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媒體融合下的醫學科技期刊轉型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媒體融合背景下醫學科技期刊急需具體的轉型發展舉措,以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以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實踐情況為例,介紹其借助融媒體出版深化發展的現狀及經驗。具體來說,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借助集群化發展模式提升內容質量,逐步實現包含預出版功能在內的網絡出版、移動客戶端出版及微信服務等多種新媒體技術的深度融合。提示融媒體出版在醫學期刊界的發展前景廣闊,結合集群化建設成效初顯。
[關鍵詞]醫學科技期刊;媒體融合;融媒體出版;集群化發展
1983年,“媒體融合”的概念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最早提出,是指各種媒體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1]。近年來,媒體融合已成為新聞出版行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和研究熱點,其內涵也隨之不斷充實衍生。媒體融合并非多種數字化出版的簡單羅列,而是傳統出版與網絡、移動終端等新媒體出版的深度結合及交織共存,其存在于編輯出版的全流程中,是出版思維與理念的更新[2]。目前來說,科普大眾及新興媒體領域,融媒體出版已呈現迅猛發展的態勢,但對于科技期刊,特別是科技期刊重要組成部分的醫學期刊,傳統出版向融媒體出版轉型尚處于嘗試階段。故本文以醫學領域期刊航母——中華醫學會雜志社融媒體出版實踐為例,探討新形勢下科技期刊轉型發展的具體實踐方案及思路,以供廣大科技期刊社借鑒參考。
一、發揮期刊集群化發展優勢,完善期刊內容建設
無論信息傳播載體、傳播方式如何變更,內容建設始終是期刊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期刊發展應始終堅持以內容為中心的核心理念,把提供優質內容作為融合發展的立足點,加強優質內容的創造能力及整合能力,實施精品期刊戰略,發揮內容生產優勢及傳播公信力優勢。目前而言,我國科技期刊整體呈現出小而弱的特點,單打獨斗的辦刊模式導致資源分散,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大量優質稿源外流,整合資源、優化配置的發展要求迫在眉睫。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國激光雜志社及卓眾出版社等期刊社順應發展要求,在集約化、規模化經營過程中做出了積極探索。以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為例,其匯聚三大系列、146本專業期刊,覆蓋醫學各領域,以統一的發展戰略、資源配置及共享、集中的職能管理,實現了質量監管、發展策劃、推廣營銷的統一管理,并且借助集約化的群體效應,提升了期刊品牌價值,擴寬了融資渠道,強化了期刊競爭力、話語權[3]。然而,不同期刊發展軌跡及現狀不同,集群化發展也可分階段、分步驟進行。如沈陽農業大學嘗試的小規模“集約化”經營模式,其在實行主辦單位統一管理期刊、編輯與經營分離的集約化運作模式下,成功擴大了旗下6種刊物的發行量及廣告收入,并在資金積累的基礎上實施了數字出版,為媒介融合出版奠定了基礎[4]。又如中國知網首頁呈現的“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就是通過網絡技術形成的一種虛擬期刊集團,其不影響期刊社實體的組織架構及人員關系,但借助網絡聯盟形式實現了期刊內容、資源的整合,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集群化發展的目標[5]。
二、重視網絡在新形勢下促進期刊發展的積極作用
網絡是傳統出版向新媒體、融媒體出版轉型過程中最先出現的一種形式。據《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發展報告(2014)》介紹,2013年中國科協1056種期刊中有812種建設了網站,占總數的76.9%;分別有91.9%、83.2%和81.8%的期刊在中國知網、萬方和維普全文上網[6]。中華醫學會雜志社2014年上線中華醫學網,定位為基于數據實現科技期刊論文的集群化平臺,是雜志社數字出版轉型過程的重要支撐性平臺之一。該網站近期將推出新版本3.0,囊括雜志社旗下143本精品醫學期刊,892424篇專業論文,207597張圖表,可全面高效提供國內專業醫學信息資源檢索。網站同時匯集醫學視頻、會議、繼續教育等內容,以及針對作者、專家、編輯等多角色的遠程稿件處理系統,旨在打造成為全方位的學術交流平臺。與傳統網絡平臺不同,該新版平臺的一大亮點在于其付費閱讀服務。