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小學階段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
小學階段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身受其累”。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主張:好習慣的培養最好是“心理還很清新”,沒有形成錯誤觀念,沒有養成壞習慣時就開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刻,這一時期容易養成好習慣,錯過該年齡段,再加以培養,往往事倍功半,難以奏效。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身心迅速發展又極具可塑性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模仿力強,對老師充滿著信任和尊敬,愿意接受老師的指導,是施教的最佳期。有人把小學生比作一張白紙,最容易在上面畫出美麗的圖畫,反之,如果對他們教育引導不當,孩子不慎染上壞習慣,要再來進行改正,那就很困難了。因此,緊緊把握住這個有利時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和訓練,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文明禮貌等習慣。不僅對他們現在的和諧發展起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二、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遵循基本方法
(一)整體性和層次性相結合。整體性是指對整個小學階段的養成教育要設定一個總體目標,使小學生在學校、生活、文明、守紀等方面的養成教育有一個總的要求。由于小學階段的六年,時間跨度較大,小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接受能力的變化很大。一般將小學階段細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年齡階段。根據每個年齡段的認識能力和接受水平,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階段性目標,使得每個階段性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目標明確化,任務具體化。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整體性與層次性的結合,就是使得養成教育階段性目標和總體目標達到和諧統一,保證各階段教育協調一致,使得養成教育既有層次又有連續性,不然的話,易產生各個學段之間教育和訓練脫節,不能發揮各階段養成教育的合力作用。
(二)“知”與“行”相結合。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也是一個“知”、與“行”統一的教育過程。盡管他們的年齡很小,認識水平有限,對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目標意義,一下子不能完全認識到位,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創造一個生動活潑的教育氛圍,比方說用宣傳字畫形式吸引去看或編成兒歌讓學生去唱,還可以通過廣播、圖片、團隊活動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哪些是良好行為,哪些是不良行為,來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增強行為的自覺性、主動性。在“知”與“行”相結合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在知的層面要避免簡單說教,要采取生動活潑形式便于學生接受,在知的內容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而且要讓學生知道該怎么做;二是在行的方面要給學生正確的指導地位,特別是抓好第一次,或者說前幾次,力爭做到手把手的教,要避免因指導不到位而產生新的不良習慣,再回過頭來矯正,這就無形增加了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難度。
(三)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不間斷的過程,他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力量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三方面的角色和側重點各有不同,首先,學校是專業培養人的教育機構,有專業的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有較強的教育組織管理能力和管理經驗,理所擔當重任。學校對孩子的教育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要有整體的規劃和具體目標要求,在廣泛征求家庭、社會意見基礎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施方案。其次,應積極主動的與家庭聯系,一方面,把學校養成教育規劃方案與家長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深入各家庭了解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狀況,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針對每個家庭、每個孩子形成個性化的養成教育方案。
三、實施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對孩子實施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小學生年齡小,既要對他們嚴格要求,又要使他們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切不可管的過緊,禁錮孩子思想,束縛孩子手腳,扼殺孩子的天性,也不可面面俱到規矩太多。要寬嚴適度,把握分寸,抓關鍵環節,以此帶動其他方面成長。同時,隨著時過境遷、物換星移,養成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也應賦予時代意義,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父母和教師必須以新的視角來看待養成教育,讓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與發展個性、培養創造性有機結合。不能把孩子管得過死,以犧牲創造性的代價來換取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作者:郭利 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耿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