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范文

    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

    第1篇: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范文

    一、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核算

    在采用權益法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核算時,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投資企業取得長期股權投資后,應當按照應享有或應分擔的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的份額,確認投資損益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投資企業在確認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凈損益的份額時,應當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對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進行調整后確認。投資企業按照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計算應分得的部分,相應減少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投資企業確認被投資單位發生的凈虧損,應當以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以及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減記至零為限。被投資單位以后實現凈利潤的,投資企業在其收益分享額彌補未確認的虧損分擔額后,恢復確認收益分享額。確認的投資收益應先沖減尚未彌補的虧損部分。剩余部分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戶。

    [例1]2006年1月1日,A公司購入合作伙伴財富公司股票1000萬股,占該公司總股本的20%,作為戰略投資長期持有。為完成此次收購,A公司共支付現金2400萬元(包含相關的稅費)。購入股份當天,財富公司的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11000萬元,賬面價值為10000萬元。除表1涉及的項目外,其余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均無變化。

    表1單位:萬元

    公允價值賬面價值

    存貨11001000

    固定資產-設備57005000

    無形資產-專利權600400

    合計74006400

    說明:存貨采用先進先出法核算,所有存貨均在當年消耗。固定資產-設備剩余使用期限10年,使用年限平均法進行攤銷。無形資產-專利權剩余使用期限5年,使用年限平均法進行攤銷。2006年財富公司實現凈利潤1500萬元。2006年3月20日,財富公司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每股0.2元。2007年財富公司實現凈利潤1800萬元。2008年財富公司出現虧損3000萬元。2009年財富公司出現巨額虧損1.2億元。2010年財富公司經營好轉,實現盈利1000萬元。2011年,財富公司實現盈利3000萬元。

    (1)2006年1月1日購入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成本)24000000

    貸:銀行存款24000000

    (2)2006年年底,確認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1500-100-(5700-5000)÷10-(600-400)÷5]×20%=258(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損益調整)2580000

    貸:投資收益2580000

    (3)2006年3月20日宣告發放現金股利

    借:應收股利2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損益調整)2000000

    (4)2007年年底,確認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1800-(5700-5000)÷10-(600-400)÷5]×20%=338(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損益調整)3380000

    貸:投資收益3380000

    (5)2008年年底,確認投資虧損

    投資收益=[-3000-(5700-5000)÷10-(600-400)÷5]×20%=-622(萬元)

    借:投資收益622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損益調整)6220000

    (6)2009年財富公司出現巨額虧損1.2億元

    2009年底,A公司應該分擔的虧損為2400萬元(12000×20%),再加上22萬元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攤銷額,共計2422萬元。

    長期股權投資賬戶明細如下:成本2400萬元、損益調整(貸方)226萬元,沖減2174萬元,還有248萬元在備查簿中進行登記。

    借:投資收益2174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損益調整)21740000

    (7)2010年財富公司經營好轉,實現盈利1000萬元,年底確認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1000-110)×20%=178(萬元)

    此時應先沖減備查簿中的未彌補虧損,尚有70萬元(178-248)虧損沒有彌補。

    (8)2011年,財富公司實現盈利3000萬元

    投資收益=(3000-70)×20%=586(萬元)

    說明:無形資產使用期限已到,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差額已經攤銷完畢。只需對固定資產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差額進行攤銷。

    借: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損益調整)

    (5860000-700000)5160000

    貸:投資收益5160000

    二、成本法與權益法相互轉換

    (一)權益法轉為成本法投資企業因減少投資等原因對被投資單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并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作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資成本。

    [例2]C公司持有興達公司40%的股權,因能對興達公司的生產經營決策施加重大影響,采用權益法核算。2007年年初,C公司將興達公司30%的股權以2000萬元價格對外出售。出售時,該項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2400萬元,其中成本2000萬元,損益調整400萬元。剩余10%股權改為成本法核算。假定轉換日被投資方興達公司的留存收益為2000萬元。2007年3月5日,興達公司宣布發放現金股利1000萬元。2007年全年興達公司實現盈利5000萬元。2008年3月8日,宣布發放現金股利3000萬元。

    (1)2007年初出售

    借:銀行存款20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興達公司(成本)

    (20000000×75%)15000000

    長期股權投資——興達公司(損益調整)

    (4000000×75%)3000000

    投資收益2000000

    (2)持股比例下降為10%,改用成本法核算

    借:長期股權投資6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興達公司(成本)5000000

    長期股權投資——興達公司(損益調整)1000000

    自被投資方分得的現金股利未超過轉換時被投資方賬面留存收益中投資方應享有的份額的,分得的現金股利應沖減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不確認投資收益。

    (3)2007年3月5日

    借:應收股利1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1000000

    (4)2008年3月8日

    借:應收股利3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1000000

    投資收益2000000

    (二)成本法轉為權益法因追加投資等原因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但不構成控制的,應當改按權益法核算,并以成本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或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確定的投資賬面價值作為按照權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資成本。

    [例3]2006年1月1日,B公司購入彩虹公司股票100萬股,占該公司總股本10%,準備長期持有,共支付價款及相關稅費515萬元。購買時,彩虹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5100萬元,賬面價值5000萬元。除一臺設備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100萬元外,其他資產、負債公允價值均與賬面價值相同。該設備公允價值600萬元,賬面價值500萬元,尚可使用10年,按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沒有凈殘值。2006年彩虹公司實現凈利潤200萬元,并于2007年3月20日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每股0.1元。2007年彩虹公司實現凈利潤300萬元。2008年1月1日,B公司再次購入200萬股,占總股本20%,支付1300萬元。此時彩虹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6100萬元,賬面價值6000萬元。除了第一次購入時,設備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80萬元以外,有原材料一批公允價值80萬元,賬面價值60萬元。2008年彩虹公司實現凈利潤400萬元。

    (1)2006年1月1日購入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5150000

    貸:銀行存款5150000

    (2)2007年3月20日彩虹公司宣告發放現金股利

    借:應收股利100000

    貸:投資收益100000

    (3)2008年1月1日,由于B公司再次購入彩虹公司20%的股票,持股比例達到30%,長期股權投資應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進行調整。原取得投資后至新取得投資的交易日之間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相對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屬于在此期間被投資單位實現凈損益中應享有份額的,一方面應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同時調整留存收益;屬于其他原因導致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中應享有的份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并調整權益。計算過程如表2所示:

    表2投資收益影響數計算表單位:元

    間成本法下

    投資收益權益法下

    投資收益稅前

    差異所得稅

    影響累計

    影響數

    200610000019000090000090000

    200702900002900000290000

    合計1000004800003800000380000

    借:長期股權投資——彩虹公司(成本)5150000

    長期股權投資——彩虹公司(損益調整)380000

    長期股權投資——彩虹公司(其他權益變動)

    (6100000-5100000-380000)62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5150000

    盈余公積(380000×10%)38000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34200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620000

    (4)2008年1月1日B公司再次購入彩虹公司20%股份

    借:長期股權投資——彩虹公司(成本)13000000

    貸:銀行存款13000000

    (5)2008年12月31日,確認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400-10-20)×30%=111(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彩虹公司(損益調整)1110000

