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血壓中醫特色護理干預臨床療效觀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高血壓患者治療過程中更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方法收集78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各3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中醫特色綜合護理。8周干預后,觀察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來評價治療效果。結果8周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高血壓患者進行中醫特色綜合護理干預,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壓,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中醫特色;綜合護理;高血壓;療效觀察
原發性高血壓(essentialhypertension,EH)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并發癥等特點[1],是我國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也是需終身治療的疾病。長期持續服藥存在依從性差、經濟負擔重等不同程度的影響。對高血壓的治療要配合以細致入微的護理手段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高血壓患者的個體化護理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中醫特色綜合護理充分發揮中醫特色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中的獨特優勢,堅持中西醫并重,對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有著明顯改善。文章旨在探討中醫特色綜合護理干預對于高血壓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9年1—11月就診于醫院門診的高血壓患者78例,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女28例,男11例,年齡34~76歲,平均年齡(57.23±7.87)歲;病程7個月~7年,平均病程(5.07±2.10)年;觀察組女27例,男12例;年齡36~77歲,平均年齡(56.22±7.60)歲;病程8個月~7年,平均病程(4.98±1.8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2018年新修訂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合并心、腦、肝、腎等嚴重臟器疾病者;2)合并惡性腫瘤、重癥感染、精神類疾病者;3)繼發性高血壓;4)高過敏體質。
1.3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法,健康宣教,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并每天固定時間記錄患者血壓。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中醫特色綜合護理。具體如下:生活方式指導:戒煙限酒,忌生冷油膩,調整好自身情緒。在血壓平穩期間,減少食鹽攝入量,每天控制在6g以內,適當的增加含鉀及含鈣食物的攝取量,增加蛋白質和新鮮蔬果量[3-4]。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以增強免疫力,并可以指導患者使用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多種運動方式[5]。中醫特色輔助療法:指導培訓患者及其家屬有關足浴、溫灸、耳穴貼敷、降壓操等輔以降壓,優化患者整體狀況。中藥天麻、鉤藤、夏枯草、益母草、杜仲、菊花等煎藥藥汁足浴,每晚睡前足浴1次,時間20~30min[6]。溫灸以足三里、涌泉、百會、曲池穴等穴為主,以穴位周圍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7]。耳穴貼敷法選取王不留行仔按壓于雙側心、肝、神門、降壓溝、交感、內分泌等耳部穴位,按壓至耳廓局部有酸脹痛感為宜[8]。降壓操選穴太陽、風池、百會、足三里、內關等,按揉時力度要均勻,以局部出現酸、麻、脹和(或)發熱為準[9]。患者可結合自身情況選擇適宜自己的輔助療法。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包括治療前后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8周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10]進行評價:顯效:DBP降低幅度≥10mmHg(1mmHg=0.133kPa),且降至正常范圍,或DBP未降至正常范圍但其降幅>20mmHg;有效:DBP降低幅度≤10mmHg但降至正常范圍,或DBP未降至正常范圍但其降幅為10~20mmHg,或收縮壓降幅>30mmHg;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
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前兩組血壓(包括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8周干預后兩組患者血壓均有所下降,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和表2)。
3討論
原發性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高,危害心、腦、腎等重要靶器官[11]。高血壓病程長,患者需要終身服藥以提升血壓平穩性,也因此給患者家庭和社會衛生系統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因此尋求有效的防治措施成為了廣大醫護人員關注的重點。個性化護理干預能有效控制、鞏固患者治療后的效果。中醫特色化護理,具有簡、便、廉、驗等特點,療效確切顯著,彌補藥物治療的不足[12],適于臨床進一步推廣。但中醫特色化護理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以期多途徑解決高血壓及其相關并發癥給患者及國家帶來的負擔。
作者:谷紅艷 單位:天津市紅橋區雙環邨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金苑社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