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原則及培養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職院校承擔著專業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在“立德樹人”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改革方向的新形勢下,要建設好高職院校的專業文化,首要的是對大學生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將職業道德教育貫穿專業文化建設全過程。基于專業文化建設的視域,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開展職業道德教育要體現主體性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普遍性與針對性原則、系統性與計劃性原則、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原則、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原則。要堅持目標導向,形成全方位、全員育人的教育格局;宏觀布局,拓展渠道,構建系統的職業道德教學體系;加強文化引領,注重校企文化融合,發揮環境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強化作用。
關鍵詞:專業文化;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道德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1]“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2]對國家民族尚且如此,同樣,如果一所高職院校缺乏高品位專業文化的浸潤,也很難辦出具有品牌效應的專業。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到2020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職業院校和骨干專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高地這一重大戰略任務。加強專業文化建設契合當前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趨勢,是增強其國際國內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已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當前,“立德樹人”已成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職院校加強專業文化建設,首要的是要加強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將其貫穿于專業文化建設的全過程。
一、專業文化與專業文化建設
(一)專業文化的內涵
關于“專業文化”的內涵,學界暫無統一的定義。但學者們普遍認為專業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內專業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觀念,知識與能力體系及從事專業教學與研究的全體成員特有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的總和。”[3]其核心是師生圍繞著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而共同遵守的核心價值觀和共同價值取向。不同專業的文化個性不盡相同,專業與專業之間的培養目標也具有差異性,這決定了各專業文化的特質也會有所不同。良好的專業文化能夠促使師生更好地認同專業的價值和意義,能強烈激發出師生自覺促進專業發展的奉獻精神,進而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專業技術教育氛圍。對提升大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引導大學生開展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促進大學生個人品德、職業道德的養成都能產生重要的導向性作用。
(二)專業文化建設
高職院校所承擔的育人功能決定了它既要注重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要注重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際應用能力。當前,在國家著力倡導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新形勢下,我國高職院校還面臨著形成獨特文化品質、涵養學生“精益求精”這一職業精神的重大任務,也即專業文化建設的任務。高職院校的專業文化建設要契合專業特點,落腳于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上。同時還要注重引入相關行業、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和社會系統的價值規范體系,實現專業與行業、企業、社會價值規范體系等方面的滲透、互助式發展。通過建設專業文化,可以使專業內部成員廣泛傳承本專業的價值理念和職業精神,陶冶學生形成高尚的職業情操和職業理想,進而確立起健康良好的職業觀念和職業習慣。
二、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院校專業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專業文化的職業性要求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高職院校專業是結合現實社會崗位實際,依據職業(崗位群)來設置的。相應的,其專業文化也應與職業(崗位群)要求相契合,并服從于相應的職業文化。職業文化主要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執業紀律及職業禮儀等。所以高職院校的專業文化建設要以職業文化作為引領,培養具有較高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教育學生認真踐行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核心的職業道德規范,樹立務實的職業作風,力爭實現崇高的人生價值。
(二)專業文化的融合性要求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高職院校專業文化是有機融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文化。科學精神是一種理性、實證、求真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進行肯定和塑造的精神。專業文化的融合性要求專業教育要堅持“德育”與“智育”并重的原則,強調人的全面發展與職業生涯相協調,致力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就職業而言,都具有知識能力和道德素質兩方面的要求,高水平的職業技能只有與高水平的職業道德、職業作風等職業文化素質結合起來才能得到最佳發揮。
(三)職業道德教育是專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關鍵內容
專業文化建設主要有五大著力點:一是專業理念的提煉和實踐;二是職業道德的培養;三是職業規范的認識和強化;四是職業情境的模擬和利用;五是優秀專業團隊的建設。其中,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其余四個建設著力點之中,四者均蘊含著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以護理專業為例,其專業理念中的“奉獻愛心”、職業規范中“熱愛本職、忠于職守”都屬于職業道德規定的內容。同時,職業道德也是職業情境的模擬和實踐中必不可少的踐行內容,優秀專業團隊的建設也需要發揮團隊成員的敬業、協作、奉獻、創新等職業道德品質。職業道德教育的切實有效開展,對專業文化其它著力點的建設能起到相應的帶動促進作用,最終促進專業文化的建設。同時,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經過專業文化的浸潤,可以有力激發學生的成長自信和專業靈性,使他們深刻體悟未來職業的意義;可以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使他們在對專業知識和技能樂學、愛學、善學的基礎上,產生強烈的職業使命感、道德感和實現使命的人生價值感。