    貸:投資收益1110000

    [例4]D公司持有隆達公司60%股權,賬面余額為7800萬元,沒有提取減值準備。2006年12月10日,D公司將20%股權對外出售,獲得價款3000萬元,出售當日隆達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18000萬元。D公司取得隆達公司60%股權時,該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15000萬元(假設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相同)。自D公司取得隆達公司60%股權后至本次出售前,被投資方實現凈利潤4000萬元。假設隆達公司一直未進行利潤分配。除實現凈損益外,被投資方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權益部分的金額為100萬元。盈余公積按凈利潤10%比例提取。

    (1)2006年12月10日

    借:銀行存款30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78000000÷3)26000000

    投資收益4000000

    剩余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為5200萬元,小于與原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方隆達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為800萬元(15000×40%-5200),該部分應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同時調整留存收益。

    (2)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

    借:長期股權投資——隆達公司(成本)52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52000000

    借:長期股權投資——隆達公司(成本)8000000

    貸:盈余公積(8000000×10%)800000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7200000

    原取得投資后至轉換為權益法核算之間被投資單位實現凈損益中應享有的份額,一方面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同時調整留存收益;其他原因導致被投資方所有者權益變動中應享有的份額,在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同時,調整投資方權益。

    借:長期股權投資——隆達公司(損益調整)

    (40000000×40%)16000000

    貸:盈余公積(16000000×10%)1600000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4400000

    借:長期股權投資——隆達公司(其他權益變動)

    第2篇: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范文

    一、初始投資成本及其調整

    (一)初始確認 影響程度為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為非控股合并形成的,其初始入賬成本表達為“為取得該長期股權投資所付出‘代價’的公允價值加相關直接費用”更容易理解,這里的“相關直接費用”為取得長期股權投資過程中的審計、法律服務、評估等中介費用以及其他相關費用;“代價”可以是貨幣資金可非貨幣資產,也可以是承擔的負債和發行的股票。當該“代價”為存貨時,以存貨的含稅公允價值加相關直接費用確認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成本,以存貨的不含稅公允價值確認收入;該“代價”為固定資產時,作為固定資產清理的情況,需首先將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轉入清理,并以該固定資產含稅公允價值加相關直接費用(不含清理費用)作為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成本,以該固定資產不含稅公允價值作為清理收入,最終還應結轉清理凈損益;該“代價”為承擔的負債和發行的股票時,以承擔負債或發行股票的公允價值加相關直接費用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成本。

    [例1]甲公司、乙公司均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甲公司于2010年1月1日以一批庫存商品購入乙公司40%的股權,作為長期股權投資,該投資對乙公司形成重大影響;該批商品賬面價值為700萬元,未計提減值準備,不含稅的公允價值為1000萬元;購買日,乙公司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為2800萬元,公允價值為3000萬元;此外,甲公司以銀行存款支付審計、評價等費用1萬元。

    長期股權投資初始入賬成本=1000×(1+17%)+1=1171(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1171

    貸:主營業務收入 1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0

    銀行存款 1

    借:主營業務成本 700

    貸:庫存商品 700

    [例2]丙公司、丁公司均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丙公司于2013年1月1日以一批生產用機器設備購入丁公司40%的股權,作為長期股權投資,該投資對丁公司形成重大影響;該批機器設備賬面原值為700萬元(不含稅),已提折舊100萬元,不含稅的公允價值為1000萬元;在向丁公司移交該批機器設備時發生由丙公司承擔的運雜費5000元,以銀行存款支付;購買日,丁公司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為2600萬元,公允價值為2800萬元;此外,丙公司以銀行存款支付審計、評價等費用1萬元。

    長期股權投資初始入賬成本=1000×(1+17%)+1=1171(萬元)

    借:固定資產清理 600

    累計折舊 100

    貸:固定資產 700

    借: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1171

    貸:固定資產清理 1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70

    銀行存款 1

    借:固定資產清理 0.5

    貸:銀行存款 0.5

    借:固定資產清理 399.5

    貸:營業外收入 399.5

    (二)初始投資成本的調整 為更客觀地反映投資企業在被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中所占的份額,在權益法情況下,投資企業應將其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成本按照購買日本企業在被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公允價值中所占的份額進行調整。在此,假定長期股權投資初始入賬成本為A,購買日被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公允價值乘以投資方持股比例的金額為B。則:

    當A>B時,其差額可以理解為所花費的“代價”大于所獲得“價值”形成的商譽,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入賬成本;當A

    [例3]承例1,A為1171萬元,B為3000×40%即1200萬元,A

    借: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29

    貸:營業外收入 29

    作以上調整后,該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為1171+29即1200萬元。

    [例4]承例2,A為1171萬元,B為2800×40%即1120萬元,A>B,其差額51萬元為商譽的性質,在該情況下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成本。

    二、投資損益的確認

    (一)投資收益的確認 在權益法下,投資損益的確認通常應考慮的調整因素為:取得投資時被投資企業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差異所造成的每年折舊或攤銷的差額;投資企業與被投資企業間內部購銷商品所形成的內部未實現利潤;減值準備的影響等。

    (1)基于折舊因素的調整。假定按照取得投資時被投資企業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和公允價值計提的年折舊分別為D1和D2,投資企業持股比例為R,被投資企業在某年形成賬面凈利潤額為E,不考慮所得稅納稅調整因素。

    當D1>D2時,其差額為被投資企業按照賬面計提折舊大于按照公允價值計提折舊的部分,其實質為賬面利潤相對公允價值下利潤的少計部分,則投資企業應在被投資企業賬面凈利潤的基礎上調增該差額后乘以其持股比例確認投資收益:

    [E+(D1-D2)]×R

    當D1

    [E-(D1-D2)]×R

    [例5]承例1和例3,購買日,乙公司固定資產賬面價值1000萬元,公允價值1180萬元,乙公司按照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和公允價值應計提的年折舊額分別為60萬元和70萬元;乙公司2010年實現賬面凈利潤為200萬元,不考慮所得稅調整。

    結合上述分析,D1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76

    貸:投資收益 76

    確認該投資收益后,該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為1200+76即1276萬元。

    (2)基于內部未實現利潤及減值準備因素的調整。權益法下,投資企業與被投資企業間的內部轉移可分為順流交易和逆流交易兩種情況,其中順流交易為投資企業向被投資企業的銷售,逆流交易為被投資企業向投資企業的銷售。但無論順流交易還是逆流交易,購買方未向兩企業之外的第三方銷售部分的售價與成本的差額均為未實現的利潤,該差額應結合持股比例在被投資企業凈利潤的基礎上調減,其實質相當于“自己人賺自己人的錢”,就兩企業整體來看,整體財富并沒有增加,所以雙方均應按照成本計量。

    若假定內部轉移貨物的售價為S,成本為C,投資企業持股比例為R,則應在被投資企業賬面凈利潤(不考慮所得稅因素)的基礎上調減的金額為(S-C)×R。如果所轉移的貨物購買方作為固定資產,還應考慮折舊的影響。

