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文章提出了作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觀察能力的策略,包括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教會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習慣。
關鍵詞:作文教學;小學生;觀察能力
一、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
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是培養小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方法。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愿意將更多的熱情投入學習、生活。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他們喜歡的事物開始進行觀察訓練。實踐研究表明,形象、生動、標新立異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教師還要善于營造觀察氛圍。例如,學生喜歡游戲、旅游、參觀等活動,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溫暖的氣息[1],領略夏天優美的風光,目睹秋天農作物的豐收,體驗冬天皚皚白雪的風姿。只有用心去觀察、去體會、去感受,學生才能獲得更有效,更深刻的觀察體驗。
二、教會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
(一)觀察要有選擇性
大千世界,包羅萬象,要觀察的事物不計其數,因此,學生觀察時要對事物進行必要的選擇。教師最好讓學生觀察貼近生活的事物,再結合重點有目的地進行觀察。例如,教師講授作文《我喜愛的玩具》時,就可以讓學生以玩具作為觀察對象,把自己喜歡的玩具拿到課堂上,營造說、寫的氛圍。
(二)觀察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
對于不同的事物,觀察的順序是不同的。如觀察人物,可以從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進行觀察;觀察景物,可以按照空間、方位的順序進行觀察;對于動物,可以從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等方面進行觀察;對于植物,可以從其生長的季節順序進行觀察,也可以從部分到整體或從整體到部分進行觀察。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愛觀察、會觀察,把觀察的方法完整、系統地教給學生。
(三)觀察要抓住事物的特點
世間萬物千差萬別,就是同一種植物,也有不同的地方,只有抓住事物與眾不同的特征,才能在寫作中把事物刻畫得形象逼真,達到寫什么像什么的程度。
(四)觀察要調動手、眼、耳、鼻、口、腦等多種器官
觀察不光是眼睛的事情,還要調動手、耳、鼻、口、腦等多種器官共同參與,去獲得現實生活中豐富多彩的寫作材料。例如,教師在教三年級學生寫作文《杏子》時,就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課前準備的杏子。仔細感知成熟的杏子的顏色,形狀,觸感,味道,果核。觀察完后,再讓學生說說杏子的用途,包括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這樣手、耳、鼻、口同時調動,仔細觀察,學生就可以獲得第一手寫作材料,寫的作文也更真實、具體。
三、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習慣
(一)在課堂教學中觀察
現在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采用多媒體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特殊功能,時刻引導學生觀察多媒體屏幕上的文字、圖片,聆聽多媒體的聲音。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多媒體的大屏幕上展示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圖片,讓學生進行觀察,說說自己看到的景象,然后在屏幕圖片旁邊配上文字和讀音,讓學生在觀察中欣賞語言文字的韻味,在聆聽語言文字的美妙中欣賞圖畫之美。
(二)在活動中進行觀察
針對小學生好奇,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這一特點,教師可以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仔細觀察活動過程,積累寫作素材。例如,在“摩擦起電”這節科學實驗課上,教師就可以領學生做相關實驗。由于學生親身實驗,仔細觀察,印象深刻,知道摩擦起電的過程。課后在寫作文時,學生肯定就有話可說了。
(三)在玩耍中進行觀察
日常玩耍是學生最有興趣的事之一,教師可以在這時引導學生互相觀察,積累素材。例如,在體育課踢毽子的活動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在活動中注意觀察,看看哪些同學踢得好,哪些同學踢得不好,踢得好的同學是怎么踢的,踢得不好的同學問題出在哪里,自己在觀察別的同學踢的過程中學到了什么。結束后,教師布置習作任務,學生可以寫別人的表現,也可以寫自己的心得。總之,要想讓學生認識一種事物的特點,掌握它的規律,僅憑短時間的觀察是不行的,還得引導學生將短期觀察變為長期觀察,要勤于觀察[2],有恒心,有毅力,才能克服寫作困難的難題。
參考文獻:
[1]張硯.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19):135.
[2]臺麗梅.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N].發展導報,2017-12-01(35).
作者:楊金平 單位:靜寧縣司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