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孩子的語文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小學語文的教學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卻出現了一些其他的問題。
(一)教學資源有限
現在人們了解信息獲取各種知識的渠道主要有廣播電視、報紙或者是網絡等,城市中的各個小學已經由粉筆板書教學的時代過渡到了多媒體教學時代。但是,作為生長在農村中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獲取各種信息途徑相對比較缺乏。在學校中他們不能看電視、不能看報紙,而且學校也不提倡或是禁止學生上網,再加上農村小學圖書室的建設比較落后,使得學生們了解信息的渠道十分的少。同時,很多農村小學中的教師都是“萬金油”式的老師,一人負責多門課程。這使得很多語文老師疲于完成教學任務,無法在課程的深度和廣度上加以拓深,課堂教學的效果自然也就差強人意。新課改要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個要求使得很多教師開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使得教學效果不佳。
(二)過分強調字詞句段的教學,忽視了聽說讀寫的訓練
在農村小學中很多語文教師都只重視字詞句段的教學,卻忽略了對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這種現狀使得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脫節。雖然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很多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仍然是包辦代替。有的教師甚至是很少給學生讀書的機會,他們總是喜歡將一些故事性很強,內容很生動的課文講得支離破碎,讓學生體會不到學習所帶來的興趣,使得學生聽的能力、說的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得不到培養和發展。
(三)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局部分析,忽視了引導學生去整體領悟作品
讓學生學會對文章局部進行分析十分的必要,特別是對于那些敘寫精美的地方,教師有意將這些片段進行“凸”化,有利于幫助學生學習作家的寫作技巧、體會作家的精神意境。但如果過分地將文章支解得支離破碎,學生則會感覺頭昏目眩,不能夠從整體上去對文章的內涵進行感知,這樣下去是弊大于利的。
二、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思考
(一)利用農村特有的教育資源為語文教學服務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必須讓學生們親近自然”,而農村則是與自然進行親近的最好環境。相比城市中的小學而言,農村小學沒有過多的各種先進的教學設備與信息獲得途徑,但是卻存在著富饒而獨特的其他各種資源。一幅幅農村的畫面是語文教學最為生動和直觀的課堂。相比與城市里面的小學生而言,農村中的小學生有著更多勞動實踐的機會,他們有著更多的機會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地撒歡。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和發掘這些有利的資源,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以此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加強讀寫結合
讀寫脫節的現象對于小學生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必須要重視的問題,要嚴肅的對待。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必須要強調多讀多寫。對于現在出現的讀寫脫節的現象,筆者認為“仿寫”是一種可行的方法。舉個例來說,例如在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的一課中對楊梅樹和楊梅果進行了描寫,其中著重對楊梅果的顏色、形狀和滋味進行了描寫,從而表現出了作者對于楊梅的喜愛之情。這篇課文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描寫水果的方法,從而使得讓學生用仿照寫法來介紹家鄉的一種水果指明了一條可行的道路,同時還降低了學生動筆的難度,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們寫作興趣。
(三)加強學生語感的培養
與城市里面的小學生相比,農村中的小學生雖然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但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則相對更好,這就為培養他們的語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語感是在反復的言語實踐感受中積淀而成的,因此要培養他們的語感就必須有效的調動他們的生活情景。舉個例來說,《草原》一課描繪“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色欲流”的情景時,可以讓學生們先閉上眼來,自己去設想一下:假如自己是一位來草原尋找靈感的詩人,自己又會低吟一首怎樣奇麗的小詩呢?如果是一位導游又該如何向游人來訴說著草原的美麗呢?城里的小學生基本都沒有見過那種成片的草地,因此很難調動這樣的生活情景,而農村中的小學生則不同。同時在放一首《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聯想、想象參與感知活動。不僅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培養了學生們對課文的整體把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