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作文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理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培養觀察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雖說觀察能力是人類天生具備的一種能力,看上去不需要教導,人人都會,但是要沒有正確的引導,會影響到其應用效果。要是把觀察能力當作一種學習手段來說,教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于認知社會的啟蒙階段,對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心,仿佛時時刻刻都在觀察,學生自身往往并沒意識到這一點,也沒覺得觀察有多么重要,也不知道怎樣利用這種學習手段,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來引導了。對此,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掌控課文細節,讓學生從中找出觀察規律,學會通過觀察來認知世界、感知事物,學會利用觀察來積累素材,進而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二、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觀察能力是沒有辦法教給學生的,然而,教師可以教學生怎樣去正確觀察事物,授之以方法。在日常學生們需要學會的觀察方法主要有下面幾點:一是觀察事物的外在,主要是觀察事物的形態特征,比如事物的形狀、色彩、結構,人物的音容笑貌等等。二是觀察事物的內在,就是把觀察力從外在向內部逐漸延伸,把握事物內在的發展規律,比如事物的內涵、功能等等。三是觀察事物的發展規律與動態特征,這種觀察就更深一步了,這個要求對小學生來說更加高了,這種觀察需要學生充分發揮其想象力,通過聯想、對比等方法,觀察事物發展規律、前因后果以及發展趨勢,并能夠觀察到各個事物之間存在的某種關聯,進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教師起到引導作用
新課程標準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負責引導學生正確主動學習,在培養小學生觀察能力方面,教師更應該如此。新教育體制下,教師應該轉變思想,改變教學方式,摒棄傳統應試教學模式。教師應該作為一名引導者,參與到教學當中,清楚認識到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點撥者、引導者,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小學語文教師作為一名指導者,要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觀察事物,學會怎樣正確觀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開動腦筋。
四、勤于觀察和善于觀察
小學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多觀察、勤于觀察、善于觀察,從而提高觀察能力。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在教學中只是聆聽者,教師采用填鴨式教給學生知識,使學生沒有自己的看法,觀察對象也僅限于教師和課本,對外面廣闊的天地并沒有認真觀察、認真思考,也沒對世態萬象有更深一步的認知,就不要談什么培養觀察能力了。新理程背景下,教師要轉變思想,主動提供更多的觀察機會,讓學生們走入大自然,學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盡量多組織一下課文活動,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生們要學會觀察日常周圍常見的現象與事物,提高觀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為寫好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培養學生長期觀察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學生主動、長期、自覺地觀察,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大自然與日常生活都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課堂,在觀察中學生們可以發現植物的生長發育、氣候變化等等,這是需要長期觀察才行的。長期耐心地觀察事物,才能夠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看到事物的內在,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趣味活動,讓學生制定觀察計劃,記錄觀察中所見所聞,并由教師對其整個觀察過程進行總結分析。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觀察能力的最終目的就是積累寫作素材,通過長期觀察,學生們會變得勤于觀察,也更加善于觀察,并且還會積累許多素材,學會許多知識,在今后寫作的過程中,這些素材與知識就會被加以應用,進而提高學生們的寫作質量。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一定要重視觀察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正確觀察事物的方法,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作者:李彥霞 單位:榆中縣新營鎮黃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