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養成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話題,這不僅僅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更是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本文將簡述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意義,分析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建議,旨在為相關工作地開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職業素養;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
一、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意義
1、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關鍵
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職業性特征顯然更加突出。職業教育以職業技術以及職業素養為基礎目標,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換言之,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高職校園應屬于大眾教育的一種,是社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在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曾明確指出:高職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以及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具有從事專業領域工作的基本技能。可見,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實踐應用能力是其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
2、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受我國實際國情影響,高職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要偏低于其他高等院校,學生在填報志愿的時候,對于專業以及學校的選擇存在一定盲目性,其職業路徑規劃以及就業方向定位并不清晰,頗有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態。而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養成一些不良習慣,如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將會對日后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困擾。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大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而企業對于員工的綜合性素養要求越來越高,導致人才市場供需失調的現象十分嚴重。因此,如何有效、快速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其明確自身職業定位,是高等院校的頭等大事。面對越來越嚴峻的競爭形勢,規范畢業生的職業行為,提高職業道德水平、職業技能,是高職院校化危機為轉機,滿足市場經濟結構調整需求,為社會各界輸送綜合性人才的必然趨勢。同時,這也是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的重要保障。
3、用工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市場競爭形勢,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人力資源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衡量員工優秀與否,不僅要考量他的專業技術,其職業道德水平以及職業素養更為關鍵。俗話說:“有德有才,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無德有才,慎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只有職業素質高、專業技術過硬的團隊,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實操問題,并與各部門精誠合作,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高職院校定位于技能型人才以及技術型人才輸出,高職畢業生將是各行業的中堅生產力量,高職院校的教學理念應以企業人才需求為依據,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其全面發展,成為企業的可用之才。
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存在的問題
1、高職學生思想觀念影響自身發展
整體來講,高職院校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不高,職業觀念薄弱,加之,教學目標缺乏科學性,無法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做出正確引導;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未能對未來工作崗位有清晰的認知,職業生涯規劃不合理,缺少社會責任感,誠信觀念不強,缺少踏實肯干的積極態度和職業素養,缺乏自律性,常常對薪金待遇和周邊環境要求過高。一旦工作中遇到障礙和不順心之處,他們立即選擇辭職,不能正確看待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還有一些高職學生,因為高考成績較差,無奈之下接受了職業教育,無法擺脫高考失利的失落,于是自甘墮落,不思進取,無心學習,從此虛度年華。高職學生的培養重視職業技能的訓練,輕視了思想觀念的教育,未能認識到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等內在品質對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低估了職業道德對學生就業和發展的影響。
2、高職院校未能充分開展就業指導工作
很多高職院校對于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以及培養不夠重視,尤其是在招生、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的社會背景下,多數高職院校過于關注師資力量建設,僅僅在學生職業技能等表面能力上下功夫,導致學生職業道德等內在職業素養培養流于形式,在學生內在素養的教育方面投入嚴重不足,缺少培養學生內在職業品質的有效機制,在學生培養方案中缺少職業素養方面的內容和規劃,導致學校就業指導工作不全面,未能融入職業素養的相關內容,使學生的職業素養水平較低,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
3、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體系仍不完善
當下,國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以及教學方案等相對滯后。例如,過度重視職業技能教學而忽視了學生人文意識和職業素養的教育。高職院校的教學根本在于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使其能夠擁有一技之長,以滿足企業的人才招聘需求,在眾多崗位競爭者中嶄露頭角。但是,有些院校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側重于理論研究,社會調研不充分,課程結構設計不合理,重科技輕人文現象普遍存在。雖然大多數高職院校都設置了就業指導課程,但也僅僅只是課程,實際教學與企業需求聯系的并不是那么緊密,導致高職學生“死讀書”。從企業對于高職畢業生的反饋來看,企業更多的注重學生的職業道德、專業技能以及職業行為等隱性職業素養。因此,想要提高高職畢業生的質量,職業素養培養是當務之急。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養成措施研究
1、加強職業道德意識的引導,糾正價值觀偏差
高職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積極正面的職業意識,使其能夠快速適應崗位需求,并以飽滿的熱情,迎接工作中的機遇與挑戰。要有堅韌不拔、敢闖敢拼的精神,也要有責任使命感,妥善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高職院校要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鼓勵學生們學以致用,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工作經驗,進一步強化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高職院校應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資源環境,引導他們對職業生涯進行合理規劃,避免眼高手低,在職場生活中屢屢碰壁。此外,組織學生們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磨煉品性、陶冶情操,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協調、溝通、策劃能力,進而促進職業素質水平的提升。
2、加強就業指導教育,完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
就業指導課程應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方面要培養學生養成正面、積極的就業心態;另一方面要明確素養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職業生涯規劃能力。高職院校在課程設計方面應秉持“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教學理念,側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式與實踐操作能力。同時,高職院校應為學生創業營造良好的環境,比如說開放實驗室、搭建學生創業孵化平臺等,調動一切可以用的社會資源,鼓勵學生在校園內自主創業,不斷學習,升華自我價值。同時,高職院校應構建完善的職業規劃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合理、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與自我定位。比如說,可以通過開展講座,邀請學長學姐與在校生進行真切交流,使高職學生在校園內能夠對職業生活、就業環境有一定了解,以免步入社會,成為職場小白,處處碰壁。另外,高職院校應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形成學、研、產為一體的教學路徑,全方位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
四、結語
職業素養是高職院校學生綜合能力的直接體現,而職業素質水平的高低對其日后職業生涯發展起著決定性影響。因此,高職院校應完善教學結構、革新教學理念,確保專業技能教學與職業道德培養能夠齊頭并進;同時,堅持走實踐出真知的道路,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并為其提供社會實踐以及校內創業的良好環境,從而規范學生的職業行為,提升職業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李瓊.柏墻.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競爭力的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38-139.
[2]黃燕.日本高職生職業精神養成研究及其啟示[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9):20-21.
[3]王佳.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內容與途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8(18):133-135.
作者:賀立秋 單位:遼寧建筑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