    對于減值準備因素,若為內部轉移的貨物,無論順流交易還是逆流交易,如果購買方按照內部轉移的售價計提了減值準備,而按照成本不應計提或計提金額小于該準備的金額,則投資企業應在被投資企業賬面凈利潤(不考慮所得稅因素)的基礎上結合持股比例調增;若與內部轉移無關,則只考慮被投資企業資產的減值準備,如果被投資企業以按照資產賬面價值計提了減值準備,而按照公允價值不應計提減值準備,則投資企業應在被投資企業賬面凈利潤(不考慮所得稅因素)的基礎上結合持股比例調增,相反,應調減。

    [例6]承例1、例3和例5,乙公司2011年實現賬面凈利潤為300萬元,不考慮所得稅調整,2011年乙公司向甲公司銷售庫存商品一批,該批商品成本為120萬元,不含增值稅的銷售價格為150萬元,至當年末,甲公司已將該批存貨中的70%出售給第三方,剩余30%作為管理用固定資產核算,折舊年限為5年,無殘值,平均年限法折舊。

    [300-(70-60)-(150-120)×30%+(150-120)×30%÷5]×40%=113.12(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113.12

    貸:投資收益 113.12

    確認該投資收益后,該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為1276+113.12即1389.12萬元。

    若例6中,甲公司將剩余的30%作為存貨核算,至當年末,該部分存貨可變現凈值為40萬元,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計提了5萬元(150×30%-40)的存貨跌價準備。應確認的投資收益為:

    [300-(70-60)-(150-120)×30%+5]×40%=114.4(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114.4

    貸:投資收益 114.4

    在例6中,若為甲公司向乙公司銷售,調整方向仍一致。

    (二)投資損失的確認 被投資企業出現虧損時,投資企業在考慮上述折舊、內部未實現利潤、減值準備等調整因素對被投資企業虧損調整之后,結合持股比例確認應承擔的投資損失應按照以下三個順序處理:(1)減記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確認投資損失;(2)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減記至零時,若有對被投資企業的長期權益,應減記該長期權益,確認投資損失;(3)長期權益賬面價值減記至零時,若仍有額外的義務,應確認為預計負債,確認投資損失。若按照上述順序沖減后仍有未確認的投資損失,投資企業應在備查薄上登記,待被投資企業以后年度實現盈利時,先扣除該部分后,再以確認投資損失時相反的順序依次沖回預計負債、長期權益和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

    [例7]承例1、例3、例5和例6,2012年,甲公司和乙公司間未發生內部轉移,至2012年末,甲公司應收乙公司的長期應收款賬面價值為10萬元,乙公司在2012年發生巨額虧損,賬面凈虧損為3500萬元。則應確認的投資收益為:

    [-3500-(70-60)+(150-120)×30%÷5]×40%=-1403.28(萬元)

    借:投資收益 1399.12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1389.12

    長期應收款減值準備 10

    至此,2012年末,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0,長期應收款賬面價值為0,未確認的投資損失為1403.28-1399.12即4.16萬元。

    [例8]承例1、例3、例5至例7,2013年,甲公司和乙公司間未發生內部轉移,乙公司2013年的賬面凈利潤為100萬元。則應享有的投資收益為:

    [100-(70-60)+(150-120)×30%÷5]×40%=36.72(萬元)

    實際確認的投資收益為:36.72-4.16=32.56(萬元)

    借:長期應收款減值準備 10

    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22.56

    貸:投資收益 32.56

    當年末,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22.56萬元,長期應收款賬面價值為10萬元。

    [本文系陜西理工學院2012年度科研基金項目(編號:SLGKY12-36)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第3篇: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范文

    一、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對初始投資成本調整確認收益的調整

    權益法核算下企業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小于取得投資時應享有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應對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進行調整,計人取得投資當期的損益。而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對外進行權益性投資,通過支付現金取得的投資資產,以購買價為成本;通過支付現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資資產,以該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成本;初始投資成本小于被投資單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不計入計稅所得額,計算所得稅時應作納稅調整調減項目處理。

    [例1]甲企業于2007年1月取得對乙公司40%的股權,支付價款1500萬元,取得被投資單位凈資產公允價值4000萬元;甲企業對該項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成本1500萬元小于取得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的凈資產公允價值1600萬,差額100萬元在會計核算作為營業外收入處理,計算應納所得稅時,納稅調整減少金額100萬元。

    二、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投資損益的調整

    企業取得長期股權投資后,采用權益法核算的,應按照應享有或應分擔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利潤或發生的凈虧損份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并確認為當期損益。而在計算所得稅時,這部分投資收益并不計入應稅所得額;被投資單位發生的損失,按稅法規定由被投資單位進行彌補,投資單位不得將權益法下確認的投資損失在所得稅前扣除,因此需要做納稅調整處理。

    [例2]A公司2006年12月取得B公司40%的股權,采用權益法核算;B公司2007年實現凈利潤3000萬元;A公司按持股比例應享有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1200萬元,在會計核算上作為貸記投資收益處理,增加當期利潤總額;但是該項投資收益按稅法規定不計入應稅所得納稅,因此計算納稅時應調減應稅所得額1200萬元;如果B公司2007年虧損3000萬元,企業在會計核算上已作借記投資收益處理,減少當期利潤總額,因該項投資損失不能在稅前扣除,故納稅調增增加額1200萬元。

    三、權益法下投資企業從被投資單位分得現金股利或利潤的調整

    按照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投資企業從被投資單位取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潤,在會計核算上應區別不同情況進行處理:投資企業從被投資單位分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未超過已確認投資收益的,在會計核算上作借記應收股利,貸記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處理,不計入當期損益;投資企業從被投資單位取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潤超過已確認投資收益部分,但未超過投資以后被投資單位實現的賬面凈利潤中應享有的份額,應作為投資收益處理;自被投資單位取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潤超過已確認的投資收益,同時也超過了投資后被投資單位實現的賬面凈利潤中按持股比例應享有的那部分,作為投資成本收回,沖減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投資成本等。無論哪種情況,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都應將在會計核算上不作投資收益處理的應收股利或利潤作納稅調整增加額處理。

    [例3]2007年1月甲公司取得乙公司40%的股份,按照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2007年乙公司實現凈利潤4000萬元,年初未分配利潤為貸方2000萬元,2007年度分配利潤3000萬元;甲企業應收股利或利潤1200萬元因在會計核算上沒有計入投資收益或利潤總額,所以在計算所得稅時納稅調整增加金額1200萬元;如果2007年被投資單位分配利潤5000萬元,甲企業應分得的利潤2000萬元,超出已確認的投資收益1600萬元,但未超過自投資后被投資單位實現的賬面利潤中本企業應享有的份額。甲公司應分得的利潤超出投資收益部分400萬元已作投資收益處理,因此納稅調增金額是1600萬元。

    四、企業轉讓長期股權投資取得投資損益的納稅調整

    第4篇: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范文

    長期股權投資通常為投資企業長期持有,不作為短期變現的手段,而是通過投資成為被投資單位的股東,以期享有權益并承擔相應責任。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無控制、無共同控制或無重大影響時,長期股權投資應當采用成本法核算。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時,長期股權投資應當采用權益法核算。通常情況下,企業對其他單位的投資占該單位有表決權資本總額的20%以下,即認為無控制、無共同控制或無重大影響。

