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院校醫學英語課程人文教育滲透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醫學英語是醫學院校的特色課程,屬于學術英語范疇,是醫學和英語的結合。醫學院校在重視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依托通識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顯得極其重要。該課程對醫學院校培養醫學生人文素養方面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醫學英語在基礎英語的基礎上,使基礎與專業結合,更能實現語言,醫學和人文三者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醫學院校;人文教育;醫學英語
長期以來,醫學人文似乎等同于醫學倫理等概念。事實上,“醫學人文是學科間的、日益國際化的努力方向,吸收各種學科之創造性和思想性之所長,以追求醫學教育為目標”[1]。醫學人文不僅僅包括倫理道德,而是與人相關的各個方面的醫學問題。醫學科技的發展造成了醫學診療中“見病不見人”的現象,并引發諸多醫患問題。只有醫學科技和人文精神相輔相成,才能真正踐行醫學服務于人的本質。未來的醫學人才不僅要具有全面扎實的醫學知識和精湛的專業技能,還需兼具人文素養,在救死扶傷的同時能夠對患者及生命給予關愛和敬畏,保持以人為本、扶危濟難的醫學職業精神。
一、醫學人文教育的現狀
醫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富有責任心、同情心和使命感的活生生的醫學人才,不僅要擁有精湛的醫學技術、還需兼具醫德修養。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推行醫學人文教育是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然而,近年來受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醫學院校的教育重心向基礎醫學教育與臨床醫學教育傾斜,過分強調技術教育,而忽視了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在我國,“根據中華醫學管理學會針對醫患矛盾和醫療糾紛情況的一項問卷調查,人為因素引發的醫療糾紛高達98.4%,其中由于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引發糾紛的有49.5%。醫務人員人文精神的缺乏是導致醫患糾紛的重要原因”[2]。醫學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要求醫生在面對患者時不僅要有全面扎實的醫學技能,還要具備人文關懷,除了診治疾病,還要充分了解病人及其個體特征,從生理和心理上去關愛病人,給病人足夠的尊重。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緩和醫患沖突,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推行醫學人文教育勢在必行。然而,目前醫學人文教育存在一些誤區:如醫學人文教育和醫學生培養目標未能緊密結合,在高校醫學生的培養方案中,加強醫學生人文素養并未得到充分體現;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文教育,醫學人文教育浮于表面,效果欠佳;重視醫學科學,將人文醫學與醫學科學對立起來,過多向醫學技術教育傾斜,忽視人文教育。
二、醫學人文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人文教育與醫學英語教學結合的可行性
大學英語作為醫學院校開設的公共課,往往將提高英語技能作為教育目標,極少甚至沒有與醫學專業知識相關,人文素養的滲透更是缺失。醫學英語作為學術英語的一種,有助于全球醫學工作者相互交流學習,在醫學人才的培養上同樣承擔著傳播人文教育的使命。“將人文教育融入醫學專業課程,把醫學與人文教育結合,把‘授業’與‘傳道’‘解惑’有機統一,能夠更有效地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3]。因此有必要在醫學院校嘗試推行新的醫學英語教育模式,使醫學英語課程成為既提高英語語言技能,又補充醫學專業知識,同時又能加強人文素質的綜合性課程。
(二)醫學人文教育的實施
1.醫學人文教育的實施條件醫學英語作為本校的特色課程,隨著學校的發展和建設應用型大學的契機,該課程的課程大綱、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得到不斷完善和改良,迄今已初步成型。該教學改革模式主要針對本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大學三年級的學生,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在課內和課外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各類醫學人文專題任務。本教學改革所采用的教材為《醫學英語新教程下冊》,由王蘭英,王玉安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醫學英語人文教育的教學改革在學校的支持下,實施一個學期,改變傳統的大班教學模式,轉變為小班教學,平均人數約70-80人。學校的臨床專業為重點專業,也是重點培養對象。學生的整體基礎較好,學習需求較高,動機較強,對于新的教學方法和改革有較好的期待。師資包含中方和外籍教師(醫學相關專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為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支持。結合醫學英語的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一個學期共講授四個單元,包括Diseases,Cancer,Diabetes,Pain。每周兩節課(共80分鐘),課時周數共18周。根據每個單元的醫學主題,教師設定相關的醫學人文話題,并輔助以視頻,音頻,閱讀材料,課堂活動,單元總結,口語對話等不同的教學活動和形式,以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實現英語,醫學知識,人文素養三者的有機統一。
2.醫學英語課程人文教育的實施途徑
(1)更新教育理念,創新醫學英語課程體系。首先要解決專業教育和英語教育的矛盾。胡方慧等認為,新的課程體系應該兼顧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即通過醫學英語人文課程的拓展教學,幫助學生掌握醫學人文知識,鍛煉批判性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以便醫學生在未來的職業中感悟生命,尊重生命和患者[4]。實施醫學人文教育改革,教師團隊必須轉變觀念,執行新的教學理念,實施新的教學方法,實現“仁”與“術”的統一。