即進入付費閱讀內容后,讀者可以先試讀文獻部分內容,如果有興趣繼續閱讀,可以通過三種模式進行瀏覽:(1)單篇付費模式。根據文獻的頁碼數進行定價。消息類和述評類文獻免費閱讀。(2)單期付費模式。價格一般較紙質版期刊有明顯優勢。(3)讀者俱樂部會員模式:通過購買會員卡的方式成為雜志社讀者俱樂部會員,選擇感興趣的1種專科雜志作為訂閱期刊,存續期內免費閱讀。3種不同方式,靈活多變,方便讀者選擇,也有助于期刊社脫離大型數據庫實現自主經濟運營。預出版是新版平臺即將推出的另一項重要服務內容,是為部分極具創新性、科研/臨床價值極高的論文開通的“綠色通道”。預出版的文獻在確定發表后無須等待確定發表卷期數,將直接以單篇論文的形式在網站,一般可比印刷版提前3~6個月,可有效縮短發表時滯,為明確科研成果、促進學術資源更快傳播贏得先機。預出版的推出建立在XML排版系統之上。XML即可擴展標記語言,是一種用于標記電子文件使其具有結構性的標記語言。XML排版系統將重塑期刊的加工排版流程,簡化XML數據的生成,實現一次加工,多次,即通過結構化加工后,可提取出一篇文章各個部分(如題目、作者信息、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等),供多種傳播渠道使用(如電腦、手機終端等)[7]。預出版服務在國際科技期刊中應用已較成熟,如Science期刊的Express,Sping期刊的OnlineFirst等,且越來越多的期刊預出版時標注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便于檢索及快速定位。國內DOI編碼方式與國際通用方式存在區別,包含雜志期數、文獻序列號等信息,故預出版時暫不能提供DOI這一身份標識,與正式出版尚有區別。
三、發揮移動終端出版及多媒體欄目在融媒體出版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和4G網絡的構建,移動終端在信息傳播中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碎片化閱讀成為大家獲取資訊的重要方式。2012年至2013年我國移動APP用戶量就提高了39.4%[8]。在這種形勢下,科技期刊社也積極開發APP,嘗試拓寬傳播渠道。中華醫學會雜志社開發的APP“菁醫匯”,融合了旗下94本期刊內容資源,以及數量豐富、按學科分類的視頻、圖書資料,多學科共識及指南,繼續教育培訓信息,在充分利用學術期刊集群式建設優勢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新媒體的出版價值。用戶體驗方面,“菁醫匯”不僅提供格式統一的網頁版全文,還同時提供分辨率極高的PDF格式全文,使用者可根據個人習慣或偏好選擇,閱讀體驗極佳。同時,“菁醫匯”提供強大的分享功能,使用者可以將感興趣的文獻一鍵分享至微信、微博平臺或QQ、郵箱等多平臺,便于交流。此外,“菁醫匯”文獻的參考文獻添加了DOI鏈接,使用者可以通過點擊鏈接閱讀參考文獻摘要/全文(取決于來源數據庫),為使用者擴展閱讀、追蹤文獻提供了極大便利,成為該APP一大亮點。當然,“菁醫匯”與國內大部分學術期刊APP相似,仍然存在不少可改進之處,如:(1)界面的友好性及美觀度有待提高。“菁醫匯”的頁面布局略顯單調,顏色搭配欠缺美感且字體設置單一,不提供調節選項。(2)部分期刊需要訂閱后瀏覽,開放性欠佳。(3)APP視頻、指南等欄目維護力度不夠,更新不及時,不能給使用者提供最新的信息資源。手術、臨床查房等視頻資料直觀性強,受歡迎程度高,也是最能體現新媒體特色和優勢的一項內容,APP應充分發揮平臺特點,加大多媒體資料的投放。(4)欄目設置有待完善。相比之下,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的多媒體欄目內容就豐富許多,例如NEJM將對某文章作者的采訪音頻作為該文章的附件上傳[9],JAMA則在雜志的播客上用音頻將文章念給讀者聽[10]。這些欄目的設置可使讀者更生動、更直觀地獲取信息,同時提高閱讀的趣味性。國內期刊社多媒體出版過程中可積極嘗試,如果技術或人員配置上存在難度可考慮與專業多媒體制作公司合作,期刊社提供素材,公司負責制作。圍繞這個問題,國內學者吉海濤等[5]曾設想建立學術期刊新媒體產業聯盟,由學術期刊社作為內容提供方,與技術提供方(如知網、萬方等大型數據庫)和網絡運營商組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以應對媒體融合對于期刊的沖擊,并謀求進一步的發展。總之,APP應用是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物,各行業都在積極通過這項應用擴大影響、加強用戶黏度,科技期刊也不甘落后。雖然相對其他應用型APP而言,科技期刊類APP總體發展水平仍不夠高,但是隨著大家對數字化出版和新媒體技術重視程度的提高,對用戶需求的深入挖掘,APP在融媒體出版中的作用定將更加凸顯。
四、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對擴大科技期刊影響力的作用
