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教育人文因素影響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等醫學院的人才培養離不開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共同作用,醫學生“仁愛”價值觀的確立與人文精神的塑造密不可分。當前是我國高等醫學院深化醫教協同、改進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時期,醫學人文精神的重新塑造和發揚光大需要學校教育模式和培養理念的轉變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醫學技術與醫學人文的深度融合,為“健康中國”培育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醫學人才。
[關鍵詞]人文因素;醫患關系;人文精神;醫學教育
一、人文醫學相關內容
人文醫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是醫學人文精神和醫學人文關懷。醫學人文關懷是人文醫學價值的體現,更是整個醫學價值的最終體現。醫學人文關懷是醫學人文精神落到實處的具體表現。醫學人文關懷貫穿于救治病患到患者康復的整個醫療服務體系,醫學人文關懷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等醫學院通過以醫學人文課程學習為主,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為輔的教育模式,旨在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使他們在未來踏入醫療衛生領域時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能對病患展現醫學人文關懷。整個教學過程就是醫學人文教育。從醫學產生之時就注定了醫學具備人文和科學的雙重屬性,醫學是人文的科學,是科學的人文藝術。所以,醫學人文教育同樣離不開科學和人文的范疇。
二、醫學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醫學作為直接面對人的科學比其他科學更強調人文關懷醫學是直接應用于人的科學,醫療活動必然會伴隨著人文活動。然而,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是建立在分析方法之上的,是把人當作機器來對待的。生物醫學模式注重人體的研究,忽略了人的身體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無數事實證明,特定的人文因素會導致人類某些疾病的發生,要治療這類疾病,就要運用相應的人文手段。醫學是精英教育,醫學生的培養關乎醫學人才的培養。高等醫學院肩負著培養醫學生醫學專業知識和醫學人文素養的重擔,要注重培養醫學生良好的醫德和人格品質。學校要讓醫學生充分認識到“醫學人文素養”和“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同樣重要的,只有把“科學精神”與“醫學人文”有機結合起來,以后步入醫療行業才是合格的醫務人員,才是具有良好醫德醫風的醫學人才。因此,高等醫學院必須加強醫學人文教育,轉變“重專業輕人文”的教學理念,把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專業知識擺在同樣重要的地位,為培養醫學人才和具有良好醫德醫風的醫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醫患關系的緩和離不開醫學人文的建設近年來,醫患矛盾問題逐漸突出,導致醫患關系如此緊張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認為是我國醫療資源不均衡,醫療體制不健全;也有些人認為是社會誠信缺失導致社會沖突增加,加劇了醫患間的極度不信任,使醫療行業更易成為一個矛盾爆發點。醫學的進步,不能單純依賴科學技術的進步,更需要有人文精神的滋養。醫生要恪守“以人為本”的理念,切身感受病人的痛苦,從多個方面關愛患者,尊重患者,鼓勵患者,這種人文關懷比為其開一劑良藥更有效果。一個醫生能夠在診療病人的過程中時刻關心病人的病痛,安慰和鼓勵病人戰勝病痛,使用得體的語言和患者交通溝通,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況和家庭情況,恪守“以人為本”“仁心仁術”的職業理念,將人文關懷貫穿于整個服務過程的醫生才是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醫生。[1]唯有如此,醫患關系才可能逐漸回歸和諧。
三、醫學人文教育的構建
(一)宣傳人文知識在醫療實踐中的實用價值,增強人文教育的吸引力1.讓學生了解人文醫學的內涵。醫學是一種“以保護和增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為研究內容的科學。”[2]人文醫學具有以人文手段增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醫學內涵。由人文醫學和技術醫學共同組成了醫學科學,這就類似于一個好的醫生在診療過程中不僅要會遣方用藥,還要會做患者的思想工作以便消除患者的消極情緒,降低對治療的干擾,同時調動患者的積極情緒,以配合心理治療法,加速疾病的痊愈。2.讓學生了解醫學人文學的作用。醫學人文學的定義目前尚無權威的定義,但我們知道,醫學人文學是面對人的科學,具有科學和人文學的雙重屬性。醫學人文學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傳統生物醫學的弊端和高度科技化帶來的醫學倫理問題而產生的,社會和醫學本身賦予了它更多的社會責任,它的出現為當前社會醫德醫風、醫患矛盾突出帶來了指引。醫學人文學的作用就是賦予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有良好職業道德,并能時刻把人文關懷貫穿于診療過程的醫生。
(二)強化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1.提高教師素質,保障教學質量。醫學人文教育的雙重屬性決定了教師要具備醫學與人文學兩方面的知識修養。醫學院校里的文科教師學醫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可以向醫學生學習、向醫學專家學習,可以很方便地走進醫學專業教師的課堂。醫學人文教育要求教師要有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既能傳授給學生知識,又能對當前社會的醫療熱點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和處理能力,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能正確應對突發的醫療事件。2.課堂教學形式要多種多樣。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探索更多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成果。比如,可以根據情況采用情景教學。情景教學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扮演醫護人員和病患,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體驗到醫護人員的辛苦,也可以體驗到病人生病的痛苦,可以增加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為病患全心服務的人文精神。
(三)加強教學實習基地的人文建設臨床實習階段是醫學生真正接觸患者,用自己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為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服務的實踐活動,是真正成為一名醫生的必經之路,也是良好職業道德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醫學教育實踐性的特點和人文素養也是實踐中培養不謀而合的兩個方面,人文素養的長期性和客觀性都需要加強醫學生在實踐中的人文教育。[3]因此,在臨床實習階段,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必不可少。進入到臨床實習后,崗前教育時應請醫務處講解醫德醫風、醫患溝通,使他們深刻認識到良好的醫德是醫學診療疾病的前提,充分溝通達到彼此理解,實現治病救人的目的。帶教老師在為學生講授疾病的同時,也要提及這項疾病在發病的時候給病人帶來的心理上和身體上的痛苦,并傳授學生在危機情況下如何有效地去跟病人及家屬交流溝通,如何處理好醫生與患者的關系等,引導學生要以高度的耐心和責任心為患者服務,用自己的行動來踐行醫學人文精神,達到醫學人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四、結語
醫學院校要轉變“重專業、輕人文”的教育理念,把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放在與培養專業知識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學生懂得,作為醫生不僅要具有精湛的醫術,更應具備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狀態與深厚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郭紅梅.構建立體化人文素養培育體系研究[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8,25(3):337-341.
[2]李佳穎,哈斯也提•艾力.醫學人文素養與醫學道德教育[J].衛生軟科學,2019,27(3):167-168.
[3]李茜茜,張莉,楊平,等.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護理研究,2018,28(17):2079-2080.
作者:卜茹雯 吳佳瑩 單位:上海健康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