(2)挖掘醫學英語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醫學人文教育。隨著教學理念更新,教師應該拓展教學內容,學生除了掌握醫學篇章的知識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提出問題,幫助理解,培養學生對醫學人文的深層次感悟。教師可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如指導學生進行醫學話題演講,拓展閱讀材料,積累相關醫學知識,或組織人文話題的辯論;或者設置場景要求學生進行全英場景表演。以教材為主線,以課外材料為輔助,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和醫學知識的同時得到潛移默化的人文教育。以教材《醫學英語新教程下冊》中的第五單元Cancer為例,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引導,分為課前、課堂和課后三階段:課前,利用QQ群和網絡教學平臺癌癥相關的閱讀材料,如癌癥的病理機制,治療方案等并設置相關問題,督促學生主動學習。課堂,要求學生根據問題進行PPT或者口頭匯報;教師講解醫學知識背景,匯總癌癥相關的術語、詞綴、醫務會話常用句型;引導學生就癌癥患者的人文關懷進行討論。課后,與癌癥主題相關的材料,如VOA健康報道專題材料,或與之相關的影視片段,引導學生思考和主題寫作,如怎樣對癌癥患者實施人文關懷(減輕疼痛,心理支持,臨終需求,傾訴,交流,認同)。另外,拓展學生的閱讀量,以英語作為工具,品味文學經典,如作為患者的作者、作為醫生的作者、作為患者或醫生的人物、以醫學為主題的作品,醫學中常見的“生和死”、醫學倫理等,為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提供支持。
(3)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醫學人文教育途徑。大量的閱讀和多樣的教學活動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和輔助,創建信息化教學環境,推動醫學人文教育教學方式和內容的改革,讓醫學人文教育滲透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課前,課堂,課后)。利用雨課堂學習平臺,開展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教學活動。教師可在網絡學習平臺上制作微課、上傳視頻音頻資料,還能布置口頭練習等各類任務;教師能隨時隨地在平臺與學生分享教學資料,既有助于學習英語又增加醫學話題知識的了解;同時教師還能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如作業,出勤,學習記錄。教師團隊應發揮創新能力,如英語教師與臨床醫學、基礎醫學教師合作,擴充和挖掘教學資源,分享醫學人文案例,實現學科交融,使人文教育和英語、醫學合為一體。教學評估和測試是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目前醫學院校的英語課程考核大部分采取終結性評價即期末考試的形式。然而,醫學人文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僅僅以一次考試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不科學的。教師應改革原有的考核評價方式,加大形成性評估的比例,為學生建立教育檔案,主要的評估手段有:口頭報告;PPT演示;書面作業;小組活動;課堂考試;病例討論;辯論;微視頻制作。在英語語言技能、醫學英語知識儲備以及人文素養意識等方面做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使教學評價真正促使教學改革,使學生認識到人文素質的培養的重要性。
(4)開展第二課堂,作為醫學人文教育的補充。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激發興趣,鍛煉學生思維、口語、溝通、合作、創新能力等,比如舉辦演講賽、辯論賽、寫作比賽;學生作業包含視頻制作,讀書分享會;開展人文知識講座,為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感受醫學人文。
3.醫學人文教育改革的反饋
在教學改革學期末,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19份,回收有效問卷195份,調查結果顯示,75.83%的被調查者認為在醫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是“有必要”的。同時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建議和想法。如“閱讀材料最好有漢語譯文”;“在形式上文字版比較枯燥”;“音頻和視頻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單純閱讀文字材料還是不行的,討論和反饋很有必要”等。
三、結語
醫學生人文素養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漫長過程,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實踐才能達到理想效果。醫學英語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模式不但能夠協調大學英語、醫學專業英語和人文素質培養之間的關系,而且能夠做到三者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值得進一步研究與完善。
參考文獻:
[2]江曉東,隆玉婷.《醫學生人文英語選讀》簡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4).
[3]陳潔,姜柏生.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徑的有效性研究[J].江蘇高教,2014(4).
[4]胡方慧,朱敏.大學英語向ESP轉型期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研究——兼談醫學人文英語課程建設[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4).
[5]王蘭英,王玉安.醫學英語新教程(上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6]王蘭英,王玉安.醫學英語新教程(下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李曉麗 單位: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