微信近年來已成為國內移動終端用戶應用最廣泛的一個社交平臺,不僅具備朋友間聯絡的即時通訊功能,還承擔了各類信息、資訊的傳播、擴散功能。微信平臺應用于科技期刊,不但可改變傳統的期刊宣傳模式,強化品牌效應,還能加強讀者、編者、作者間的溝通及互動[11]。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現已開設“中華醫學會雜志社讀者俱樂部”(下文簡稱“俱樂部”)、“中華醫學網”“菁醫匯”以及“***科空間系列”(如神經科空間微信公眾號,提供該領域中華系列雜志文獻資源)等多個微信公眾號。上述公眾號除了定期推送高質量的專業文獻、會議培訓信息及醫學新動態,還具備各自不同的功能特點。其中,“俱樂部”側重提高用戶黏性,通過會員注冊及會員權益吸引、凝聚更多關注雜志社的用戶,同時提供便捷的紙質版期刊及優秀醫學圖書的線上購買及支付途徑,以及其他一系列新型服務方式。“中華醫學網”服務重點為稿件查詢,進入公眾號后選擇“投稿查詢”,輸入醫學會的賬號密碼即可跳轉至稿件處理系統,查詢出該賬號下所有稿件的處理狀態及進程。“菁醫匯”以提供大量電子書及視頻資源、視頻直播服務為特色。工作人員將各學科空間里高閱讀量文獻精選匯編成精要(如神經科精要),以電子書形式出售,購買方便,價格優惠,幫助用戶輕松掌握學科進展。視頻資源以會議視頻、規范化培訓教程、指南解讀及巡講等內容為主,更新及時,點擊量較大,例如今年4月初直播的“中華醫學會雜志社指南與進展巡講(神經外科重癥管理)”獲得點擊量5768次;8月5日直播的“基層醫師規范化培訓暨青年醫師成才計劃項目——普通外科手術規范化培訓”獲得點擊量2493次,均取得較好反響,為醫務工作者及時、快捷獲取醫教研資訊創造了條件。
五、結語
科技期刊作為科技工作者獲取信息、交流學術的重要平臺,在促進科技創新、學術進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媒體融合、云出版及移動閱讀的新形勢下,傳統的期刊社必須與時俱進,積極轉型,樹立深度融合發展理念并且貫穿出版流程始終,在完善XML技術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期刊網站、移動終端等平臺作用,豐富期刊多媒體展現形式,增強期刊顯示度;同時通過預出版等形式加速信息傳播力度,擴大影響力。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實踐經驗證明,融媒體出版在醫學期刊界的發展前景廣闊,結合集群化建設成效初顯。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全媒體出版方案,對于醫學期刊在新形勢下實現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課題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郭毅,于翠玲.國外媒體融合及其相關概念研究[J].現代出版,2013(1):16-21.
[2]王福軍,冷懷明,郭建秀,等.互聯網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路徑[J].編輯學報,2016,28(1):11-14.
[3]樊雅夢,劉國正.學術期刊融合發展與集約化經營——媒體融合下的學術期刊發展趨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40-343.
[4]賽樹奇.“同宗”期刊小規模“集約化”經營的實踐與探索[J].出版發行研究,2013(9):93-94.
[5]吉海濤,郭雨梅,郭曉亮,等.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發展新模式[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0-64.
[6]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發展報告(2014)[R].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7]崔軼,包雅琳,姜永茂.媒介融合背景下醫學科技期刊的全媒體出版方案實踐探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6):521-525.
[8]甘崗.期刊也能玩轉微信5.0[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09-12(012).
[9]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網站[EB/OL].
[10]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站[EB/OL].
[11]吳荊棘,王朝陽.出版業微信營銷研究[J].中國出版,2013(4):15-18.
作者:張玲 單位: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中華神經醫學雜志》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