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影音樂欣賞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電影音樂 民族特色 凱爾特音樂
中圖分類號:J6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7-0000-01
電影音樂作為電影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價值已不容置疑。電影音樂不同與其他形式音樂(劇場、音樂廳等音樂),它對戲劇情節和故事氛圍乃至人物情感等有完全的依賴關系,這種關系形成了電影音樂視聽結合的形式特征。
民族是一個比較穩定 的人們的共同體,是因血統、生活、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相同而結合的人群。每個民族都有他們各自共同的民族文化,以民族沖突、民族壓迫為故事背景甚至故事內容的電影,由于題材的嚴肅性和明確的價值取向,必然在影片創作中滲透著鮮明的民族特色,而這類影片中的音樂也同樣滲透著濃郁的民族氣息。本文選取了《勇敢的心》這部經典影片,例舉出電影中出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結合同時期的畫面表現,分析電影所要展現的民族風貌和思想內涵。
由梅爾.吉布森自導自演的史詩巨制《勇敢的心》,講述了威廉.華萊士作為蘇格蘭的民族英雄,帶領人民高舉追求獨立的大旗,反抗英國(當時的國王是愛德華一世)的血腥統治的故事。電影音樂由作曲家詹姆斯.霍納創作,這部電影的音樂可以說是霍納除《泰坦尼克號》之外最著名的代表作(實際上,《泰坦尼克號》的音樂也是以蘇格蘭風笛作為主要素材,但影片內容主要是災難和情感故事,并無多少民族情懷,故本文不再累述)。整個電影原聲不管是作為電影表現力的重要部分還是單純的音樂欣賞都非常出色,影片的悲劇風格與純樸的蘇格蘭風笛音樂相融合,結合影片的英雄主義氣質,為電影增添了鮮明的民族色彩,而霍納又用他一貫的詩化氣質把細膩的情感氣息和影片的悲劇風格相結合,營造出獨特的風格品位。
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同屬凱爾特人的后代,在音樂風格上秉承了凱爾特音樂的民族特色,在樂器使用上以風笛和豎琴為主。《勇敢的心》的音樂的史詩氣質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就是靠風笛表現的。風笛音色獨特、聲音嘹亮、持續音悠長,尤其能表現悲傷的抒情曲、激烈的進行曲和歡快的舞曲。蘇格蘭風笛又不同于愛爾蘭風笛,愛爾蘭風笛是風箱式的風笛,而蘇格蘭風笛則是用嘴巴吧空氣送到風袋里的一般形狀的風笛,當地稱為皮克莫爾(piob mor)。影片中第一次出現風笛是在開頭,表現蘇格蘭的美麗河山的空鏡頭里,悠遠而清麗,由此拉開了整個音樂民族色彩的序幕,并且音樂多數出現在自然和曠野之中,渲染了蘇格蘭的自然風光和風俗民情。在接下來的故事發展中,采用風笛舞曲音樂的場景是影片中民族情懷比較突出的場面,在這些場面中,風笛舞曲以畫內音樂的性質出現,如華萊士成年后回到家鄉,所參加的一場婚禮上,隨著風笛舞曲音樂活潑輕快的節奏,人們歡快地跳舞、飲酒,充分表現出蘇格蘭人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的精神,并且與接下來貴族帶走新娘,行使罪惡的“權”所造成的人民憤怒和仇恨的情緒形成鮮明對比,揭示出當時蘇格蘭民族所遭受的英格蘭的壓迫和踐踏。而另外一條著名的舞曲旋律當中呈現的跳躍性節奏,充分渲染了蘇格蘭獨特的民族風味和婚禮上歡快的氣氛。
另外一段比較引人注意的音樂則色調柔和,具有抒情性質,并且多次出現在影片的幾個場景中,表現不同的情感。第一次是在華萊士父親的葬禮上,為了安慰悲傷的華萊士,幼年時期的梅倫采來一朵藍色的小花送給他,小男孩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風笛音樂聽上去像是一首挽歌,加上質樸的畫面,表現出孩子單純真摯的感情和華萊士失去父親的感傷之情。被叔叔帶走的華萊士和家鄉的親人朋友道別時,這段音樂出現了,音色沉郁悠揚,充滿了惆悵和不舍的氣息;接著是華萊士和梅倫的約會,又出現了這段音樂,兩人在廣闊的草原上歡快的策馬奔馳,音樂隨著角色的互動體現出來的甜蜜和溫馨而變得跳動愉悅,烘托出這段愛情的浪漫和純真;另外還有愛德華一世派王妃來求和前夜,華萊士在睡夢中遇見了死去的妻子,音樂再次出現,表現出一種飄渺而懷念的情感…..這段帶有憂傷色彩的采用風笛演奏的音樂,可以說是一條表現感情的抒情主旋律,其獨具一格的音色突顯出了影片的地域風情。在上述場景中,這段音樂的反復出現,代表了不同的情感氛圍,更以它濃郁的民族情懷使得情感的流露顯得親切樸素。而在影片最后,華萊士被處決的情景中,該音樂最后一次出現,顯得沉郁舒緩,與影片主人公犧牲時的壯烈和悲情相襯,突出了故事的悲劇風格和史詩般的英雄情懷。
