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書院制下大學生宗教信仰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大背景下,許多人仍然對宗教信仰缺乏科學理性的認識。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主力軍,其宗教信仰的養成問題也成為高校教育不容忽視的工作之一。基于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我們需要探索實行書院制管理模式的高校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信仰觀念,為其健全人格的養成提供基礎。
1引言
宗教信仰作為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對于人類思想道德的健全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分析新時期大學生的宗教信仰觀念及信仰特征,準確把握宗教對大學生的影響狀況及形成原因,為有效應對和妥善處理宗教信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全新挑戰。書院制作為組織學生活動,實現學生“個性化、全面化”教育的平臺,能夠通過多種途徑為大學生精神文化教育提供幫助。而在宗教信仰這一方面,書院制高校能夠利用其管理模式的優勢,對大學生進行更符合大學生自身需求的精神教育。
2大學生宗教信仰觀的現狀淺析
宗教信仰屬于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大學階段的精神教育對學生人格養成以及未來自身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就筆者的問卷結果而言,被調查大學生中,自己或者身邊的同學有宗教信仰的占到了39.06%。雖然與其他研究者調查得出的數據不盡相同,但是仍可以從中看出,大學生群體中宗教信仰的群體已經出現,并且在逐漸擴大,健全大學生宗教信仰觀念的問題不容忽視。為了進行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形成原因等方面的研究,筆者近期開展了一次小型網絡問卷,問卷對象主要分布在江蘇、貴州等省份的各大高校,共回收有效問卷192份。以下是問卷中關于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的兩個問題:
1)你認為當代大學生需要有宗教信仰嗎?選“非常需要”的同學占4.69%,選“需要”的同學占16.67%,認為“不需要”的占20.83%,也有57.81%的同學認為“無所謂”。超過半數的同學認為宗教信仰對于大學生來說可有可無,這源自于現代大學生從小接受的教育的缺陷,使得我們從不、或者很少將眼光放在對自身人格養成很重要的宗教信仰上。在如今的大學教育中,這種觀念是否可以被扭轉,取決于高校是否重視學生在精神層面上所受到的教育。而在高校書院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學校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除了學習、生活以外的更重要的精神關懷。
2)你認為宗教信仰對你來說是怎樣的一種存在?有38.54%的同學認為宗教信仰“教化人心,能夠提升自身精神修養”,7.81%的同學則認為宗教信仰是“偽科學、無用的”,而53.65%的同學選擇了“有無宗教信仰對我來說影響不大”。可見,宗教信仰在大學生們心中還是有比較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的,而且隨著高等教育的完善,社會的開放與發展,“宗教迷信”論的錯誤觀點也在逐漸消失。大學生們開始以科學的眼光看待宗教信仰問題。
3導致大學生科學的宗教信仰觀念不健全的因素分析
大學時期正處于人生中充滿困惑的階段,大學生們自己也正在摸索著答案,而引導大學生向正確的方向探索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務。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曾說過,任何一個努力生存的社會,無不多少具有宗教性質的信仰,人類總有必要解釋人生的恐懼和困惑,人類對此追尋一致的反應就是宗教。[1]現階段,筆者通過調研,分析導致大學生科學的宗教信仰觀念不健全的因素。“你覺得生活中哪些方面會影響到你的宗教信仰觀念?(可多選)”這一題中就可見一二。被調查大學生中,71.35%認為“自己的意愿”在選擇宗教信仰中發揮最重要影響,而選擇“父母的信仰”的同學,也占到了70.83%,選擇“親戚好友的影響”的同學占了34.38%,除此之外,大學生信仰觀念還受到其他方面影響,如書籍報刊、電視電影等的宣傳。現代大學生宗教信仰觀念在塑造過程與信仰選擇中所受到的影響,大部分來自自身的選擇與父母的影響。而從中國社會發展現狀來看,現代大學生的父母的出生主要集中在60年代或者70年代,這一群體普遍沒有過接受宗教信仰方面的教育的經歷,他們傳遞給下一代的宗教信仰知識是十分局限的。學生們自己在對宗教知識進行探索與學習的過程中,由于自身認知的缺陷以及沒有父母或他人的指導,極有可能產生不正確、不科學的宗教觀念。當然,學校在精神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導致大學生宗教信仰觀不健全的原因之一。從高校角度來看,高校對學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以“兩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與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方式來對大學生進行共產主義信仰教育。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高校開設的這兩門必修課雖然在表面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教學內容枯燥,形式刻板,并不能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將其真正消化與理解了。高校這種形式的德育可以說是單向的,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養成的關注。
4高校如何利用書院制管理模式深化對大學生科學的宗教信仰觀念的教育
