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保險助推產業扶貧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是農業大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產業扶貧可以有效吸納閑置勞動力,促進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因地制宜開發特色產業,創新農業品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是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多發的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和挑戰,增加了產業扶貧難度。農業保險讓遭受自然災害的農民得到經濟補償,有助于農業生產恢復正常[1]。經過各方統籌協調、精準施策,我國產業扶貧取得重大進展。2019年末,22個扶貧任務重的省份和832個貧困縣全部出臺了產業扶貧規劃或方案,全國92%的貧困戶已參與到產業發展當中,67%的脫貧人口主要通過產業帶動實現增收脫貧。產業扶貧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
1.1阜平模式
對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阜平縣來說,發展山區種植業和養殖業是脫貧致富的出路。借助農業保險,阜平縣產業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是根據當地農業種植特點,開發適合貧困山區生產發展的棗樹、核桃、肉牛、肉羊成本價格保險。這種保險不僅能補償災害和事故造成的生產損失,而且能防范市場價格下跌的風險。二是實行“聯辦共保”模式。投保時,農民和農業企業自交保費40%,政府補貼60%。保費收入由人保財險和政府保險專戶按5∶5分,保險賠款由人保財險和政府保險專戶按5∶5分。三是推出“政融保”扶貧項目。按照“政府政策扶持、保險擔保增信、保險金融支農、精準扶貧覆蓋”的原則,實現政融保聯動,提供農業保險和信貸資金支持農戶和農業企業,形成完整的金融扶貧服務鏈。
1.2“政企銀戶保”模式
資金不足是河北省隆化縣在產業扶貧項目開展中面臨的最大問題。隆化縣推進“政企銀戶保”模式,有效緩解了“融資難、融資貴”等困境,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政”是指政府設立風險補償基金,作為貸款的最后一道防線。“企”是指引導農民發展企業、合作社等產業,然后政府進行貼息政策支持。“銀”是指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杠桿撬動銀行信貸,使農民貸款更容易、銀行發放貸款更主動。“戶”是指找尋金融支持并且愿意進行農業產業化生產的農民。“保”是通過農業保險和貸款保證保險提供風險保障、降低信貸風險,農戶也可以將農業保險保單質押給銀行取得貸款。“政企銀戶保”模式實行市場化運作,把農業保險與精準扶貧、普惠扶貧緊密結合起來,為扶貧資金注入活水,成功使5萬多人脫貧。
1.3“保險+”模式
甘肅省天水市把落實農業保險政策、發展特色產業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結合,針對不同產業為貧困戶提供不同的保險內容。天水市麥積區在蘋果集中種植區采取了“保險+合作社”模式。成立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采摘、儲藏、包裝并對外銷售。合作社組織其成員購買蘋果收獲保險,以減少自然災害對蘋果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此外,還開設了花椒、核桃等特色農產品保險,完善了特色扶貧農業保險產品體系。針對特色產業易出現的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開設自然災害保險和目標價格保險,實現農業保險“兩個風險”全覆蓋,減少災害損失,促進貧困人口增收,充分發揮了農業保險的保底作用。這種扶貧模式能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惠及廣大貧困戶。
2農業保險在產業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業保險特色險種供給不足
我國傳統的農業保險種類以保成本、保產量為主。當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減產等經濟損失時,傳統的農業保險能為農民彌補自然災害帶來的成本損失和產量損失。農業生產具有多樣性、地域性和復雜性等特點。隨著經濟發展,傳統的農業保險險種已不能適應農業生產需要,必須開發和設計更具特色的農業保險品種[2]。例如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的農業生產容易受到臺風及強降水的影響。臺風及強降水給農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全損,導致生產中斷和部分農戶因災致貧。天氣指數保險可以為農民提供此類風險保障,但我國目前僅有少量氣象指數保險,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此外,農產品生產者還面臨著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農產品價格保險的種類有待擴充。要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就必須擴大農業保險扶貧險種供給,開發農業保險特色險種。
2.2財政補貼體系和監督機制不完善
農業保險帶有政策性屬性。財政補貼是促進農業保險長期發展、推進產業扶貧項目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3]。一是我國現行的農業保險保費繳費模式為“財政補貼+農民繳費”形式。農戶保險購買力普遍較低,貧困縣財政資金緊張,導致農業保險助推產業扶貧的進程緩慢[4]。二是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的險種單一,很多地區品種未能覆蓋,導致農業保險推廣受到阻礙。三是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大,農業保險經營成本高。如果財政補貼不能及時到位,保險機構會面臨資金壓力。
2.3農業保險實施機制不合理
政府在農業保險工作中位居主體地位,保險公司和農村基層組織積極性不足,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不對稱在農業保險經營中非常常見,容易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例如農戶只對水澇風險大的地勢低洼區作物投保、養殖戶把死豬凍冰箱進行兩次索賠等,這些行為都嚴重損害了保險公司的利益。農戶保險知識缺乏,對相關政策理解不清。在監管機制不全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可能在定損、理賠方面蒙騙被保險人,影響農業保險市場健康運行[5]。
3推進農業保險產業扶貧的對策建議
3.1創新農業保險產品
大多數貧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前景廣闊。促進地方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幫助農民增收,需要相應的農業保險產品。政府要大力引導保險業發展,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保險機構要創新農業保險產品,滿足農民多層次、差異化的風險保障需求。例如紹興市開發了茶葉低溫氣象指數保險、楊梅采摘期降水氣象指數保險等產品,增強了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全面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要加強農業保險宣傳,提高保險知識普及率,為農業保險服務模式創新創造良好環境。增加農業保險種類,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對地方特色產業的支撐作用。
3.2完善財政補貼和監督機制
一是要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推動實施差別化農業保險補貼,提高中央政府對貧困地區的補貼比例,促進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二是要鼓勵保險公司發展品種繁多、覆蓋范圍廣的各類產品。保險公司創新試點項目由財政資金購買,農業保險扶貧項目納入財政補貼范圍,擴大保險范圍。三是規范農業保險經營機構補貼政策,吸引更多保險機構加入,活躍農業保險市場,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產業項目發展。
3.3優化農業保險實施機制
一是發揮政府在農業保險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地方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應當制定相關政策,協調保險公司、產業基地、產業扶貧項目和農村基層組織的農業保險工作。二是保險公司應積極承保。加強農業保險宣傳工作,積極推銷農業保險產品,使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者了解創新產品的保險條款,提高投保積極性。三是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基層組織在推進農業保險、動員農民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產業扶貧項目開發往往涉及農村基層組織。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農村基層組織與產業扶貧項目對接,達到順利承保的目的。
4結束語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農業保險在產業扶貧開展中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要注重農業保險扶貧工作的準確性、長效性和時效性,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加快推進“保險+”扶貧模式,提高扶貧效率,讓農業保險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使農民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劉夢月,王曉偉,鎖羅曼,等.河北省農業保險產業扶貧模式[J].智庫時代,2019(21):29-30.
[2]劉夢月,王麗媛,郭幼佳.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農業保險在產業扶貧中的機制創新[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7):190-191.
[3]秦洪軍,陳雨.精準扶貧視角下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研究———基于美國與印度農業保險發展的比較與啟示[J].農村金融研究,2019(9):65-70.
[4]張啟文.農戶農業保險需求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北方園藝,2019(23):157-163.
[5]鐘榮華.完善農業保險財政問責機制的思考[J].中國財政,2019(23):59-61.
作者:閆月 杜金向 單位: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