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院校技能競賽管理制度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職院校技能大賽的舉行推動高職專業教學改革、教學質量提升,歷經12年的發展,規模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在職業技能大賽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也存在監督評價不公平、選手“精英化”等問題,本文提出完善競賽組織管理、建立客觀公正的評判制度等建議,希望構建一套更加科學合理的高職院校技能競賽制度體系。
關鍵詞:高職;技能競賽;制度建設;策略
為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對接企業和市場需求,全面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院校不僅積極參與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積極探索“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賽教學相融合的教學模式。
一、高職院校技能競賽制度現狀
(一)“國賽、省賽、校賽”三層競賽體系形成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中,提出“完善職業院校教學比賽制度,辦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提升國際影響力,將學生比賽成績作為升入高一級學校的重要依據”等要求。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自2008年在天津舉行,已成功舉辦了十二屆,是高職院校國家級的重要賽事,受到政府及教育部的高度重視。全國高職院校技能大賽每年定期舉辦,推動國賽、省賽、校賽三個層次比賽的有序開展。根據教育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三年規劃(2013-2015年)》文件要求“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堅持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賽模式”,高職技能競賽在政府支持下,與企業行業密切合作,對接產業需求,推動了職業教育向的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發展,并成為高職院校展示教育教學成果和經驗交流的重要平臺,促進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全國職業技能規模不斷擴大,校級“賽教學”融合不夠職業技能大賽由2008年第一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10個專業的24賽項,發展到26個專業的87個大項(89個小項),其中包括82個常規賽大項和5個行業特色賽項,在天津主賽區和北京等21個分賽區舉行,參賽選手17450人,形成“一主多輔”的競賽格局,建立高職技能競賽“國賽為首、區賽為主、層層選拔”的競賽體系。隨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規模和品牌效應不斷擴大,獲得了企業的高度認可,成為職業院校檢驗學生專業培養水平的重要途徑。但在校級選拔賽組織中,高職院校存在省賽前突擊選拔,然后僅對選出學生集中培訓,備戰省賽到國賽期間停課訓練,影響他們正常學習進度。職業技能競賽不能與日常教學活動相融合,不能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目的。
(三)競賽制度頂層框架形成,省校制度待完善2008年以來隨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發展,各項競賽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經歷了探索初創階段(2008-2012)、基本形成階段(2012-2015)、完善落實階段(2016-2019)三個階段,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執委會從制定第一個《仲裁工作制度》文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包括籌備、組織、參賽、經費及獎懲等文件制度。2019年的《全國高職院校技能大賽制度匯編》中就包含有《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組織機構與職能分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參賽管理辦法》《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獎懲辦法》等21個文件,涵蓋賽前籌備、賽中組織及賽后管理的各項工作。競賽組織管理制度的完善,從頂層設計上規范和加強了對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指導管理,使大賽能科學選拔、規范評分,突出公平公正的競賽精神。在省賽校賽中,主要以貫徹執行上級下發的相關制度文件為主,沒有結合本級競賽實際情況,缺乏對項目管理的細化指導,尤其在校級比賽中易出現隨意應付現象。
(四)職業技能競賽項目級別層次參差不齊高職職業技能競賽項目從主辦方看,分別有教育行政、工信部、各專業行業指導委員會及企業等主辦,如國際貿易專業參加的互聯網+國際貿易綜合大賽由教育行政部門主辦,而“跨境電子商務應用技能大賽”由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主辦。主辦方不同賽項級別和影響力各異。為了提升學生技能,同時擴大校外比賽參與人數和獲獎數,有些院校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雖然師生都積極備賽努力訓練,但不同賽項卻同名次不同認可度。高職職業技能競賽項目從級別看,分為校賽、省賽和國賽。國賽賽項雖逐年增加,由于高職院校專業數眾多,有部分專業賽項有區賽無國賽,如跨境電子商務應用技能大賽區賽和國賽都由教育行政部門主辦;“踏瑞杯”全國高職高專人力資源管理技能大賽區賽由企業(上海踏瑞計算機軟件有限公司)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主辦,國賽由企業和行指委(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沒有納入教育部主辦的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賽項;“跨境電子商務應用技能大賽”有區賽無國賽。可見,有些專業技能競賽機會多,層次高,有些則相反,甚至沒有。