影片的戰爭場面并非用電腦技術創造,而是大量啟用真實演員,用血腥的搏斗和壯麗的場景展現華萊士領導下蘇格蘭人民與英軍的頑強抗爭,其中,音樂作用發揮得非常到位。影片通過人物的動作和活動作為戰爭場面的中心內容,來表現戲劇性沖突,音樂則變成了潛在表現力,將戰爭場面中英雄人物和硝煙彌漫的戰場渾然成一體。然而這并不代表音樂的力量減弱了,戰爭場面的音樂依然做了巧妙的處理,特別是在那場在草原上蘇格蘭人民與英軍對峙的場景里,鏡頭一邊交待英軍龐大的士兵數量,煞氣逼人的氣勢,配以管弦樂器的音響,特別是尖銳的小號音色,讓人感到壓迫和緊張。鏡頭同時又展現蘇格蘭人民,他們衣著破爛,武器落后,隊伍散亂,然而從表情和活動上可以看出他們面對強權毫無畏懼,在華萊士的帶領下,做好了反抗和犧牲的準備。蘇格蘭風笛在當時常作為軍隊樂器出現在戰場上,電影中也根據史實還原了情景,安排了風笛手在蘇格蘭隊伍里,而和這個畫面綜合的正是蘇格蘭的風笛音樂,作曲家巧妙利用樂器,把兩種不同風貌的樂曲結合在一起,突出蘇格蘭民族不畏強權的勇氣和斗志。當征戰場面逐漸展開,音調的出現并不直接讓觀眾有過于明確的感受,而是作為烘托畫面的一層色調持續貫穿在整個戰役當中。
總的來說,《勇敢的心》的音樂在創作上采取的手法是比較全面的,既充滿了史詩情懷,又注重了具體場面的展現,更重要的是利用風笛表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情,傳達出影片中心內容所包涵的民族情懷。
參考文獻:
[1] 饒文心.世界民族音樂文化.上海音樂出版社
[2] 李飛雪.影視聲音藝術概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3] 王耀華,王州.世界民族音樂.人民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廣西音樂教育 民族音樂文化 繼承 發展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說過“各種類型的民族民間音樂所表現的內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不僅是一種音樂現象,也反映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俗、語言、美學觀點等狀況。”柯達伊“民族音樂教育”的觀點提出了民族音樂是具有獨特魅力的。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文化是國家文化發展中不可缺少且非常寶貴的資源。民族音樂具有自身的特色,許多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都是經過千錘百煉雕琢而成的,正如廣西壯族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雖然并非盡善盡美,并非華麗婉轉,但是音樂中卻是凝聚了人民的才智,并且在傳承的過程中得以不斷地完善和修正,因而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而這些音樂文化如何通過本土音樂教育得到傳承和發展便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
一、廣西本土主要的音樂文化
廣西壯族自治區居住著壯、瑤、苗等少數民族,這些民族與其他兄弟民族都有著源遠流長的音樂文化傳統,這些傳統文化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06、2007年我國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其中廣西便有28個項目列入其中。位于我國華南西部的廣西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地區,那里有著濃郁的廣西民族風情、民族節日習俗眾多,其中歌詠習俗最為眾多。有眾所周知的壯族的“三月三”,有彩帶飛舞的瑤族“盤王節”,有樂鼓喧天的仫佬族“走坡”和載歌載舞的京族“唱哈節”等大型節日活動。廣西的民歌更是在全國都有著影響力的,廣西的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內容包含了人們的辛勤勞作,與幸福的快樂生活,題材也十分有趣。在廣西的很多地區有請客的“敬酒歌”、有結婚的“哭嫁歌”“上轎歌”、打漁時有“漁歌”、放牧時還會唱起“牧歌”、在牡丹花開的時候人們唱起了“花歌”、荔枝開出果實的時候還有“甜歌”等等。各種類型的民族民間音樂都表現了人們的生活的各個方面。
廣西擁有著我國人口第二大民族壯族,同時壯族也是中國人口中最多的少數民族。在廣西境內主要分布在南寧、百色、河池、柳州四個地區。廣西的傳統音樂文化形式主要有民歌、歌舞音樂、民間樂器等。廣西傳統音樂文化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廣西的民歌是最主要的表達形式,舞蹈則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器樂更是多種多樣。廣西的音樂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地方無不洋溢著民族文化的智慧,音樂的流動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
(一)廣西的本土民歌絢麗多彩
廣西一直以來都是文化與藝術并存的地區,壯族則是被稱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壯族的民間音樂是主要是以反映生活勞作和對于生活美好向往的情感而作。但是民歌的大體傳承手段是以口口相傳為主要方式,因此許多的作品并沒有能流傳下來。