    成本法是指長期股權投資按成本計價的方法。權益法是指最初以初始投資成本計價,以后根據投資企業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變動對投資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的方法。

    一、成本法與權益法的關系

    初始投資時,成本法與權益法在確定初始投資成本時是一致的,即不論以現金購入長期股權投資,還是以非現金資產抵償債務方式或以非貨幣易換入的長期股權投資,確定初始投資成本方法是相同的。

    成本法與權益法在確認收益時時限要求是相同的。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投資企業按應享有的部分,確認為投資收益,但確認的投資收益僅限于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派額。這具體表現在:

    (一)投資時在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領取的現金股利,成本法與權益法都不作為初始投資成本。

    (二)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超過被投資單位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派額,都不構成投資的賬面價值。

    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持股比例下降,或其他原因對被投資單位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時,應中止采用權益法,改按成本法核算。反之,投資企業增加對被投資單位的持股比例達到20%以上或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時,應改成本法為權益法核算。

    二、成本法與權益法核算方法比較

    不論是初始投資還是追加投資,不論采用成本法還是權益法,長期股權投資核算主要考慮投資成本和投資收益的確定。在確定了初始投資成本或新的投資成本以后,成本法和權益法的核算反映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二者在核算上的區別是通過設置長期股權投資科目來實現的。下面通過圖示簡要說明。

    (一)成本法核算

    成本法下只設置長期股權投資一個科目核算,不設置明細科目。

    如圖1,3條曲線a 、b、c分別代表投資企業分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長期股權投資及凈利潤。由a和c兩條曲線圍成的區域1 代表累計分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超過按比例計算的被投資企業累計實現的凈利潤的部分,區域2代表累計按比例計算的被投資企業累計實現的凈利潤超過累計分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的部分。需要說明的是投資年度分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也可以由區域1表示(這時其累積應享有的凈利潤為0)。我們用S1表示區域1面積,用S2表示區域2面積:

    若S1= S2,恢復已沖減的長期股權投資;

    若S1〈 S2,確認S2- S1為投資收益,并恢復已沖減的長期股權投資;

    若S1〉S2,S2部分恢復已沖減的長期股權投資;

    從圖1可以看出曲線b(長期股權投資)隨著沖減和恢復已回到原來的初始投資水平,反映了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的變化過程。

    (二)權益法核算

    由于權益法時長期股權投資設置了4個不同的明細科目,因而在確定投資成本和投資收益時與成本法的處理不同。這4個明細科目是“投資成本”、“股權投資差額”、“損益調整”、“股權投資準備”,其中“損益調整”核算對被投資單位盈虧和被投資單位宣告現金股利,“股權投資準備”核算被投資單位資本公積的變動對所有者權益的影響。

    如圖2:曲線a表示被投資企業的所有者權益變化;曲線b表示投資企業按照占表決權股份比例計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享有的權益。由于被投資單位實現凈利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所有者權益發生變化,長期股權投資也發生相應變化。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的變化是通過調整各個明細科目來實現的。通過明細科目的核算,既保證了整個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隨著被投資企業的所有者權益變化而變化,同時也可以得出由于不同原因而導致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變化的各個明細科目的具體金額。曲線b是隨著曲線a的波動而波動的,但它們的波動幅度是不同的。

    需要說明的是,投資企業采用權益法核算后,若被投資企業宣告的現金股利屬于投資企業投資之前實現的盈余,則應沖減“投資成本”明細科目,而不通過“損益調整”明細科目核算,可見對于被投資企業宣告的現金股利屬于投資企業投資之前實現的盈余,成本法和權益法的處理結果也是相同的,都不構成投資的賬面價值,二者的處理方法是不同的。

    三、通過比較分析后的結論

    (一)兩種方法核算的側重點不同

    成本法核算主要在于合理確定投資后將來可能收回的投資成本,因此只設置一個科目核算其投資成本;權益法核算主要在于確定投資后應享有的被投資企業的股東權益和責任,因而設置了明細科目分別核算其投資成本和損益及變動。

    第5篇: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范文

    一、長期股權投資確認與計量原則

    《企業會計準則》中有關長期股權投資明確要求,權益法與成本法分別適用于以下情況:(1)長期股權投資不具有控制和共同控制/重大影響且無法公允計量其價值時投資企業應該采取成本法計量;(2)長期股權投資屬于合營企業/聯營企業也就是說無法對被投資單位產生重大影響/共同控制時應該采用權益法進行財務處理。在選擇長期股權投資確認、計量方法時注意以下幾點事項:一是長期股權投資投資確認日,同一控制下長期股權投資按照其原來賬面價值為基礎進行計量,實際支付成本與照賬面價值差額作為投資企業的資本公積增加進行處理,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不需要進行確認與計量。在非同一控制下,投資企業應根據之際支付成本核算長期股權投資成本,實際支付成本依據投資企業支付的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對于投資企業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差額部分應該進行損益確認。二是對于宣告發放股利部分,成本法按照被投資單位公布股利總額與投資所占比例確認“投資收益”與“應收股利”,不同的是權益法將其作為“再投資”處理,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金額。三是成本法對于被投資企業年度會計利潤不進行任何會計處理,權益法需要以被投資企業會計利潤為基礎并考慮投資企業與被投資企業之間關聯交易對其調整后本進行會計確認與處理。四是若長期股權投資經濟情況發生變化,則需要考慮成本法與權益法會計核算是否仍然適用,假如不再適用則需要改變核算方法并對以前期間業務進行追溯重述,轉換成本法與權益法核算。

    二、長期股權投資賬務處理步驟

    長期股權投資財務處理主要包括三個環節,即初始取得、持有期間及最終處置。在長期股權投資整個業務循環過程中,因為成本法和權益法適應情況、確認原則、計量基礎都不同,兩種方法具有明顯的區別,所以在長期股權整個經濟業務處理中需要慎重考慮被投資單位與投資單位之間經濟實質,然后確定采用方法。

    第一環節:長期股權取得日會計政策選擇與財務處理。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應用指南》及《企業會計準則講解》對長期股權投資規定,長期股權投資取得情況分為非企業合并與企業合并,企業合并又分為同一/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在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長期股權投資應該選擇“按照取得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的份額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與支付的現金、轉讓的非現金資產以及所承擔債務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調整資本公積與留存收益”會計政策進行財務處理。也就是說,“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成本與投資企業支付成本沒有直接關系,支付成本是按照投資企業賬面價值為計量依據而不是支付的實際真實經濟價值,差額作為投資企業資本公積。而在非同一控制與非企業合并情況下,長期股權投資應該選擇“按照實際支付現金或非現金資產或承擔的負債及發行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及直接相關費用計量長期股權投資成本,賬面價值與其公允價值之間差額需要進行會計處理,計入當期損益”會計政策進行財務處理。從具體會計政策規定可以看出,長期股權投資初始取得時如何進行會計政策選擇及財務處理需分析長期股權投資取得情況(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及非企業合并)而定,只要確定了相關取得情況亦即確定了相關會計政策及處理方法。

