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解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起點,也是學生們接受正規教育的開端,對于學生習慣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新時代教育對于小學教育要求不再僅僅是希望學生學到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學生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讓學生在面臨生活壓力或是社會壓力時都能夠從容應對,實現自身價值。
一、現狀分析
在中國,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學生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殿堂,實現自己十多年寒窗苦讀的目標。在升學制度下,學生們各個階段的學習都是為了下一個階段能夠進入一個好學校,能夠接受好的教育,周而復始,不斷循環。可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人們教育觀念不斷完善,讓人們對于這種教育思想有了質疑,學校培養出來的所謂成績好,卻不會生活的學生真的有價值嗎?所以慢慢地家長也對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讓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強的人。而對于小學階段來說,由于學生年齡太小,不太適宜學生宏觀能力的培養,只能在培養生活習慣方面多下功夫,為以后學習和工作做準備。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世界的認知處于一種朦朧的階段,所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應該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兼顧他們在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養成良好的習慣,進而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
二、良好習慣的意義
在這個競爭愈演愈烈的時代,家長越來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而良好的習慣也是孩子成功的階梯。陳鶴琴說:“習慣養的好,終生受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累”。可見學生習慣的養成是多么的重要。習慣,顧名思義就是習以為常的慣性動作,而平時的行為會養成習慣,習慣又影響學生的性格,性格又決定人生。學生的一個平時經常重復的舉動也就是所謂的習慣,經過長期的重復會進入學生的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中發出這個動作。倘若這個動作是對于學生有好處的,那么就會成為一個影響學生一生的好習慣,反之也能成為影響學生一輩子的壞習慣,而且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和心智的限制,讓他們在面對事物的好壞分辨時,往往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對他們進行指正,促進學生好習慣的養成。如果養成的習慣是不好的,那么在學習和生活中,在以后的人生發展上往往處理不好人際關系和學習與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建立健全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關鍵的,成績體現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專注能力,而造成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還是行為習慣問題。幫助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能夠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受益,幫助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行為能力的培養,逐步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
三、良好習慣的養成
學生習慣的培養與外界環境密不可分,只有學生所處的環境是有利于學生習慣的培養,那么學生才有可能培養出好的習慣。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同時也是學校里對學生產生影響最大的人,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用愛心感化學生,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習慣。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它也是推動學生轉變的支柱,學生在教師的愛中學習,會使學生也在潛移默化中變得有愛。因此,教師應該用愛去關心和體諒學生,用愛去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用愛去糾正學生的缺點,用愛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同時,教師應該發揮自己的模范作用。小學生心智不成熟,對于許多事物都只是處于模仿階段,所以老師的平時習慣對于學生習慣的養成也會有影響。以教師引路,弘揚學生良好的習慣,抑制學生的不良習慣,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科學研究表明,習慣的養成只需要22天,如果22天完全重復一件事,那么就會成為習慣。因此,不難看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不斷重復的過程,所以學校可以定期為學生安排一些培養習慣的任務,以任務的形式去規范學生的習慣,進而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習慣。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學生習慣的養成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學生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培養學生習慣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協作,努力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只有當學生擁有了良好的習慣時,他們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達到新教育對于學生的要求。所以,學生習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當代教育背景下應該關注的問題。
作者:徐志玉 單位:遼寧省昌圖縣北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