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機器人在制造業應用新可能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閱讀提示
聚焦于“新制造業”,浙江省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領域的協同創新中心,由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創新主體和市場主體自愿組合、自主結合。他們聚焦產業發展需求,集成各類創新資源,不斷探索機器人在制造業應用的新可能。通過科技成果商業化轉移轉化,既實現研發創新目標,又實現自我造血,為發展投入提供保障。走進中國(浙江)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創新中心,陣陣咖啡香氣撲鼻而來。在創新中心的大廳前臺上,整整齊齊排放著一排新鮮出爐的熱拿鐵,但后臺工作區空無一人,只有咖啡機器人在磨豆、壓粉、萃取。在這家創新中心,這樣充滿未來感的畫面隨處可見。在這里,通過和企業、高校合作,研發取得的技術成果持續通過產品化銷售、智能制造工程應用、內部孵化企業、技術授權/轉讓等模式進行商業化轉化,既實現研發創新目標,又實現自我造血,為發展投入提供保障。
二、學校的課題與公司的需要往往相差較遠
“這臺機器是學生參與制作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創新中心的何芬副總經理介紹:“立項的時候,我們邀請了中國計量大學的兩位研究生,深度參與項目的方案設計、試驗驗證與裝配調試。”咖啡機器人的成功只是創新中心產學研合作的小縮影。正是基于新松機器人、雙環傳動、浙江大學等聯合創建單位間的深度合作基礎,創新中心才得以成立。由于在開發過程中,學校的課題與公司的實際需要往往相差較遠,需要創新中心擔任產學研合作的橋梁,為企業提供表達需求的渠道,為科研團隊提供深入一線的機會。“頭大啊!老師方案發過來的時候,很多東西感覺距離實際太遠了!”談及最初和浙江大學機械學院陸教授團隊合作時的感受,何芬如是說。為精準對接研發與需求,以該創新中心為橋梁,陸教授的科研團隊進駐浙江錢塘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究公司。學生們深入研發、生產一線,在實驗室和車間里泡了一個月,成果顯著。“學生們羅列了很多可以研發的內容,這些內容都是企業實際要用到的。”何芬對學生的成果表達了高度肯定。后來創新中心選定了一個應用軟件開發項目,作為橫向委托課題給了陸教授的團隊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并聯合申請了國家科技部的智能機器人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創新中心還與浙大電氣學院韋教授的團隊進行合作。浙大電氣學院、新松機器人與終端用戶正特公司一起聯合實施了針對休閑傘的智能生產線。浙大團隊與新松工程師團隊同吃同住,分工合作,共同開發完成了這個項目。該項目得到了當地經信部門的推廣示范,也得到了省科技廳的研發計劃支持,其中部分技術成果還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要真正深入到以研發橫線項目為紐帶的校企合作,需要有針對性,建立在前期互相了解的基礎上。任何一個單位都不會為了追求校企合作數量而亂撒錢。”何芬總結道。“自愿組合”的創新中心創出全新模式“新”這個字,貫穿創新中心的整個發展過程。“我們是新型創新載體,正在探索一種全新模式。”何芬向記者強調自身的特殊性,“我們出資股東構成是沒有控股股東的,沒有一股獨大。但又要求建立獨立企業法人,這就和一般企業主體差別很大。”這家創新中心不同于以往的企業研究院,也不同于政府主導建設的科研院所,它是由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創新主體和市場主體自愿組合、自主結合,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產業聯盟為依托,以獨立法人形式建立,面向產業創新發展的重大需求,提供從前沿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到轉移擴散到首次商業化應用的跨界型、協同型新型創新載體。通過設立法人主體浙江錢塘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究有限公司,圍繞一個中心打造智造技術眾包研發與解決方案展示推廣雙平臺,創新中心實現將中心的技術成果進行商業化,為制造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工程服務,面向市場進行創新產品銷售,取得合同收入,持續滾動投入發展。“我們還有很多創新產品,涉及汽車焊接,乒乓球訓練等”。在大廳右側還展示著一臺龐伯特乒乓球發球機器人。該機器人擁有娛樂、訓練、挑戰、專業四擋模式,既能滿足普通人群的運動需求,又能滿足專業人群的訓練需要。在浙江圣奈爾服飾有限公司,一臺臺電腦橫機“全成型針織機器人”正在高速運轉,這是現在最為先進的一線成衣設備,由創新中心為企業研發。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依靠這套設備公司形成了快反供應鏈,每年的訂單量增長30%左右。“傳統的毛衫一般是先分別編織前片、后片、袖子、附件,之后再經過人工縫合而成。而一線成型生產方式則是以整件、三維立體方式、一次性編織出一件毛衫,即一根紗線直接生產出一件成衣。”該企業負責人介紹說。“或許有很多企業不想轉也不敢轉。”創新中心的陳曉副總經理稱,“但機器人的加入,能更好地應對社會的需求。這些企業總會分階段分步驟改變的。”
三、人才培養與政策扶持雙管齊下
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2021年,創新中心與多家客戶開展合作,實現各類技術合同額約2300萬元。例如,服務于一汽紅旗,創新中心產出了一條先進高效的新能源整車機器人焊裝生產線,能夠滿足4+N車型共線混流生產;服務于上海師范大學,設立工業機器人多功能實訓平臺,能夠在滿足可靠性、安全性、教學性的前提下支撐實踐課程等。“我們與機器人緊密扣連,更多聚焦于機器人的應用。良性發展離不開研發,這就涉及我們的人才培養。”何芬對記者說,在人才引進與研究中心建設方面,創新中心碩果累累。“目前我們的人才培養,更多是依托自己平臺和股東資源的人才培養,前期中心的第一批骨干力量全部由股東單位輸送過來。在此基礎上,進行人員引進。”何芬介紹。校企合作為大學生與創新中心提供了熟識的環境與雙選的機會。事實上,創新中心的校招對象多是校企合作項目團隊內的學生,因為他們往往已經深度參與各個項目,能力有保障,也累積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專家指出,雖然成立僅兩年,但創新中心已經在體制機制上實現了創新。持續發展下去,或能形成可復制經驗,為其他地方制造業創新提供樣本。
作者:鄒倜然 石涵琳 單位: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