    第二環節:后續持有期間政策選擇與財務處理。長期股權后續持有期間如何選擇會計確認、計量進行財務處理,需要依照以下情況進行確定。若長期股權投資不具有控制和共同控制/重大影響且無法公允計量其價值時投資企業應該采取成本法計量;若長期股權投資屬于合營企業/聯營企業也就是說無法對被投資單位產生重大影響/共同控制時應該采用權益法進行財務處理。

    (1)被投資單位發放股利。在被投資單位發放股利時,企業如何選擇會計政策需要結合上述第一個環節,因為長期股權投資初始取得情況鑒定完全能確定投資企業與被投資企業屬于何種經濟情況。對于被投資單位發放股利部分,“成本法”與“權益法”不同的是成本法將收到的股利視同“投資收益”進行財務處理同時確認“應收股利”;“權益法”將收到的股利視同投資成本的收回,所以不確認為“投資收益”而是對“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進行調整,沖銷其投資成本,同時確認“應收股利”。

    (2)資產負債表日損益確認。長期股權投資在每年度12月31日是否需要根據被投資單位經營成果進行調整,需要考慮投資企業采用的是成本法還是權益法來確定,若采用“成本法”則不需要進行任何財務處理,若采用“權益法”則需要根據被投資單位經營成果情況確認“投資收益”,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根據被投資企業會計利潤進行核算投資收益,而是在會計利潤基礎上考慮關聯交易(存貨銷售、固定資產、原材料、無形資產等)以及取得日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不一致等情況來核算投資收益。會計利潤調整核心是關聯方交易未實現內部收益部分與購買日公允價值不一致因素的影響,調整被投資企業實質上的凈利潤。在會計利潤調整中需要注意以下關聯交易:一是關聯交易中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內部銷售調整,調整投資企業虛增固定資產原值亦即被投資企業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其銷售價格之間的差額以及由于此差額引起的累計折舊多計提影響。二是庫存商品以及原材料等,將投資企業購買此類商品而未實現銷售部分從被投資企業當年利潤中扣除。三是購買日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不一致項目,對于長期股權投資日因被投資單位資產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不相等而產生的差額部分也需要調整,增加/減少被投資單位當年度財務報表會計利潤。

    (3)追加/減少投資核算方式轉化。投資單位在長期股權投資初始取得后,投資單位可能處理部分長期股權投資或追加投資都會改變投資單位對被投資單位的影響,可能由控制變成重大影響或由重大影響變成了控制/共同控制等情況,使得投資單位目前采用的“成本法”/“權益法”不在適用情況改變后的條件,所以投資單位需要根據此情況改變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比如,投資單位因持有長期股權投資情況發生改變需要將“成本法”轉換為“權益法”則應將以前年度因股利發放部分由“投資收益”轉入“長期股權投資”進行追溯調整,同時需要對于以前年度未進行任何財務處理的被投資單位經營成果部分進行追溯確認。

    第三環節:最終處置情況鑒定與財務處理。投資單位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時,無論采用成本法還是權益法均需直接沖減對應賬面價值部分,實際取得價款與賬面價值差額記入當期損益亦即“投資收益”,唯一不同的是投資單位若采用權益法則需要將其他情況導致記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部分對應轉出,確認為“投資收益”。

    [例]上市公司甲公司于2008年1月1日以銀行存款4000萬元和公允價值為3000萬元的無形資產(成本3200萬元,累計攤銷640萬元)從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均為40000萬元)購買15%股權,對乙公司不產生重大影響,乙公司股份公允價值不可獲取,甲乙雙方不存在任何關聯關系。其他資料:2008年2月乙公司宣告分派4000萬元股利,3月1日實際支付;2008年乙公司實現凈利潤4700萬元;2009年1月1日,甲公司以銀行存款4500萬元追加投資10%且派出一名董事對乙公司產生重大影響,當日乙公司凈資產公允價值40860萬元,存貨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分別為1200萬元與1360萬元,其他資產負債類賬面與公允一致;2009年3月乙公司分配現金股利3800萬元,4月1日實際支付;2009年乙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上升200萬元;2009年1月1日持有存貨實際銷售50%;2009年實現利潤5000萬元;2010年1月1日以700萬元出售其中的5%,出售后仍能對乙公司產生重大影響;乙公司按照10%提取盈余公積。按照上述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與權益法會計處理三步驟思路處理如下:

    第一環節:初始取得會計政策選擇與財務處理。依據上述資料判斷,甲乙公司不具有任何關聯關系且乙公司股份在活躍市場上無報價公允價值也不可計量。因甲公司對乙公司的投資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響且公允價值不可獲取,所以應采取成本法計量,所以應采用“按照實際支付現金或非現金資產或承擔的負債及發行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及直接相關費用計量長期股權投資成本,賬面價值與其公允價值之間差額需要進行會計處理,計入當期損益”。因此,長期股權投資初始確認成本為7000萬元(銀行存款4000萬元與無形資產3000萬元)計入“長期股權投資”借方,無形公允價值3000萬元與賬面價值2560萬元(原值3200萬元與累計攤銷640萬元差額)差額440萬元計入確認為當期損益“營業外收入”,支付銀行存款4000萬元計入“銀行存款”貸方,同時沖銷無形資產“累計攤銷”640萬元。

    第二環節:后續持有期間政策選擇與財務處理。根據甲乙公司第一次投資情況,甲公司不能對乙公司產生重大影響且乙公司股份公允價值不可計量,則甲公司應采用“成本法”進行后續計量,第二次投資后甲公司能對乙公司產生重大影響則需采用“權益法”進行后續計量且需要調整以前采用“成本法”產生的影響。因此,第一次投資持有期間亦即2008年分配股利600萬元計入“投資收益”貸方與“應收股利”。因成本法不需要確認會計利潤,所以對2008年度產生的4700萬元不做任何財務處理。2009年1月再投資4500萬元直接確認為“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成本,同時需要確認2008年會計利潤705萬元(4700萬元×15%)與分配股利600萬元產生影響。將600萬元股利計入“長期股權投資”貸方,同時按照10%計提60萬元部分計入“盈余公積”借方,剩余540萬元計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借方,作為調整期初留存收益;將會計利潤705萬元計入“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借方,同時按照10%計提70.5萬元部分計入“盈余公積”貸方,剩余634.5萬元計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貸方,作為調整期初留存收益;另外因其他權益變動引起公允價值上升部分24萬元((40860萬元-40000萬元-(4700萬元-4000萬元)×15%)計入“資本公積”貸方與“長期股權投資”借方。這樣就將第一次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核算轉化成了“權益法”核算。對于第二次投資后期間產生的現金股利950萬元(3800萬元×25%)直接沖減“長期股權投資”作為投資回收;2009年度甲公司享有部分1230萬元((5000萬元-(1360-1200)×50%)×25%)確認為“長期股權投資”再投資,同時確認“投資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上升部分50萬元(200萬元×25%)確認“資本公積”與“長期股權投資”。