壯族的民歌不僅形式多樣,體裁眾多且韻律非常獨特。主要有古歌、敘事長歌、生活歌、勞動歌等。壯族民歌就形式分,還有勒腳歌、排歌、散歌等。排歌為壯族詩歌的自由體,每詩只詠一事,有時長達300多行。長篇敘事詩比較著名的有:《布洛陀》《嘹歌》《馬骨胡之歌》,生活歌則有《對歌》等。《對歌》的表現形式較為特別。它也是較為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廣西本土甚至是全國都有著知名度,特別是在《劉三姐》的電影放映后,《對歌》逐漸由一首歌發展成了一種歌唱形式,只要是通過抒情的男女對唱,四句一組,相互問答的方式來敘述所要表達的內容。對歌的節奏比較自由,音調比較悠長。在壯族地區,最主要的傳統音樂還有山歌調,歌詞有賦、比、興,曲調有歡、西、加、比、論五種。據粗略統計,各地不同調子加起來達1000種以上。這些山歌調雖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近幾年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唱響了各地,雖然并不是傳統山歌的歌唱形式,但是其旋律與歌詞相結合,卻在聽眾中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二)廣西的本土舞蹈歷史悠久
廣西是一個熱情的地區,在壯族的歌舞中便能感受到人們濃濃的熱情。人們把對生活充滿希望的熱情融入到了舞蹈當中,即使是舞蹈情節具有悲傷元素也不會抹去人們對于幸福的渴望。廣西的舞蹈文化源遠流長,最初起源于對狩獵的模仿,它與巫師的祭祀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最早記錄是在花山壁畫中壯族先民對于蛙神的頌歌。因其動作粗狂,兩臂展開彎肘上舉且兩腿蹲成弓步而被稱為蛙形舞蹈。
廣西歌舞發展至今以鼓舞和踏歌最為出名。鼓舞有銅鼓舞、蜂鼓舞和扁擔舞等;踏歌有春牛舞、采茶舞、撈蝦舞等。其中以扁擔舞、春牛舞和采茶舞流傳最為廣泛。扁擔舞主要是表現插秧、收割、打谷等勞動過程,同時在舞蹈中依然保留用竹筒的敲擊聲作伴奏的古樸風韻。采茶舞是一種男女群舞,男隊手執霸王鞭,女隊手執花燈花燈或彩扇載歌載舞,內容主要描寫農民的四季生活。春牛舞是壯族人民的風俗歌舞,以牛作為送寒迎春、勸人春耕和勤勞豐收的象征。音樂多以民歌為主,內容多為贊美耕牛、祈求豐收。在近年來廣西舞蹈的不斷發展下,廣西的舞蹈發展的較為順利,特別是在廣西藝術學院的教學為基礎培養之下,廣西出現了很多好的舞蹈作品,有:《孔雀舞》《漓江三月》《拋繡球》《壯族大歌》等。《壯族大歌》形象生動地展現了頑強拼搏的壯族人民,在絕望之中,仍堅強地追尋太陽,展現了堅韌的品格和對生活的熱情。
(三)廣西的本土器樂各具特色
廣西地區的樂器種類繁多,且各具特色。廣西許多樂器都是經歷過歷史磨痕的,發展了許多年,制作簡單,攜帶簡便,且易于演奏。主要分為吹奏樂器、拉弦樂器、彈撥樂器和打擊樂器四類。吹奏樂器有葫蘆董等,拉弦樂器有馬古胡和土胡等,彈撥樂器有獨弦琴等,打擊樂器有銅鼓蜂鼓等。
馬骨胡是壯族樂器,用馬骨作琴筒,蛇皮作面,蜆木作琴桿,黃角作弦軸,金屬線作弦。馬骨胡音色高昂、清脆,穿透力強。是壯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獨弦琴是京族樂器。以劈成兩半的竹筒或3片木片做成方形長匣作為琴身,長約80厘米。演奏時用右手按著小圓木,左手以小竹片彈撥弦線,能奏出4個音和裝飾音、顫音,音色幽婉動聽。銅鼓是壯族同時也是南方一些其他少數民族常用的打擊樂器。銅鼓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組成;鼓身銅鑄,成倒立的圓筒形,是擊奏的體鳴樂器。銅鼓音色粗獷,音量較大;鼓的背面有調音鏟痕,不同的鼓也有不同的音高。演奏時,左手執掌拍擊球形一端的鼓面,聲音清脆而響亮;右手拍擊喇叭形一端的鼓面,聲音深沉而渾厚。著作《廣東新語》說:“粵之俗,凡遇嘉禮,必用鼓以節樂”。詩句中所描寫的便是人們在節慶時節敲擊銅鼓以伴舞、伴歌的習俗。
二、本土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系
音樂教育在現代的學校教育體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無論在教育的哪一個階段,音樂的教育都是不能缺少的。我國在西周時期便形成了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禮樂教育是西周時期“六藝”教育的核心,樂便是音樂。春秋時期,教育家孔子更是對音樂教育大加贊賞,提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之民莫關于禮”,贊同音樂具有藝術性和教育意義。我國的禮樂教育用禮訓練著人們的行為和規范,讓人們能理性的在社會中生存,而用樂陶冶著人們的情操,讓人們在感性的層面上深入地感受自己的內心。我國古代的音樂教育雖然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但是在“維新變法”之前,我國的音樂多半還是具有娛樂性和統治性,教育的地位并不明顯。在清朝末年梁啟超致力于音樂的改變,希望通過音樂的力量喚醒人們改革的決心,積極宣傳學堂樂歌。隨后,在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的努力下,學堂樂歌得到了發展。學堂樂歌對于我國近代音樂教育的啟蒙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國現代的音樂教育也正逐漸走向近代化的行程,起到了促進作用。
