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課程思政下的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課程思政下的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課程思政下的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

    摘要:公共藝術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育人功能。盡管公共藝術教育與課程思政各有各的概念界定及本質特性,但是公共藝術教育在對真善美的追求上,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有著相同的目的性。從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健雄學院)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江南絲竹鑒賞”的實踐來看:高職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思政應把準時代性、把握思政力,并把好教學質量關,才能發揮出獨特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公共藝術教育;“江南絲竹鑒賞”

    2018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而貫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1]A2。高職院校開設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同樣應挖掘其課程思政潛能,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為完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把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思政內容具象化

    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藝術其實是一種心態或者說是一種心境,它是人的需求得以滿足,并做到使物質形成新的和更有意義的形式的某種活動。能體會到自身正在從事的事業并從中獲得愉悅,同時使其內在生命的展示和物質世界的有序發展結合在并存的現實中———那就叫藝術[2]12。公共藝術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載體。高職教育面向工廠企業,面向就業崗位,強調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需求、崗位需要相對接,重視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專業技能的訓練,但普遍對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夠重視。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必須擔負起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使命,將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思政內容具象化,充分發揮公共藝術教育的思政功能,通過恰如其分的公共藝術教育,使廣大學生成為既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更具人文素養和完善人格的全面發展的人。

    1.對“課程思政”的概念及其本質特性要有新的理解

    我們知道,“課程思政”是相對于“思政課程”的育人模式提出來的。如果說以“課程”為主的思政教育屬于“顯性”教育的話,那么“課程思政”則側重于“隱性”教育。思想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隱性”教育模式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從這一角度講,實現“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正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思政教育理念向創造性思政教育理念的轉變。事實上,課程思政本來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種“教育制度”,它是儒家“文以載道”和“詩教”思想的繼承與發揚,在我國既有歷史傳統又有文化基礎,更有其生存和發展的土壤,甚至就是一種授課的常識。今天強調“課程思政”,并不是說它是一種新生事物,更多的是要喚醒人們在重視“教書”的同時更要重視“育人”,這與80年代提出的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到了后來,我們的“現代化列車”跑得太快,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種“貫穿”教育被部分學校和教師忽視了。應當說,今天強調的“課程思政”比過去的“貫穿”教育要求更高,也更加明確和具體。高職院校的每一門課程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質,課程文化就是課程在實踐展開和功能實現過程中相關制度、規范和內在精神等多重因素的文化集合。

    2.對公共藝術教育的時代價值要有正確的認知

    審美是藝術的本質。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應當把審美教育作為其魂與魄,讓我們的學生了解美的概念、美的內涵和美的規律,在審美的實踐中形成審美的基本素養并掌握審美的基本能力。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不能滿足于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而應把公共藝術教育與學生的專業教育及其他通識教育有機地融于一體,并以此推動高職院校的“三全”育人落準、落細、落實。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工作者們,需要適應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新潮流、新群體、新思想,把傳統意義上的德育和美育融合起來,形成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藝術教育新方法、新路徑;應該在“課程思政”語境下,梳理和總結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成效,研究和探索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結合課程思政理念,以形成高職院校“藝術+思政”的有效育人新模式。當下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是“00后”,他們在理想信念方面缺少堅定的理想和奮斗的夢想,甚至缺少必要的自信。教育工作者們還應該利用好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理念,結合藝術教育的美育功能,探索一條可以增強藝術教育課程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徑,以創新和豐富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內容。

    二、把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思政力

    公共藝術教育是傳承創新地方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要發揮好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思政功能,必須在突出藝術教育課程思政時代性的基礎上,把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思政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樂于參加社會實踐,與藝術專業教師一道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展示,在實踐中陶冶情操、培養能力,并能為學校所在地的社區和農村提供藝術服務。

    1.把握公共藝術教育的本土化特色

    對于課程發展,物質投入雖是基本前提,但文化和精神等理念性因素則構成了決定課程發展質量的靈魂。文化傳承和創新是高等教育的職責之一。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應擔負起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重任,擔當起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使命。多年以來,我國高職院校扎根地方、行業或經濟開發區辦學,深受地方、行業、開發區產業文化的滋養,與地方文化有著天然而緊密的聯系。因此,高職院校在傳承與創新地方優秀文化、行業產業特色文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便是將地方優秀文化、行業產業特色文化納入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選修課程,讓學生參與地方文化的藝術實踐,將公共藝術教育與本土特色有機融合。這樣做有利于讓更多的學生特別是區域以外的學生了解學校所在地區的地方文化,進而熱愛地方文化,自覺樹立起對地方文化資源保護和傳承的責任感、使命感。同時,還應發揮公共藝術課程教師的專業優勢和研究特長,組織圍繞地方優秀文化、行業產業文化開展理論研究、作品創編、宣傳推廣,以推動地方優秀文化和行業產業文化的創新發展[3]73-76。

    2.把握公共藝術教育創新的落腳點

    地處太倉的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健雄學院)開設的“江南絲竹鑒賞”課程,其課程文化正是通過功能的有效發揮得以彰顯的。江南絲竹發源于16世紀中葉的江蘇太倉,流行于江蘇南部和浙江西部地區[4]183-185。其輕巧、明朗、歡快、活潑的音樂風格,是江南人民樂觀性格的真實寫照。江南絲竹很好地展示了山清水秀的江南風貌和民間節慶的愉悅情景,體現了江南地區經濟繁榮、生活幸福的社會風尚。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體會到:傳統藝術作品的感染力、穿透力、生命力一定來源于人民,來源于人民的生活,脫離人民的藝術一定是無源之水[5]96-101。應該在藝術教育過程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在接受藝術陶冶的同時理解中華藝術文化的博大精深,堅定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具體而言,把公共藝術教育創新落實到“江南絲竹鑒賞”上,也就找到了公共藝術教育創新的落腳點。當然,相較于其他課程,如何針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內容,從培養社會主義藝術觀的角度,在人才培養計劃中明確這類課程的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等功能,讓傳統的公共藝術教育與學生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是值得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教師認真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新課題。

