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從發展心理學談兒童中醫啟蒙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兒童中醫啟蒙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發展前景,為兒童中醫啟蒙教育的發展提供理論參考。方法:運用發展心理學理論分析兒童中醫啟蒙教育與兒童心理特點、心理發展趨勢的相適程度。了解兒童中醫啟蒙教育的進展,對兒童中醫啟蒙教育的現狀及發展方向進行總結。結果:中醫啟蒙教育適應兒童期的心理特點,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中醫兒童啟蒙教育方興未艾。兒童中醫啟蒙教育有待未來更加規范化及多元化發展。結論:兒童中醫啟蒙教育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及較好的發展前景,中醫教育進入浙江小學必修課的突破是起點不是終點,實踐的檢驗反饋與理論的完善支持可促其未來長遠發展。
關鍵詞:中醫教育;發展心理學;兒童教育;啟蒙教育
1兒童中醫啟蒙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文化的輸出成了國與國之間軟實力較量的手段之一。世界范圍內形形色色的文化符號闖入中國兒童的視野。當今兒童處于信息時代,其涉世不深同時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與憧憬,面對文化沖擊,其思維認知容易受到他國文化的影響,從而丟失對本土文化的自尊感與自豪感。有研究表明,小學三年級至五年級是愛國感發展尤為迅速的階段[1],提示這一階段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現階段小學課堂的傳統文化教育,兒童們接觸的內容多為詩詞歌賦、文化習俗等內容,而對于古代哲學思考、醫學實踐卻知之甚少。學齡期兒童的記憶已系統化,全面的信息材料可以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知識系統。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合了古代人們對于天象、地理、植物、人體等的長期觀察,是在古代樸素唯物論和辨證法指導下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知識結晶。其通過數千年的探索,形成了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氣功、食療等多種手段來求得人體陰陽調和從而保持軀體與精神健康的醫學體系。兒童中醫啟蒙教育可以豐富兒童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幫助他們獲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認知,也有利于幫助兒童建立對于祖國傳統文化的歸屬感、自豪感。
2兒童中醫啟蒙教育的可行性
2.1中醫啟蒙教育適應兒童心理特點
兒童期是從自我中心到脫自我中心化的重要時期。當兒童的認知特點尚以自我中心為主導時,對世界的理解總是從自身角度出發。通過想象的加工與紋飾,自主創造新穎、獨特的形象來整合自己所不甚了解的世界,因此對現實生活和自然界的想法往往異于成人。當進入脫自我中心化時,兒童的認知得到了發展,逐漸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認識世界、了解世界。以市面上的兒童讀物為例,其中既有匯集了現代知識、信息常識的科普讀物,又有具備豐富創造力與想象力的童話故事。同樣,中醫藥文化中,既有陰陽的調和、五行生克這樣需要樸素領悟力的內容,又有與現代醫學相互驗證、相互促進的前沿科學,其符合兒童心理未成熟階段既融合想象、又借助外界事實來滿足好奇心的需求,同時也能充實他們以最近發展區為理論基礎的醫學啟蒙階段。兒童對英雄人物往往具有向往、崇拜心理[2],這一心理引導著他們的模仿行為。在兒童期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中,優秀榜樣的作用可以使兒童傾向于自我控制,從而向正確的行為靠攏,因此在兒童啟蒙教育中尤應發揮榜樣人物的示范作用。溯覽中醫藥文化歷史,上至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下至屠呦呦奶奶提取青蒿素的經歷,都是可應用于兒童中醫啟蒙教育的優秀素材。這些素材易于引導兒童去深入思考,通過認知上的啟發反觀自身,習得勇于嘗試、敢于堅持等一系列精神品格,從而對其行為習慣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
2.2中醫啟蒙教育符合兒童時期的思維
兒童智慧的發展是從動作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的演變。兒童年齡越小,越需要依賴右腦的非理性加工。兒童時期的思維主要依賴于事物的具體形象、表象以及由此而展開的聯想[3],而中醫啟蒙學習正是需要學習者重視具體形象思維的感悟。例如,從風吹動搖晃樹葉、吹散云朵的現象到“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的理論;從寒風吹開窗戶、吹入室內而感受到“寒邪侵襲腠理”的感悟,正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轉換,對于表象的觀察與加工是這一樸素轉換思想的源泉。故中醫教育中所提到的“觀象明理”恰恰與兒童時期的思維方式是相符合的。
2.3中醫啟蒙教育有利于兒童道德情感及親社會性的發展
