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的核心能力內涵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面臨的困境,同時闡述了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旨在明確高職院校對于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為社會、國家和企業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核心能力
一、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通過對部分高職院校教學內容進行調查挖掘,發現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對于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不夠重視,98%的高職院校沒有開設職業道德教育的相關課程;64%的高職院校將職業道德教育劃分為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通過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堂完成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其中還有27%的高職院校只在針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內容中,提到了職業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和相應策略;9%的高職院校不僅沒有開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甚至連類似的或者相關的德育課程也沒有開設。這組數據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并沒有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學院的教學安排和師資隊伍分布、組建中,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塑造和影響。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許多,最主要的是學校的決策領導層本身缺乏職業道德教育的意識,一味地追求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學,或者是部分高職院校對于職業道德教育的理解過于淺層次,認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就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內容,往往在剛入學的時候就安排學生學習了相關課程,對于學生之后就業的適應問題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
(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觀念滯后
大量文獻均指出:“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守的,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持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通過對多所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任課教師進行調查問卷,發現雖然絕大多數的教師認同關于職業道德的文獻觀念,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大多數的教師對于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僅限于在就業過程中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只有少數幾個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學過程涉及到了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培養,以及職業技能培養等內容。教師對于職業道德教學水平的差異直接影響了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和教育的效果。同時,目前我國大部分的高職院校仍然采用的是本科式教學制度,也就是在課程的安排上,過度注重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論教學,對于職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關注較少,造成學生對于職業和未來的就業缺乏具體的認知,以較為茫然的狀態步入社會,這樣的學生容易受到就業后的負面因素的影響,造成學生對職業道德認知產生一定的沖擊,甚至在受到利益驅動的時候,放棄某些職業原則,對學生畢業后的人生造成巨大的災難。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與專業脫節
一般來說,不論是什么性質和專業類別的高職院校,采用的職業道德教育教材和模板都是一致的,這也就意味著,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具有通用性特點,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與學生所學專業和面臨的就業危機并無太大的關系,也不能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就業保障。具體說來,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學過程都強調的是“做什么”,而并不是教會學生“怎么做”和“為什么”,因此在學生畢業步入社會之后,難以解決其職場中的道德沖突和價值選擇問題,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不具備優化和解決現實職場問題的效果。
(四)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方法失當
目前,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采用課堂授課或者是講座的形式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通過對接受職業道德教育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幾乎全部的學生都對職業道德教育課程沒有重視,認為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就是教師的說教課,講授的都是大而空的普遍道理,課堂氣氛通常都比較沉悶,對于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沒有什么作用。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高職院校的生源本身存在文化基礎較差,自主學習意識不足的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身就不高,因此采用課堂授課傳統形式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較差;第二是教師對于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體認知有問題,認為教師是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中心,導致職業道德教育成為填鴨式教學,學生對于職業道德教育的興趣較差,甚至造成學生對于職業道德培養的逆反心理。
(一)自我管理能力是培養主線
自我管理能力是高職院校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當高職學生步入社會之后,往往會存在生活和工作態度較為消極、心理脆弱、情緒起伏較大以及面對挫折與困難的承受力較差等問題,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意味著學生對于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協調程度較差,做事情缺乏一定的計劃性,往往都是想一出是一出,對于學生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十分的不利,因此要強化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生對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的時間安排管理,對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強化,學生本身思想、心理和行為等表現的管理等等。
(二)持續學習能力是培養關鍵
學生在就業過程之中,隨著社會行業和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對于學生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的加強,因此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持續學習能力,幫助高職學生更好的應對就業危機,不斷的提高學生本身的自我價值,進而優化和提升學生的生活水平,減輕學生的就業壓力。同時,持續學習能夠的培養,還能夠幫助高職學生更加有效的進行學習,調整學生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優化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三)溝通表達能力是培養前提
溝通能力的需求是市場和就業環境中對于學生的客觀要求,現階段的大型企業的高效團隊,越來越強調合作能力,培養高職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能夠更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務,同時遇到問題時,也能更加簡便的和其他同時溝通清楚,將造成的后果降到最低。另外,高職學生群體是職場環境中的技術工人生力軍,只有具備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才能更好的宣傳和進行技術改進、技術革新等內容。
(四)團隊協作能力是紐帶
團隊協作能力是良好溝通表達能力中的細化內容。強化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能夠完成團隊內部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及士氣激勵等內容,最終提高團隊內各成員的工作績效。高職院校的應屆畢業生,一般都會從企業的班組、車間等管理崗位開始工作,日常的工作內容基本都是與團隊共同協作進行的。團隊協作能力就好比是眾人之間的紐帶,將各自最大的潛能都激發出來,實現“1+1>2”的團隊效率.
(五)解決問題能力是培養基礎
在生活和工作過程中,高職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只有通過沉著冷靜的分析與思考,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是實現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時,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既強調了對理論知識體系的講授,還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隨著社會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理論知識教學和職業技能實踐都會隨著相關技術的進步而產生變化,因此在進行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時,應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弱化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等內容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效果,強化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構建完善的理論知識體系,實現學生理論夠用、技術過硬的教學目的。
(六)信息處理能力是抓手
當代高職學生大多數都是90后,從小打到的學習與生活過程伴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具備較為完善的互聯網思維,這是當代高職學生的優勢所在。目前我國出于信息化建設全面普及的關鍵時期,高職學生又是職場環境中的技術工人生力軍,因此要重點強調對于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強化高職學生在面對某些特定問題時,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處理能力收集、加工與分析其信息價值的能力。高職學生掌握了信息處理能力就意味著在龐大的數據庫和互聯網環境中掌握了主動權,能夠更加高效的獲取有用信息,提高高職學生本身的價值體現,并且依靠高潮的信息處理能力解決和優化學生的生活與工作,高職院校也逐漸形成長效的信息處理能力培養機制。
(七)創業創新能力是培養歸宿
創新型人才是目前我國就業市場中最為稀缺的關鍵人才,高職院校對于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就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高價值、高能力的綜合型人才。通過遷移和調動高職學生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實踐活動等要素,實現對學生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以及生態價值的提升。
(八)領導能力是培養核心
領導能力不是指簡單的命令與服從,而是指激發團隊工作熱情,明確團隊工作重心以及提高團隊工作效益的能力。高職學生步入社會之后,面臨的是更加復雜的晉升環境,職業鏈中不同階級職業對于學生能力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學生領導能力的變化,從這方面而言,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核心要素就是領導能力的培養。
三、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和核心能力的內涵進行分析,明確了當前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培養面臨的困境,包括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觀念滯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與專業脫節以及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方法失當等內容。同時認識了高職學生核心能力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緊密聯系和明顯的差異,最終得出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核心能力培養的主線,持續學習能力是培養關鍵,溝通表達能力是培養前提,解決問題能力是培養基礎,信息處理能力是抓手,創業創新能力是歸宿以及領導能力是培養核心的結論。
【參考文獻】
[1]楊霖.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09)
[2]隋帥帥.高職學校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魯東大學,2015
[3]岳金方,王庭俊,武智.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內涵辨析[J].教育與職業,2014(35)
[4]王莉.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現狀及原因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5(14)
作者:沙印 單位:江陰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