    第三環節:最終處置情況鑒定與財務處理。2010年1月1日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11959萬元(7000萬元+4500萬元-600萬元+705萬元+24萬元-950萬元+1230萬元+50萬元),出售5%占據597.95萬元,售價700萬元與賬面價值差額102.05萬元計入“投資收益”貸方,沖銷“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597.95萬元,同時將計入“資本公積”對應5%部分亦即3.7萬元((24萬元+50萬元)×5%)轉出, 同時確認“投資收益”。 由此, 整個“長期股權投資”財務處理完畢。

    參考文獻:

    [1]中華會計網校:《中級會計實務》(2011年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統一考試夢想成真系列輔導叢書應試指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第6篇: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范文

    權益法對長期股權投資的計量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成本的調整、損益的調整和其他權益變動。而成本調整與其他權益變動這兩個部分在長期股權投資和合并財務報表中沒什么區別,下面就“損益調整”中的“投資損益”進行分析。

    用權益法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后續計量時,要考慮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被投資方實現的凈利潤和凈虧損;二是被投資方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三是被投資方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存在差額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折舊攤銷問題;四是內部交易未實現利潤的抵銷。

    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工作底稿時,用權益法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調整要考慮三個問題:一是被投資方實現的凈利潤和凈虧損;二是被投資方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三是被投資方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存在差額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折舊攤銷問題。

    從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兩處權益法之問存在著差別,而且區別主要集中在內部交易的會計處理上。

    第一,長期股權投資中,根據新會計準則。在企業集團內部,若投資企業和被投資單位發生內部交易,在確認投資收益時,除考慮公允價值的調整外,對于投資企業與其聯營企業及其合營企業之間發生的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應予抵銷(該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的抵銷既包括順流交易也包括逆流交易)。

    [例1]假設甲公司持有乙公司20%的表決權,能夠對乙公司施加重大影響。乙公司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一直相同。2007年8月,乙公司將成本為800萬元的某商品以100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甲公司,甲公司將其作為存貨且至12月底一直未售出。在不考慮當年實現凈利潤及所得稅影響時,應編制如下分錄:

    借:投資收益

    4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400000

    第二,企業合并中,在企業集團內部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發生內部購銷交易的情況下,編制合并報表時,應在采用權益法調整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后,對內部交易進行抵銷,這樣的話,內部購銷交易不會影響母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

    [例2]假設P公司持有S公司80%的股權,2007年8月P公司向S公司銷售商品1000萬元,銷售成本為800萬元。s公司購進形成存貨且至年末未售出。在不考慮所得稅影響的條件下,應編制如下分錄:

    借:營業收入

    10000000

    貸:營業成本

    10000000

    借:營業成本

    2000000

    貸:存貨

    2000000

    可以看出,兩種權益法的核算有著明顯的不同,前者直接影響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而后者主要著重于調整利潤表。

    [例3]假設A公司2006年1月1日以6000萬元作為對價購入甲公司80%的股權,購人時甲公司可辨認凈資產的賬面價值為6000萬元,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為6100萬元,該差額是由甲公司的一項固定資產所產生的,其賬面價值為600萬元,公允價值為700萬元,使用年限為20年。甲公司2006年獲得1000萬元的凈利潤,2007年發放現金股利600萬元。會計處理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甲

    7960000

    貸:未分配利潤

    7164000

    盈余公積

    796000

    借:長期股權投資――甲

    9560000

    貸:投資收益

    9560000

    [例4]承例3,2007年A公司將成本為5400萬元的商品以6000萬元的價格銷售給甲公司,甲公司作為存貨且于年末累計銷售了40%。A公司還持有乙公司30%的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于2007年盈利900萬元,其中有200萬元是向A公司銷售獲得的內部利潤(假設A未對外銷售)。會計處理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

    600000

    貸:存貨

    600000

    第7篇: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范文

    關鍵詞:權益法 長期股權投資 持有損益 納稅調整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與申報日益重要。會計上長期股權投資有成本法與權益法兩種核算方法,其中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難度更大,且與稅務處理差異更多。企業進行正常的核算,尤其是年終進行納稅申報調整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因而對此進行研究對會計實務操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損益處理的財稅差異分析

    (一)一般投資損益的確認

    按照會計準則規定,投資企業在持有投資期間,當被投資單位實現凈利潤或發生凈損失時,按照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的部分,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并確認投資收益。投資企業按照被投資單位宣告分配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計算應分得的部分,相應減少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另外,投資企業確認被投資單位凈損益時,應在被投資單位賬面凈利潤的基礎上,考慮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1)被投資單位采用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是否與投資企業一致;(2)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是否存在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不一致;(3)投資期間,投資企業是否與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之間發生內部交易。

    按照稅法規定,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除另有規定外,按照被投資方作出利潤分配決定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并且該部分股息所得享受免稅優惠政策。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確認損益時,在兩個時間點上存在財稅差異,企業年終申報所得稅時,需要進行納稅調整。第一個時間點是當被投資單位實現凈利潤或發生凈損失時,會計上確認投資收益,而稅法上不確認所得或損失。第二個時間點是當被投資方作出利潤分配決定時,會計上不確認收益,僅調減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而稅法上確認投資收益。

    (二)被投資單位發生超額虧損的確認

    按照會計準則規定,投資企業確認應分擔被投資單位發生的損失,原則上以長期股權投資及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減記至零為限,投資企業負有承擔額外損失義務的除外。在會計處理上,首先沖減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不足沖減的,考慮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通常通過“長期應付款”賬戶核算;最后確認“在投資合同或協議中約定將履行其他額外的損失補償義務”,通常通過“預計負債”賬戶核算。在上述情況之外,如果仍有虧損,需要在賬外備查簿進行登記。將來,如果被投資單位開始盈利,應按以上相反順序對長期股權投資的價值進行恢復。

    按照稅法規定: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34號《關于企業所得稅若干問題的公告》,被投資企業發生的經營虧損,由被投資企業按規定結轉彌補;投資企業不得調整減低其投資成本,也不得將其確認為投資損失。可見,當被投資單位發生超額虧損時,在會計處理上需特別注意,但稅務處理與一般損益處理相同。

    (三)被投資單位采用股票股利分配的確認

    投資企業收到股票股利時,并沒有相應增加資產或所有者權益,持股比例也沒有變化。雖然所收到的股票有市價,但這種市價已存在于原有的股票市值中。在除權日,開盤股價會由于派發股票而降低,即使日后股價回升,但在股票尚未出售前,仍屬于未實現的增值,根據收益實現原則,不能將股票股利確認為收益。因此投資企業收到股票股利時,不作賬務處理,只需在除權日注明所增加的股數,以反映股份變化情況。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貫徹落實企業所得稅法若干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10]79號)規定,被投資企業將股權(票)溢價所形成的資本公積轉為股本的,不作為投資方企業的股息、紅利收入,投資方企業也不得增加該項長期投資的計稅基礎。由此,我們可推知以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轉增股本,即被投資企業發放股票股利,投資企業應于被投資企業作出利潤分配或轉股決定的日期,確定相應的投資收益,同時增加長期股權投資計稅基礎。由此可知,當被投資企業作出股票股利分配決定時,會計上不作賬務處理,稅法上作投資收益,并相應增加長期股權投資計稅基礎,年終申報所得稅時需要納稅調整,且該調整處理與現金股利分配存在很大差異。

