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科學化質量檢測方法的研究。方法:通過調查800位患者在常規檢查過程中匯總檢查結果和理論結果出入較大的病例數,并就兩個數據出現出入的問題進行研究,再對相應的醫學檢驗質量控制體系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優化。結果:此次研究對每一位研究對象都進行一次檢驗,在每一位研究對象接受相應醫學檢驗的過程中做好了嚴密的數據統計工作,并將共計800位研究對象的試驗數據進行匯總發現,其中有180例案例(22.05%)出現了兩次檢驗結果出入較大的現象(檢驗環境不達標、檢驗流程存在漏洞的例數為110例(61.11%),醫護人員在采集樣本過程中混淆樣本的例數為43例(23.89%),檢驗設備老化等原因導致數據出入的例數為27例(15.00%))。結論:為了全面提高醫學檢測所采集到數據的準確性,要簡化檢測流程,完善質量監督體制,優化檢測設備。
關鍵詞:醫學檢測;質量控制;臨床價值
醫學檢測的結果是醫生確定患者致病原因,對癥下藥的主要依據,常規的醫學檢測包含血常規檢測、尿常規檢測等。但是,由于檢驗環境不達標、檢驗流程存在漏洞;醫護人員在采集樣本過程中由于操作不規范,導致兩個患者的樣本發生混淆;檢驗設備老化等原因都會影響到醫生診斷工作的準確性,如果無法及時發現患者生病的根本原因,也就無法開展有效的藥物治療。如果對重大疾病的診斷出現失誤,還會耽誤患者最佳的治療時機。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此次共選擇800位實驗對象參與,按照性別人數對等的原則進行選擇,此次實驗中共有男性394人,女性患者406人,參與實驗的男女性別比趨近于1:1。年齡方面為了排除不同年齡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本次實驗抽樣對象的年齡在6-70歲之間,整體平均年齡為(39.74±9.14)歲。實驗以血常規檢測作為唯一的臨床監測。通過分析證實,兩組病患不存在統計學意義,試驗最終的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1]。
1.2方法
(1)前期:要在正式的檢測工作開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首先,要告知每一位參與本次實驗的人員嚴格按照血常規檢測前期的要求去做,要監督每個人是否做到了空腹檢測。其次,要熟悉整個檢測工作的流程,注重細節,針對實際檢測工作中容易出現錯誤的環節,多加練習。最后,要保證所有樣本采集設備的清潔。(2)檢測期:實際檢測工作中,要嚴格按照相應的操作流程逐步執行,在抽取血樣的時候,要確保采集的血液樣本足量,足質并且要在采集完成后,在對血液樣本進行標記的過程中,再次仔細核對被采樣人的身份信息。除此以外,在實際采集血樣前,要對采集器進行觀察,發現采集器內是否存在顆粒狀雜質,如果有要及時更換。(3)化驗期:此階段主要是對所有采集到的血液樣本進行化驗,要選用正確的操作設備,在化驗期間不能觸碰化驗儀器,或者中途停止化驗。
1.3觀察指標
醫學檢測失誤的指標有三個:①實際檢測結果和理論結果出入較大[2]。②樣本遺失,以及化驗工作開始前樣本內出現雜質。③所采集樣本的量無法進行相應的化驗工作。出現以上三種情況中的任意一種,均視為檢測失誤。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所采集到的數據都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比對,分析所有數據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失誤統計表的結果顯示,醫學檢測前期是整個檢測工作出現失誤的主要環節,占到了總失誤率的61.11%,其次,是在整個醫學檢測工作的檢測期。而導致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醫護人員的檢測流程不規范,占到了總失誤率的13.89%。最后,化驗期的失誤率為15.00%,是三個檢測階段失誤率最少的。
3討論
通過對醫學檢測各個環節失誤率的統計發現,前期失誤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對血常規檢測的要求不清楚,所以,針對此類現象,要加大相應科普宣傳工作的力度,定期舉辦相應的講解會,使患者明確的知道在做各個檢查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其次,檢測期失誤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相應檢測人員的業務能力不達標,所以,要通過強化對所有醫護人員的技能培訓活動,提高醫護人員在實際檢測工作中的業務能力。而在化驗期要優化化驗設備,并優化樣本的運輸流程,降低化驗期間的失誤率。
參考文獻
[1]朱鏡飛.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探討及應對措施[J].當代醫學,2015(19):78-79.
[2]陳林.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分析及解決措施的探討[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2).
作者:景曉瑩 陳銳 陳玫霖 單位:石河子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