三、專業文化建設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職業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職業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職業道德品質,外化為相應的職業行為。“道德內化必須以人的主體地位確立為條件。”[4]學生是職業道德教育的接受者,應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預定教育目標。因為大學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往往取決于他們內在的自我教育因素。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對教育方法進行創新,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職業道德知識,進行獨立的職業道德教育,創造條件讓大學生參與相關職業道德實踐,獨立審視現實社會中發生的各種職業道德問題,進而形成職業價值取向,確立職業理想和職業選擇。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一個人沒有軍事知識就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將領;沒有對國家性質和目的的洞察力也就不可能成為政治家;一個道德盲很難保證自己行為的合道德性,成為一個道德高尚者。”[5]“道德教育的目標是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然而,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育者不僅要做到理論上的正確性,而且要做到實踐上的徹底性。”[6]只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才有利于大學生在對職業道德理論知識深化理解的基礎上,自覺把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外化為一定的職業道德行為。
(三)普遍性和針對性原則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范對每一個從業者都具有普遍的道德約束力。在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時高職院校應精準把握職業道德的教育規律和普遍性原理,務必使不同專業學生都熟知社會主義社會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及規定。恩格斯曾指出,“實際上,每一個階級,甚至每一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7]專業文化的職業性決定了不同專業的文化特質各異。那么,不同社會規制和行業背景下的職業道德也會具有不同的規定性。因此,從建設專業文化的視角看,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也要結合不同專業的文化特質、專業特點和崗位需求來設置獨特的教育內容,以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提高教學實效。
(四)系統性和計劃性原則
職業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教育。首先它要向學生系統傳授職業領域的普遍性原則要求和特定職業領域的獨特道德規范,使學生熟知職業價值觀、職業禁忌、職業抱負、職業領域法律規范以及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等內容。其次職業道德教育教學組織具有系統性。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養成需要理論知識學習、職業行為訓練、實踐實習等多種途徑的共同作用,理論和實踐環節都要兼顧并予以系統開展。第三是培養實施方案的系統性。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學校要針對學生在人生發展不同時期的特點開展內容側重點不同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反復的教育和訓練中實現教育目標。”[8]同時,為達到系統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目的必須貫徹計劃性原則,應針對特定職業、行業的具體職業標準和行業規范設計出符合特定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根據教學目標制定詳細的、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職業道德教育的可持續性,才能有效評估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學習效果,提出針對性的整改措施。
(五)專業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原則
“道德教育是一個需要多學科共同研究的領域,僅僅通過這一門學科來探討這一領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險的。”[9]因此,職業道德教育不能僅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就業指導課程來完成,還應滲透于專業課的教學中。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包含著豐富的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素材,專業教育中的職業規范、職業紀律、職業禁忌等問題都能較好幫助學生詳細領略本專業特有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要求。
(六)校內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原則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行業“對話”、“合作”、“聯動”比較頻繁,這可以給大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和培養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和有效的教育資源。因此,除了校內開展的職業道德教育之外,優秀的企業文化、校企文化交流活動、學生企業見習、頂崗實習及青年志愿者活動等校外教育資源都可以加深學生對“職業人”的了解與認識,強化學生對誠信、敬業、奉獻、合作、創新、終身學習等職業道德素質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受到良好教育,增強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學校要有意識創造更多條件使學生與企業技術管理人員、優秀畢業生多多交流溝通,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職業道德在個人職業發展及事業成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引導學生自覺矯正日常職業行為,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四、專業文化建設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路徑
(一)堅持目標導向,形成“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的職業道德教育格局
