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廣播文藝節目新聞傳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前言
人類通過視、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器官來認識世界,并以此來獲得對生活空間的完整認識。而文藝廣播依附于聲音,所能提供的僅僅是一個純粹的聽覺世界。許多事例說明,文藝廣播是億萬聽眾娛樂的重要來源.它把聽覺藝術、語言藝術、.綜合藝術作品編輯制作成廣播文藝節目,并把它傳送到廣大城鄉,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娛樂要求,它的聽眾要比劇場、音樂廳以及閱讀作品的人多出幾千倍,甚至上萬倍。因此,全國歷次廣播工作會議都把文藝廣播擺在了整個廣播宣傳中重要一翼的地位。
2.相關理論
2.1廣播文藝節目的特點
廣播文藝節目是文藝與廣播相結合的產物,與其它廣播節目相比,它具有以下特點:
2.1.1多樣性
從藝術品種看,文藝廣播可謂“大而全”,只要是訴諸聽覺的社會文藝形式,在廣播中均有體現,如戲曲、曲藝、音樂、文學等;從文化層次看,廣播文藝節目既有陽春白雪的高雅,又不乏普通大眾的通俗;從題材內容看,遠至上古神話傳說,近至當代風云變幻,甚至是對未來的猜想,可以說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無所不包。
2.1.2專業性
各種文藝形式作為元素進入廣播系統后,經過交互作用和再度創作,不僅具有獨立存在時的性質和功能,而且擁有了廣播特點。比如音樂進入廣播系統后,經過制作人員的再度創造,形成廣播音樂節目,這個節目同樣具備音樂的性質和功能,不可能變成曲藝或戲曲,廣播文藝的各個門類間,具有很強的專業性。
2.1.3排他性
廣播文藝具有藝術欣賞性,而藝術欣賞又具有強烈的排他性。這里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藝術品種間的排他性,即并不是每一個聽眾都喜歡所有的藝術形式。喜歡音樂的不一定喜歡戲曲,喜歡流行音樂的未必喜歡古典音樂。第二個層面是,即使是同一件文藝作品,由于個人經歷、所處環境、學識水平的差異,不同人會產生不同感受。
2.2文藝節目的發展歷程
1906年,匹茨堡大學的費森登教授在馬薩諸塞的實驗電臺發射了圣經故事、小提琴演奏和唱片樂曲。1907年美國物理學家德弗羅斯特在紐約利用發射器放留聲機音樂,1910年他又在歷史上首次播送現場音樂,所播的是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手恩利科卡魯索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現場演出著名的KDKA電臺在初期就播放唱片音樂、交響樂或播出聽眾自由表演的娛樂節目。30年代大蕭條時,美國的廣播通過戲劇、戲劇、音樂、雜耍等吸引全國聽眾。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廣播的發展歷程也許會因為餓不同的社會環境而各不相同。但文藝節目在廣播中的地位始終舉足輕重。在我國,最初由北洋政府交通部籌辦的廣播電臺也多為提供文藝娛樂而辦。時至今日,我們看一看國內各個電臺的節目時間表,所占份額最多的仍然是文藝節目。
3.文藝節目的重要性
3.1聲音是廣播唯一可以借助的手段
聲音對于廣播來說意義重大。廣播只能依賴聲音來促使人們的頭腦產生形象、激起想象和傳達信息。聲音使廣播能夠充分利用人的語言與受眾進行交流,建立起廣播節目主持人與聽眾之間的交往關系,增強了節目與所播報內容的可信度與趣味感。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空閑越來越少,但廣播只有聲音、沒有圖像、不需要更多的關注。尤其在不方便使用電視和電腦的時候,只要打開你手中小巧便宜的收音機,就能聽到各種節目,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比較而言電視是形象的、直觀的、具體的,所提供給觀眾的直接感覺愈多,留給想象的余地愈少,這樣,無形之中便禁錮了在欣賞過程中的形象思維。廣播雖不具有像視覺藝術那樣可以直接感覺到的現實,但卻可以通過恰當、豐富的想象,使人能夠展開思想的翅膀,在無限廣闊的空間自由翱翔,從這一點上來說,廣播節目自身的優勢是其它傳媒,特別是電視所難以企及的。單田芳先生在各地電臺普遍設立的評書連播節目中幾乎都有出色的演播。