二、高職院校技能競賽制度建設策略
(一)完善省賽、國賽的競賽組織管理,建立客觀公正的評判制度會計、工商、文秘等很多專業技能競賽通過模擬軟件進行,省賽、國賽由主辦院校與商業軟件公司合作,這種商業運作模式會導致某些不公平問題出現,如命題方式過度依賴軟件企業、評分裁判與主辦院校和軟件方關系密切、主辦院校學生優先適應比賽設備等問題。為了避免競賽的不公平,建議成立專門的常設機構,隸屬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統籌安排本賽區的各類技能競賽賽項及全國大賽的選拔工作,監督比賽的公平性。由該常設機構人員負責競賽組織管理,選擇第三方職業技能競賽場地,嚴格規范管理流程,如大賽的命題制度、裁判專家的選拔制度、承辦方選擇制度和監督制度等,保障大賽的客觀和公正。
(二)加強校賽、省賽、國賽銜接,建立規范統一的競賽制度1.賽項設置。第一,省賽盡可能與國賽一致,且能覆蓋所有專業。在會計、國際貿易、物流管理等專業每年都教育部舉辦的全國級別競賽,但有部分專業教育部組織的國賽,出現省賽和國賽不銜接現象。各級職業技能競賽由于舉辦方不同,賽項權威性和層次不同,使參賽院校選手數量存在差異,影響獲獎的幾率,甚至有100%獲獎。教育主管部門應統籌規劃比賽項目,明確規定比賽舉辦的資質和標準,避免各種比賽混雜的情況。第二,細化競賽項目,擴大學生的獲獎面。很多職業技能競賽項目都是綜合性的,通過競賽團隊進行比賽,頒發的是綜合性集體的獎項,建議根據參賽選手在團隊賽的崗位或環節設立單項獎,鼓勵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擴大獲獎面。2.設備設施。在同一賽項上保障省賽和國賽能使用相同的設備和軟件。職業技能大賽涉及專業廣項目多,個別專業的校賽、省賽由于設備和軟件等原因,競賽內容不能與國賽銜接。如文秘速錄比賽的速錄機,物聯網競賽的專業設備箱、操作臺,以及各專業比賽軟件等,由于部分設備和軟件存在專業化太強、使用率不高或費用昂貴等原因,很多學校沒有配備或部分配備,從外部條件上導致不公平。應適當給予高職院校技能競賽設備采購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保障各個院校都能有必備的競賽設備進行訓練。
(三)擴大參與面,建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的長效機制高職院校很重視技能比賽,擇優挑選學生參加比賽進行長期訓練,存在片面追求“比賽獎項”的功利現象,與舉辦技能競賽宗旨背道而馳。從教育行政部門層面,可建立職業技能大賽的監控機制平臺,對高職院校職業技能競賽管理工作進行評估考核,通過平臺收集學生參加職業技能競賽的數據,如參賽人數、訓練人次、競賽情況等,避免比賽的選手“精英化”和過度功利行為。從校級層面,高職院校應該建立長效機制,實現校級競賽活動的常態化。首先,根據區賽和國賽制度,結合自身專業實際,制定一套完整的職業技能競賽制度,包括項目設置、組織管理、項目經費及激勵機制等。其次,按照職業需求設計項目,體現專業技能的全面覆蓋,達到師生共同參與。將技能競賽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內化到專業建設和課堂教學中,通過“賽課一體”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的培養。
(四)構建與“1+X”證書相結合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在職業技能競賽中,有些項目的內容設置與職業崗位實際技能有差異,考核標準實踐性不強等問題。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1+X”證書制度和職業技能比賽都是國家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要求加強企業合作,與行業發展接軌。職業技能競賽與“1+X”證書相結合,按企業的需求設計賽項內容,利于競賽項目密切聯系職業技能,設計客觀的考核標準,促進賽項專業化。高職職業技能大賽的初賽與“1+X”證書考證相結合,學生通過賽證合一的考試,不僅可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并具有參加復賽的資格,從中再擇優參加國賽,通過二者的結合能更好地擴大職業技能競賽的參與面,考核職業核心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高職技能大賽是由教育主管部門、企業、高職院校及行指委等多方參與組織,通過制定科學的制度體系指導比賽公平、有序開展,讓高職技能大賽真正成為展示中國職業教育水平的平臺,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的發展,培養出具有較高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志良.基于會計專業的職業技能競賽制度體系研究[J].教育時空,2017(19).
[2]曹洋.我國高職院校技能大賽的調查研究與思考[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8(10).
[3]張俊暉.高職院校技能競賽困局與解決方案[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6(04).
[4]萬捷.我國職業技能競賽熱點問題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01).
[5]馬元興.職業技能大賽制度的改革與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5(01).
[6]劉艷桃.我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制度研究[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
作者:黃麗萍 單位:北海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