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教育發展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的滲入,“互聯網+教育”也進入了交匯融合的階段,小學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首要階段,實施“互聯網+”戰略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因此,從“互聯網+”時代背景出發,分析當前我國小學教育的現狀和“互聯網+小學教育”的主要特點,在此基礎之上探討“互聯網+小學教育”的發展途徑,以推動小學教育與時俱進。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教育;發展路徑
引言
2015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同年7月,國務院正式頒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隨著“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的滲入與融合,當今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應該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構建。豆俊杰和王強(2015)給出了“互聯網+教育”的定義,即運用先進的通信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共享平臺,讓傳統教育深度融入到互聯網中,使兩者交匯融合,更好地服務公眾。毋庸置疑,在教育的各階段中,小學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推動小學教育與時俱進是當前教育的首要任務。在教育體系中,與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相比較,小學教育具備自身特有的功能,它是培育學生基本素養、自我調控能力的最佳時期,也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基礎時期。考慮到“互聯網+教育”模式構建的迫切性與小學教育發展與時俱進的重要性,首先分析“互聯網+小學教育”這一發展模式的主要特點,對此有較為清晰的基本認識;然后,依據“互聯網+小學教育”的主要特點和現狀,探索出適合這一模式的發展途徑。
一、“互聯網+小學教育”的主要特點
1.教學模式更具智能性
“互聯網+”時代使得我國的小學教育擁有日益豐富的教育工具,讓公眾能輕松分享和體驗他們的學習過程。“互聯網+小學教育”模式的推廣,讓師生獲取課程教育資源的方式不局限于書本教材,只要進入共享網絡,就能獲取大量的教育資源。總體來說,在當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媒介主要以視頻為主,而視頻主要源于以下幾個熱點:①微課,它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散時間學習、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精選教學內容等特點在我國教育界掀起了一陣熱潮,主要被定位為一種“教學資源”或“數字化學習資源”,服務于“教師教”與“學生學”。②翻轉課堂,它指的是在互聯網環境中,教師在課外提供給學生以教學視頻(如微課、導學案)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上課前首先完成對教學視頻等資源的學習,而師生在課堂上則一起完成作業答疑、合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③慕課(MOOC),它是通過云計算平臺使名師的授課覆蓋傳統意義上難以企及的受眾人數。目前主要運用于高等教育階段,但從長遠來看,慕課也將適用于小學教育,只有通過微課不斷“慕課化”,將零散的微課按照知識點之間的邏輯和學生認知規律組織起來,慕課和微課才能得到持續性的發展。
2.教師工作更具挑戰性
“互聯網+教育”模式是教育界順勢應市、與時俱進的首要選擇,然而,必須明確的是,教師才是教學的主體力量,互聯網主要的作用還是用于協助教師教學。對于小學教育而言,教師更應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聯網,拓展和豐富教學內容和教育方式。因此,“互聯網+小學教育”對于小學教師來說,意味著更大的挑戰和機遇,教師必須得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教學地位及教學模式。互聯網教育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海量教育資源,師生都可以同時短時間內獲取相應的知識,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擁有者”。
3.學生地位更具主體性
對于小學教育而言,“互聯網+”戰略的引入,不僅僅體現在科技的更新換代,更為重要的是應使小學教育更加體現出人文關懷,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致力于掌握學生的個性差異及需求,主要表現為學習內容豐富化、學習空間泛在化和學習方式多樣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地探索知識;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模式,而是依托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開展的慕課學習、移動學習、網易公開課程、微課學習等各種多元優質的在線教學課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泛在學習。
二、“互聯網+小學教育”的發展路徑
1.不斷完善互聯網小學課程資源庫
互聯網課程資源庫是以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為核心的在線網絡教育視頻課程資源的總和,當然,我們這里主要針對于互聯網小學課程資源庫。我國目前主要有鳳凰微課網、中國微課網、一師一優課和百度傳課等互聯網課程資源庫,然而,小學課程資源庫配套資源嚴重缺乏,視頻課程相對單一,且沒有反饋評價和促進師生交流平臺的相關系統。微課雖然具備短小精悍的優勢,卻也無法逃脫碎片化的特質,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因此,按照知識和視頻編排的規律,構建完整的互聯網小學課程資源庫就顯得尤為重要。完善互聯網小學課程資源庫需要調動不同理論體系和不同領域人員的積極性,讓各種針對于小學的教育理論專家、信息技術開發人員、基層一線教師等多重主體從不同視角來完善小學教育課程資源庫。教育理論專家、信息技術開發人員和基層一線教師的兩兩相互交叉不但可以提升互聯網小學課程的開發設計水平,而且可以豐富教師的講授經驗,更能提升教師的理論深度。這樣,也為教師的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奠定了基礎。
2.持續推進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
信息技術應用的滯后一直是制約各個領域信息化建設深入發展的一道瓶頸,對于小學教育同樣如此,當前我國小學教育信息化就面臨著應用效果低下與信息化硬件環境投入過大這一主要矛盾。就目前已經建成的校園網而言,它們還處于一種閑置的狀態,或者說未被充分利用,而能將硬件設施與信息技術完整結合的使用課程,卻少之又少,更多的還處于探索的初級層面。仿佛信息技術僅僅是一種為學生和公眾展示的工具,而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這也就凸顯了對教師加大信息技術培訓的重要性,讓教師學會如何靈活使用信息技術,并認識到當前時代信息化課堂與現實課堂的差距,進而提升主動學習的意識,促使教師與時俱進。可通過O2O形式對“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教師信息技術能力進行培訓,即線下專家講座和線上自主學習。線上培訓是結合翻轉課堂在教師培訓方面的使用,并通過云平臺學習相關課程,及時與相關教育專家進行溝通討論;線下專家講座主要是面對面授課,但和以往的面對面講座有所區別,這種面授應該是在互聯網+的教室里進行的[6]。參加培訓的教師可以利用反饋系統,隨時反映聽課程度,并對指導專家提出建議。通過一系列信息化培訓,教師不僅掌握相關“互聯網+小學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也可真切地感受到信息技術的切實價值。
3.教師要堅定終身學習的信念
終身學習是與時俱進的必備條件,是“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必然發展路徑。毋庸置疑,這是迎合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剛性需要。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明顯縮短了知識的興衰期,教師唯有不斷學習網絡技術,不斷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教學環境。其次,這也是當前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我們知道,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進了經濟機構的變革,對教師而言,只有不斷地強化學習,才有充足的能力應對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此外,這也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基本需要。學習型社會不僅是一個“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社會,更是一個“人人善學”的社會。只有引領和促進學習者不斷自主學習,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和發展才能得以實現,推進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三者之間的平衡發展,因此,教師的終身學習須放在首要位置。
三、結語
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也是人生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小學教育不僅使人受益終身,還能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因此,小學教育要隨著時代不斷改進,努力推進“互聯網+小學教育”發展模式,以迎合時代的發展訴求,滿足人成長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豆俊杰,王強.“互聯網+教育”:冰火兩重天[N].中國教育報,2015.05
[2]黨晶.我國小學教育功能探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6
[3]趙海蘭.泛在技術環境中體驗學習模型建構的理論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0.02
[4]李慧方,羅生全.論微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機理[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
[5]朱敏,高志敏.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型社會的全球發展回溯與未來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14.01
[6]謝敏.“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智慧研究[D].吉林大學,2016.
作者:胡靜 單位:西安市未央區西航三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