廣西的本土音樂內容非常地寬泛,所涉及的內容亦是非常的多,在多年的社會發展中,有許多的寶貴音樂文化已然開始流失,在口口相傳的民歌中,在風情濃郁的舞蹈里教會我們的應當是如何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得到保留,并向下傳承。本土音樂的發展需要后人的不斷傳承,因此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對于本土音樂的學習便是一個重要內容。學習本土的音樂文化可以提高學生對于自己生長的地區更增加一份了解,能夠提升學生對于該地區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廣西的音樂教育正在快速發展,在各個階段的音樂教育都得到了有序而長足的發展。從幼兒的啟蒙學習,到中小學的基礎音樂學習,再到高中的音樂欣賞學習,音樂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培養著學生們的審美情趣,也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但是我區學校的大部分學習中,專門有針對性地針對本土的音樂文化學習的課堂內容還是占少數。我區對于加強本土的音樂文化的傳承是近十年間才開始開展的,因此在學校的音樂教學中學生受到本土的音樂的熏陶便是極少的,有些學生對于本土的民族音樂了解不深。長此以往,本土民族音樂的根基便比較淺,在教學中樹立起學習本土民族音樂文化的觀念則需要教師的長久的努力培養,加強學生對于本土音樂文化的認同感,鼓勵學生去了解本土音樂。所以本土的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本土音樂與教學內容進行融合,引導學生去尋找音樂。
三、對于本土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融合
對于廣西本土的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是近年來的重要教學內容,我區的本土音樂進行傳承途徑有許多,這篇論文重點從音樂教育這方面來思考和討論。學校的音樂教育是推廣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各種各樣的音樂文化強烈的擠壓著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空間。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我區本土音樂教育,要讓學生們重新回歸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才能讓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針對目前民族音樂教育的現狀,我們首先要從高等院校入手,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如廣西藝術學院在20世紀60年代首先創立了民族藝術研究所,它既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又使壯族等廣西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在高校教育中開設少數民族音樂課程
1.研究型的課程觀念融入到音樂教學中
研究型課程是一項開放性、自主性、研究性的課程結構。它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探究能力和創造能力。可以多開展一些實踐性,開放性的課程,如實地采風,深入到壯族聚居的地方作實地考察和收集資料。并且經過接觸和學習后能慢慢學會唱或表演一些壯族的民歌,以自己親身去體驗并從中得到學習。
2.把現代音樂教育方式融入到民族傳統音樂教學中
廣西本土音樂的發展有獨特的傳授模式,所以壯族的傳統音樂的傳承基本以“口傳心教,口口相傳”把其音樂文化一點一滴傳承下去的。而中國現代的高等教育屬于全新的學校教育,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普通學校教育都引進了新的教學模式。改革開放后,專業的音樂教育開始朝多層次、多規則、多形式、開放式的辦學方向發展。其實“口傳心教”是屬于非常開放性和具有創造力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學習風格的差異性也有助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并以此融入我區本土傳統音樂文化的元素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對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
3.加強本土師資的培養和教學資源的豐富
