表中反映子公司的資產與負債,因此對于子公司當期實現的凈利潤,在會計上不作處理。相比較以權益法核算的對聯營、合營企業投資收益的處理,在持有期間,投資方按照應享有或應分擔的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的份額,確認投資損益,即在對聯營、合營企業投資收益的核算過程中,不僅確認凈利潤也要確認凈虧損。因此認為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的核算在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上有更大的價值。第二,對金融資產及衍生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如表所示,對金融資產及衍生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是企業投資收益的另一重要來源,其在2011年的比重達到37.18%。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促使企業金融產品的投資規模日趨擴大,通過對2012年中國500強企業中在2009年至2011年間金融資產信息披露完整的120家企業進行了統計,發現企業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規模呈現上升趨勢。2009年該類資產的平均持有量為16.60億元,而到了2011年,該數字上升至20.47億元。金融資產持有規模的擴大將增加其對投資利潤的影響。雖然金融資產及衍生金融資產投資收益對利潤貢獻的比重持續增加,但是正如學術界所擔心的那樣,金融資產及衍生金融資產存在風險高、波動性強的特點,其損益難以為企業預測,對利潤的貢獻缺乏持續性。同時,它也是部分企業進行盈余管理、利潤操縱的工具之一。因此,既要正視金融資產及衍生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的影響,但也不能片面的以其絕對額作為評價標準。本文認為,可以引入企業對金融資產的風險管理能力的評價機制,從而更科學的對該部分收益做出評級。第三,其他投資收益。如表所示,2011年,其他投資收益占總投資收益總額的15.84%,雖然與其他兩類投資收益來源相比,比重偏低,但也對總體投資收益構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但在數據的采集過程中卻發現,甚少有企業在財務報表附中對其他投資收益進行相關披露,這造成該部分會計信息嚴重缺乏透明度,容易為企業進行利潤操縱所用。因此,如若將其他投資收益納入考核企業業績的會計信息之一,將有失公允。

    (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利潤結構的影響 本文分別從總體影響、分行業影響及其波動性角度探討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利潤結構的影響。

    (1)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總體情況分析。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的出現來源于新會計準則中所引入的公允價值計量概念,在該模式下,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在持有期間將由于市場價格的變動而出現暫時性收益。特別是對于金融工具與衍生金融工具來說,其價格易受投資環境的影響,在企業持有期間將其公允價格變動計入損益,可以提升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如表(4)所示,在上述的326家企業中,發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企業比例逐年提高,一定程度上說明投資于金融資產與衍生金融資產的企業數量的增加。在剔除未發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企業后,對2007年至2011年間企業平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額及其在利潤結構中的比重進行了核算。結果顯示,從總體上來看,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企業利潤結構的影響微小。但2008年的年平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額度出現負值,且其對利潤結構的影響達到了-7.2%的極端值,這與當年資本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相關,金融產品的市場價格在該年的波動較大導致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額的異常情況。

    (2)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行業差異。雖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利潤結構總體影響不大,但不同行業間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規模存在明顯的差異。為此,對上述326家企業中在2007年至2011年間發生變動損益的企業按照損益額度大小進行排序。結果顯示,大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主要集中在金融業,金融業企業主要包括銀行、保險企業、以及證券企業。此外交通運輸、倉儲業中的部分企業也集中出現了極端值的現象。以2011年的數據為例,在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額最高的10家企業中,金融業與交通運輸、倉儲業的企業數量分占總數的50%與20%,而在公允價值變動損失額最高的10家企業中,金融業獨占90%。公允價值損益額在各行業間出現極端分布的原因在于,該科目核算的損益主要來源于交易性金融資產以及衍生金融產品市場價格的變動,而資本市場價格瞬息萬變,這將導致大規模持有該類資產的公司擁有更大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因此金融行業的企業集中出現大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與其行業特殊性密不可分。值得探究的是交通運輸、倉儲業中的部分企業也出現了極端值的現象,這種現象與其所處行業是否具有相關性?為此,對其中部分出現極端值的企業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來源進行分析。如表(5)所示,2008年,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出現了巨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其損失來源分別是遠期運費協議(FFA)與原油期權合約。遠期運費協議(FFA)是一種運費風險管理工具,買賣雙方在協議中規定具體的航線、價格、數量等,且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時點,收取或支付依據波羅的海航交所的官方運費指數價格與合同約定價格的運費差額。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波羅的海指數(BDI)暴跌,致使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遠期運費協議公允價值變動損失52.18億元。相似的情形也發生在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每天都需要使用大量航油的航空企業,油價變動對其主營業務影響巨大,為了應對油價的持續攀升,東航對其國際航線用油進行了套期保值,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直接造成其持有的原油期權合約公允價值損失達62.56億元。中遠洋與東航之所以大規模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本質上都是為了通過套期保值,規避影響主營業務的風險。因此,我們認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發生額與行業間存在一定聯系,行業特性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對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需求大小,從而影響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發生額。

    (3)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額的波動性。如表(6)和圖(3)所示,對2007-2011年間各行業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占利潤總額比重的波動程度進行分析,以標準差作為衡量其波動性的依據。結果顯示,行業總體標準差為5.4%,剔除金融業和交通運輸、倉儲業的極端值的影響后,修正后的行業總體標準差為2.28%。從總體上看,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利潤總額的貢獻整體波動性并不大,這有可能是由于基于市場整體的角度,不同金融資產間價格的起伏起到了互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個市場范圍內,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波動性。但是,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利潤的影響,對于大規模持有金融資產及衍生金融資產的企業來說尤為顯著。從圖中可知,在金融業與交通運輸、倉儲業中,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占利潤總額比重的波動程度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正是由于這兩個行業集中了部分大規模持有金融資產與衍生金融資產的企業,一旦市場價格出現大幅變動,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額也將隨之起伏。因此,大規模持有金融資產與衍生金融資產的企業不僅擁有獲取高額收益的機會,同時也承擔著遭受巨大損失的風險。

    四、結論與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97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亚洲欧美成人网| 成人性生活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 成人伊人青草久久综合网破解版 | 91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美女|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成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成人av电影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18视频日本|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