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產業振興發展對策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加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激活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信息產業的振興發展不僅是建設數字遼寧,打造智造強省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遼寧省經濟實力的重要保障。主要圍繞遼寧信息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制約遼寧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從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遼寧信息產業;振興發展;對策研究
1遼寧信息產業發展現狀
遼寧是信息產業發展起步較早的省份之一。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產值2767.1億元,同比增長5.3%,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了8.9個百分點。見表1。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10億元,同比下降2.8%;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主營業收入1857.1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低于全國平均增速5個百分點,產業規模全國排名12位。實現利潤104.3億元,同比增長11.3%;稅金總額91.5億元,同比增長10.8%。見表2。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各子行業收入結構基本穩定,其中軟件產品收入906.6億元全省軟件服務收入的48.8%,同比增長9.6%;信息技術咨詢和管理服務收入797.9億元,占全省軟件服務收入的42.9%,同比增長10.8%;信息安全收入141.1億元,占全省軟件服務收入的7.6%,同比增長5.9%;嵌入式系統軟件收入11.3億元,占全省軟服務收入的0.7%。軟件業務出口26.1億美元,同比增長4.9%,占全國軟件出口收入的7%,增速高于全國增速6.2個百分點,沈陽和大連保持集聚和較快發展,兩市收入占全省收入的98.4%。目前,遼寧信息產業發展平穩,行業增長下降幅度呈逐步收窄趨勢,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產業鏈掌控能力顯著提高。信息產業正日益成為遼寧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引領產業轉型和融合創新的新動力、驅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提升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的新手段。雖然遼寧信息產業正穩步發展,但與國內經濟發達省份比較,遼寧信息產業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一些重要行業呈現負增長的態勢,關鍵技術已被其他省份趕超。
2遼寧信息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頂層設計不完善,缺少長期戰略規劃和完善制度體系。政策制定的延續性不夠??v觀遼寧信息產業15年來的發展態勢,因政策連續性不強,沒有形成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導致企業在發展中受到一定的制約,政府的推進、引導作用發揮的不夠突出。沒有形成行業完善的制度體系。尚未建立上下貫通、橫向連通的數據運營體系、標準體系和考核機制,大數據平臺建設和政務數據歸集統籌推進力度不夠。2)產業結構不健全,龍頭企業作用發揮不突出。遼寧信息產業發展結構不健全,企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缺少像騰訊、華為、聯想等有影響力、能夠帶動產業鏈發展的龍頭企業。硬件產業的比重過大。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在這幾年發展非常迅速,很多電腦、數碼電子產品品牌在遼寧投產,但是相關的信息服務業、咨詢業卻還停留于原來的水平,因而出現了硬件產品和軟的配套服務不協調的現象。3)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信息產業發展動力不足。遼寧信息產業在總量上雖然具有了相當的規模,但質量并不高,缺乏科技創新能力。企業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生產的產品大多處于產業鏈低端,如集成電路方面,僅僅是國外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在遼寧省的“加工廠”而已。很多產品的生產還只處于模仿階段。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沒能形成本土配套加工生產鏈條。由于資金有限,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價值不高,發展后勁不足,企業的生命周期也很短。一旦市場出現波動,極易導致行業的總體虧損。4)領軍人才缺失,沒有形成良好的人才環境。隨著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遼寧信息產業出現了人才結構不夠優化,領軍人才、高端人才嚴重匱乏的現象。在培養和引進領軍人才方面力度不大,目前企業僅限于用待遇留住高端人才,沒能讓人才扎根于企業,形成為企業的發展而奉獻的愿望,沒有形成用事業、待遇、感情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因而常會出現重金引進的人才,還會辭職離開,嚴重影響企業的創新發展。
3遼寧信息產業振興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優化頂層設計,完善信息產業規劃布局
1)戰略引導,規劃先行。省政府協調各有關部門,由省工信廳牽頭,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商務廳等作為成員單位,組成推進信息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規劃信息產業發展,制定完善的產業發展長期、中期、近期規劃和戰略布局,并使其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遼寧數字經濟發展。2)加強組織領導,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健全工作機制,協調省市信息產業發展工作,持續提高建設標準,及時進行優化調整工作方案、行動計劃等。對推動信息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的市、縣(市、區),在安排專項資金時給予重點傾斜支持。
3.2發展信息產業,把推動數字產業化作為振興工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
1)實現高質量發展。信息產業是推動產業數字化的重要手段和關鍵支撐。發展數字經濟,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利用信息技術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構建以數字化為驅動力的、智能制造和工業服務體系。信息產業肩負著“發展與帶動”的雙重使命,只有信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才能做好“三篇大文章”,才能完成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的任務。2)加強龍頭企業培育。依靠龍頭企業尋求戰略合作伙伴,引進大型項目、重大項目和強勢資本,帶動信息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實現信息產業集聚發展并做大做強做久。3)加強本埠產業鏈配套。以本地應用配套為突破口,建立為本埠產業服務的研發平臺以及政策支撐體系,推進本埠信息產業鏈配套開發制造。遼寧省各級政府在采購等政策上要引導和提倡使用本埠產品和技術,為區域自主創新成果提供使用環境,形成自己的供應鏈,減少企業的購買成本。
3.3建立和完善信息產業發展平臺,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
1)建立“政產學研商金中”全方位的多維度的科技創新聯動機制。政府負責協調、溝通,并研究制定合作的具體內容、辦法及鼓勵措施,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成為科技創新發展遼寧信息產業的主要模式。2)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支持和發展的平臺。申請立項成為企業得到國家資金支持的唯一途徑,應建立項目跟蹤制度,保證項目資金的有效利用,真正起到促進科技創新的目的。3)成立電子信息產業企業聯合會。制訂行業標準、開展技術交流,按照工業4.0的標準,打造相互合作和共享的科技創新平臺。4)加快省級新型數據中心平臺建設。整合并發揮省市數據中心資源,優化省內新型數據中心互聯能力,促進數據中心、云計算和網絡協同發展,提升新型數據中心網絡支撐能力、產業數字化轉型支撐能力。
3.4強化營造宜商環境與人才支撐作用,為信息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1)從戰略高度持續優化信息產業發展營商環境。增強服務意識,優化政府服務,樹立“負責思維”的理念,為信息產業發展服務。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想方設法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營造產業發展的更好營商環境,積極作為、敢于擔當、盡職盡責,真正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打造崇尚創新的遼寧經濟文化。2)建立和完善信息產業發展的人才保障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校企聯合辦學,健全多形式、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技能型,擁有交叉學科背景的融合型人才;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引進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分配獎勵制度,采取年薪制、利潤分享制、股權和期權等多種激勵形式,對信息產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表彰和重獎。
作者:吳迪 王筠涵 趙揚 金晴斗 單位:遼寧省工業和信息科學研究院 遼寧省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建設工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