在深化對大學生科學的宗教信仰觀念的教育過程中,“兩課”固然不可以摒棄,但是在傳統的信仰教育模式中,高校也應該從學生的真正需求出發,以共產主義信仰為主拓展一些其他的信仰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信仰觀,這才是大學生在大學階段應該接受的精神教育。當然,我們也要考慮到現實中大學生對思想精神層面的要求。筆者在此次調查中提問“你是否讀過,或愿意去讀一些宗教經典書籍,如《圣經》、《金剛經》等?”選擇“曾經讀過一點并且很感興趣,以后還會去閱讀”的同學占13.54%,也有13.54%的同學認為“讀過宗教經典書籍但是不感興趣,以后也不會再去讀”,44.79%的同學“沒有讀過,但是如果有機會希望接觸一下”,還有28.13%的同學“沒有讀過,也不想嘗試”。可見超過半數同學愿意去接觸了解一些宗教知識。閱讀宗教經典書籍是宗教信仰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種途徑,同時是讓人了解宗教文化的最便捷、普適的方法之一,也是高校在進行宗教文化教育中可以借鑒運用的方法。如今,中國各大高校普遍實行的仍是學院制,而在國內,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沖破這路線,率先實行“書院制”,把教育重點落實在大學生人格修養方面。在江蘇,蘇州大學、南京審計學院等高校正在進行書院制探索。書院通過通識教育課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學術及文化活動,實現學生文理滲透、專業互補、個性拓展,鼓勵不同背景的學生互相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下是筆者對書院制高校深化對大學生科學的宗教信仰觀念教育的建議。
4.1正確發揮“兩課”教育的作用
就我國社會現狀而言,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的宗教文化教育必須基于大學生正確理解與認識馬克思主義信仰。加強對大學生的正面教育引導,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信仰這個核心對學生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牢固地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信仰。由此可見[2],“兩課”這一傳統德育模式不可廢除,但需要改進,無論是枯燥呆板的上課形式,抑或教條式的課本內容,還是浮于表面的考核標準,都是亟待高校改進的方面。
4.2書院開設有關宗教文化知識的通識教育選修課
通識教育選修課區別于專業必修課,著重于“育”而非“教”,它提供給學生們更多樣化的選擇,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在書院內部開展,其中新亞書院專門開設課程講述本院的歷史、精神、文化特色等,獲得學生們的歡迎。就國情而言,大陸通識教育選修課已經走入全國大部分高校,大多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并且已經有較成熟的實行機制,使得高校在開設有關宗教文化知識的選修課更具可行性,也達到比較好的教育效果。除全校范圍內的選修課外,各書院也可根據書院內部情況開展通識教育選修課程。
4.3書院內部組織有關宗教文化知識講座與交流會
在收集整理數據時,筆者注意到也有許多學生建議書院邀請一些宗教文化界有名的人士到學校來做一些講座。在開展通識教育選修課的同時,有關宗教文化知識的講座與交流會的舉辦也是深化對大學生科學的宗教信仰觀念教育的途徑之一。正面介紹宗教知識,增強大學生對宗教的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消除大學生對宗教認識的神秘感。同時宣傳黨在新時期的宗教政策,特別是在如何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方面,應當加大宣傳力度,使大學生丟掉盲目性。[3]
4.4舉辦閱讀宗教經典書籍的活動
閱讀書籍,是大學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書院在督促大學生閱讀書籍時,往往會有以下活動,如以書院班級為單位成立讀書小組,暑假和寒假推薦大學生必讀書目,舉辦閱讀經典書籍的活動等。這些活動在實施中受到學生的廣泛好評,書院制高校不妨把一些教化人心的宗教經典書籍也納入這些活動中去。一方面,大學生對于閱讀宗教經典書籍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其學習的自主性與自覺性可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閱讀,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宗教信仰觀念的最直接的途徑之一。
5結語
大學生宗教信仰教育問題亟須引起高校的重視,而書院制高校作為高校管理模式改革的先行者,探索最合適于學生的德育之路是今后的重要工作之一。總之,對于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無論從理想信念教育的角度還是從保持穩定的角度,我們都必須高度重視起來,只有努力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徑,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對待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才能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4]
參考文獻
[1]汪士華,陳真亮.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浙江社會科學,2009(8).
[2]段亞利.從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看高校思政課[J].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2,6(4).
[3]段亞利.從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看高校思政課[J].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2,6(4).
[4]何敦培.大學生宗教信仰探析及引導[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109.
作者:王黎君 單位:南京審計學院澤園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