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活化作文教學的策略研究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中作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作文教學的現狀令人擔憂,生活化作文教學是提高作文質量的有效策略,本文從寫作素材、真情實感、閱讀與口語訓練、教師的語文素養及作文的批改方式等方面闡述了生活化作文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作文教學;生活化;素材;素養;策略
高中作文的分數差不多占了語文試卷總分的一半,可見,高中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文教學不容輕視。但在現實教學中,作文教學卻往往吃力不討好,很多學生見作文就頭痛,不少教師也是見作文教學就覺棘手。如何讓作文教學常態化、生活化,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高中作文教學的現狀
1.作文備課:沒有教案也沒有計劃。教師只是在寫教學計劃時會安排一學期四次大作文,且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沒有寫具體的教案。不僅沒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教學中的目的性不強,作文材料甚至是信手拈來的,不夠系統化。2.作文方式:高中的作文課一般都是教師每上完一個單元,就根據單元要求來布置作文;或者是一些即興獲得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寫作;又或者是提供一篇范文等等。真正有用的作文教學時間比較少,方式單一。3.作文內容:在高中學生中有這么一句話:“寧做數學一百題,不寫作文三五句”。有的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有的學生不會審題或是懶得修改等等,多數學生寫的文章內容要么是不具體;要么入題慢,湊字數,草草收尾,虎頭蛇尾。學生生活經歷少、情感體驗不豐富、語文素養低等導致學生作文內容單調、語言乏味。4.作文批改:事倍功半。傳統的作文批改方式是學生接受任務后,完成作文交給老師,然后教師實施的是對學生的作文打分的一種單向評價。在學生看來,作文就是你說我寫,我寫你改;在教師看來,學生的作文都是不夠完美的初品,接下來教師就會根據自己的標準去修改,并按分數論等級。在這樣的作文批改方式中,學生只是處于一種被動地位,師生雙方沒有交流。傳統的作文批改和評判缺少明確尺度和標準,批語大眾化,沒有突出學生的亮點。例如評語往往是“語句通順”“結構完整”“感情真摯”等等,空乏無味,沒有針對性,學生看了沒有任何觸動,對下一次的習作根本起不了促進作用。
二、什么是生活化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綜合性實踐活動。而生活化作文教學是指作文教學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相結合。它包括三層意義:一是作文教學目標的生活化,重點培養學生主動表達、喜愛寫作的興趣;二是作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即作文教學內容與當前的社會生活或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三是作文教學活動方式生活化,這項活動必須是學生樂于參與、主動參與的過程。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生活化作文教學就是要把學生的本質釋放出來,讓豐富多彩的生活、絢麗的大自然成為學生創作的源頭。
三、生活化作文教學的策略
《中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寫作明確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能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可見,作文與學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如何使作文教學生活化,下面是筆者一些粗略的看法。1.引領學生熱愛生活,豐富生活體驗,寫作素材生活化。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引領學生熱愛生活,豐富生活體驗,那么學生的寫作思路就會像一股清泉,源源不斷,取之不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多啟發引導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特性變化,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和感受,捕捉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事物。如:①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可以以小見大,寫出自己的感悟。②關注社會現象,例如:看見一個老人摔倒在地上了,該不該扶?③關心時政要聞:如:什么是“一帶一路”?介紹“美麗鄉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關鍵詞,引領學生通過網絡媒體等學習最新的時政動態,把學生從課本、課堂中解放出來,做一個對生活有心的人,如此,文章寫起來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了。2.語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說過:“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最重要的原則是有話必說,無話不說,說須心口如一,不能說謊。”