單先生的嗓音古樸、蒼勁、雄渾,那略帶沙啞的講述不時地放射著一種獨特的滄桑感,使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在單先生與自己共同營造的海闊天空之中。近年來,評書不斷的搬到電視,雖也受到人們的歡迎,但看評書較之聽評書,其效果便不可避免地打了折扣。從時間觀念來看,音樂中的每個音符都有其再現過程,整首樂曲就是每個音符按照創作的需要在時間中不斷有節奏高低的出現、消失,音樂在時間過程中進行著,直到樂曲終止,才為聽眾提供出作品的整體形象,在這一過程中,音樂喚起人們豐富的情感反映,同時也給人以美妙的空間感,音樂與廣播一樣,都是時間的聽覺藝術,二者如此相近而相結合便造就了廣播音樂新的特征和優勢。而音樂與電視的結合則多少會使音樂受到損害,最能說明音樂的還是音樂本身,任何形式的詮釋都是徒勞的,特別是那些色彩鮮明,異常直觀的畫面,更將音樂割裂得支離破碎,這就必然破壞了音樂的抽象美。廣播文藝的優勢體現在由聽眾的想象所創造的空間美,它的獨特的傳播形式,是其它傳媒所不可替代的,那豐富的感染力,那余音繞梁的藝術效果都使得廣播文藝擁有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2004年獲得中國廣播文藝一等獎的交響音畫《巡天遙看一千河》,就是用音樂描繪人類探索太空畫卷的廣播音樂專題節目。一個重大事件的新聞價值,通過音樂表現畫面的獨特藝術手法,讓音樂對其事件之外的東西進行聯想、擴充和延伸,更加強化了節目主題思想的感染力,讓新聞事件的主題思想通過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為人所理解。就電臺、廣播站是新聞輿論機關的性質來說,新聞廣播是廣播宣傳的主體,教育廣播則是新聞廣播的補充和發展.而文藝廣播則在提供文化娛樂、寓教于樂的同時,引導社會輿論。三者共同構成廣播宣傳的統一體,相互擴充又相互影響。從這一點出發,如果把新聞節目比作整個廣播的骨干,那么文藝節目則是廣播的血肉.如果沒有了血肉,骨干便成了空架子,至少是不豐富的。
4、文藝節目頻率的有效傳播性
4.1文藝頻率的專業化
一個頻率專業化程度越高,節目指向性越強,與聽眾的“約定程度”就越高。同時,廣播文藝節目的多樣性,專業性和排他性,也迫使我們記不能苛求聽眾喜歡文藝廣播所有的門類,更不能讓一個頻率承載太多的社會文藝功能。因此,文藝頻率也就進一步專業化。我國許多廣播發達的地區,都對文藝頻率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分。如中央電臺第三套,原先是“大而全”的播出模式,從戲曲、曲藝到文學、電影,從廣播劇到評書,小說連播,從經典音樂到流行音樂,可謂是門類繁多,應有盡有。從2002年12月2日起,第三套開始打造全新的“音樂之聲”,引起了較強的社會反響,同時也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又如上海電臺和東方電臺合并后,對頻率資源進行整合,文藝廣播被進一步細分為四個更專業的頻率:流行音樂頻率、經典音樂頻率、戲劇頻率和文藝頻率。
4.2節目定位理性化
這是指必須結合受眾所需和自身實際兩方面來合理確定頻率風格、節目內容和形式。現代傳播學告訴我們,受眾對于新聞信息而言,一方面是傳播對象,另一方面又是接受主體,它對媒介發出的信息具有選擇的權力。因此,充分研究受眾所需是節目定位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正確分析自身實際,明晰長處所在,并通過理想的方式,將自身優勢轉化為與聽眾達成的最大程度的共鳴。例如:2003年10月15日的17點電視報道了"太空英雄楊立偉駕駛著中國人制造的神州5號飛船成功飛入太空"的消息,這一消息震撼全中國,《巡天遙看一千河》的創作者憑借著新聞的敏感性,以這個重大新聞事件為由頭和題材,創作了這一廣播音樂專題節目。成就了一期廣播音樂專題節目。2005年獲得中國廣播影視大獎的音樂專題節目《思想起》,是一期根據新聞的現實背景和歷史背景進行藝術創作的廣播音樂專題節目。節目里有關日本投降后,祖國文化在臺灣寶島沸騰的描述,以及在船上對來福建媽祖故鄉尋根的臺灣人的采訪,是用具體的歷史事例和對人物的生動采訪表現出的深藏在中國人民心底里的炎黃情懷。也是海峽兩岸隔絕五十年來很多親人被迫痛苦分離的歷史縮影。它在深層的創作中借用了新聞的現實背景和歷史背景。節目通過音樂線和故事線表達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事實,讓節目的主題思想始終和新聞的現實背景以及歷史背景緊緊相連,深刻表達了臺灣人民在日本統治時期失去前途的悲涼心境。同時也要有效把握廣播文藝節目的輿論導向。首先要注意事實軟化引導。“軟”主要是指那些人情味較濃、輕松活潑、易于引起受眾興趣的文藝娛樂作品。