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教學價值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教學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作品時,我們首先應該清楚認識的一點是,革命傳統亦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教材的優秀革命傳統作品,既是學生研習作品體式和寫作技巧、風格,提高思維品質、增強審美鑒賞能力的典范文本,更是學生汲取精神營養,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同時,它還是學生系統形象認識中國革命歷史進程,繼承與發揚紅色經典文化,并結合具體場域實現革命精神當代價值的最佳媒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深入解讀教材文本,實現革命傳統作品的三大教學價值。
一是面向核心素養培育的語文價值。高中語文課堂上的革命傳統作品研習,首先要落實的是作品的語文價值。教師要著眼于革命傳統作品的具體文本,結合單元核心任務,從不同的篇章中挖掘出具體可感的典范性。入選必修、選擇性必修教材的革命傳統作品,作者或是革命斗爭的親歷者、見證者,或是現當代文學的創造者、書寫者。他們中既有毛澤東主席這樣的偉人,也有魯迅先生這樣的大師,以及夏衍、趙樹理、孫犁、茹志鵑等現當代文學史上的開山級作家。他們的作品,既攜帶著強烈的個人風格魅力,亦具備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學作品新鮮的典范意義。毛澤東詩詞中的英雄主義、浪漫主義激情,魯迅雜文的雄辯、犀利與幽默,趙樹理語言中的泥土氣息,孫犁筆下的荷花淀詩意,都對高中生的語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鑒賞創造能力有重大借鑒意義。教師在教學中,無論是單篇教學還是任務群研習,都務必以落實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為第一要務,牢牢抓住作品的文本性,把課上出濃濃的語文味,讓學生從中獲得真正的語文能力。
二是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政價值。革命傳統作品進教材是國家實現革命傳統教育整體化、系列化、長效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在這類作品的教學中,革命傳統精神的思政價值和文本的語文價值同等重要。為此,教師必須在深刻、系統地解析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梳理、歸納、總結出不同篇章的思想主旨、情感力量與精神內涵,并借助生動鮮活的英雄人物形象和具體可感的歷史情境,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影響學生,使革命精神薪火相傳。需要強調的是,在落實革命傳統作品的德育價值時,教師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性,即不照本宣科,不強行灌輸,而重在發掘革命傳統作品本身的精神感染力,大力渲染仁人志士與英雄人物身上的思想先進性與偶像意義,用人來吸引人,用情來感染人,用精神來塑造人。如此,方能春風化雨,使革命精神如鹽分自然融入高中生的精神成長過程。
三是聯系生活實際的當代價值。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研習革命傳統作品的根本意義,是實現其當代價值,即讓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時代情境和生活場域中,情感精神世界能夠自覺連通歷史革命傳統,從中汲取力量,自我塑造,自覺行動,做時代新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厘清革命傳統作品的具體時代特征與情感精神張力,并挖掘其與當代生活的聯系性與延展性,為學生建造由此及彼的精神橋梁。入選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革命傳統作品,涵蓋新民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個時期。每個時期的革命精神,都包含豐富的時代意蘊,呈現出具體的典型。比如體現在教材中的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祿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這些革命精神在當代生活的具體場域中都能催發出莊嚴的、神圣的、凝重的、深沉的新力量。教師應結合教材,營造情境,傳播火種,促成革命精神當代價值的順利實現。同時,還應將之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接續、融貫為一體,構建民族優秀文化的精神長廊。總之,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的研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是個新課題。它的內涵是豐富的,它的外延是寬廣的,它的價值厚重影響深遠,值得廣大語文教師深入其中探索開掘,勇于開拓一條新路徑,使學生在革命精神的召喚與鼓舞下,既可以上承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又可以充滿自信地面對風起云涌的未來世界。
作者:李瑞玲 單位:海南省農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