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麥高產與肥水利用栽培技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如何提升小麥產量和品質,是農技工作者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題,闡述了小麥高產與肥水高效利用栽培技術,該技術通過提高整地質量、精量播種、構建肥水高效的群體結構、科學防治病蟲草害,實現小麥增產增重,希望能夠給予我省小麥種植行業參考借鑒。
關鍵詞:秸稈還田;深耕深松;培肥地力;精量播種;病蟲草害
1小麥高產高效的限制因素
1.1土壤耕層淺
土壤耕層深厚、結構良好是小麥高產穩產的基礎。
1.2逆境危害
通常,把對小麥生長發育不利的不良環境稱之為逆境,主要包括干旱、低溫凍害、高溫脅迫等。
1.3倒伏
倒伏是小麥實現高產高效的一個重要障礙。小麥倒伏一般發生在小麥生育中后期,局部倒伏或大部分倒伏,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
1.4肥料利用效率低
在小麥生產上,特別是在高產麥田,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化肥用量大,利用效率不高。化肥用量大還會造成植株生長旺,使群體過大、個體發育不良,從而為小麥凍害、倒伏、病蟲危害埋下隱患,同時,還會造成土壤環境的污染。
2提高整地質量
土壤肥沃是小麥高產高效的根本。小麥高產需要較高的土壤養分含量作支撐。
2.1做好土壤耕翻前的準備工作
2.1.1搞好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重視秸稈還田,能優化麥田土壤的綜合特性,增強小麥生長的后勁,是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可忽視的大事。
2.1.2配方施肥。高產田要將全部有機肥、磷肥,氮肥、鉀肥的50%作底肥,其余50%的氮、鉀肥于第二年春季小麥拔節期追施。中、低產田應將全部有機肥、磷肥、鉀肥,氮肥的50%~60%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麥起身拔節期追施40%~50%的氮肥。要強化化肥深施、水肥一體化,杜絕地表撒施。
2.2因地制宜確定深耕、深松或旋耕
有條件的地區,應逐漸加大機械深耕翻的推廣面積。對于犁底層較淺的地塊,耕深要逐年增加。深耕后用旋耕機整平并壓實。深耕可隔2~3年/次。深松方式可選用局部深松或全面深松,作業深度宜25~40cm,以打破犁底層。
2.3搞好耕翻后的耙耢鎮壓
各類耕翻地塊都要及時耙耢、鎮壓。耙耢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塊,疏松表土,塌實耕層,上松下實,減少蒸發,抗旱保墑。秸稈還田后未深耕深松的地塊,由于耕層土壤懸松,失墑較快,容易造成小麥播種過深,形成深播弱苗,影響小麥分蘗的發生,此類地塊耕翻后必須盡快耙耢、鎮壓。
2.4培肥地力
培肥地力是小麥高產高效栽培的基礎。土壤CO2的釋放量對小麥群體光合的貢獻,在小麥生長中期為7%~13%,后期高達20%~25%。增施有機肥,實行秸稈還田,能明顯增加土壤CO2釋放量,提高麥田冠層內部的CO2濃度。連續六年秸稈還田和施用有機肥的定位試驗結果表明,施有機肥的和秸稈還田的土壤CO2釋放量均顯著提高,特別到小麥生育后期,土壤CO2釋放量差異更加明顯,對群體光合作用的貢獻越大。
3精量播種,提高播種質量
3.1選用良種
小麥實現高產超高產的內因是選用良種。選用單株生產力高,抗倒伏,抗病性好、抗逆性強、經濟系數高的優良品種,有利于實現小麥高產高效。
3.2足墑播種
小麥播種時的土壤墑情對于小麥出苗和苗期生長十分重要,足墑下播種是實現麥苗“齊、全、壯”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認為,土壤耕層足墑的標準是:壤土地土壤含水量17%~18%,沙土地16%左右,黏土地20%左右,低于上述指標,就應澆底墑水。在可能的條件下,應盡量避免澆蒙頭水,千方百計于播前澆好底墑水,保證足墑播種。3.3適期、適量播種適期播種,可以充分利用秋末冬初的一段生長季節,使出苗整齊,生長健壯,分蘗較多,根系發育好,越冬前分蘗節能積累較多的營養物質,為小麥安全越冬、提高分蘗成穗率和壯稈大穗打好基礎。一般在適期播種情況下,適宜基本苗12萬~15萬苗/667m2。
3.4精細播種
實行寬幅精量播種。播種深度3~5cm。播種機速度以5km/h為宜,以保證下種均勻、深淺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3.5播后鎮壓
如果播后不鎮壓,小麥種子與土壤接觸不緊密,出苗困難,秋季冬季沒問題;但倒春季返青生長快,根系與土壤接觸不密切,吸水困難,就會造成死苗現象。