有這樣一個廣播劇:一個小男孩每日都在村頭張望,路人不解,問其原因,小孩說道,前些日子,兩個警察叔叔把爸爸帶走了,媽媽每日都偷偷抹眼淚,小孩子最后流下淚問:“爸爸什么時候來呀?”這個文藝小品全文沒有一個“法”字,但卻處處體現著法的嚴肅性。文藝作品就是要充分利用文藝這種“軟”的優勢擺事實、講道理,不是扳起面孔訓人,容易觸動思想,以達到引導的目的。其次要注意循循善誘引導。對于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以及社會上一些非正常的現象和錯誤觀點,作為廣播文藝節目的宣傳,不能采取急風暴雨,或者強制灌輸的教育方法,而應采取循循善誘的方法加以引導。近年來,由于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少數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金錢至上”、“讀書無用”等觀點,思想頹廢,斗志喪失。2000年3月,中央電視臺第1套節目適時播出了世界歷史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播出后,在全國產生的強烈的反響。這說明,文藝節目貼近群眾,努力尋找準確的切入點,是正確引導行之有效的方法。再次要注意旁敲側擊引導。一個事物,正面有一個,而側面卻有好幾個,側面引導是建立在多元、側向和逆向思維之上的一種引導方法,其角度多,內容豐富,引導更為全面。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中,曾有這樣一個相聲段子,大意是這樣的:某上村致富后,參觀團一撥連著一撥,最后竟吃空了這個山村,最后實在沒吃的了,就開始吃路旁的樹葉子。這段相聲沒有直接批評吃喝風的腐敗行為,而是通過這種“旁敲側擊”的說理方式,引導人民去認識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因此,文藝節目應從事實出發,選準角度,捕捉實際生活中的精彩素材,加以升華,凝結為有分量有深度的文藝節目,以強烈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達到正確引導輿論的目的。廣播電臺文藝節目配合重大新聞的優勢在于,它能夠利用文藝的形式加強新聞宣傳的深刻性,便于引發聽眾的思考能力和思想共鳴,提高認識水平。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文藝節目都要直接輸入若干有新聞價值的新鮮事實來配合,重要的是需要挑選和依傍那些有社會意義的“活”事件來挖掘,來揭示它的本質含義或發展趨勢。而所謂的“活”事件,一是具有現實性,二是具有典型性,三是具有時效性,就是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廣播文藝節目以自己的獨特方式發揮著導向作用,讓人們在潛移默化的娛樂方式和情感中接受著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辦廣播,不僅要注重正確把握新聞類節目的導向,而且還要把握好其他各類節目的導向。尤其是文學節目。這是因為,文學節目,一般來說語言生動形象、情節曲折、故事性較強,加上音樂、音響的烘托,及演播者的二度藝術創作,一經播出便會在聽眾中產生強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優秀的作品會使人從中受到鼓舞和激勵,會陶冶人的情操,增加人的知識,從而使聽眾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反之,如果播出有錯誤觀點、錯誤傾向、基調不健康的作品,肯定會在一部分聽眾中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會將他們引入歧途。因此,選擇什么,舍棄什么,贊揚什么,批判什么,對廣播文藝工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事。
