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前教育階段生命教育課程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由于社會不良問題的出現,生命教育問題再次回到人民大眾的視野,生命教育課程也逐步引起了教育界相關人士的關注。而作為學校教育以及終身教育的開端,學前教育有義務且有責任設計出與學前兒童最契合的生命教育課程。學前教育階段的生命教育課程應具有課程目標的針對性、課程內容的契合性、課程實施的開放性及課程評價的內省性這四個特性,旨在對學前兒童實施最有實效的生命教育課程,并為其未來美好的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學前兒童;生命教育課程;課程特性
近年來,社會上暴力、吸毒等問題頻頻發生,生命教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將生命教育的實施交由學校來承擔無疑是一個再明智不過的選擇了。然而,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及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重要開端,在人一生的發展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必然肩負著實施生命教育的義務,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實施途徑,因此,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迫在眉睫。
1生命教育課程提出的背景
1.1生命教育課程提出的歷史背景
生命教育最早是起源于在20世紀初興起于西方的死亡學,后來被發展成為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國人詹姆斯•唐納•華特士是最早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人,并在其1968年于美國加州創建的阿南達學校提出并實施了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及其生命教育理念。隨后,他還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其中主要探討了將關注人的生長發育和生命健康作為教育的真諦。華特士生命教育課程的目標是試圖通過為學生指出通向成熟的道路,而并非是給出成熟,而是給予學生能夠終身受用的思維的財富,使其可以不斷發現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自身持續發展直至終老。[1]其最終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在知、情、行、意各個方面都表現出成熟的個性特征,最終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1.2我國生命教育課程興起的現實背景
首先,生命教育課程的出現是對社會需求的呼應。近年,我國經濟實力日益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突飛猛進,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漸提高,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有人際關系日漸淡薄、生活壓力不斷增加、盲目追求功利物欲及人性部分扭曲等等,進而導致濫用、暴力及自殺事件的頻頻發生,正如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爾說的“物質的過分擴張就會使人性匱乏及生存危機”,所以,必須找出一個辦法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平衡起來,也就是需要人們真正認識自我,了解自我,而實現這種平衡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生命教育。其次,生命教育課程的提出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目前,為我們所熟知的學校教育的目的大多是為了迎合社會和家長的需要和期望,將學生培養為能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才,而恰恰忽視了其如何對生死和自我的生命意義進行了解和詮釋,這樣極端化的學校教育目的嚴重忽視了生命教育的重要作用。追根溯源,生命教育課程本應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只是在日趨物欲的年代里,變成了一個被大眾所遺忘的盲點,所以,為了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生命教育課程在學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最后,生命教育課程是國家政策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這是國家首次在教育改革文件中直接引用“生命教育”的內容,可見,“生命教育”作為一個舶來品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獲取了國家直接頒布的通行證,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這不僅體現了國家政策的要求,也為各級各類的學校實施生命教育課程提供了政策保障。[2]
2生命教育課程的內涵
關于生命教育的定義一直是學術界探討的熱點,然而學者們見仁見智。其中,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燕國材認為生命教育就是指在生命活動中、通過生命活動以及為了生命而進行的教育。[3]而南京師范大學的馮建軍教授定義生命教育是在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生命意識的熏陶、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升華,最終使其生命價值充分展現的活動過程。[4]也有研究者將生命教育定義為依據個體生命的特征,遵循個體生命的發展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特質為基礎,通過選擇最為契合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個體生命的整體發展,使學生成為充滿活力充沛、人格健全、個性鮮明和極具生命創造力的人。生命教育課程,顧名思義,就是以生命教育理念為核心思想,旨在培養學生認識生命、了解生命、感悟生命和保護生命的能力和意識,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成為具有鮮明個性、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才智過人的青年。華特士將生命教育課程與傳統學科課程內容結合,創設了“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宇宙”、“個人發展”、“自我表現和交流”、“理解人類”、“合作”及“完整性等六個自課程,其中包含了自我與萬物的融合,自我身心的全面發展,創造力的培養,自我與他人的交流、合作等等內容,目的就是使個體的生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成熟”。
3學前教育階段生命教育課程的特性
在近幾年,生命教育課程話題一直是國內專家、學者研究探討的熱點,當然,對生命教育課程的關注,除了體現在理論上的研究,還表現于實際的工作中,我國遼寧、湖南等多個省市教育部門已經頒布了生命教育的指導性文件,并在各地的中小學及大學進行大規模的實施。然而在學前教育這一領域生命教育課程確實極少提及的。相對于中小學生、大學生來說,學前兒童更需要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因為學前兒童正處于性格、思維、習慣等的發展關鍵期,其知識經驗相對薄弱、自制力較差、情緒外顯不穩定等等身心發展的水平,都決定了學前教育課程必定有別于普通的課程。根據生命教育課程在我國中小學實施的情況及學齡前兒童獨特的身心發展特征,總結出生命教育課程在學前教育階段的幾個特性。
