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校園林專業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是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之一,新時代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教學能力,還要充分掌握信息技術能力,以此來加強和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職業學校園林專業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有利于開展園林專業的教學工作,職業學校園林專業教師指授課的專業教師、文化課教師及思政課教師,筆者以職業學校園林專業教師老師為研究對象,以網絡問卷調查方式開展調研,對92名來自職業類學校從事園林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進行問題調查,以此來探究職業類園林專業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專業教師;信息技術;發展模式
一、研究綜述
(一)信息化技術能力的類型
職業類園林專業教師應該掌握的技術能力應該分為基礎信息技術能力、通識信息技術能力、專門信息技術能力。基礎信息技術能力是教師必備的能力,主要包括計算機及相關設備的操作能力,文字處理軟件的使用能力,互聯網連接使用能力等;教師的通識信息技術能力是指教師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信息技術設備的正常運行,簡單課件制作軟件的使用、資源的搜集與下載、資源的加工處理、資源的整合與發布、常見網絡交互工具與環境的使用、在線學習材料的制作開發等;專門信息技術能力,是指與從事特定學科或專業緊密相關的高級信息技術能力,這種能力具有很強的專業相關性,如園林設計類教師使用的專業繪圖制圖軟件。
(二)園林專業基本情況及對教師信息化能力的要求
園林專業的發展是建立的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園林專業涉及植物、設計及工程等領域,專業軟件也層出不窮,這對園林專業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以職業類園林專業教師為研究對象,聚焦職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狀、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發展模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研究存在的問題,推動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對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有一定的實踐意義指導意義。
二、研究基本情況
(一)調研可行性
為厘清園林專業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現狀,梳理出園林專業教師對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應用和對信息化教學手段了解和掌握情況及學習途徑,推進園林專業教師信息化學習,利用問卷星進行網上問卷調研。共設置了十二個問題,主要為年齡、職稱、教師專業類別、網授課平臺、信息化教學手段等,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和提升途徑等,共有92名在職在編教師參與問卷調研,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中,文化課占15.22%、思政課占10.87%、園林設計類25%、園林植物類占18.48%、園林工程類占13.04%,園林養護類占5.43%、園林種植類占11.96%,所授課程占比以園林設計類最高,園林養護類占比最低,涵蓋廣,調研具有代表性。
(二)調研可靠性
問卷調研顯示高級職稱教師主要分布在41~50歲年齡階段,中級職稱的主要分布在35~40歲年齡階段,高級職稱占39.13%,中級占46.74%。由此可見,35~50歲年齡階段的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因此,豐富和完善這個年齡階段教師信息化教學的有助于專業教學。從參與調研的年齡結構與職稱的關系可以看出,本調查問卷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問題也具有研究價值。
三、職業類園林專業教師信息化教學手段使用現狀及制約因子
(一)信息化教學手段使用現狀
調查針對文字編輯軟件、設計軟件、音視頻制作軟件等掌握情況及教師這些軟件在教學中認識情況進行調研,文字編輯軟件和基本的圖形掌握程度高,而設計軟件及音視頻制作軟件掌握程度不是太理想,因此,信息化教學手段依然有提升的潛力。
(二)職業類園林專業教師信息化技術能力制約因子
教學信息化手段和軟件的掌握與學習情況是教師適應日新月異教師新方法新理念的基礎,教學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受教師內在需求和使用條件等方面的影響,內在因子體現學習動力、學習難易度兩方面,外在因子主要體現在教學硬件設施配套與否、使用是否便捷、教學助力效果等,以多選的方式從內在需求和外部影響進行調研。閱讀點從整體數據來看,在92名參與問卷調研的教師中有18位認為信息化教學手段對教學幫助作用小,認為使用麻煩的教師共39位,其中園林設計專業類占比較高,認為學習信息化教學手段比較困難的教師共36位,其中園林養護占比較低,在學習動力不足的教師共有29人,園林設計類教師占比略高于其他類教師,硬件設施不配套共有53人,依然是設計類老師占比最高。從因變量分析,硬件設施不配套是影響教師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的主要影響因子,而學習動力、學習困難、使用麻煩也是影響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的影響因子,因此,預設的五個方面都存在影響教師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
四、教師掌握信息化技術能力的途徑
(一)目前學習途徑
教師在日常教學環節中,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逐步實現信息化與傳統教學融合,最終形成信息化教學場景中的教學智慧。[1]因而,教師網絡平臺的使用和教學信息化手段的能力的提升尤為重要。數據顯示自學比率最高,92人中83.7屬于自學途徑獲得相關知識,70.65%屬于學校組織的培訓獲得相關的知識,而參加教育主管部門及省級以上教育主管部門的分別為28.26%和20.26%,而92人中有23.91%則是參加校外培訓。從表2中可以看出教學平臺與教學信息化手段學習途徑以自學和學校組織的培訓為主要途徑,其他途徑均低于30%。
(二)意愿提升途徑
表3為教師認為教學平臺和教育信息化手段獲取的途徑,對比目前教師獲取途徑而言學校組織的培訓則居首位為73.91%,自學的占59.78%,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占57.61%,教學大賽的占39.13%,技能大賽的占26.09%,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教師們對于學校組織的培訓還是有相當高的期望值,當然也要根據自己專業的需求進行自學,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培訓在調研中出占比達57.61%,教學大賽和技能大賽屬于個性化需求,對于相關知識要求準、精、深,因而相對大部分老師而言不是能夠獲信息化知識的主要途徑。
五、探索與思考
(一)信息技術能力發展趨勢
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是教學發展的必須趨勢,隨著職業類學校教師隊伍的擴大,大數據的時代背景及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將會推動教師信息化技術能力的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模式將會是以自學模式為主,以學校組織、教育主管模式為輔的模式,而技能大賽與教學大賽也是推動教師開展信息化技術能力提升的途徑之一。
(二)內在驅動的學習模式
自學信息化教學主要是教師內在需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提升能力快,學習動力強,適合各年齡階段的專業教師,學習效果好。
(三)外在被動地學習模式
以學校組織及教育主管部組織的短期培訓及骨干教師培訓模式,課程固定,針對性較弱,屬于普及性的學習模式,學習效果較差。
(四)比賽需求的學習模式各類教學比賽與技能大賽也是促使教師自發提升信息化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針對性強,且學習目的目確,學習程度深,應用能力精。由此可見,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是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條件,加強信息技術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為祖國的職業教育奉獻力量。
作者:牛蕩平 單位: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