4構建高產穩產、肥水高效的群體結構
4.1確定適宜播種期、控制群體發育進程
確定小麥適宜播種期是以到小麥越冬始形成小麥壯苗為標準的。過早過晚播種均不利于小麥高產高效。在高產栽培條件下,防止冬前發育過快、生長過旺是小麥高產高效的一個關鍵環節。
4.2確定適宜播種量、控制群體結構和質量
在小麥出苗至越冬前,栽培管理以促為主,促冬前分蘗發生,形成壯苗,不光為小麥多穗大穗奠定基礎,還有利于安全過冬。在小麥返青后,栽培管理以控為主,控制春季分蘗發生,促冬前分蘗健壯,控制春季分蘗高峰期的群體總量,防止群體過大,是實現壯稈、防倒、大穗的重要栽培管理環節之一。在小麥開花后,較長時間保持綠葉面積指數4左右,在一般地力麥田,防早衰,在高肥力麥田,防貪青晚熟,防倒伏,是增粒數增粒重的一個重要環節。
4.3科學運籌肥水、調控群體動態、構建高產高效的群體結構
在秸稈還田條件下實現高產超高產的建議施肥量為,施有機肥2000~3000kg/667m2,純氮18kg/667m2、五氧化二磷8kg/667m2、氧化鉀6kg/667m2、硫酸鋅1kg/667m2,施肥方法為有機肥、1/2氮肥、磷肥、鋅肥作底肥,1/2氮肥和鉀肥作拔節肥,此施肥方案能實現增產增效目的。通過對魯西地區主推的分蘗成穗率較高小麥品種進行不同栽培技術途徑綜合試驗的研究表明,1)在適期播種初始群體12萬苗/667m2高產栽培條件下,植株Ⅰ-Ⅲ位蘗其發育進程同質性高,Ⅲ與Ⅳ及上位蘗發育進程差異大。2)小麥莖稈發育、穗花發育和結實灌漿等發育特性均表現為,Ⅰ-Ⅲ位蘗同質性高,Ⅲ與Ⅳ及上位蘗之間差異大。3)Ⅳ及上位蘗在群體及在成穗數中的比例與群體平均莖稈抗折力、成穗整齊度、籽粒整齊度等性狀相關性密切,減少其在群體和在成穗數中的比例是提高莖稈質量以防止倒伏,改善群體質量以提高成穗及籽粒整齊度、增加平均穗粒重的關鍵。4)籽粒整齊度和粒重與產量形成期植株的氮、鉀營養平衡密切相關。保持后期適宜的氮、鉀營養及其平衡可防早衰防貪青、增加產量形成期群體的物質生產積累及轉運,提高籽粒整齊度、增加粒重。該技術通過建立合理群體結構、促Ⅰ-Ⅲ位蘗成穗,保證群體成穗數;通過控制肥水和化學調控,抑春發分蘗,促Ⅰ-Ⅲ位蘗莖稈、穗花發育健壯,防倒伏增粒數;通過拔節期運用氮鉀肥水,防早衰防貪青,促物質積累轉運,增加穗粒重。
5做好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5.1提倡實施種子包衣
提倡用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預防苗期病蟲害,沒有種衣劑包衣的種子要藥劑拌種。根病發生較重的地塊,選用2%戊唑醇按種子量的0.1%~0.15%拌種,或20%三唑酮按種子量的0.15%拌種;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的地塊,選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環磷乳油,按種子量的0.2%拌種;病、蟲混發地塊用以上殺菌劑+殺蟲劑混合拌種。
5.2做好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
小麥3葉后出土的大部分雜草,草小抗藥性差,是化學除草的有利時機,一次防治基本能控制麥田草害。冬前草害沒有防治或防治不好的麥田,春季要及時做好雜草防治。選擇一天當中選中午前后最溫暖的時段,冷尾暖頭的天氣。返青起身期是麥蜘蛛的危害盛期,需要以主要病蟲為目標,選用對路殺蟲劑與殺菌劑混用,一次施藥兼治多種病蟲。防治紋枯病、根腐病、莖基腐病可選用丙環唑、苯醚甲環唑•丙環唑、噻呋酰胺、丙環•嘧菌酯、或戊唑醇•咪鮮胺噴淋噴灑小麥莖基部,間隔10~15天再噴一次;防治麥蜘蛛,可用阿維菌素或聯苯菊酯。以上病蟲混合發生可采用上述對路藥劑一次混合施用進行藥防治,以上農藥均需按照農藥標簽上的推薦劑量和方法噴施除草劑,避免隨意加大劑量造成小麥及后茬作物產生藥害。
6結語
小麥高產高效栽培的核心就主要是以“增群體成穗、促個體健壯、防倒伏早衰、增粒數粒重”的高產群體創建技術和“前促、中控、后促”的肥水高效調控技術,此技術對科學種植、農民致富、農業增收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盛英,岳鵬,張興居,等.高產穩產廣適小麥新品種圣麥102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9,(11):267-270.
[2]郭曉芳.小麥的高產豐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南方農機,2019,(7):254.
作者:朱曉穎 謝真 董秀霞 單位:聊城市茌平區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