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中具有民族知識專業性的教師非常稀缺。近幾年,廣西高校所招收的教師基本以外省教師為主,而本土的教師則少之甚少;原因之一就是本地教師的教學水平達不到要求且自身的修養不夠。為了填補這一方面的漏洞建議各高校能加強師資的培訓,有條件院校的可以讓教師去更高水平院校去進修學習,以填補自身的缺失,從而更好地為培養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在教學資源方面,學校應具備較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方面的資源,如影音資料、圖書資料等,方便學生查詢和學習。
(二)將廣西本土音樂文化融入到中小學音樂課堂中
1.讓廣西本土音樂文化融入中小學音樂欣賞課程中
我們可以選擇一些壯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歌舞和器樂作品融入到教學欣賞課程中。比如: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謝了》等歌曲。教師可以采用開放、探索性等綜合性的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壯族音樂文化的魅力。
2.讓廣西本土音樂文化融入到課外活動中
可以在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統一安排情況下舉辦一些與廣西本土的音樂文化有關的音樂活動,如:藝術節、歌詠比賽等。活動要求學生所表演的節目要和我區的音樂文化有關,可以選擇演唱我區本土民歌和我去的表演歌舞等。通過這些課外活動使民族音樂文化走入他們的記憶中。讓他們慢慢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有所了解。
綜上所述,廣西本土音樂的發展和傳承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在校學生是最活躍的一群人。在高校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納入教學計劃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了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必須積極的探索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內容和方向,從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并且把我們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下去。
四、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柏拉圖也指出:“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際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國與國之間的人才競爭,不再僅僅從技能上進行競爭,而是國民綜合素質的競爭,藝術修養則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音樂是可以培養藝術修養的一門課程,能對人們的道德修養,思想內涵產生影響,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手段。廣西壯族傳統音樂文化是廣西壯族勞動人民的藝術結晶,也是音樂界的瑰寶。我區本土的傳統音樂文化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書面和樂譜上,各個地域的風格也有所不同,使得音樂文化多樣性得以豐富。我們還要探索更多地解決途徑才能讓這燦爛的民族文化繼續傳承和發展下去,這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追求與責任。
注釋:
①陳玉丹:《音樂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8頁。
②陳玉丹:《音樂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194頁。
③謝嘉幸:《音樂教育與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36頁。
④孫濟南:《中國音樂通史簡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13頁。
參考文獻:
[1]陳玉丹.音樂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陳玉丹.讓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之樹長青[A].全國第四屆中小學藝術教育科研論文報告會優秀論文集[C],2012年.
[3]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