4.3廣播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又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因此廣播節目應體現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應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應給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智力上的支持。文學節目的喉舌功能,雖不象新聞節目那樣直觀,但它寓教于樂、寓理于文,能形象、含蓄、藝術地展現黨的主張和意志,使聽眾在不自覺中受到薰陶和洗禮,這實際上就是在實踐文藝工作的"兩為"方向。新中國建立后幾十年來,廣播在群眾中樹立了較好的形象,人們喜歡她,相信她,因此,凡是廣播里播出的,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中央肯定的、認可的、推薦的或大力提倡的。加上廣播受眾的層次不同,水平不一,那些文化水平低的,包括青少年聽眾在內,由于缺乏分析和判斷能力,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難以辨別節目的優劣是非。所以,辦廣播一定要堅持黨性原則,唱響主旋律,為黨和國家大局服好務。廣播作為現代化的傳媒,分分秒秒有時勝過千軍萬馬,作為廣播節目中的文藝節目也毫無疑問的要講政治,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標準,強調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思想和藝術性的統一,要保證“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文藝節目輿論導向和定位具有非政治導向和寬泛性,這就要求文藝節目在自身特征上要認真地加以把握。文藝語言要做到以情感人,以情服人,做到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思想性和道德性從詩情畫意中表達出來,有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某個電視小品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抗戰期間,一個畫家畫了一幅畫送給一位國民黨將領,畫中內容是秋風中的一棵蒼老的大樹,樹根旁有一片落葉,意思是說“落葉歸根”,政治思想性就不言而喻了。
4.4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需要
江總書記在建黨八十周年的講話中指出: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幟。在新的世紀里,我國面臨不少機遇,但更多是面臨挑戰。世界并不太平,大國欺負小國,強國欺負弱國的現象依然存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力雖有所加強,但與世界強國相比,我們依然是弱國窮國。要想變貧窮為富強,變被動為主動,必須把12億人民組織和動員在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人的旗幟下,集中12億人的智慧,凝聚12億人的力量在"三個代表"思想的指引下,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好。廣播這一大眾傳媒,作為黨的喉舌,竭盡全力傳播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義不容辭的。因此,文學節目在新時期,應該更加發揚傳統,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出新貢獻。
5.結語
文藝廣播集中了我國文藝的精華,現代的革命的作品,古典的傳統的優秀遺產,昂揚向上的,抒發情懷的,有教育意義的和有審美價值的應有盡有,各種藝術形式兼收并蓄。從內容上講,既有宣傳愛國主義、集休主義、共產主義、法制教育的,也有較為具體的,從不同角度配合黨的中心工作的.文藝廣播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鼓舞力量.人們收聽文藝節目是一種欣賞活動.它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通過潛移默化,聽眾得以提高認識、受到教育.現在,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日益提高,文藝廣播已成為聽眾朋友文藝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廣大聽眾文化生活的重要來源。由此可見,人們對廣播文藝的熱愛程度足以說明文藝廣播在聽眾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