    二、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損益會計處理與納稅調整實例分析

    例:甲公司于20×3年1月1日購入乙公司30%的股份,購買價款為1 500萬元,能夠對乙公司施以重大影響。同日,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5 000萬元,除表1所列項目外,乙公司其他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相等。

    (1)20×3年度,乙公司實現凈利潤700萬元(其中包括甲公司投資時的賬面存貨全部對外出售;乙公司將其成本為150萬元的某商品以200萬元出售給甲公司,甲公司將其作為存貨,尚未出售),20×4年3月1日宣告分配現金股利400萬元。

    (2)20×4年度,乙公司實現凈利潤400萬元(甲公司已將內部交易的存貨全部對外出售),20×5年3月1日宣告以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分配股票股利200萬元。

    (3)20×5年度,乙公司投資出現重大失誤,發生凈虧損6 000萬元。

    (4)20×6年度,乙公司進行經營戰略調整,獲利1 000萬元,未分配股利。

    解析:

    (1)20×3年度。

    甲公司在確定其應享有的投資收益時,應在乙公司20×3年實現凈利潤700萬元基礎上,根據被投資單位購買日資產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差異、未實現的內部交易的影響進行調整。調整后的損益為:[700-(120-80)-(120/6-60/6)-(200-150)]×30%=180(萬元)。

    甲公司20×3年末,會計處理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1 800 000

    貸:投資收益 1 800 000

    會計上確認投資收益180萬元,稅法上不確認持有期間投資收益,應進行納稅調整。具體納稅申報調整如下:附表十一第6列“會計核算投資收益”、第7列“會計投資收益”分別為180萬元;附表三第7行“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的投資收益”第4列根據附表十一為180萬元;主表第15行“減:納稅調整減少額”根據附表三為180萬元。

    (2)20×4年度。

    3月1日,會計處理如下:

    借:應收股利 1 200 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1 200 000

    稅收上確認投資收益120萬元,但該投資收益為免稅收入。

    年末,會計處理如下:

    20×4年確認投資收益為:[400+(200-150)-(120/6-60/6)]×30%=132(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1 320 000

    貸:投資收益 1 320 000

    20×4年,具體納稅申報表調整如下:附表十一第6列“會計核算投資收益”、第7列“會計投資收益”分別為132萬元,第8列“稅收確認的股息紅利免稅收入”為120萬元;附表五第3行“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120萬元;附表三第7行“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的投資收益”第3、4列根據附表十一分別為120萬元和132萬元;第15行“免稅收入”根據附表五為120萬元;主表第14行“加:納稅調整增加額”和15行“減:納稅調整減少額”根據附表三分別為120萬元和252萬元。

    (3)20×5年度。

    3月1日,乙公司進行股票股利分配,甲公司不作會計處理,但在備查簿中登記所增加的股數。

    稅法上,甲公司應確定60萬元投資收益的實現,同時增加長期投資計稅基礎,股利分配后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為1 560萬元。同樣,該投資收益屬于免稅收入。

    年末,會計處理如下:

    20×5年初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1 500+180-120+132=1 692(萬元)。20×5年乙公司虧損6 000萬元,則甲公司按其持股比例確認應分擔的損失為:[6 000+(120/6-60/6)]×30%=1 803(萬元)。公司沒有其他實質上構成對乙公司凈投資的長期權益項目,則甲公司應確認的投資損失僅為1 692萬元,超額損失111萬元進行備查登記。賬務處理為:

    借:投資收益 16 920 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16 920 000

    20×5年,具體納稅申報表調整如下:附表十一第6列“會計核算投資收益”、第7列“會計投資收益”分別為-1 692萬元,第8列“稅收確認的股息紅利免稅收入”為60萬元;附表五第3行“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60萬元;附表三第7行“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的投資收益”第3列根據附表十一分別為1 752萬元;第15行“免稅收入”根據附表五為60萬元;主表第14行“加:納稅調整增加額”和第15行“減:納稅調整減少額”根據附表三分別為1 752萬元和60萬元。

    (4)20×6年度。

    [1 000-(120/6-60/6)]×30%=297(萬元),先彌補在備查簿中登記的未確認的111萬元投資損失,然后再恢復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編制會計分錄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1 860 000

    貸:投資收益 1 860 000

    會計上確認投資收益186萬元,稅法上不確認持有期間投資收益,應進行納稅調整。具體納稅申報調整如下:附表十一第6列“會計核算投資收益”、第7列“會計投資收益”分別為186萬元;附表三第7行“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的投資收益”第4列根據附表十一為186萬元;主表第15行“減:納稅調整減少額”根據附表三為186萬元。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第8篇: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范文

    一、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使用范圍的變化

    新會計準則規定權益法適用于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即對合營企業投資及對聯營企業投資,應當采用權益法核算。而原會計準則規定當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時,長期股權投資應當采用權益法核算。可見新會計準則對權益法的適用范圍進行了重大調整,權益法不再適用于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關系的長期股權投資,即對子公司投資。其變化原因,首先是與合并財務報表準則相協調,當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存在控制關系時便形成了母子公司關系,作為企業集團的會計主體在編制合并報表時,已將子公司的會計報表進行了合并,在合并報表中體現的是實質上的權益法,為了避免會計信息的重復,作為母公司在日常的會計核算及母公司的個別會計報表上應當采用成本法對子公司的投資進行核算。其次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協調。因此新準則規定對子公司的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投資成本的初始計量的差異

    新準則規定,投資企業取得投資時,投資成本與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之間的差額,應區別情況分別處理。第一,初始投資成本大于取得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該部分差額從本質上是投資企業在取得投資過程中,通過購買作價體現出的與所取得股權份額相對應的商譽及不符合確認條件的資產價值。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兩者之間的差額不要求對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進行調整。第二,初始投資成本小于取得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兩者之間的差額體現為雙方在交易作價過程中轉讓方的讓步,該部分經濟利益流入應作為收益處理,計入取得投資當期的營業外收入,同時調整增加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由以上規定來與原會計準則前相比,有以下的調整:

    1.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的比較基礎是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不再是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賬面金額)份額。

    2.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初始投資成本小于取得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計入取得投資當期的營業外收入,同時調整增加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此項規定推斷投資后對其差額不再確認股權投資差額。

    例1:A公司2007年1月1日以銀行存款3000萬元購入B公司40%的表決權資本。B公司2007年1月1日所有者權益為5000萬元,公允價值為5500萬元。假定B公司的凈資產全部為可辨認凈資產。

    根據原來的規定,有關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投資成本)3000

    貸:銀行存款 3000

    借: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1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投資成本) 1000

    而按新的規定,初始投資成本(3000萬元)大于投資時應享有B公司所有者權益的公允價值份額(2200萬元),因此有關的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投資成本) 3000

    貸:銀行存款 3000

    3.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不再作為資本公積處理。

    例2:假定例1中B公司所有者權益為8000萬元,公允價值為8500萬元。其他條件不變。

    根據原來的規定,有關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投資成本)3200

    貸:銀行存款 3000

    資本公積 200

    而按新的規定,初始投資成本3000萬元與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3400萬元的差額400萬元,應確認為當期損益。有關的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投資成本) 3400

