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循證醫學的外科臨床教學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循證醫學在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安徽醫科大學2013級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生120人,分為常規教學組(A組)和循證醫學教學組(B組),各60人。比較兩組學生在在客觀理論技能考試與臨床實踐情景的成績。結果:循證醫學組的成績好于常規教學組,他們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優,更能從患者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經驗與技能,給出最佳解決方案。結論:在外科臨床醫學教學中,循證醫學更符合現代醫學教學的發展理念,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臨床醫學人才。
關鍵詞:循證醫學;外科學;教學
1992年,加拿大醫學家DavidSacket提出“謹慎、細致、準確地運用所收集的基礎資料或者研究證據,同時考慮和結合醫師個人的專業技能與臨床經驗、病人的期望,從而得出多因素互相結合的完美解決與治療方案(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稱之為循證醫學[1]。EBM注重醫學教學中基礎資料與研究證據的地位與作用,強調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權衡醫師和患者兩個方面的要素,是一種相對科學的新興的醫學教學模式。外科學是一門臨床醫學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隨著醫患關系的緊張以及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學生能在實習過程中動手操作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為了讓學生形成系統思維、扎實掌握基礎理論和提升臨床實踐能力,我們將循證醫學引入外科臨床教學,探討其在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我校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生120人,分為常規教學組(A組)和循證醫學教學組(B組),各60人。兩組學生性別與年齡比例均衡,基本排除個體差異對結果的影響。
1.2調查內容
組織學生以標準化病人為對象進行臨床知識和技能的客觀考試。并對學生診斷與治療的全過程進行情景模擬,包括“患者”的問診、診斷與鑒別診斷、藥物的使用和手術的評估,進行評分。
1.3分析方法
成績采用均分±標準差,使用T檢驗與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臨床知識和技能考試成績上述研究結果提示,由于引進了循證醫學理念,在實際的情景模擬教學中,循證醫學組的學生對整個臨床過程的把控,包括對病人的問診、查體、病歷書寫、病人情況評估、實際情況和病人期望度的評分均高于常規教學組,提示循證醫學教學法的應用,使得學生能更加準確把握病人的患病情況,學生的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對臨床問題的應變能力也有了非常顯著的進步。
3討論
目前,外科臨床的教學仍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具有對理論知識講解透徹的優點,但是存在知識更新慢、缺乏臨床思維等不足。循證醫學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法的不足,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2]。主要有以下優點:①循證醫學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循證思維的培養以及學會終身學習的方法。通過教授學生循證醫學的基本理論、方法以及查閱文獻資料的方法,定期以實際遇到的問題為例進行講解,逐步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循證思維[3-4]。在此基礎上,加強練習,反復訓練,形成系統的思維,才能在臨床上避免誤診和漏診,提高自己的診療水平。②通過網絡等手段,可以及時的更新和補充醫學知識,對國內外的最新進展等隨時進行了解,使自己始終處于醫療的前沿,實現終身學習。③循證醫學可以使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使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充分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疾病的認識,從而做出正確的醫療決策[5-6]。
參考文獻
[1]DavidL,Sackett.Evidencebasedmedicine:howtopracticeandteachEBM[J].ChurchillLivingstone,NewYork,2000.
[2]MaggioLA,TenCateO,ChenHC,etal.Challengestolearningevidence-basedmedicineandeducationalapproa-chestomeetthesechallenges:AqualitativestudyofselectedEBMcurriculainU.S[J].AcadMed,2016,91(1):101-106.
[3]陳羽,蔡潔毅,謝文瑞,等.網絡環境下循證PBL教學法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4):114-115.
[4]楊興華,張玲,曾勃婕,等.臨床醫學生對循證醫學課程認知和態度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3,13(7):810-815.
[5]吳曉梅,時景璞,付凌雨,等.對七年制醫學生在循證醫學教學中增設“證據應用”討論課的效果評價[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6(5):3-4.
[6]馮原,陳斯寧,盛慶壽,等.循證醫學PICOS模式結合PBL教學法在肺系病證臨床教學中的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6):6-7.
作者:陸震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