3.1生命教育課程目標的針對性
生命教育課程的提出是針對社會中出現的生命異化現象,如對他人(他物)的肆意傷害,對自我生命的傷害甚至是自殺行為以及學校教育中存在著的漠視生命、“教育無人”等現象。也就是說把生命教育課程提出來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所以說,生命教育課程目標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然而對于學前教育階段來說這個針對性應更為顯著,因為這個階段是一個人多種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個性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學到的知識、做過的事情、懂得的道理對其一生都有深遠影響。所以,在學前階段實施生命教育課程要著重培養學齡前兒童良好的個性和價值判斷力,進而形成端正的生命觀,最終目標使其成為不僅擁有超群的能力、健康的人格還要兼具高尚道德的人才。
3.2生命教育課程內容的契合性
目前我國的學前教育為了迎合社會以及大多家長的期望和要求,在設置課程內容時,忽略了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問題,缺乏實效性和可行性。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教育必須依據兒童的心理才能行之得當,如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么教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可見,在學前教育階段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時,需要汲取以往的這些經驗教訓,在選擇課程內容時,必須考慮學前兒童的這個階段心理、智力發展水平及其適應的學習方式,使生命教育課程內容的材料源于學前兒童的熟知的環境,使其易于進行自我理解和消化,進而真正實現課程設置的目的。學前兒童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的階段,他們只能通過觀察、模仿或向成人問問題的方式來獲得知識。由于年齡限制,他們接觸的人、事、物還比較有限,相對來說知識經驗比較薄弱,他們無法直接接受與其生活距離太遙遠的事物。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在柏拉圖和夸美紐斯的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要素教育”理論,其主要包含直觀和由近及遠兩個原則。這兩個原則其實就是強調課程內容的安排應從學前兒童身邊最近的體驗開始,再逐漸擴展到新的事物和更遙遠的情境。[5]
3.3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的多元性
學前兒童通常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自控力,而且他們正處于身心發展的敏感時期,還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因此,他們并不適合傳統的死板的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模式。對于學前兒童來說,生命教育似乎更應該是生命化的教育,就是把對兒童的理解、關愛、尊重、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6]出于對學前兒童好動、好奇、好模仿的身心發展呈現的特點,對其生命教育課程實施就要至少包括游戲、觀察、討論、講解、表演等等的環節,其中不僅要重視課程實施中,師生的交流互動,更要重視學前兒童的親身參與,意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瑪莉亞•蒙臺梭利曾用“我聽見了,隨后就忘記了;我看見了,也就記得了;我做過了,也就理解了”這句話來闡釋幼兒學習效率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身參與,親自體驗。那么,在學前教育階段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最好的方式就是對學生開放,使其身在其中。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方式設計包括滲透課程、單一課程兩種,滲透課程是將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融入到各門課程中,通過各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來開展生命教育,如華特士的生命教育課程;而單一課程是將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編制為專門的課程,例如:死亡教育課程及挫折教育課程等等。[7]而對于學前兒童來說,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多個學科中的滲透式生命教育課程似乎對學前兒童是更開放的,也更有利于學前兒童體驗到一個更完整的且更系統的生命教育理念,以便于其形成完整的正確的生命觀。
3.4生命教育課程評價的內省性
最早生命教育課程的提出和實施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遏制由于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而帶來的資源枯竭、社會暴力及人與自然關系失衡等不文明現象。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每個人自身的問題,簡單來說,由于人們的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導致了精神生活的匱乏,導致人性扭曲以及行為不當的后果。所以,生命教育課程最重要的意義是培養人對生命的認識,其中強調的是個人認識層面的發展變化,尤其對于正處于發展關鍵期的學前兒童來說,更應強調兒童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由此看來,在日常教學中,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并慣用的結果性評價并不適用于此。然而學前教育階段生命教育課程評價方式應以學前兒童的自我評價為主,以便他們及時進行自我反思并隨時修正自我的生命觀,進而使其更加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最終實現生命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J.DonaldWalters.SpiritualEducation[J].ClarityMagazine,1993:32-33.
[2]周長鳳.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設計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4(10).
[3]燕國材.值得倡導與實踐的生命教育[J].中學教育,2003(8).
[4]馮建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06(11).
[5]學前教育課程[M].黃瑾,裴小倩,柳倩,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
[6]張文質.生命教育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1.
[7]張美云.生命教育課程設計之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06(3).
作者:李瑞竹 單位: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