    貸:銀行存款 3000

    貸:營業外收入400

    三、投資收益確認是的變化

    新準則規定,確認投資損益時,應當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對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進行調整后加以確定。由于被投資單位個別利潤表中的凈利潤是以其持有的資產、負債賬面價值為基礎持續計算的。而投資企業在取得投資時,是以被投資單位有關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投資收益所代表的是被投資單位資產、負債在公允價值計量的情況下,在未來期間通過經營產生的損益中歸屬于投資企業的部分。因此,在未來期間,投資企業在計算投資收益時,應以投資時被投資單位有關資產對投資企業的成本即取得投資時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確定,從而產生了需要對被投資單位賬面凈利潤進行調整的情況。而原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在確認投資收益時以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利潤為基礎,計算應享有或分擔的利潤或虧損,并對股權投資差額進行分攤,以確認投資收益或損失。由此可以看出新舊會計準則在投資收益的確認方面有著較大的變化。

    以前面例1為例,由于取得投資當日,B公司賬面價值5000萬元,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5500萬元,假如,除下表所列項目外,B公司其他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相同。

    假定B公司于2007年實現凈利潤900萬元,其中在A公司取得投資時的賬面存貨有80%對外出售。A公司與B公司的會計年度及采用的會計政策相同,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均按直線法提取折舊或攤銷,預計凈殘值均為0。

    按新準則規定,A公司在確定其應享有的投資收益時,應在B公司實現凈利潤的基礎上, 對取得投資時B公司有關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公允價值差額的影響進行調整(假定不考慮所得稅影響):

    存貨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差額應調減的利潤=(1000-750)×80%=200(萬元)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差額應調整增加的折舊2240÷16-2000÷20=40(萬元)

    無形資產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差額應調整增加的攤銷額=1200÷8-1000÷10=50(萬元)

    調整后的凈利潤=900-200-40-50=610(萬元)

    A公司應享有份額=610×40%=244(萬元)

    確認投資收益的賬務處理: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244

    貸:投資收益244

    原會計準則對投資收益的核算為: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900×40%=360(萬元)

    假設股權投資差額分10年攤銷,應攤銷的股權投資差額=1000÷10=100(萬元)

    確認的投資收益=360-100=260(萬元)

    確認投資收益的賬務處理: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360

    貸:投資收益260

    貸:長期股權投資――股權投資差額100

    除上述變化外,在成本法與權益法的轉化、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等方面也作了一定的調整,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作討論。

    第9篇: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范文

    關鍵詞:長期股權投資;方法轉換;財稅差異

    中圖分類號:F830.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1

    稅法上將企業權益性投資和債權性投資形成的資產都作為投資性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的稅務處理應比照投資性資產的稅務處理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稅法”)第十四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七十一條對投資資產的計稅基礎做了如下規定:通過支付現金方式取得的投資資產,以購買價款為成本;通過支付現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資資產,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成本。權益性投資性收益于被投資方作出利潤分配決定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一、因持股比例上升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以下簡稱“準則”)中的相關規定,因持股比例上升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時,應區分原持有的長期股權投資以及新增長期股權投資兩部分分別處理。

    對于原持股比例部分,如果原取得投資時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余額大于應享有原取得原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視為通過投資作價體現的商譽,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如果原取得投資時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余額小于應享有原取得原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追溯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和留存收益,借記“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貸記“盈余公積”科目和“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稅法是以實際購買的價款作為計稅基礎,因而對于追溯調整原取得投資時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余額小于應享有原取得原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稅法上不作處理,因為追溯調整時涉及的是以前年度損益,對本年度應納所得稅稅額并無影響,會計上確認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額屬于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會計分錄為借記“盈余公積”科目和“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貸記“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

    原取得長期股權投資后,至新取得投資的交易日之間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相對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對于原取得投資時至新增投資當期期初按原持股比例應享有的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調整留存收益;對于新增投資當期期初至新增投資交易日之間應享有被投資單位的凈損益,應計入投資收益;其余部分,屬于其他原因導致的被投資單位可變凈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中應享有的份額,應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和其它資本公積。稅法上對于原取得投資時至新增投資當期期初按原持股比例應享有的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的處理類似于上述對于原持股比例部分追溯調整的處理,不涉及調整當期損益,不會對當期應納所得稅額產生影響,只是對會計上確認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對于新增投資當期期初至新增投資交易日之間應享有被投資單位的凈損益,這塊是會計上確認的損益,稅法不予確認,因而在計算繳納本年度企業所得稅時應調整或調減,會計上確認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額屬于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其余部分,因為會計上調整的是長期股權投資和其它資本公積,不涉及損益所以對當期應納所得稅額無影響,當期及以前期間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份額應當計入所有者權益,借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貸記“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或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

    對于新增持股比例部分,其會計處理與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初始賬面價值的確認相同,即如果新增的投資成本大于新增投資部分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差額確認為商譽;如果新增的投資成本小于新增投資部分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應調整增加長期股權投資成本,同時增加當期營業外收入。新增持股比例部分不調整時,賬面價值等于計稅基礎,會計處理與稅法相一致不需調整。對于新增的投資成本小于新增投資部分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調整增加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時,稅法對按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對初始投資成本調整確認收益納稅調整減少,會計上確認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額屬于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

    二、因持股比例下降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

    根據準則中的相關規定,對于處置部分,按處置或收回投資的比例結轉應終止確認的長期股權投資成本;剩余的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大于按剩余持股比例計算的應享有原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如果剩余的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小于按剩余持股比例計算的應享有原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和留存收益。

    對于原取得投資后轉變為權益法核算之間被投資單位實現凈損益中應享有的份額,一方面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同時:對于原取得投資時至處置投資當期期初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扣除已發放及已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及利潤)中應享有的份額,調整留存收益;對于處置投資當期期初至處置投資之日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中享有的份額,調整當期損益;對于其他原因導致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變動中應享有的份額,在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的同時,應當計入“資本公積——其它資本公積”。

    對處置部分稅法第十六條規定企業轉讓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股權、債權等財產取得的收入為轉讓財產收入,應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計征企業所得稅。剩余的長期股權投資成本若要進行追溯調整的和對于原取得投資后轉變為權益法核算之間被投資單位實現凈損益中應享有的份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的,其相關的財稅差異及所得稅處理與上述因持股比例上升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相關處理相一致的。

    綜上,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時所涉及的財稅差異主要體現在:因持股比例上升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的,體現在原持有的長期股權投資以及新增長期股權投資兩部分;因持股比例下降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的,體現在經處置的部分和剩余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追溯調整問題。這些差異使得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而要進行相應的所得稅會計處理,對于影響企業應納所得稅額的損益要進行相應的納稅調整。

    參考文獻:

    [1]司宇佳.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下會計與稅法差異及納稅調整[J].河北企業,2011(02).

    [2]馮秀娟.淺析長期股權投資的財稅差異及所得稅處理[J].商業會計,2011(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成人mv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 成人浮力影院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香蕉久久成人网|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午夜成人免费视频| 免费看污成人午夜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欧洲国产成人精品91铁牛tv| 69成人免费视频|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app|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成人深夜福利在线播放不卡|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日本成人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