因此,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不要過早貼標簽,如:寫人,不要老是寫某人做好事,就是扶起跌倒的老太婆;又或者是一寫到家鄉,就是贊揚家鄉變化真大,國家政策多么好。現今的社會,做好事的方式有好多種,如可以投資給窮人做生意,對于病人還可以通過“輕松籌”的方式來幫助他。又如寫家鄉的變化,不一定所有的變化都是高大上的,在家鄉變美的同時,其實很多傳統的文化正在慢慢地被人遺忘。所以,教師一定要通過正確的指導讓我們的學生“真”起來,爭做真人、喜抒真情、敢講真話。任何一個作家,他的優秀作品,大多是他最真實的情感的流露,是一個作家心靈的外化。好的作文必須要有真情實感,有了它,學生就不寫無趣的作文,不寫應試作文;有了它,學生作文才不會“假、大、空”;有了它,才可以激發學生對民族國家命運的深刻體察,對人生世相的深刻感悟,對健全人格的渴求與摯愛,作品才能震撼讀者的心靈。3.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閱讀常態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一種語言積累,是寫作必不可少的基礎。有效的課外閱讀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書面表達能力。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并指導學生把優美的語句摘抄下來,制作成讀書卡。我們不僅結合學校的“每月讀一本好書”的主題,要求學生買課外書看,還每月舉行一場“品好書”的讀書會,還開了一場“在春天里讀詩”的詩詞大會。我每天都會布置閱讀作業,要求學生每天至少讀課外書30頁,還要做一張讀書卡片,與同學交流優美的句子或段落,并要學會在作文中運用自己制作的讀書卡等。我在每一次作文課上都會花費10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口語表達訓練。例如隨意抽取三個學生到黑板上隨意寫三個詞語,然后要求學生用一段話,把這三個詞語包含進去,說出你見到三個詞語時內心的所思所想;抑或是把每天的見聞說一說;又或者是對當天的頭條新聞說說自己的看法。長此以往,不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聯想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且養成了說真話、述真情的良好習慣。4.提倡教師寫“下水作文”,寫作過程生活化。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師善讀善寫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則為學生引路,可以事半而功倍。”蘇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視教師寫“下水作文”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中的作用。他認為學生不會寫作,主要是因為沒見過自己老師的作品,學生認為寫好一篇佳作是一件很遙遠的事,如果教師親自引領,一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筆者的一篇下水作文《我的父親》,主要寫我師范畢業第一天上班,由于交通不便,我的父親騎著自行車拉著一袋米和自家種的蔬菜送到我任教的學校———一所偏遠的山區農村小學,我則坐著城鎮小巴士去村口等他。“那天中午,太陽像火一樣烤著大地,父親騎車先出發了,我坐的汽車半小時后才出發,一路找尋父親的身影,遠遠地,我發現了父親正騎著車吃力地爬一個小山坡,豆大的汗珠從黝黑的臉頰流下來,手臂上、肩膀上滲出細細的汗珠,一件洗得發黃的背心全濕透了,當汽車經過父親身邊時,我仿佛聽得見父親的喘息聲。此時,我正舒服地坐在巴士里。汽車緩緩駛遠,突然,我看見父親的腳踩空了,搖晃了幾下,終于沒能控制住,自行車和人重重地摔在了滾燙的柏油路上,瞬時,我的淚奔涌而出,我無法再坐在舒服的車子里,我叫司機停車,飛快地奔向父親……”在與學生分享此篇文章后,學生都被感動得眼淚稀哩嘩啦地流。此后,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都分享了父親對自己不一樣的愛,真情流露,感人至深。5.走近學生的心靈,作文批改方式生活化。①面批面改。面對面批改作文的工作量雖然很大,但作用卻不容小覷,每學期每個學生至少能獲得兩次面批的機會。②范改法。由教師或師生共同針對某一典型范例進行示范性修改,充分利用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繼而實現了學生遇作文不再愁眉苦臉的喜人局面。③互改法。通過交換修改習作,取長補短。④自改法。將原作與修改后的習作對照,感受進步,增強習作自信。把生活引入課堂,把作文引向生活。作為語文教師為學生創設一種“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寫作氛圍,讓學生愛上說真話,抒真情,久而久之,作文會成為學生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就生活化作文教學追求的一種境界,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章熊.中學生寫作能力的目標定位[J].課程•教材•教法,2000,(2).
[2]萬明華.有效的語文教學[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3]陳旭遠.新課程與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福建教育,2003,(6-7).
作者:李偉燕 單位:化州市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