“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目標導向的。”[10]“目標導向為個體構架起一定的思維模式,影響人們在特定情境中的成就追求、行為方式以及行為結果。”[11]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應確保明確的目標導向。首先,要使所有相關教育工作者明白職業道德在專業文化建設、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國家戰略性目標實現中的重要地位,認識到大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對國家整個職業秩序、經濟秩序以及社會秩序的重大影響,自覺在教書育人工作中注重個人職業道德和師德修養鍛煉的同時,切實致力于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工作,將職業道德教育滲透于專業管理工作、教學工作、校企合作及第二課堂活動之中。其次,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通力合作。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各教學單位學工口、團委、就業指導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資源優化整合,加強與學生家庭、社區、企業的溝通與合作,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局面,形成“全方位”、“全員”育人的格局。
(二)宏觀布局,拓展渠道,構建系統的職業道德教學體系
第一,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的作用,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發展趨勢、就業形勢及不同專業對學生開展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范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和創業觀念。第二,緊密結合專業教學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對大學生而言,除了公共基礎課之外,更多的時光都要用在專業課的學習和實踐上。因此,可以有效發揮各專業課教師的作用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與引導。專業課教師可以在專業教學中對學生開展專業特點、專業價值和專業社會定位的教育,使他們了解“如工作性質和要求,勞動工作設備,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文化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等內容,讓學生了解相關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和要求,形成正確的認識和是非觀念。”[12]此外,還應在對學生進行專業崗位教學時,向大學生詳細講解本專業的職業規范、職業紀律、職業禁忌等相關問題,使學生提前了解相關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文化和崗位要求,為以后走出社會進入職場盡快進入工作狀態打下良好基礎。第三,充分挖掘行業、企業資源和校內資源,在專業實踐實訓、企業見習和頂崗實習中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當前,高職院校與企業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合作愈加頻繁深入,無論是校內專業仿真實踐實訓,還是在校外開展的企業見習和頂崗實習,都可以利用企業豐富成熟的資源作為載體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可以通過調動校企雙方的資源,邀請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將企業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引入到專業實訓中來,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企業嚴格且規范要求的同時,逐步認識到提供合格的生產或服務、良好的職業素養對企業發展和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進而學會主動承擔責任,獲得在企業中生存與發展的良好技能。同時,學生在校內實訓基地和相關企業中,在任課教師和企業導師的指導下“邊學邊做”,在親身體驗完整的工作過程、熟悉企業和職業崗位的工作要求的同時,達到鍛煉和鞏固職業技能,強化職業道德素養的目的。
(三)注重文化引領,強化校企文化融合,發揮環境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影響作用
當前高職院校校企文化的融合呈日漸加深的趨勢,這給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有效載體。良好的校企文化對接能成功搭建學生就業、道德陶冶的良好文化平臺,使學生的職業道德品質得到潛移默化地升華。第一要有效提煉企業文化中有利于職業道德培養的核心理念,比如團隊精神、服務意識、誠信意識、效率意識、質量意識等,將其滲透到高職院校的校訓、校風和學風中去,促進校企“精神文化”的有機融合。第二,“學校要充分發揮環境對人的教育作用,加強與專業相應的職業環境建設,盡力營造與企業生產、管理、服務相一致的職業環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下掌握技能、感受企業文化,并潛移默化地養成相應的職業能力和素質。”[13]可以參照企業車間的場景,在教室、實訓室、過道等處懸掛企業運行標準、紀律條例、規章制度等,盡可能還原真實企業運作模式,按照現代企業生產和管理規范性和嚴密性開展實踐實訓,使學生明白沒有嚴格的職業紀律和道德,企業就無法實現正常的生產和經營。第三,利用廣播、電視、電子顯示屏、櫥窗、校報等校園文化宣傳陣地,以迎新慶典、校園招聘會、畢業典禮等校園重大活動為契機推動企業職業精神進校園,通過展示渲染職業精神標志性的標識、口號和警語等,擴大職業道德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第四,充分利用學生宿舍、食堂、休閑室、圖書館等場所的走廊、大廳公共活動區域進行企業精神、職業精神的宣傳,使學生日常行為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自覺構建校企共同的職業道德行為模式。
參考文獻:
[1]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EB/OL]cpc.people.com.cn/n/2013/1129/c64094-23694123-2.html,2013-11-29.
[2].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news.xinhuanet.com/2013-05/04/c_115639203.htm,2013-05-04.
[3]朱發仁,傅新民.高職院校職業本位的專業文化建設初探[J].職教論壇,2007,(1):50.
[4]蔣旭明,馬玉女.人的主體性在道德內化中的作用[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6,(6):82.
[5]吳俊,木子.道德認識辨析及其能力培養[J].道德與文明,2001,(5).
[6]李恒川,王軍.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及其困境[J].齊魯學刊,2012,(4):74.
[7]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8]畢傳剛,劉雪松.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及其渠道探析[J].科技視界,2012,(2):153.
[9]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647.
[10][美]戴維•喬納森,簡•豪蘭.學會用技術解決問題:一個建構主義者的觀點[M].任友群,李妍,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7-11,8.
[11]路琳,常河山.目標導向對個體創新行為的影響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12):44.
[12]梁艷珍.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道德培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7):112.
[13]孫常強,管武鮮.職業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及實踐途徑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1,(28):42-43.
作者:張丹丹 單位: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