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美術草木染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該文基于民間藝術傳承的視角,探討小學美術草木染校本課程開發的方法和意義,以促進小學美術教育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民間藝術傳承美術校本課程草木染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豐富的優秀民間藝術。它們是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結晶,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展現了我國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當前,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的美術教育重視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強調民間藝術與學校美術教育的融合。因此,美術教師應該思考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將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藝術融入學校美術教育,以發展學校美育。教師應探索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教育的連接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地域文化引進學校教育,做到“特色課程品牌化”,推動民間藝術傳承和學校教育的和諧發展。草木染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將草木染這一傳統的民間工藝融入小學美術校本課程,讓學生了解草木染的色彩應用和工藝技法,可以豐富他們的美術體驗和感受,使其盡可能多地獲得民間藝術的滋養。
一、草木染的藝術特點
草木染是從天然植物花葉等中提取有關成分作為染布染料的一種傳統技藝。草木染以古樸的姿態呈現了中華民族充滿智慧和詩意的傳統色彩。它具有獨特的視覺語言和難以被復制的肌理美,能深化學生對美的理解。在被使用后,其色素能分解回歸自然,體現了現代綠色環保的理念,這也是草木染工藝的閃光點之一。
二、草木染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筆者在研究過程中,在中國知網以“草木染”為關鍵詞,檢索出文獻共136篇;以“草木染教學”為關鍵詞,檢索出文獻共3篇;以“草木染課程”為關鍵詞,未檢索出相關文獻。草木染這一項早在《詩經》中就出現的傳統民間藝術,如果在現代潮流中逐漸失去光芒,會讓人感覺遺憾。因此,如今在美術教育中開展草木染校本課程開發是十分重要的。
三、小學美術草木染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目前,我國美術教育領域對草木染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研究相對較少,且參與者大多為高校。草木染課程和體驗活動往往受到學生的歡迎,反饋較好。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開設草木染課程具有一定的困難,因為草木染的制作過程煩瑣、技法繁雜,小學生的操作能力等有限。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日常生活看似已不再需要這種手工技藝,其古老的染色技法也難以滿足部分現代人追求品質生活的需要。但是,崇尚綠色環保,感受植物蘊藏的氣息,體驗草木的生命質感、大自然的色彩韻味是小學生應該具備的美術學科素養。把草木染作為校本課程引入小學美術教學,向學生展示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可以為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儲備人才,也可以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藝術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1]。
四、小學美術草木染校本課程的創新開發
1.“詩意·文化”——表現《詩經》里的色彩,體驗中國古代草木染技藝《詩經》為人們呈現的是一幅幅繽紛的古人生活畫卷,它用素雅而永恒的筆墨展現了中華民族經典又富有詩意的中國色彩——草木色。在《詩經》中有許多表現顏色的詩句,如“苕之華,其葉青青”“綠兮衣兮,綠衣黃里”。結合《詩經》中的植物和色彩,筆者在草木染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篇,先讓學生運用天然藥材染出《詩經》中提到的色彩,感受草木染蘊含的中國古代色彩之美,在實踐中感悟“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樸素又充滿詩意的中華民族文化內涵。草木染的染色技法別具一格,運用繩子、皮筋等材料,通過扎、捆、折等技法就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天然紋理。放入染缸反復浸染,每浸染一次色彩更深一層,這就是古語中的“青出于藍而青于藍”。在浸染過程中,產生的紋理自然而難以復制,凝重素雅、似夢似幻、韻味別致,充滿自然的拙趣之美(圖1)。結合中國傳統色的優雅名稱,草木染校本課程應該引導學生在學習扎法后進行知識和技法的遷想,培養創新思維,在感悟草木染渾然天成的藝術魅力的同時儲備豐富的技能知識。
2.“自然·生命”——親近傳統二十四節氣,感受草木染的文化內涵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含有不同的色素,板藍綠葉可染出藍色,黃色茜草可染出紅色,有的明艷動人,有的淡雅樸素。春天草木萌芽,葉汁充盈,適合采用植物提取原料;夏秋植物枝繁葉茂,是草木染的最佳時節;冬季植物葉子凋落,適合采其根莖曬干染色。這些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草木染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內容不僅包括美術知識,而且涉及科學、語文等學科知識,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因此,在小學美術草木染校本課程開發中,筆者將草木染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相結合,先讓學生畫出二十四節氣對應的花卉,再提取色彩并染布,以自己染的彩布為材料,運用型糊染、布藝折紙、布貼畫、立體花等技法創作二十四節氣團扇花作品[2],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色彩韻味,體驗草木的生命質感,在形式多樣的美術創作(圖2)活動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樹立民族自豪感。
3.“傳承·發展”——設計豐富的主題實踐活動,培養文化創新精神小學美術草木染校本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立足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盡可能開發出貼近學生的生活、富有時代感的課程內容。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以民族文化、閩南民俗、學校僑胞愛國愛家事跡等為創作內容,引導學生在草木染校本課程的探究學習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愛生活的思想。(1)學習漢服設計,激發學習熱情為了讓學生感受草木染藝術的魅力,筆者在草木染校本課程中結合學生的喜好開發設計了漢服相關內容。學生熱情洋溢、創意無限,變成草木染漢服設計師,依據自己的喜好設計服裝手稿,從根據手稿挑選草木進行染色,到設計扎染肌理,最后把染好的布做成各式各樣的草木染漢服作品。這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美術設計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2)依托傳統節日傳承文化藝術作品不僅僅是觀賞品,更是源于生活的實用品。小學美術草木染校本課程不僅可以為學生介紹豐富的草木染文化,開闊學生的創作視野,而且可以結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讓學生制作各種草木染作品,實現學有所用,在美術學習中體驗我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如,開展以“染”為核心的端午主題活動,以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草木染為出發點,讓學生制作草木染端午香包,送給家中長輩。以親情為針、以祝福為線,編織出溫馨美好的畫面,讓美育滋養生命成長。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展現新時代青少年的傳承精神。這有利于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觀念,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4.“人文·素養”——關注文化與學科的融合,提升美術學科素養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草木染這一傳統的染布技法應用范圍相對有限。教師通過小學美術草木染校本課程,教會學生與植物交流、與大自然對話,喚醒學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讓學生用心靈感受代代相傳的匠心精神,有助于“五育并舉”落地生根,能夠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基于民間藝術傳承的小學美術草木染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中,教師應該致力于培養學生感受民族文化之美的能力,并從學生審美素養發展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將美術與自然、科學、文學等學科學習結合,從而使學生在豐富的美術學習活動中提高審美能力、陶冶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郭浩,李健明.中國傳統色:故宮里的色彩美學[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0.
[2]徐志強,何愔.草木染:與二十四節氣對話[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
作者:李云禧 單位:廈門市海滄區霞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