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免疫學網絡學習共同體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網絡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和助學者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組建的共同學習社群,是以完成學習任務為目的,通過學習成員交流、溝通和分享學習資源而相互促進的重要載體。本文以醫學免疫學易班平臺構建為例,分析網絡“學習共同體”構建的內涵和目標,探討易班平臺下網絡學習共同體發揮的教育學習功能可行性,并從實踐角度探索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易班;醫學免疫學;教學模式
一、易班平臺下網絡“學習共同體”構建內涵和目標
學習共同體(LearningCommunity)是由學習者(學生)及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教輔人員等)共同組成,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在學習過程中彼此交流、溝通和分享學習資源而組成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習團體。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進行共同的學習活動,遵循共同規則,具有一致的活動、目標、關系及交往。學習者與同伴之間以及助學者之間交流溝通,通過共同構建知識,分享知識,不斷整合完善開放性的學習系統。同時,學習者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進一步增強學習者對共同體的參與度,維持更持久的學習活動。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思維方式和技術手段應用于教育領域,互聯網參與的教育體系產生了深刻變革。網絡的開放性和交互實時性使網絡學習共同體比過往的傳統形式更具備諸多優勢和收益。例如,互聯網技術可以在被時間和空間分隔開的學習者與分布式教學資源之間建立更為有效的聯系。分布式教學資源包括助學者、其他學習者、培訓指南、參考材料、教學工作輔助,學生通過網絡應用能獲取更廣泛的教程,并獲得群體知識和支持。同時,互聯網技術使教育過程更為靈活,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日程進行學習,更好地適應學習方式與偏好。而教師能將教學過程、教學資料與學生知識和技能水平相匹配,并依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將其引領到教學中。此外,學習者和助學者也可以通過網絡相互作用,互供給養,從而實現有效學習、自主學習。2007年,為滿足校園管理和教學活動等實際需求,新型高校網絡文化產品“易班”應運而生。自2012年6月起,教育部在全國各高校推廣以高校師生為主要使用對象的“易班”(E-CLASS)?!耙装唷本W絡虛擬社區不僅涵蓋大學生熟悉的論壇、博客、即時通訊網上交流平臺功能,還為大學生提供“易班優課”模塊,集成日程表、課群、學習資料庫、課群話題、在線考試、在線作業、課群投票等獨特網絡應用。借助易班交互式平臺的諸多特性和功能,可構建高校專業課程網絡學習共同體。網絡作為一只看不見的手,將被時空隔開的學習者和助學者聯系在一起。學生作為網絡學習者,與教師(助學者)一起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通過網絡整合,配置優質教學資源,同時通過易班建立學習經驗交流平臺,完成共享、溝通、交流、協作、反思等教學實踐環節,構建參與度高、資源多元、體驗豐富、形式開放的網絡學習共同體,以期推動學生在樂學、助學中有效自主學習,從而實現知識共享,認知成長。
二、易班平臺下建設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可行性
易班平臺的參與成員結構明晰,以廣西醫科大學為例,其自2015年5月便開始易班網的建設,目前易班已經成為該校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重要網絡社區,2015、2016和2017級在校生的入駐率為100%。與傳統教育平臺和虛擬空間相比較,易班具備鮮明特點和優越性。易班建制基于大學行政班級,每位大學生成員都能找到自己相對應的班級。因此,易班使用者群體明晰,便于教育教學組織管理,且信息傳播真實高效,成員間互動性高,為網絡學習共同體建設奠定了基礎。易班平臺與教育系統具有天然的親近性,契合當前網絡教學要求,教育教學功能可操作性強。同時,易班提出“互動、移動、大數據、云計算”的目標,以期發掘教育資源,開發教育潛能,打造自由開放的互聯網教育平臺。在“易班優課”中,設置有課群課程、學習資料、答疑討論、在線考試、在線作業、在線測評、成績管理、課群話題等與日常教育教學環節相關的模塊。因而,以易班為基礎建立的網絡學習共同體中,學生是身份明確的學習者,與其他學習者之間、與助學者之間通過該平臺交流溝通、分享協作,完成統一的學習目標。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主導建設和發展學習共同體,通過網絡平臺供給學習資源,監控學習進度,評估學習效果,并可實時與學習者交互反饋。而保存于易班平臺中的系統化知識體系以及學習者之間或學習者與助學者之間的交流互動信息,是優化教學資源、擴展教學空間、延伸交流時空的有效途徑,為維持學習共同體可持續性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易班平臺下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實現途徑
為了實現易班網絡平臺下凝聚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生知識共享,提高醫學免疫學教學的實效性,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構建。
(一)建立醫學免疫學易班資源共享空間
易班社區可以儲存海量學習資源信息,在當前大數據的環境下,學習者是否能方便快捷地獲取學習資源,直接關系到學習者對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的體驗。因而,建立并不斷更新完善的資源共享庫是構建學習共同體的重要物質條件。助學者在易班課程中心建立包括醫學免疫學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教案、PPT課件、題庫、閱讀文獻、課程錄像在內的醫學免疫學資料庫,以便學生隨時了解課程的教學進度和內容,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外自主學習。與此同時,鼓勵學習者對共享空間進行有效補充,例如發動“學霸”將筆記等學習資料搬到網上,或不同同學將收集來的資料上傳到共享空間內,學生用戶通過“易班網薪”進行購買,實現對學習資源的“商品化”,不僅營造了“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也發揮了集體匯集學習資源的優勢。海量的學習資源將不僅提升學習者對易班平臺下學習共同體的黏附度,還將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建立學習信息交流平臺
學習動態是學生關注的焦點,利用易班平臺傳遞學習信息尤為重要。為此,學習共同體的信息板塊需要依據學生現實需求進行維護、更新。例如,易班平臺能夠布置作業、安排在線考試。據報道,上海高校已采用任課教師在易班平臺上布置作業、提交作業。這一做法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提升了學生對平臺的認可度。
(三)展開教與學的互動
學生通過課程中心的“學前評測”,評估自學效果,通過在線作業和在線考試模塊復習和自查掌握的知識情況。課程中心開設的答疑區,支持課程教學的課外活動。同時,通過利用中心討論區,學習者(學生)和助學者(教師)通過信息和學習資源的交互、協作、共同分享,能夠拓展教育教學的場域空間,自由交流學習經驗和心得體會。而在課群話題中,通過引入讓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其展開討論,可以有效營造學習共同體。另外,通過鼓勵學生制作微課,我校的本科生在各項課程及課外活動中已經積累了制作視頻、PPT等技能。教師輔助學生選題設計,學生以微課視頻為載體,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展開,自行完成課例拍攝,并后期加工。待審核后,在課程中心學生制作的微課優秀作品,然后組織完成評價反饋。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鞏固了學科專業知識,提高了實驗操作能力,也提升了制作科研插圖、動畫、課件、微課錄制等各項技能,這將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對課程中心的黏附度。
總結:
在易班平臺下的網絡學習共同體模式中,學生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學習資源,培育共同意識,相互促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益于學生實現知識共享,全面提升醫學免疫學的教學實效。當然,該種教學模式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謝敏.“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智慧研究[D].吉林大學,2016.
[2]馮永泰,王釗,陳曦.高校易班與教學的良性互動[J].中國大學教育,2014,(5):67-69.
[3]趙健.學習共同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5.
作者:葉芳 潘春然 侯小瓊 藍利 單位: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