    3.把握思政教育的育人本質

    20世紀90年代是高等職業教育大發展的重要時期,職業大學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生長,為我國各行各業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專業人才。但是,到了21世紀初,人們發現一個問題:職業大學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都需要一個相當長時間的工作實踐,其動手能力才會達到行業基本要求。教育專家把這一現象歸咎于課程設置———大多數課程都是本科課程的“壓縮餅干”。于是,有關部門不得不采取大力度改革人才培養方案,調整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度”,增加實踐環節,壓縮理論教學,增加實踐課時等等應對措施。同時,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高職院校的專業性也越做越“強”。過窄的專業面不利于專業之間的交互,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高度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公共藝術教育變得可有可無,非藝術專業學生的藝術教育空間受到空前擠壓。為此,健雄學院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本著傳承地方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校愛家情懷,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從文化的層面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學習[6]134-136。學校還從校本文化著手,把校史、校情及太倉婁東文化編進教材,把學校多年來形成的優秀文化成果、典型人物事跡及重大紀念日等融入教材,增強了校本教材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健雄學院精彩上演了一場快閃活動:空中展示航拍的新太倉,用江南絲竹演奏做背景音樂,既大氣又清新。吳健雄紀念館、吳健雄文化廣場,每一處校園景觀和標志建筑都奏響了《我和我的祖國》的旋律,這是健雄師生對祖國最深情的表白。這也是一堂健雄學院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思政課。它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情感紐帶,用江南絲竹的旋律拉近了每位師生與祖國的距離,讓我們跨過學校圍墻,思考“我”與“家”以及“我”與“國”的聯系,潛移默化地滌蕩了廣大師生的心靈。

    三、把好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關

    藝術教育決不是單純的藝術技巧教育,它蘊涵著道德評價、價值導向的功能[7]112。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脫離課程的專業屬性談思政,就如無源之水,就會失去依托;脫離課程的思政屬性談專業,則如無舵之舟,就會失去方向。我們思考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創新問題,目的就是要通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思政力”來影響高職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促進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為此,必須切實把好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關。

    1.關注教育對象,做到因材施教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00后”的青年人,他們的自我意識強,個性張揚,發展需求很明確;同時,他們的價值認知也很多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尊重每個學生,注重擴展教學形式,為他們提供能夠展示個性的舞臺。為此,教師可將思政元素有計劃、分專題地融入“江南絲竹鑒賞”課程,讓地方優秀藝術人才走進學校課堂,以增強藝術課程的吸引力、創新性和思想性。教師要發揮高職院校的實踐教育優勢和學生善于動手、對課外活動感興趣的普遍特點,創造條件讓他們熟悉江南絲竹音樂中各種樂器之間的組合形式與技術技巧的運用,或參與部分經典樂曲的錄制,以此來意會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和路徑,了解傳統音樂的基本內涵,并在保護和繼承“江南絲竹”這一國樂精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2.建設一支高質量的藝術教育師資隊伍

    藝術專業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只有這樣的隊伍,才能準確地理解和把握藝術教育課程所描繪的情境和所表達的思想,繼而通過藝術作品的感染力來引導學生進入崇高的意境,讓學生接受到美的熏陶[8]143-146。與此同時,要讓江南絲竹走進校園,必須要有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培養具有江南絲竹演奏能力和藝術鑒賞水平的師資,是推動江南絲竹扎根校園的永久動力。一方面,健雄學院與太倉市文化館合作,借力江南絲竹演奏名家來校開設講座,并聯合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同時,選送校內的年輕藝術教師參加地方藝術團體的省內外演出。另一方面,以學校藝術教師為主體的江南絲竹教學教研團隊,通過購買有關理論書籍和光碟進行自學,并以江南絲竹研培工作坊為基地,從“傳什么”“承什么”“教什么”“學什么”以及“如何教”“如何學”等方面開展絲竹教學研究,并從江南絲竹演奏技能和實踐能力方面開展教師培訓活動,使“江南絲竹鑒賞”課程更好地適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需要,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育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感。總之,要想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思政成效,就應該把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思政內容充分具象化,并有效把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思政力,還應努力把好其教學質量關,唯有如此,才能達到預期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A2).

    [2]趙祥麟,王承緒.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楊荔.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認知與實施策略[J].江蘇高教,2019(10).

    [4]吳子銘.新時代江南絲竹的傳承與“活態”發展創新[J].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2019(7).

    [5]彭林權.論高等藝術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三維構建[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

    [6]朱雯.“非遺”視野下高校藝術鑒賞課程的教學談[J].美與時代,2014(11).

    [7]林會如,張新冀.淺析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2(1).

    [8]詹皖.論江南絲竹音樂的藝術特色[J].藝術百家,2004(5).

    作者:洪惠敏 單位: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成人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久久怡红院亚欧成人影院| 日本成人在线播放|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 国产成人19禁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欧美综合成人网| 668溜溜吧成人影院| 亚洲欧美成人完整版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久久精品成人国产午夜|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成人网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成人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影视|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成人私人影院在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