在童年期,隨著兒童認知的發展,其道德情感日益豐富。這一時期的兒童情感飽滿、敏感且細膩,啟蒙教育的內容倘若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認知、理解情感,繼而更好地調節和表達情感,對于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將會有正向幫助。在這一方面,國外的圖書、圖畫創作中有很多杰出典范,它們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精神上的升華。事實上,中醫藥文化中同樣蘊藏著許多情感化的耕耘,以第九版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為例,從《中醫診斷學》中“愛則發聲多溫柔”的判斷到《醫古文》中孫思邈對于萬物的憐憫———“至于愛命,人畜一也”,都將人性中最本真的情感———“愛”體現到了極致。兒童從生命之初,就開始了由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過程,隨著對自身認知的深化與行為能力的提高,他們會逐漸形成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從而產生對社會有利且積極向上的行為[4],即親社會行為。兒童發展心理學強調應從幼兒期就開始培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包括同情、關心、撫慰、援助等,而這些內容正是中醫學與生俱來的特點。悵惘著“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的張機;默念著“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的孫思邈,中醫歷史中的人文關懷,俯拾皆是。“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早在《內經》時期,中醫學就認識到了生命為本、人為本,明確提出醫學的目的不僅是療病救傷,更重要的是對人的關愛[5]。15~16世紀以來,近代科學的產生使醫學觀念發生了轉變。心身二元論的觀點令西醫學拋開了宗教上的禁忌,獲得了飛速發展,也導致了若干問題:現代病人看病的過程,多是與各種醫療設備“親密接觸”,醫生則是根據病人的檢查結果來判斷是何病癥、是否需要治療,醫學的情感性由此慢慢淡化。中醫之所以源遠流長,與其情感性及親社會性的特征是息息相關、水乳交融的。舉例來說,中醫四診的望聞問切,即是通過軀體最基本的行動,與他人的身心相合、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從而升華了一言一語、一舉一動的情感性。簡言之,中醫學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富有形象性、理解性、靈活性、情感性,其適應兒童期的心理,同時適應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
3兒童中醫啟蒙教育的發展前景
3.1發展情況
兒童中醫啟蒙教育并不是近幾年才開始的嘗試。2007年,上海市靜安區威海路第三小學開設的“健康飲食”校本課程便是以《本草綱目》為藍本展開教授。負責人表示,這門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對飲食學、中醫理論、營養學、醫學的興趣和情感[6]。“白果有毒,為什么那么多人還去吃呢?”任課老師通過一系列提問,使小學生們對實體的植物與食物做出了深層次的思考,中醫“藥食同源”思想悄然引導著兒童們對于健康飲食的體悟。據李萌等[7]統計,目前全國有近九萬中小學生選修中醫藥文化課。兒童中醫啟蒙教育已存在一定的實踐基礎。
3.2發展條件
去年,國務院頒布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明確指出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北京、上海等地已經在中小學開展中醫教育,推出了中醫藥中小學讀本,浙江將中醫課列為必修課的創舉更是在此基礎上邁出了一大步。政策的頒布加上各地的穩步推進,中醫兒童啟蒙教育方興未艾。
3.3未來展望
3.3.1內容系統化
兒童中醫啟蒙教育必然要符合兒童期的學習、記憶、思維特點,做到專業化、標準化、系統化,才能為兒童中醫啟蒙教育的推廣奠定良好基礎。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方劍喬主編的全國首套中醫藥小學教材《中醫藥與健康》為系統化的兒童中醫啟蒙教育打開了大門。《中醫藥與健康》教材涵蓋了中醫藥起源、中醫基本思想、基礎知識,中醫對起居、運動、飲食、情志的認識等內容,循循善誘,別開生面。這是兒童中醫啟蒙教育發展中具有引領、示范意義的一步。現今,對于兒童中醫啟蒙教育的研究數量較少,其理論基礎尚不完善,也缺乏長期、大范圍的實踐驗證。兒童中醫啟蒙教育內容的發展必然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過程,其成熟需要理論的有效指引、現實的檢驗與反饋,才能不斷改進,從而保證其內容的完善、系統。在此基礎上,對于任課教師的培訓也不可忽視,規范的培訓可使教師在教學上有章可循、有理可依,為的是避免教學陷入隨意與敷衍。任課教師對于教授的內容必須要有較深的理解,若誤讀誤授,將會偏離兒童中醫啟蒙教育的初衷,甚至對中醫學或兒童心理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任課教師的規范化不僅可使教育內容得到有效傳播,亦可使教育效果得到有效反饋。
3.3.2形式多樣化
“兒童不需要辨證的結論和邏輯一貫性的證明,他需要形象、色彩和聲音。”俄國評論家別林斯基的這番話讓我們了解到在兒童啟蒙教育中切實貼近兒童心理特點、在教育上尋求創新的意義。因此,兒童中醫啟蒙教育在未來不僅可以于課堂中發揚光大,亦可覆蓋到影視、書籍、繪畫等多方面。例如,挖掘中醫歷史中的人物素材,創造吸引兒童的動畫形象,寓教于樂;創新設計兒童中醫啟蒙讀物,充分發揮古典讀物與科普讀物的優點,使其成為兒童認識自然、認識歷史、認識社會的重要媒介。此外,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和移動數據網絡基礎的完善,互聯網在線教育已經成為全球教育發展的新趨勢[8]。開發種類多樣的兒童中醫啟蒙APP(如歌謠故事類、科普知識類、習慣養成類),結合優美的音樂、豐富的畫面和充實的內容,迎合孩子們的興趣、深入孩子們的心靈,使兒童在享受趣味的同時感受中醫藥文化熏陶,也是兒童中醫啟蒙教育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4結語
綜上所述,兒童中醫啟蒙教育是時代潮流下的必然發展,中醫教育適應兒童期的心理特點,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具有可行性。目前看來,兒童中醫啟蒙教育有待實踐的檢驗、反饋,以及有志之士更深入的思考與探索。究其理論、促其實踐,才能更好地推動兒童中醫啟蒙教育的長遠發展,使先人智慧的薪火恒久流傳,成為照亮新時代兒童前行道路的亮光。
作者:呂夢奕 夏永良 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浙江省中醫院中醫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